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与教学分析1.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

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2.教学任务分析(1)了解数列的概念新课标的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顺序性,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了解数列的几种分类.(2)了解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体会数列中项与序号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二、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讨论的方式,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训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数学归纳法。

三、学习过程设计【问题情境】1.国际象棋的传说(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每格棋盘上的麦粒数排成一列数;2.古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每日所取棰长排成一列数;3.童谣: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 ,六只眼睛,十二条腿;4.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六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依次排成一列数 。

教师:以上四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哪四列数呢?学生:1:23631,2,2,2,,2 2一列数:23451111122222⎛⎫⎛⎫⎛⎫⎛⎫ ⎪ ⎪ ⎪ ⎪⎝⎭⎝⎭⎝⎭⎝⎭,,,,,3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景引入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活动一:数列的概念探究教师:以上几列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这四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比数列概念。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等差数列》第一节,主要内容是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求和公式。

其中,等差数列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首项、公差以及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重要概念和技巧,进而提高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求和公式;(2)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首项、公差等关键概念。

2.能力目标:(1) 发现、分析等差数列中的规律,并描述规律;(2) 理解和掌握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2)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等差数列的兴趣与好奇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呈现一道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探究和思考,并带领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等差数列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问题:解决一道数学谜题,有三个数字,第一个数字是0,第三个数字是8,这三个数字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以及通项公式分别是多少?2.讲授环节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并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含义和作用,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方法。

(3) 等差数列的性质介绍等差数列的两个重要性质:公差不变和任意三项构成等差数列,分别从概念、证明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3.练习环节通过设计具有启发式和探究性的案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加深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掌握。

例: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3,公差为4,求这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以及前10项之和。

4.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掌握情况,同时拓展孕育学生对等差数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3. 能够利用等差数列的相邻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下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然后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定义,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讲解(如:1,3,5,7,9...)。

Step 2: 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列中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特点,如:相邻两项之间的差是相同的。

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尝试寻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如:找出相邻项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等。

Step 3: 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即Sn=n(a₁+an)/2,其中Sₙ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a₁表示等差数列的首项,aₙ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n表示项数。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Step 4: 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某学生每天减少1小时的睡眠时间,第一天睡眠时间为8小时,问第10天的睡眠时间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公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展示解题过程。

Step 5: 小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等差数列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反思,并及时解答。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课本、教辅资料等。

2. 计算工具,如计算器。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解答问题的准确性等来评价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练习作业和课后讨论,来进一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程目标:
1. 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学过的数列知识,思考数列的特点。

2. 引出本课主题——等差数列。

3. 通过图示,让学生感知等差数列的特点。

第二步:探究
1. 让学生自己找规律,确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三步:总结
第四步:练习
1. 在白板上提供一些等差数列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

第五步:归纳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填写知识点总结表格。

2. 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步:拓展
3. 提供一些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混合的题目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通项公式
前n项和公式
实际应用
练习题:
1. 求下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2,4,6,8,…;(2)5,1,-3,-7,…。

3. 甲、乙两人在一起锻炼身体,甲从1kg开始,每天增加1kg,乙从3kg开始,每天增加0.5kg。

问第几天两人的重量相等?该天各重多少?
4. 一条铁路上两站的距离为150公里,汽车由前一站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上行,1.5小时后发现比原定时间晚45分钟到达后一站;若改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上行,则比原定时间早36分钟到达后一站。

求原定的车速是多少?。

初中数学教案:数列第一课教案2

初中数学教案:数列第一课教案2

初中数学教案:数列第一课教案2数列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2.理解数列中项的概念;3.掌握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4.能够应用通项公式求出各项的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1.清楚地掌握数列的概念;2.理解数列的项的概念;3.推导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本课的难点在于:1.数列的项的概念的理解;2.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本课主张采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的操作与发现,来逐渐理解数列的概念与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让学生回忆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数列知识,并与初中所学的数列概念进行比较。

(2)提问:可以用数列的什么性质来描述一种变化规律?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解释数列的定义与概念,并引导学生通过例子来认识数列。

2.概念讲解(1)解释数列中项的概念。

(2)在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由教师给大家展示数列的一些基本元素的含义:项数、公差、首项等,并引导学生逐渐熟练掌握这些概念。

3.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1)让学生自己思考,从自己发现规律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发掘出数列中各项之间隐藏的规律。

(2)在学生找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找到的规律进行提炼,并带领学生填写填好每一步的过程。

