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诊断与治疗PPT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血管瘤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和血管壁结构异常导致的 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激素等因素有关 发病部位: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主要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等部位 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临床表现与症状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包括:皮肤颜色改变、皮肤表面隆起、皮肤温度升高、皮肤表面血管扩张等 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出血、感染等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饮食指导:提供合理的饮食指导,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以促进 康复
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熬夜等,以促进康复
定期复查与随访计划
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一次 复查,观察血管 瘤的变化情况
药物治疗:适用于体积较 小、位置较浅的血管瘤, 但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 据血管瘤类型 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药物
药物剂量:根 据患者年龄、 体重和病情调
整药物剂量
药物疗程:根 据血管瘤大小 和病情确定疗
程
药物副作用: 注意药物的副 作用,如过敏 反应、肝肾功
能损害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血管瘤直径大于5cm,生长迅速,影响美观或功能 手术方法:切除、激光、冷冻、电凝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定期复查
随访计划:根据 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随访计划,包 括复查时间、检 查项目等
自我监测:患者 应学会自我监测, 观察血管瘤的变 化情况,如有异 常及时就诊
健康教育:加强 健康教育,提高 患者对血管瘤的 认识和自我管理 能力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指南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指南一、概述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良性血管疾病,通常表现为局部血管组织的异常增生。
这类疾病在婴幼儿及儿童中较为常见,其中40至60的血管瘤发生于头颈部区域。
血管瘤虽然具有自行消退的可能性,但部分肿瘤由于生长迅速或位于重要器官周围,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导致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对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需要采取积极且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
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和局限性,需要根据血管瘤的类型、大小、部位、深度以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尚无一种方法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血管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复杂和重症的血管瘤病例,可能需要采用综合序列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以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1.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定义与分类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作为一种血管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是软组织常见的肿瘤之一。
这类肿瘤主要发生在头颈部,特别是婴幼儿和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
其形成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血管生成和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血管瘤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特征的肿瘤结构。
1 毛细血管瘤: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界限分明的异常红斑,这些红斑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可以单独存在或相互融合。
毛细血管瘤一般生长缓慢,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迅速增大。
2 海绵状血管瘤:此类血管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其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且往往难以被患者自行察觉。
海绵状血管瘤的质地较为柔软,一般无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
