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e7db8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d.png)
3.基坑周边环境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4.地下水位变化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主要承重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3个点,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建筑物四角及主要受力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2个点,共计不少于8个观测点。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点:根据支护结构形式及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4.地下水位观测点:在基坑周围均匀布置,数量根据基坑大小及设计要求确定。
七、观测周期及频率
1.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2.倾斜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1.掌握建筑物及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2.分析沉降原因,为调整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3.为建筑物后期使用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2.全站仪测量法: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倾斜观测。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观测。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观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3个,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2个,共计不少于观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形成观测总结报告。
本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物使用安全,观测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方案。在观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观测工作的合法合规。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6640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4.png)
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沉降观测方案是为了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沉降情况,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也为工程后续修缮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沉降观测目的本沉降观测方案的目的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监测土壤沉降,掌握沉降的趋势和速率,为工程后续的设计、修缮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
三、沉降观测范围本次沉降观测的范围为工程建设的周围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和水系等。
具体观测点的位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沉降观测内容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建设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规模和建筑结构等因素,选择一定数量的观测点。
2. 观测设备的布置:在每一个观测点选取一个合适的地点,安装沉降仪,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内容的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观测,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时间、沉降量、温度、湿度等。
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观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提供后续工作的参考。
五、沉降观测设备和工具1. 沉降仪:用于测量土壤的沉降量和变形情况。
2. 数据记录器:用于记录沉降仪测得的相关数据。
3. 温湿度计:用于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4. 其他相关工具:如电池、电缆、夹具等。
六、观测频率和时间1. 观测频率: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并进行数据记录,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工程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 观测的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在白天或夜间进行,但要保证每次观测的时间相同。
七、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1. 数据处理:从沉降仪和数据记录器中获得数据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
2. 报告撰写:根据观测数据撰写沉降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以上即为沉降观测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352b8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d.png)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
一、前言。
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了确保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实施严格的QC(Quality Control)措施,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施方案。
1. 观测设备选择。
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高精度的水准仪、测距仪和GPS定位设备,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2. 观测点设置。
在选择观测点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地形、建筑物布局等因素,以确保观测点的选择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观测点的数量和布设方式,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3. 观测数据采集。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完成观测数据的采集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和分析,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准确的沉降情况和趋势。
5. 报告编制。
最后,我们需要编制沉降观测报告,将观测数据、处理分析结果以及相关结论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以便工程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参考和决策。
三、总结。
