儿童行为障碍治疗-品行障碍的治疗

合集下载

异常儿童心理学品行障碍

异常儿童心理学品行障碍

四、诊断标准
对抗性攻击行为障碍(DSM-IV)—— 消极、敌对的反抗行为持续6个月以上;其间 出现以下特征中的4个或更多特征: 经常发脾气、经常和成人争辩、经常故意骚扰 别人、经常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经常生气 或埋怨、经常充满敌意和报复心。 其学习、社会交往与工作显著受影响。 问题行为不只出现在精神病性障碍和心境障碍 中。 不符合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
Eyberg和Robinson,1983) 家长量表,36个条目,只涉及品行问题, 2-16岁常模 • Sutter-Eyberg学生行为调查表 (Futterbunk和Eyberg,1989) 教师调查表,36个条目,只涉及品行问题, 2-16岁常模
六、评估
• 儿童行为检测表(Child Behavior
认知理论
•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CD儿童在对社会信息进 行加工的某个阶段可能存在缺陷,导致了 品行障碍(Crick和Dodge,1994)。 例如,CD儿童常有敌意归因模式,从 而导致攻击性反应,进而破坏同伴关系。
认知理论
• 社交技能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CD儿童在社交技能上存在缺陷, 因此不能恰当应付同伴交往时的问题。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培养儿童的社 交技能,如,矫正敌对的归因偏向、对不确定的 社会情景做出准确的评估、将一些问题解决方法 灵活地用于应对问题情境、预期这些问题解决方 法的直接与长期效果、对大部分情境能使用恰当 的解决方法、从反馈中进行学习。 疗效较好。
七、预防与治疗
• 心理教育——
矫正父母的错误观念(如:他天生是个坏 孩子); 帮助父母认识到家庭互动方式在引发和维 持儿童行为问题中的作用; 帮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反应在塑造儿童行 为中的作用;

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

5.恐怖症(心理障碍) 是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的异 常恐惧情绪。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 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 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并且已有上述表现至少 1个月。
5.恐怖症(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
1.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 存在持久的焦虑,有社交回避行为。 2.与陌生人交往时,患儿对其行为有 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
姚姚的行为障碍分析: ①语言表达的能力差 ②脾气暴躁、情绪易激动;有攻击 性行为 ③自控能力差;不合群,对集体活 动不感兴趣 ④智力轻度落后
矫正行为障碍的策略和方法
1.促进家园合作,让家长和孩子多互 动。 2.改善伙伴关系,减少幼儿焦虑情绪。 3.多安静活动,稳定其情绪。 4.强化正确行为,增强其自控能力 5.多个别引导,丰富其知识经验
3.对新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 不语或退出 4.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 社交关系良好,并且以上表现至少已 1个月。
6.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 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患病率在1%~ 10%之间。表现为在认知参与的活动中,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动 量多且经常变换内容,行为冲动、唐突、 不顾及后果。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 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 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 。
特征
1.啃指甲癖 病因: 心因性—家庭不和、精 神紧张、学习压力
治疗: ①改善紧张②涂苦味剂 ③行为治疗
2.交叉擦腿综合症
特征:
发作时双下肢内收夹紧,擦腿,两 手握拳,双眼凝视,面颊潮红,头 上出汗,憋气,神志清楚。多于睡 前、醒后发作,每次发作约1分钟到 几分钟不等,呼之可停止。大小便、 血常规均正常。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与辅导学习重点:儿童品行障碍的特征、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

学习难点: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

学习时数:4课时学习内容:1、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概念及表现特征。

2、儿童品行障碍的原因。

3、儿童品行障碍的治疗和教育辅导方法。

考核内容: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特征;根据教师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导方案。

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实际思考分析。

2、对照相关特征标准,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鉴别。

3、先对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再对本班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查找原因并制定简单辅导方案,尝试进行辅导实践。

4、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分享大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基础理论、案例分析、游戏辅导、拓展阅读、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自基础理论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一)反社会性行为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

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二)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

(三)对立违抗性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通常起病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十五章通常起病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第一节概述一、行为、情绪的基本概念(一)行为的基本概念行为是个体在由遗传决定的背景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基于经验的动作集合。