(3)在讲解完整个推导过程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起来,强化理解。

4.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1)让学生实现通过通项公式求出特定项的数值,并分析求解过程。

(2)我们可以为这个问题设置好若干问,这样便利于理解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五、教学方法的评估1.学生运用数列通项公式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能力。

2.学生对所学数列概念与原理的理解情况。

3.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的评估,以及课堂上的反馈来评估教学质量。

六、课堂体验通过探究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改变一种思维方式,而且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将所学的内容对永久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针对不同题目的探究。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通项公式,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掌握等差数列的应用题目解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态度认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习题练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4. 等差数列的应用题目解题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项之差都是一个常数,称为公差。

引导学生思考公差与等差数列的关系。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实例,教师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包括首项、公差、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并通过图示和例题,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规律和特点。

4. 错题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讲解和订正,并强调等差数列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5. 练习与巩固(2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题目,巩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应用题目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等差数列的主要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提醒学生巩固复习。

五、教学手段1. 板书2. 多媒体教学3. 举例分析4. 练习和讨论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能够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并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4.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和笔记本等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数字的排列,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之间是否有规律;2. 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并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Step 2 探究等差数列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展示等差数列的特点,如公差相同、相邻项之间的差恒定等;2. 引导学生根据示例找出两个差恒定的数字序列,让学生自主发现等差数列的特点。

Step 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解释公式中各项的含义;2. 引导学生通过示例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Step 5 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展示如何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年龄段人口数量、计算等差数列中的某一项等;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变化,灵活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Step 6 小结与反馈(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巩固的内容;2. 鼓励学生讨论本课的问题和困惑,并互相解答。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并掌握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

但在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及求公差的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在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也需要引导学生加强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数列(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上)第三章的第一节。

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科书在“研究了函数的有关问题”一章之后紧接着安排数列,是因为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了解不仅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用研究函数的一些方法研究数列,对数列的性质的认识就会更深入一步。

数列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从数学思想方法上考虑,老师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让学生尝试、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案目标:、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能由通项公式求项,并能判断某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

、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尝试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自主探索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案设计意图: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教案:、在基础知识方面,要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知道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项和它的序号的关系的式子。

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沟通数列与函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列的认识,认识到数列也可以用列表法、图像法、通项公式法等表示,由数列的通项可求数列的各项。

给出数列的前几项观察、归纳、类比出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情感上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分类。

-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列的概念。

-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列实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细胞分裂的数量等,引出数列的概念。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数列的例子?2. 讲解新课-数列的概念-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举例说明数列的定义,如:1,2,3,4,5;2,4,6,8,10 等都是数列。

-强调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改变顺序就变成了不同的数列。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数列的第1 项(或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数列的第2 项,以此类推。

-数列的分类-按项数的多少可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例如:1,2,3,4,5 是有穷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例如:1,2,3,4,…是无穷数列。

-按项的变化趋势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递增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例如:1,2,3,4,5 是递增数列。

-递减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例如:5,4,3,2,1 是递减数列。

-常数列:各项都相等的数列。

例如:2,2,2,2,2 是常数列。

-摆动数列:从第2 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

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归纳,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逐渐加强。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数学猜想、归纳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学会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五、教学策略在实例的基础上,采用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以探究式教学思想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探索、感悟,从而发现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只看表面,更要看到实质。

四个量之间的一个等量关系,以便于以后运用方程思想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建立等差数列模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情景:把班上学生学号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如:1 , 2, 3, 4,…,63, 64.问题 1 :请学生归纳出上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2:把上面的数列各项依次记为,学生填空:问题3:上面的数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数学语言(符号)描述这些特点吗?(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者写成(). 注:强调,原因在于有意义。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能够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会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数列的规律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 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询问学生曾经听说过等差数列吗?并简要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

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个数字序列:2, 5, 8, 11, ...,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序列中的规律。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若一个数列中,从第二个数起,每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加上一个固定的数d,则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其中d称为公差。

然后,再给学生解释上个例子中的规律,即公差为3。

3. 通项公式讲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询问学生如何计算等差数列的第n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4. 实例分析(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等差数列的实例:3, 7, 11, 15, ...,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计算该等差数列的前5项和。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出示几个等差数列,让学生计算其前n项和,并在黑板上进行解答。

6.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前五项和为15,求该等差数列的公差。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7.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等差数列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公差的求法: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公差为d,则公差d可由Sn与n的关系求得。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算机及投影仪;2、教师准备图表和实际问题的例子;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树木的年龄。

