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的实验

合集下载

猴子的经典实验

猴子的经典实验

猴子的经典实验(强烈推荐)-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阶级的起源-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一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

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

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

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

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

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

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

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

A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

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

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和启示

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和启示

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和启示恒河猴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动物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中,研究者将猴子放置在一个有悬挂香蕉的高架台上,猴子可以通过拉动绳子将香蕉拉到台上。

然而,当猴子试图拉动绳子时,悬挂的香蕉并没有移动。

实验者观察到,猴子在最初几次尝试后很快放弃了,再也不去尝试拉动绳子。

然而,在实验的下一次尝试中,研究者将一只新的猴子引入实验室,这只猴子试图拉动绳子,但同样没有成功。

令人惊讶的是,原来的猴子也没有再次尝试拉动绳子。

随后,实验者又引入了第三只和第四只猴子,结果同样如此。

最终,整个团队的猴子都放弃了拉动绳子的尝试,尽管没有一只猴子经历过无法拉动绳子的情况。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种社会学习现象,即社会规范或传统的形成。

猴子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知模式,认为拉动绳子是不可能的。

这种社会规范在整个群体中得到传递和维持,即使原因已经不存在。

这个实验启示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之一是,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而不去思考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法。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相信某些事物是“不可能的”,而不去质疑这些信念的有效性。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开放的思维,不断挑战社会规范和传统的限制,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恒河猴实验还提醒我们社会学习的力量和影响。

我们可能会因为群体或社会对某些行为的看法而自我限制。

这种从群体中传递的规范和传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阻碍创新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维,思考和评估社会规范的合理性,以确保我们的行为是基于理性和价值观的选择,而不是盲从。

总之,恒河猴实验揭示了社会学习的现象和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受传统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此外,实验还强调了社会规范对我们行为和思维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从众,以确保我们的选择是基于理性和价值观的。

猴子实验——群体惯性思维

猴子实验——群体惯性思维

猴子实验——群体惯性思维
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喂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

数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时,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

于是猴子们只好望“蕉”兴叹。

又过了几天,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3只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

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但剩下的两只老猴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当所有的猴子都已换过之后,仍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

上头的热水机关虽然取消了,而热水浇注的“组织惯性”束缚着进入笼子的每一只猴子,使它们对唾手可得的盘中美餐——香蕉,奉若神明,谁也不敢前去享用。

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迅速调整,否则只能像故事中的猴子那样,在昨天的教训上平白失掉明天的机会。

然而,一些把成功归因于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企业,面对一切以变化为主题的现实,仍高高在上,丝毫不怀疑让自己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价值和适用性,不思更新,固执地运行在“成功经验”的轨道上。

结果,由于一成不变,企业昔日的辉煌渐渐蜕变为组织惯性,成为企业生存道路上的羁绊。

●令人震撼的猴子实验

●令人震撼的猴子实验

令人震撼的猴子實驗=======================美國人愛做實驗,也愛做一些匪夷所思的實驗,美國沒有歷史,但美國瞄向了未來,實驗!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學家勞裡桑托斯與經濟學家一起,做了個關於猴子財富分配消費行為的實驗。