3 蔓状血管瘤:这种血管瘤的特点是肿瘤明显凸起于皮肤表面,如念珠或蚯蚓一般。
执业医师考试口腔颌面科学考点梳理-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

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概论概念及病因:肿瘤是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由于内在和外界致病因素长时间的作用,使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突变,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发生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疾病。
口腔颌面肿瘤的分类及命名瘤:良性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临界瘤:成釉细胞瘤囊肿和瘤样病变:具有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
良性肿瘤:牙源性、上皮源性肿瘤(成釉细胞瘤、多形性腺瘤);间叶组织肿瘤(管型瘤、纤维瘤)。
恶性肿瘤:上皮组织来源最多,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多见(80%);其次为腺源性上皮癌和未分化癌。
口腔颌面肿瘤的致病外来因素物理因素:如热、损伤、紫外线、X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长期慢性刺激。
化学因素:煤焦油、吸烟及酒精。
生物因素:病毒。
营养因素:维生素A、B、E及微量元素缺乏。
口腔颌面肿瘤的致病内在因素神经精神因素。
内分泌因素:紊乱,肿瘤乳腺癌、宫颈癌→口腔癌。
机体免疫状态。
遗传因素:家族史。
基因突变。
口腔颌面肿瘤的临床表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续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机体影响一般无影响,生长在要害部位或发生并发症时,可危及生命影响大,迅速发展,转移和侵及重要脏器及发生恶病质而死亡组织学结构细胞分化良好,形态和与正常相似细胞分化差,形态和呈异型性,有异常核分裂原位癌:癌初起局限于黏膜内或表层中。
癌的分型溃疡型:皮肤或黏膜浅部外生型(菜花状)浸润型肉瘤: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起自深部间叶组织。
早期即呈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不能移动的肿块。
常见有纤维肉瘤和骨肉瘤。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临床检查:望、触、听。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1)切取或钳取活组织检查(2)吸取活组织检查(3)切除活组织检查:小型肿瘤或淋巴结。
(4)冰冻活组织检查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原则良性肿瘤:外科治疗为主。
恶性肿瘤: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患者机体状况手术+放疗+化疗(鳞状细胞癌)手术+化疗(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放疗+化疗(分化程度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手术(唇癌、颌骨肿瘤)临床分期(TNM分类)选择治疗计划的参考,预后估计的参考。
口腔颌面外科学知识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口腔颌面外科学知识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口腔颌面外科学知识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专注于口腔颌面部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其中,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类型、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类型口腔颌面部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无侵袭性,往往局限于原发部位,不易产生远处转移。
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口腔纤维瘤、口腔腺瘤等。
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可能迅速生长,并对周边组织器官造成损害,能够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
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黏膜下型腺样囊性癌等。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首先依赖于临床检查。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口腔颌面部,检查肿块的位置、形态、质地等特征。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扫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结构图像,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关键。
医生通过活体组织检查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类别、分级及预后。
该检查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病理学专家来解读。
三、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策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策略往往需要结合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及患者的整体情况来确定。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完整地清除肿瘤,同时保留正常组织结构。
