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校长教改的“+、-”法
李希贵主要教育思想
李希贵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人生的重点词有始有终:念书、思虑、改革。
其主要教育思想简介以下:(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师生观李希贵以为学校的力量,第一来自教师。
只有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辅助校长落实他心中教育理想。
“我以为关注学生应当先从关注教师开始。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
这个目标,只好经过教师来达成。
”“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
任何关爱,只好经过人的传达,才显得真实、感人,谁都没有方法改变。
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讲堂举手投足间,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
他能够春风化雨,也能够让学生‘近墨者黑’。
”李希贵以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实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二)“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的素质教育观“教课纲领、教科书规定了应赐予学生的各样知识,可是没有规定应赐予学生的最重要的同样东西,这就是:幸福。
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育真实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育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世。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到现在感觉震惊的话。
他在高密一中实行素质教育,正是鉴于这样的教育理念。
在实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以着眼将来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足尊敬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讲堂民主化的教课方式相联合,获得了优异的教育教课成效。
如启动“中学生自我铸造工程”:各样比赛、评选,学生社团活动,自办电视台,有体育节、文化技术节等。
还面向全体供给可选择的教育:开设34 门选修课、 37 门活动课,如三名活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
讲堂教课民主化:创建能力培育的土壤,多向沟通,每堂课留出 10 分钟,鼓舞学生提富裕挑战性的问题,睁开自由议论等。
因此他提出的校训是“为四十岁做准备”,而不不过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要修业生全面发展。
(三)语文教课改革——“语文实验室计划”在任高密一中校长时,李希贵进行了语文教改,实行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取了老师、学生们的踊跃必定,收到了很好的教课成效。
李希贵教育理念_0
李希贵教育理念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
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最近出版《学生第二》。
当人们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接触时,很难不被他的个性所吸引。
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人生需要光明,阅读滋润心灵土炕上,留着长须的爷爷,戴着老花镜,用苍老的嗓音,与幼年的李希贵一起吟唱:“人之初,性本善。
李希贵校长的教师激励法
不要评价。譬如,对一些青年老师
来说,需要通过对他们备课情况
的检查发现他们教学中的优点和 问题,然后促进他们成长进步,但
却不适合以此评价他们的工作,
因为,对备课情况的评价是最容
易引发诸如“弄虚作假” “千人一 面”等问题的。有些检查需要认真
仔细,但评价却不要太计较。如对
学生的常规检查,如果我们与老 师“分分”计较,老师就必然与学
在领导学校的过程中,非常注重
组织成员的参与,强调唤醒组织
成员的主体性,调动人的潜能和
性,
总 北京
十一学校构建一套多元的教师激
励机制的方法,一起看看吧。
!.把检查和评价分开,淡化
和慎用评价
为什么要“淡化评价” 在任何组织里,评价都是一
个高利害的武器。正式的评价应
是
标的
, 是一
业性 强的工作,
不 ,在
不是 学,
著位置6我们希望通过奖励他们 的孩子,让教职工感受到学校对
他们 人幸福家庭的 ,
此备受激励6 这样的事情让大家都很轻
松&评价者无须萍精竭虑,被评价
者也心情愉悦6当然,非正式表扬
也
为,
须出
诚,且要以事实为依据,尽量避免
面面俱到,评价所涉及的方面必
须6
3.设置多种展示舞台
案例5 以“发现身边教职工的闪光
案例8 为帮助教师成长,学校成立 了“教育家书院”,专门负责教师 的专业发展6书院充分考虑到教 师发展的不同需求,设置了多层 次、多类别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供教师选择6为了减轻行政命令 式的专业成长可能带来的压力和 负担,“教育家书院”明确为民间 组织,以学术而非行政的方式推 进,激发教师自主提升的愿望和 需求,变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6 每一位教师都十分在乎自己 的学术发展,如果牵线搭桥,让老
李希贵:学校改革,首先得改“人人都可以指使老师”的现状!