把7隻猴子(3雄4雌)關進一個大籠子裡,旁邊還有個小籠子,供對單隻猴子實驗用。

第一步是讓猴子認識貨幣成功了。

把一些金屬小圓盤中間鑽孔當貨幣,恰似中國古代的銅錢。

開始,猴子拿到貨幣,嗅了嗅,見不能吃,便氣憤地扔回給實驗人員。

後來,實驗人員在給猴子貨幣的同時亮出食物,每當猴子扔出一枚貨幣,就給猴子食物犒勞。

慢慢地,猴子知道了貨幣可以交換食物,不再隨便扔出來,而是保留著,見實驗人員拿著食物時,才恭敬地把貨幣放到實驗人員的手裡買食物。

第二步猴子不但會使用貨幣,而且還能對物價做出反應。

實驗人員給單隻猴子12枚貨幣作為它的預算,亮出果凍和葡萄,開始都是一枚貨幣可買2個。

接著,讓果凍漲價,一枚貨幣買1個,葡萄價格不變。

猴子很快做出反應,更多的時候只買葡萄,減少了果凍的消費量。

再接著,讓果凍降價,一枚貨幣買4個,葡萄價格照樣不變。

猴子又做出了反應,儘量買果凍吃,減少了葡萄的消費量。

第三步自由競爭獲取財富。

實驗人員改變平均分配法,一次性向大籠子裡投入很多貨幣,7隻猴子瘋狂爭搶,有的搶到的多,有的搶到的少,有的一枚也沒搶到。

伴隨分配不公的出現,驚奇的一幕上演了。

令人驚奇的一幕。

一隻搶到大量貨幣的雄猴子,買了足夠的食品吃了個大肚圓圓,竟「飽暖思淫慾」起來,從剩餘的幾枚貨幣中拿出一枚走向一隻沒有搶到貨幣的雌猴子,把貨幣交給雌猴子後開始親熱,竟沒遭到任何反抗地與雌猴子發生了性關係。

完事後,雌猴子坦然地拿著這枚「賣淫」得來的貨幣到實驗人員那裡買食物。

許多人看到此處,實驗該結束了,但實驗還要進行!第四步終極財富實驗,將猴子餓兩天,實驗人員把大量的貨幣,給了其中的一隻猴子,對,只給一隻!伴隨著極大的分配不公,更令人震撼的一幕上演了!震撼的一幕:這隻猴子雙手捧滿貨幣,其餘6隻猴子眼睛都直了,僅僅幾秒鐘的眼神交流,一哄而上開始搶錢。

猴子实验

猴子实验

有6只猴子被放入同一个笼子,并用链条将香蕉悬挂在笼子顶部,链条另一端与沐浴器喷头相连,当一只猴子伸手拉香蕉时,所有猴子都会被沐浴器喷出的冷水浇湿(猴子和猫一样,不喜欢水)。

用不了多久,6只猴子就都知道香蕉是不能碰的。

接着从6只猴子里取出1只,并放入1只新的猴子。

毫无疑问,新来的猴子看见香蕉,心想一定到了天堂。

但当它往上爬时,其他5只猴子会制止它接触香蕉。

不久,这只新来的猴子也知道香蕉是个禁忌,必须服从另外5只猴子的命令。

然后新猴子不断被放入,每放入1只新猴子的同时,都取出1只原来的猴子。

每次替换猴子的时候,这样的教训都会重新上演一次。

很快,最初在笼子里的6只猴子全部被替换出,而香蕉仍然完好无损——虽然后来的猴子从未被冷水淋湿,但它们从不询问不能碰香蕉的原因,他们只管服从。

“猴子实验”是西点军校实验室中进行的一项经典实验,确切地说明了士兵们如何学会服从——不加思索地把一些已有体会的传统教给他人,并且让他人绝对不能违反,这就是服从。

猴子有趣的实验教案

猴子有趣的实验教案

猴子有趣的实验教案标题:猴子有趣的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进行猴子认知实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对象: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教学材料:1. 图片或视频展示关于猴子的基本知识,如种类、生活习性等。

2. 筆記本或实验记录表格。

3. 纸、笔和彩色铅笔。

4. 一个小木桶。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主题,介绍猴子的特点和生活习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猴子的印象和知识。

实验步骤:2. 解释实验目的:探究猴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4. 每个小组需要一个小木桶,并在桶的一侧放上一些小石子。

5. 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的一个猴子(可以通过图像或视频展示),并注意其反应和行为。

6. 请学生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猴子的行为和反应,例如是否尝试用手取出小石子。

讨论和分析:7.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

鼓励他们提出假设,为什么有些猴子尝试用手取出小石子,而有些不尝试。

8.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假设进行引导和补充,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实验拓展:9. 继续与学生讨论并设想其他实验场景,例如在提供工具的情况下,猴子能否更有效地取出小石子。

