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作品分析
张恨水:月下谈秋
张恨水:月下谈秋
张恨水,原名张恨勤,字涛生,号恨水,别号恨伯。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也
是现代诗歌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咏柳》、《神州晓言》等。
张恨水的《月下谈秋》是一篇散文,以写景为主题,描写了一幅秋天的夜晚景象。
文
章通过作者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文章以“之”字开头,直接地指出了这是一个处于深秋的夜晚。
接下来,作者以独特
的笔法,描绘了月色、露水、星空等夜晚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
绘出了一幅幽静而美丽的画面。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敬意。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自
己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他借用月下的秋景,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理想、时
光的思考和感悟。
《月下谈秋》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成为张恨水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它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艺术的思考与感悟,使读者产
生共鸣,并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哲学意义。
张恨水PPT课件
他通过描绘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在许多作品中,张恨水也表达了对当时教育问题的关注,批判了 教育的功利化和忽视人性的现象。
人生哲学主题
人生意义的探索
张恨水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人性和命运的思 考。
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道家的思想,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等,影响了他的哲学思考。
推动文化交流
张恨水的作品在国内外 产生了广泛影响,促进 了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 了解。
艺术价值
独特的文学风格
张恨水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语言优美、刻画细腻, 表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
多样化的题材处理
张恨水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包括小说、散文、随笔等 ,展示了其多样化的艺术才能。
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张恨水作品在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后 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02
在爱情主题中,张恨水经常涉及到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想之
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常常导致爱情悲剧的发生。
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03
尽管描绘了许多爱情悲剧,但张恨水仍坚持对纯真、无暇的爱
情的追求和信仰。
社会批判主题
对社会的讽刺
张恨水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尤其是对当时 社会的腐败和不公。
06
张恨水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文化价值
传承中华文化
张恨水作品蕴含丰富的 中华文化元素,通过作 品传承了传统文化、民 俗风情和价值观念。
反映时代变迁
张恨水的作品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文 化氛围,为后人了解那 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文 化资料。
热闹中的孤寂——解读张恨水《金粉世家》作品中人物悲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热闹中的孤寂——解读张恨水《金粉世家》作品中人物悲剧孙小敏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 要:本文对张恨水《金粉世家》作品中的人物悲剧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如王国维所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愧色也”。
它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声誊,是与它的艺术舵力和美学价值分不开的。
本文从两个角度探讨张恨水《金粉世家》作品中悲剧意识,并以此为研究依据,可以充分展现当时中国社会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封建时代,同时也能深入感受到在热闹时代背景中爱情的孤寂。
关键词:张恨水;金粉世家;人物悲剧作者简介:孙小敏(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36-02一、作者及作品简介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 ,是我国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慨时代的变迁,岁月流逝,人生冷暖。
在“冷暖人间”中可以体会他内心的冲动、热忱,使人感同身受。
在文革后张恨水的作品虽少了些青春灵动、朝气蓬勃但更多的是沉静忧思,这也是张恨水留给时代的遗产。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达,也是内容的载体,张恨水作品内容的批判性体现在他文章的叙事风格、文章结构和语言的特点上,这些共同构成了张恨水的艺术风格。
本文所探讨的《金粉世家》是他最喜欢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当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成为了造就这部作品的关键因素,也承载着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张恨水就是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表达作品的艺术追求,展现作品的时代风貌。
在张恨水的笔下《金粉世家》描写最多的是金家的风光与落败,公子哥金燕西与寒门小姐冷清秋的爱恨情仇。
这两条矛盾主线完美叙述这这场时代背景。
二、《金粉世家》人物悲剧结局(一)风光的金氏家族落败《金粉世界》中的金家是当时的权贵代表,那个时代的豪门,代表着官僚资产阶级,生活奢靡西式,家中的主人、少爷小姐姐夫等基本上都有留过洋,虽有着传统的官僚主义但却也凸显出了其先进性。
论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及艺术价值
论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及艺术价值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雅俗大家。