二、新知呈现(15分钟)三、示范演练(20分钟)选取一些典型的等差数列题目,通过教师示范解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解决问题。

四、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等差数列的例子,通过合作讨论解答问题,并将结果展示给全班。

五、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六、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教学设计的难点和解决方案:难点:学生理解并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解决方案:通过多种实例和计算展示其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并设计合适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印象和应用能力。

难点: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方案:选取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子,通过示范演练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兴趣,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并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数列_教学设计方案

数列_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 学会识别数列的类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 能够运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3. 数列的求和4. 数列的应用三、教学对象初二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与性质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等差数列的楼梯高度、等比数列的细菌繁殖等),引导学生进入数列的学习。

2. 新课讲授- 讲解数列的定义,通过实例展示数列的特点。

- 介绍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讲解其推导过程。

- 分析数列的性质,如单调性、有界性等。

3. 练习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科技、生物学等领域。

第二课时: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1. 复习导入- 回顾数列的概念与性质,引入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2. 新课讲授- 讲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和通项公式。

- 通过实例分析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 比较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异同。

3. 练习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应用拓展- 给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知识进行解决。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等比数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 能够应用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等比数列的特点与通项公式;2. 运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教材、教学课件;2. 教具:黑板、白板笔、多媒体设备、计算器;3. 学具:学生练习册、习题册。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入(5分钟)1. 开场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规律。

例:2,4,8,16,32,...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提问:你们还记得等差数列吗?它有什么特点?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等比数列有什么特点?新课讲解(20分钟)1. 定义等比数列:引导学生对等比数列进行定义。

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相等。

2. 等比数列的特点:通过例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观察等比数列的特点,并总结出规律。

例题:观察数列2,4,8,16,...,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吗?他的比是多少?学生回答:是等比数列,比为2。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是2。

这就是等比数列的一个特点,比值相等。

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结合实例,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观察数列2,4,8,16,...,求第n项的值。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是2,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计算第n项的值。

a1 a2 a3 a4————————2 4 8 16可以观察到,第n项与第1项的比是a^(n-1)。

因此,第n项的值可以通过通项公式计算:an = a1 * r^(n-1),其中a1是首项,r是公比。

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例:观察数列2,4,8,16,...,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

数列(第一课时)教案

数列(第一课时)教案

数列(第一课时)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 王美霞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有关概念;2.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会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给出简单数列的前几项,会写出它的通项公式;3.给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归纳、类比、抽象、概括 等过程,进行反思、交流,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必修1中学过数集和函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探究发现式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看必修5课本的封面)大千世界蕴含着无数的自然规律,从细胞分裂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从树木的生长模式到葵花种子、鹦鹉螺壳花纹的排列……它们各有其消长的方式和特点,如:情境1:兔子的繁殖数目和树木生长的规律惊人地相似 1,1,2,3,5,8,…; 情境2:古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每日所取棰长排成一列数; 情境3: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六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依次排成一列数; 情境4:小朋友荡秋千摆动产生数列-1,1,-1,1,…。

【教师活动】:上述例子有何共同特点?【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观察,发现:1.上述问题情境中都有一系列数;2.这些数有一定的次序,前后位置不能颠倒。

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课题)3.辨析:(分清数集和数列的区别)① 将数列 38,51,32,28,16,16改成16,16,28,32,51,38 请问:是不是同一数列? ②{}1,2,3,4A =与{}4,3,2,1B =是同一集合吗?③ 38,51,32,28,16,16能放到一个集合里吗?李宇春、张靓颖、黄雅莉、lady gaga 排队能成为数列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到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组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数。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能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仪、黑板、粉笔、课件、举例用的物件(如铅笔、橡皮擦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学生回忆一下对等差数列的认识。

然后,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有什么特点。

Step 2:引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或者黑板展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b的推导过程,通过多个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Step 3: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给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等差数列,让学生上台演算,并帮助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4:总结(10分钟)总结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通项公式。

并通过实例验证通项公式的正确性。

Step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应用领域,如金融、统计等方面,并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Step 6: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若干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检查答案。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求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对于一些更复杂的推导过程还不够理解。

今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例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同时扩大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列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数列(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上)第三章的第一节。

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科书在“研究了函数的有关问题”一章之后紧接着安排数列,是因为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了解不仅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用研究函数的一些方法研究数列,对数列的性质的认识就会更深入一步。

