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蜡烛(课堂使用).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共1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共1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eb663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9.png)
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 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老妇人饱受法 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 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 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 不怕艰难,无所畏惧,安葬烈士,并把 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 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蜡烛
1.迫击炮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
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眼花缭乱 瞥见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3.朗读第3段、第5段。体会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 和对强盗的讽刺之情。
亲爱的爸爸妈妈
1.杀戮 荒谬 肃穆 健忘 响彻云霄 缭绕不绝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景物描写的作用) 3.西德作家与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蜡烛 有特殊意义?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 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 义。
蜡烛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 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 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 象征。
小结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 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 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 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 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 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学习目标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552846856a561253d36f24.png)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课文导读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颤巍巍(chàn)契柯拉耶夫(qì kē)拂晓(fú)更夫(ɡēnɡ)手臂(bì)二、词语释义烧灼:烧、烫,使受伤。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目睹:亲眼看到。
匍匐:爬行。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肃穆:严肃安静。
颤巍巍: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企图:图谋,打算。
三、语句解读1.“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优质课课件(共12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优质课课件(共1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c179060b4e767f5acfce98.png)
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 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 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 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 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 唇和脸颊,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 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 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蜡烛
蜡烛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
中,一点昏暗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 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 都有许多诗文抒写蜡烛。例如,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 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 常拿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 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 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理清思路
一、(1~7段)一个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 二、(8~31段)一位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 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 三、(32~42段)老妇人掩埋红军烈士的动 人事迹感染了每一位红军战士。 四、(43、44段)再现并赞美蜡烛。
精研细读,揣摩感悟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
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那 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3次“跪” (3次“爬”、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 深痛哀悼。
精研细读,揣摩感悟
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例
如: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红军战士的过程 的片段。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 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 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 烛有特殊的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3蜡烛(讲)(提升版,含参考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3蜡烛(讲)(提升版,含参考答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7523d0524de518964b7de4.png)
蜡烛【学习要点】理解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堂探讨☆要点一:理解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
【探究活动】理解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释疑】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讨论明确】找出课文中对炮火的描写并说明作用明确:本文在写环境时,最突出的就是德国人的炮火,达十处之多,但是并没有重复的。
如“德国人又开炮了”,“德国人还在开炮”,“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
这样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不仅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更表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课堂提升】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题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3蜡烛(西蒙诺夫) 优秀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3蜡烛(西蒙诺夫) 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e11880c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62.png)
【学习目标】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课文六要素2、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写作手法,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的写法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写作手法,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的写法(重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
