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公式

水文地质公式

1、(回采)突水系数:M P T =式中T —突水系数(Mpa/m)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Mpa)M —底板隔水层厚度2、(掘进)安全隔水层厚度:()PP K L P K L L t 4822γγ-+=式中t--安全隔水层厚度(m)L —巷道宽度(m )γ—底板隔水层的平均重度(MN/m 3)K P --底板隔水层的平均抗拉强度(Mpa )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Mpa) 3、含水或导水断层防水煤(岩)柱留设经验公式:()m K P KM L P 8.181.0/67.031.245.0/35.0=⨯⨯⨯==式中L--煤(岩)柱留设宽度(m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M —煤层厚度或采高(m)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Mpa)K P —煤(岩)的抗拉强度(Mpa )4、垮落带高度的计算公式: 5.1322.6100++=M M H m 式中:M---10Ⅱ层煤厚(采高)2.1m可见10Ⅱ层煤开采垮落带高度进入9层煤范围但未进入8层。

2﹞10Ⅱ层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及保护层厚度的计算::㈠ 10Ⅱ层煤开采垮落带高度进入9层煤范围但未进入8层,由公式: ∑M=M 2+(M 1-h 1-2/y 2)计算9、10Ⅱ层综合开采厚度:式中:∑M —-综合开采厚度M 2----10Ⅱ层煤厚(采高)M 1----9层煤厚h 1-2----9层、10Ⅱ层垂直间距y 2-----10Ⅱ层冒高与采厚比5、导水裂隙带厚度公式:0.40.51.3100++=∑∑M M H L式中H L --导水裂隙带厚度(m)∑M —-综合开采厚度(m ) 6、保护层厚度: nM A H b ∑==33式中H b --保护层厚度 (m)∑M —-综合开采厚度(m )n —开采分层数7、开采上限公式:开采上限=地面标高-第四系厚度-导水裂隙带高度-保护层厚度8、煤层可采指数:n n k m '=式中 n ′ —见煤点≥最低可采煤厚的点数n —评价区域内所有见煤点数9、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100⨯=⋅=mS V C r 样本标准差: 1)(2--=∑n m m S式中m —各见煤点煤厚(m )m --平均煤厚(m )n —见煤点数10、矿井(采区)涌水量预计: “大井”法计算公式πF r =0 (1) K S R 10= (2)0r R R += (3) )lg lg 73.200r R KMS Q -= (4)式中:Q ---------采区涌水量(m 3/h )K ---------渗透系数(m/d )M ---------含水层厚度(m ) S ---------设计降深(m )R 0--------- 引用影响半径(m )r 0--------- 引用大井半径(m )R --------- 抽水影响半径(m )F ---------采区面积(m 2) 10、矿井(采区)涌水量预计: 比拟法计算公式m s s Q Q 1212=式中:Q 2----设计水平五灰最大突水量(m 3/h )S 2 ----- 设计降深 (m )Q 1------ 已知放水量 (m 3/h )S 1 ------已知降深 (m )m -----流态指数 取 1.4311、单孔出水量估算公式:gh CW q 2=式中:q----单孔出水量(m 3/h )C ----- 流量系数,一般取0.6—0.62W------ 钻孔的断面积(m 2)g ------重力加速度 (9.81m/s 2)h -----钻孔出水处的水头高度(m )12、浆液注入量预算公式:βπn R AH V 2= 式中:V ――注浆孔浆液预算注入量(m 3 )A――浆液扩散消耗系数,取1.2-1.5H――注浆段高(m )R ――浆液有效扩散半径(m)β――充填系数,取0.9n――裂隙率,取0.01213、堰测法流量计算公式 ①直角三角堰:h h Q 2014.0=三角堰梯形堰②梯形堰:h Bh Q 018.0=③矩形堰无缩流:h Bh Q 018.0=(有缩流指堰口宽度小于堰墙口宽度) 矩形堰有缩流:h h h B Q )(018.0-=(无缩流指堰口宽度等于堰墙口宽度) 式中:Q ――流量(m 3/h )h ――水头高度(m )B ――堰口(底)宽(m )公司印章管理制度一、目的公司印章是公司对内对外行使权力的标志,也是公司名称的法律体现,因此,必须对印章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的严格管理,以保证公司各项业务的正常运作,由公司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径流7.1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X-D-∆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q x=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共37页文档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共37页文档
水文地质数的计算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ch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解析