通过严格的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可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因此,在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上述实施方案进行操作,以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323f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f.png)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ebd5d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1b.png)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一)、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二)、固定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三)、固定水准点;(四)、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五)、《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的要求二、地基回弹观测基础开挖前,在建筑物的纵横主轴线上设置观测点,测定其原始标高;在基坑挖至底面时,找出其测量标志,再测出其标高;在浇筑砼基础前,再测一次标高,从而得到各点的地基回弹值。
三、建筑物自身沉降观测以主楼为主要控制对象,采用二级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在建筑物的外轴线共设置12个观测点,测设点的设置应符合规程的要求,保证人员、仪器、附合观测路线等路线。
结构施工阶段,每加一层观测一次,装修施工阶段每月观测一次,观测截止到沉降量小于1mm/100d。
观测前将仪器放在室外30min,使其与外界环境温度一致,天气恶劣时严禁观测。
当建筑物有异常情况时及时观测,如有不均匀沉降出现,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四、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交工前观测一次;全部竣工后的观察次数: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
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绘出下沉曲线图,找出变形规律,做出今后的变形观测趋势预报,提出今后的观测建议。
五、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一)、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二)、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规定不超过50m,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
(三)、前后视距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8d035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3.png)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424972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e.png)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建立房屋沉降点设置监理审批制,在确立设置点方案和沉降方案观测时报监理确定,按现场进行沉降点观测时由监理共同工作。
(一)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房屋四角转角处以及中间每隔10〜20m的轴线上。
水准点:不少于2个,设置在建筑物30〜80m稳定、可靠的上层内;或沉降己稳定的建筑物上,严格国家标准执行。
(二)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埋设应符合和设计规定要求,所有沉降观测点埋设完后,及时将观测点保护起来,以免在施工中将观测点损坏而影响观测的准确性。
(三)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
要求作业。
观测仪器采用S3精密水准仪,配合因瓦尺作业。
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工作。
2.观测要求:第一次沉降在观测点安设稳定后及时进行,在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做二层楼观测一次,主体结构验收以后,砌内外填充墙时,每三层做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4次,第二年测二次,
第三年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d667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e.png)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基坑工程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常见项目,为了保证基坑的稳定和安全,进行沉降观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沉降观测旨在监测基坑四周地面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沉降异常,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二、观测目标1.监测基坑施工前后地面的沉降情况。
2.发现并记录基坑施工期间可能导致沉降的因素。
3.提供数据参考,评估和优化基坑工程设计。
三、观测内容1.建立观测控制点:在基坑周边区域设置稳定的观测控制点,定期进行高程、平面测量,并记录与基准点的变化。
2.监测沉降井:沉降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沉降的设备,沉降井设置在基坑地面周围固定位置,通过观察沉降井插入的测量管与地面之间的高差变化,得出沉降情况。
3.监测测量管:在基坑边缘设置多个钢筋混凝土立管,通过测量管内的测点位置变化,监测周围土体的沉降情况。
4.观测地下水位:设置地下水位观测点,定期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基坑周围土体的沉降有一定的关联,能够辅助评估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变化情况。
四、观测方法1.建立起点:在基坑周边选择适宜的点位,进行高程测量,建立起点控制标志物,将其作为测量的基准点。
2.定期测量:根据工期安排,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不同阶段,定期进行测量观测。
观测频率视基坑施工情况而定,通常为每两周至一个月测量一次。
3.测量方法:使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与平面测量,使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下水位测量。
4.数据记录: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观测记录表中,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位、测量数值等信息。
5.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测得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计算出各个观测点的沉降量,并绘制沉降曲线图。
五、观测异常处理1.对于出现异常的观测点,及时停止施工并进行检查,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检查施工工艺和材料,排除施工因素导致的异常。
3.如发现地下水位异常变化,应及时对水源进行调查,是否与近期的污水排放、地下管道施工等有关。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ca92f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8.png)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是指地面或建筑物由于地下开挖、基础施工等原因而发生的下沉现象。
沉降观测是工程监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地下开挖对周围土壤和建筑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沉降观测方案,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观测目标1. 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2. 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3. 分析沉降引起的工程结构变形和破坏程度;4. 提供相关数据供工程监理部门和设计单位参考。
三、观测内容1. 地面沉降观测地面沉降观测是通过在观测点上安装沉降标志物,并定期测量标志物的变化来监测地面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覆盖工程施工的区域,同时考虑周围建筑物等因素。
观测周期为每月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2. 建筑物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是通过在建筑物主体结构上安装沉降标志物,并定期测量标志物的变化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覆盖建筑物主体结构,以及与施工相关的区域。