文章通过传统作品与张恨水小说的对比,对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突出展现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继而在当前背景下说明张恨水小说在中国整个小说发展史的重要意义及文学艺术价值。
标签:张恨水小说文化特征艺术价值张恨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作品打破了雅与俗的界限,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与新时期文化相融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张恨水生活在一个过渡的历史时期,他主张创作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他走着一条与新文学创作殊途同归的道路。
一方面,他坚持传统文化,用通俗小说的各种样式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又因时而变,将旧的东西转化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文学,使旧的通俗小说散发出新的活力。
这就决定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家,其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恨水小说中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始于唐代传奇,之后是宋元时期的话本。
到明清时期,长篇章回小说开始盛行。
历史上,这些作品几乎全部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直到清代才开始逐渐有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如武林王晫丹麓的《看花述异记》。
之后,直至“五四”时期,以第一人称叙事形式的小说才开始大量出现。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作为一个投入社会的存在,应有一种责任感,对各种关系负责,尤其要对社会负责,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它反对个性主义,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中,个性意识极为缺乏,对内心生活广阔领域的探索更是少之又少。
小说作为人们精神载体的文学作品之一,承受着极为沉重的社会责任负荷,常常沦落为当权者的政治工具。
中国的文人们很难像西方艺术家那样,创作出哲学化、抽象化的艺术形象。
中国作家缺少自身的内在的哲学痛苦,故而往往把悲剧的原因归咎于社会,这种文化心理表现在文体形态上便是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的大量存在,并成为中国历代小说的显著特征之一。
张恨水小说“红颜薄命”叙事解读
张恨水小说“红颜薄命”叙事解读“红颜薄命”是个早已为人所知的成语典故,是指女子容貌美丽、心地善良但一生命运不济,虽然它的意义简单易懂,但却包含着数不清的悲剧故事,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文学语汇。
作为文学现象,“红颜薄命”的故事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叙述,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故事的讲述方式”,也就是叙事模式,被流传至今,其本身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的叙事特征,而作为社会现象的“红颜薄命”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素材。
这一叙事模式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呈现出静态与动态的不同特征。
在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的作品中,这种叙事模式频频以新的面孔出现。
张恨水在继承了这一传统叙事的基础之上,又为它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由此显示出不同于传统的诸多新的特点。
本论文就是要从“红颜薄命”叙事的角度来解读张恨水的小说,通过分析他有代表性的几部言情小说,重新感受这一叙事的动人魅力。
本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
一、前言:分析张恨水小说研究和“红颜薄命”叙事研究的现状,说明从“红颜薄命”的角度进行张恨水小说研究的价值意义。
二、“红颜薄命”叙事探源:阐释“红颜薄命”的意义,从文学与社会两方面进行解说,探明这一叙事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并分析这一叙事的总体叙事特征及其动态性特点。
三、古老叙事的现代传承:考察“红颜薄命”作为一种古老的叙事模式在张恨水小说中是怎样转换为现代叙事模式,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四、形态各异的薄命红颜:分析张恨水小说中若干有代表性的“红颜薄命”人物形象,从个性特点上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并主要针对形成她们各自悲剧的性格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种种原因进行具体的解读探讨。
五、深刻精当的人生叙述:揭示张恨水小说中“红颜薄命”悲剧的社会根源及其意义,他的“红颜薄命”叙事是建立在对现实对人生的细心观察和深切体会之上的,所以整个“红颜薄命”叙事的过程也是他描绘现实人生的过程。
六、永恒不变的悲剧意识:从美学角度探讨张恨水小说中“红颜薄命”悲剧的特点与价值,分析这一叙事的悲剧意识中所包含的人生与人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九一八事变的相关文学作品解读
九一八事变的相关文学作品解读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之始。
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无数文学家创作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本文将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解读其中几部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在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张恨水的小说《边城》,这部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后边疆边防军队的抗日斗争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小城的人们在侵略面前的反抗和坚守,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勇气和无私奉献精神。
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使读者更能深入感受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民情感。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背后普通人的生活的描写,张恨水让读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和对国家的无尽热爱。
而包天笑的《九一八炮火中的女儿》则从一个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女儿、一个妻子如何在战争的年代中以她们独特的方式展现勇气和坚强。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女性在九一八事变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女儿的塑造,让读者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有更多的思考。
