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合集下载

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的区别

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的区别

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的区别
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是汉语语法中两种常见的句式。

宾语前置句通常指的是将句子中的宾语提前放置于主语之前,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草地上飞舞着彩蝶。

”中的“彩蝶”就是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则是指将句子中的定语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起到补充说明或修饰的作用。

例如:“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子”中的“穿红衣服的”就是定语后置句。

两种句式的区别在于,宾语前置句是为了强调宾语,而定语后置句是为了补充说明或修饰名词。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但是当宾语前有状语时,宾语就会被前置。

而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但是当定语过多或者过长时,在不影响清晰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定语后置。

例如:原文:吾有一友,来自遥远之地,善于弹琴,声音宛若天籁。

中文:我有一个朋友,来自远方,他擅长弹琴,音色美妙动听。

原文: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中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时间为公元前221年。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宾语前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跟踪练习】
❖ 分辨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 ❖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马之千里者。 ❖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 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7.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 ❖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鸿门宴》)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 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 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 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被动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承受 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 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 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比如,
❖ “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
的。 ❖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
的接受者。 ❖ 分析主语是否有“被迫”的情形,或者注意主语产生
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
于:谓语+于+宾语
❖ “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 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 由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 显了 。

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可以这样理解: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文言句式-倒装句

文言句式-倒装句

注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 注意: 宾语,往往用“ 宾语,往往用“唯(惟)……是……” 是 格式。 格式。 只是。 ”“之 惟:只,只是。“是”“之”是提宾 的标志,不译。 的标志,不译。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B) 子何恃而往? A. 子何恃而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唯才是举。 C. 唯才是举。 尔何知? D. 尔何知?
D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于……”
介词“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介宾短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介词结构后置”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小结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以”、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 “于”、“乎” 等。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语序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操蛇之神闻之, 操蛇之神闻之 于帝告之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州司临门, 州司临门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辞以军中多务 于星火急 蒙以军中多务辞
倒装句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装形式: 倒装形式: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语法现象,即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这个语法规则在中文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书面语中,对于汉语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现象,并为您提供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理解。

让我们来具体了解状语和宾语以及定语的概念。

状语是指在句子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或词组。

宾语是指动词所作用的对象,即句子中被动作的事物或人。

定语是指在句子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

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语法规则。

在汉语中,状语通常位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而宾语则位于动词的后面、形容词的前面。

定语则通常位于名词的前面。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状语出现在宾语之后,而定语则放在名词的后面,这就是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语法现象。

这一语法规则常常在修辞手法中使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和语义深度。

通过改变词语的位置,我们可以更好地突出句子中的某个信息,同时也能增加句子的变化和灵活性。

下面,让我通过一些例句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现象。

1. 我昨天在花园里看见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在这个例句中,状语“昨天”出现在宾语“一只漂亮的蝴蝶”的后面,而定语“一只漂亮的”则出现在名词“蝴蝶”的后面。

通过这样的排列,我们可以首先得知动作发生的时间,“昨天”,然后进一步介绍宾语“一只漂亮的蝴蝶”。

2. 他买了一部很贵的手机。

在这个例句中,状语“很贵”出现在宾语“一部手机”的后面,定语“一部”则出现在名词“手机”的后面。

通过这样的排列,我们可以先了解到手机的价格“很贵”,然后再具体说明手机是一部。

在实际应用中,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非常常见。

尤其是在广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以及演讲等语境中,这一语法现象经常被用来达到修辞上的效果。

通过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给人以更加丰富、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感受。

浅谈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辨析

浅谈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辨析

浅谈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辨析
浅谈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辨析
《赤壁赋》中有一句“凌万顷之茫然”,凌是动词谓语,万顷是指江面,茫然是充当定语修饰江面。

