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合集下载

审美意识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名词解释审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是指对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之能力和活动,以及对美的要素、规律、价值、功能等重大问题的了解、把握和反思的认识。

审美意识是人类因为感知和判断美的能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在人的感性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审美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个体感官活动和文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既受个体直接感知所约束,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审美经验的影响。

从感知到判断再到评价,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路径。

审美意识包括对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

感觉是审美意识的基础,通过感觉人们可以感受到物体的色彩、形状、音乐的旋律、节奏等。

判断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于美的特征、表现方式、内涵进行了辨别和界定。

评价是对于美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的主观评定和表达。

这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审美意识的核心。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人的感官体验和文化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对于不同的感官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文化符号等,从而开阔了审美意识的视野。

受到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形成一定的审美偏好和审美标准,进而对美进行评价和选择。

审美意识还包括对美的要素、规律、价值和功能等问题的认识。

审美要素指的是构成美的元素,如色彩、形状、音乐、诗歌等。

审美规律指的是美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如比例、和谐、对称等。

审美价值指的是美对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和提升。

审美功能指的是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审美意识是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和活动,涉及了美的感觉、判断、评价、要素、规律、价值和功能等重要问题。

它是人类感性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社会因素与个体感官活动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第六章:审美活动的发生(修正版)

第六章:审美活动的发生(修正版)

审美活动的发生本章知识框架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概述第二节: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第三节: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思考题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概述关于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理论,先后有数十种之多,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如下四种: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一、游戏说我们先欣赏几看几张素材:1、中国的游戏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虽然并没有形成一种关于游戏的学说,但并不说明中国就没有关于游戏的探讨。

事实上,中国也有着丰富的“游”的思想,如孔子讲“游于艺”、“成于乐”,和“一张一弛”思想,庄子讲“逍遥游”,韩愈的“以文为戏”,苏轼、胡袛遹戏剧“游戏观”,等。

中国“游”文化,包括游于山水(自然)、游于艺术、游于人生,这种“游”的精神同样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游戏观念的西方传统(1)西方游戏观念概说游戏乃人类一个普遍现象和人生的存在方式之一,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兴起而展开的。

西方非常重视对游戏的思考和研究,从希腊赫拉克利特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从古罗马贺拉斯、马佐尼到中世纪上帝的创世游戏,从近代康德、席勒的审美游戏到现代、后现代存在的游戏和语言的游戏。

(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福柯等)“游戏说”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