作品中反映出女性在战乱岁月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同时,她们也展示了坚韧的母爱和自我救赎的力量。
此外,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以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讽刺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小城市的种种矛盾、自卑与荒诞。
小说主要传达了人们对外部压力的无力和内心的焦虑。
通过各种幽默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邃剖析,钱钟书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引起了人们对九一八事变的深思。
这些文学作品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的描写,再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场景和人们的真实情感。
这些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记录了人们在九一八事变中所经历的磨难与抗争。
同时,这些作品也折射出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后来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总之,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
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边城》是张恨水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凄美的乡土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白塔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入手,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
白塔在小说中象征着爱情。
在《边城》中,白塔是男女主人公唐伯虎和许宛儿爱情的见证。
唐伯虎常常站在白塔下向许宛儿翩翩起舞,而许宛儿也常在白塔上静静地凝视着远方,心中满是对唐伯虎的思念。
白塔成为了二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爱情图腾,承载着他们对彼此无尽的情感。
白塔的出现不仅是为了美化场景,更是为了突出唐伯虎和许宛儿之间的爱情,塑造了一段传世佳话。
白塔在小说中还象征着宗教信仰。
在边城,白塔是当地村民信仰的象征,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撑。
白塔的高耸挺拔,神圣而威严,给人们一种安宁和庄严的感觉。
在白塔下,村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祈福家人平安,传承着古老的宗教仪式和信仰。
小说中多次提到白塔是村民们心中的信仰之地,充分展现了白塔在当地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白塔所体现的宗教信仰意义,也成为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塔还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边城》中,白塔常常映在江水之中,似乎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预示。
白塔的高耸和清晰的轮廓,正如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美好的幻想。
无论是唐伯虎还是许宛儿,他们都憧憬着未来的幸福,期待着白塔所象征的那个美好的未来。
白塔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他们心中对未来梦想和向往的象征。
白塔还象征着情感的寄托。
在小说中,白塔是唐伯虎和许宛儿心中对彼此的情感寄托。
他们分别站在白塔下和白塔上,思念着对方,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白塔成为了他们倾诉情感的一个场所,也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寄托之地。
在每次白塔的出现时,都伴随着唐伯虎和许宛儿心中深深的思念和情感,使得白塔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象征。
《边城》中的白塔意象丰富而深刻,既象征着爱情,又象征着宗教信仰,同时还象征着对未来的向往和情感的寄托。
满山打鬼子读后感
满山打鬼子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故事背景及主题概述三、人物形象分析四、故事情节解读五、读后感悟与应用六、结语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阅读的读者,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满山打鬼子》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张恨水。
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满山打鬼子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儿女抗击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读后深感震撼,不禁感慨万千。
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主人公满山,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因目睹日军暴行,毅然投身抗日游击队,开始了与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满山勇敢、机智、不屈不挠,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抗日战士。
《满山打鬼子》中的主人公满山,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心地善良,敢于担当。
在故事中,满山为了救母亲,孤身一人勇闯敌营,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勇敢和智慧。
他在与敌人的斗争中,不仅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士,还带动了周围民众一起投身抗日事业。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刺激。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战争时期我国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展现出的顽强精神。
满山和他的战友们,一次次深入敌后,执行艰巨的任务,与敌人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
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保卫家园、民族独立而奋勇抗争。
读完《满山打鬼子》,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时期我国民众的英勇与坚毅。