ch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解析

天然排泄量
排泄量开采排泄量
人工开采量允 实许 际开 开采 采量 量
➢ 1.补给量:流入含水层的水量
• (1)天然补给量 • (2)开采补给量
分为垂侧直向补补给给量量大相 地 越气邻 表 流降含 水 补水水 ( 给、层 河人地流工下 、回水 水灌库等)
Q垂
Q径
夺取河流补给
Q
夺取消耗补给
Q
越流补给
➢ (二)主要类型 • 1.单孔抽水 • 只在一个孔内抽水;了解钻孔的Q与s的关系及含水层的富水性,
渗透性;多在初勘阶段进行
• 2.多孔抽水
• 一个孔抽水,一个或多个观测孔;测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了 解影响范围,漏斗形状及变化,确定井距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 的水力联系;多在详勘阶段进行
• 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 • 两个或两个以上抽水井;了解区域s与Q的关系,评价区域允许开
四、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及其保证率要求 • 允许开采量:经济技术可行,在整个开采期内水量不会减少,动水
位不超过设计标准,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 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的条件下的所能取得的地 下水资源量。
➢ 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分为5级:A级、B级、C级、D级、E级 • E级:搜集资料,用经验的水文地质参数估算水资源量,为预测资
Q侧=K*i*w

Q’=M*F’(岩溶地区)
• 地下水径流模数
M 地 地下 下暗 河河 系总 总出 补口 给流 面量 积(m3 / s km 2)
• 4.河流入渗补给量
• Qs=Qa-Qb • Q1=KI1BH • Qs=Q1+Q1
Q2=KI2BH
态观测等。 • 程序:接受任务 确定工作方案 编制勘察纲要 野外作业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