学习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经验,是个体所有生活经历的总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正、定义和改变的行为获得。

人们通过研究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的即刻原因。

巴甫洛夫证明学习是条件反射或简单联系的结果;华生认为行为是自然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结果;桑代克效果律阐述了那些导致令人“满意”结果的反应会受到强化并可能重复,而导致“不满”结果的反应则相反;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应该包括该个体所有的言语、思维和行为,并断言任何行为都是可以预测和影响的。

(二)情绪的基本概念情绪是个体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者由于外界事件、想法或观念及生理变化引起的态度的变化。

儿童的情绪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机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其他心理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和调节能力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儿童情绪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从进化意义上讲,情绪能够使儿童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具备更好的适应和生存功能。

②儿童的情绪和认知过程相互影响,不仅认知过程可以产生情绪反应,而且情绪也会影响认知过程。

这种认知和情绪的结合导致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也会促进儿童不断产生高级的、复杂的情感动机。

③情绪可以引发、保持或减弱其他行为或心理过程。

二、儿童行为和情绪发展规律了解儿童行为和情绪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儿童的行为和情绪特点,矫正和调节他们的行为和情绪,识别正常或异常的行为情绪问题,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学龄期儿童行为发展规律学龄期儿童行为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也是体现个体逐渐成熟的过程。

从学龄期儿童社会化行为发展的角度,把学龄期儿童行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孤立期:一年级前半期,儿童互相不认识,交朋友还处在探索之中。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的治疗及护理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的治疗及护理
自伤行为
社交问题: 社交退缩、 人际关系紧 张、缺乏同
理心
认知问题: 注意力不集 中、学习困 难、自我认
知偏差
家庭问题: 家庭关系紧 张、家庭环 境不良、家 庭教育缺失
心理问题: 自卑、抑郁、 焦虑、恐惧 等心理问题
2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可改善情绪和攻击行为 2 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可改善冲动和攻击行为 3 情绪稳定剂: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可改善情绪波动和攻击行为 4 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可改善焦虑和攻击行为 5 认知行为疗法: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可改善认知和攻击行为 6 家庭治疗:如家庭疗法、亲子教育等,可改善家庭环境和攻击行为
谢谢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鼓励孩 子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交互动
社会关注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 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
社区支持:社区应提供心理健康服 务,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心理问题
媒体宣传:媒体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 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孤独攻击性品行 障碍的认识和重视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的治疗 及护理
演讲人
目录
01.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概述 02.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的治疗
方法
03.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的护理 要点
04.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的预防 措施
1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概述
病症定义
01 孤独攻击性品行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 主要表现为孤独、攻击性和品行问题。
心理治疗
01

对立违抗障碍及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

对立违抗障碍及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

对立违抗障碍及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一、对立违抗障碍(一)概述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发育水平不相符合的、明显的对权威的消极抵抗、挑衅、不服从和敌意等行为特征。

患病率在1%~11%之间,平均为3.3%。

多数起病于10 岁之前,男女比例约为1.4:1。

(二)病理、病因与发病机制虽然对立违抗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但是目前的遗传学研究还没有一致性的发现。

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困难气质被认为与对立违抗障碍相关,如高水平的情绪反应和挫折耐受性差等。

父母养育方式过于严厉、不一致、忽视等在对立违抗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家庭中比较常见。

(三)临床特征对立违抗障碍的基本特征是频繁且持续的愤怒或易激惹情绪、好争辩或挑衅的行为模式以及怨恨。

对立违抗障碍的症状最初仅在一个场景下出现,通常是在家庭内,而严重者症状可在多种场景下出现。

症状的广度是对立违抗障碍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1.对立、违抗性行为与愤怒、敌意的情绪对立违抗障碍患者在童年早期其主要抚养人就经常会抱怨难带、不好哄,特别容易出现不听话、烦躁不安、脾气大等行为。

学龄前儿童往往在稍不如意时就出现强烈的愤怒情绪和不服从行为。

学龄期儿童还常以故意的、不服从的、令人厌烦的行为频繁地表达对父母、兄弟姐妹及老师的反抗和挑衅,并常对他人怀恨在心。

经常为了逃避批评和惩罚而把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归咎于旁人,甚至责备他人、过分强调客观理由。