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无所畏惧,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牢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满山打鬼子》是一部极具可读性和实用性的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还让我们学到了勇敢、智慧、担当等品质。
张恨水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恨水作品的艺术特色张恨水,这名字听起来就挺有文化气息的,真是让人好奇。
他的作品,那可是个艺术的宝库呢,简直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
他的故事常常带着一种浓浓的人情味,仿佛能让你走进那个时代,跟着人物一起欢笑、流泪,心里别提多舒服了。
比如,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是活灵活现的,有些甚至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亲切。
就拿《春柳》来说吧,书里的角色就像春天的柳树一样,生机勃勃,满满的都是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说到他的语言,那可真是一绝!张恨水的文字有一种流畅感,简直像是在喝水一样。
那些幽默的对话,生动的描写,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一起大笑。
他会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描绘得那么细腻,就像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吃上一口,暖心又暖胃。
他用简单的词汇,却能把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是个语言的魔术师。
在他的作品里,情感的细腻更是让人惊叹。
他的爱情故事总是充满波折,却又让人心头一紧。
就像那种老式的情书,字里行间都是温暖的呢。
每当看他笔下的男女主角,心里就不由得想:哎呀,这种纠结的爱啊,真是让人又心疼又感动。
张恨水好像很懂人心,能够把那种复杂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就是在讲述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他的作品也特别注重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那些街头巷尾的小事儿,都被他描绘得生动有趣。
他的细节描写特别到位,让人读了之后心里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就像看到熟悉的街角,心里不由得涌起一种怀旧的情绪。
比如他写的那些市井小民的生活,真是让人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无论是那一碗面还是那一壶茶,都勾起了满满的回忆。
张恨水还有个特点,就是他的作品里总是能看到希望。
他虽然写了不少悲情的故事,却总能在结尾处给人一丝光亮。
让人觉得,生活再苦,也有甜的那一面。
就像过冬的阳光,总能在寒冷中透出一丝温暖。
他的文字里,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最终都会迎来彩虹。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更像是人生的一个缩影。
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仿佛那是写给我们的情书。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是由张恨水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以家族变故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充满血腥和阴谋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震撼,有了许多感悟与思考。
首先,小说为我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不同的经历和境遇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
江婉儿虽然天生丽质,但她却被父亲抛弃,最后成为了娼妓;曹雪芹为了保护家族的名声,不得不嫁给了自己讨厌的人;而最令人深思的莫过于郑旗王,一个从小受到好教育,被视为天才的少年,最终却堕落为丧心病狂的恶人。
这些角色形象真实而鲜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遭遇和选择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让人不得不思考,当我们置身于一种艰难的境地时,我们会如何选择,我们会不会也因为环境的逼迫而改变自己的本性?其次,小说通过对家族和社会的描绘,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小说所描绘的清末民初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的时期。
在小说中,从上层社会到下层社会,从富豪到贫民,无一不深受社会的束缚和苦难。
无论是封建家族的血腥权谋,还是百姓的贫困疾苦,都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无奈。
这种黑暗和压迫让人们陷入了绝境,逼迫着人们去面对和接受这样的现实,而家族和社会的变故更是无情地把人们推向了生死的边缘。
这种描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所处的幸福和幸运。
最后,小说通过对时间和命运的思考,告诉我们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在小说中,时间是无情的,而命运更是不可抗拒的。
许多角色在小说中走向了自己的终点,在他们自以为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死亡的漩涡。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去追求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最终命运仍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我们只能默默地接受并面对。
总而言之,《生死场》是一部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小说。
通过对人性的描绘、社会的反应和命运的思考,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张恨水生平及作品简析
1.人物经历
目录
2.小说风格
CONTENTS
3.张恨水作品介绍
4.总结
01
张恨水人物经历
一、张恨水生平简介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 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 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 “章回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 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 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 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 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 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巧合与误会
