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哥伦比亚学派介绍
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概述
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概述发布时间:2011-04-18来源:我要评论:(0)字体:【小】【中】【大】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人物等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主张,是自觉的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与之差不多同时或者稍晚,在美国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家,早期的有卡特尔、后来有桑代克和武德沃斯等人,都是美国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总倾向的代表,不过他们并没有明确打出机能主义的旗号,其中像武德沃斯还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派别。
他们的心理学主张和学术研究气氛比较自由而广泛,但也有美国机能主义的一些共同特点,因而可以归属与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一般称为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其共同特点如下:A、从研究心理学的共同规律转向个别差异问题,它着重对个体的智力和能力进行研究,心理测验是主要的方法。
B、从研究意识内容转向研究意识活动,它并不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但只注重意识的功用。
C、从重视内省方法转向重视客观的方法,它不取消内省法,但并不把它作为主要方法,而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级法、评选法等。
D、从研究心理学“是什么”问题转向心理学“为什么”问题,它主张研究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
E、从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转向主张心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把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个体适应环境的一些原理加以具体化,使之应用于生活实际。
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特尔卡特尔(1860--1944)在许多方面影响了美国机能主义方向,是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的先锋。
1880年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去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作研究生,不久就到了莱比锡大学跟随冯特学习。
随后回国就任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员。
1883年卡特尔再次回到冯特那里称为冯特的第一位助手,据说冯特要他写一篇关于认识的反应时间的论文,它完成之后,还想研究反应时间的个别差异,其中多数实验室在自己房间里完成的,因为冯特不同意他在莱比锡实验室进行这些实验。
哥伦比亚学派名词解释
哥伦比亚学派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哥伦比亚学派吗?这可真是个超厉害的存在呢!就好像
在学术的大森林里,哥伦比亚学派是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
累累!
哥伦比亚学派啊,它主要活跃在社会学领域。
它可不是单打独斗哦,而是一群超级厉害的学者们汇聚在一起形成的强大力量!比如说,罗
伯特·帕克,他就像是这个学派的领军人物,带着大家在社会学的道路
上一路向前冲!
你想想看,他们就像一群探险家,勇敢地踏入未知的领域,去探索
社会现象背后的奥秘。
他们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观察、研究、分析,把那些隐藏的真相一点点挖掘出来。
这不就跟侦探寻找线索破案一样
刺激嘛!
他们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城市问题、种族关系、大众传播等等。
就拿大众传播来说吧,他们研究媒体对人们的影响,这多重要啊!这不就像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手机,媒体的信息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
们的生活呀!
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很独特呢!他们注重实地调查,可不是
光坐在办公室里空想哦!他们要走到人群中去,亲身感受和了解。
这
就好比你要了解一种美食,光听别人说是不行的,得自己亲口尝一尝
才行啊!
而且哦,这个学派的影响力那可真是超级大!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来的社会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哥伦比亚学派,社会学的发展可能就没那么快,没那么精彩啦!
我觉得哥伦比亚学派真的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呀!。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6第三节 美国机能主义总倾向—哥伦比亚学派
如果公民都如此弱智,那么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的政 府怎么能生存下去呢?
该不该允许低智商的人参加选举?
政府该不该允许来自低智商国家的人移民美国?
人天生平等这一观念还有没有意义?
(三)卡特尔的心理测验工作
在189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卡特尔使用了 “心理测验”这个术语。卡特尔写道:
为筛选学习困难的儿童, 1904年 比纳和西蒙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儿 童能完成的智慧工作,并据此设计 了一个智力测验——由易而难的30 道题。这一测验重在考察三种认知 机能,即判断、理解和推理。
后来,这个测验引入了心理年龄的 概念,指的是中等能力儿童可以完 成某项特殊任务的所属年龄。
Henry Goddard
不足
(1)忽视了人类学习的认知特性; (2)把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完全等同,忽视了人类学 习的目的性与能动性。
过河
三个传教士与三个野人在一个渡口过河,他们找到了 一条船,但船太小,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两个人过河。但是, 假若岸上的野人数量或船上的野人数量比传教士多,野人 就会将传教士吃掉。找出一个最简单的过河方案,以保证 所有的传教士和野人都能平安过河。假定船上的乘客在下 一步活动之前都得先上岸,并且每次过河船上至少要有一 个人。
唉,亏了,不该 卖呀!