10. 鼓励学生设计和实施他们自己的实验,以验证或推翻他们的假设。

总结:1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整个实验过程和结果,重点讨论他们通过实验获得的新知识和理解。

家庭作业:12. 要求学生记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与猴子相似的行为或能力,并在下一堂课分享。

评估方法:13. 教师观察学生对实验的参与程度,并评估他们在讨论和总结中的表现。

备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安全,并确保实验环境的无害和有良好的观察条件。

对于年龄较小或难以操作小木桶的学生,可以采取使用模型或相似实物进行轻微改进的方法进行教学。

管理知识——猴子的经典实验

管理知识——猴子的经典实验

/SoftView.asp?SoftID=10057猴子的经典实验(一)-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猴子的经典实验(二)-阶级的起源-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一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

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

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

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

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

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

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

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

关于两只猴子的心理学实验

关于两只猴子的心理学实验

关于两只猴子的心理学实验好嘞,今天咱们聊聊两只猴子的心理学实验。

听着就觉得有趣,对吧?这两只猴子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小家伙,它们可是来自实验室,接受了科学家的“精心安排”。

你知道的,科学家们总喜欢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不,这次就拿猴子们开刀了。

故事开始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猴子们在实验室里被放在了两个不同的笼子里。

笼子里都有一个特别的装置,可以给它们提供好吃的香蕉。

嘿,这可是猴子们的最爱啊,想想就流口水。

一只猴子叫做小白,另一只叫做小黑。

小白的笼子里有个按钮,每当它按下去,就能得到一根香蕉。

小黑的笼子里也是一样,但它的按钮被设置得有点复杂,偶尔按一下也能得到香蕉,但有时候却什么也没有。

你可以想象,小白每次按下去都会看到香蕉,兴高采烈地享受。

而小黑呢,有时候按了半天也得不到香蕉,简直让人抓狂。

有趣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每次小黑按错了按钮,根本没得到香蕉,它会瞄着小白,特别是当小白那边一根接一根地吃香蕉的时候,小黑的眼神就变得特别复杂。

就像是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在奔腾,心里那个酸啊,羡慕得直咬牙。

你说,这难道不是人间百态的缩影吗?而小白根本不管小黑的感受,吃着香蕉乐得不行,根本就没有把小黑的情绪放在心上。

再说,科学家们观察到小黑会变得越来越沮丧。

每次看到小白在吃香蕉,它的表情就像是被泼了一头冷水,心里那种失落简直无法形容。

这个时候,小黑开始表现得越来越不耐烦,甚至试图用力按下按钮,似乎越是按就越能得到香蕉。

结果,偏偏又没什么用,香蕉就是不来,急得它直抓头发。

这简直就是一出悲剧啊,猴子的内心戏比起我们人类来都丝毫不逊色。

而这时候小白倒是乐得像只开心的小鸭子,甚至还会用手指着小黑,仿佛在嘲笑它的无能。

这种行为让小黑更加愤怒,心里憋屈得像是喝了满满一杯醋。

你说,这不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那种“人比人气死人”吗?小黑心里想着,要是我也能像小白那样,每次都有香蕉就好了,那该多美妙啊!可现实却让它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真是让人无奈。

恒河猴子实验报告(3篇)

恒河猴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恒河猴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arlow)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该实验旨在探讨母子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亲密关系对个体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由于恒河猴的基因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这一实验结果对人类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母子关系对恒河猴个体发展的影响。

2. 研究亲密关系对恒河猴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3. 分析恒河猴在失去母爱后的心理变化。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刚出生的恒河猴幼猴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设计:将实验对象分为三组,每组10只幼猴。

