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公选课期末作业
华师在线作业教育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1.第1题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您的答案:答: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是由大众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了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和要求。
1、传承珍贵知识文化资源,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是知识,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把它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
由于教学的其它任务只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文化资源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完成好这一项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不只是要使学生掌握珍贵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是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这些能力,不仅是顺利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张扬学生的个性,粗竟个体健康发展。
现代教学论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张通过教学协调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兴趣、意志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教师、教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借助这种相互影响,获得新知识、技能及人生观,发展个性,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4、培养学生的品德,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审美情趣和品德正处在急速发展中,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审美情趣和优良品德方面其着重要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以及培养学生品德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1PS:双击获取文档,ctrl+a,ctrl+c,然后粘贴到word即可。
未能直接提供word文档,抱歉。
教育学期末综合练习1参考答案
《教育学》期末综合联系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道小题,每题3分,共24分)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活动,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
4.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
它具有民主性(普及性)、形式多样性、所受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尊重个人发展的自主性等特性。
5.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6.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7.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8.课程评价:是一个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二、简答题(7道小题,每题6分,共42分)1.什么是生命化教学?它的特征有哪些?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
生命化教学的特征:关注生活的体验;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学的生成发展性。
2.简答童年期的教育重点。
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立体地培养学生;正面鼓励为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3.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包括哪些内容?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口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学》期末作业(华师)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选做题号:1、4 姓名:学号:站点:盐城1、简述教育对个体的个性化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促进功能。
教育既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更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它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归纳起来,个性化的内涵有以下三点:具有主体意识、形成个体差异、具有创造性。
具体地说,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
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
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
因为人的生物体是自然界中最无能的,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
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二、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
人的遗传素质蕴涵着个体的差异性,如气质类型的差异、智能优势的差异等。
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
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含答案-吐血整理完成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40分)1、教育决定社会发展。
答:错误。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二者的关系上,是社会决定教育,而不是相反。
2、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答:错误。
教育固然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决不是无能的。
但人的发展受自约于诸多因素,教育不是万能的。
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答:错误。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对的。
但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不对的。
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4、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答:正确。
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质量提高是根本与关键。
教师是受过专门培养的教育专职人员,他受社会的委托来培养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5、“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答:错误。
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道德教育只是其中之一。
二、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1、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一般说来,从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来看,教育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上、家庭里、学校中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就是说,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总称。
同广义的教育相对应的狭义教育则主要指制度化的教育,即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教育学公选课期末作业名词解释:1、学科课程: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3、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规定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课程: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5、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论述题:6、论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答: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应被合理地理解为:第一,针对那些确实是陈旧的、既不符合现实社会与未来世界的需要又脱离了现代科技的有机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有选择地加以逐步淘汰,相应地增加、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成果。
第二,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传统的内容,对于中小学文科的课程,这点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相同内容的文化典籍,如语文中的唐诗、宋词以及现当代文学中的精品、外国文学作品等,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哲学观念去解释其中的“价值取向”。
为使这些文化精华具有现代特性,必须用现代的哲学观念去重新诠释其价值取向。
例如,我国目前时代哲学是一种“发展、建设、改革、和平”的哲学,和十年动乱中的“斗争、批判”哲学有本质区别,因此,对于同样的课文,如莫泊桑的《项链》,就应有新的“价值取向”的解释。
我们不应当用“批判”或“斗争”哲学去批判、嘲讽女主人公的虚荣,这对于我们自身的完善不会有多大帮助(因为批判多半只能导致避免“负向行为”的现象,只有学习他人长处才能强化自身“正向行为”)。
教育学期末综合练习1参考答案
教育学期末综合练习1参考答案第一题: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以便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性: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2. 实践性:教育学关注的是实际的教育活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实践。
因此,教育学必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
3. 综合性:教育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
4. 可塑性: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而人类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变和发展。
因此,教育学需要不断更新理论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教育需求。
