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
学生认真听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继续过渡
3.学会振荡。
4.每大组分两个小组,每小组中1人实验,其余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将现象写源自导学提纲上,然后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学习震荡要领。
回顾如何使用酒精灯加热液体。
提问学生
根据探索1提出的问题提问学生的猜想。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探索1
屏幕→出示课题
学生看屏幕,听教师讲话。
过渡
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这节课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看导学提纲中【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齐读。
学生看导学提纲
齐读【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
继续过渡
好,下面我们就分别探索一下这些问题。探索前我对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1.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
学生拿出这只试管,观察。
出现惊讶的表情。
分析原因
提醒:你知道这一过程叫什么吗?
请阅读课本34页——35页找出相关内容。并填写导学提纲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并填写导学提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记忆新知
填写完了,请同学们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2-3遍。
学生记忆内容。
本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如何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新的问题
刚才我们的实验是在室温下和10ml水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能否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呢?请你做出猜想。
学生猜想。
提问学生有什么猜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索2
提出新的要求:
1.加热时注意安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3)学会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溶液的概念和知识,激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概念讲解(10分钟)3.实验演示(15分钟)(1)饱和溶液的制备:取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溶解完全,再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至再也无法溶解,即得到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的制备:取另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食盐溶解,即得到不饱和溶液。
4.实验操作(2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回答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不同?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结果和操作的正确性。
6.拓展练习(15分钟)(1)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完成相应的题目和问题。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7.归纳总结(5分钟)四、板书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五、教学反思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区别。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滴管、滤纸等。
2.实验试剂:硝酸钠、水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液吗?溶液有什么特点?”二、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展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
2.教师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还可以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三、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1.观察法: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
2.实验法: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能溶解。
四、实验演示1.教师演示实验一:将硝酸钠加入烧杯中的水中,搅拌至不能再溶解为止,得到饱和溶液。
2.教师演示实验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钠,观察是否能溶解。
五、学生分组实验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滴管、滤纸等实验器材。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课堂讨论七、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八、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判断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难点补充:一、导入1.教师拿出两杯看似相同的溶液,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两杯溶液有什么不同吗?”2.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起来一样,不知道有什么不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溶液的分类理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1.2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均匀性、稳定性、透明度溶液的分类:1)单一溶液:只有一种溶质1.3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特点对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图片,分析其区别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第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1 教学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2.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未达到最大限度,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1)溶质的溶解量不同2)溶液的状态不同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变化第三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原理3.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3)改变溶质的颗粒大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1)减少溶剂2)降低温度3)增加溶质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第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1)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状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际应用:1)生活中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2)工业上的例子:如烧碱生产、硫酸铜生产等4.3 教学活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和实验观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5.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第六章: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6.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6.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的曲线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6.3 教学活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在判断饱和溶液中的应用第七章: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7.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1)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原因第八章: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8.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1)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受压力影响较小8.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原因第九章:饱和溶液的工业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掌握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1)提取金属:如硫酸铜、硫酸锌等2)制造化工产品:如烧碱、纯碱等3)制糖工业:如蔗糖的结晶提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0.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定方法、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10.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重点和难点解析2. 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的概念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投影仪、投影卡片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
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演示〕实验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
(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讲述〕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10mL水里,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讲述〕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实验二给(实验一)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演示〕实验三给(实验一)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部杨俊敏教材版本: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本人教学设计所秉持的教学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受教育者的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习交往和生存,在诸多的实践活动中取得真知和不断的升华!一、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溶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
但究其实质,本单元却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
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本单元和第五单元的有机结合。
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
《饱和溶液》是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2《溶解度》的内容,是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之后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从本单元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生活中常见盐水、糖水以及食醋的浓度等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已经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在学生从定性角度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之后,本课题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
这样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2)熟悉结晶现象,并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能熟练运用类比、概括、迁移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1
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2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热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2、在t℃时,要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温度;(2)升高温度;(3)增加溶质;(4)加水。
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1)(3)
B.(2)(4)
C. 只有(3)
D. 只有(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主备人:郭店中学一、备课标(一)课程标准:“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二)水与常见的溶液”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10.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化学具体目标: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是无限量溶解的,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在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重点确定为: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重点知识: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重点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概念的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三、备学情(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溶液的性质及其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内容主要涉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3.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4.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克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接近0℃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
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人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设疑】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点拨】1、对于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3.2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材地位
和作用
知识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学会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从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提高了哪些能力角度谈谈今天的收获。
(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课中检测
1、如图,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则
四个圆相交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溶液的集合:A;B;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分析讨论,结合实验探究,得到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体会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固体,蒸馏水,100mL烧杯3个,250mL烧杯1个,玻璃棒3【课前准备】KNO3根,25mL量筒2个,胶头滴管,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板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讲解】生活中还有很多像NaCl这样的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我们养花用的KNO3这种化肥,植物对它的吸收也是在溶液中进行,观察KNO3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提问】实验过程中控制的是什么变量?【视频】溶解KNO3的实验。
【讲解】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不同实验阶段是否为饱和溶液,与学生互动。
【提问】不同情况下KNO3在水中溶解性的最大值,通过数据,获取信息。
【投影】查阅资料:不同情况下KNO3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现象。
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溶质质量变。
温度,溶剂量定量角度说明温度、溶剂量这两个变量对KNO3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
训练查找信息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概念建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温度和溶剂量对溶液的影响。
根据学案上提供的实验用品,请用简单仪器装置图表示实验方案。
【展示】实验用品:KNO3固体,蒸馏水,100mL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展示】学生实验方案讨论并用简单仪器装置图表示实验方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称量仪等。
2. 实验试剂:硝酸钾、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3. 讲解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通过实验,向已经溶解了较多溶质的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4. 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等方法,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或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5. 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规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并学会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设计思想: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学生表演的形式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1、设计幻灯片。
2、由两名学生表演的生活片段2个部分。
3、同步实验。
实验用品;白糖、果真、NaCl CuSO4 KmnO4 H2O 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火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释呢?今天,我们先去小丽家看看,小丽与姐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了呢?请同学们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小丽:好累啊!姐姐,我回来了。
姐姐:回来了,妹妹。
小丽:姐姐,我要喝糖水。
姐姐:好,姐姐给你倒。
姐姐向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把水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显出撒娇状)姐姐:好好,别着急,我再给你加些糖。
(微笑着)姐姐又向水中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然后又加了一勺,再搅拌,杯底仍有糖剩余后,将玻璃杯递给了小丽。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溶质(如食盐、糖等),溶剂(如水、酒精等),烧杯,试管,搅拌棒,温度计等。
2. 课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如食盐水、糖水等)和不饱和溶液(如清水、酒精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让学生分别取一定量的溶质(如食盐、糖等)放入不同容量的溶剂(如水、酒精等)中,观察溶解情况。
(2)引导学生发现:当溶质在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时,形成的是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时,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3. 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1)观察法: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2)加热法:对溶液加热,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4. 实验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溶质和溶剂,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2)记录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扩展:1. 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工业生产等。
2. 举例说明:食盐水在腌制过程中的作用,糖水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转化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状态。
3. 学生能够运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难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药品和器材。
2. PPT课件和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1. 预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
2. 做好实验操作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溶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从而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状态的转化,总结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应用: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完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
2. 调查生活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应用实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
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
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
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
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
[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