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综述
介入放射学 ppt课件

PPT课件
55
鼻咽癌并出血 左侧颈外动脉造 影,示左上颌动脉增 粗,迂曲,鼻咽部有 大量肿瘤血管,实质 期见肿瘤染色和造影 剂外溢,超选插管注 入明胶海绵和钢圈后 出血停止。
PPT课件
56
鼻咽血管纤维瘤 右侧颈外动脉造影示 咽升动脉增粗,分支增多, 肿瘤呈椭圆形,实质期鼻 咽部可见明显椭圆形肿瘤 染色。在右侧咽升动脉注 入明胶海绵颗粒至肿瘤血 管大部份消失。2周后手术, 手术野清楚,出血量极小。
PPT课件 60
患者 女 32岁 重度贫血。血管造 影见子宫肌瘤约11.8X10Cm大小,介 入治疗半年后 B超复查,瘤体大小约为 PPT课件 2.3X1.8Cm,其内仍见碘油沉积。
61
弥漫型肝癌 肝动脉造 影显示肝右 叶弥漫型肝 癌,注入碘 化油乳剂后 可见存积尚 可。
PPT课件
62
巨块型肝癌 肝动脉造 影显示肝右 叶巨块型肝 癌,注入碘 化油乳剂后 可见存积较 好。
PPT课件
16
左半结肠动脉
PPT课件
17
肾动脉及肾上腺动脉
PPT课件
18
左精索静脉
PPT课件
19
股深动脉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3
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畴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治疗肿瘤 灭活器官 经皮血管扩张 经导管药物治疗 溶栓 心血管介入诊疗 经皮腔内诊疗
PPT课件
58
患者 男,50岁,右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显示 右侧支气管动脉增粗,分支排列紊乱,右肺门区可见大量 新生血管,染色较深。局部灌注化疗三个月后复查见右肺 门肿块明显缩小,原肺门角阴影基本消失,新生血管明显 减少。
介入放射学

发展
•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Margulis在1967年提出,到1976年 Wallace首先系统解释并使用,这已成为 学术界的共识。 • 两大基础性重要研究课题,即经皮血管 穿刺技术和经皮同轴导管血管成形技术, 却是在1953年和1964年创立。
Seldinger
Dotter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
• 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 80年代初老一辈放射学家将介入引入我国, “白手起家”,苦干巧干,使放射学产生了一 个大的飞跃。 • 1986年,在山东召开了首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学 术大会。 • 1990年,卫生部决定把一部分有条件开展介 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 • 通过20~3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涉足国际上 所有介入医学技术,深度上也远远超越一般发 展中国家水平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前列。
• Seldinger1953年所创立的经皮血管穿刺 技术是现代介入诊疗技术的基石,它是 采用穿刺针、导丝和导管的置换来完成 过去繁杂的血管内置管操作。使过去需 专业外科医生来完成的工作变得更简单 和更完全,此后,几乎所有的血管性诊 疗技术的实施都源于此,并被称之为 Seldinger技术。
Dotter和Judkin
• 在DSA机下进行介入术
二,使用器材
• 穿刺针:粗细以G表示,常用的为22-18G, 号越大针越细。长度有数CM-20CM不等。 • 导丝:粗细以inch(英寸)表示,常用的 0.014-0.038 inch ,以0.035inch最常 用。
• 血 管 穿 刺 针
活检针
• 其它穿刺针
导管
• Dotter和Judkin(1964)介绍了经皮穿刺利 用同轴导管系统使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 狭窄得到扩张和再通技术,为今后的球 囊成形术和内支架成形术的广泛应用奠 定了基础。随着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引 流术、灌注与栓塞术的逐步成熟和推广, 随着高科技影像设备和介入器材进入临 床,在最近30年来,介入放射学以一个 整体学科的面貌根植于临床医学之林。
介入放射学21694

介入放射学简介——seldinger技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美国著名放射学家Margulis于1967年首先提出,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由临床影像医学与临床微创医学相结合的医学边缘学科,它是在临床影像医学(X-ray、CT、MR、B-us等)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细微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或采集活体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等。
介入放射学以其微创性、并发症少、疗效好等特点而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介入发展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控索过程,是人们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其发展简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896年,Hasher、Morton在Roentgen发现X线不久,即开始用石膏作造影剂进行尸体动脉造影。
1910年,Franck和Alwens进行狗、兔的动脉造影试验。
1923年,Berberic使用溴化锶注入人体血管进行造影,同年,Sicard和Forestier用碘罂子油作静脉造影。
1924年,Brook用50%的碘化钠作人体股动脉造影。
1929年,Werner Frossmann成功将导管从自己的上臂静脉插入右心房,首创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获得诺贝医学奖。
1941年,Farinas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作腹主动脉造影。
1951年,Bierman用手术暴露人体颈总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作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并进行了第一次动脉灌注化疗。
Seldinger技术的出现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下动脉插管造影技术,由于该法操作简单、损伤小、无需缝合血管,完全替代了以往手术切开暴露血管的方法,因而很快被广泛采用,成为现代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介入放射学的成熟和发展阶段1962年,Newton首先采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椎血管瘤。
1963年,Nusbaum采用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消化道出血获得成功。
介入放射学简介