接着,关氏父女与樊家树游公园时,又碰巧遇着了已做军长太太的沈 凤喜,让矛盾冲突的双方直接面对面。还有,樊家树在经历了凤喜变 心的经验教训后,开始对早就暗恋倾慕他的关秀姑有了“向来不曾有 过的恳切表示”(见第十八回《惊疾成狂坠楼伤往事 因疑入幻避喜谢 新知》),樊关二人的关系有了转机。可不久,秀姑在公园里看见樊 家树与何丽娜并肩而行,恰又听别人议论说,他们是一对未婚夫妇, 于是便对樊家树有了误解,以为他对于爱情总是以容貌为先决条件, 遂起身而去,决心退出情场,两人之间的感情萌芽也由此夭折……这一 系列的巧合与误会最终导致了令人啼笑的结局:男主人公所爱的人疯 了,所喜欢的人退出了,而当初所不喜欢的时髦女子却成了与自己共 结连理的唯一理想选择。尽管事情错综复杂,但读者却在趣味性的阅 读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张恨水生平经历
张恨水所处的历史环境 张恨水先生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历史时期。这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古老封闭的中国 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经历了一个痛苦的“现代化”、“世界化”过程。我们说生活 在这个时代的张恨水是不幸的,因为这个时代是这样的迅猛而艰难;同时,也正是这一特殊的人生的经历,为他创作 小说提供了源泉。张恨水也是中国通俗小说由近代走向现代的代表作家,他早年接受新学,以维新少年、革命青年自 居,却又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词章和风流才子式的小说。因而当人们提起张恨水,往往能联想到民国时期旧上海的十 里洋场,想到专写以男欢女爱为主题的爱情小说,因此有人把他归为专写爱情小说的鸳鸯蝴蝶派,尤其只是看了他的 早期作品,有这样的印象是很正常的。其实正如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免不了要刻意模仿。但当我们 真正的通读了张恨水先生的作品,我们说他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是有区别的。
浅析张恨水及其作品
浅析张恨水及其作品北华大学初识张恨水,是我在小学时代看的有董洁、陈坤等主演的《金粉世家》。
看着结局,主人公坐着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心里充斥着遗憾。
当时虽未读作品,但是从电视剧的情节中,明晰的人物关系,通俗的话语,让我对这部剧很是喜爱,继而促使我找来原著读。
渐渐的走进作者张恨水的世界,以及他笔下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作品。
一、作者的故事作者张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1895年生人,是我国当代“妇孺皆知”的作家,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
虽然出生在晚清,但是他的成书风格没有清朝文人的那般典实丰富,多骈体文。
他的书体风格有种平民、通俗之感,老少咸宜。
以致于会出现这个情况:张恨水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读者为了可以尽快的看到接下来的故事,去报社门口等着出新报纸。
即使是需要把报纸送到报童手里的,即使从报社到报童只需要一点时间,读者也等不及,迫不及待的买到新报纸,仔细阅读。
这就是张恨水小说的影响。
张恨水走向文学之路并非偶然,这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张恨水的祖父是自幼习武,历练武职,其父亲也是有的一身好功夫,自然,作为后代的张恨水也是行伍出身,保举五品军功;后来也习得双手打算盘的绝活。
祖父是二品顶戴,父亲又为人仗义,所以造就张恨水好品格和为人做事的标准。
1901年,6岁的张恨水,被祖父送去蒙学读书。
在朦胧中学习的他,渐渐对书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祖父因病去世,但祖父的高超武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的经验来源。
时间的流逝,到张恨水10岁的时候,父亲调任到新城的途中,有三百里的水路,与他们通行的四叔拿着一本《隋唐演义》在船上解闷。
很快的,张恨水被吸引了过去,便接过来看下去。
这是张恨水读小说之始。
在后来的学习期间,先生一直让他做“试律诗”,半填鸭式的教学,让张恨水明白了诗句的平仄。
不过,最让张恨水有兴趣的还当属小说:《三国演义》、《七国演义》、《左传》。
当时家里还有《西厢记》、《红楼梦》,对于张恨水来说,是不能引起注意的。
张恨水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张恨水小说语言特色研究张恨水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著有《庐山谣》、《秋夜长》等作品,其小说作品尤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恨水小说语言特色独具特点,具有鲜明的风格。
一、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张恨水的小说语言风格简明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浮夸的修饰,反而更偏向于平实自然的表达方式,像是平常人说话一样,没有强调的语气,但又充满感染力。
比如在《庐山谣》中,“他说,我给你介绍个人,很不错的人,我能看出你也是个好人”这句话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但是却让人感觉到作者对角色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
二、用词恰当生动张恨水在小说创作中,用词恰当生动,特别是自然景物和人物描述,用语具体生动。
比如《秋夜长》中,“威风时振风扇,倦意来孤蓑雨伞”,这些俊美词汇都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白草长的人物形象。
张恨水在语言运用上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方式,这些精妙绝伦的比喻描写,能够深刻地揭示出人物性格、环境和情感。
三、善于描绘心理世界张恨水小说的另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善于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不仅通过精心刻画人物的外表形象,更注重描写角色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变化。
比如在《庐山谣》中,王孝正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敏感、脆弱和优雅,而郝淑雯则是一个心思细腻,有着浓郁的爱情意识的女孩。
张恨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仅看得到表面,还能够深入到内心,描绘出人物较为复杂和真实的一面。
四、充满情感的叙事方式张恨水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道,叙事风格更多地偏向了情感叙事,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铺陈,刻画出了丰富饱满的感情世界。
他的小说常常通过一个个身俊美的人物,描绘他们之间的不同感情,无论是深厚的友情,还是浓郁的爱情,张恨水都能够将其真实地展现出来。
比如在《秋夜长》中,男主角白草长的爱情经历,让人感受到这份深情厚谊中所凝聚的情感力量。
综上所述,张恨水的小说语言特色独具一格,主要体现在用语恰当生动、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善于描绘心理世界以及充满情感的叙事方式等方面。
张恨水影视作品赏析
张恨水影视作品赏析李大为的《红粉世家》和张恨水的《满江红》差异:原作:第一回赏月渡长江吟联少女闻弦过野寺笑接狂生一看那人,穿了一件米色的夹斗篷,原来是个女子;未免过于孟浪,连忙低了头,蹲着身子,就去开箱子。
他面前是一兵一警,兵正在检查一个人的箱子,警士却拦住两个搬行李的不让走。
水村开了箱子,许久也没有人来检查,手上搭的大衣,拖在地上,却让过来过去的人,踩了许多脚。