A组:正常抚养组,与母猴正常生活在一起。

B组:铁丝妈妈组,与铁丝制作的假母猴生活在一起。

C组:绒布妈妈组,与用木头和绒布制作的假母猴生活在一起。

3. 实验过程:1) 在实验开始时,将所有幼猴与母猴分开,分别关在不同的铁笼子里。

2) 在铁笼子里设置两个假妈妈,一个为铁丝妈妈,一个为绒布妈妈。

3) 观察幼猴对两个假妈妈的依恋程度,以及它们在进食、玩耍和睡眠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4)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实验难度,如将铁丝妈妈身上安装能够伤害小猴的器械,观察幼猴的反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初期,所有幼猴都会表现出对母猴的依恋,但在与母猴分开后,它们的依恋对象转向了假妈妈。

2. 在A组中,幼猴与母猴正常生活在一起,它们的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较为正常。

3. 在B组中,幼猴对铁丝妈妈的依恋程度较低,且在进食时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和不安。

4. 在C组中,幼猴对绒布妈妈的依恋程度较高,每天有近18个小时与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当绒布妈妈被换洗时,幼猴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5. 在增加实验难度后,B组幼猴在受到伤害时表现出恐惧和逃避行为,而C组幼猴则会紧紧抱住绒布妈妈,寻求安慰。

五、实验结论1. 母爱对恒河猴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亲密关系对它们的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

2.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都大于对食物的需求。

猴子上树的实验报告

猴子上树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猴子行为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 掌握实验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3. 提高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兴趣和认识。

二、实验原理猴子是一种具有高度智能的动物,其行为受到环境、遗传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观察猴子在树上攀爬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特点,以期为动物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猴子(年龄、性别不限)2. 实验环境:户外树林,树干光滑,枝繁叶茂3. 实验器材:摄像机、计时器、测量尺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猴子分为A、B、C三组,每组3只,分别观察其在树上的攀爬行为。

2. 实验步骤:(1)A组:观察猴子在树上的攀爬速度、攀爬高度、攀爬方式等行为特点。

(2)B组:在A组实验的基础上,对猴子进行训练,观察训练前后其攀爬行为的变化。

(3)C组:观察猴子在树上的休息、玩耍等行为特点。

3. 数据收集:(1)记录猴子在树上的攀爬速度、攀爬高度、攀爬方式等行为特点。

(2)记录猴子在树上的休息、玩耍等行为特点。

(3)记录猴子在训练前后的攀爬行为变化。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A组实验结果:(1)猴子在树上的攀爬速度较快,攀爬高度较高。

(2)猴子在攀爬过程中,主要采用跳跃和攀爬的方式。

(3)猴子在树上的攀爬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B组实验结果:(1)经过训练,猴子在树上的攀爬速度、攀爬高度有所提高。

(2)训练后的猴子在攀爬过程中,攀爬方式更加多样化。

3. C组实验结果:(1)猴子在树上的休息时间较长,休息方式多样。

(2)猴子在树上的玩耍行为丰富,包括荡秋千、爬树等。

4. 数据分析:(1)A、B、C三组猴子在树上的攀爬行为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训练等因素有关。

(2)经过训练,猴子在树上的攀爬行为得到改善,说明训练对动物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实验结论1. 猴子具有高度的智能,其行为受到遗传、环境、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猴子运动实验报告

猴子运动实验报告

猴子运动实验报告观察猴子的运动能力和行为习性,了解猴子的运动特点。

实验材料:1. 实验室环境:具有适宜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的猴子笼;2. 猴子:选择健康、年龄相似的猴子进行实验;3. 运动设施:包括攀爬架、轮子、吊环等。

实验步骤:1. 在猴子笼内搭建各种运动设施,如攀爬架、轮子和吊环,并确保设施的安全性;2. 将猴子置于实验环境中,使其适应环境;3. 观察猴子的运动行为和习性,记录猴子的动作、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等数据;4. 对猴子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如攀爬、跳跃等,并记录其学习和适应能力;5. 将不同猴子放置在同一运动设施中,观察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能力;6. 对猴子进行定时体检和身体指标测量,如体重、体温等,以评估其运动状态和健康状况。