2.学业及社会功能受损当对立违抗性行为出现在家庭内的时候,会严重干扰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给家长带来痛苦。

当对立违抗性行为出现在学校时,往往出现对学习无兴趣,经常故意拖延和浪费时间,找借口不做作业、遗漏作业或晚交作业,最终影响学业。

同时由于患者常烦扰、怨恨、敌视他人,造成他们与家长、教师交流困难、与同伴相处困难,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受损。

3.伴发问题对立违抗障碍的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品行障碍等。

儿童行为障碍-品行障碍

儿童行为障碍-品行障碍

治疗——父母管理训练
品行障碍的治疗
借助力量包括社区内的干预援助中心、大学 生、同伴、家庭、学校乃至街道办事处和行政单位等,能够启动这样的社会系统力量,其效果会非常显著。
可雇佣一些大学生或成人志愿者作为他们的伙伴,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作为行为榜样引导他们改正不良行为。
另外,可以实施一些学校干预计划,如社会技能训练计划和学习技能训练计划,以改善同伴关系,提高学习成绩,增加患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
品行障碍 及其心理治疗
Report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2013年10月23日
小芳:无法无天
“小芳简直让我绝望。她总是爱发脾气,从来不按我说的做。一旦不顺心,她就暴跳如雷。她在学校的行为也让人头疼。老师很难让她完成作业——她从来都是拒绝不做的。而且她无法无天,总是离开座位,不断讲话。她让整个班级都不得消停。我非常担心,如果她不早改变,迟早要惹大麻烦的。”
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
1
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2次以上(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
2
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
3
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
4
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
5
常常虐待动物。
6
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
7
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治疗——社区治疗
品行障碍的治疗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社区治疗 有些国家设立有一种称为“治疗性收容所”的机构,被关进监狱的年轻人被分配给经地过特殊训练的治疗者,他们能提供日常安排和支持,建立个体化的治疗计划,确保更密切监督个体与同龄人的关系,提供持续性的非躯体性约束,并通过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建立“社会-技巧-建设”行为模式。据报道经过治疗培养中心治疗的个体,在释放后的12个月的跟踪随访中发现重新犯罪率有明显降低。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第一节多动性障碍本组障碍在发育早期起病(通常为五岁以前),是学龄儿童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倾向于经常变换活动内容,但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同时伴有组织不好、调节不良和过度的活动。

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三大主征。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具有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症状发生在家庭、学校和诊室等多种场合。

【治疗原则】根据患儿个人和家庭情况采取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1. 中枢兴奋剂。

哌甲酯:是ADHD的常用治疗药物,包括短效和长效制剂。

目前主张选用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长效制剂。

但一般不建议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

应用指导:短效哌甲酯,从每次5毫克,每日1~2次开始(通常7:00AM左右和中午),最后一次给药不要晚于入睡前4小时;每周逐渐增加5至10毫克;每日最大推荐剂量一般不超过40毫克;18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可用到60毫克/天。

控释剂专注达,一般从18毫克/日,每日一次开始,一周一次调整剂量,最大推荐量54毫克/日;在治疗早期可能出现副作用,通常都较轻微而且短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食欲降低、胃痛或头痛、入睡延迟、神经过敏或社交退缩。

2.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托莫西汀:用于治疗6岁以上患者。

疗效与哌甲酯相当。

应用指导:对于体重小于70kg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每日初始计量为10mg,每日晨服。