介入放射学简介——seldinger技术2009-02-27 07:50分类:字号:小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美国著名放射学家Margulis于1967年首先提出,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由临床影像医学与临床微创医学相结合的医学边缘学科,它是在临床影像医学(X-ray、CT、MR、B-us等)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细微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或采集活体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等。
介入放射学以其微创性、并发症少、疗效好等特点而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The Seldinger technique is a medical procedure to obtain safe access to blood vessels and other hollow organs. It is named after Dr. Sven-Ivar Seldinger (1921-1998), a Swedish radiologist from Mora, Dalarna County, who introduced the procedure in 1953介入发展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控索过程,是人们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其发展简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896年,Hasher、Morton在Roentgen发现X线不久,即开始用石膏作造影剂进行尸体动脉造影。
1910年,Franck和Alwens进行狗、兔的动脉造影试验。
1923年,Berberic使用溴化锶注入人体血管进行造影,同年,Sicard和Forestier用碘罂子油作静脉造影。
1924年,Brook用50%的碘化钠作人体股动脉造影。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分类
按系统分类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按技术分类
穿刺术 灌注与栓塞术 成形术 其他:TIPS、取异物、留置过滤器等
介入放射学分类方法(一)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其他(包括两者的结合)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各种血管造影术 利用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药物灌注与
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颈动脉 狭窄、肾颈动脉狭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下腔 静脉阻塞、肢体动脉瘤、肢体动静脉瘘、髂股静脉 狭窄等。
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1. 脑保护伞(EPD)
2. 支架(直形支架→锥形支架)
对狭窄血管的球囊扩张
在狭窄部位放置支架
左侧腔隙性梗死 30万尿激酶溶栓 2.5×8mm支架
血管扩张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
根据不同的造影目的改变 血流分布
血管收缩药物
栓塞物质
根据不同的造影目的或栓 塞目的,改变血流分布
肝素钠
抗凝剂
阻断血流或改变血流方向, 分为短期、中期和永久性 栓塞。
栓塞物质
短期栓塞物
血凝块(Gore) 自体血凝块是最早使用于临
床的栓塞物质之一,容易取得。它的弹性好,
线,用以阻滞血流并构成血凝块。为永久性栓塞 物质。栓塞定位准确,能通过较细的导管完成较 大直径的血管栓塞。能由X线平片长期随访观察。 不锈钢圈适用于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真性与
假性动脉瘤的栓寒;肿瘤的术前栓塞;脾栓塞、
精索静脉曲张和为动脉内化疗灌注前作血流改道 的栓塞等。
金属钢圈
可脱离球囊
生化科&介入科综述

调研报告生化科& 介入科综述【生化科】一、基本功能生化科是专门用于生化检验的科室。
生化检验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简称。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由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结合逐渐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边缘学科,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学科。
生化科主要的检测内容有:1. 常用肝功能检验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及白、球蛋白比值血清蛋白电泳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2. 常用肾功能检验血清肌酐测定血清尿素氮测定血清尿酸测定3. 糖尿病检验血浆葡萄糖测定4. 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验总胆固醇测定(TC)甘油三脂测定(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HD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LDL)5.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血清肌红蛋白(Mb)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和l(cTnT和cTnl)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测定6. 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钠、钾、氯(Na, K, Cl)测定酸碱度测定氧分压测定二氧化碳分压测定7. 内分泌激素检验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素测定尿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促甲状腺激素测定北京301医院生化科所拥有的高科技检测仪器有:日立模块式7600分析系统(价值60万美元),强生干化学950全自动分析仪(价值20万美元),罗氏E170、1010全自动免疫化学分析仪(价值30万美元),朗道EVIDENCE全自动生物芯片分析仪(价值40万美元),雅培CI8200全自动生化免疫一体分析系统(价值40万美元)和LIGHTCYCLER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仪(价值8万美元)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析仪,总价值近200万美元。
二、发展简介北京301医院生化科作为辅助诊断科室,目前已形成拥有国际最先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化学分析仪、全自动生物芯片分析仪等总价值超过2500万元先进分析仪器大型医学实验室,可常规开展生化检验、免疫化学检验等近百项检验项目,可提供高质量的、与国际接轨的生化检验服务。
介入放射学概念

介入放射学概念
介入放射学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材料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比如X 线、超声、CT、磁共振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和器械插在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的学科,它也可以进行组织采集,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