(二)心理测验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尽管卡特尔创造了“心理 测验”这个术语,但是第 一个真正的心理能力测验 却是由比纳发明的,他为 人类认知能力的测量提供 了一种有效方法,标志着 现代智力测验运动的开始。
Alfred Binet 1857-1911
比纳不同意高尔顿用感
觉运动过程来测量智力 的方法。 比纳认为,对记忆、注 意、想象和理解等认知 机能的评价可以更为有 效地测量智力。
《2024年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范文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篇一一、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自其诞生以来,便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哥伦比亚学派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进行考论,以期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哥伦比亚学派概述哥伦比亚学派是指在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领域的一批学者所形成的学术派别。
该学派以实证研究为主,注重对传播现象的量化分析和实证验证,其研究成果对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保罗·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学者。
三、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基础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二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传播理论。
在实证研究方面,哥伦比亚学派注重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和实证验证,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和实验研究,探究传播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在传播理论方面,哥伦比亚学派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关注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影响传播效果。
四、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选择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并非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影响因素发挥作用。
此外,哥伦比亚学派还研究了广告、舆论、媒体公信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五、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学的影响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传播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其次,它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传播理论为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最后,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成果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推动了传媒业的进步和发展。
六、结论综上所述,哥伦比亚学派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考研西方心理学重要考点:哥伦比亚学派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
为大家整理了西方心理学重要考点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卡特尔、桑代克、武德沃斯)[特点]1、从研究心理的共同规律问题转向个别差异问题。
它着重对个体的智力和能力进行研究,心理测验是主要的方法;2、从研究意识内容转向研究意识活动,它并不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但只注重意识的功用;3、从重视内省方法转向重视客观的方法,它不取消内省放,但并不把它作为主要的方法,而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级法、评选法等;4、从研究心理学“是什么”问题转向心理学“为什么”问题,它主张研究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5、从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转向主张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把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个体适应环境的一些原理加以具体化,使之应用于生活实际。
卡特尔(1860-1944)1888年,被任命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教授职位;1895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0年,成为美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心理学家;1921年,创立应用心理学;1929年,任第9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主要贡献:1、关于反映时的研究。
依据统计学规律进行实验设计,研究包括辨别和认识的时间及选择“意志”的时间,控制联想的反应时间和自由联想的反应时间。
其制作的正常联想表成为以后编制正常联想表的依据;2、关于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
首创“心理测验”这一术语。
继续高尔顿的工作,对科学探索能力的性质和起源进行了研究。
发展了次序评量法;3、关于除了物理法的研究。
认为内省可以为感觉距离做出可靠的判断。
批评均差法和最小可觉差法,认为只有常定刺激法才是可信的。
用反应时间来测量感觉的差异量;4、关于知觉和阅读过程的研究。
随着呈现物数目增加,各项所需要的时间随呈现物的增加而减少。
这个研究同注意范围有关。
并发现不同文字的阅读时间随对文字的熟悉程度而异。
《2024年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范文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篇一一、引言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多元学派涌现。
其中,哥伦比亚学派因其深厚的理论研究和在传播学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系统梳理和考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二、哥伦比亚学派的发展历程哥伦比亚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的学术环境。
该学派主要起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院,该学院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培养了一批批在传播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氛围与学派风格。
哥伦比亚学派主张多学科交叉,深入研究传媒的起源、功能和影响力等方面。
三、主要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方法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1. 媒介理论:哥伦比亚学派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强调媒介的多元化和交互性,关注媒介在传播信息、构建社会关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2. 跨学科研究:哥伦比亚学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
这种方法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3. 实证研究:哥伦比亚学派主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以验证和解释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贡献: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观点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其强调媒介的多元化和交互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实证研究:哥伦比亚学派注重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学术影响:哥伦比亚学派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以来,其研究领域和理论架构不断拓展和深化。
哥伦比亚学派作为传播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对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史上的地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确定文章类型本文属于学术论文类型,旨在探讨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学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二、明确主题本文的主题为: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三、进行文献综述1、哥伦比亚学派的背景哥伦比亚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传播学的早期学派之一。
该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效果和受众行为方面,强调实证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媒介效果理论、受众行为理论和传播过程理论。
媒介效果理论强调媒介对受众的影响,认为媒介是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受众行为理论受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传播过程理论则强调传播过程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注重传播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3、哥伦比亚学派的影响力哥伦比亚学派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学派,其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学派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影响了后续学派和研究的发展。