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3. 工程结构变形观测工程结构变形观测是通过在关键部位安装变形测量仪器,测量和记录变形数据,以判断沉降所引起的工程结构变形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和施工方法来确定。
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四、安全措施1. 在进行地面沉降观测时,要确保相关人员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确保观测点不会对交通和行人造成危险。
2. 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时,要确保观测点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护措施,以防观测点的标志物受到破坏。
3. 在进行工程结构变形观测时,要确保测量仪器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测量仪器受到破坏。
施工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施工建筑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4b58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7.png)
施工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施工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一、项目背景施工建筑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目标通过沉降观测,旨在确保建筑物的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超过安全标准,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
三、观测原理通过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的沉降探测器,测量建筑物自身的沉降变化。
观测采用全自动仪器,定时测量和记录建筑物的沉降数据。
四、观测内容1. 建筑物主要结构的沉降观测:对建筑物主体结构进行沉降观测,包括地基、框架等关键结构的沉降变化情况。
2. 建筑物周边地基的沉降观测:监测建筑物周边地基是否存在沉降,以及沉降的程度和方向。
3. 建筑物使用期间的沉降观测:在建筑物使用期间进行定期观测,监测建筑物使用后可能出现的沉降情况。
五、观测方案1. 观测仪器的选择:选择精度高、稳定性好的沉降观测仪器,如全自动测量仪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设备安装: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结构和要求,合理安装沉降观测仪器,并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3. 观测时间间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使用情况,确定观测的时间间隔,建议在施工期间每天进行观测,使用期间每月进行观测。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生成沉降曲线,并与建筑物的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进行比对,判断沉降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5. 数据报告与监测措施: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及时编制观测报告,提出监测建议和必要的调整措施,在沉降超过安全范围时及时实施修复工作。
六、质量控制方案1. 设备质量把关:选择正规可靠的设备供应商,确保所选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
2. 安装质量把关:设定建筑物沉降观测仪器的安装要求和方法,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
3. 数据准确性把关:严格按照观测方案进行数据采集,避免人工操作和仪器误差对数据的影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数据分析标准把关: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符合规范和要求,避免主观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3e1e859e314332396893c7.png)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篇一: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XX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XX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XX5、本工程施工图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XX二、工程概况工程名称: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工程地址:万州周家坝建设单位:XX第一人民医院设计单位:XX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勘察单位:XX公司监理单位:XX公司施工单位:XX集团有限公司本工程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流水村2-3组(心连心广场对面),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27924.52㎡,总建筑高度78.1m,地上19F,地下1F,框剪结构。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3.1.观测目的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3.2.观测原则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3.3.观测点布置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点设在房屋周边各大角,长边增设观测点,观测点数不少于6点。
为了便于观测,沉降观测点布置于通视好的墙上,以减小搬动仪器的次数而造成的误差叠加。
沉降观测点置于相对标高+0.700处,以便观测方便。
观测点采用20钢筋制作,采用后植筋锚固方式埋入结构柱内,为了保证观测点牢固性,埋入深度不小于100,外露部分长度为60,上端焊圆形铁球以便观测,并涂上防腐漆,如右图所示。
根据观测原则要求,共布置4个沉降观测点,具体点位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附图)。
沉降观测方案范文
![沉降观测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7f576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2.png)
沉降观测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沉降是指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工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地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或地震等原因而发生的沉降和下沉现象。
沉降观测是为了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确保结构安全运行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方案旨在通过监测和记录工程结构的沉降情况,为工程设计和运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观测目的1.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确定结构的沉降变化情况;2.及时掌握工程结构沉降的趋势和速度,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3.为工程设计和运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观测内容1.工程结构的沉降变化情况:通过对选定的监测点进行周期性的沉降观测,记录并分析沉降变化情况。
2.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同时对监测点周围的地下水位进行观测,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对工程结构沉降的影响。
四、观测计划1.设定监测点: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监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监测点的选择应涵盖工程结构的主要部位和对沉降敏感的位置。