由于介入放射学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许多过去需要外科手术才能治疗或手术都无法治疗的疾病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就能治疗,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
简介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剌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
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剌、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可以这样理解: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医学的引导下,为现代医学诊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
与传统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相比较,具有更直接有效、更简便微创。
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

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诊断: 穿刺活检 血管造影
治疗: 血管再通术 血管栓塞术 管腔扩张术 肿瘤消融术
贲门失迟缓症
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
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诊断: 穿刺活检 血管造影
治疗: 血管再通术 血管栓塞术 管腔扩张术 肿瘤消融术
介入诊断与治疗手段
诊断: 穿刺活检 血管造影
治疗: 通、扩 栓堵 灌注 冷、热
Clinton's Heart Procedure: Common for Bypass Patients 《Times》 By Alice Park Thursday, Feb. 11, 2010
Aug 6, 2013 9:43am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successfully underwent heart surgery this morning to open a blocked artery, his office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surgery followed Bush’s annual physical exam in Dallas Monday when doctors found the blockage. A stent, which is a tube that is placed in the artery to keep it open, was placed this morning at Texas Health Presbyterian Hospital without complications. ABC News’ Ann Compton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Dr.Seldinger
【介入医学】介入放射学前世今生

【介入医学】介入放射学前世今生背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是诊断放射学的发展和延伸,是在医学影像学、导管技术、细针穿刺技术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穿刺、导管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生化或生理资料,明确病变性质,进行诊断的学科,是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关节、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历经漫长的探索过程,可以说其萌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开始的。
1895年Hascnek首次在截肢上做动脉造影尝试。
1896年Morton等人用石膏作对比剂开始做尸体动脉造影的研究,由于当时没有可以在活体上使用的对比剂,这类研究一直实施在尸体上,到1910年Franck 和Alwen才成功地将对比剂注射到活狗及兔的动脉内,至1923年血管造影才用于人类。
而栓塞治疗则始于1904年,Dawbam将凡士林和蜡制成了栓子注入颈外动脉,进行肿瘤手术切除前栓塞。
1923年德国人Berberich经皮穿刺将溴化锶水溶液注入人体血管内造影成功。
同年,法国的Sicard和Forestier用含碘罂子油做静脉注射造影也获得成功。
1924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做了第一例动脉造影。
1927年Moniz用直接穿刺法做颈动脉造影获得成功。
继之Nuvoli经前胸穿刺做胸主动脉造影,随后又经后胸壁和左心室穿刺做心血管造影,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因为危险性大而未能推广。
之后Cactellanos、Robb、Steinberg 等先后采用了经前臂注射对比剂做心脏和大血管造影的所谓“血管造影术”并得到推广,但因当时的对比剂浓度低,成功率仅有75%左右。
1929年Dos Santos采用长针经皮腰部穿刺做腹主动脉造影成功,将血管造影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年Forsmann从自己的上臂静脉将导尿管插入右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奖。
介入放射学在血管外科的应用(12)

介入放射学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概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国外始于60年代,国内也在80年代普遍开展。
介入放射学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应用放射诊断学的器械,技术和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二、应用放射诊断学技术作为导向穿刺的手段,取得组织学(包括病理组织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资料,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手术探查和活检,但又不同于不用放射诊断技术导向的穿刺活检。
介入放射学能解决许多诊断和治疗上的难题,成为临床诊疗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
与血管造影有关的介入放射学又称治疗性血管造影(Therapeatic Angiography)是应用血管造影的插管技术,明确诊断后,可以进一步经导管作选择性血管内治疗。
目前主要在血管外科领域内应用的有血管内栓塞疗法,血管内成形术、经导管血管内溶栓、取栓和异物清除术和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等。
第一章血管内栓塞疗法第一节栓塞物质和栓塞技术将某种物质通过导管注入血管内并使之阻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称栓塞疗法。
栓塞疗法是介入性放射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已为临床普遍接受。
注入的物质称之为栓塞剂。