四、提出研究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学的启示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具体而言,本文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在当今传播学研究中是否仍有指导意义?2、当代社会中,哥伦比亚学派的启示如何影响传播实践和政策?3、在全球化背景下,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观点是否具有普适性?五、进行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对哥伦比亚学派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梳理其主要理论观点和贡献;其次,结合当代社会中的具体案例,对哥伦比亚学派的启示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传播学重要理论
传播学补充重要理论传播学四大先驱一、拉斯韦尔: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基本要点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
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
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
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
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评价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2024年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范文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篇一一、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自其诞生以来,便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哥伦比亚学派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贡献,以期为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体系哥伦比亚学派是指在哥伦比亚大学传播研究所形成的一种传播学研究流派。
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符号学、社会心理学和传播效果研究等方面。
该学派注重跨学科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出发,研究传播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在符号学方面,哥伦比亚学派重视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将符号视为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和解释,揭示传播的内在含义和价值。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该学派关注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探讨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效果研究方面,哥伦比亚学派关注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传播效果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方法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等方法,探讨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而定性研究则更注重深入挖掘和解读传播现象的内在含义和价值。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哥伦比亚学派采用了多种研究手段和技术,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等。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收集和分析数据,还能为研究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此外,该学派还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的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假设,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四、哥伦比亚学派的贡献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该学派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拓宽了传播学的理论视野和研究领域。
其次,该学派在传播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理解传播活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024年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范文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篇一一、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一直致力于探索信息的流动、媒体的影响以及人际间交流的本质。
哥伦比亚学派,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在实证研究和社会背景下的理论建构,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焦点。
本文将对哥伦比亚学派的发展历程、理论观点及贡献进行深入的探讨与考察。
二、哥伦比亚学派的发展历程哥伦比亚学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其发展历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密切相关。
该学派的形成得益于其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同时也得益于其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视。
在早期,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媒介的特性和功能上,如报纸、广播和电影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该学派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三、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观点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有着独特的理论观点。
首先,该学派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来探究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该学派关注媒体的社会影响,认为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者。
此外,哥伦比亚学派还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从而丰富和拓展了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四、哥伦比亚学派的贡献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该学派推动了传播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其次,该学派的研究成果为人们理解媒体的社会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此外,哥伦比亚学派还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了范例,促进了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五、哥伦比亚学派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如今,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依然具有重要地位。
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新媒体、社交媒体、跨文化传播等多个方向。
同时,该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传播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哥伦比亚机能心理学
哥伦比亚的机能心理学一、哥伦比亚机能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一)哥伦比亚机能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与芝加哥机能主义同一时期,美国还有哥伦比来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家也代表着美国机能主义总倾向,不过他们都没有举起机能主义的旗帜,所以归属于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国是一个新开拓的国家,适者生存成了美国文化的基调,而实用主义就成为美国资产阶级的御用哲学,哥伦比亚机能心理学也就迎合了这种社会历史的潮流,而以最典型的美国思想方式出现。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伦比亚机能心理学便极力摆脱传统心理学的束缚,走自己要走的道路,表现出与芝加哥机能主义相同的特点和自己的比较自由的研究方向。
(二)哥伦比亚机能心理学的特点1、它摆脱了心理学研究共同的通则的束缚,而致力于个别差异的研究。
心理测验成了它的主要方法。
2、它摆脱了心理学只研究意识的束缚,尽管没有把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但似乎认为意识是没有多大功用的。
于是,观念的联合便被刺激与反应的联合所代替。
3、它摆脱了心理学只采用内省法的束缚,重视客观的方法,如实验法、测验法、分等法以及统计法等。
4、它摆脱了心理学只是一门描述的科学的束缚,认为更重要的是了解机体活动的"为什么"。
二、卡特尔的心理学研究及其意义卡特尔的研究可归纳为六个项目:1、关于反应时的研究。
他对反应时和感受器及触觉刺激的外周位置的关系,辨别和认识的时间,意志选择的时间,光、色、字母、图画、文字的知觉时间等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关于联想方面的研究。
他在1887年进行了控制联想的研究,1889年进行了自由联想的研究,由此所形成的联想表为临床研究用的联想测验奠定了基础。
3、关于知觉和阅读过程的研究。
他用速视器研究被试观察各种物体、字母、字句,并说出其名称所需要的时间,提供了注意范围的标准数据。
4、关于心理物理的研究。
他采用高尔顿的误差律,不附和费西纳的研究方法,也无视铁钦纳的刺激错误的提法。
因而他把机能主义的观点纳入心理物理学之内,并且用统计法来改造传统的心理物理学。
鲁滨逊哥伦比亚学派名词解释
一.鲁滨逊哥伦比亚学派名词解释?