《水文地质手册》修编提纲(第三稿)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二○○七年九月三日目录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 (1)第一章地质基础 (1)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 (2)第二篇普通与专项水文地质调查 (6)第一章普通水文地质调查 (6)第二章城市水文地质调查 (7)第三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 (8)第四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 (9)第五章医学水文地质调查 (10)第六章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 (11)第七章地热资源调查 (12)第三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15)第一章遥感水文地质调查 (15)第二章水文地质物探 (17)第三章水文地质钻探 (18)第四章水文地质试验 (24)第五章地下水模型技术 (26)第六章同位素技术 (27)第七章现场采样与测试 (28)第八章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 (29)第四篇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 (31)第一章水文地质计算 (31)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32)第三章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35)第五篇图件编制、成果及信息系统建设 (38)第一章水文地质图件编制 (38)第二章成果整理 (39)第三章信息系统建设 (40)附录 (42)参考文献 (42)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第一章地质基础第一节地质年代与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一、地质年代表二、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一)1﹕100万(二)1﹕50万,1﹕20万,1﹕10万(三)1﹕5万,1﹕2.5万,1﹕1万第二节地貌一、地貌类型的划分二、河谷地貌形态类型(一)河谷类型的划分(二)河漫滩的主要类型(三)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三、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类型四、干旱地区荒漠类型与地貌形态类形(一)荒漠的类型(二)地貌形态类型五、冰川地貌形态类型六、岩溶地貌形态类型七、海岸带地貌形态类型第三节第四纪地质一、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二、第四纪的划分三、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分类及野外鉴别(一)松散岩石分类(二)砾石类土和砂类土的肉眼鉴别方法(三)粘性土按塑性指数的分类及野外鉴别方法第四节岩石的分类及其特征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二、沉积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沉积岩分类(二)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三、岩浆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各种类型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二)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四、变质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变质岩的分类(二)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第五节地质构造一、褶曲(一)褶曲要素(二)褶曲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二、断层(一)断层要素(二)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三)构造岩的类型及其特征三、裂隙、劈理(一)裂隙的类型及其特征(二)裂隙的统计与制图(三)劈理的类型及其特征(四)劈理的类理及其特征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一、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二、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与均衡三、水在岩石中存在形式及其特征四、水的物理性质(一)水的主要理化常数(二)水的导热系数(λ)(三)水的动力粘滞系数(μ)(四)水的运动粘滞系数(γ)第二节控制地下水形成的气象、水文因素一、气象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一)空气的湿度(二)大气降水的特点及其变化的表示(三)蒸发的形式与影响因素(四)气象基本要素的综合表示方法二、水文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一)径流的表示方法(二)流量过程线中地下水补给的分割第三节岩石的主要物理和水理性质一、岩石的空隙性(一)岩石空隙的成因类型(二)岩石空隙的形式(三)岩石空隙的参考数值二、松散岩类水理性质的参考数值(一)持水度和毛细上升高度(二)在常压下平均渗透系数值(三)某些松散岩类给水度平均值三、一些岩石的热性质第四节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一、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一)地下水主要类型(二)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三)我国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类型(四)裂隙水的水文地质类型(五)岩溶水的主要水文地质类型(六)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类型四、泉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第五节地下水水质一、地下水按物理化学特征的分类(一)按温度的分类(二)按矿化度的分类(三)按酸碱度的分类(四)按硬度的分类(五)按放射性分级(六)按耗氧量的分类(七)按卫生条件的分类二、地下水某些物理性质的定性表示方法(一)水中存在物质与水的颜色的关系(二)地下水透明度的野外分级(三)气味的强度等级(四)水中存在物质与口味的关系(五)引起味觉的盐类近似浓度三、水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四、水化学分析成果的审查五、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方法(一)舒卡列夫分类(二)布罗茨基分类(三)阿廖金分类(四)皮帕尔图解法六、水化学中常用资料和数据(一)常用化合物的分子量、当量、比重(二)地下水硬度换算(三)几种难溶物质的溶度和溶解度(四)不同温度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五)不同pH值的水中各种弱酸存在的形式第六节地下水的循环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二、三水转换及其关系第七节地下水的运动一、地下水运动的形态(一)渗流运动(二)紊流运动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定律三、地下水流态的判定方法第八节地下水系统理论一、地下水系统理论二、地下水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三、地下水系统组成与结构分析第二篇普通与专项水文地质调查第一章普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不同类型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二)冲积平原区(三)冲积、湖积平原区(四)山间河谷平原区(五)山间冲积、湖积盆地二、戈壁沙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山前戈壁平原区(二)山前细土平原区(三)沙漠、盐漠、盐湖区三、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区与黄土塬区)(二)河谷平原区中的黄土台塬四、丘陵山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沉积岩分布地区(二)火成岩分布地区(三)变质岩分布地区五、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裸露型地区(二)覆盖型地区(三)埋藏型地区六、红层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七、滨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滨海平原和大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二)岛屿、半岛和狭窄的滨海平原区八、多年冻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第二节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一、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一)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三)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四)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五)对物理地质现象的调查二、水点的观察与描述(一)水井、钻孔的调查(二)泉的调查(三)岩溶水点的调查(四)地表水体的调查第三节基岩山区的找水途径一、基岩蓄水构造的基本类型和富水特征二、基岩区找水途径(一)变质岩地区(二)火成岩地区(三)沉积岩地区三、地植物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一)水文地质指示植物调查方法(二)地植物分布参考资料四、民谚与地下水第二章城市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调查内容一、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调查(一)地下水与土壤污染调查(二)城市垃圾场调查(三)海、咸水入侵调查(四)其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一)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二)应急和后备地下水源地调查(三)热、矿水资源调查第二节调查方法一、一般常规调查方法二、城市水文地质问题调查方法第三节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评价一、地下水环境评价(一)地下水背景值与开发利用分析评价(二)地下水质量评价(三)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与预测二、地质环境评价(一)土壤污染评价(二)固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三)固废场址适宜性评价三、地下水资源前景分析(一)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二)应急或后备地下水水源地论证(三)地热、矿泉水资源论证四、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区划(一)评价原则(二)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三)城市地质环境区划第三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一、调查内容(一)现有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二)老窑水文地质调查(三)关闭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二、调查方法第二节矿床充水条件分析第三节矿床的水文地质类型第四节矿坑涌水量计算一、相关分析法二、水文地质比拟法三、水均衡法四、分析计算法(一)竖井涌水量计算(二)狭长水平坑通涌水量计算(三)坑通系统涌水量计算(四)露天采矿场涌水量预测五、模型法六、矿床疏干计算第五节矿山疏干、突水与矿井水利用一、矿坑排水疏干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二、矿坑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一)排水对供水的影响(二)排水对水环境的污染三、矿坑排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四、矿井水排供综合利用第六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一、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二、老窑地质环境评价三、关闭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四、矿井水排供综合利用评价第四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农业供水与利用现状调查二、疏干为目的的水文地质调查(一)沼泽地类型及地下水的作用(二)疏干土壤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三、灌溉为目的的水文地质调查(一)农作物对土壤水的要求(二)灌溉对潜水动态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第二节农业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一、农田灌溉用水来源(一)天然地表水(二)地下水(三)工矿废水与生活污水二、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一)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指标(二)盐碱害类型双项灌溉水质评价指标(三)评价模式与方法(四)灌溉用水危害类型的划分(五)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水质标准(六)肥水水质评价(七)评价结果第三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地下水的开发模式的优化二、微咸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三、土壤水的开发利用四、肥水的农业利用五、节水技术的推广第五章医学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饮水型地方病分布调查一、地方病病情调查主要包括病种、病况(轻重)、性别、年龄分布。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水文地质参数是指在水文地质调查中通过采集和分析水文地质数据所得到的一系列参数指标,用于描述地下水的含水层性质和地下水运动规律,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压力系数、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地下水涌泉速度等。

压力系数是指地下水压力与深度之比。

通常参考大量的水井资料计算得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 = ρgh其中,P为地下水压力(单位:帕),ρ为水的密度(单位:千克/立方米),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米/秒的平方),h为地下水埋深(单位:米)。

渗透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毛管头差下,单位面积上地下水通过含水层的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k=qL/(At)其中,k为渗透系数(单位:米/秒),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含水层单位面积的水流量(单位:立方米/秒),L为毛管头差(单位:米),A为含水层截面积(单位:平方米),t为时间(单位:秒)。