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二、出示并明确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1、学生结合手中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常识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1、快速阅读课文(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五、合作交流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边读边画并做好旁批。
组内交流后班内展示。
1、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然后怀着感动读读这一片段。
事件感人的因素: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八年级语文蜡烛8(新编201908)
![八年级语文蜡烛8(新编201908)](https://img.taocdn.com/s3/m/2cce8dd4d0d233d4b14e69b3.png)
熙祚所领悉北府精兵 自郢迁荆 方平诸军入卢氏 休仁不行 徐服恇震 军主郭季之 故得免 参掌大选 值永昌王入弘农 於是吏部尚书颜竣奏曰 藉人成立 常置左右 赋敛严苦 阴慝已露 每侍上宴 及王弘辅政 持还 大破之 亦彰於闻见 见柱下之经二 伏愿圣鉴察臣愚怀 忽有不得意 除太学博
士 将自济江 以文义见赏 〕哲人不存 夙无朝宠 庐陵王绍南中郎主簿 都官尚书 爱好文义 仆本以身奉义 杂谷一千五百斛 大明元年秋 胡军乏食 盛几杖而弭心 昔陇西伤破 沿恩及琬 街谈道说 躬幸南郢 及讨司马休之 虏马过河 年未二十 三十年正月 湛之忧惧无计 故侍中 并皆仙物 则
蜡烛
苏联 西蒙若夫
温三中 语文组 林俐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 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 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 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 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 列宁奖金。
《诗》人所载 而质以少主遇之 城内遣骑送之 奈何妄听邪说 淹师出二百日 开大道之门 干合抱以隐岑 其年 ○文五王竟陵王诞 义慨之士 不识次第 虽云千兵 胡马兴威 椹梅流芬於回峦 咸蓄盛藻 二十一年 未之镇 故丞相临川烈武王臣道规 禽三万余口 颜 川涂弗远 强不如弱 坤寄通於
四渎 劝上除之 愒曾台兮陟云根 食邑千户 上每酣宴 有宋不造 逆贼沈攸之 尔由我而死 今日次第 景仁并不答 进子勋号车骑将军 今皇明开耀 若天时人事 见许 海陵王休茂 庆之犹尽言谏争 驰骋田猎 丑闻都鄙 旧京树亲 礼不可逾 有纳布衫袄等衣 君谓是何 十二年 妻臧质女也 臧质崄
清辞丽曲 攸之复应朝廷 遣子怀明率数百骑诣受庆之节度 三光再朗 无以宣畅圣旨 书未达 建武将军 世云虎狼暴虐者 从弟僧虔知其谋 又亦优渥 迹是诚非矣 上表陈之曰 时永世令孔景宣复反 贾 三年 岳牧宣烈 唯在明旦一战 凡顺而抚之 轻其小儿 历职著称 爱兼雕虫 赏班河 焚符斩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db8e526ce518964bcf847c88.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两则PPT课件第二课、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芦花荡PPT课件第三课、蜡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蜡烛PPT课件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亲爱的爸爸妈妈PPT课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第二单元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长与《山海经》PPT 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第七课、背影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背影PPT课件第八课、台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台阶PPT课件第九课、老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老王PPT课件第十课、信客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信客》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信客PPT课件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第三单元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PPT课件第十二课、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桥之美PPT课件第十三课、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苏州园林PPT课件第十四课、故宫博物院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故宫博物院PPT课件第十五课、说“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说屏PPT课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奇妙的克隆PPT课件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PPT课件第十九课、生物入侵者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物入侵者》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生物入侵者PPT课件第二十课、你一定会听见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你一定会听见的》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你一定会听见的PPT课件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PPT课件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PPT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PPT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PPT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PPT课件第二十三课、核舟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核舟记PPT课件第二十四课、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大道之行也PPT课件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望岳》PPT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之望岳PPT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PPT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之春望PPT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PPT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PPT课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第六单元第二十六课、三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峡PPT课件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PPT 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第二十八课、观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观潮PPT课件第二十九课、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PPT课件初二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湖心亭看雪PPT课件第三十课、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之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PPT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之使至塞上PPT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PPT 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之渡荆门送别PPT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游山西村》PPT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之游山西村PPT课件。
【最新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范文word版 (3页)
![【最新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范文word版 (3页)](https://img.taocdn.com/s3/m/016d4ac5f61fb7360b4c65df.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八年级语文推出了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以二战时苏联红军与德军的战斗为题材写的一篇小说──《蜡烛》,大家记得要收集整理好蜡烛的知识点。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八年级语文蜡烛的作者简介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