对于大型或侵袭性肿瘤,有时需要切除相邻组织器官。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适用于那些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或者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放射治疗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以达到控制和消除肿瘤的目的。
口腔颌面部肿瘤整理笔记

1口腔颌面部肿瘤——1节-概论口腔颌面部肿瘤(Tumor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系头颈肿瘤(Head and Neck Tumor)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抗癌联盟(UICC)头颈部癌瘤正式分为七大解剖部位,即:唇、口腔、上颌窦、咽(鼻咽、口咽、喉咽)、唾液腺、喉和甲状腺,其中大部分均位于口腔颌面部。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头颈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囊肿和瘤样病变——不是真性肿瘤,但常具有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
一、临床流行病学•发病率(incidence rate):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描述疾病分布状态的一项测量指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人数/同时期内暴露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等。
观察时间单位可根据所研究的疾病病种及研究问题的特点决定,通常以年表示。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现患率也称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两种。
对慢性病进行现况调查,最适宜计算的指标为患病率。
•我国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不高;一般良性比恶性的多;•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男性,在40~60岁为最高峰;•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性肿瘤为多见。
——成釉细胞瘤、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以上皮组织来源最多,——鳞状上皮细胞癌(80%)其次为腺源性及未分化癌,肉瘤较少;——纤维肉瘤、骨肉瘤•良性肿瘤多见于牙龈、粘膜、颌骨与颜面部。
恶性的以舌、颊、牙龈、腭、上颌窦等处为常见。
二、病因与发病条件(一)外来因素1. 物理因素:长期慢性刺激: 如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不良修复体等的长期慢性刺激可导致舌癌、颊癌的发生; 吸烟与唇癌、灼伤(日光照射.紫外线照射)与皮肤癌;外伤与瘢痕癌,损伤与颌骨肉瘤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放射治疗可引起继发性放射性癌。
13.口腔颌面部肿瘤重点

第十三章口腔颌面部肿瘤重点口腔颌面部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可以发生各种类型的肿瘤。
本节仅就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作简单的介绍。
口腔内的囊肿呈非真性肿瘤,为了便于叙述,也包括在本节之内。
一、良性肿瘤口腔颌面部可发生各种良性肿瘤。
发生于软组织者,如涎腺混合瘤、牙龈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瘤等。
发生于骨组织者,如巨细胞瘤、骨瘤等。
口腔颌面部还有些良性肿瘤与成牙组织有关,属牙源性的肿瘤,如牙瘤、造釉细胞瘤等。
现将几种常见的肿瘤分别叙述如下。
(一)混合瘤(多形性腺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涎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来源于涎腺上皮。
肿瘤内除上皮成份外,还常有粘液、软骨样组织等。
涎腺混合瘤好发于腮腺(图1),其次为腭部及颌下腺。
下面以腮腺混合瘤为例叙述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图1 腮腺混合瘤(左腮部)【临床表现】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
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①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②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③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治疗原则】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
术前一般不宜作活检。
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
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经。
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二)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成釉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来自牙源性上皮的颌骨中心性肿瘤。
瘤细胞的形态与牙胚中的成釉细胞相似,故称为成釉细胞瘤。