有效孔隙度表示岩石或土壤中所含明显的和普遍存在的有益于地下水储存和运动的微小空隙的相对比例。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n=(Vv/Vt)*100%其中,n为有效孔隙度(单位:%),Vv为有效孔隙体积(单位:立方米),Vt为总体积(单位:立方米)。

地下水涌泉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从地下储层出流的地下水量与地下储层的面积之比。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Aq其中,Q为地下水涌泉速度(单位:立方米/秒),A为出水面积(单位:平方米),q为单位时间内流出地下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除了以上所述的水文地质参数,还有一些重要的参数,如渗透率、含水层厚度、孔隙度、地下水补给量等,具体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来选择和应用。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需要借助于有关的实测数据和地质勘探资料,能够提供科学、准确的参数数据,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07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07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水文地质参数常通过野外试验、实验室测试及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采用有关理论公式计算求取,或采取数值法反演求参等。

第一节给水度一、影响给水度的主要因素给水度(μ)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给水度和饱水带的岩性有关,随排水时间、潜水埋深、水位变化幅度及水质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岩性给水度经验值见表7.l。

二、给水度的确定方法确定给水度的方法除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法(参考《地下水动力学》等文献)外,还常用下列方法:1.根据抽水前后包气带上层天然温度的变化来确定p 值根据包气带中非饱和流的运移和分带规律知,抽水前包气带内土层的天然湿度分布应如图 7.1中的 Oacd 线所示。

抽水后,潜水面由 A 下降到 B (下降水头高度为功),故毛细水带将下移,由aa '段下移到bb '段,此时的土层天然湿度分布线则变为图中的Oacd 。

对比抽水前后的两条湿度分布线可知,由于抽水使水位下降,水位变动带将给出一定量的水。

根据水均衡原理,抽水前后包气带内湿度之差,应等于潜水位下降Δh 时包气带(主要是毛细水带)所给出之水量(μΔh )即h W W Z i i n i i∆=-∆∑=μ)(121故给水度为hW W Z i i n i i∆-∆=∑=)(121μ (7.1)式中:△Z i ——包气带天然湿度测定分段长度(m );△h ——抽水产生的潜水面下移深度(m );W 1i ,W 2i ;——抽水前后△Z i 段内的土层天然湿度(%);n ——取样数。

2.根据潜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用有限差分法确定μ值如果潜水单向流动,隔水层水平,含水层均质,可沿流向布置3个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图7.2),然后根据水位动态观测资料,按下式计算。

【最新推荐】给水度经验值-word范文模板 (4页)

【最新推荐】给水度经验值-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给水度经验值篇一:给水度的确定方法一、给水度给水度是被水饱和了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水的能力。

其大小为自由排出重力水的最大体积与整个岩石体积之比。

它在数值上等于饱和水容度与持水度之差。

(一)松散含水层的给水度用下式确定。

μ=Wn-Wm式中μ——给水度,%;Wn——饱和水容度,%; Wm——持不度,%。

(二)基岩含水层的给水度,用裂隙率或岩溶率近似表示,见下式。

式中 ncp——含水层平均裂隙率;Mncp——为一平方米断面上裂隙的面积。

(三)岩石的经验给水度常见岩石给水度的经验值见表1。

表1 常见岩石(土)给水度经验数值裂隙岩层和岩溶化岩层的裂隙率和岩溶率可近似为给水度,其经验数值见表2。

表2 坚硬岩石裂隙率经验数值二、弹性给水度(μ﹡)表示当水头降低或升高一个单位时,含水层从水平面积为一个单位面积,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释放出来或接纳的水体积,是无量纲。

非均质含水层(μ﹡)可以随地而异,大部分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在10~10之间。

-5-3篇二:各种岩土与渗流有关的参数经验值毛昶熙主编《堤防工程手册》所给经验值:表1 各种土的渗透系数经验值表2 岩石和岩体的渗透系数表3 各种岩土的给水度μ表4 各种岩土的压缩弹性模量E及单位储存量S的值郑春苗,Gordon D.Bennett 著《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所给经验值:表6 不同地质材料的单位给水度表7 不同地质材料的孔隙率朱学愚,钱孝星著《地下水水文学》所给经验值表8 典型孔隙率数值篇三:07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 X—t日内降水总量(m)。
? 注: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几乎没有水平排泄的潜水。在水 力坡度大、地下径流强烈的地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不完全反 映在潜水面的上升中,而有一部分水从水平方向排泄掉了, 则会导致计算的降水入渗系数值偏小。如果是承压水,水位 的上升不是由于当地水量的增加,而是由于压力的变化。以 上情况本方法不适用。
量(河流基流量、矿坑排水量、泉流量等)的系列资料和降
水量的系列资料,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求出各时段降水量对于
地下水排泄量的贡献,可以大致估算出降水入渗补给量。
? 以当月的降水量和前几个月的降水量为自变量,共有n+1个自
变量 x0, x1, x2 ? xn 。自变量可适当取多一些。地下水排泄量为 因变量y。根据引入变量的数目和样本的大小,算出自由度f1 和f2。给定显著水平α ,查表得到临界的F检验值Fα ,然后进 行逐步回归计算。如果算得的F值大于Fα ,则认为这一自变量 的影响是重要的,引入回归方程。否则予以剔除。最后得到的
0.01 > 粘土0.002
? 漏斗疏干法
?
在潜水面平缓、天然地下径流量很小的地区,抽水井所抽出的水主
要来自降落漏斗疏干的水量,随着抽水时间的延长,降落漏斗在不断扩
展,只要将某一时刻以前抽出的水量,除以该时段的降落漏斗体积,即
可得到给水度,计算公式如下:
?
? 式中
? ? Q ?t
V
Q—抽水井的流量(m3/d)
50 1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粘土
亚粘土
亚砂土
粉细砂
砂卵砾石
0~0.02 0.01~0.03 0.03~0.05 0.05~0.11 0.08~0.14 0.09~0.15 0.08~0.15 0.07~0.14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8.1 一般规定8.1.1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必须在分析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地选用公式(选用的公式应注明出处)。

