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口诀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口诀一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那:“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
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学技巧】
教学的技巧是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可以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的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基础的教育理念,避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犯一些低级的错误,犯一些与现代教育理念不一致的错误。而在教育理论知识过程中教育过程的规律以及教育教学原则又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块,所以在教师考试当中这一块也是必会出现的一块内容。从题型角度来说相对比较灵活,可以说全题型备考,客观题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主观题包括论述、材料都在历年各省份的真题中出现过,频率相当之高。
一、教学过程四大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二、教学八大规律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教学原则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6.巩固性教学原则
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首先对于这块知识能够把这些内容识记下来是最基本的,这里给大家一个口诀:“掌法(掌握发展)简直(间接直接)了,只想(知识品德)踢倒(主体主导)你”,“课余(科学与教育)吃里脊(理论联系实际),姑(巩固)娘(量力性)齐(启发)寻(循序渐进)纸(直观)”。少了一个因材施教,由于教学与德育都有八大原则,唯一相同的就是因材施教。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口诀把两块最主要的内容记住,但一方面考试当中会出现细节性的记忆点,例如请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简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考试也最常考查的是理解与应用,所以重要的是结合讲义与参考书深入到知识点本身,领会深层含义,例如给一段教学中的材料,评价该教师应用了哪些教学原则等。
经典例题:
1、《学记》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循序渐进
B.巩固性
C.因材施教
D.直观性
2、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3、【判断题】《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与《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的是同一个教学原则。( )
4、【判断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体现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
5、【案例分析题】分析下面的材料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如何体现的。
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