栓塞剂按其产生栓塞的时间效应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种,短效是指在48小时以内吸收,中效是48小时到1个月,长效为1个月以上。
在临床常用的栓塞剂包括自体凝血块、自体组织、明胶海绵、无水酒精、不锈钢圈、聚乙烯醇、磺油乳剂等。
一、自体凝血块和自体组织自体凝血块是最先应用的栓塞剂,方法易行。
只需将病人的新鲜血液置于无菌杯内凝固,然后切割成适当大小经导管注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菌、无抗原性、制备方便。
但缺点是:(1)自凝血块短期内即被吸收,阻塞的血管出现再通,一般有效期仅1—2天。
(2)注射时血块易碎裂。
(3)凝血机制障碍者不适用。
自体凝血块栓塞对于非肿瘤性出血,如溃疡出血、外伤性肾破裂能起到止血作用,但不适用于肿瘤与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二、明胶海绵明胶海绵安全、无毒、取材容易、使用方便,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栓塞剂之一。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放射学是一门研究放射线在生物体内作用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医学影像学和核医学。
在医学领域,放射学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
介入放射学作为放射学的一个分支,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及其意义介入放射学是在放射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疗技术,通过利用放射学器材在体内进行有创性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它主要包括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栓塞、放置支架等技术。
介入放射学可以帮助医生实现以往难以实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医疗服务。
二、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介入放射学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的优势:1.微创性:介入放射学操作仅需穿刺一个小口径的血管,而无需进行传统手术切口,对患者伤害较小,恢复较快。
2.准确性:介入放射学技术结合了影像学和实时导航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可见地观察到患者体内的病变部位,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3.多功能性:介入放射学可以在同一次操作中完成诊断和治疗,避免了多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风险。
4.安全性:介入放射学技术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操作,结合紧急情况的处理经验,可以有效避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三、介入放射学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在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1. 血管性疾病:介入放射学技术可以通过血管造影准确地显示患者体内各种血管病变,如动脉狭窄、动脉瘤等,并可进行血管支架植入、栓塞等治疗。
2. 肿瘤治疗:介入放射学可以通过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技术,对肿瘤进行精准治疗,避免了开放性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3. 消化道疾病:对于胃肠道出血、胃黏膜下肿瘤等疾病,介入放射学技术可通过栓塞、支架植入等操作,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
4. 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放射学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脑动脉栓塞等技术,对脑血管病变、脑动脉瘤等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未来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功案例不断增多,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放射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诊疗手段,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应用领域以及技术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介入放射学的定义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放射图像引导下进行的有创性医疗诊疗技术。
通过使用X射线、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结合导丝、导管等导向工具,医生可以在人体内进行一系列治疗和诊断操作。
介入放射学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操作创伤小、恢复快、准确性高等优势,因而在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1. 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是介入放射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它通过导管与血管相连,用以进行血管造影、血管扩张、血栓溶解等操作。
例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心脏导管术通过介入放射学技术,可以准确定位病变部位,进行支架植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达到恢复血流通畅的效果。
2. 肿瘤介入肿瘤介入是介入放射学在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
介入放射学通过经皮穿刺技术,将导丝或导管引入肿瘤组织内,用放射性药物或高能射频进行热疗、冷冻疗法等治疗手段。
这种疗法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3. 骨科介入骨科介入是介入放射学在骨科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介入放射学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骨折、关节炎等疾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比如,在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介入放射学技术可以通过椎弓根螺钉、椎体扩张器等器械的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从而恢复患者的正常骨骼结构。
三、介入放射学的技术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介入放射学也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和进展,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更多、更精准的诊治手段。