李希贵:学校改革,首先得改“人人都可以指使老师”的现状!全文长600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满满的干货,请耐心阅读哦……精彩导读在学校工作中,谁都不会否认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但真正让这样的追求落地,却并非易事。
人人都有权力召集老师们开会,人人都可以指使老师们做事。
当副校级干部和中层部门没有权力通知老师们开会的时候,老师们开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
——李希贵作者简介李希贵,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校组织变革像其他任何组织变革一样,都是事关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几乎在任何一所学校都随时随地发生着,但却常常被大部分管理者所忽视——有的缺少系统思考,没有顶层设计;有的缺乏充分准备,改革匆匆上马,迅速陷入僵局;有的目标不明,甚至是就变革说变革,为改革而改革。
如此种种,不但严重影响了学校发展,挫伤了老师们改革的积极性,甚至在许多老师心目中形成了变革恐惧症、焦躁症,对学校未来的改革也埋下了隐患。
组织变革是可能伤筋动骨的事情,也正因为它有如此之特征,因此,它在推动一个组织的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位希望有所作为的管理者,都应该主动拿起这个武器。
一、调整学校管理结构是组织变革的最好武器组织的管理层级过多,金字塔过于高、长,使大部分组织效率低下、信息不畅,甚至最终成为难以实现战略目标的瓶颈。
在学校工作中,谁都不会否认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但真正让这样的追求落地,却并非易事。
原因就是组织结构存在着严重障碍,在一般的学校里,从校长、副校长、中层部门到年级组、教研组,师生的需求往往要经过4—5个层级才能传递到最高决策层,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构肯定会生出诸多繁文缛节,真的能够以学生为本实在只能靠碰运气。
至少,单靠组织结构本身的运作,是不敢抱此奢望的。
实践分享十一学校自2007年实施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试图破解这样一种局面。
首先是减少管理层级——副校级干部直接兼任年级主任或中层部门负责人,同时,把年级作为学校的事业部门,让其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将权利和责任最大限度集中在这样一个实体上。
李希贵: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
李希贵: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点击上方当代教育家可关注我们!1.不是让学生来适应课程,而是学校的课程要为每个孩子的学习而设计”目前北京十一学校已开发出了300多个选择性的学科课程,全校4000多名学生,每人拥有一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但李希贵认为,这实际上只是创造了“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教育”,而没有创造出“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
因此,他将下一步的目标设定为:“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2.“学生在一层好不容易学得好一点,你给他升到二层,那不是又变差生了?”现在全国有许多中学尝试了分层走班,而且实行动态管理,在一层学好的,就可以升为二层。
原来,这样的升级制度看似给了孩子向上的激励,却违背了对孩子基础的尊重。
学校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上到更高层,而是找到适合学生的课程。
“学生学得愉快,就可以了。
”3.“人的潜能就像矿产资源一样,埋得很深,我们很难发现,你自己都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也就没有了尝试和体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发现潜能的机会。
李希贵告诉广大校长,“选择,是一个绿色课程结构的生命”,只有提供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等选择,学生选了,体验了,才能找到自己的潜能。
4.“戏剧课不是为了汇演,甚至他们根本就没有汇演,我们要的是排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十一学校的戏剧课开了九门,参与的学生很多,但在报名时有一个规定:同性别的学生最多只能占三分之二。
李希贵说:“虽然有些剧本确实偏向于一个性别,但我们还是坚持这样做,戏剧课除了让学生学会合作沟通,更希望搭建一个异性健康交往的平台。
”5.“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到能够包容有不一般想法的、非同寻常的孩子”有一位男生,初一刚进学校时,往公用电脑中装了自己开发的病毒软件,不少同学用了后电脑打不开,他恶作剧后特别开心。
后来,学校决定给他搭建一个平台,给他想要的所有硬件和软件,还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他软件开发,这个孩子就被“招安”了。
十一学校李希贵:教学转变,从“为了学科”走向“为了学习”-卢楠 (芥末堆)
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芥末堆 卢楠 1月6日报道在近日举行的“2016新学校年会”上,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发表了题为“寻找2.0”的主题报告。
在2014年的“第五届新学校论坛”上,李希贵曾发表主题报告“寻找”,讲述了他从1990年当校长,一路走来寻找教育改革核心要素的历程。
寻找的结果是两条脉络和四个寻找。
两条脉络:第一,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第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四个寻找: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寻找力量、寻找资源和寻找同道。
在“寻找2.0”中,李希贵回顾和思考了为何他能寻找到这样的结果,以及对“四个寻找”的新思考。
李希贵表示,在寻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守“三把尺子”:第一把尺:为了目标还是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弄清真正的目标是什么,把方式错当成了目标。
比如创办特色学校,是在资源局限的情况下,学校取得快速发展的方式;但是好多地区和学校将其当作了目标,在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制度下,学生呈常态分布,特色学校一定会伤害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二把尺: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