实验结果:1. 猴子的运动能力较强,能够灵活地在攀爬架、轮子和吊环等设施中移动;2. 猴子具有较高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能够进行跳跃、攀爬、转动等多种运动;3. 不同猴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些猴子表现出更强的运动天赋和学习能力;4. 猴子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能够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协作。

实验分析:1. 猴子作为一种灵活的动物,具有出色的运动能力。

它们通过攀爬、跳跃等方式,在复杂的环境中自如地移动,展示了其卓越的协调性和运动适应能力;2. 不同猴子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有些猴子天生具备更强的运动天赋,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运动环境并学习新的运动技能;3. 猴子的社会性使它们具备协作能力。

在同一运动设施中,猴子之间能够进行互动、协作,展示出相互帮助和集体行动的特点。

实验结论:猴子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运动适应性。

它们能够在各种运动设施中自如地移动,并表现出较高的协调性和学习能力。

猴子之间还展现出社会性和协作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猴子的行为习性和运动特点,还能为猴子的保护和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猴子食量实验报告

猴子食量实验报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猴子作为灵长类动物,其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似,常被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

为了探究猴子在不同食物条件下的食量变化,本实验以猴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记录其食量,分析不同食物对猴子食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猴子在不同食物条件下的食量变化;2. 分析不同食物对猴子食量的影响;3. 为猴子饲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猴子10只;2. 实验食物:普通饲料、高热量饲料、低热量饲料;3. 实验设备:称重器、食物容器、食物记录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猴子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编号为A组、B组和C 组;2. 饲养条件:各组猴子饲养在同一环境中,温度、湿度等条件保持一致;3. 食物供给:A组猴子食用普通饲料,B组猴子食用高热量饲料,C组猴子食用低热量饲料;4. 食量记录:每日定时称量各组猴子食量,记录在食物记录表上;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猴子食量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A组猴子在普通饲料条件下,平均日食量为200g;2. B组猴子在高热量饲料条件下,平均日食量为300g;3. C组猴子在低热量饲料条件下,平均日食量为150g。

1.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食物条件对猴子食量有显著影响。

高热量饲料使猴子食量增加,低热量饲料使猴子食量减少;2. 在普通饲料条件下,猴子食量相对稳定,可能与猴子对普通饲料的营养需求有关;3. 实验结果为猴子饲养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调整饲料配方,提高猴子健康水平。

七、结论本实验通过对猴子在不同食物条件下的食量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了不同食物对猴子食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高热量饲料使猴子食量增加,低热量饲料使猴子食量减少。

为猴子饲养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调整饲料配方,提高猴子健康水平。

八、实验局限性1. 实验样本数量较少,可能存在偶然性;2. 实验时间较短,未考虑猴子长期食量变化;3. 实验环境条件未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猴子实验告诉人类什么

猴子实验告诉人类什么

国外某心理学家在1967年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借由猴子对于恐惧的反应,揭示了我们人类群体生活中一个最大的问题。

1. 心理学家将5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中间有个梯子,上头有一些香蕉。

2.每次只要有一只猴子想爬上梯子,心理学家就在其他猴子身上泼洒冷水。

3.很快地,每次只要有一只猴子爬上梯子,其他的就会打它。

4.不久之后,即便香蕉很诱人,没有猴子敢再爬上梯子了。

5.心理学家决定更换其中一只猴子,而新猴子进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爬上梯子,但立刻遭到其他猴子攻击。

在被攻击几次后,新猴子知道不能爬梯子了,虽然他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不能。

6.当第二只被替换后,还是发生了一样的情况。

连第一只猴子都一起打第二只猴子,第三只更换后的情况还是一样,第四只更换后的情况还是一样。

最后,第五只猴子终于也被更换了……
7.剩下来的5只猴子,即便他们都没有被泼洒过冷水,但还是会继续攻击想爬上梯子的猴子。

8.如果你可以问这些猴子,为什么要打想要爬上梯子的猴子……答案很有可能是“我不知道,大家都是这样啊!”
这句话,听起来很耳熟吧?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会很容易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然而,对于许多不合理的事情,我们应该要提出质疑,去研究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人云亦云。