5. 整体性:教育学以整体的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关注教育的全过程和全面发展,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第二题:现代教育的特点和挑战现代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个性化: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强调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2. 主动性:现代教育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国际化:现代教育关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 技术化:现代教育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如电子设备、网络等,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5. 社会化: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现代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教育资源不均衡:现代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2. 教育价值混淆: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存在争议,如何确定正确的教育价值成为一个难题。
3. 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现代教育与就业的对接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匹配。
4. 教育科技的应用:虽然现代教育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但如何正确应用科技成为一个挑战。
中小学班主任公选期末在线作业
1.第1题比较而言,中学教师的下列教育管理行为中,最恰当的是A.课间,课室发生失窃事件,老师一上课便要求学生都当众打开书包,展示自己的物品,同桌互相检查B.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游戏机,屡教不改,教师从学生手中要来游戏机,在办公室锁起来,要求学生期末考试要比中段考试进步5个名次,否则将游戏机交给家长C.班里组织学雷锋义卖活动,班主任要求全班支持这一活动,每人至少认购两张“献爱心”卡片,义卖得款将捐给希望小学D.班主任规定,考试成绩排在全班前10名的学生,有权任意选择跟谁座,座位也可选;名次在11-20名的学生,有权选择与谁同桌(需要对方也愿意)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2.第2题在进行班级工作总结时,如果班主任选择的典型学生确实值得表扬和学习,但却为其他学生所不容,这时,班主任应当()A.坚持树为典型B.认真做学生工作,树为典型C.不把典型强加给学生D.发动学生讨论,进行宣传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10题“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教师的启示是A.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B.教师要善于赞赏学生C.教师要有很高的知识水平D.教师要有自信心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4.第11题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A.对自己的责任感B.对家长的责任感C.对国家的责任感D.对社会的责任感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5.第12题个别教育的心理基础是A.热爱学生,坦诚相待B.尊重学生,关心信任C.严格要求,民主公正D.以身作则,实事求是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13题下列因果对应关系中,最不合适的是A.受宠、被骄纵——缺少幸福感,不懂得感恩B.长期被呵护、赞扬——不尊重别人,缺少合作精神C.缺少玩伴和竞争对手——自尊心特强,爱表现自我,受不了挫折D.行为受到家长的严格控制,常被强制行为——爱打人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14题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对教育工作的职业责任感B.奉献精神C.对学生的爱D.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20题中学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的本质意义是A.锻炼工作能力B.培养服务精神C.提高合作、协调能力D.培养自主精神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47.0此题得分:47.09.第23题班主任的下列教育行为中,正确的是:A.组织“献爱心”义卖活动时,要求学生每人认购义卖贺年卡一张以上B.应家长要求,将沉迷于游戏的学生的一个游戏机当场摔烂C.怀疑学生偷窃财物,要求全班学生都当众打开书包展示物品,互相检查D.在一次郊游活动后,通过班委征得全班学生同意后,将活动收费剩余的300多元留作班费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0.第24题教育的本质意义是A.传授知识B.培养思维能力C.提高综合素质D.给人做人良知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1.第25题从教育规律角度看,优秀班级集体的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是A.集体荣誉感强B.有优良的学风 (学业成绩优秀)C.有良好的秩序D.有文明、友爱、和谐的班级文化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2.第26题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教育学期末作业[优秀范文5篇]
教育学期末作业[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教育学期末作业第1题(20)分论述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第2题(20)分论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第3题(20)分论述制约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因素。
第4题(20)分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第5题(20)分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第二篇: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答: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本走向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正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
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
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
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正确。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
教育学公选课作业及答案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谈谈自己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专业发展这3个方面取得了哪些收获?(100 分)我的答案答:(1)教育观念:学习本课程使自己能从更准确地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明白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己肩负着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合格成员的重任。
学习本课程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职业认识,树立了科学教育观。
教育观是对教育的根本观点,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能够自觉抛弃“追求升学率,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教、学生听,只重智育而忽视学生全方面发展”等旧的教育教学观念,逐步树立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等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从中增强了教育信念。
(2)教育知识:学习本课程让自己比较深入地认识了教育的一般规律,较全面地掌握了丰富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使自己在具体繁复的教育工作中,有了正确的预见性和全面性,能够学以致用,科学地贯彻德育原则、教学原则,较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中具体的方法、技术联系起来,有效地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并能督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自觉锻炼良好的专业素养。
(3)专业发展:一是学习本课程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和探索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由于在学习中掌握了坚实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了相关教育教学规律,面对培养学生成才这一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的劳动,自己就不会因循守旧,反而有了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能够保证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积极参与改革创新,不断获取新的突破和收获。
二是学习本课程很好地提升自己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了专业成长。
具体而言,巩固了自己的教师专业思想,加强了自身的教师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发展了自己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意识,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我越感觉到身为人民老师的光荣使命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期末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期末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学科的内容B. 教师的教育方法C. 学生的学习心理D. 教育活动的规律2. 社会性是教育的()特征。
A. 最基本B. 唯一的C. 核心的D. 辅助的3. 下列属于教育目的的是()。
A.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B.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C.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D. 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 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A. 目标、内容和方法B. 目标、学生和教师C. 目标、教师和环境D. 目标、学生和环境5.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视情况包括以下因素,除()。
A. 学科性B. 学生特点C. 教师技能D. 教育目的二、填空题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科学。
2.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个方面。
3.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和()。
四、论述题1. 你是一位小学教师,请结合你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你对优秀教师品质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优秀教师应当具备多方面的品质,首先是专业素养。