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火的自我游戏”。

柏拉图发现了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

亚里斯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写到:“游戏是为了严肃的工作。

游戏似乎是种休息,由于人们不能持续不断的工作,所以休息。

”亚里斯多德认为游戏是休息,然后导致工作效率提高,和古罗马文艺家贺拉斯著名的“寓教于乐”文艺观点有相似之妙。

古罗马文论家马佐尼讨论诗的模仿性质时说:“如果把诗看作游戏,他的目的就在娱乐,他的直接目的虽在娱乐,却指向教益的娱乐”。

康德说:“快适的诸艺术是单纯以享乐为它的目的。

此外,属于这场合的还有一切游戏,这些游戏没有别的企图,只是叫人忘怀于时间的流逝。

”可见,康德注意到游戏和艺术的共同点是令人愉快的,并把游戏和艺术对举。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
理 论 研 究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 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 来分 产生
白玉睿 (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学I2 Og. t O7g  ̄ , 美术专业研 究生 70 0 3 00)
基 本线 索 。现在 进 一步分 析人 类审 美 意识产 生 、发展 的条件 及其 产 生 、发展 的 决定 性因素 。从这 一 时期 人类 生活 、社 会组织 等资 料 来看 ,审美意 识 的产生 首先 要具 备两 个条件 :一个 是外部 条件 人类 同 自然 界的关 系 ,人类 之 间的相 互关 系越 来越 复杂 ,现实 生 活 中的各 种现象 、规律 ,作 用于 他们 的头脑 ; 二是 内部条 件。 人 体 、特 别 是人 脑 的发达 。经 过不 断 的劳动 ,环境 等各 个方 面的 改 变 ,促 使人 类有 机 体产 生 了新 的特 征 ,手 的 臼益 灵巧也 对脑 提 出了更 高 的要求 。 因此人脑 开 始复 杂和完 善起 来 。只有 具备 了这 原始造 型艺术 原 始 造 型 艺术 ,广 义 地 说包 括 原 始 社会 早期 的石 制 生产 工 样 的基本 条件 ,人 类才 有产 生 审美意 识 的可能 。要使 可能 变 为现 具 、武器 、骨制 器具 和 中后期 的彩 陶雕 塑壁 画装饰 品等 。原 始 社 实 ,起 决定作 用 的还 是人类 的 劳动 实践 。劳动 实践 首先促 使 了人 会 早期 使用 的 自制的最 早工 具 ,是在 北 京周 口店发 现 的北京 人所 类手 从 四肢 中分离 出来 , 能够 从 事一 些简 单的 劳动 ,进行 打制和 用 的石 器 。他们 从使用 天然 的石 块 、树枝 、 到对石 块 的加工 , 的 磨 制石 器 。艺 术 发 生 的上 限 就是 人 类 所创 造 出的 第 一件 生 产工 确 是一个 很大 的进 步 。他 们把 鹅 卵石或 石英 石砸 击后 ,有 的形 成 具 ,也被称 为人 类 的第一 件 艺术 作品 。其 次 ,劳动 实践 促使 了人 尖状 ,有 的显 出利 刃 ,用作 狩猎 的武器 和采 集野 果 的工 具。这 些 类 大脑 的 发达 ,使人 类产 生 了最初 的审 美情 感和 审美意 识 。从后 古人 类制造 石 器的 时候 ,完 全是 为着 实用 的 目的。从 对材 料 的选 来 的 陶器造 型 艺术 中我们 可 以看 出,早期 的造 型简 单 ,陶器 器型 择 、制作 过程 到最 后完成 ,大 概不 会去 注意 工具 样式 的新 颖 ,外 表 面粗 糙没 有任 何 的装饰和 花纹 。随着人 类 不断 的劳动 实践和 审 形 的美观 , 以及 颜色 的鲜 艳 。尽管 在 当时他 们 的活动 已经 有别 于 美 意识 的提 高 ,陶器 开始 从早 期简单 粗糙 的造 型 ,逐渐 添加 了一 般动 物 的本能 活动 了 ,但 是 他们 的活 动依 然是 为着 自身 生存 而 些花 式纹样 。这些都 说 明了人类早 期审美意识 的产生 历程 。 原始 社会 中后 期 的造 型 艺术 , 明显地 反映 了人类 的 劳动 实践 进行 的较 为简单 和低 级 的活动 。这 时 ,作为 纯粹 审美 意义 的艺 术 活 动还没有 开始 。 对 审美意 识 的产生 和发展 所 起的 决定 作用 。我们 知道 原始造 型艺 但 是 , 这些 经 过 加 工 的石 器 ,毕 竟 与 天然 的石 块 大 不相 同 术 的审美 意义 是依 附于他 的实用 意义 的 。一方面 ,从 纵 的发展来 了。其 中物化 着人 的智 慧和 才 能,体 现着 人 的意志 和愿 望 。在 这 看 ,原始造 型 艺术 的审美 意 义是从 其 实用意 义 中生发 出来 的 。早 种 意义 上说 ,人类 制造 工具 和使 用工 具 已经包 含 了艺术 活动 的 因 期 的石斧 、石铲 ,晚期 的玉 器,甚 至超 出这 一时 期 的青铜器 具 、 素 ,这些 看去 很粗 陋 的器具 中 ,蕴藏着 艺术 的萌芽 ,而在 人类 最 兵器等 ,这 些作 为装 饰之 用和 等级 象征 的造 型艺 术 ,也 是 由原来 初 的意识 中,也同 时孕育着审 美意识 的萌芽 了。 