2.确定观测方法:可采用下沉测量仪、GPS等观测设备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配备。
3.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监测点的特点,确定观测频率。
一般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较高,随着工程稳定,逐渐减少观测频率。
4.数据记录与处理:观测数据的记录应详细、准确。
观测数据的处理应采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报告撰写:观测完成后,根据观测结果撰写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方法、观测结果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五、观测仪器设备1.下沉测量仪:可通过激光测距等方式进行测量,测量精度应满足工程要求。
2.GPS:用于确定监测点的坐标,提供空间参考。
3.数据记录设备:如笔记本电脑、记录仪等,用于记录和存储观测数据。
六、观测安全措施1.观测人员应熟悉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在观测过程中,应注意现场安全,遵守现场安全规定。
3.如有需要,应设置警示标识,确保周围人员了解并遵守观测区域的限制。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2aabc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2.png)
沉降观测方案引言沉降观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程监测手段,用于监测土地、建筑物等结构物在运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
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安全和运营稳定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步骤、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沉降观测的意义和应用。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步骤1. 确定观测目的和范围在制定沉降观测方案之前,需要明确观测的目的和范围。
观测目的可能包括评估工程运营安全性、监测土壤稳定性、预防地质灾害等。
同时,还需要确定观测的范围,即哪些区域或结构需要进行沉降观测。
2. 确定观测方法和仪器根据观测目的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和仪器。
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包括测点法、水准高程法和全站仪法。
不同的观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工程或结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还需要合理选择观测仪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制定观测计划和安排根据观测目的和范围,制定详细的观测计划和安排。
观测计划应包括观测时间、观测频率、观测点的选取和布设方案等内容。
观测安排应考虑实际工程进展和运营情况,确保观测过程不会对工程造成干扰。
4. 实施观测按照观测计划和安排,进行沉降观测工作。
在观测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观测方法和仪器操作要求进行,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观测过程中的安全事项,确保观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5. 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完成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筛选、数据平滑、数据插值等。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沉降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为后续的工程管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二、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1. 测点法测点法是一种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通过在土地或建筑物上设置观测点,测量观测点的垂直位移来监测沉降变化。
测点法可根据观测点的设置方式分为固定观测点法和移动观测点法。
2. 水准高程法水准高程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土地或建筑物上参考点的高程变化来监测沉降变化的方法。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0c6d7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8.png)
第1篇
沉降观测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地基沉降问题日益凸显。为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进行沉降观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沉降观测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二、观测目的
1.掌握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确保工程安全;
-电子全站仪:精度不低于±2mm;
- GPS接收机:用于遥感技术观测。
六、观测点布设
1.建筑物观测点布设:按照建筑物结构特点,均匀布设观测点,点间距不超过20米;
2.道路、桥梁观测点布设:沿道路、桥梁纵向布设,点间距不超过50米;
3.地下管线观测点布设:在关键节点和转弯处设置观测点。
七、观测周期与频率
4.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过程质量控制。
十一、安全与环保措施
1.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确保观测人员安全;
2.采取措施保护观测设备,防止设备损坏;
3.减少观测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观测。
本沉降观测方案旨在为工程项目提供全面、科学的观测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观测方提供科学依据;
4.指导工程验收及维护管理。
三、观测原则
1.科学性:采用成熟的观测技术和方法,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系统性:建立完整的观测体系,全面覆盖观测范围;
3.动态性:根据工程进度和沉降情况,适时调整观测计划;
4.预防性:及时发现潜在沉降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四、观测范围与内容
1.观测范围: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关键部位;
2.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等指标。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c25a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d.png)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背景介绍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多种原因而产生沉降现象,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建筑物的沉降情况,需要进行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设计和实施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二、沉降观测施工步骤2.1 方案确定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确定观测的范围、观测的周期和频次、观测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方式。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确定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案。
2.2 仪器校准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需要对使用的沉降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仪器进行标定和检查,保证其运作正常。
2.3 观测点设置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要求,设置合适的观测点位,确保能够全面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2.4 观测数据采集在观测过程中,需要按照预定的周期和频次采集观测数据。