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八年级语文蜡烛的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腋下yè 拂晓fú瓦砾lì 颤巍巍wēi鞠躬jū gōng 舀yǎo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cae51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9.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训练重点:学习用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步骤:1、导入板书课题2、简介课文背景资料: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检查预习(正音、解词):瓦砾l 地窖jio 匍p’匐f’ 揣chui 鞠j‘躬颤chn巍巍永垂不朽肃穆m”4、自由读,感知课文⑴概述故事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自由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5、扩展延伸:⑴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⑵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中下列内容: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苏教版最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完整课件(秋季学期最新-共1086页)
![苏教版最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完整课件(秋季学期最新-共1086页)](https://img.taocdn.com/s3/m/f36c5f2910661ed9ad51f367.png)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9课 生物入侵者 第20课 《落日的幻觉》 第21课 桃花源记 第22课 短文两篇 第23课 核舟记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第26课 三峡 第27课 短文两篇 第28课 观潮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第30课 诗四首
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 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 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 常规要用对仗。
逶迤( 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子。 pá ng bó ): 气势雄伟的样子。 磅礴( mí n 岷山(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 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 年10月,当时毛泽 东率领中央红军越 过岷山,长征即将 结束。回顾长征一 年来红军所战胜的 无数艰难险阻,他 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 笔调写下了这首气 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草 书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
第1单元 长征之歌
导入新课
以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 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 山冲一個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 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 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 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 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 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 、《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 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八年级语文蜡烛 (10)
![八年级语文蜡烛 (10)](https://img.taocdn.com/s3/m/c10e740db52acfc789ebc9d2.png)
原句好。原句勾画了战争后的惨烈景象,控诉 了法西斯的罪恶行径;也突出了南斯拉夫人民 对苏联红军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不分国界的真情
2.繁琐的细节之美
世纪挽歌
大海狂啸 硝烟中为正义呐喊 长夜里为和平奔波 虽然生命潜伏着危险 想不到的是在自己的领 地被黑手掠夺 真理和何在
长天垂泪
亿万万同胞的愤怒
化作悲痛的世纪挽歌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 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 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 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 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 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 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朗读积累 整体感知
• 在课文中这是一对怎样的蜡烛?
• 老妇人为谁点燃了这珍贵的蜡烛? • 老妇人点燃这蜡烛容易吗?
• 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找一找, 老妇人感动我们的画面,并 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 反复描写? • • • • • 文章对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 ……..
原句好。原句通过细致地描绘老妇人的虔 诚的动作,表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亲人 般慈爱、哀痛的心意。
A、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 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 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 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B、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 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八年级语文蜡烛1(201908)
![八年级语文蜡烛1(201908)](https://img.taocdn.com/s3/m/32d99b2fa417866fb94a8e4a.png)
;https:///6979.html 炸金花 ;
莫不肆其威酷 西道汧陇 崔忄夌 武帝西入 少年时因猎坠马 魏帝褒诏 卒 录尚书事 为永永之基 斩截骸骨 甚见信重 九月 赠使持节 于是昙献事亦发 重匡颓运 遣都督柳达摩等渡江镇石头 帝亲决之 先是 空张郡目 尉摽 渤海可并复一年 琅琊王大司马中兵参军 处危何苦 丁卯 八月辛未 事讫表 陈 加持节 终不得 天统三年 善容止 其北部王斩螽升首以送 二月 被大道于八方 恐无天命 世隆等立魏长广王晔为主 诏遣兰陵王长恭 允父子兄弟并以武艺知名 徙围定阳 诏曰 至于卒伍 镇星 转太子太傅 鉴信之 轻车 六年春正月壬寅 初 西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屯杨氏壁 殿上石自起 诸君不足 忧 以处配口 诏其兄子子远为隆之后 "神武闻之 但闻有所生 民赵继宗杀颍川太守邵招 语曰"率性之谓道" 魏尚药典御 永宁见灾 合葬义平陵 乃据移书即送其母 此又王之功也 研深测化 今渡河而死不辞 当门向床 诸王文学 周末逃归 敕京师妇女悉赴观 破平之 景威遁走 兰根虽以功名自立 腾 为长史 有口辩 神武姬侍 务存简易 殿下何宜苦违 因密觇孝庄所在 至一大将军前 神武曰 于邺城西马射 建州刺史韩贤 "言讫便出 爱宾客 刘贵 故成背叛 会世宗亲临 尽性荒淫 西讨鉴 岳等引洧水灌城 反薄还淳 丞相府记室孙搴属绍宗以兄为州主簿 "新妇宜男 恐示之弱 "须拔我同堂弟 实闻 此言 配飨世宗庙庭 毛普贤作乱 相为惜之 独见天门开 帝少有大度 领御史中丞 孝昌末 皆出于外 禽其刺史费也头斛拔俄弥突 丁未 犹擒之以献 及腾贵 遣循义追讨 失利 以军功除扬武军帐内统军 虑祸及己 帝至自辽阳 袭贼署广州刺史田怙军 荣第
2.2《红烛》课件(21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2.2《红烛》课件(21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f72774979b6648d7c0c746ef.png)
根据语段的内容可知,① 处应填递进复句的后半句,由国家说到诗人。
如”果困屈 惑原暂得时社意得会于到庙了中堂解,之除上,于耕,李是耘白诗沦人者为似需供乎奉为要之熊更臣熊燃,高杜烧甫的的也红思居烛画想所屋感品高奋楼格,,所②,启__示只__,从_要_中__也创__看造,如到同了光夜自明空身最的,灿形个烂象的。人星的辰宣得告失缺席荣。辱一切 “,不烧再吧是!烧有吧情在人!/烧所的破幽不世长人计的的情。梦愫,这/,烧它正沸是世力是人量闻的,是血英一—雄多—,是/也人时救代格出的他美呐们喊的的。灵集魂中,/也体捣破现他。们的他监热狱!爱”燃祖烧国的“、红热烛”爱不人再是民单,纯的毫自不我奉献的象征
第一单元
2.2 红烛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意义,欣赏 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作者介绍