所以这一句的逐字逐句翻译是:越过江面的广阔无边。

调整语序为:越过广阔无边的江面。

调整之后的原文为:凌茫然之万顷。

这里很明显是倒装句,但问题是怎么界定它是什么成分倒装。

看过的参考资料上都是界定为定语后置,意思是原文把茫然后置到万顷之后。

但有老师提出不同意见,说这句是宾语前置。

把万顷这一宾语前置到了茫然这一定语后面。

在查过资料之后,对宾语前置做了梳理。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是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
古之人不余欺也?欺是动词,余是宾语,正常语序是“欺骗+我”但是文言文上是“我+欺骗”,所以是宾语前置到动词前,属于宾语前置。

2、介词+宾语
何以知之?何是怎么,属于不定代词充当宾语,以是介词,正常语序是“从+哪里+知道+这些呢?”但是文言文中是“哪里+从+知道+这些呢”,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以前,属于宾语前置。

综上所述,“凌万顷之茫然”不属于这两种情况,所以属于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句规律: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这类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莫我肯顾。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③为了强调,靠助词“之”“是”帮助,将宾语提前,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名词作宾语,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惟一性、排他性,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的格式,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再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四、成分省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之间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之间

文言文中的后置定语主谓之间宾语前置一.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

⑧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肴之战》)韦编三绝——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5.形容词定语后置: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句式

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四)省略句 1.宾语前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句 4.主谓倒装句
{
(一)判断句
(1)……者,……也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也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罪也。 ……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例:刘备,天下枭雄。 (2)“为”“乃”“则”(“是”)“非”等表判断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句 4.主谓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例:沛公安在? (3)“之”“是”提宾 例: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唯利是图 (4)自﹢动词 例:忌不自信。 (5)方位词宾语前置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6)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例:籍何以至此?
(二)被动句
(1)“于”字句 例:不能容于远近 (3)“为所”“为…所…”句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2)“为”字句 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被”字句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见”字句 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 见欺。
(6)无被动Βιβλιοθήκη ,有被动意 例:戍卒叫,函谷举。 城陷,被俘。
2.状语后置句
(1)“于”字句 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以”字句 例: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
3.定语后置句
(1) “者”字句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2008全国卷)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 ,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之事,祸害将要酿成,幸亏陛 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 为行故也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 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2005重庆卷)唯巫言是用。【译文】只听从巫师的话 (2002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
(2011天津卷)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2011四川卷)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 立门下,人弗之顾。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 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 ,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
(20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 不再怀疑她了。 (2008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 亦愈知治矣。【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 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2007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 旦之用也。【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 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2004福建卷)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你)
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004广东卷)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 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2013山东卷)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 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 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 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高考例题】(2013山东卷)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 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 以自见者。 【译文】章三益具 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 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 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 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文言特殊句式(宾前、定后、状后)

文言特殊句式(宾前、定后、状后)

定语后置
•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 +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石之铿然有声者。 • 马之千里者。 • 2、用“之”作标志,把定语提后。 •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 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介词“以”或“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在今译时,一般都做状语。 • 如:具告以事。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生乎吾前。
望海潮 柳永 • • • • • • 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 江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 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江吴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点染
•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 使读者了然于胸; • 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 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 把握。 •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 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中间不得有他语相隔。 • 如: • 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最后一句是点,前面是染。
• • • •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前二句点明离别冷落,后二句,用“杨柳 岸晓风残月”意染之。
欣赏《望海潮》的点染手法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文言倒装句式1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2.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另有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2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解为“于河南战”。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于蓝” 译为“从蓝草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刺客列传》)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⑤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⑤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②国之孺子之游者(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无不餔也……(《勾践灭吴》③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治平篇》)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孟子·梁惠王下》)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

例如: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使楚》)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4篇古文 特殊句式