【临床表现】成釉细胞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及升枝部。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可数年至十年。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了解口腔壁血管瘤

了解口腔壁血管瘤口腔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属先天性,是由血管内皮增生而来。
多见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和口腔粘膜。
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
而以前两种常见。
那么今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腔壁血管瘤,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或治疗。
治疗方法激光治疗血管瘤是目前比较抱负的有效方法,为取得完好的结果,大血管瘤术后必需应用药物治疗,尤其是口腔内巨型血管瘤。
因此术后施以抗菌消炎药及能量合剂,手术中严格无菌术者加大维生素C用量(5~8g)及多簇维生素的治疗1~2周,可不需用抗生素。
术后不用激素治疗,凝血剂的应用应依据治疗考虑,一般激光治疗中多以密闭式切割,而且激光有直接封闭血管的特别功效,因而出血极少,可不必应用促凝剂。
手术后口腔内创面加强爱护1~2周,忌食粗硬食物损伤术面,同时避开高温、刺激强的食物,尤以巨舌症似血管瘤术后更应留意。
口腔卫生,这一点很重要,特殊是巨大血管瘤的激光术后,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便,可用硼砂漱口液或雅仕洁口剂每天含漱数次,或用棉签清洁口腔。
治疗后,肿瘤灶可消失反应,不能正常进普食(咀嚼受限),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饮食保健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留意饮食规律。
2、依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预防护理血管瘤是先天性的血管畸形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清淡饮食,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病理病因⑴常常摩擦,引起口腔血管瘤破溃出血:毛细口腔血管瘤除了鲜红斑痣大部分病人为婴幼儿,由于有的毛细口腔血管瘤会有瘙痒的症状,由于孩子不懂事,常常抓挠,所以引起破溃出血,还有就是口腔血管瘤生长在隐秘部位,衣服等来回摩擦,引起破溃出血。
⑵刺激性破溃出血:有的孩子口腔血管瘤长在会阴或口腔内,由于小便和唾液的刺激,引起破溃出血。
⑶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引起的破溃出血:由于各地治疗条件的有限,有的地方只有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这类型的治疗方法原来就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治疗后会有相应的创面,所以会破溃出血。
口腔外科(医学高级):口腔颌面部肿瘤学习资料

口腔外科(医学高级):口腔颌面部肿瘤学习资料1、问答题在基础槽钢上钻孔时,应如何做才能使钻出的孔位比较准确?正确答案:在光滑的槽钢上进行打孔操作时,电钻的钻头容易滑动。
若用冲子在槽钢孔位的中心位置冲出一个小坑(江南博哥),之后再去钻孔,这样钻头不易滑动,打的孔位比较准确。
2、单选?患者男性,36岁。
右侧下颌区无痛性肿胀逐渐加重八月,无疼痛及麻木感。
检查见面部不对称,右侧下颌区膨隆。
表面皮肤色、温正常。
口内相应区域移行沟丰满,触诊有乒乓球感,穿刺可抽出褐色液体,显微镜下未见胆固醇晶体。
以下哪项最不符合成釉细胞瘤的X线特征()A.多房且分房大小相差悬殊B.骨质膨胀,以向颊舌侧为甚C.肿瘤可含牙或不含牙,邻牙可被肿瘤推压而移位D.肿瘤内可见钙化影E.牙根可被侵蚀呈锯齿状或截断状正确答案:D3、多选颌骨囊肿包括()A.鳃裂囊肿B.根端囊肿C.始基囊肿D.含牙囊肿E.角化囊肿正确答案:B, C, D, E4、名词解释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正确答案:角化囊肿(多发性)同时伴有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5、多选上颌窦癌的治疗原则()A.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B.原则上应行上颌骨全切术C.波及眶下板者应行上颌骨并眶内容物切除D.波及其他部位者应行上颌骨扩大切除术E.波及颅底者可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正确答案:A, B, C, D, E6、多选哪些疾病适合穿刺及细胞学检查()A.囊肿B.深部血管瘤C.口底癌D.深部肿瘤E.涎腺肿瘤正确答案:A, B, D, E7、单选角化囊肿好发于()A.上颌前牙区B.上颌磨牙区C.上颌尖牙区D.下颌升支及磨牙区E.下颌前牙区正确答案:D8、配伍题残余囊肿()含牙囊肿()根尖囊肿()根旁囊肿()始基囊肿() A.最常见的颌骨囊肿B.拔牙后形成的囊肿C.造釉器的星网层发生变性,液体渗出形成D.穿刺液有黄白色角化物E.以上均无正确答案:B,D,A,E,C9、单选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应除外()A.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B.主要发生于颈部锁骨上方C.表面皮肤正常,柔软有波动感D.内有透明浅黄色水样液体E.有可压缩性,体位移动试验阳性正确答案:E10、多选下列关于海绵状血管瘤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表浅肿瘤呈现蓝色或紫色B.扪之柔软,可被压缩C.有时可扪及静脉石D.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E.体位试验阳性正确答案:A, B, C, E11、单选容易早期发生肺部转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是()A.牙龈癌B.舌癌C.黏液表皮样癌D.颊癌E.腺样囊性癌正确答案:E12、单选?患者男性,36岁。
口腔颌面部肿瘤汇总