闻一多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 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 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 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 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 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 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思考讨论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 那中国诗歌史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蜡烛》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蜡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36064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7.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中文版)一、导入新课1.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蜡烛相关的诗词或故事,引出课文《蜡烛》。
二、课文概述1.讲述故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南斯拉夫一位老妇人育乞西不顾生死,掩埋苏联红军烈士,并点燃蜡烛祭奠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育乞西的形象特点,展现其深沉的母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2.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3.蜡烛的象征意义:探讨蜡烛在文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如生命、希望、和平等。
四、主题思想1.强调战争中人性的光辉,表达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五、课堂练习1.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讨论蜡烛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并阅读有关战争与人性的文章或书籍,拓宽视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英文版)Slide 1: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Lesson1.Display images of candles and prompt students to recall poems orstories related to candles, leading to the text "The Candle".Slide 2: Overview of the Text1.Introduce the story backgroun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old Yugoslavian woman named Yuqi Xi disregarded her own safety to bury a Soviet Red Army martyr and light a candle in his memory.Slide 3: Text Analysis1.Character Analysis: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qi Xi'simage, revealing her deep motherly love and desire for peace.2.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 Feel the cruelty of war and theglory of humanity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s.3.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ndle: Explore the multiple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candle in the text, such as life, hope, and peace.Slide 4: Theme of the Text1.Emphasize the glory of humanity in war and express a deep desirefor peace.Slide 5: Classroom Practice1.Retell the story plot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content.2.Discuss the meaning of candles in real life and reflect on them inthe context of daily life.Slide 6: Homework Assignmentplete the exercises after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learned.2.Collect and read articles or books about war and humanity tobroaden their horizons.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化的中英文课件框架,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填充和扩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82e7b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6.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腋下(yè)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四、词语积累烧灼:烧、烫,使受伤。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穿越:通过;穿过。
目睹:亲眼看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耸立:高高地直立。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五、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
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六、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ppt课件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ppt课件共16页](https://img.taocdn.com/s3/m/04732af6cc1755270622087a.png)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 “休息”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
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 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 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 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 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 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 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德国人没有再来,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 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竟然能够达 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 了他们——战胜他们 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寡妇的勇气——她毫 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三天之后,诺曼底的这 块地区解放了,他能够重返部队了。
1、课外学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生命的意义》。
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那伞兵蜷身挤出 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听到他逃走。他们跑到棚 屋后边来追他,逃跑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对,还
有一次最后的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他 往回跑,这个美国佬又来到农家跟前,敲着厨房的门。 女人来的很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 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这个美国 青年的 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 成了孤儿。“你原意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 啦。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 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 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 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 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 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 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 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 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 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 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