的器 具和兵 器衍 变过 来 的。 另一方 面 ,从横 的关 系来看 ,在 同一 山 顶洞 文 化 时期 的石 器 有 了显 著 的革 新 , 出现 了骨 器 。在 个 时期 ,表 现在 同一 件造 型 艺术 作 品 中的审 美意义 ,具 有对 实用 对 器具 的制作 上 ,人类 不仅 能够利 用打 击 、切割 的方 法 ,而且 还 意义 的依 附性 。如彩 陶的 图案纹 样 ,器 具的造 型装 饰 , 以及 人身 掌握 了磨 制 、钻孔和 刮光 的技 术 ,能制 造较 为精细 的骨针 , 以至 的装 饰 ,后 者各 自都 依附 于前者 。即使某 些看 来几 乎是 纯粹 艺术 能在鹿 骨上 雕 刻文饰 。特 别值 得注 意 的是 ,这 时出现 了装饰 品 。 品的造 型艺 术 ,其 依赖 性也 仍不 能免 。也 就是 说 ,审美 意识虽 然 “ 山顶洞 人遗 址 中发现 了很 多 晶莹美 丽 的石器 。可 见这 时的人 已经 独立 出来 ,但 这种 相对 独立 性是 和弱 的 ,人 们 对 自然 界 的审 在 类 ,对 于工 具 的取材 ,除 注意 到实 用价值 外 , 同时又顾 及 到造 型 美态 度和 实用 态度 更 多地交 织在 一起 ,或者 说前 者几 乎不 能完全 和 颜色 的美 了 。当 时的人 们不 仅能 制造 出各种 用途 的 生产工 具 , 脱离后 者 。 而 且 还 能制 造 一 些装 饰 品 ,美 化 自己 。在 山顶 洞 人 住 过 的洞 穴 通 过 以上对 原始 造 型艺术 的分 析研 究 ,我们 可 以发现 ,人类 里 ,发 现的装 饰 品有 白色 带孔 的小石 珠 、黄绿 色 的钻孔砾 石及 穿 的审 美意 识最初 应该 是 形成 于 山顶 洞文 化 时期 ,也就 是 旧石 器 时 孔 兽牙等 装饰 品 。 ”在 此 比较 晚 的青 莲 岗、大 汶 口等 遗址 出士 的 代 的后 期 。人类 审美 意识 的产 生和 发展 的外 部条件 是客 观存在 对 石 铲的外 轮廓 成矩 形 ,边缘 整齐 ,表 面光 滑 。可 以想 象 ,这在 开 人的作 用 ,而 内部条 件就 是人类 自身 ,特 别 是人脑 的发 达 。只不 始很 可 能处于 砍切 便利 的实用 目的 。石刀上 面等 距 离、对 称 的孔 过 原始社会 人类早 期的审 美意识是 简单 的、直接 的。 眼 ,也许 同样 出于捆 绑在 木柄 上较 为 牢固 的实用 目的 。但 后来 这 些都衍 用 下来 ,又在 一个 相 当长 的过程 中 , 由无 意到 有意 的 ,把 参 考 文 献 某些规 则应 用 到造型 艺术 中去 。此 后 的石器 、骨 器 、玉器 ,尤 其 1朱狄: 《 _ 艺术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 . 92 在 彩陶 的造 型与 图案 的各种 纹样 中, 可以 明显 的看 出对 均 衡、对 2田 自秉 : 《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 ,2 0. . 01 称 等形式 美的基本 规律的运 用 。 3王宏建 袁 宝林: 《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 03 这 一时期 装饰 品 的 出现 和器 具 的形式 没 因素 的加 强,都 可 以 标 志着造 型 艺术 的产 生。如 果说 在周 口店 文化 时期 造型 艺术 是紧 作者 简 介 紧 地 、不可分 割依 赖着 人类 生产 活动 的实 际需 要 ,那到 了这 时 , 白玉睿 ,男,甘肃张掖人 ,西北 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O 级美术学 07 艺 术 已经 开始 独立 出来 了 。艺术 的产 生正 反映着 人类 的审美 意识 专业 硕 士研 究 生 。 已经 发展 到一 个新 的阶 段 。人类 对形 式美 的注 意 ,对 自己身 体和 生活 的美 化 ,对 艺 术 的创 造和 欣 赏 ,意味着 人在 向 自然索 求 生存 必 需的物 质条件 的 同时 ,在到 达 一定 阶段后 ,又 建立 了另 一种 关 系一 也就 是所说 的审 美关 系 。这一 关系 ,是 人 同 自然 关系 复杂化 更 正 声 明 的结 果 ,是人和 自然 全部 关系 的一 个方 面 。这一 关系 是随着 人类 《 众 文 艺 》2 " 年 第 们 期 ( 第 2 6 ), 第 1 2 大 00 1 总 3期 3 最 初极 为低 下 的审美 活动 和审 美意识 的相 互 作用 ,相互 促进 ,而 页 《 图形在海报招贴设计 中的应用》一文中,作者闵娇 在 二者 具有 相对 独立 性的 时候 形成 的 。我 们 大概 可 以认 为 ,从人 的 单 位 改 为 “ 庆 西 南 大 学 美 术 学 院 2 0 级 美 术 学 专 业 重 08 类 开始 使用工 具 到对 工具形 式美 的关 也 ,到具 有 明显意 义 的造型 、 硕 士研 究 生 ”。 特 此声 明 。 艺 术 的出现 ,也 就是 从周 口店 时期到 山顶 洞 时期 ,大体 可 以看做 为人 类审美 意识最早 形成的 时期 。