明明香蕉就这么好吃,为什么想吃爬梯子就会被打呢?
更严重的是,没有人知道为何梯子不能爬,但每个人都已经都成为施暴者了。

想想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在犯这个错误?。

6只猴子的实验故事启示_哲理故事

6只猴子的实验故事启示_哲理故事

6只猴子的实验故事启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

第一间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
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适当位置上,
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

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伤的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

第三间房子的猴子也死了。

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的好好的。

究其原因,第一间房子的两只猴子一进房间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于是,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动干戈,结果伤的伤,死的死。

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

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先是各自凭着自己的本能蹦跳取食,最后,随着悬挂食物高度的增加,难度增大,两只猴子只有协作才能取得食物,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

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食物,很好的活了下来。

做的虽是猴子取食的实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才与岗位的关系。

岗位难度过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与水平,选拔不出人才,反倒成了内耗式的位子争斗甚至残杀,其结果无异于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

岗位的难度太大,虽努力而不能及,甚至埋没、抹杀了人才,有如第三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的命运。

岗位的难度要适当,循序渐进,如同第二间房子的食物。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能力与水平,发挥人的能动性和智慧。

同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使人才间相互协作,共渡难关。

布雷迪的猴子实验

布雷迪的猴子实验

布雷迪的猴⼦实验布雷迪的猴⼦实验英国著名的⼼理学家布雷迪罕阿⽡提实验背景那是⼀个晴朗的⽇⼦,两只猴⼦各⾃坐在它们的椅⼦上,像平常⼀样开始了⽣活。

但宁静仅仅维持了⽚刻,⼆⼗秒钟后,它们猛地同时遭到⼀次电击。

这当然是不愉快的感受了,猴⼦们惊叫起来。

?被仪器操纵的电源,毫不理睬猴⼦们的愤怒,它均匀恒定地释放电流,每⼆⼗秒钟准时击发⼀次。

猴⼦们被紧紧地缚在约束椅上,藏没处藏,躲没处躲,只得逆来顺受。

?但猴⼦不愧为灵长⽬动物,开始转动脑筋。

很快它们发现各⾃的椅⼦上都有⼀个压杆。

实验背景甲猴在电击即将来临的时候掀动压杆,电击就被神奇地取消了,它俩也就⼀同逃脱了⼀次痛苦的体验。

?⼄猴也照样掀动压杆。

很可惜,它⼿边的这件货⾊是摆样⼦的,压与不压,对电击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猴在频频到来的打击⾯前,束⼿⽆策。

?实验继续着。

甲猴明⽩⾃⼰可以操纵命运,它紧张地估算着时间,在打击即将到来的前⼣,不失时机地掀动压杆,以避免灾难。

当然它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成功的时候,它俩就有了短暂的休息,失败的时候它们就⼀道忍受电?实验背景流的折磨。

?时间艰涩地流淌着,实验结果出来了。

在同等频率同等强度电流的打击下,那只不停掀动压杆疲于奔命的甲猴⼦,由于沉重的⼼理负担,得了“胃溃疡”。

那只听天由命⽆能为⼒的⼄猴⼦,安然⽆恙……实验内容1958年布雷迪对猴⼦进⾏了⼀套实验。

他把猴⼦固定坐在特制的椅⼦架⾥,让猴⼦四肢能⾃由活动,能随意伸⼿取⾷,但整体躯体却被捆住不能离开特制的椅⼦架。

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猴⼦,每隔20秒就在其脚上加以电击。

然后训练这组猴⼦在每隔20秒的期间⾥,去按⼀个开关就能免受电击。

也就是说,假如这组猴⼦能提⾼警觉,每隔⼀段时间记得去执⾏该做的任务按开关就能免遭电击。

这样的实验进⾏了6⼩时,实验内容后⼜恢复实验,持续进⾏20天,结果发现有些猴⼦发⽣胃溃疡⽽死。

对照组的猴⼦以同样的⽅式进⾏实验,只是不能按开关来控制电击,结果没有猴⼦发⽣胃溃疡死亡的例⼦。

猴子的经典实验(超级经典)