回头一看,这女子穿了米色的斗篷,头上簇拥半勾式的烫发,瓜子脸儿,溜圆漆黑的眼珠,敷粉之外,还点有胭脂,很有些丰致。
斗篷里面,是一件葡萄点的花旗衫,在衣襟上,插了一支自来水笔。
看那样子,不像是大家闺秀,也不像风尘中人物,究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想起刚才在车站扶了一个女子一把,那女子也穿了米色的斗篷,大概就是她,这可别让人家发觉了,便掉过头去看江景。
看到江头月色摇动,随口将成诗吟了一句“月涌大江流”。
停了一停,那女子却也吟了一句千家诗“月光如水水如天”。
水村不觉心里一跳,她倒有心和我说话?回转头来又一看,只见她右手两个指头夹了一根卷烟,弹了一弹灰,交给身边一个老妇人,撮着嘴唇,嘘出一口烟来。
水村心想,若是一个女学生,不会在这种地方抽烟的,这不见得是个上等人物了,然而她刚才念了一句千家诗,似乎也不是一种普通女子。
要说她是旅客,她又没带着行李。
那一个靠她站住的老妇人,衣服虽然半新旧,也是一件黑绸长夹衫,决不是佣仆,但也不像是母亲。
哪有女儿这般华丽,母亲那样朴素呢?恰是怪事,她们又并不曾带着行李,也不像出门的样子。
心里只管这样想着,眼中可就偷看了人家几次。
(/a/87283/1092987.shtml)说起李桃枝与于水村两人的着装,我喜欢《红粉世家》里于水村的长衫,因为我感觉这件长衫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且也显现出画家的身份,给人真实感,尤其是站在长江大桥上大喊的“嗨,我来啦,我来要你的财富,我要你给我友谊,赐予我爱情,我要这世界上一切一切的美好事物,我再也不要这破……”给人感觉画家的不拘泥现实事物,不顾周围的眼光,丝毫不会去察觉周围的嘲笑言语,而《满江红》中于水村穿的是西装,手里搭着大衣,给人严肃感,缺少了画家的神秘,画家的邋遢形象,但在《红粉世家》中于水村为了瞧见李桃枝的真面目,不惜去当车夫,我感觉这太不符合画家的身份,而原作中的吟诵诗词不尤的给人亲近感。
张恨水小说作品中的女性观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张恨水小说作品中的女性观分析陈格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摘 要:张恨水是我国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寄托了自己的女性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啼笑因缘》,这部作品中女性代表了所处社会的典型,是社会的一个写真,饱含了张恨水对社会各类女性的认识。
为此,文章以《啼笑因缘》为例,具体分析张恨水小说作品中的女性观以及女性观背后张恨水个人的人生思想。
关键词:张恨水;《啼笑因缘》;女性观;人生理想作者简介:陈格,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0-02在母系社会结束之后,人类社会步入了长期的男权主义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中人类社会文化和智慧发展都是按照男性价值标准形成的。
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导致女性逐渐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随着近几年,女性主义研究热潮的兴起,女性主义重新被人们挖掘出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通过以往各类文学作品分析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
对于女性形象和女性观的分析大多是女性作家从自身身份出发,并以一种激愤、同情的态度来写女性的感受。
而文章另辟蹊径,从男性角度来进行女性形象和女性观的分析。
文章以擅长书写女性的张恨水为例,对其小说中的女性观进行分析,了解其人生思想,从而为现代女性主义研究提供参考。
一、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中的女性观分析(一)遵守社会礼教、没有自我的疯癫女人——沈凤喜《啼笑因缘》中沈凤喜是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名女性角色,她有着传统女性固有的纯真、脆弱、虚荣。
樊家树是欢喜沈凤喜的,一方面她是符合封建传统理念的、具有古典美的小家碧玉的女性,具有当时社会一致认可的女性气质;另一方面沈凤喜拥有封建社会女性的 特质,处于始终仰望男人、寄养于男人的位置上,满足了当时封建社会男人控制女人的变态思想。
试论《八十一梦》
试论《八十一梦》作者:白重棣摘要:张恨水的《八十一梦》虽然问世已久,但是时至今日作品仍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吸引着无数的读者,我试图从思想性和艺术性对这一作品作一探究。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县,诞生于江西广信。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一生写有中长篇小说一百多部,达2000多万字。
还写了大量的散文、诗词、剧本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在国内,他的作品多次再版,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名望(譬如,在今天美国国会图书馆里就收藏有他的小说达六十多种)。
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五子登科》、《八十一梦》等,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反抗封建、反对军阀官僚的统治,反对一切社会不良现象,主张抗战,主张恋爱真诚的婚姻自主。
早在40年代,重庆《新华日报》负责人潘梓年就在重庆《新民报》上撰文指出:张恨水的作品有“明确的进步立场”,同时他还写到“由于张恨水先生的正义感与丰富的热情,他的作品无不以同情弱小,反抗强暴为主要的‘题目’”。
他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而且正是由于他同情弱小,大胆暴露社会黑暗的写作,使他的创作道路更加坎坷不平,荆棘丛生。
1935年日本捉拿北平文化界人士时,不容推辞地将其列入黑名单上,国民党也处处对他进行阻挠、迫害,致使他的许多作品中途夭折。
对于这样一个进步作家,党和毛主席非常关心。
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与张单独会谈,对他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送他延安自制的呢料和红枣、小米。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从此结束了卖文为生的苦涯。
在有生之年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当年,张恨水曾以他2000多万字的作品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以作品数量而言,在现代作家中他是屈指可数的;以读者而言,也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青睐;以国际影响看,他的不少作品在国外收藏。
解放多年,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样一个著名作家的研究几近乎无,这确是不公正的。
出于此种原因,笔者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想就其《八十一梦》分析一二,谈谈自己的看法。
读书推荐——《纸醉金迷》
读书推荐——《纸醉金迷》
《纸醉金迷》是张恨水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
美丽的小公务员魏端本之妻田佩芝为虚荣和金钱所惑,夜以继日沉溺于赌博和黄金的交易之中,不但输掉了家庭和爱情,还输掉了自己的良知和尊严。
待到抗日战争胜利,投机者的一切都成为泡影。
本书是张恨水讽刺暴露现实之作,作品揭示了在特殊年代背景下,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迷失与挣扎。