教师和职员定级的指标,都要和学生的利益直接相关。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目标和个性发展,比学生为学校取得荣誉更重要。
第三把尺: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
十一学校正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希望形成一种新的学习系统,从“为了学科”走向“为了学习”。
这个学习系统,希望从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开始,让老师为学生提供评估量表、准备资源包、搭建脚手架、提供工具箱。
后边就放开,给学生、给老师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空间。
最后,有一个缰绳,就是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
而对于2014年报告中提到的四个寻找,李希贵的新思考如下:十一学校李希贵:教学转变,从“为了学科”走向“为了学习”作者:卢楠2017-01-06 07:00第一,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
方法是:1、找到“第一粒扣子”;2、悬置方法,追问目标;3、去借口法。
4、自我追责法。
一两个学生出现问题,可能是学生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出现问题,一定是学校或老师的问题。
李希贵校长从管理到领导的讲座感悟
让管理中多份人性美听了李希贵校长从管理到领导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从班主任、教导主任到校长、教育局长,李希贵始终是一个教育者,但很多时候、他却能跳出教育,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下俯视教育。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案例:有一所学校,校长为了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他推行了一项监督政策,专门委派一名干部用照相机或者摄像机拍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一旦发现,轻则大会上公开批评,重则扣除奖金。
一个学期下来,弄得人人自危,当然表面上学校的风气有所转变,迟到、早退的现象不见了,但是每天早上八点老师准时到达,每天下午四点半准时离开。
其实老师们三点钟之前就整理好包准备离开学校了。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消极的效果呢?我思索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有一次在重温《论语》的时候豁然开朗。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第二》原来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告诫我们:单纯依靠政令来领导,用刑法来规范,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俗来规范,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且真心归服。
李希贵校长有这样一段话特别让我有感触: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我们做的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管理;就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在管理上,最高境界是:“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学校不是工厂,每位老师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学校也不是超市,我们面对的不是规格一致的产品,每一位老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富有个性的学生和教育情境,每一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又十分独特而不可重复,身处第一线的老师当然也包括干部们,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全新的挑战,他们应对挑战的决策不仅会因为挑战本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还会因为他们自身的素质、经历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就需要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创造性、主动性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
十大名师
十大名师08级中师2班许芝丹20084021081斯霞的教育理念她深刻地认识到教书为了育人,把培养所有的学生成才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
她的一切工作围绕着育人,她在教学工作中体现着育人,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使他们越学越聪明,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越学越会学。
在小学阶段给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础,积蓄学习的后劲。
她十分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对发表创见和大胆质疑的学生热情鼓励,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认识真正落实到教学之中。
她的教育、教学始终面向全体学生。
她始终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她一贯反对“负担过重”“高分低能”,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所长,既要承认差异,又要善于发现特长,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小打牢创造性地学习、可持续发展地学习的基础。
她历来主张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并且身体力行。
斯霞老师提出分散识字的主张:即多读课文多识字;要增加课文篇数,每节课低年级可以学十几个字;要结合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用紧密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从而提高了识字的数量与质量,较好地解决了学龄初期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一基础工具。
钱梦龙指导思想“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教育改革樱桃顺应学生的天性》(《中国青年报》2014、11、27)一文,看了很有感触,教育者尤其是学校管理应该看看。
