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听器官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耳对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感受是不同的,通常人 耳能感受到的声音振动频率范围为16~20000Hz,并对于 其中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好能够引起听觉的最小 强度,称为听阈。
• 当振动频率不变而振动强度在听阈以上增加时,听觉的感 受也相应增强;但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将不但引起听觉, 而且还会引起鼓膜疼痛感,这一强度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 咽鼓管因炎症阻塞后,鼓室内空气被吸收,可造成鼓膜内 陷并产生耳鸣,影响听力。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条:气传导和骨传导。正常情况 下,以气传导为主。
1.气传导
• 主要指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三块听小骨和卵 圆窗膜传入内耳;同时,鼓膜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内空气 的振动,再经卵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
• 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窝时,其振动幅度减小而振 动的压强增大,这样不仅可提高传音效率,还可避免对内 耳造成损伤。
3.咽鼓管
• 连接鼓室和鼻咽部之间的通道,因此鼓室内的空气与大气 相通。
• 在通常情况下,鼻咽部的开口处于闭合状态,在吞咽、打 呵欠时开放。
• 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鼓室内空气压力,使之与外界大 气压保持平衡。这对于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 性能有重要意义。
• 正常情况下,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为:鼓膜—听骨 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基底膜振动—毛 细胞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颞叶皮层。
– 在鼓膜和听骨链严重受损时,主要传音途径为:鼓膜—中耳鼓室— 圆窗—鼓阶外淋巴—基底膜振动。该途径可使听觉功能得到部分代 偿,但此时的听力较正常听力降低。
第三节 位听器官
• 耳是听觉器官,也是位置觉和平衡觉器官。耳分为外耳、 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 内耳又称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由声源振动引 起空气产生的疏密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 到内耳,经内耳的换能作用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成听神经 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后者传输到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产生 听觉。
2.眼震颤 • 由旋转运动刺激前庭器官所引起的一种眼球特殊运动,称
为眼震颤。
• 眼震颤主要是由半规管受刺激引起的,震颤的方向也随受 到刺激的半规管不同而不同。
3.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 人类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久的刺激,或前庭器官对刺激
过于敏感时,常出现一系列内脏反应,如恶心、呕吐、眩 晕、皮肤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现象,称为前庭自 主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晕车、晕船或航空病。
(三)前庭反应 • 从前庭器官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除引起运动觉和位置觉
以外,还可引起各种姿势调节反射、眼震颤和自主神经功 能的改变,这些现象统称为前庭反应。 1.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 • 直线变速运动或旋转变速运动引起姿势反射的结果,常与 发动这些反射的刺激相对抗,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一定的 姿势和保持身体平衡。
2.骨传导
•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从而使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 振动,这种传导途径称骨传导。
• 骨传导的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对正常听觉的作用甚微。
• 临床上常通过检查患者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情况来判断听觉障碍 产生的部位和原因。
– 当鼓膜和中耳病变引起传音性耳聋时,如慢性中耳 炎所引起的听力减退,表现为气传导作用明显受损, 而骨传导作用则不受影响,甚至相对增强;当耳蜗 病变引起感音性耳聋时,或某些药物如链霉素所致 听神经损伤而引起耳鸣、耳聋,气传导和骨传导作 用均减弱,故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慎重。
• 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则是头部空间位置和运动的感受器, 是人体维持平衡的位觉器官之一。
一、外耳与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形似漏斗,有利于声波的收集,某些 动物的耳廓对声波方向的判断亦有一定的作用。外耳道是声波传入的 通路,起着传导声波和产生共鸣的作用。
(二)中耳的功能
• 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它自己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