注意保持仪器的稳定和准确性,在采集数据时避免干扰和误差。
2.5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沉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建筑物的沉降量和速率。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必要的控制和修复措施。
三、沉降观测施工注意事项3.1 安全第一在进行沉降观测时,要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仪器和设备。
3.2 精心施工沉降观测属于精密测量工作,施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定期维护在观测过程中,要对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准确测量。
四、总结沉降观测是建筑物管理和维护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施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关于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25d04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2.png)
一、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路基、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备受关注。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对沉降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成为必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为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二、观测目的1. 了解工程结构的沉降和位移情况,为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变形异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3. 对比分析沉降和位移数据,为后续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三、观测内容1. 路基沉降观测:- 观测路基中心线、两侧及拐角处的沉降情况。
- 观测路基基底沉降情况,包括填土厚度、压实度等。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 观测桥梁墩台顶面沉降和墩台底面沉降。
- 观测墩台水平位移,包括横轴线方向和纵轴线方向。
3. 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建筑物基础沉降、主体结构沉降及附属结构沉降。
- 观测建筑物倾斜情况。
4. 裂缝观测:- 观测工程结构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及发展情况。
四、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法:- 利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或动态观测,测量精度应达到厘米级。
3. 全站仪测量法:- 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4. 裂缝观测:- 采用裂缝测宽仪、裂缝测深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五、观测频率1.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每季度观测一次。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4. 裂缝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沉降、位移曲线图。
2. 分析沉降、位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b966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6.png)
2.观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季节变化及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观测频率。
七、数据分析及处理
1.数据收集: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对观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工程地基沉降变化规律;
3.数据处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
(1)水准仪:选用高精度自动水准仪;
(2)全站仪:选用高精度电子全站仪;
(3)测斜仪:选用高精度电子测斜仪;
(4)电测水位仪:选用高精度电测水位仪。
五、观测点布置
1.地面沉降观测点:根据工程地基范围,合理布置观测点,确保观测点覆盖整个地基区域;
三、观测范围及内容
1.观测范围:包括整个工程地基及其周边可能影响的区域;
2.观测内容:地面沉降、建筑物沉降、地基土体位移、地下水位变化等。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
1.观测方法:
(1)地面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
(2)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电子全站仪测量方法;
(3)地基土体位移观测:采用电子测斜仪测量方法;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
1.观测方法:
(1)地面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2)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全站仪测量方法;
(3)地基土体位移观测:采用测斜仪测量方法;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
(1)水准仪:选用高精度自动水准仪;
(2)全站仪:选用高精度全站仪;
(3)测斜仪:选用高精度测斜仪;
3.观测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设备安全。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db956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6.png)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第1篇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土地沉降问题日益凸显。
为确保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对工程周边区域进行沉降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沉降观测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观测目标1. 掌握工程周边区域的沉降状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2. 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沉降变化,评估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三、观测范围及内容1. 观测范围:以工程主体为中心,向外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
2. 观测内容:a.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设备,对观测点进行周期性测量,获取地表高程变化数据。
b. 深层沉降观测:采用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等设备,对观测井进行周期性测量,获取不同深度土层的沉降数据。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1. 观测方法:a.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等方法。
b. 深层沉降观测:采用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等方法。
c. 数据处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观测设备:a. 地表沉降观测:水准仪、全站仪、脚架、测量尺等。
b. 深层沉降观测: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测量电缆等。
五、观测周期及频率1. 观测周期:自工程开工之日起至工程竣工之日止。