答:哥伦比亚学派是美国经验学派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卡茨、贝雷尔森等。
哥伦比亚学派的教学和研究方向较自由,从未标榜自己是一个学派,但有共同特点:1、不受心理学研究通则的束缚,重视研究个体差异等问题;2、不局限于意识的研究,而以活动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重视了解机能活动的“为什么”,重视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4、重视客观方法,如实验法、测验法、分等法、统计法等;5、重视心理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这些特点适应美国社会对个人自由竞争的需要,并与芝加哥机能的主流,推动应用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的发展及对人的能力的研究。
但该学派明显表现出贬低意识的倾向,为行为主义的产生铺平道路。
哥伦比亚学派1
学流派,这绝不只限于时间概念而言,而 更强调其逻辑含义:它规定了美国心理学 不同于欧洲心理学的独特的理论气质。心 理学一旦接受了进化论,就必然走向机能 主义。
• 2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
• 构造主义将心理学视为纯科学,而机能主 义则认为:一切有助于适应环境的问题,都 成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切有助于理解 适应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为心理学所利用。
• 卡特尔追求学术自由和独立性的精神造成他与哥伦比亚大 学管理当局之间一直处于紧张的关系当中,后者曾多次考 虑辞迟他。至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卡特尔 因主张和平而坚定地反对,于是,大学当局便以对国家不 忠为由而辞退了他。
• 卡特尔对美国早期心理学的贡献,部分地产生于他的组织 宣传工作。他是一个出色的编辑者,一生创办或编辑了 《心理学评论》、《科学》、《学校与社会》、《科学月 刊》等多种杂志,从而成为心理学在美国科学界和大众社 会中的代言人。当被哥伦比亚大学解职后,他便将主要精 力放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上。1921年,卡特尔创办心理学社, 对促进心理学在工商、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1929年他又被选为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 吴伟士称他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为动力心理 学,并终生致力于发展、完善之。事实上, 他的心理学在性质上首先是机能主义的, 并构成哥伦比亚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他与桑代克具有类似的学术活动经历,即 二人都先在哈佛大学接受詹姆士的影响, 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于卡特尔指导下完成学 业,并成为卡特尔的两名最有成就的学生 和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
• 对刺激和反应的强调表明,在研究主题上,吴伟士与行 为主义者趋于一致。但是,关于刺激和反应以及二者之间 关系的性质,吴伟士的理解则与后者不同,因为他保留并 强调意识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认为意识构成了人类 行为的整个因果系列的不可分离的一个环节。因此,他将 行为主义的S—R公式修正为S—0—R,其中o表示有机体 及其经验、动机等意识的因素和过程。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探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演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浩繁的传播学派涌现出来,其中之一便是哥伦比亚学派,该学派对传播学的探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盘绕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展开探讨。
一、哥伦比亚学派的起源哥伦比亚学派是源于哥伦比亚高校的一支学术团体,起源于20世纪20时期。
当时,美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对传播学的探究爱好逐渐增加,哥伦比亚高校成为了传播学探究的核心。
哥伦比亚学派的成立使传播学得以从实践观察和阅历分析的层面上逐渐进步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二、哥伦比亚学派的核心观点哥伦比亚学派主要关注传播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强调传播行为在社会环境中的嵌入性和个体的主动参与。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哥伦比亚学派认为传播是社会沟通和互动的产物,传播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哥伦比亚学派关注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感知、认知和态度变化等心理过程。
三、哥伦比亚学派的探究方法哥伦比亚学派提议的探究方法重视实证分析和现场观察。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观察,哥伦比亚学派探究者深度了解传播现象的详尽细节,以得到更多的理论洞察和信息。
他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试验等方式,对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剖析和探究。
四、哥伦比亚学派的贡献1. 传播模型的完善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模型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通过对传播环境、传播行为、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构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模型,为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传播效果的探究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效果的探究效果也为传播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实证探究发现,传播行为对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而为实际传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媒介创新和社会变革的解读哥伦比亚学派对媒介创新和社会变革的解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们深度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影响,预见了媒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变革提供了奇特的视角和理论诠释。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重要研究流派之一,源自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传播学院。
该学派的出现,对于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心观点以及对传播学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背景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当时,传播学在美国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也面临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革,特别是工业化和流行媒体的兴起,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院于1922年成立,正式开启了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发展历程。
二、核心观点1. 媒介与社会互动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媒介被认为是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可以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社会也在不同程度上引导着媒介的发展与运作。
传播学不应仅仅研究媒介的技术和机制,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2. 大众传播与民主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将大众传播视为推动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传播学家拉斯维尔尤和斯塔滕伯格的影响下,学派成员开始关注公共领域与传媒的关系,探讨媒体对民主社会建设的影响。
他们认为,真实的大众传播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公众参与和意见表达,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3. 内容分析与传播效果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还着力于研究媒体内容的分析和传播效果的评估。