X线;颌面骨广泛性或局限性沿骨长轴方向发展成不同程度的弥散性膨胀,无明显界限。呈毛玻璃状,或多房型囊状阴影
青春期后手术
口腔鳞状细胞癌
最为多见,占80%其次为腺性上皮癌,未分化癌,基底细胞癌,淋巴上皮癌
男多于女,常向区域淋巴结转移,晚期发生远处转移,早期为粘膜白斑,表面粗糙,乳头状或溃疡型
镜下;1肿瘤细胞呈大小不同的团状或条索,分散于结缔组织间质内
2瘤细胞团块的边缘为单层高柱状细胞,胞核居中央。3团块中央部细胞呈星形网状排列似成釉器。
X线;早期呈蜂房状,以后为多房型囊肿样阴影,囊壁周围边缘不整齐,呈半月形切迹,
手术将肿瘤周围骨质至少0.5切除,不施行刮除术,术中可做冷冻切片检查
穿刺为褐色液体,与颌骨囊肿的淡黄色区别
粘膜着20%
常发生广泛转移,70%转移至区域性淋巴结。又可经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远处转移高达40%
不宜行活检,即使是转移性淋巴结亦不做吸取组织检查。
对放疗不敏感。手术比其他肿瘤更广更深。
由于早期转移,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方案;原发灶首选冷冻治疗-化疗-颈选择或治疗性清扫术-免疫治疗。
口腔颌面部肉瘤
透明,微浑浊的黄色稀薄或粘稠性液体
舌异位甲状腺
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
表面蓝紫色,呈典型的含橄榄语音
131I核素扫描可见核素浓聚
鳃裂囊肿
胚胎3周,多数认为系由胚胎腮裂残余组织所形成
任何年龄。第二鳃裂多见,位于颈上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其次一,三,四。
质地硬,有波动感,无搏动感,与颈动脉体瘤鉴别。手术时注意保护副神经,面神经
口腔颌面部肿瘤汇总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分型及表现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分型及表现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主要分为毛细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三种:1、毛细管型血管瘤:由大量错杂交织的扩张毛细血管构成,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相平,周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
以手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这种类型的大面积者称为葡萄酒斑状血管瘤。
另一类型为杨梅样血管瘤,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状。
称为杨梅样血管瘤。
2、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状不一,如海绵状。
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并且彼此交通。
有时窦腔内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血栓可钙化为静脉石。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则呈蓝色或紫色。
肿瘤边界不清,扪诊柔软,可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肿块体位移动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肿瘤充血膨大;抬头后,肿块缩小而恢复原状。
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及功能障碍。
病员一般无自觉症状,但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出血。
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与毛细血管瘤并存。
3、蔓状血管瘤:又成为葡萄状血管瘤。
是一种迂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多见于成年人,幼儿少见,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
肿瘤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高,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肿瘤的搏动和杂音就会消失。
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突入。
口腔颌面部肿瘤3

怎样合理安排综合治疗的顺序:
①.手术时机:对病灶范围较局限的恶性肿 瘤和良性肿瘤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 范围广泛的、生长速度较快的恶性肿瘤不 宜手术。肿瘤细胞增殖并非是直线增长的 有一定阶段性,故在肿瘤细胞增殖较快 (倍增时间短)时应该先行放疗或化疗目 前较提倡的新辅助化疗,减少肿瘤的负荷。 待肿瘤倍增时间较长时再行手术,还可以 控制微小转移灶。
脉分支插管推注或滴注,口服,瘤
内瘤周注射,肌注,外敷等。
⑤ 化疗的不良反应:
⑴.骨髓抑制: 如氨芥,丝裂霉素,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当白细 胞降到3.0×109/L、血小板80×109/L应停药,口 服利血生、鲨肝醇,成分输血等。 ⑵.消化道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⑶.肝损伤: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⑷.血尿: 喜树碱,环磷酰胺 ⑸.麻木疼痛:长春新碱,长春花碱有神经毒性 ⑹.高热;平阳霉素 对上述反应对症处理,严重者停药。
③.全身反应:食欲↓,恶心,呕吐,头晕 乏力,白细胞、血小板↓。 处理:恶心可给大剂量维生素B4、B6和 止吐剂。白细胞4×109/L,血小 板100×109/L为警戒数,低于此 数应减少放疗量,给予升血球药
物:利血生、鲨肝醇口服,白细 胞低于3×109时暂停放疗,对症处理。
3.化学药物治疗:
新辅助化疗:(术前或放疗前化疗)也叫
②.特异性免疫治疗:(主动免疫治疗)
包括肿瘤细胞;经理、化、生物因素处理的 肿瘤细胞;肿瘤抗原;肿瘤疫苗和佐剂。
③ 继承免疫治疗:
包括单克隆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 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 导向治疗:即以单克隆抗体作为载体,结合化疗 药物核素或其他毒素的方法。
生物应答调节剂:在细胞因子水平上进行的抗肿 瘤效应研究。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 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淋巴因子 活化杀伤细胞(LAK)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LAK+IL-2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 而TIL比LAK杀灭肿瘤效应高50-100倍。生物应答 调节剂以局部应用,特别是瘤内注射为佳。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九章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管瘤 是⼝腔颌⾯部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床上好发于⾯颈部⽪肤、唇、⾆等,表现为紫红⾊的斑块,可突出表⾯。
⼤多数⾎管瘤如不治疗,可持续存在。
(⼀)⽑细⾎管瘤: 直径从数毫⽶到数厘⽶。
位于真⽪、粘膜固有层或⽪下组织。
光镜下见,肿物⽆包膜,由⼤⼩不等的⽑细⾎管组成。
⽑细⾎管由单层内⽪细胞衬⾥。
内⽪细胞增⽣,有的尚未形成管腔。
(⼆)海绵状⾎管瘤: 肿瘤呈蓝⾊或紫⾊,触之柔软,低头时肿瘤因充⾎⽽膨⼤。
镜下肿瘤由⽆数⾎窦所组成,⾎窦由内⽪细胞衬⾥。
⾎窦⾥可形成⾎栓,⾎栓可发⽣钙化和/或机化。
(三)蔓状⾎管瘤: 肿瘤⾼起表⾯呈串珠状,有波动感。
镜下见肿瘤由扭曲的⼩动脉和⼩静脉构成。
⼆、⽛龈瘤(Epulis) 表现为⽛龈局限性龈肿⼤,常见于⽛间组织。
肿瘤有蒂或⽆蒂,表⾯可发⽣溃疡。
⽛龈瘤有术后复发的趋向。
(⼀)⾎管性龈瘤 组织学上见于⾎管内⽪细胞增⽣,⾎管增多,充⾎。
(⼆)纤维性龈瘤 纤维增⽣明显,胶原纤维束状排列。
可有钙化或⾻化。
(三)巨细胞性龈瘤 细胞间质中含有多核破⾻样细胞的巨细胞,呈灶状聚集。
三、鳞状细胞癌 是⼝腔颌⾯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发⽣于唇、颊、⾆、⼝底、⽛龈等部位。
表现为⽆痛性的肿块、硬结或溃疡。
如继发感染或侵犯神经,可出现疼痛。
肿瘤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WHO1997年分型:Ⅰ级:肿瘤中异型性⼩,核分裂少,⾓化明显,细胞间桥可见。
Ⅱ级:肿瘤介于Ⅰ-Ⅲ级之间。
Ⅲ级:肿瘤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化少,细胞间桥⼏乎没有。
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具有鳞状细胞的特点,有⾓化,形成⾓化珠。
具有细胞间桥。
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
肿瘤细胞呈蟹⾜状浸润性⽣长,与正常组织之间没有界限。
肿瘤的间质中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增⽣。
四、疣状癌 是鳞状细胞癌的疣状变异型,表现为⾼分化⾓化上⽪和外⽣性过度⽣长。
肿瘤⽣长缓慢,局部推进式⽣长。
转移发⽣较晚或不转移。
五、恶性⿊⾊素瘤(Malignantmelanoma) ⽪肤以头颈接触⽇光照射的部位多见;⼝腔粘膜以腭部和⽛龈多见。
口腔颌面部囊肿和肿瘤最明显特征易考点

乳头状瘤
色素痣
恶性黑色素 瘤多来自交 界痣。
牙龈瘤
女性多。常 见于前磨牙 区。
巨细胞
可破坏牙槽 骨壁
血管瘤
增生(4周 龄,4〜5月 龄),消退(1年以后),消 退完成 (10~12岁)
婴儿或儿童 期:激素(泼 尼松龙)
自行消退
鳞状细胞癌
癌巢,癌珠 (角化珠)
中央性颌骨 癌
下唇麻木
X线:不规 则虫噬状破 坏
常用唇腺活 检。早期腺 实质萎缩, 中期间质淋 巴细胞浸
润,晚期肌 上皮岛形
成。无纤维 组织修复。
主导管扩 张,边缘不 整齐,呈羽 毛状或花边 状。末梢导 管弥漫、散 在点状扩 张,排空功 能减退。
坏夕匕性唾液 腺化生
腺泡破坏。 腺导管增
生,上皮明 显鳞状化 生,形成上 皮岛或上皮 条索,易误 诊。
口腔颌面部囊肿和肿瘤最明显特征(易考点)
本人复习过程中自己认为的口腔颌面部囊肿和肿瘤最明显特征,也是最容易鉴别
和最容易出题的地方。一字一句打出来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祝考试顺利!
名称
临床特点
病理特点
生物学特点
治疗特点
其他
多形性腺瘤
不规则,触 诊表面有结 节
结构多形性 (腺上皮,
肌上皮,粘 液,粘液样 组织和软骨 样组织)
面)。
神经浸润和 早期血道转 移,肺部转 移最多见
扩大性手 术,术中冰 冻切片检 查。
又称圆柱瘤
腺样细胞癌
腺泡样细 胞,闰管样 细胞,空泡 样细胞,透 明细胞,非 特异性细胞 构成,含酶 原颗粒,嗜 碱。
多形性低恶 毒性腺癌
主要发生 于小唾液 腺,约60%发生于腭 部。
小心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易误诊

汇报人:
目录
01
目录标题
04
避免误诊的方法
02
口腔颌面部血管 瘤的特性
05
误诊的后果
03
常见的误诊疾病
06
成功诊断与治疗 的案例
PART 02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特 性
症状表现
01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红色 或紫色肿块
肿块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可有搏 动性
02
03
肿块大小不一,可随年龄增长而增 大
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
加强医学教育,提 高医生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
加强医生之间的交 流和合作,分享经
验和案例
定期进行医学培训, 更新医生的医学知
识和技能
提高医生的临床经 验和判断能力,减
少误诊风险
完善诊断设备和技术
引进先进的影像 学设备,如CT、 MRI等,提高诊
断准确性
加强医生培训, 提高诊断技能和
经验
汇报人: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是一种 常见的血管疾病,