贪婪是人之本性,贪婪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有贪婪病态心理的人,在对待金钱、权力、女色、美食、财产等方面永远是贪得无厌的。
凡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
古语云“齐人盗金”,说的是古代齐国有一个十分贪婪的人,在集市上拿起一块金子就跑,被人捉住后,他说:“吾不见人,徒见金。
攀比心理和贪图享受是最令人激进的催化剂。
但凡涉足不法,懊悔和自责也是有的,可非但不能抽身,反而是愈陷愈深。
我也才只读到主人公慢慢踏入深潭,并未知晓结果。
但那种耻辱、恐慌、疑惧却已经在折磨她的灵魂,我仿佛感同深受。
这个时候,她已经不能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在某些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怀念起当初的清贫。
如能预计将来,谁会以身试法?但有时就算明知结果,也是不撞南墙心不死。
这就是贪婪和侥幸造就的可悲人
生。
作者在这本书上对主人公的细节描写极之细腻,令人尤受感染,读瘾欲罢不能,是一本可以细细品味的小说……。
塞上的一颗珍珠阅读感悟
塞上的一颗珍珠阅读感悟一、引言《塞上的一颗珍珠》是我国著名作家张恨水的一部佳作。
这部作品以描绘边塞风情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戍边战士们英勇顽强、忠诚使命的精神风貌。
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到边塞风光的壮美,更能体会到戍边战士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作品概述《塞上的一颗珍珠》讲述了一个名叫珍珠的美丽女子,在战乱时期与戍边战士们一同生活在边塞。
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关爱战士们,挺身而出,为了救治受伤的战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婚姻。
在这部作品中,张恨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以及战士们在这种环境下表现出的顽强精神。
三、感悟分享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戍边战士们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在作品中,珍珠这一角色让我印象深刻。
她勇敢地挑战世俗观念,为了救治受伤的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婚姻。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此外,作品中还展现了边塞风光的壮美,让我对我国广阔的边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阅读启示从《塞上的一颗珍珠》中,我汲取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习戍边战士们的忠诚使命和无私奉献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
作品中珍珠关爱战士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间真情的传递。
最后,我们要珍惜和平,铭记历史。
作品中的边塞战事,让我们更加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
五、总结阅读《塞上的一颗珍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戍边战士们的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让我对边塞风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学习、反思的作品。
张恨水《雾之美》原文赏析
张恨水《雾之美》原文赏析【作者小传】张恨水(1895~1967),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
张恨水是着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
张恨水以作品多产出名,在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着作等身。
【题目解析】张恨水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也写得一手好小品文。
此篇《雾之美》短小精悍,流丽清新。
作家执笔时不墨守程序,不造作,不虚饰,而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极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乏浓郁的诗情,优美的意境,可谓得晚明小品之精神。
【原文欣赏】居重庆六年,饱尝雾之气氛,雾可厌,亦可喜,雾不美,亦极美,盖视乎季节环境而异其趣也。
大抵雾季将来与将去时,含水分极多,重而下沉,其色白。
雾季正盛时,含水分少,轻而上浮,其色青。
青雾终朝弥漫半空,不见天日,山川城郭,皆在愁惨景象中,似阴非阴,欲雨不雨,实至闷人。
若为白雾,则如秋云,如烟雨,下笼大地,万象尽失。
杜甫诗谓“春水船如天上坐”,若浓雾中,己身以外,皆为云气,则真天上居也。
白雾之来也以晨,披衣启户,门前之青山忽失。
十步之外,丛林小树,于薄雾中微露其梢。
恍兮忽兮,得疏影横斜之致。
更远则山家草屋,隐约露其一角。
平时,此家养猪坑粪,污秽不堪,而破壁颓篱,亦至难寓目。
此时一齐为雾所饰,唯模糊茅顶,有如投影画。
屋后为人行路,遥闻赶早市人语声,在白云深处,直至溪岸前坡,始见三五人影,摇摇烟气中来,旋又入烟气中而消失,微闻村犬汪汪然,在下风吠客,亦不辨其出自何家也。
一二时后,雾渐薄,谷中树木人家,由近而远,次第呈露。
仰视山日隔雾层而发光,团团如鸡子黄,亦至有趣。
又数十分钟,远山显出,则天色更觉蔚蓝,日光更觉清朗,黄叶山村,倍有情致矣。
【阅读延伸】《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浅析张恨水及其作品初识张恨水,是我在小学时代看的有董洁、陈坤等主演的《金粉世家》。
看着结局,主人公坐着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心里充斥着遗憾。
当时虽未读作品,但是从电视剧的情节中,明晰的人物关系,通俗的话语,让我对这部剧很是喜爱,继而促使我找来原著读。
渐渐的走进作者张恨水的世界,以及他笔下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作品。
一、作者的故事作者张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1895年生人,是我国当代“妇孺皆知”的作家,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
虽然出生在晚清,但是他的成书风格没有清朝文人的那般典实丰富,多骈体文。
他的书体风格有种平民、通俗之感,老少咸宜。
以致于会出现这个情况:张恨水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读者为了可以尽快的看到接下来的故事,去报社门口等着出新报纸。
即使是需要把报纸送到报童手里的,即使从报社到报童只需要一点时间,读者也等不及,迫不及待的买到新报纸,仔细阅读。
这就是张恨水小说的影响。
张恨水走向文学之路并非偶然,这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张恨水的祖父是自幼习武,历练武职,其父亲也是有的一身好功夫,自然,作为后代的张恨水也是行伍出身,保举五品军功;后来也习得双手打算盘的绝活。
祖父是二品顶戴,父亲又为人仗义,所以造就张恨水好品格和为人做事的标准。
1901年,6岁的张恨水,被祖父送去蒙学读书。
在朦胧中学习的他,渐渐对书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祖父因病去世,但祖父的高超武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的经验来源。