5审美意识

5审美意识

审美理想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 展。
审美理想无论对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 家还是普通人,始终是人们创造美的蓝图,构成美的心理 动力。
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简称审美观。 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感受、审美体 验的基础上,培养出审美趣味,掌握好 审美标准,确定了审美理想后,建立起 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层次的审美思想和观 点。 它是审美意识系统中最高表现形式。
审美标准既是 主观的,又是客观 的;既有相对性, 也有绝对性,是辨 证的统一。
凡是在历史上真正能够获得社会普遍 认同的美的事物都有这样的特点:
它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蕴含着“真”; 它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 有普遍而广泛的社会功利性,暗含着“善”; 它有利于人们通过感性形象直接观照到自身的 本质力量,即具有鲜明独特的形式并和谐统一 地体现它的内容。 所有这些,都成了审美评价最基本的标准。
美感是否仅止于直觉?

马克思几乎每年总要重读一边古希腊悲 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原文作品。 列宁曾在一个夏天把《怎么办?》读了 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 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 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烂熟于胸,《红楼梦》 至少读了五遍。


一部艺术作品不是一下就能被人领 会,而是逐步被人领会的;人们越是把 它多读,它就越是变得容易懂,越是给 人带来快感,随着时间越增其美。
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审美体验的所得进行审 美的分析和鉴赏时形成的。 审美趣味又称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对各种审 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审美兴味、爱好、态度 和鉴赏力,是主体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 能力在审美上的体现。 它反映了人在审美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需 要,是人在美的欣赏和判断时,对现实生活中 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一种 富有情感的,具有个性的主观偏爱和兴趣。

关于艺术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与美学起源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与美学起源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人的审美意识的起源与美学起源的关系艺术起源说法陈出不穷,有很多不一的说法.至今最广传的为模仿说、游戏说、宗教说、表现说、劳动说一共5种。

模仿说: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主要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不能成立原因是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

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不是动机。

游戏说:主要代表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宗教说,代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表现说,主要代表是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

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劳动说,代表希尔恩、恩格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艺术的起源是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经历过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人提出各种不同看法,可以说艺术的起源是漫长且深远的。

而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争论由来已久,从唯心论到唯物论,各有其说法,从远古的人类生活的演变可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也同样是在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演化而来。

美学期末期末资料整理

美学期末期末资料整理

客观题整理1.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至少发生在以工具制造和使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

2.人类审美观念凝聚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表现为汉字中出现了“美”字。

“美”字最早出现于殷代的甲骨文。

3.美学思想诞生与发展的标志: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传播并出现一批概念,具备一定的理念形态。