• 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为1000~3000Hz之间。日常说话的 声音频率较此略低,语音的强度在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之间 的中等强度处。
• 在听觉生理中,通常以分贝(dB)作为声音强度的相对单 位。
• 一般讲话的声音在30~70 dB之间,大声喊叫时可达100 dB。 人们所说的噪音,其强度一般在60dB以上,长期受噪音的 刺激可使听力下降。因此应注意环境保护,减少噪音污染。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 内耳又称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 与平衡感觉有关。
• (一)耳蜗的结构 • 耳蜗是由一条骨质管道围绕一个锥形骨轴(耳蜗轴)盘旋2.5~2.75周构成,
内腔被斜行的前庭膜和横行的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即前庭阶、鼓阶 和蜗管(见图9-6)。 • 前庭阶和鼓阶内充满外淋巴液,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相连;在耳蜗底 部,前庭阶和鼓阶分别与卵圆窗膜和圆窗膜相连。
•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实,耳蜗底部受损,则感受高音能力丧失;耳 蜗顶部受损,则感受低音能力丧失。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 基底膜的振动引起螺旋器上毛细胞顶部听毛弯曲变形,这
种机械变化会引起耳蜗及与之相连的神经产生一系列变化, 从耳蜗内可记录到三种电位,即静息电位、微音器电位和 动作电位。
(wk.baidu.com)听阈和听域
即将机械能转换为生物电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耳蜗基底膜的振动 起着关键作用。
• 当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到达卵圆窝膜时,压力变化立即传给耳蜗的液 体和膜性结构。当基底膜振动时,基底膜与盖膜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会 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使毛细胞受刺激而引起电变化,继而触 发耳蜗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冲动传到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 中耳主要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等结构。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 波振动能量最高效地传入内耳的通路,并对声波产生共振作用。
1.鼓膜
• 鼓膜为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的漏斗形薄膜,其顶点朝向中耳,内侧 与锤骨柄相连,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它的振动可与 声波振动同步,有利于将声波振动如实地传递给听小骨,而且与声波 振动同始终,很少有残余振动。
• 蜗管是一个盲管,其中充满内淋巴液。
• 声音感受器位于基底膜上,称为螺旋器或柯蒂器(Corti),由内、外毛细 胞及支持细胞等组成。毛细胞的顶端表面都有上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 其中一些听毛与盖膜相接触,另一些较长的听毛则埋植在盖膜的胶状 质中,盖膜的内侧与耳蜗相连,外侧游离在内淋巴液中。
(二)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学说 • 内耳耳蜗的作用是把传入耳蜗的机械振动转变为听神经的神经冲动,
(二)半规管的功能 • 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旋转变速运动。 • 当躯体开始旋转时,内淋巴由于惯性作用,启动要比人体
和半规管本身的运动滞后,因此,将使一侧半规管的内淋 巴冲击壶腹,使壶腹嵴的终帽弯曲,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兴 奋;另一侧半规管的内淋巴则离开壶腹,使毛细胞产生抑 制。 • 当旋转继续进行时,内淋巴与半规管呈同步运动,惯性作 用消失,终帽复位,对毛细胞刺激作用消失;当旋转停止 时,半规管内淋巴又因惯性作用,发生与旋转开始时相反 的变化。 • 人体的三对半规管相互垂直,可以感受任何平面上不同方 向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这种信息通过前庭神经传入中枢, 产生不同的旋转运动感觉,并引起姿势反射以维持身体平 衡。
三、前庭器官的功能
• 前庭器官(vestibular organ)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是属于内耳迷路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 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对维持机体姿势和平衡起着重要 作用。
(一)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
• 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分别是直线变速运动和头部位置 的改变。
• 当机体作直线变速运动或头部的位置改变时,由于重力或 惯性的作用,毛细胞与耳石膜的相对位置改变,引起毛细 胞顶部纤毛的弯曲变化,使毛细胞兴奋,再通过突触传递 影响前庭神经的传入冲动,这种信息传入中枢后,可产生 直线变速运动的感觉或头部空间位置的感觉,同时通过姿 势反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张力的改变,以保持身体平衡。
2.听小骨 • 包括锤骨、砧骨及镫骨,它们依次连接成听骨链。
• 锤骨柄附着于鼓膜,镫骨底与卵圆窗膜相连,砧骨居中, 将锤骨和镫骨连接起来使听骨链构成一个有固定角度的杠 杆系统。
• 锤骨柄为长臂,砧骨长突为短臂,两臂长度之比为1.3∶1, 杠杆的支点刚好在听骨链的重心上,因此在能量传递过程 中惰性最小,效率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