其中他在高密四中关于语文教育的三件事尤其有意思,现抄录如下,共分享:
高密四中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扩大学校规模,盖了一栋3层的教学楼,高一新生扩大两个教学班,但是有半年的时间这两个班没有语文教师。
语文课有时候就是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读书。
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学期考试中,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一点都不差,作文分数比其他班还要高。
这让语文教师很尴尬:不知道我们天天在教室里干什么。
我到高密一中后,又遇到一件事:一个考上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给他正在一中复读的同学写信介绍各个学科的复习方法,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毕业生说:“你可千万别上语文教师的当,语文教师在课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被班主任发现了,他回到办公室当着全体语文教师的面讲了这封信,我也在现场,发现好多教师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大家被刺痛了,他们不得不承认学生讲的有一定道理。
那个学期,我就让我正在上初一的儿子和正在上初四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语文期末考试。
高三加上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而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
他们没有的,是教师在课堂大量地讲授和训练;他们有的,是从小按照我制订的书目大量地阅读。
通过这样一次考试的成绩对比,教师们基本上有点感觉了,我发现时机也成熟了,就在高一实行了语文教学的改革。
当时语文课有6节,我们拿出两节课给教师完成教材内容,其余4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自主学习。
志当存高远──高密一中李希贵校长的教改大思路
志当存高远──高密一中李希贵校长的教改大思路
毕唐书;蔡世连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1997(000)0Z4
【总页数】11页(P12-22)
【作者】毕唐书;蔡世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7.1
【相关文献】
1.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访北京市十一学校长李希贵 [J], 宁炜;崔群
2.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访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J], 宁炜;崔群;
3.好校长就是一所优质学校——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J], 夏斌
4.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兼谈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的办学理念[J], 陈文晖
5.志当存高远人生贵追求——高中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设计 [J], 陈国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希贵的教育思想
林东第六中学
LINDONGDILIUZHONGXUE
个人其它信息
工作简历:李希贵198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高密第 四中学做语文教师,26岁任高密四中副教导主任,28岁任高密四中 副校长,31岁任高密四中校长,36岁出任高密一中校长,38岁任高 密市教委主任,42岁就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06年调教育部 负责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07年开始出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 长。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 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 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 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 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林东第六中学
LINDONGDILIUZHONGXUE
李希贵的师生观
李希贵认为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只有教师在 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 他心中教育理想。 “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 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 师来完成。” “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 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 法改变。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 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 。” 李希贵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 达到“学生为本”、“ 学生为中心”
LINDONGDILIUZHONGXUE
李希贵的学校管理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把人民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辑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各位老师可以学习借鉴。
语文主题学习基于目前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积累的忽视,北京市十一学校长李希贵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能力的素养。
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
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
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