4.中国古代美学萌芽于先秦。

西方美学思想发源于古希腊。

5.孔子: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礼与仁,礼与乐,君子美学。

6.孟子:充实之谓美;“美、大、圣、神都具有美学的意义,它标志审美所达到的不同层次;大丈夫。

7.荀子:美在伪;“不全不粹不足以美”;“相形不如论心”;认为人的美主要在于内在品格的善;“由礼而雅”。

8.荀子基本上奠定了雅的品格:雅是合礼的、得体的、文明的、体现封建的正统观点的。

9.道家美学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

10.老子:道论通向美论;美在自然;大音希声11.庄子:逍遥游:精神自由,超越时空限制;心斋:心要虚(空);坐忘:离形去知(智)12.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13.美学自觉的时代:魏晋南北朝:重美轻善;嵇康的《声无哀乐记》、谢赫的《古画品录》唐宋美学: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成功地把禅宗的思想倾向化为一种审美的理想和境界,标志着唐宋美学的一个重大转变。

15.明清美学:明清美学突出地强调审美中个性的重要意义;(1)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他认为,“情之所至,诗无不至”,“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二者合一是艺术美的核心。

(2)叶燮与《原诗》关于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16.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近代美学观点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起来,他的美学思想由游戏说、天才说、古雅说、境界说构成,境界说是其精华。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与艺术的起源地球从形成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与艺术的起源地球从形成
旧石器时代 对石头进行简单的加工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光滑、对称)
装饰品(兽牙、兽骨、蚌壳) 展示勇敢和力 量、巫术礼仪象征或者吸引异性。 (二)原始造型艺术 洞穴壁画、岩画、雕塑(多为动物和女
性的形象)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野牛图》——出现在二万五千 年前的冰河时期(冰河期?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
(三)原始歌舞
在现存的原始部落中,舞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舞蹈可能与原始人的劳动生产 和生产斗争有关,如爱斯基摩人狩猎海豹的舞蹈;也可能与祈祷祭祀、图腾崇拜 有关,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原始狩猎民族中,狩猎之前或之后,往往都要举行隆重 的祭礼和仪式,以这种巫术礼仪的方式来预祝或庆祝狩猎的成功。原始人不仅相 信舞蹈有助于狩猎的成功,还有助与植物的生长,因为他们的舞蹈能够在庄稼中 鼓舞起一种竞相争高的精神。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审美发生与艺术的起源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概有50亿年的历史,人类从出现到现在 大概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审美意识和史前艺术的出现大约有 几万年的历史。
二.史前艺术与审美发生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些艺术活动的描 述,我们可以感知史前审美活动的图景。 (一)原始器物与装饰品
的时期)
尖底瓶 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 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 的典型器之一。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 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 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人早期使 用的尖底瓶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 圆形、半月形、花苞状、葫芦状等不同形式, 腹部两侧一对环耳用于穿绳,饰以向左斜的 细绳纹;晚期使用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 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 竖细绳纹和篮纹等。

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

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

第四章美的范畴:崇高美、优美、滑稽美及其他
一、崇高美 二、优美 三、滑稽美 四、其他审美范畴——荒诞与怪诞
第五章美感的本质、特点与审美教育
一、美感的产生和发展 二、美感的本质:人直观到自己本质的精神愉悦 三、美感的特点 四、审美教育
第七章艺术鉴赏之 一:绘画与雕塑
第六章艺术的本质、 特征和艺术鉴赏的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பைடு நூலகம்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二、美与艺术
一、人类社会中的 美
三、艺术鉴赏能力 的培养
第二章美的本质: 人的本质的生动感
性显现
第一章人类审美意 识的发生到美学的
创立
第三章形式美与美 的领域——自然美、
社会美、艺术美
第四章美的范 畴:崇高美、 优美、滑稽美
及其他
第五章美感的 本质、特点与 审美教育
第一章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到美学的创立
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二、美学思想的萌芽和美学的创立
第二章美的本质:人的本质的生动感性显现
一、众说纷纭的美的本质 二、美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三、美的客观性与历史变化性
第三章形式美与美的领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一、形式美及其与美的关系 二、美的领域之一:自然美 三、美的领域之二:社会美 四、美的领域之三:艺术美
原理
第八章艺术鉴赏之 二:建筑与园林
第九章艺术鉴 赏之三:音乐

5.1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5.1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什么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
指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人们 头脑中的反射与能动的反映,一般 通称“美感”。
二、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生产实践形成并完善了人的审美 感官。 2.原始人类的生产实践创造了最初 的美, 同时也创造了最初的美感。 3.审美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随着人类的审美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
庐山秋色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这是一种审美感受的凝练。
原始人类使用石球狩猎示意图
山西许家窑人狩猎用的石球
狩猎过程、工具、收获就是最初的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毛诗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高山族舂米舞
现代意识的美感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美学知识点概要(0037)

美学知识点概要(0037)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摘要】人类审美意识是人类独特的心理能力,经历了漫长的进化与发展过程。

生物演化促使人类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对美感产生认知,文化传承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审美意识进行了传承与塑造。

艺术创作是审美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人类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审美观念。

审美教育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审美意识提供了新的表达和体验方式。

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在于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推动文明的进步。

未来审美意识的发展将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进,人们需不断提升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通过对人类审美意识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文化和心理世界的奥秘。

【关键词】生物演化、审美意识、文化传承、艺术创作、审美教育、科技进步、重要性、发展、总结。

1. 引言1.1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审美意识是人类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意识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生物演化过程。

在生物演化与生存竞争中,人类对美的感知能力逐渐形成,从而产生了审美意识。

文化传承也对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观念和审美实践在人类社会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推动了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演变。

艺术创作是审美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促进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审美教育和科技进步也对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审美教育,人们能够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形式多样的审美体验。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人类文明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生物演化与审美意识生物演化与审美意识的研究指出,人类的审美意识来源于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审美意识逐渐形成并发展。