高一语文必修一4篇古文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六种句式情况 1. 被动Βιβλιοθήκη 2. 判断句3. 省略句
4. 宾语前置句
5. 定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被动句 1.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里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判断句 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2. 是岁,元和四年也。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我老师存在的地方。
宾语前置句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2. 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它是这样的呢? 3. 而今安在哉! 如今(又)在哪里呢!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还要青。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3.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4.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我与客人划着船,在赤壁下面(的长江)游玩。 5.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里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省略句 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千里马一次跳跃,不能(跃出)十步之外;(省谓语) 2.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如果从它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天地万物竟然不能在 一眨眼功夫(停止变化)。 (省谓语)
定语后置句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2. 客有吹洞箫者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3.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自己)认为凡是这个州中有奇特形态的山水景 观,都是我拥有的。 4.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宾语前置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宾语前置句式
文言宾语前置句
齐市六中 刘红
先来认识一下完整的句子: 定语
漂亮的苗苗在家里用钢琴熟练地演奏聂耳的乐曲。




状语
本句的主干是: 苗苗(主语)演奏(谓语)乐曲(宾语)。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布置作业: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归纳、总结《岳飞诉冤》 文段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除外)的规律、用法, 具体分工如下:
第四学习小组:状语后置句 第五学习小组:定语后置句 第六学习小组:省略句 第七学习小组:判断句 第八学习小组:被动句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 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 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 宾句式。
观察宾语前置句成分变化:
谓(动)── 宾 介词 ── 宾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规律。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
“与谁”
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向”
“向东”
3、一言以蔽之。
“一言以”
“以一言”
4、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一以”
“以一”
规律四:
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 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 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于、以、 与、从、自、向”等。
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㈢阅读文段,找出文言特殊句式并指出标志性词语。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 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曾经送给我一枚用核桃壳刻的舟
答案:与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答案: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百姓,给 予上等的奖赏
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
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 词)的后面, 但是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 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 句子叫做宾语前置句。
一 试 身 手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缙绅(官员)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与? 3、凌万顷之茫然 4、赋税之繁重者 5、与食客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 6、尝贻余核舟一 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2.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前置.
其格式为:主语+宾语(谁、何、安、曷、奚、胡、 恶、焉)+动词。 如: ⑴ 沛公安在? ⑵大王来何操? ⑶牛何之? ⑷吾谁敢怨? ①问女何所思? ②彼且奚适也? ③皮之不存,毛将焉存? ④之二虫又何知? ⑤吾实为(做)之,其又 何尤?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时的 “之”“是”便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又可 分为三种情况。 1.疑问句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 何陋之有? ③ 何功之有? ④ 何罪之有? 2.否定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 3.唯„„是„„ 唯命是听(从) 唯兄嫂是依 唯利是图 唯马首是瞻 唯我是尊 唯你是问
1、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 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一试身手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佃民,租田种的 人 )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宾语前置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必须满足 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一是有代词(或代人或代物)。 其格式为: 主语+否定词(不、未、莫、无、毋、非、弗)+宾语 (代词余、吾、我、尔、自、之、是)+动词。 如:
⑴古之人 不 余 欺也。 ⑵书典所记,未 之 有也。 ⑶忌 不 自 信。 ⑷三岁贯汝(侍奉你),莫 我 肯顾(关心)。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定语:修饰、限定名词和代词的、放在它们 前面的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 中心词前面,如“童子之师”,“师”是中 心词,定语“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古代汉语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 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有5种情况: ①名词+之+后置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名词+之+后置定语+者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名词+后置定语+者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④名词+而+后置定语+者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靠)者。 ⑤名词+数量词 A、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缙绅(官员)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与?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方, 有几个人呢?

3、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越过那广阔浩渺的江面


赋税之繁重者
答案:繁重的赋税
与食客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 尝贻余核舟一
4.陈述句中介词“以”宾语前置 其格式为:宾语+介词“以”+动词
★余是以记之. ★何以战? 楚之战士,一以当十 夜以继日⑴宽以待人 文以载道 ⑶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拓展训练 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先是,贺若弼请缘江防人(沿江防守 部队)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 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 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 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 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 刺史黄恬。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 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1)贺若弼带领大军渡过长江,陈人没有 觉察他们 (2)有个在老百姓那里买酒的士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