时间的流逝,到张恨水10岁的时候,父亲调任到新城的途中,有三百里的水路,与他们通行的四叔拿着一本《隋唐演义》在船上解闷。
很快的,张恨水被吸引了过去,便接过来看下去。
这是张恨水读小说之始。
在后来的学习期间,先生一直让他做“试律诗”,半填鸭式的教学,让张恨水明白了诗句的平仄。
不过,最让张恨水有兴趣的还当属小说:《三国演义》、《七国演义》、《左传》。
当时家里还有《西厢记》、《红楼梦》,对于张恨水来说,是不能引起注意的。
再长大一些,张恨水借阅同窗家的《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
在某个暑假,在一个看楼上,张恨水把自己“关”里面两个月。
在里面,张恨水读《聊斋》,这本书的批注很多,通过读批注,他明白了很多典故,也学到了很多的形容笔法。
后来有用来阅读《红楼梦》,受益很大。
在以后的创作中,张恨水可以娴熟的运用古典小说写人状物的笔法创作小说,与此不无关系。
1910年的暑假,张恨水考入甲种农业学校,这是要求“理化生政史地”全面发展的。
张恨水值得顾及学业,无暇理会文学。
但是假期一来,他又回到小说的世界,在此期间,他读了《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小说,这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讽刺笔法给他很大影响,后来写小说,惯用不动声色的冷峻嘲讽,影响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认识,描写社会写实类的文章,也赋予这特点。
辛亥革命的爆发后,父亲去世了。
为了生计,放弃求学生涯的张恨水开始写作。
他自称为由于穷而“自找出路”。
在苏州垦殖学校读书的时候,张恨水鼓起很大的勇气,向当时发行量很大的《小说月报》投稿。
一篇《旧新娘》、另外一篇《桃花劫》。
即使到最后没有刊登,但给张恨水以很大的鼓舞。
后来,学校解散,失学的张恨水,回家做打算之际。
怀着满腹苦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青衫泪》。
过了残年,去到芜湖的张恨水,在闲暇时间写小说。
他先写了一篇《真假宝玉》,大约3千字,尝试寄给上海的《国民日报》,竟在副刊的“国民小说”栏内发表了。
于是,一鼓作气的他,又写了《小说迷魂游地府记》,也寄给《国民日报》,这篇约有一万字。
这两篇都是白话体,尽管艺术水平不高,但是引起了上海文坛的注意。
这也促使张恨水走向文学之路的原因。
二、作者写的故事“上下古今牛马走,文章啼笑结姻缘;世家金粉春明史,热血之花三十年。
”这是老舍先生集张恨水所撰的六部小说之名,写了一首贺诗,发表在《万象周刊》。
从老舍先生的诗中,便找到了我所要讲述的“作者写的故事”。
日子一天天的过,张恨水的文学造诣也是越来越深。
这时的张恨水结识了一生中重要的好朋友—时任北京《益世报》的总编辑的成舍我。
期间十年,张恨水一直在帮助成舍我办报。
在此之前,1924年,成舍我离开《益世报》,创办《世界晚报》,约张恨水共同合作。
4月1日,《世界晚报》创刊号出版,有张很是撰写的长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也开始于读者见面。
从此开始,张恨水的身份有所改变,不仅是小说家,也是编辑家。
《春明外史》的发表轰动了北京,成为北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
之前我们说的有读者在报馆门口排队等待张恨水的小说连载,就是说的这部小说。
《春明外史》被张恨水认作是“一生的力作之一”。
在张恨水的小说中,有两部号称百万言的长篇巨著,一部是《春明外史》,另一部就是《金粉世家》,都是他费尽心血的得意之作。
在张恨水写《金粉世家》之前,有人发出质疑声,说出身寒门的他,怎么可以写出来富贵人家的事情?但事后,人们读到原著后,这种说法不攻自破,读者们对《金粉世家》推崇备至。
连鲁迅先生的母亲都很喜欢张恨水的小说。
可谓达到为男女老少所传看,是传播度极广的一本书。
《金粉世家》,是我对张恨水的小说中最喜欢的。
之前我看过《秦淮世家》,《啼笑因缘》,感觉都没有《金粉世家》来的真。
可能是少年时间看的电视剧版的《金粉世家》。
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金粉世家》是部规模宏大的小说。
张恨水曾经说过:“我写《金粉世家》,却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主角只是作个全文贯穿的人物而已。
”所以在动笔前,张恨水特意做了人物关系表,把发生在每个人物的故事,都简明的标注在表格里,写作时,看一下表格,不要出错误。
虽然在此前,张恨水已经把故事的整体与局部,情节与细节等了如指掌。
这么细致的对待自己的作品,才可以换来读者对这部书的喜爱。
、《金粉世家》讲述了寒门出身,冰清玉洁的才女冷清秋与国务总理金铨的七公子金燕西由初识、苦追、定情、结婚到矛盾、反目、出走、懊悔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围绕在这两个主人公身边的人和事,描述了金家的兴衰。
全书采用章回体形式,共112回,在金家三代20多个人物的周边,穿插,交织着100多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史诗般的讲述了大家族的兴衰,悲剧式的爱情。
三、我眼中的那些故事我喜欢的《金粉世家》是电视剧版的。
原著中的故事的结局令我有种揪心的疼,何苦要把这份疼自己忍,忍完还不算,还要把伤口揭开。
以前都是彼此相爱,苦苦相恋之后的结果,金燕西说不爱就不爱了,投奔之前的有着大小姐脾气的白秀珠,冷清秋落寞的携幼子离开。
一场大火,白秀珠的离开,叫醒了沉睡在金燕西的真实。
金太太在分家之际,对金燕西说“浪子回头金不会换”。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带着心里永远的痛走完下半生。
而且作者还在最后留下迷一样的结局:比如写了金燕西用下半生的时间去悔恨,去寻找冷清秋和幼子。
在昆明湖畔看到了冷清秋的鞋子。
太苦了,让我不愿再接着读下去,情愿结局可以好一点。
所以电视剧的结局,是我比较贴合我的心思的。
最终完结的是金燕西站在站台上抱着他空想的那个冷清秋,而镜头拉长,映出的是靠在火车车窗上的冷清秋及幼子。
清秋凄美的在眼角流下一滴滴令人心疼的眼泪,一个上面,一个下面,中间隔着一层铁车皮。
最后两人坐上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一个南下,追求民主。
另一个是北上,继续寻找,痛苦生活。
看过我心中一直有种设想:如果没有这层铁车皮,如果冷清秋也同时出现在月台,要是他们真的遇上那该多好,就会冰释前嫌。
金燕西肯定会跪在冷清秋的面前,忏悔的眼泪会夺眶而出,悔恨的话语会要拉着冷清秋说出,那冷清秋会怎么样,是接受,或是愤怒的甩金燕西一巴掌,还是听完金燕西的悔恨之词,两个人抱在一起痛哭。
这是作者张恨水留给我们的想象。
对于我来说,我情愿把结局想的美满些。
这样的话,心里不会替着男女主人公的事情疼,心里会好受许多。
电视剧版的《金粉世家》,给金燕西,冷清秋这对恋人赋予“向日葵”,向日葵的话语是沉默的爱。
还记得陷入热恋的金燕西和冷清秋,在向日葵花田奔跑的样子,还有甜蜜的躺在向日葵的花序上,沐浴着阳光,享受着人生。
但谁曾想到结局印证着花语:沉默。
都默不作声,谁也不理,曾经那么的相爱,最后也只换来沉默……剧中除了向日葵,还有出现最多的花,是紫藤花,这是小怜和柳春江的代表。
紫藤花花瓣曾被小怜留下,被柳春江夹在书中,花瓣也曾在被刘佳尼愤怒的抛向空中。
这紫藤的花语是“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就如同小怜与柳春江的爱情。
爱情来得突然,一发不可收拾。
但纠于身份地位,小怜出家,春江失疯,小怜用爱情的力量让春江重新活过来。
但造化弄人,小怜彻底的离开,春江被蒙的娶了佳尼。
对于小怜的思念,让春江抛开一切去找小怜。
看到小怜剃发,春江一口鲜红的血喷出……耀眼的向日葵,后悔的爱情;醉人的紫藤,揪心的恋情。
四、开往不同方向的车从《金粉世家》结局中,金燕西和冷清秋坐的不同方向的火车,彼此有着心事,曾在某一瞬间,两个人的车应该是交汇在一起的,抛去那些阻隔,两人是可以碰到的。
但毕竟那是一瞬,一瞬之后换来的是永恒。
通过电视剧版《金粉世家》,让我走进了张恨水的世界。
阅读他的作品,品味他书中蕴含的意味。
读到他想给我们带来的,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联想。
这才是作为一个作家的成就。
感谢张恨水,谢谢他给我们带来的作品以及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