根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意识可能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有关。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燕世超摘 要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即产生理性,二是具备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三是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只有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审美活动。

关键词审美活动;时间维度;理性;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情感作者简介燕世超,1954年生,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汕头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华文文学∀主编(广东汕头515063)。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8)04-0191-04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审美活动,是指以抒发审美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感性活动,其中无疑有理性参与。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因为由此必然引发对一系列重大理论的重新审视。

我们无法也不必确定其发生的具体年月,但对其发生的历史时段的探讨则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不能否认劳动对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意义。

由于劳动,人类的大脑逐渐发达,四肢有了明确分工,意识和语言随之产生并复杂化,最终出现审美活动。

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许多人类学家那里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成为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

但劳动的直接目的在于创造物质财富,劳动产品主要给人以物质满足,要达到的是一种功利目的;而且,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不能激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和深度情感,它与生活的原生态融为一体,只是人类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劳动的派生物,因而,它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我认为,由于以下几点,只有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审美活动。

一、审美活动的发生与理性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表现了某个事件或某种心理的发展过程,而作品的内容也总是表达了某种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这个过程或内容无疑是在理性的制约下形成的。

当然,它要遵循情感逻辑,但情感逻辑也要有理性的制约,否则就会是杂乱无章的情感堆砌。

而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互渗率,接近维柯所说的#诗性智慧∃)明显缺少理性的参与,让现代人感到荒诞不经。

审美的历程

审美的历程

审美的历程作为人类的共同特征,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意识的形成不仅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性质的变化密不可分,也与艺术、文学、音乐等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关联。

本文将着重从个人的角度去探讨审美意识的历程,借助自己对不同领域的欣赏体验,解读个人审美意识的变迁。

1、初识审美:孩提时期小时候,我最先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就是绘本和动画片。

靠着这两种形式,还不会说话的我也能懂得故事情节和情感。

在相对简单、明朗的情境中,我初步体验到了对不同颜色、形状的喜爱,以及对各种故事人物的情感认同。

一次,我甚至因为一张画里的兔子太可爱而嚷嚷着要有一只同样的兔子陪伴自己。

那时的审美意识很原始,是一种简单直白的感官体验,主要由自己的喜好和情感构成,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比如,我接受了某一种类型动画片模型的审美,一旦接受别的风格,就会觉得不适应。

那时候,我并没有去思考过图画、动画背后的设计和创作,只是在表面的美感基础上,去塑造着对一些元素的好坏价值判断。

2、音乐的震撼:青春时期进入青春期之后,我愈发意识到自己有着对艺术的一种渴求。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开始接触另一种形式的艺术——音乐。

虽然在之前,我也听过不少童谣、儿歌和千篇一律的流行歌曲,但直到听到我喜欢的摇滚、电子等类型的音乐时,才真正地惊觉到人类文化多元性。

在这个时期,我开始从音乐作品中挖掘出自己喜欢的元素——比如说歌词、旋律、节奏,乃至于吉他、电子乐器的使用,着手建立起对于音乐具体细节的认知和理解。

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也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喜好,学会了从个人的观感出发去评判不同风格的音乐,体验到了音乐的魔力。

3、旅游的抒怀:成熟期进入大学,随着心智的成熟,我发现自己对艺术形式的关注日渐深入。

在这个阶段,我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美术、建筑、电影等不同类型艺术形式上。

可是,这中间的状态的变化,不再只是哪些具体的元素我喜欢,而是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述某种情感或内涵。

简述审美发生研究的基本问题

简述审美发生研究的基本问题

简述审美发生研究的基本问题
审美发生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
的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和变化。

以下是审美发生研究的基本
问题的简述:
1. 审美意识的起源:审美发生研究试图回答审美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
方面的因素。

2. 审美经验的本质:审美发生研究关注审美经验的本质和特征,
以及它与其他经验的区别。

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它与人类的
情感、认知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3. 审美对象的形成:审美发生研究探讨审美对象是如何形成的,
以及它们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

审美对象可以是自然物体、艺术作品、文化现象等,它们在审美经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审美价值的产生:审美发生研究关注审美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以及它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

审美价值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它反映了
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评价。

5. 审美文化的演变:审美发生研究还探讨审美文化的演变和变化,以及它们对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的影响。

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审美发生研究的基本问题涵盖了审美意识的起源、审美经验的本质、审美对象的形成、审美价值的产生以及审美文化的演变等多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美学

1什么是美学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2)我国美学研究应涉及的对象和范围 (P7)
第一、美的问题,重在哲学探讨,包括研究美的本 质,美的根源,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各种表现 形态的本质与不同特征。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第四、美育问题。 综上,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 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2、美学思想的产生
现存的古代典籍中,还保留着人类进行美 学研究的不少资料。 (1)在我国,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奴隶制时 代,人们对于一系列与美有关的问题,已 经试图从理论上进行把握了。
2、美学思想的产生
A、伍举论美 “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 也,胡美之为?” B、我国首先注意到美与善有所不同的,是孔子。 他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 《武》乐的评价则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学对象观的考察
(1)近代西方门学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意见,主要有以 下四种: (P4-6)
第一,“美学之父”鲍姆加登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感性认识 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 第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 第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唯心主义美学的同时,十分强 调对现实美的研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 第四,有些美学家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心理。
3、美学学科的建立
A、美学之父:18世纪初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他是普鲁士哈列大学的哲学教授,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 学家、美学家。他通过对莱布尼兹、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加以继 承和系统化,发现相应于人类心理活动(或知识体系)的知、情、 意三个方面的哲学系统有一个明显的欠缺。他认为: 研究“知”(理性认识)——逻辑学 研究“意”(意志行为)——伦理学 研究“情”(感性认识)——?(空白) 为此,他认为应该有一门研究感性认识并与逻辑学相对的新学科, 这门新学科以一个希腊文名词“Aesthetica” 即美学来命名。 “Aesthetica” 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感性认识。以它来命名则有 “感性学”、“感觉学”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门新学科是作为认 识论提出来的,是与逻辑学相对应的。 1735年,鲍姆嘉通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已经首次使用 了“Aesthetica” (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他就正式 用”Aesthetica” 来称呼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 Aesthetica》,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就正式诞生 了。