8.1.2 本章所列潜水孔的计算公式,当采用观测孔资料时,其使用范围应限制在抽水孔水位下降漏斗坡度小于1/4处。

8.2 渗透系数8.2.1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抽水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 当Q~s(或Δh2)关系曲线呈直线时,1)承压水完整孔:(8.2.1-1)2)承压水非完整孔:当M>150r,l/M>0.1时:(8.2.1-2)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8.2.1-3)3)潜水完整孔:(8.2.1-4)4)潜水非完整孔:当>150r,l>0.1时:(8.2.1-5)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8.2.1-6)式中K——渗透系数(m/d);Q——出水量(m3/d);s——水位下降值(m);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H——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h——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的平均值(m);h——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m);l——过滤器的长度(m);r——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m);R——影响半径(m)。

2 当Q~s(或Δh2)关系曲线呈曲线时,可采用插值法得出Q~s 代数多项式,即:s=a1Q+a2Q2+……a n Qn (8.2.1-7)式中a1、a2……a n——待定系数。

注:a1宜按均差表求得后,可相应地将公式(8.2.1-1)、(8.2.1-2)、(8.2.1-3)中的Q/s和公式(8.2.1-4)、(8.2.1-5)、(8.2.1-6)中的以1/a1代换,分别进行计算。

3 当s/Q (或Δh2/Q)~Q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出a1后,按本条第二款代换,并计算。

8.2.2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若观测孔中的值s(或Δh2)在s(或Δh2)~lgr关系曲线上能连成直线,可采用下列公式:1 承压水完整孔:(8.2.2-1)2 潜水完整孔:(8.2.2-2)式中s1、s2——在s~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在Δh2~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2);r1、r2———在s(或Δh2)~lgr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s2(或)的两点至抽水孔的距离(m)。

第七章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第七章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算的参数数值差异较大。解决的方法是在形成的降落漏斗范 围内布置较多的观测孔,求水文地质参数的平均值。
(3)注意边界条件的影响。
三、利用数值法求水文地质参数

数值法按其求解方法可分为:试估—校正法和优化计算 法,一般多采用试估—校正法。
这种方法利用水文地质工作者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 给出参数初值及其变化范围,用正演计算求解水头函数,将 计算结果和实测值进行拟合比较,通过不断调整水文地质参 数和反复多次的正演计算,使计算曲线和实测曲线符合拟合 要求,此时的水文地质参数即为所求。 然而,求参结果的可靠性和花费时间的多少,除了取决 于原始资料精度外,还取决于调参者的经验和技巧。

根据降水过程前后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计算潜水含水层 的一次降水入渗系数,可采用下式近似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 数:
hmax h h t / X

式中
—降水后观测孔中的最大水柱高度(m); hmax
—一次降水入渗系数;
h —临近降水前,地下水水位的天然平均降(升)速(m/d); t —观测孔水柱高度从h 变到 hmax 的时间(d);
y ao bo xo b1 x1 b2 x2 bl xl
式中
x0 , x1 , x2 xl —对地下水排泄量有显著影响的个月的降水
量;