服用至少3天后逐渐增加至目标剂量,每日总量25~40mg。

可每日早晨单次服用或早晨和傍晚平均分为二次服用。

每日最大剂量一般为1.2mg/kg或80mg,不应超过1.4mg/kg或100mg,应选其中一个较小的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克:一点不像其他孩子
• 表面上看起来,尼克和一般的to岁孩子没什么不 同。他喜欢运动,尤其是踢足球。他在画画和数 学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尼克确实不像其他的孩子 。2岁的时候.他把一罐猫粮放在炉子上,并打开 了燃气——结果爆炸了。在去年3月的一个5天营 会里,他拿石块扔一个女孩子,结果把女孩打得 头破血流;他还在房间里点火;把他妹妹从楼梯 上推下来;用铁链抽打家里的狗;还从妈妈的钱 包里偷了20美元。
• 治疗——家庭治疗
(五)偷窃
• 儿童在幼儿园出于好奇,常常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玩,逐 渐养成了为满足自己愿望随意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 偷窃行为往往开始于学龄期,最初是拿家中的钱物,或把家里 的东西拿到外面去。当被父母询问时,怕受处罚,只好否认、 说谎。有时也能承认,表示以后会改,但过后很快又会重犯。 • 逐渐发展为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有意地去偷别人的学习用 具或钱物,明知故犯。
– 攻击性、破坏性行为、违抗、不服从、说谎、 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虐待动物、性 虐待、躯体虐待等一系列行为。
品行障碍
• 起病时间
• 该病通常于学龄期起病
品行障碍
• 发病率
• 国外报道该病的患病率为3. 2%-16% • 国内报道为1.45%-13. 6%,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3-12: 1。
儿童杀手
• 1994年10月3日,5岁的艾瑞克· 莫斯和他8岁的哥哥德瑞克 意外撞上了南芝加哥区的两个小混混。那两个小混混把兄 弟俩退进一间空置的14层公离。然后,他们两次把惊恐尖 叫的艾瑞克吊出窗外——因为他不肯偷糖给他们吃,当德 瑞克试图把弟弟拉进来的时候,其中大一点的那个小混混 就使劲打他让他放手。艾瑞克掉下去摔死了。德瑞克冲下 楼去,以为能及时接住弟弟.这对任何年龄的人而言,都 是一桩血腥的罪行。而凶手竟然是只有10岁和11岁的儿童 地,警方没有公布他们的名字。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 2、肯定没有下列1项:
• ①多次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 ②勒索或抢掠他人钱财,或入室抢掠。 •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 •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 烧伤等)。 • 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 害他人。 • ⑥故意纵火。
品行障碍的治疗
• 治疗——家庭治疗
2、父母管理训练
– 此训练方法的理论假设是品行障碍儿童的父母责任角 色不当,不能注意和培养儿童的适当行为,或者采取 过度粗暴的惩罚来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从而不知不 觉中反而强化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 因此,治疗是以改变父母和儿童之间异常的相互作用 方式为目的。
品行障碍的治疗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2、至少有以下两项: 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 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2次以上(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 走)。 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 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 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 ⑥常常虐待动物。 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 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
品行障碍的治疗
• 治疗——家庭治疗
1、家庭功能训练
– 通过家庭治疗,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不能适合家庭正 常功能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交往方式和规则,重新建 构起能解决问题、改善关系的新型家庭关系,从而达 到治疗之目的。
– 这种方法需要依赖于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 此对于那些问题多和功能明显紊乱的家庭,因为家庭 成员难以合作、相互之间很难保持一致,因而治疗效 果相对较差。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 3、至少有以下一项:
• ①多次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 ②勒索或抢掠他人钱财,或入室抢掠。 •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 •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 烧伤等)。 • 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 害他人。 • ⑥故意纵火。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3、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 业功能)明显受损。
4、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5、排除反社会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 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 碍。 • 注意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为明显不服从 、违抗或挑衅行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 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 ,必须符合品行障碍的描述定义,即品行 已超过一般儿童的行为变异范围,只有严 重的调皮捣蛋或淘气不能诊断本症。有人 认为这是一种较轻的反社会品行障碍,而 不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型。
(二)破坏性行为