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活动的发生汉文0901B赵坤 0926110128在两千多年美学历史上,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生的研究不绝如缕,曾先后出现过说数十种理论学说。

现在,介绍几种影响较大的观点。

(一)游戏说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其《批判力批判》一书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

但是,比较系统的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是十八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

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

席勒以游戏说对发生所作的阐释,既包含深刻的洞见也具有明显的不足。

不足主要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究。

(二)生物本能说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

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者应该是达尔文的观点,他是一位生物学家,通过对生物生活的实际观察与研究,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

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

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

另外,还有两种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是巫术说和劳动说。

巫术说是二十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劳动说作为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的,也有很多的信奉者和支持者。

这一理论的主旨就是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普列汉诺夫是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

审美发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他是在人类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因缘会合所必然造成的。

因此审美活动的发生,逻辑上就包含着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的问题,即:审美活动何时发生?何以会发生?怎样发生?要科学的解决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应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从内容的占有到形式的玩味 无论是“温多林府的维纳斯”还是红山文化的“女神造像”,都很难说是为纯粹审美的目的而创造的。因此,学术界对它们的看法尚存有这样那样的异议。但是,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纹饰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绘制的,这一点已基本形成共识。达成共识的理由是,这些文饰不具有实用的价值,也看不出有什么功利目的。实际上,如果我们从这些抽象文饰的背后去探讨其原初的内容时,我们也会发现与“食”、“性”之间的曲折联系。 首先,这些文饰大都被刻画在陶器上,而这些陶器恰恰是古人用于饮食的器皿。以西安半坡出土的50多万件陶器、陶片为例,仅陶罐的样式就有23种类型和45种样式,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对烹煮烧烤的多种讲究,怎么会有如此细致的器皿分工呢?如此说来,作为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美”的延伸,用于欣赏的图案最初出现在用于饮食的器皿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其次,这些文饰中的具象内容大多是可食的对象,如鱼、蛙、鸟之类。不难想象,我们的古人在用陶制器皿烹煮了这些渔猎而来的食物之后,含着满口的余香而将这些吃过的猎物仔仔细细地描绘在陶器上,无非是为了将这些美好的感受永久地保存下来罢了。但是,在这一保存的过程中,人们渐渐有了远离味觉的视觉获得,有了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当然了,对于这些鱼、蛙、鸟的具体作用,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人就从《诗经.商颂.玄鸟》之“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中获得灵感,认为鱼、蛙、鸟这些产子、产卵的动物符合了上古人类关于卵育生命的生殖意象,因而才被绘制的陶器上的。“在一些重要的器物上尽情刻划上生殖力旺盛的鱼、蛙、鸟,你很难具体分出他们这是在祈祷粟黍稻谷的丰收、渔猎养殖物的收获还是人丁的兴旺,这原本都是他们的希望;而且,在他们的物我交感观念中,这些刻划也可以用于促进各种增殖的作用。”[7](P34)如果这种假设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这些“作品”的内容当与“性”有关,同样是原始快感的延伸与升华。 最后,无论是起于“食”的诱导,还是“性”的诱惑,早期人类在这些具体对象的描摹着中渐渐从内容的占有演变为形式的玩味,从而有了抽象的文饰。关于仰韶的彩陶,最为迷人的部分当不是其具象的图案,而是其绘饰在陶体上的直线、曲线、水纹线,以及三角形、漩涡形、锯齿形等千姿百态的抽象图案。对于这些图案的产生,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猜测。一种意见认为,这种抽象的图案先于具象的图案,它的产生与陶器的发现有关。可以设想,在发明陶器以前,人们只能用泥土塑成坛坛罐罐。但由于泥土过于松软,所以人们便在编织好的箩筐上面抹上一层泥土,使其容易定形。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一次偶然的火灾将这样的泥坯烧成了陶器,而泥土外面的箩筐则变成了附在陶器上面的文饰。后来,人们不但学会了自己烧制陶器,而且也开始将这种抽象的文饰自觉地绘制在陶器的表面。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种抽象的图案晚于具象的图案,它是在具象的图案不断简化、不断省略的过程中脱胎而来的,这就是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8]由于李先生借用了考古学中的图像分析方法,将鱼纹、蛙纹、鸟纹的图案演变过程以直观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因而已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赞许。更为重要的是,李先生的这种解释不仅与人类先具象、再抽象的认识过程相一致,而且有助于佐证其著名的审美“积淀说”。按照这一理论,先民们先是抱着直接的功利目的将鱼、蛙、鸟类的图形尽可能逼真地描绘在陶器上;久而久之,这种最初的功利活动渐渐变成了装饰的需求;而为了装饰的便捷,人们便将具象的图案渐渐简化为抽象的文饰。当人们可以用审美的眼光来玩味这种抽象图案的时候,其“形式”被后的“意味”隐然存在:那便是由快感“积淀”而成的美感。 无论李泽厚先生的解释是否正确,这种从内容的占有到形式的玩味的“积淀”过程,确乎符合着审美意识发展的演变规律。它也是人类能够超越自身的物种局限,从而自由地欣赏万物的基本条件。对此,我们也可以在由“食”而“美”的发展中见出。《左传》中记载了晏子这样一段有关“和”、“同”之异的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9](P333)这种对于“和”的认识,也许最初是从饮食中感受到的,因为任何单一滋味的食物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味觉系统的需要。要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美味佳肴,就必须将酸甜咸辣等各种调料配合在一起,使其产生一种“和”的效果,以避免“同”的单调。这种经验后来又在金属的冶炼、器乐的演奏,乃至政策的实施中得到了推广与印证,因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从“和如羹”到“声亦如味”,这期间或许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当以和为贵的审美理想产生之后,人们便不仅可以用这样的标准来鉴赏美食、美味,而且可以欣赏美声、美色,即不仅可以用味觉来鉴赏人类的食物,而且可以用听觉和视觉来欣赏与我们的营养需求毫无关系的任何对象了。这种在主体方面超出自身的物种局限,在客体方面超出对象的功利内容,以“情感”来把握“形式”的活动,正是美感不同于快感的关键所在。 三、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追求 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需求,显示出人类的审美实践已经从原有的生理活动进入到了社会历史领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审美活动一旦脱离了生物性快感,就可以获得独立自由的发展。恰恰相反,在产生力相当落后的上古社会里,人类的审美活动常常只不过是宗教和伦理活动的附属品罢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柏拉图有关审美教育的途径:“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形体开始”,“第二步他就应该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美与一切其他形体的美是共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美形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再进一步就要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如此进步,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种知识的美”,最终达到理念世界的最高形态,“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死,不增不减的”。[3](P271~272)在这种不断地抽象、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审美活动不仅离开了其最初的生理基础,而且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显然,这种具有禁欲主义色彩的“理念”世界,为西方人的审美活动在中世纪倒向神学的怀抱铺平了道路。 与西方的审美走向大致同步,在摆脱了单纯的生理快感之后,中国古代的审美活动也有着向宗教和伦理活动相倾斜的历史阶段。如果说,仰韶彩陶中的文饰有无宗教内容的问题尚存有争议的话,那么良渚的玉器和殷商的青铜器上面的文饰显然已经超出了感官愉悦的欣赏领域。当然了,对于良渚玉琮上狰狞的人面兽纹和殷商铜器上恐怖的饕餮图案,不同学者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进入父系社会的权力角逐中,人类的审美活动中被注入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强悍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内容提要:辩证发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人类的原始快感大致分为“食”与“性”两个方面,前者有着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后者有着维系群体繁衍的意义。