a0 , b0 , b1 , b2 bl —回归系数

考虑到入渗的机制,只有当降水量大于临界降水量后,
才能产生入渗。可对作为自变量的降水量减去某一常数后, 再进行回归计算。如再考虑到雨型的影响,可对七、八月份 等有暴雨月份的自变量再乘以某一系数。
计算水位 实测水位
时 间 (年 )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参考文档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参考文档
§3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
二、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的确定方法
1.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孔水位下降资料求渗透系数
(2)当Q~s(或Δh2 )关系曲线呈曲线
采用插值法得出Q~s代数多项式,即:
s ? a1Q ? a 2Q 2 ? ? ? ? a nQ n
式中 a1、a2……an—待定系数。a1宜按均差表求得,
图7-2 土壤含水率变化曲线
二、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5、根据抽水前后包气带土层天然湿度的变化来确定μ值 抽水前包气带内土层的天然湿度分布应如图 7—3中的
oacd线所示。抽水后,潜水面由 A下降到 B(下降水头高度为 △h),此时的土层天然湿度分布线则变为图中的 oabd。
对比抽水前后的两条湿度分布线可知,由于抽水水位下 降,水位变动带将会给出一定量的水。按水均衡原理,抽水 前后包气带内湿度之差,应等于潜水位下降 △h时包气带所 给出的水量。
利用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 确定,或采用 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 的方法确定,但必须保 持含水层的天然结构。 1、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法
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确定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必须 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 ,并且 观测孔离抽水井的距离和深度、 抽水延续时间、抽水量的控制和动水位的观测 等都必须满 足一定的技术要求,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延长,降落漏斗在不断扩展,只要将某一时刻以前抽出的
水量,除以该时段的降落漏斗体积,即可得到给水度,计

算公式如下:
? ? Q ?t
V
降落漏斗的形状一般为不规则的漏斗形。当观测孔较多 时,可根据实测的降落漏斗形状和漏斗内降深等值线,算 出漏斗体积V。
§2 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二、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水文地质公式

水文地质公式

1、(回采)突水系数:M P T =式中T —突水系数(Mpa/m)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Mpa)M —底板隔水层厚度2、(掘进)安全隔水层厚度:()PP K L P K L L t 4822γγ-+=式中t--安全隔水层厚度(m)L —巷道宽度(m )γ—底板隔水层的平均重度(MN/m 3)K P --底板隔水层的平均抗拉强度(Mpa )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Mpa) 3、含水或导水断层防水煤(岩)柱留设经验公式:()m K P KM L P 8.181.0/67.031.245.0/35.0=⨯⨯⨯== 式中L--煤(岩)柱留设宽度(m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M —煤层厚度或采高(m)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Mpa)K P —煤(岩)的抗拉强度(Mpa )4、垮落带高度的计算公式: 5.1322.6100++=M M H m 式中:M---10Ⅱ层煤厚(采高)2.1m可见10Ⅱ层煤开采垮落带高度进入9层煤范围但未进入8层。

2﹞10Ⅱ层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及保护层厚度的计算:: ㈠ 10Ⅱ层煤开采垮落带高度进入9层煤范围但未进入8层,由公式: ∑M=M 2+(M 1-h 1-2/y 2)计算9、10Ⅱ层综合开采厚度:式中:∑M —-综合开采厚度M 2----10Ⅱ层煤厚(采高)M 1----9层煤厚h 1-2----9层、10Ⅱ层垂直间距y 2-----10Ⅱ层冒高与采厚比5、导水裂隙带厚度公式:0.40.51.3100++=∑∑M M H L式中H L --导水裂隙带厚度(m)∑M —-综合开采厚度(m ) 6、保护层厚度: n MA H b ∑==33式中H b --保护层厚度 (m)∑M —-综合开采厚度(m )n —开采分层数7、开采上限公式:开采上限=地面标高-第四系厚度-导水裂隙带高度-保护层厚度8、煤层可采指数:n n k m '=式中 n ′ —见煤点≥最低可采煤厚的点数n —评价区域内所有见煤点数9、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100⨯=⋅=mS V C r 样本标准差: 1)(2--=∑n m m S 式中m —各见煤点煤厚(m )m --平均煤厚(m )n —见煤点数10、矿井(采区)涌水量预计: “大井”法计算公式 πF r =0 (1) K S R 10= (2) 00r R R += (3) )lg lg 73.200r R KMS Q -= (4)式中:Q ---------采区涌水量(m 3/h )K ---------渗透系数(m/d )M ---------含水层厚度(m ) S ---------设计降深(m )R 0--------- 引用影响半径(m )r 0--------- 引用大井半径(m )R --------- 抽水影响半径(m )F ---------采区面积(m 2) 10、矿井(采区)涌水量预计: 比拟法计算公式 m s s Q Q 1212=式中:Q 2----设计水平五灰最大突水量(m 3/h )S 2 ----- 设计降深 (m )Q 1------ 已知放水量 (m 3/h )S 1 ------已知降深 (m )m -----流态指数 取 1.4311、单孔出水量估算公式:gh CW q 2=式中:q----单孔出水量(m 3/h )C ----- 流量系数,一般取0.6—0.62W------ 钻孔的断面积(m 2) g ------重力加速度 (9.81m/s 2) h -----钻孔出水处的水头高度(m )12、浆液注入量预算公式:βπn R AH V 2=式中:V ――注浆孔浆液预算注入量(m 3 )A――浆液扩散消耗系数,取1.2-1.5 H――注浆段高(m )R ――浆液有效扩散半径(m) β――充填系数,取0.9n――裂隙率,取0.01213、堰测法流量计算公式 ①直角三角堰:h h Q 2014.0=三角堰梯形堰②梯形堰:h Bh Q 018.0= ③矩形堰无缩流:h Bh Q 018.0=(有缩流指堰口宽度小于堰墙口宽度) 矩形堰有缩流:h h h B Q )(018.0-=(无缩流指堰口宽度等于堰墙口宽度) 式中:Q ――流量(m 3/h )h ――水头高度(m )B ――堰口(底)宽(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水文地质参数常通过野外试验、实验室测试及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采用有关理论公式计算求取,或采取数值法反演求参等。