• 主要表现为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的行为。
• 年幼儿童最初多半是出于好奇而摆弄、砸坏东西 ,多破坏自己家中的物品。
• 学龄期后则表现为故意破坏家中或别人的东西、 破坏公物或公共场景。 • 破坏行为部分是出于报复心理,部分是发泄自己 的不满情绪,而另外一些是属于冲动性行为,也 有少数患儿以破坏他人的物品为乐。
品行障碍
• 定义:
•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指在 儿童青少年时期反复、持续出现的反社会 性、攻击性或对抗性等行为。这些行为违 反了与该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 德准则,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 ,损害了他人或公共利益。
品行障碍
• 品行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时期一个相对独立 的诊断类别,主要包括:
(七)恶作剧
• 往往编造一些出人意料的、不可理喻和胆 大妄为的恶作剧来捉弄同学、老师和家长 ,其程度远超过他人的承受能力,并从他 人的恐惧或喊叫中获得刺激感和满足。
(八)纵火
• 这种行为在我国比较少见,但危害性大。 • 年幼儿童由于好奇而玩火柴、烧纸片、燃爆竹,以玩火为乐, 此时玩火往往发生于家中,较少有其他反社会性行为。 • 年长儿童则在工地、野外玩火,把玩火柴、燃烧废轮胎、草木 等作为游戏,烧毁的往往是别人的或公共的财物,严重者发展 为纵火违法。 • 纵火的原因是寻求刺激,或者是其他破坏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 式,因报复进行放火者少见。 • 纵火行为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常常伴 有其他反社会性行为。
品行障碍的治疗
• 治疗——家庭治疗
• 家庭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改 变家庭功能,继而改变患儿的行为。
I. 家庭功能治疗 II. 父母管理训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品行障碍的治疗
• 治疗——家庭治疗
1、家庭功能训练
– 从家庭功能的整体上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增加家庭成 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相互支持,帮助家庭成员找到新 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人际关系。 – 通过对家庭成员就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观点提出循环 式访问,使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然后从他 人的反馈意见得到信息,从而认识自己、得到启迪, 而不是对问题或观点直接提问或直接评论。
• 表现为经常有意地说假话,开始时是由于幻想希 望获得家长或老师的表扬而撤谎,或做错事后为 逃避父母的处罚而撒谎,或为了寻求他人的关注 ,以编造谎言来显示或标榜自己。
• 由于能从说谎中等到益处,以后经常有意说谎, 渐渐发展为说谎成性,以至于父母对儿童平常所 说的话也难辨真假,说谎则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 行为模式。
品行障碍的治疗
白银婷
华东师范 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马维尔:无法无天
“马维尔简直让我绝望。她总是爱发脾气, 从来不按我说的做。一旦不顺心,她就暴 跳如雷。她在学校的行为也让人头疼。老 师很难让她完成作业——她从来都是拒绝不 做的。而且她无法无天,总是离开座位, 不断讲话。她让整个班级都不得消停。我 非常担心,如果她不早改变,迟早要惹大 麻烦的。”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 1、至少有下列3项:
•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 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 ,或心存报复。 • ③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 的不服从。 • ④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 ⑤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 ⑥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临床表现
逃 学 或 离 家 出 走
攻 击 性 行 为
破 坏 性 行 为
违 抗 性 行 为
说 谎
偷 窃
恶 作 剧
纵 火
物 质 滥 用
(一)攻击性行为
• 指侵犯和攻击他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躯体攻击或言语攻 击。 • 2~3岁时常表现为暴怒发作、屏气发作、大声吵闹等; • 以后渐渐变为违抗或拒绝服从成人的命令,推拉或动手打 其他小朋友,咬人、咬物,难以合作。 • 到了学龄期后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更加明朗化,常以言语伤 人,惹是生非,破坏物品,扰乱课堂纪律,对抗老师。恃 强欺弱,威胁、恐吓弱小儿童,索要钱物,或强迫他们为 自己做事。常与同伴发生争吵、斗殴,甚至发展为团伙打 群架及械斗。这种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纠正,易与社会上流 氓结成团伙,聚众斗殴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三)违抗性行为
• 故意违抗和不服从他人,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
• 学龄期以前的儿童往往在不如意时出现这种行为 ,当要求得到满足或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自然恢 复。 • 学龄期以后的儿童则经常故意与老师或父母对着 干,不服从管教,当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遭到冷 落、委屈时,违抗行为会变得更加明显。
(四)说谎
• ICD-10
–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品行障碍的诊断
反社会 性品行 障碍
对立违 抗性品 行障碍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1、至少有以下三项: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或心存报复。 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 ④常常拒绝或不理踩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 的不服从。 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 干扰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