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的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所以我们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已去学习。
方法上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语文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
对于文章,老师的指点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
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对学生太危险。
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让学生读完。
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也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
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读完400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左右。
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成年人。
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族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兼谈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的办学理念
研究
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兼谈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的办学理念
陈文晖 /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教育改革已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 进程中的重要共识,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推 进至关重要,而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是建立现代学校的重中之重。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 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 希 贵 校 长 以 丰 富 的 教 育 实 践、 办 学 经 验、 理论探索,实现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现代化 转型,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特别是中学教育 改革树立了标杆。
习的良好学校教育生态。四是校长的智慧和才华、无为而 治的境界是领导学校转型、创建现代学校制度模式的关键。 十一学校的变革转型让人们感受到国际化学校的影子,对 正在改革中的我国中学教育不失为一面镜子。
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管理领导经验是动力源泉。李希贵从 基础教师工作做起,逐步成为校长再到局长,教育过程的各 种要素已尽在心中;任职于潍坊的高密四中、一中,再到北 京十一学校,他不停地探索基础教育变革路径。北京十一学 校的改革转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 选课走班”突 破了班级教学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而且用心解决了社会资 源的整合向学校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转化问题,破解了社 会、学校、家庭教育合力最大化的难题。这不仅仅因为以课 程为导向,调动了教师自主权与研究的积极性、学生主动选 课的主体意识,而更是给教师以人生规划、生涯规划,主动 迎接未来社会选择和学生自我选择发展方向深度教育、教学 相长的为良师益友的平等机遇。十一学校的改革经历了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课堂教学的预设 与生成,使每堂课都与众不同。在走向现代学校的路上,每 所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学校改革必须有优秀的校长把握 正确的方向、坚定的目标、鲜明的思想,丰富的理论和大胆 的实践的原则。
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看法
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作者:张丽丽王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记叙的方法,归纳并剖析了北京十一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做法及经验。
一是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质;二是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引领学校全面系统改革;三是自由、自主、自管自育——实现学生个性成长。
【关键词】教育改革;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个性成长北京十一学校,这所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作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改革。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书《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进入我们的眼帘,泛读、品读、深思,让我们了解了这所学校,对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深刻变革、脱胎转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质这所完全中学,从2007年李希贵校长掌舵十一开始,一场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经过两年的准备,2009年11月,学校第十届教代会上,一个凝聚全校教师智慧,达成全员共识的《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获得高票通过。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成为了“十一”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使命。
因材施教,这一2000多年前由孔夫子提出的朴素而深邃的教育思想,曾经被无数教育工作者不小心丢失的东西,又重新被十一学校拾起,成为了开启学校教育改革的金钥匙。
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这就是十一学校渐进改革走向成功的教育哲学。