第一节给水度一、影响给水度的主要因素给水度(μ)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给水度和饱水带的岩性有关,随排水时间、潜水埋深、水位变化幅度及水质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岩性给水度经验值见表7.l。

二、给水度的确定方法确定给水度的方法除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法(参考《地下水动力学》等文献)外,还常用下列方法:1.根据抽水前后包气带上层天然温度的变化来确定p 值根据包气带中非饱和流的运移和分带规律知,抽水前包气带内土层的天然湿度分布应如图 7.1中的 Oacd 线所示。

抽水后,潜水面由 A 下降到 B (下降水头高度为功),故毛细水带将下移,由aa '段下移到bb '段,此时的土层天然湿度分布线则变为图中的Oacd 。

对比抽水前后的两条湿度分布线可知,由于抽水使水位下降,水位变动带将给出一定量的水。

根据水均衡原理,抽水前后包气带内湿度之差,应等于潜水位下降Δh 时包气带(主要是毛细水带)所给出之水量(μΔh )即h W W Z i i n i i∆=-∆∑=μ)(121故给水度为hW W Z i i n i i∆-∆=∑=)(121μ (7.1)式中:△Z i ——包气带天然湿度测定分段长度(m );△h ——抽水产生的潜水面下移深度(m );W 1i ,W 2i ;——抽水前后△Z i 段内的土层天然湿度(%);n ——取样数。

2.根据潜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用有限差分法确定μ值如果潜水单向流动,隔水层水平,含水层均质,可沿流向布置3个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图7.2),然后根据水位动态观测资料,按下式计算。

值:h h t h x t K t 22t 2,2,32t 1,22)2-) (2h h ∆∆++∆•∆∆•=ωμ (7.2) 式中:h 1,t 、h 2,t 、h 3,t ——1、2、3号观测孔t 时刻水位,即含水层水流度(m );△h2——△t时段内2号孔水位变幅(m);ω——垂向流入和流出量之和,称综合补给强度(m/d);K——渗透系数(m/d);Δx——观测孔间距(m)。

第二节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渗透系数(K)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的大小与介质的结构(颗粒大小、排列、空隙充填等)和水的物理性质(液体的黏滞性、容重等)有关,单位是m/d或cm/s。

导水系数(T)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常用单位是m2/d。

导水系数只适用于平面二维流和一维流,而在三维流中无意义。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一般采用抽水试验法和数值法反演计算求得。

一、用抽水试验法求参数应注意的问题利用抽水试验法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在第二章及《地下水动力学》一书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只介绍应该注意的问题。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采用解析公式反演的方法识别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可分为稳定流抽水和非稳定流抽水两类。

在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时,常采用稳定流裘布依公式计算渗透系数,但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不符。

其原因除施工质量(洗孔不彻底,滤水管外填砾不合规格等),主要是选用计算公式与抽水引起的地下水运动规律不符,即不符合裘布依公式的假设条件。

主要影响因素有:1)含水层的井壁边界条件。

如抽水水位降深较大时,井壁及抽水井周围产生的三维流或井周围产生紊流、滤水管长度小于含水层厚度等。

利用单井抽水试验资料求渗透系数的误差较大,往往是由此原因造成的。

即使采用多孔抽水试验资料求渗透系数,也往往会产生利用距井近的观测孔资料求得K值偏小、反之偏大的现象。

K值偏小主要是因为观测孔受到了抽水井三维流或紊流的影响;K值偏大是由于观测孔远离抽水井时,水位降深(S)与观测孔距抽水井距离(r)已经不是对数关系或受边界条件影响。

2)影响半径(R)。

裘布依公式的影响半径实质上是含水层的补给边界,在此边界上始终保持常水头。

实际含水层很少能满足该条件。

理论上,在抽水后的实际降落漏斗范围内,只有当观测孔与抽水井的距离(r)小于0.178倍的R时,水位降深S与r 才属对数关系;当r大于0.178R后就变为贝塞尔函数关系,而贝塞尔函数斜率小于对数函数,这就是前述观测孔越远计算的K值越大的根本原因。