通过对媒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媒介对于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也致力于量化研究,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评估媒体对公众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三、对传播学的贡献1. 推动传播学的兴起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出现,推动了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
他们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论,为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们倡导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汲取理论和方法,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哥伦比亚学派介绍
哥伦比亚学派介绍【由来】1937年,拉扎斯菲尔德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广播研究室主任。
1940年,该研究室迁到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更名为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其鼎盛期,研究局项目的一般风格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共同体,从其调查对象的样本(或人口调查)中收集资料,这种以调查为主而后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风格沿袭了拉扎斯菲尔徳的经验主义研究传统,并且就其形成定量的研究方法而言,它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研究机构。
从此,该研究所关于传播方面的研究及理论被人称为哥伦比亚学派。
【代表人物】一・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 Paul Felix, 1901-1976),美国社会学家、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生平1901年1月2日生于奥地利,卒于1976年8月30日。
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
二次大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
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S出版《传播与劝服》丛书。
1924年获维也纳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次年在维也纳创办应用社会学研究所。
曾任维也纳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
后赴美国进修心理学并加入美国籍,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他的研究范圉相当广泛,涉及大众传播、选举与选民心理、市场硏究、民意测验、失业、教育心理、数理社会学等领域。
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
他还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主持了伊里调查。
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
著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曾与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共事多年。
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伦比亚学派介绍【由来】1937年,拉扎斯菲尔德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广播研究室主任。
1940年,该研究室迁到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更名为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其鼎盛期,研究局项目的一般风格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共同体,从其调查对象的样本(或人口调查)中收集资料,这种以调查为主而后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风格沿袭了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研究传统,并且就其形成定量的研究方法而言,它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研究机构。
从此,该研究所关于传播方面的研究及理论被人称为哥伦比亚学派。
【代表人物】一.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Paul Felix,1901~1976),美国社会学家、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1生平1901年1月2日生于奥地利,卒于1976年8月30日。
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
二次大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
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出版《传播与劝服》丛书。
1924年获维也纳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次年在维也纳创办应用社会学研究所。
曾任维也纳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
后赴美国进修心理学并加入美国籍,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大众传播、选举与选民心理、市场研究、民意测验、失业、教育心理、数理社会学等领域。
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
他还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主持了伊里调查。
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
著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曾与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共事多年。
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
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
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其代表作有《传播研究》和《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等。
○2主要成就1.将心理学控制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2.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尤其是说服者和发出的信息两个因素,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
3.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
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品和鉴赏力下降了。
这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二.默顿,R.K.Robert King Merton (1910, 7, 4~2003, 2, 23)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生平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工人家庭。
1931年获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
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G.A.L.萨尔顿,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3年。
1939~1941年在图雷因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1941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副教授、教授(1947),吉丁斯讲座教授(1963)。
并先后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应用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56-1957)、美国东部社会学协会主席(1968-1969)、美国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1975-1976)、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1975)等职。