2. 观测频率:a. 地表沉降观测:一般情况下,每季度至少观测1次;遇特殊情况,如降雨、周边施工等,可适当增加观测频率。
b. 深层沉降观测:一般情况下,每半年至少观测1次;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观测频率。
六、质量控制及成果提交1. 质量控制:a. 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b. 建立观测数据审核制度,对观测数据进行审核、分析,确保数据质量。
c. 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2. 成果提交:a. 观测数据:以书面形式提交,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值、观测点编号等。
基坑主体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基坑主体沉降观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2e694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a.png)
基坑主体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沉降观测目的和原理1.沉降观测目的沉降观测的目的是监测基坑主体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变形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和稳定。
2.沉降观测原理沉降观测通过在基坑主体上设置水平基准点,测量基准点沉降的高差,根据沉降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观测设备和工具1.观测设备(1)水平仪:用于测量基准点的沉降高差。
(2)经纬仪:用于确定基准点的坐标位置。
(3)GPS定位仪:用于测量基准点的纵向和横向位移。
2.观测工具(1)量程尺:用于测量沉降点的高差。
(2)水平尺:用于调平水平仪和经纬仪。
三、观测点的选择和设置1.观测点选择观测点应选择在基坑主体的四个角和中心位置处,以全面反映基坑沉降情况。
2.观测点设置(1)确定基准点:在基坑主体中心位置选取一个稳定的基准点,进行固定设置,作为测量的基准。
(2)设置观测点:在基坑主体的四个角和中心位置处,以基准点为参照点,测量其高差,并记录下来。
四、观测方法和流程1.观测前准备(1)确定观测周期:根据工程条件和要求,确定每次观测的时间间隔。
(2)清理观测点:在进行观测前,清理观测点及周围环境,确保观测点的稳定性和可读性。
2.观测方法(1)调平水平仪:在基准点处设置水平仪,通过调平水平仪,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2)测量高差:使用量程尺在观测点处测量高差,记录下来。
(3)测量坐标位置:使用经纬仪和GPS定位仪,对基准点和观测点进行坐标测量,并记录下来。
3.观测流程(1)每次观测前,先调平水平仪和经纬仪。
(2)开始观测后,先测量基准点的高差,再测量观测点的高差。
(3)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五、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数据处理(1)收集观测数据,并整理记录。
(2)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和变形速率。
2.数据分析(1)根据观测数据分析沉降量和变形速率的变化趋势。
(2)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措施。
六、观测报告和总结1.观测报告每次观测完成后,编写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数据、沉降量和变形速率的分析结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ab4f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4.png)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是指通过对土地或建筑物等物体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测量的一项项目。
沉降观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土地或建筑物的稳定性,及时发现沉降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下面是一份沉降观测方案,具体如下:一、观测目的:1. 了解观测地点的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2. 监测观测地点的土地或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 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4. 提供参考数据用于土地开发或建筑物修复和加固等项目。
二、观测内容:1. 观测地点的沉降情况;2. 观测地点的地表变形情况;3. 观测点的相对位移;4. 地下水位变化;5. 其他可能影响观测地点沉降的因素。
三、观测方法:1. 安装沉降仪、测量仪器等设备,对观测点进行定位和测量;2. 根据观测对象和具体情况,采取静态观测或动态观测的方法;3. 根据观测周期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数据;4. 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观测操作,并做好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观测频率:1. 根据观测地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观测需求确定观测频率。
例如,对于稳定的土地和建筑物,可以选择每年一次观测;对于潜在沉降问题较大的地区,可以选择每季度或每个月观测一次;2. 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观测频率;3. 需要保证观测频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以得到准确的观测结果。
五、数据处理:1. 将观测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观测数据库;2. 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排除可能的误差和偏差;3. 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沉降速率、沉降量等相关信息;4. 根据观测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以上是一份沉降观测方案的基本内容,具体实施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观测地点和观测需求进行调整和细化。
在观测过程中,需注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观测地点的环境变化和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观测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进贤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污水处理厂(BOT)项目沉降观测监测专项方案批准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编制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2)第二章工程概况 (3)一、参见单位 (3)二、工程简介 (3)三、工程地质条件 (5)四、水文地质条件 (6)五、施工条件及影响因素 (7)第三章施工部署 (8)一、组织机构 (8)二、人员安排 (8)三、器具准备 (9)第四章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10)一、监测项目 (10)二、沉降观测的原理 (10)三、沉降观测基准点 (10)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1)五、沉降观测 (12)六、沉降观测点的观测及计算 (14)第五章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 (16)第六章成果资料的提交 (18)第七章测量管理制度 (19)一、测量管理制度 (19)二、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19)第一章编制依据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二、土建施工主要规程规范《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1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三、其它依据1、依据本工程设计图纸2、依据本工程地勘报告3、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本工程现场勘查记录第二章工程概况一、参见单位1、项目名称:进贤县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新建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项目工程(BOT)项目一期工程2、工程地点:江西省南昌市进贤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污水处理厂3、建设单位:进贤县博华水务有限公司4、施工单位: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设计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6、监理单位:江西省恒信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6、勘察单位:江西省物化探地质工程勘察院7、质量要求:满足合同签订要求8、计划工期:计划开始时间2017年6月10日,计划完成时间2018年6月10日;总工期366天。