1. 影像引导技术进步随着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引导技术在介入放射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分辨率的影像引导系统可以使医生在患者体内准确地引导导丝、导管等器械,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放射治疗综述总结范文

摘要:放射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对放射治疗的历史、原理、技术发展、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旨在为放射治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引言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放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已成为临床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对放射治疗的历史、原理、技术发展、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二、放射治疗的历史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了X射线,并开始研究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902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这为放射治疗提供了物质基础。
1908年,英国医生哈里森首次将放射治疗应用于临床,此后,放射治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方法。
三、放射治疗原理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放射线包括X射线、γ射线、电子束等,它们具有高能量,可以穿透人体组织,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放射治疗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放射线可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死亡或失去增殖能力。
2. 间接杀伤肿瘤细胞:放射线可以激发正常细胞产生自由基,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3. 激活免疫反应:放射治疗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四、放射治疗技术发展1. 传统放射治疗:包括二维适形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2. 调强放射治疗(IMRT):通过优化照射野,提高靶区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受量。
3. 刀尖旋转放射治疗(SRS):适用于小范围肿瘤,如脑肿瘤、肝脏肿瘤等。
4. 精准放射治疗:结合影像引导、剂量规划等技术,实现更高精度、更高剂量的放射治疗。
五、放射治疗临床应用放射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 早期癌症:放射治疗可治愈早期癌症,如宫颈癌、乳腺癌等。
2. 晚期癌症:放射治疗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复发和转移癌症:放射治疗可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
《介入放射学总论》课件

03
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肿瘤患者。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等介入器材对血管病变进行治疗的方法。
常见的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已成为许多 血管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01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指利用介入技术对非血管病
治疗。
内窥镜技术
内窥镜技术与介入放射学在某 些领域存在交叉,如支气管镜 、腹腔镜等。
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为介入放射学提 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如CT、 MRI、超声等。
核医学
核医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 与介入放射学有密切联系,如
放射性核素治疗等。
02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经皮穿刺技术
造影剂过敏反应
总结词
造影剂过敏反应是介入放射学中常见的 并发症,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皮疹等症 状。
VS
详细描述
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体质、造影 剂种类等因素有关。过敏症状包括呼吸困 难、皮疹、荨麻疹等。处理方法包括立即 停止使用造影剂、给予抗过敏药物、保持 呼吸道通畅等。
05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总论》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介入放射学简介 •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 介入放射学的并发症及处理 • 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通过影像技术 引导,对病变进行微创性诊断和 治疗的医学学科。
变进行治疗的方法。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一、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影像学为基础,通过体表或自然腔道插入导管,进入人体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技术。
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二、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1.导管插入技术导管插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在进行导管插入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角度。
穿刺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避免出现并发症。
穿刺成功后,需要通过导管引导器将导管引进体内,并进行相关治疗或诊断。
2.造影剂注射技术造影剂注射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在注射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式。