一切都因学生而改变。
全校课程因学生而开发,必修课,不同学科分层级编写,更多的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立的选修课。
全校4000余人,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317个课程,1335个教学班。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自主选择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及学科教室。
适应学生高位发展的高端实验室,自主研修教室应运而生。
所有学生,全体教师,全面投入,真正践行“因材施教”思想,一切都围绕服务于学生成长而进行,变革途中,研讨不断,争执不断。
自导式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自导式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李希贵:校长如何领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大部分校长对课堂教学改革情有独钟,希望老师能在学校的指导下尽快做出改变,但大部分校长都心灰意冷,甚至心灰意冷。
为什么?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复杂性缺乏估计,另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身的定位存在误解。
不同教师的不同课堂教学情境的形成源于太多复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还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工作经历,当然还有他们的性格、气质、家庭背景等诸多原因。
如果分析一下接受教育的不同学生,构成现有课堂风格的原因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我们学校管理者希望改变一个或者几个变量,会给课堂情况带来很大的改变。
从逻辑上讲,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还会带来很多后遗症。
如果这样的改革过于强硬,这样的期待过于急切,那么肤浅的文章甚至虚假的文章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因此,充分估计课堂改革的坚巨性,把这样一项改革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扎实推进,是促进改革健康发展的前提。
另一个问题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向有关。
我们一直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
只有教室变了,学校才会变,学生才会变,说明了教室的重要性,但重要性不一定是统一的。
有人说,目前学校的基本矛盾是校长希望创造一个统一风格的课堂模式与不同风格、不同个性、不同素质的教师追求不同课堂风格之间的矛盾。
尽管看上去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当下许多学校的一种值得警惕的风险。
一所学校,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如课堂教学这些关键环节上,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追求甚至可以建立一些相对具体的基本原则,让每一位老师都可以走在不同岗位上教育目标相同的人的道路上。
这样做,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影响了他们的创造力,也不可避免地伤害了学生。
同样的课堂模式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如果一所学校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但却不可以让所有的老师在所有的课堂上固化相同的模式,完全可以在确立了价值观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鼓励教师创新的机制,,几年后,校园里一定会绽放出各种各样的花朵和色彩。
李希贵:学校转型-发现和唤醒每一位学生
李希贵:学校转型-发现和唤醒每一位学生名师成长大讲堂邀请了做过一线语文教师,当过教育局长、行政官员的李希贵校长。
李希贵校长为我们介绍其学校全方面开放的特色课程及办学理念,一切都如沐春风,涤荡心灵。
他的到来,使我们的课堂更显神圣与恢宏,每一位学习者都以朝圣般的心态期待着这位传奇性人物的出场。
“校园时的指示牌与示意图有何差异?指示图有指定的地点,不经思考可以抵达目标;示意图没有具体的目标,但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必须自己思考行走的路径。
”李校长用这样简单而形象的例子解读了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的区别,讲座也在这种轻松而适宜的节奏中开始了。
艾默生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不是由你来决定他该知道什么和该做什么。
这是上帝所造的,是先天注定的,只有他自己掌握着开启自己秘密的钥匙。
由于你的干涉、阻挠和过多管制,他可能受到阻碍,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CEO——每个孩子得到尊重与满足课程设置,量身定做。
为每个孩子制定不同的课程,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
人最伟大之处便是可能性。
我想,李校长的十一中学设置这几百种课程,就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可能的营养与沃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让他们走在可以发展的大道上。
试想,北京市第十一中那个数学能力低的小女孩,如果没有话剧课程的体验,或许一辈子都会成长在那个自卑的阴影中;那个画画有特长的学生如果没有十一中的包容与鼓励,怎么有机会将自己的大作传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那个对电脑痴迷的孩子,如果没有学校提供的平台与机会,怎么会废寝忘食地挖掘出信息技术的神奇与奥秘?当父母不理解孩子的特殊爱好时,学校召开了专门的家庭表彰会。
这样的举措使我们明白了李希贵校长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发展,对人的成全,有了最为通透的解读与践行。
中学生是人生的花季,对于朦胧的情感,有太多的好奇与跃跃欲试。
北京市十一中学没有太多的禁止与僵硬,而是搭建异性交往平台,让学生做掌控自我情感的主人。
国家督学李希贵
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
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最近出版《学生第二》。
当人们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接触时,很难不被他的个性所吸引。