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并荣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
2003年2月23日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
○2主要成就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2.中层理论3.科学社会学思想【理论及成就】一.开创了媒介效果研究的传统。
提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
○1有限效果理论主要观点: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两级传播: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
研究过程: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
研究实例:1940年和1944年,他们研究了两次总统选举,研究结果见诸《人民的选择和选举》,该书显示,受竞选影响而改变投票意向的选民只有5%。
选民从朋友、公会和工商机构获得的信息,在成长过程中从自己政党历史和政治传统中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比而言,这些因素在决定他们投票选举中的威力大大胜过媒介竞选宣传的威力。
补充一:有限效果理论并非说媒介没有效果。
关于媒介的效果,拉扎斯菲尔德及默顿在《大众传播、流行口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一书中提出了大众媒介三中强大的社会效益。
1.赋予地位。
2.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规范。
3.麻醉精神。
补充二:大众传播媒体只能在特殊的条件下(垄断所有媒介、引导而非改变、辅之以面对面人际交流)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2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观点:大众媒介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对媒介的使用。
研究实例: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刚成立时,他们花大量时间研究大众媒介。
其中,赫尔塔·赫佐格对100位收听白天的广播连续剧的听众作了长时间的采访,又对2500位听众作了简短的采访,形成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白天连续剧听众采访实录》。
其结果表明,一类听众把它作为“洒泪的机会”,一类听众把它作为满足自己“白日梦”需要的机会,另一类听众将它作为待人处事的指导。
补充:要注意考虑传播效果时的一个必要前提——传播关系中的接受者是活跃而主动的人。
二.实证研究方面提出了“调查方法论”。
由于拉扎斯菲尔德本人得过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这使他在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方面游刃有余,因而得以利用这一优势不断改进传播研究方法,使之更具科学性。
经他提出并后来发展出的方法有:三角测量法,即采用测量、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的多重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多侧面了解;他的社会研究方法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三.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发挥着其他许多大学的研究机构模式的作用,包括阴天的许多传播学研究机构。
与大学的各系相比,研究机构更加灵活,更有侧重点,也不大容易因采纳了创新方法而受到批评。
这就是传播学学术领域之所以始于伊利诺伊、斯坦福和其他地方的研究机构的原因。
【批判】一.“有限效果理论”方面的批判“有限效果理论”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
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美国左派社会学家吉特林对《人际影响》的批评:哥伦比亚学派的有限效果理论及其论证过程并没有错,关键是他们问错了问题。
他们不应该把大众传播的效果定义为外在的、短期的态度和行为转变,而应该同时寻找潜在的、中长期的、认知上的转变或者不变。
(更为激进的批判学者甚至认为效果研究本身就存在疑问,追求可预测性规律带有强烈的管理视角)二.“方法论”方面的批判拉扎斯菲尔德的“广播研究项目”的前提和目标带有明显的适应性,新时期的广播研究也极为迎合美国媒介产业的商业特性,经验主义媒介研究者是将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总体上接受它的价值和目标,并为最佳效果的发挥和改良做出论证和分析。
在哥伦比亚学派的批判者之中,最激烈的当属之前参与过应用社会研究局工作的赖特·米尔斯。
他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将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风格称之为“抽象经验主义”。
批评它“用研究方法代替方法论”,把实证主义作为唯一的选择,高举可疑的“科学”大旗压制人们对于方法本身的探讨,不加批判地接受生搬硬套自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方法论。
但是,批判学派在客观上也提升了哥伦比亚学派的地位。
正是这些反对者不约而同地把批评指向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学派,才显示出了后两者的重要性。
【衰落】尽管拉扎斯菲尔德1962年在作为会长在美国社会学会发表演讲时踌躇满志,认为应用研究局开创的这种管理研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
(38)但是事实证明,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研究局当时已经开始面临危机。
专门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学者莫里森认为,高校在与业界合作中,存在一个致命劣势,那就是无法做到专业化。
学生作为研究人员,流动性太大,培训成本过高;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则身兼数职,在繁忙的教学与研究任务中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
当研究方法日益普及,商业调查机构兴起之后,研究局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了。
【历史的角度】“哥伦比亚学派”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渡地带哥伦比亚学派既不是罗杰斯在《传播学史》里描写的天使,也不是吉特林、米尔斯等人所描述的魔鬼。
哥伦比亚学派自己及其支持者与反对者共同建构起了一个哥伦比亚学派的矛盾形象。
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哥伦比亚学派的形象始终是暧昧的,在许多地方研究者们选择了回避。
但是如果把哥伦比亚学派的历史看成一部克罗奇意义上的“当代史”的话,它的得与失对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就存在重要借鉴意义。
它所引发的学术自主性、政策研究的利弊、“产学研相结合”的困境都值得我们深思。
否则我们今天许多所谓的“创新”,其实可能恰恰显示了对历史的无知。
【总结】总的来说,哥伦比亚学派强调的是论证的逻辑性。
它并不片面地认为大众传播效果有限,而是对问题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实证研究外,它还强调方法的多样性,主张方法与问题相适应。
在研究的运作方式上,哥伦比亚学派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1.《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刘海龙2.《浅析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研究》,百度文库作者不详3.《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20035. 百度百科,“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及“默顿”词条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有人对这些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了那样的方法。
从此,该研究所关于传播方面的研究及理论被人称为哥伦比亚学派。
1937年,拉扎斯菲尔德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广播研究室主任。
1940年,该研究室迁到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更名为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理论”模式信息源意见领袖社会其他成员“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研究实例:1940年和1944年,他们研究了两次总统选举,研究结果见诸《人民的选择和选举》,该书显示,受竞选影响而改变投票意向的选民只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