注射时需要控制好注射速度和剂量,避免出现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3.血管栓塞技术血管栓塞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它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到病变血管内,使血管闭塞,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进行血管栓塞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栓塞部位。
在栓塞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避免出现并发症。
4.射频消融技术射频消融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它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极引入到病变部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能,使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进行射频消融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消融部位和消融方式。
在消融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避免出现并发症。
三、介入放射学应用范围介入放射学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肝胆、泌尿、神经等多个系统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心血管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主动脉瘤栓塞等。
2.肝胆介入治疗:包括肝癌栓塞、经皮胆管引流术等。
3.泌尿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前列腺栓塞等。
4.神经介入治疗:包括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硬膜外针灸等。
四、介入放射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1.优点:(1)微创:相比传统手术,介入放射学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分类

简述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向人体注入或口服放射性物质,利用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衰变特性,结合成像设备对放射性物质的分布和代谢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达到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的目的。
根据注射的放射性物质种类和观察的内容,可以将介入放射学分为血管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
血管介入放射学是通过将导管插入人体血管系统,将放射性物质直接送达病灶部位,以观察和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一种介入性放射学技术。
这种技术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肝癌、脑血管疾病等,通过在血管内置入支架、栓塞血管或给予肿瘤放射治疗等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
血管介入放射学可以明确诊断血管狭窄、血管畸形等疾病,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创伤小、恢复快、创伤性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技术。
核医学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放射性同位素显像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然后利用探测器在患者身上接收放射性信号,进而形成图像。
SPECT和PET则是利用计算机对放射性同位素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精确的图像信息。
核医学广泛应用于心脏病、肺部疾病、肾脏病、骨科疾病等领域,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分子影像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内特定分子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诊断疾病的影像学技术。
分子影像学常用的方法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PET和SPECT是通过在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再通过探测器接收放射性信号,形成图像。
MRS是通过利用磁共振技术来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特定的分子代谢物。
分子影像学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估疾病的进展,常用于肿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等领域。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通过向人体注射或口服放射性物质,结合成像设备观察和分析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介入放射学定义

介入放射学定义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生化和生理学等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介入放射学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 X 射线、CT、MRI、超声等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械,经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介入放射学的出现,使以往许多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
同时,介入放射学还可以在保留器官功能的前提下,对肿瘤等疾病进行局部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消化介入、呼吸介入等多个领域。
它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希望。
总之,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临床医学专业,它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介入放射学总结

1.恶性病变的血管造影表现包括: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动脉弧形推移、动脉不规则僵直和中断、血管湖和血管池、动静脉分流、静脉癌栓的表现、侧支供血。
2.介入治疗栓塞物质有:血凝块、吸收性明胶海绵、不锈钢圈、 Serbinenko 球囊、无水乙醇、微球、碘油、鱼甘油酸钠、蓝色组织胶、氧化纤维。
3.抗肿瘤抗生素主要有丝裂霉素 C、阿霉素、表柔比星。
4.良性病变血管造影表现:动静脉狭窄或者闭塞、动脉瘤、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血管畸形、动静脉瘘。