工程进度将根据业主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监理单位下达开工令为准。
二、工程简介本工程位于江西省进贤县经济开发区内,新320国道旁西北方向约600米处,一期建筑物总用地面积18731.00㎡,建筑物包含综合楼,尾水检测机房、变配车间、鼓风机房、综合加药间、机修间及仓库、污泥脱水机房,均采用框架结构;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调节池及事故池、混凝反应池、初沉池、水解酸化池、BIODOPP生化池、滤布滤池、接触消毒池、尾气检测井、污泥浓缩池、污泥调理池、除臭实施,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配套辅助设施1座1F传达室,采用框架结构。
综合楼: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8.7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为-1.200m,首层梁面标高0.250m。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尺寸为18.2×11.5米,建筑高度地面上4.5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米,基础厚为550mm,垫层厚度为100m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7.300m和-4.300m。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抗震等级三级。
抗浮水位标高为22.50m。
污泥储池:尺寸为6.20×6.2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3.5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5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1.500m。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抗震等级三级。
抗浮水位标高为21.50m。
鼓风机房、配电间: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6.6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为-1.050m和-1.250m,首层梁面标高0.250m。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加药间、机修间、仓库: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6.1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分别为-0.950m、-0.400m和-1.150m,首层梁面标高-0.300m,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接触消毒池、出水计量槽:尺寸为17.525×6.75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0.4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4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3.600m。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抗震等级三级。
抗浮水位标高为22.50m。
本工程采用外部框架、内部水池结构体系,地上1层,建筑总高度为8.1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分别为-1.950m、-1.200m和-1.050m,基础底板厚为4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1.600m(局部-0.700m)。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水解池:尺寸为38.00×58.7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4.10米(局部4.7m、4.4m),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75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2.500m。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抗震等级三级。
抗浮水位标高为18.80m。
三、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本场地地貌单元属Ⅲ级阶地,岗丘沟谷地貌,场地多为水塘,水田,场地未进行平整,保持原始地形,场地内地形相对平坦,个别部位地势起伏较大,场地及附近无明显构造活动。
勘察深度内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残积物(Q3el)。
二、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根据野外鉴别及室内试验结果,场地岩土层(勘察深度内)自上而下划分为:①素填土(Q4ml):灰褐、浅黄色,松散,主要成分为粘土及砾石组成,为近期平整场地所至,仅在ZK22、ZK23、ZK24、ZK25号孔揭露,其余钻孔均未分布。
层厚0.50~1.30米。
②耕表土(Q4al):灰褐、褐黄色,松散,主要成分为砂、粘粒粉粒组成,含有植物根茎,新近堆积,除ZK1、ZK2、ZK3、ZK4、ZK5、ZK6、ZK7、ZK10、ZK13、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0、ZK22、ZK23、ZK24、ZK25、ZK26、ZK27未揭露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层厚0.30~0.60m,层面高程15.26~17.09米。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深灰、灰黑色,流塑,干强度中等,韧性高,摇振无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夹细砂,含有机质及腐植质,仅在ZK1、ZK2、ZK3、ZK4、ZK5、ZK6、ZK7、ZK10、ZK13、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0、ZK26、ZK27、ZK34号孔揭露,其余钻孔均未出露,层厚0.40~3.80m,层面高程12.79~15.22米。
④-1粉质粘土(Q4al):浅黄、褐黄色,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可见高岭土团块,全场地分布,层厚0.60~4.20m,层面高程11.16~16.69米。
⑤中砂(Q4al+pl):浅灰、灰白色,松散及稍密,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及硅质砂岩夹云母碎屑,颗粒级配不良,呈次圆状,泥质胶结,颗粒粒组为:粉砂粒组7.2-8.0%,平均值7.6%;细砂粒组21.8-23.6%,平均值22.7%;中砂粒组46.9-48.2%,平均值47.6%;粗砂粒组16.0-18.5%,平均值17.3%;砾砂粒组4.3-5.5%,平均值4.9%;全场地分布,层厚0.40~5.70m,层面高程8.66~15.18米。
④-2粉质粘土(Q4al):浅黄、褐黄色,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可见高岭土团块,除ZK7、ZK8、ZK9、ZK10、ZK11、ZK12、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2、ZK23、ZK24、ZK25、ZK31、ZK32、ZK37、ZK38、ZK44、ZK45、ZK46、ZK57、ZK58、ZK63、ZK64、ZK65、ZK66、ZK67、ZK68孔孔未揭露外,其余钻孔均有分布,层厚0.70~3.50m,层面高程7.95~13.31米。
⑥粗砂(Q4al+pl):浅灰、灰白色,稍密,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及硅质砂岩,颗粒级配不良,呈次圆状,局部可见少量砾石,粒径在0.1-8cm,泥质胶结,颗粒粒组为:粉砂粒组5.0-5.7%,平均值5.4%;细砂粒组7.6-9.1%,平均值8.4%;中砂粒组25.3-27.2%,平均值26.3%;粗砂粒组39.5-41.49%,平均值40.5%;砾石粒组16.9-20.4%,平均值18.7%;全场地分布,层厚0.60~6.50m,层面高程6.42~12.9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