3)天然水力坡度(I)的影响。

裘布依公式假定抽水前地下水是静止的,实际上,地下水是在天然水力坡度作用下运动的。

利用水流上游观测孔求得的K值偏小,下游求得的K值偏大,因此,天然水力坡度在潜水含水层中影响较显著。

4)抽水降深大小的影响。

抽水降深小,易获得较准确的渗透系数值,但由于所求得的渗透系数是代表降落漏斗范围内含水层体积的平均值,所以其代表性差;抽水降深大,易获得代表性大的K值。

在实际计算中,应选择抽水降深较大,同时抽水井周围三维流或紊流影响较小,且S与r保持对数关系的观测孔资料计算K值。

C.V.Theis公式的重要用途之一是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反求水文地质参数,在应用中要注意泰斯公式的假设条件。

野外水文地质条件不一定完全符合假设条件,在使用单井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求水文地质参数时应注意:①对于承压完整井抽水,当井内流速达到一定程度(达lm/s以上)时,在井附近会产生三维流区,此时,利用主孔资料或布置在三维流区内的观测孔求解时,将产生三维流影响的水头损失,所以,应对实测降深值进行修正。

②由于地下水运动存在天然水力坡度,利用观测孔求水文地质参数时将具有不同方向的数值差异,在地下水流方向的上、下游所计算的参数数值差异较大。

解决的方法是在抽水形成的降落漏斗范围内布置较多观测孔,求水文地质参数的平均值,代表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参数值。

③注意边界条件的影响。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利用地下水动力学公式计算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可参考《地下水动力学》等有关文献。

二、数值法求水文地质参数随着地下水模拟软件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增多与系列增长,数值法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常用数值法反演求水文地质参数。

数值法按其求解方法可分为试估—校正法和优化计算法,一般采用试估—校正法。

这种方法利用水文地质工作者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给出参数初值及其变化范围,用正演计算求解水头函数,将计算结果和实测值进行拟合比较,通过不断调整水文地质参数和反复多次的正演计算,使计算曲线与实测曲线符合拟合要求,此时的水文地质参数即为所求。

然而,求参结果的可靠性和花费时间的多少,除了取决于原始资料精度外,还取决于调参者的经验和技巧。

数值法具体求参过程可参考数值法反演求参的有关文献。

第三节储水率和储水系数储水率和储水系数是含水层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

储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因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储存)的弹性水量,用产μs表示,它是描述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或剖面二维流的水文地质参数。

储水系数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释放(或储存)的水量,用S表示。

潜水含水层的储水系数等于储水率与含水层的厚度之积再加上给水度,即潜水含水层所释放(储存)的水量,具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含水层由于压力变化所释放(储存)的弹性水量;另一部分是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所疏干(储存)含水层的重力水量,这一部分水量正好等于含水层的给水度,由于潜水含水层的弹性变形很小,可用给水度近似代替储水系数。

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等于其储水率与含水层厚度之积,它所释放(或储存)的水量完全是弹性水量,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也称为弹性释水系数。

储水系数是没有量纲的参数,其确定方法是将野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获得的数据,用配线法或直线图解法等方法进行推求,具体方法详见《地下水动力学》等相关文献。

第四节越流系数和越流因素表示越流特性的水文地质参数是越流系数(σ)和越流因素(B)。

越流补给量的大小与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K'及厚度b'有关,即K'愈大b'愈小,则越流补给的能力就愈大。

当地下水的主要开采含水层底、顶板均为弱透水层时,开采层和相邻的其他含水层有水力联系,越流是开采层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

越流系数σ表示当抽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σ=K '/b ')。

显然,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越流系数越大,通过的水量就愈多。

越流因素B 或称阻越系数,其值为主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倒数乘积的平方根。

可用式(7.3)表示:''K Tb B (7.3)式中:T ——抽水含水层的导水系数(m 2/d );b '——弱透水层的厚度(m );K '——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m /d );B ——越流因素(m )。

弱透水层的渗透性愈小,厚度愈大,则越流因素B 越大,越流量愈小。

自然界越流因素的值变化很大,可以从数米到数千米。

对于完全不透水的覆盖岩层来说,越流因素B 为无穷大,而越流系数σ为零。

越流因素和越流系数可通过野外抽水试验获得,具体方法可参考《地下水动力学》等相关文献。

第五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和潜水蒸发强度一、降水入修补给系数(一)基本概念降水是自然界水分循环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来源。

地下水可恢复资源的多寡是与降水入渗补给量密切相关的。

但是,降落到地面的水分不能直接到达潜水面,因为在地面和潜水面中间隔着一个包气带,入渗的水必须经过包气带向下运移才能到达潜水面。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是降水渗入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α值的大小取决于地表土层的岩性和土层结构、地形坡度、植被覆盖情况、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形式等。

一般情况下,地表土层的岩性对α值的影响最显著。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可分为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系数,其值变化于0~1,表7.2为水利电力部水文局综合各流域片的分析成果,列出的不同岩性在不同降水量年份条件下的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取值范围。

(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确定方法1.近似计算法近似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的方法很多,大多数的近似计算法是首先计算出某些时段和典型地段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再推广到计算出全年或全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

(1)根据次降水量引起的潜水水位动态变化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埋藏深度较小的平原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