主要表现为血管 壁增厚、血管腔
狭窄等。
血管畸形的误诊 风险较高,容易 与口腔颌面部血
管瘤混淆。
血管畸形的治疗 方法包括手术切 除、药物治疗等。
血管畸形的预防 措施包括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PART 04
避免误诊的方法
误诊可能导致患者失去信心,影响社交和生活质量
引发医疗纠纷
误诊可能导致患者病情 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误诊可能导致患者对 医院的满意度降低,
影响医院的声誉
误诊可能导致患者对医 生的信任度降低,影响
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颌面骨及其周围组织中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口腔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类型1. 良性肿瘤良性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牙源性肿瘤(如牙源性囊肿、牙源性肉芽肿等)、骨源性肿瘤(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嗜酸性肉芽肿等)和软组织肿瘤(如纤维瘤、血管瘤等)。
2. 恶性肿瘤恶性口腔颌面部肿瘤主要有口腔鳞状细胞癌、颌骨肉瘤、腺样囊性癌等。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表现1. 牙齿松动与脱落由于肿瘤侵蚀颌骨,患者常会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特别是口腔底部肿瘤患者。
2. 额外的骨头形成某些肿瘤在颌骨内部形成额外的骨头,导致患者出现颌面部肿胀、畸形等症状。
3. 口腔溃疡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多伴随有溃疡形成,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不愈或反复溃疡的症状。
三、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口腔颌面部情况,包括观察肿瘤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以及患者有无疼痛、出血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扫描、MRI等。
这些检查能够提供肿瘤的位置、范围及其边界等信息,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
3. 活检活检是最可靠和确诊的方法之一,通过取得患部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性质。
四、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 化疗和放疗对于晚期或有转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化疗和放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通过化疗和放疗,可以降低肿瘤的体积,减少转移和复发的可能性。
3. 靶向治疗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
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五、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与保健1.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口腔检查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发现的关键。
如何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如何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类疾病,经常出现在小朋友的身上,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喂食习惯不良而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希望好东西都能给自己的孩子,但是小朋友的消化器官发育的不是很成熟,所以对于许多的营养物质不能完全的消化,这就经常会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虽然是良性的,但是对于小朋友的伤害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对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它的治疗是怎么样的呢?(一)治疗1、颜面部毛细血管瘤,可首选放射性核素32p、90Sr 敷贴器或液氮冷冻治疗。
2、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可选用5%鱼肝油酸钠、10%明矾液等硬化剂,分区多次注射治疗。
3、巨大肿瘤侵及重要邻近组织者,在儿童期可注射平阳霉素治疗,成人可选用微波加手术治疗或手术加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4、一般可作手术切除。
5、小儿患者,为避免术中出血较多,或肿瘤位于易引起畸形的部位,如内眦、眼睑周围等,可先作一段硬化剂注射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
(二)麻醉深部广泛血管瘤手术时,宜作降温、降压、气管内插管麻醉。
(三)术前准备1、对巨型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或动静脉瘘,有条件者可作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通过股动脉置管进入颈外动脉系统,用线头栓塞肿瘤的主要供血血管或瘘口,以减少术中出血。
2、有条件准备微波热凝器,以备术中对肿瘤瘤体进行热凝炭化,减少出血以利手术。
3、手术前必须确定心肺功能,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4、巨型血管瘤配血不少于1500ml。
(四)术中注意1、可在血管瘤周围,稍用力缝扎正常组织,以阻断其血液来源。