5.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适应症: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者转移性恶性肿瘤所导致的黄疸、良性狭窄,尤其是胆肠吻合处的狭窄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导致的败血症、黄疸病人手术前的胆道减压、作为其他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
禁忌症有: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脓毒血症及败血症、大量腹水、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漏、逆行胆道感染、胆汁分泌过多6.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主要有:穿刺针、导管、导丝、导管鞘、支架、其他。
影像监视设备有:直接 X 线透视、间接 X 线透视与 DSA、超声波检查仪、 CT、 MR。
7.食管成形术的并发症有: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导丝导管误入假道、食管破裂、支架阻塞、支架移位、反流。
8.按照治疗领域分类,介入放射学可分为: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按照方法分类:分为穿刺/引流术,灌注/栓塞术,成形术,其他。
9.栓塞剂按时间可分为:短期(48h 内),中期(48h~1 月),长期( 1 月以上)。
10.血管成形术的导丝应具有:可见性,可控性,跟踪性,灵便性,可塑型性。
11.肝癌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弱小肝癌(d 小于等于 1cm ),小肝癌(d1~3cm),中肝癌(d3~5cm),大肝癌( d 大于 5cm )12.血管扩张类药物:罂粟碱、前列腺素、妥拉唑啉;血管收缩类药物:肾上腺素、加压素、血管紧张素。
13.止血类药物:维生素 K3、 K1、氨甲苯酸、鱼精蛋白、酚磺乙胺、凝血酶;抗凝药物:肝素钠、华法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综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一词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提出。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即:在影像医学(X线、超声、CT、MRI)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
或组织采集,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剌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
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剌、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可以这样理解: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医学的引导下,为现代医学诊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
与传统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相比较,具有更直接有效、更简便微创。
介入放射学是近8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尤其对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的病症(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且简便、安全、创伤小、合并症少、见效快。
它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由于其在疾病诊疗方面拥有传统的内、外科学不具备的(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的联系应用简便易行)等独有特点,在现代医疗诊治领域已迅速确立其重要地位。
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称之为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 Medicine)。
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将会象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一样,细分为神经介入科、心脏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与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日益成为人们选择性治疗的首选方法,倍受患者关注和欢迎。
发展史1、国外在国外始于60年代,大多是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它不但用于血管系统疾病和出血的治疗,并广泛用于其他系统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最早Lussenhop和Spence在X线引导下应用导管栓塞了一例AVM。
(2)1964年 Dotter和 Judkin推出一种经皮穿刺共轴扩张导管系统,扩张周围血管直到血管再通,但由于并发出血和栓塞机会多,没能推广应用。
(3)1973年 Gruntzing发明双腔带囊扩张导管,达到扩张狭窄血管的目的,从而使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得到发展。
(4)在心脏介入治疗方面,1966年 Rashkind创导心房间膈开口术,19 67年 Postmann应用PDA关闭术,20年来发展到治疗 ASD、 VSD关闭术,肺动脉瓣狭窄扩张,肺 AV瘘栓塞等。
(5)在治疗肿瘤方面,1972年Rosch对肝、肾恶性肿瘤进行栓塞,70年代 Maddison和 Spigos对脾进行部分栓塞治疗脾亢。
(6)1969年 Kaude经皮肝穿作胆道外引流,1978年 Hoevels作胆道内外引流及内支架治疗胆道狭窄。
(7)1970年 Christoffersen和1972年 Oscarson在X线或CT、超声引导下行实质脏器的细针穿刺活检,脓肿引流等。
2、国内(1)197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在国内首先报道经皮穿刺插管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试验。
(2)1978年上海华山医院赵伟鹏和陈星荣报告应用国产穿刺针,导管做肾动脉造影。
(3)1982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先报告PVA治疗一例股动脉狭窄。
(4)1983年北京宣武医院报告10例应用PTA治疗肾动脉狭窄。
(5)1986年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大武汉第三医院报告应用双腔气囊治疗肾动脉狭窄。
(6)1980—1985年上海华山医院报告肾动脉栓塞治疗肾癌,中山医院林贵应用不同栓塞剂栓塞肝、肾动脉的试验研究,武汉医学院冯敢生等应用中药白芨作栓塞剂的试验研究,他们的研究开创了介入放射学的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途径。
林贵、孙大、彭勃等报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动脉栓塞治疗脾亢及超选择颈外动脉栓塞术等。