然而,尽管中国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最初都是从“食”、“性”之类的审美快感中升华出来的,但是由于“宗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性质,致使二者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不同的依附对象。 关键词:快感;美感;史前;艺术 一、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 “美”是随着“人”同时出现的历史范畴,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无所谓美;在人类出现之后,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无法欣赏人类所创造的美。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都是人类的特权,是社会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能否创造美和欣赏美,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问题在于,人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的这种超生物的精神享受又必然是从动物性的快感中逐渐脱胎而来的。过去,我们一般只是强调二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决然地割裂开来,这其实并不符合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正像人不同于动物却又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人类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却又是从自然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说到底,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果。 动物性快感与个体和族类的生存欲望密切相关,前者表现为“食”,后者表现为“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食”的欲望,人的个体生命就无法延续;如果没有“性”的欲望,人的群体生命就无法繁衍。从目的论角度上讲,大自然要想使人类生存与繁衍下去,就必须赋予其“食”与“性”快感;从进化论的角度上讲,那些并不具备这些快感的动物或许曾经存在过,但恰恰是因为没有“食”与“性”的欲望而自行灭绝了。或许,动物性快感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其中甚至可能潜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科学因素”。例如,人在“吃饱”的前提下何以会生出“吃好”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味”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营养多样化的需要呢?又如,人在与异性“交配”的前提下何以会产生“择偶” 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色”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繁殖合理化的需求呢?例如,有人就曾经指出,选美活动中女性的“三围”指数,恰恰是最易受孕者的体形指标。 在原始的人类那里,最初的食、性活动还只是为了满足遗传学意义上的生物本能,然 而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出现,这些动物性本能渐渐演化为精神性享受: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且是一种美味;性不仅仅是为了交配,而且是一种爱情。当然了,这种由动物性快感到人类美感的演进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难以量化分析的,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一种宏观的尺度上加以把握。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认为,早在动物进化成人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对美的爱好与欣赏能力。而且这种爱好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择偶时的“选美”活动中,即能领略异性的色相之美。“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它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惟恐有所遗漏的时候,而同时,在不具备这些色相的其它鸟类便不进行这一类表演,我们实在无法怀疑,这一种的雌鸟是对雄鸟的美好有所心领神会的,……如果雌鸟全无鉴赏能力,无从领悟雄鸟的美色、盛装、清音、雅曲,则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费的实际劳动与情绪上的紧张岂不成为无的放矢,尽付东流?而这是无论如何难于承认的。”[1](P136)在这里,达尔文显然是将动物性的快感与人类的美感混为一谈了。动物只是按照遗传基因所决定的行为模式对某种声、光、色、相做出积极或消极地生理反应,而不可能具有超出这一范围的精神愉悦。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的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生活是自由的、有意识的。”[2](P5)雌鸟只能“欣赏”雄鸟的羽毛,但却无法欣赏野兽的皮毛,这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显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因此,达尔文的观点便十分自然地受到了许多美学工作者的反对。 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在批判达尔文的同时在其所列举的事例中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呢?也就是说,我们能否在明确动物性快感不同于人类美感的同时又发现动物间的两性吸引潜藏着某种类似于审美的形式要素呢?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西方最早的艺术作品是雕塑,它们的出现甚至比壁画还要早。而被绝大多数学者推测为最早的雕塑作品,是法国洛塞尔出土的“持角杯的少女”,又称“洛塞尔的维纳斯”,它是雕刻在一块石板上的少女浮雕。除此之外,欧洲的许多地方也都出土了一些女性裸像。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就是对肉体性特征的过分夸张,其中以奥地利出土的“温林多府的维纳斯”最为著名。它高约4英吋,由石灰石雕刻而成,其面部不显,四肢萎缩,而特大其乳、腹、臀、阴等与生殖有关的部分;与此同时,头发则被雕刻成精细的波浪纹,据推测可能是当是妇女的时髦发式。对于这些最早的艺术品,我们很难弄清楚当时作者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出于性的考虑还是美的需求:如果说那硕大的乳房容易使我们接受前一种答案,那么其精致的发型则容易使我们得出后一种结论。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过渡形态,即由动物性快感向人类美感演进的中介点。由此往前,我们只能看到达尔文所发现的伴随着动物快感的形式愉悦;由此往后,我们则可以看到艺术家所创造的清除了肉体需求的精神产品。当我们走进卢浮宫,面对着那纯洁无暇、静穆典雅的“米罗的维纳斯”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她的前身竟是那丰乳肥臀、富于性感的“温林多府的维纳斯”呢? “维纳斯”是古罗马人对女爱神的叫法,相当于古希腊的“阿佛洛狄忒”。关于她的出身有两种传说:一说最初天神为儿子所杀,尸首被砍碎而投入海中,海里便泛起一片白浪,变成了阿佛洛狄忒;另一说是荷马史诗所采用的,认为她是天神宙斯和他的亲生女儿狄俄涅配合所生的。根据这两种传说,有人认为爱神也分凡俗的与高尚的两种:“凡俗女爱神引起的爱情确实也是人世的,凡俗的,不分皂白地实现它的目的,这种爱情仅限于下等人。它的对象可以是年轻人,也可以是女人;它所眷恋的是肉体而不是心灵;最后,它只选择最愚蠢的对象,因为它只贪求达到目的,不管达到目的的方式美丑。”[3]( P225-226)反之,“为了品德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这种爱情是天上阿佛罗狄忒所感发的,本身也就是属于天上的,对于国家和个人都非常宝贵,因为它在情人和爱人的心里激起砥砺品德的热情。此外一切爱情都起于人世阿佛洛狄忒,都是凡俗的。”[3](P231)由此可见,所谓“凡俗女爱神”和“高尚女爱神”、“人世阿佛洛狄忒”和“天上阿佛洛狄忒”,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性爱方式:一种是动物性的、肉体的吸引,一种是人性的、精神恋爱。前者是动物性的快感,后者是人类的美感。尽管二者根植于同一种原始的生存本能,但其所达到的历史水准、所具备的社会内容却是完全不同的。 与“洛塞尔的维纳斯”和“温林多府的维纳斯”相类似,中国距今约5500年的大地湾遗址和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了古代女性的造像,前者是将人头作为陶器的瓶颈而将身体作为陶器的腹部,后者则是体态各异的女性裸体泥塑。从艺术的水准上说,前者也像“温林多府的维纳斯”一样,有着头发的修饰;从性别特征上看,后者也像“温林多府的维纳斯”一样,突出其肉感成分。两相对照便不难看出,这其中既有动物的快感,又有人类的美感。 如上所述,人的动物性快感,不仅包括性欲,而且包括食欲。后者又是怎样升华为美感的呢?许慎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4](卷四)对于原始的游牧民族来讲,羊是其生活的重要来源。羊肉好吃,羊奶好喝,故“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故羊大为美。这里的“美”显然尚未脱离人的生理快感,只不过这里的快感不是“性”,而是“食”;不与族类的繁衍为基础,而以个体的生存为前提。所以许慎又说:“甘,美也。从口含一。”[4](卷五)在原始的人那里,“美”与“甘”是一回事,都是味道好吃的意思。许慎的解释绝非望文生义,因为在先秦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将“味”、“声”、“色”与“美”联系起来的说法。例如,“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5](王霸)直至汉魏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如锺荣、皎然、司空图等,还常常用“滋味”的好坏来形容艺术作品的美学性质。正像李泽厚、刘纲纪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而言的。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对与实用功利和道德上的善不同的美的感受,是和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适分不开的。其中,味觉的快感在后世虽然不再被归入严格意义的美感之内,但在开始时却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6](P79) 其事,我们不仅可以从汉语的辞源学角度来发现“食”之快感与人类早期美感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可以从西语中找到同样的证据。英文中的“taste”与德文中的“geschmak”,都同时具有审美、鉴赏和口味、味道的含义。由此可见,人类早期美感的发生,在“食”、“性”这两大渠道上大致是相同的,即都是由动物性快感这一共同的生理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