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人生需要光明,阅读滋润心灵土炕上,留着长须的爷爷,戴着老花镜,用苍老的嗓音,与幼年的李希贵一起吟唱:“人之初,性本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希贵校长教改的“+、-”法教育话题11-24 09:50十一学校有两百多个学生社团。
图为李希贵向魔术联合会学习魔术。
“甩手掌柜”李希贵被学生们称为“贵爷”。
如校长贵爷所愿,学生‚接管‛了校园,大部分时候校长的权力被‚架空‛了。
连美国大使、法国大使到学校访问也一律由学生出面,从接待、翻译、主持到回访都是学生自行组织。
每当这种场合,‚贵爷‛能做的只是坐在台下不时鼓几下掌。
2012年3月14日那天,北京市知名学校的校长以及国外的教育专家,云集于贵爷麾下的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
贵爷和他的老师们向同行们介绍了一上午该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前来旁听的美国密西根州牛津学区教育局局长比尔听得惊奇:‚你现在进行的改革,连美国很多学校都不敢,你怎么敢!?‛五年前,李希贵辞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的职位,回归校园又一次当起校长,将十一学校开展的课改更推进了一步。
更加深刻的变革是展开面向全校的民主化尝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今十一学校的升学率和高分学生人数稳居北京市前列。
2011年高中毕业生中有50名学生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投票说了算退休的媒体人李建平已经跟踪观察贵爷和他的十一学校两年了。
给李建平印象最深的,是十一学校高三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
台上校长李希贵给六百多名高三毕业生逐个发证书,台下任课老师排成两排,夹道和学生们握手拥抱。
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哭,场面温暖而幸福。
这让李建平感到十分惊讶。
在2007年退休前,她曾经花了八年时间跟踪教育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新课程研制、试验到开展,她都在全国各地实地观察。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她见过太多的毕业典礼,更多时候她看到的不是惜别,而是长期压抑后的释放。
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们把书本和试卷从教学楼上纷纷往下扔,漫天纸张像飘起大雪。
当时李建平眼泪就掉了下来。
‚我不得不想这么一个问题——每个早晨,全中国有1200万的中小学老师走进教室,有2亿的学生坐在那里等待上课,他们当中有几个内心是快乐的?‛这次毕业典礼之后,李建平开始跟踪了解这所学校的改革情况,试图找出学生热爱这所学校的原因。
她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有想法,有充分的发言权。
很多事情学生说了可以算数。
十一学校有五间食堂,由三个公司承包,每年需要接受一次全体学生投票,末位公司将被淘汰。
2010年,学校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三台电脑。
科学实验班的王笃年老师担心学生随意上网、玩游戏,于是提议自习时不能使用电脑。
对王老师提出的这项建议,一样需要全班同学讨论之后集体投票表决。
最终30个学生里只有2票赞成。
这样的表决结果出乎王笃年意料,但他表示尊重这样的投票结果。
这个学校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氛围得益于李希贵的思路。
早在1995年,李希贵还在山东高密一中担任校长时,就提出了‚建设民主校园‛的主题词。
当时正是学校学习企业‚厂长负责制‛如火如荼的时候,‚校长负责制‛被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整合权力和显示权力在好多校园里生机勃勃。
而李希贵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教师代表大会决定工资方案,甚至拥有罢免校长的权力。
‚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民主社会、民主生活。
如果我们过程不民主,培养的孩子就不民主。
如果这些孩子不民主,未来的社会就称不上民主社会。
‛有一次,在每天例行的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时,两名学生当着校长的面产生了争论,一位男同学抱怨学校每天规定的睡觉时间太早,另一名女生认为时间太晚。
于是李希贵就让两名学生先做调查研究,拿出解决方案。
学生回去后果然就开展了全校范围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在经历了四个月的全面普查之后,学生拿出一份建议书提议分层睡觉,×点之前睡的住在一个楼层,×点睡的住另一个楼,×点睡的住×楼。
每学期还有×次调整机会。
这项建议随即付诸实施。
而在教师层面,民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每年8月28日,是校长信任投票日,由全体教职工代表进行不记名投票,当场统计,公布票数,校长信任票如果低于确定的比例,校长必须辞职。
大到弹劾校长、修改学校规章,小到学校里面道路的命名,都需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再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辞官李希贵说话带着一些山东口音,语速迟缓,不时的微笑像是对过于的严肃的有益调剂。
与其他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相比,李希贵办事更加务实、耐心。
1997年到2006年,李希贵在山东历任高密一中校长、市教委主任和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1999年,在高密县教委主任任上,李希贵实施过一项改革——他试图取消校长行政级别。
但当时存在人事制度上的障碍,李希贵于是在脱不掉‚黄马褂‛的情况下,给校长戴上了‚新帽子‛,开始实行职级制,校长们的工资开始差异化。
时隔5年之后,李希贵升任市教委主任,时机成熟才终于进一步地完成了‚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
处理方式依然漂亮,以前校长的级别不取消,只是把门关上,新任的校长从此不再是一级官员。
‚在一场变革里面我们的原则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当我们允许落后的时候这种抱怨就不会爆发,就不会变成一种力量,因为我们允许你落后,所以变革尽量是从前面带着走,而不要从后面推着,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后来在一次交流会议上,李希贵提到。
观察其改革路径,这一原则总能被巧妙贯彻。
2006年,李希贵被任命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仅仅过了一年,就辞官不做,进入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新的改革试验。
‚离开一线,很多人认为我的想法太过理想化。