数列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从数学思想方法上考虑,老师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让学生尝试、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案目标:
、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能由通项公式求项,并能判断某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

、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尝试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自主探索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案设计意图: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教案:、在基础知识方面,要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知道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项和它的序号的关系的式子。

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沟通数列与函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列的认识,认识到数列也可以用列表法、图像法、通项公式法等表示,由数列的通项可求数列的各项。

给出数列的前几项观察、归纳、类比出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情感上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可以通过例子,比如: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案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并会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案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案设计意图:本节重点是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因为数列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
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研究后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灵魂。

而要学生从一个数列的前几项或相邻的几项来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分析出项和项数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因此,建立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教案的难点。

解决难点的关键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观察、归纳、比较、联想,在观察和比较中揭示数列的变化规律。

三、教法学法:在教案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自主探究与启发式的教案
原则。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案设计意图:在教案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案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主要科学,因此,教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发现规律。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在思考和探究中体会数学概念来源于现实生活及其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观察、归纳、比较、猜想)。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教案过程:
传说国际象棋是舍罕王的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发明的。

他把这个有趣的娱乐品进贡给国王。

舍罕王对于这一奇妙的发明异常喜爱,决定让宰相自己要求得到什么赏赐。

西萨并没有要求任何金银财宝,他只是指着面前的棋盘奏道:“陛下,就请您赏给我一些麦子吧,它们只要这样放在棋盘里就行了:第一个格里放一颗,第二个格里放两颗,第三个格里放四颗,以后每一个格里都比前一个格里的麦粒增加一倍。

圣明的王啊,只要把这样摆满棋盘上全部六十四格的麦粒都赏给你的仆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舍罕王听了,心中暗暗欣喜:“这个傻瓜的胃口实在不算大啊”。

他立即慷慨的应允道:”爱卿,你当然会如愿以偿的!”但当记麦工作开始后不久,舍罕王便暗暗叫苦了,因为尽管第一袋麦子放满了将近二十个格子,可是接下去的麦粒数增长的竟是那样的快,国王很快意识到,即使把自己王国内的全部粮食都拿来,也兑现不了他许给宰相的诺言了!
那么到底需要多少麦子那?如何让计算出来?学习完数列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我们知道,这位聪明的宰相所要求的麦粒总数,实际上是... 的前六十四项和.(一)引入:关于国际象棋的传说:棋盘第格放粒麦粒,第格放粒,第格放粒,依次类推,每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放的麦粒数的倍,直到第格子……(利用多媒体演示)
.从第一格开始麦粒数依次为:,,22,32,……,63
2
.某班学生的学号由小到大排成一列数:,,,,,,,……,
.正整数,,,,……的倒数排列成一列数:,1
2

1
3

1
4
,……
.某人用公积金贷款购房,月均等额还贷依次为:,,,…,.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

” ,12,14,18
,…… .堆放钢管自上而下各层的钢管数:,,,,,.
教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用古老的有关国际象棋的传说引入课题。

符合学生喜欢探究新奇奥妙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因此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
(二)新课讲解:
.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


且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一项(首项),第二项,……,第n 项(也叫通项)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n a .
例如:()数列,21,31,41,51,……可以简记为:⎭
⎬⎫⎩⎨⎧n 1这里 n n 1 ()数列 ,,,,,…… 可以简记为:{}n 这里 n
教案设计意图: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几个数列,有目的地设计出为下一步深化概念打基础的数列,引导启发学生自己从上面的例子中概括出数列的概念。

.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项数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 ,,22,32,……,632 可以简记为:n 1n -
()数列 ,,,,,. 可以简记为:n ,
()数列 ,,,,,,…… 可以简记为:{}n 2 n
()数列 ,,,,,,…… 可以简记为:{}1n 2- n
()数列 ,,,,…… 可以简记为:{}1n 10- n 1n -
()数列 ,,,,,,…… 可以简记为:{}1n 1--)( n ()1n -
()数列 ,,,,,…… 可以简记为:{}n 5 n
说明:(){}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

()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例如,,,,,……
(三)数列与函数的类比
序号
数列()中项与序号的对应关系:

数列()中项与序号的对应关系:
序号 ……n ……
项 21314151……n
1…… )(x f y =)(n f a n =
、在数列中,项数与项n a 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如果把项数看作自变量,那么数列可以看作以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n ,,3,2,1 )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