必要时须先暴露颈外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或作动脉结扎。
2、手术时应力求在血管瘤外围正常组织内分离。
应压缩血管瘤以驱散瘤体内的血液,持续压缩瘤体勿使膨胀,同时进行分离。
3、嚼肌下血管瘤,应作颌下切口,向上剥起嚼肌,再分离血管瘤。
4、粘膜下血管瘤,应在粘膜下组织内分离,保留粘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血管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是软组织常见的肿瘤之一。
多发生于婴儿和儿童,好发于头颈部。
可以自发性消退,如生长迅速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二病因该病病因不明,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黄体酮或接受绒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压及婴儿出生时低体重可能与血管瘤的形成有关。
三临床表现1.毛细血管型血管瘤
肿瘤是由大量交织、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
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
与皮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
以手指压迫肿瘤时,颜面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
2.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由扩大的血管腔和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
血窦大小不一,有如海绵状结构,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彼此交通。
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
头低位时,肿瘤因充血而扩大,恢复正常体位后,肿块即恢复原状。
表浅的肿瘤,表面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
深部者,皮色正常。
触诊时肿块柔软,边界不清,无压痛。
挤压时肿块缩小,压力解除后则恢复原来大小。
3.蔓状血管瘤
主要由扩张的动脉与静脉吻合而成。
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或蚯蚓。
扪之有博动感与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上述之博动及杂音消失。
四检查表浅血管瘤因为有明显的特征,较易诊断;位置较深的血管瘤有时要靠穿刺、体位移动试验等来配合诊断;对蔓状血管瘤以及头面深层组织内的血管瘤,可以采用动脉造影以及瘤腔造影来协助诊断。
近几年来DSA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造影,对诊断及了解血管瘤的部位、侵及范围、吻合血管情况等具有重要价值,并能指导治疗。
五诊断1.询问病史
疑为深部海绵状血管瘤者应行诊断性穿刺。
2.视诊口内外血管瘤的范围
使患者垂头(头低至心脏平面),观察血管瘤的大小变化,以推测血管瘤与血管的交通情况。
3.如血管瘤范围深广
应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确定其范围及周围状况,同时便于区别血管畸形及血管瘤。
4.检查血管瘤与肌肉的关系
应使肌肉收缩,同时触诊,以分析血管瘤部位的深浅。
六治疗(一)一般治疗
1.颜面部毛细血管瘤
可首选放射性核素32p、90Sr敷贴器或液氮冷冻治疗。
2.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
可选用5%鱼肝油酸钠、奎宁乌拉坦注射液等硬化剂,分区多次注射治疗。
3.巨大肿瘤侵及重要邻近组织者
在儿童期可注射平阳霉素治疗,成人可选用微波加手术治疗或手术加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4.采用综合治疗。
5.小儿患者
为避免术中出血较多,或肿瘤位于易引起畸形的部位,如内眦、眼睑周围等,可先作一段硬化剂注射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
(二)麻醉
深部广泛血管瘤手术时,宜作降温、降压、气管内插管麻醉。
(三)术前准备
1.对巨型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或动静脉瘘
有条件者可作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通过股动脉置管进入颈外动脉系统,用线头栓塞肿瘤的主要供血血管或瘘口,以减少术中出血。
2.有条件准备微波热凝器
以备术中对肿瘤瘤体进行热凝炭化,减少出血以利手术。
3.手术前必须确定心肺功能,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4.巨型血管瘤配血不少于1500ml。
(四)术中注意
1.在血管瘤周围
稍用力缝扎正常组织,以阻断其血液来源。
必要时须先暴露颈外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或作动脉结扎。
2.手术时
应力求在血管瘤外围正常组织内分离。
应压缩血管瘤以驱散瘤体内的血液,持续压缩瘤体勿使膨胀,同时进行分离。
3.嚼肌下血管瘤
应作颌下切口,向上剥起嚼肌,再分离血管瘤。
4.黏膜下血管瘤
应在黏膜下组织内分离,保留黏膜。
5.腮腺血管瘤
保留面神经,可同时摘除腮腺组织。
6.颌面深部残留血管瘤的出血面
可作多处缝扎,然后用碘仿纱条填塞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填于出血面,再以碘仿纱条填塞。
7.颌面部手术后
可用加压包扎止血,但颈部不可用加压包扎止血。
8.创口内应置引流条。
(五)术后处理
1.术后注射止血剂及抗生素。
2.警惕敷料松脱,防止创口继发出血。
口咽及颈部的血管瘤手术后,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可考虑暂时观察,有少数病员能自行消失,如生长迅速时,应及时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且有致癌的可能,目前已很少应用。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