但是如果中国有一批学校先试先行,去实践理想,对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离开教育部,李希贵‚所图者大‛,实际上他希望能够通过课程改革改变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校形态。
‚行政班主体的班级授课制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都没有变化,已经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
它只能把不一样的学生变一样了,而社会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孩子。
‛每个人自己的课表为了降低改革风险,李希贵花了两年时间研究行动纲要,花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课程改革,‚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排查了所有的风险,比如下午的课程改革我们排除了160多种风险,把这些风险进行了一一管理。
‛2011年3月14日这一天的交流会议上,比尔的问题直指以往这类改革通常的危险所在——分数怎么办?在中国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回避高考的压力。
而在比尔的经验里,即使在美国,一些校长也依然需要从分数上体现他的成就。
这是一个李希贵需要在不同场合不断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学教育改革长期之困。
现在的十一学校,学生自行选课。
比如数学由易到难分为1至5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行选择。
最易的数学1适合今后大学里读文科专业的学生选修,最难的数学5则将涉及大学微积分的知识,是为以后攻读数学系的学生开设。
教室逐渐功能化,有专门的生物教室、语文教室和化学教室。
把13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散到28个功能教室上课,上哪个课学生就去哪个教室,也就是实施所谓走班制,这更接近于大学的上课方式。
传统行政概念上的班级已经十分模糊。
而老师们的办公桌也直接设臵在这些功能教室里。
这项改革一开始几乎是李希贵一人硬性推着走。
‚一开始我特别不同意。
因为可想而知这种管理带来的难度。
‛高一级部主任于振丽说。
十一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就有22名。
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套成型的经验。
班级消失之后,班主任也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学生走班上课、分散自习之后,班主任就找不到自己的学生了。
于是学校的导师制改革也顺应推出了。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建立起更紧密的对应关系。
长期在十一学校进行观察的李建平说:‚正是由于课程改革,引发了教室功能改变,原来行政班级的模糊,于是又有了导师制等一系列改革,层层倒逼,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英语老师侯敏华说:‚以前走到班里面孩子们做的事情特别雷同,一个化学老师发卷子,所有的学生都在做化学卷子。
很多的问题在集体的层面解决了。
可是现在每个孩子做的都不一样,沟通工作的量猛然增加了。
我们只能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沟通能力,这样的工作对班主任是非常有挑战的。
‛对该校有长期观察的《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耀明解读说:‚十一学校的十和一,如果我们视为数学里面的‘+’和‘-’,恰好对应了李希贵课程改革的变化,老师们的工作量增加了,而学生的负担减少了。
‛在一次和校外人士的交流会上,侯敏华拿李希贵校长一边开涮一边倒苦水:‚拜我们校长所赐,我现在是从教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当中最艰苦的一段时间,甚至是比我刚上班的时候还要艰苦。
‛以高一(3)班的曲铮同学周二的课表为例:7点30到8点,在行政班上早读,内容安排为复习语文。
8点到11点30在英语功能教室上自习,内容安排为背诵托福单词,读英文原版书。
1点30到2点,午休时间,读课外书,保证每天的阅读量。
2点到4点10,一天最困的时候则被他自己安排为学习最感兴趣的化学。
而他的同桌的课表就跟他截然不同,由于他希望在大学能够到美国学习,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提升英语方面的能力,背单词和读英文原版书。
这样学校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课表。
‚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的孩子他内心基本上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
‛李希贵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给学生们装上自己的发动机,自行管理,自行驱动:‚高考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只是帮助学生走过这个门槛。
顺便要把高考考好,更关键的是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首先学会责任感”在2007年接手北京市十一学校之后,李希贵步调沉稳,闷头课改。
外地邀请分享课程改革经验大部分被他拒绝了,因为改革方案还未经过一整轮的实验。
‚李希贵在山东就是一个名人,到十一中学的头两年没有什么动静,这两年他在思考,谋定后动,一点都不狂躁。
现在我们看到他的改革环环相扣,是一个系统的成果。
‛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方中雄曾经评价说。
现在的十一中学课改初见成果。
最大的改变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了。
这方面侯敏华深有体会。
有的时候学生会在他的办公桌上留纸条,预约老师聊一聊学生本人这段时间的规划。
更有学生提议和老师一块儿看一本书,‚我们在一起讨论一下‛。
秦建云老师的每一届高三毕业生,都会结合自己三年学习物理的经验得失,集体编写一本物理教材,留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使用。
李希贵说:‚我希望这个学校的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责任。
马丁〃路德〃金、曼德拉为什么伟大?是因为责任。
中西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李希贵的改革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观察者的到来。
教育领域长期的观察者李茂曾经在《中国教师报》‚海外‛版做过多年编译,关注了不少当代美国名师,他现在和李建平一样,长期在这所学校进行贴身观察。
在李茂的一本书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期盼中国的比尔〃盖茨时,我们能期盼中国的艾斯奎斯、比格勒、卡姆拉斯和梅耶尔(均为美国当代教育家)吗?‛这个问题将会由中国教育界给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