优秀教师要熟悉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和特点,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沿动态。
其次,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优秀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具有高度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
此外,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也是优秀教师的重要品质。
教师应当善于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也要和同事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根据你对教育学的学习和理解,谈一谈你对教育的定义,并解释你的观点。
答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的社会化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
教育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态度和价值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个体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支持。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华师 教育学2011秋季公选课期末作业答案
教育学2011秋季公选课期末作业1、论述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答案: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二是为此提供相应的条件。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体成正比,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的社会,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就越大,速度就越快,受教育的人数就越多,受教育的时间就越长;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的不断增强,随着人的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人才培养的规模随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而发展的。
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速使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变革。
2、论述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答案:1、学校教育是制度化、规范化、规律化、专门化的教育,它可以让青少年迅速而有效地掌握各专业方面的技能,比起家庭教育、自学、社会教育的诸多局限性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学校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是一个人踏上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3、当今的劳动和社会分工,无不是以一个人的能力技能来分配的,而学校就是专门提供这种人才的场所。
因而年青一代接受学校教育,也是他优化职业选择的必由之路。
3、论述教师的基本素质答案:1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第1题 (20) 分论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社会需求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及成人的需要;对更新坑成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
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
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只是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
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显著影响。
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身心的发展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
其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
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要: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
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
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保函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
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只是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
第2题 (20) 分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他任务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即概念、原理、定义、公式及其结构。
基本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活动方式,一般指读、写、算、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技能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的程度就是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一般地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
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
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
能力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
一般能力实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如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等。
特殊能力是人们在特殊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绘画才能等。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教学极其关键的任务。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体力,主要是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如视力、听力、运动器官的活动力)。
发展体力不只是体育课的任务,各科教学中都应考虑这一任务的实施。
如坐、立、行、阅读、书写的姿势,课业、作业负担量等,都与发展学生的体力有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要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还要努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这是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内在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
它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
无论是社会科学范畴的课程,如政治、历史等,还是自然科学范畴的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基本环节中有丰富的德育因素。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上述几项基本任务互相关联,各自又有独特的内涵,不可分割,也不可混同,它们统一在教学活动之中。
第3题 (20) 分简述地方分权管理模式的利与弊答:(1)根据是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将教育管理体制分为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
(2)中央集权有利于同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统一教育发展规划,有利于中央对薄弱地区教育的支持;但难于因地制宜,也不利于发挥地方教育的积极性。
(3)地方分权有利于因地制宜,有利于激发地方办学教育的积极性,但却不容易统一政令,造成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教育的协作。
(4)不管是集权还是分权,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也各有利弊,也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要真正搞好教育,管理是一个智慧,而不是简单套用哪一种管理体制。
第4题 (20) 分论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答: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
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谈话法,又称回答法。
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第5题 (20) 分论述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革答: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求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形成具有自主、探究、合作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并带来其他方面的改革,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创新人才。
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赋予学生学习自由,调适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积极推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我要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子我知道和自我强化上。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使之养成习惯,是促进学习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成为发现学习。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
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是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主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活动达到目标并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
此外,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或全校交流。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意义。
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再者,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