(7)1981年上海中山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报导经皮穿刺胆道造影及胆汁外引流(PTCD)1985年报导经皮插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肝脓肿,肾盂引流及经T管网篮取石等。
(8)1984—1986年报告在X线,B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单纯依靠影像难以确诊的病变提供了病理学证据。
(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78年开始做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同年开展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国内开展较早的单位之一。
分类介入放射学按目的可分为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按技术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药物灌注;栓塞技术;成形支架;滤器技术等)和非血管放射介入学(穿刺活检;引流技术;异物取除;腔道支架等);按临床应用范围可分为肿瘤介入放射学、非肿瘤介入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等等。
虽然CT、MR、B超对某些血管病已具有诊断价值,但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尤其辨别出血管动脉、细小血管病变和血流的动态观察等仍然不可被替代。
在某些血管病、肿瘤的治疗上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如肾动脉狭窄,肝癌的治疗等。
特别是对血管外一些管道狭窄性病变的开通如食管、胆管、气管、泌尿系狭窄甚至鼻泪管狭窄都有明显疗效。
(一)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分类:一、血管介入放射学亦称介入性血管造影学(Interventional angiography),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自导管向血管管腔内注射药物或某些物质或施行某种措施,以达治疗目的。
常用血管介入技术有三种。
1、血管内灌注药物治疗(1)血管收缩治疗经导管向有关动脉内滴注加压素,以控制胃肠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静脉曲张出血、胃粘膜弥漫性出血及结肠憩室出血等等。
(2)肿瘤化疗导管留置于供应肿瘤的动脉,滴注化疗药物,使局部用药浓度加大,避免或减轻化疗引起的全身反应。
2、经导管血管栓塞法(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经原血管造影的导管或特制的导管,将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内,一是治疗内出血如外伤性脏器出血、溃疡病、肿瘤或原因未明的脏器出血。
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疗肿瘤,因肿瘤循环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断,以达控制肿瘤之生长,或作为手术切除的一种治疗手段;亦可用于非手术脏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质于脾动脉分支内,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疗脾功亢进,同时不影响脾脏的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质如自体血凝块、明胶海绵、无水酒精、聚乙烯醇、液体硅酮、不锈钢圈、金属或塑料小球及中药白芨等。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60年代开始应用于动脉,使狭窄的血管扩张,70年代研制双腔气囊导管成功后,得到广泛应用,多用于髂、股、腘动脉及肾动脉。
肾动脉PTA(或PTPA)多用于肾源性高血压,使狭窄肾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PTA亦可用于冠状动脉,称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 gioplasty,PTCA),使硬化的冠状动扩张,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PTA使用的导管为带胶囊的双腔导管,将胶囊段置于狭窄血管处,囊内注入含有造影剂的液体,加压至3~6个大气压,每次持续10—15o。
加压可重复3~4次,多数能使狭窄血管达到扩张的效果。
PTA多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其机理是粥样斑块受压,内膜和中层撕裂、伸展,使管腔增宽。
其他原因的血管狭窄,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狭窄,有时也可用PTA治疗。
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1、经皮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PNB)使用细针(22~23号,外径0.6~0.7mm)经皮直接穿刺身体各部位病变区,由于针头有特殊装置,便于取出病变的活检标本。
也可用细针直接抽吸病变的组织碎块,再作活检。
胸部PNB用以诊断肺脏、纵隔和胸壁病变,对肺内球形病籵及纵隔包块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准确率可达85%。
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出血、但用细针的并发症甚少,腹部PNB应用较多,肝、胆、胰、脾、肾及腹后壁包块均可,诊断准备性亦高;骨骼穿刺须用较粗骨穿针,可诊断骨肿瘤。
此外还用于穿刺甲状腺肿块,眶内肿块等等。
为保证针刺安全到达待查病变处,须用电视荧屏、CT、B超、及有关造影检查,以便指引穿刺方向。
2、经皮穿刺引流(1)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 nage,PTCD或PTD)由于恶性(如胆管癌、胰头癌)或良性(如总胆管结石)病变,引起肝外胆道梗阻,临床出现黄疸。
PTCD可行胆道内或胆道外胆汁引流,故而缓解梗阻,减轻黄疸,为根治手术提供有利条件。
行PTCD前需先做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确定胆管梗阻的部位、程度、范围与性质。
PTCD有内外引流之分,通过PTC的穿刺针引入引导钢丝,而后拔出穿刺外地,沿引导钢丝送进末段有多个侧孔的导管,导管在梗阻段上方的胆管内,其内口亦在该处,胆汁经导管外口连续引流,是为外引流;若导管通过梗阻区,留置于梗阻远端的胆管内或进入十二指肠,胆汁则沿导管侧孔流入梗阻下方的胆管或十二指肠,是为内引流。
(2)经皮肾穿肾盂造瘘术(Percutaneous transrenal pyelotomy)主要用于尿路梗阻引流,也可利用造瘘术的导管将肾盂或输尿管内结石向下推移,送至膀胱排出。
造瘘术方法同上,使用细针经皮穿肾,进入肾盂,先做经皮顺行肾盂造影(Percutaneous antigrade pyelography)观察尿路形态、狭窄或梗阻部位及其程度,而后沿穿刺针送进引导钢丝,再将导管插入,留置于肾盂内。
(二)按临床应用分类1、血管性疾病:(1)PTA +Stent治疗血管狭窄。
(2)溶栓+PTA和(或)Stent治疗血管狭窄。
(3)应用栓塞材料,钢圈,内支架治疗动脉瘤、AVM、动静脉瘘,血管性出血。
(4)应用穿刺术+PTA+Stent治疗门脉高压症,布加氏综合症。
(5)应用栓塞术或血管加压素治疗胃肠道血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