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形成及时代价值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形成及时代价值探析
作者:吕列霞祖金玉
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2期
[摘要]西柏坡精神为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实践所催生,孕育形成于革命和反革命势力的较量过程中,孕育形成于党所面临的四次历史性转变中。西柏坡精神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定内涵。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西柏坡精神,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发展严守纪律、听党指挥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历史形成;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7)12-0031-05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于20世纪40年代在异常艰难、无比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凝练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
一、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形成
西柏坡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它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为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实践所催生的。周恩来曾深刻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因此,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孕育形成于两种政治力量的较量过程中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坚持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中国共产党主张地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背道而驰。国共两党的对峙使得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的艰难选择。中国共产党经过重庆谈判的努力,依然未能粉碎蒋介石要在全国进行独裁专制统治的阴谋,且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率先挑起全面内战,革命与反革命势力两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拉开序幕。中国共产党在前期以防御为主,直至1948年5月,共产党进驻西柏坡,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时期。当时解放战争已进入到第三年,反帝反封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高潮。战场上军民浴血奋战,第二条战线的人民全力以赴支援一线作战,国统区人民因不满国民党的残暴统治而发起一系列的抗税斗争。尽管当时国民党的人数比起我军人数占优势,但由于蒋介石在军事上遭遇失败、政治上不得人心、经济上全面崩溃使得我军转劣为优。在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口号,用这
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来激励广大军民采取在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蔑视敌人的策略,抓住有利时机而迅速地发起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和国民党反动集团展开了空前的大决战。西柏坡精神就在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浪潮中诞生,它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精神的象征。
(二)西柏坡精神丰富和发展于党所面临的四次历史性转变中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决战,使得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变迅速到来。当时党面临的全新课题是:全国的形势由战争转向和平、党的主要任务是由革命转向建设、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性质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党转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是在这四次历史性的转变中,西柏坡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国内形势由战争转向和平、党的主要任务由革命转向建设的重大转折点。其胜利摧毁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是中国实现国内和平的关键一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蒋介石的本质已有深入了解。自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蒋介石的种种表现都深刻表明:党中央发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伟大决策顺应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这一战的胜利成为中国由战争转向和平的关键。最终中国共产党不负众望,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自此,中国结束了内战赢来了永久的和平,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已不再是进行革命,而是转变为了带领人民巩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成果,建设一个新中国。
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即将由一个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党转向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如何完成这一历史性巨变进而部署接下来的任务,是党中央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中央于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及时回答了这个问题。会议首先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变的命题。认为从1927年开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式已经完结,从现在起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在管理和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注重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和国民党以及帝国主义做坚决的斗争。同时也不能忽略乡村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城市和乡村工作、重视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发展。其次,确立我党在夺取全国胜利后的各个方面的政策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全会上,毛泽东代表党中央指出,夺取全国性的革命胜利后,党要领导人民加大力度生产以恢复生产生活上的秩序进而使我国实现在经济上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和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在会议的最后强调,由于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党转变为全国执政党,因此更加注重加强党以思想建设为中心的各个方面建设,时刻注意纯洁党的队伍,警惕“糖衣炮弹”的诱惑,筑牢思想根基,落实“两个务必”进而带领人民实现和平发展的愿望。
二、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
关于西柏坡精神,对其基本内涵的概括和提炼从很早时期就已经开始。毛泽东同志没有明确提及过“西柏坡精神”的概念,但对西柏坡精神有过较为系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胡锦涛同志于2002年12月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要注重发扬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7月在河北调研时深刻指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2]通过概括总结党的领导人有关的论述,可以将西柏坡精神概括为:“两个敢于”的奋斗精神、“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两个坚持”的民主精神以及坚决地执行党的政策和纪律的精神。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由防御转入全国性的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党是否有决心和勇气来抵御国民党的军事压力,是否能够抓住最后的时机发起战略反攻是党此时必须面对的重大抉择。毛泽东深刻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3]297正是在这种危急时刻下,党中央呼吁广大解放军官兵务必将革命进行到底,决不能中途放弃。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蒋介石提出的和平谈判谈完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他是企图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以便为卷土重来赢得时间。他不失时机地发表声明揭露蒋介石的虚伪求和面目,使蒋介石彻底失去了在国民党党内、军内和人民群众中的政治认可。在此种情况下,党中央带领人民解放军紧抓机遇,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军事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反动集团“划江而治”的阴谋,以更快的速度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中国解放战争取得成功的关键,它的胜利预示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集团彻底失去了斗争的能力,中国人民即将摆脱水深火热的战争生活而有希望实现永久的和平。中共中央发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突出地显示了我们党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为了广大人民及全中国的前途命运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善于抓住历史机遇,敢于面对严峻的挑战,争取最终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
(二)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从一个局部性的革命党转变为全国性的执政党,执政问题是党中央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会不会走李自成的老路?中共党人是否能规避“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在革命胜利后能否抵挡住众多诱惑带领人民走向更为辉煌的前景?共产党人能否迅速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的转变?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共产党20多年革命斗争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是否能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在面对这个全新的课题时,毛泽东有预见性地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警示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4]1438在毛泽东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