猴子的经典实验(超级经典)

猴子的经典实验(超级经典)一: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之二:阶级的起源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一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

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

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

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

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

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

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

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

A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

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

猴子认母实验报告

猴子认母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猴子作为人类近亲,在进化树上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猴子的社会行为、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猴子认母行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实验旨在探讨猴子是否能够识别自己的亲生母亲,以及这种识别能力对猴子社会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猴子是否具有认母能力;2. 分析猴子认母行为对社会行为的影响;3. 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8只成年猕猴(雄性4只,雌性4只),均来自同一繁殖群,身体健康,无遗传疾病。

2. 实验设备:录音设备、视频拍摄设备、笼子、食物等。

3. 实验方法:(1)实验前准备:将实验用笼子分为A、B、C三个区域,A区为实验区,B区为对照区,C区为干扰区。

在实验前,对猴子进行编号,确保每只猴子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被准确识别。

(2)实验过程:将8只猴子分别放入A、B、C三个区域,进行以下实验步骤:① 认母测试:将实验用笼子分为A、B、C三个区域,A区为实验区,B区为对照区,C区为干扰区。

在实验前,对猴子进行编号,确保每只猴子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被准确识别。

将A区猴子与其亲生母亲分开,保持一定距离,观察猴子是否能够主动向亲生母亲靠近。

② 社会行为观察:在认母测试结束后,对猴子进行社会行为观察,记录猴子与其他猴子互动的频率、类型、持续时间等指标。

③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猴子认母行为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认母测试结果实验结果显示,8只猴子中有5只能够主动向亲生母亲靠近,其中3只猴子在实验开始时就能主动靠近,2只猴子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学会识别亲生母亲。

另外3只猴子在实验过程中未能识别亲生母亲。

2. 社会行为观察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认母能力较强的猴子与其他猴子互动的频率、类型、持续时间等指标均高于认母能力较弱的猴子。

这说明猴子认母行为对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1. 猴子具有认母能力,且部分猴子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主动识别亲生母亲。

各种猴子实验教案

各种猴子实验教案

各种猴子实验教案教案标题:各种猴子实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各种猴子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实施各种猴子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使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向学生介绍猴子实验的概念和背景。

解释为什么研究猴子可以对人类行为和认知有所启示。

探究: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猴子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选择以下实验之一:a. 莫斯科大学的猴子实验:通过训练猴子完成简单的任务,研究其学习和记忆能力。

b. 哈洛德·哈洛实验:通过观察猴子的社会行为,研究其社会认知和交流能力。

c. 麻省理工学院的猴子实验:通过观察猴子的运动和协调能力,研究其运动控制和神经系统。

d. 约翰·卡尔曼实验:通过观察猴子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研究其视觉系统和认知过程。

3. 小组研究:每个小组根据选择的实验,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实验的方法、结果和意义。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或其他资源进行研究。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实验。

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对人类行为和认知的启示。

实践:5. 实验设计: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实验,设计一个简化版本的实验。

确保实验过程简单、安全,并能够观察到明显的结果。

6. 实施实验: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总结:7.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可以使用图表、图像或文字来展示实验结果。

8. 总结讨论:全班讨论各组实验的结果和启示。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对猴子实验的观点和感想。

拓展:9. 拓展阅读: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与猴子实验相关的研究论文或书籍,深入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10. 实验改进:学生可以提出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改进的建议,并进行再次实验。

评估:1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猴子的实验
1. -道德的起源-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 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2. -道德的沦丧-
天变热了,笼子里的猴子们想冲凉却找不到地方。

终于出现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HERO。

HERO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的引来了一顿饱打。

但在挨打的过程中,猴子们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

等身上的水干了之后,猴子A在无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又一次接触到了香蕉,于是,猴子们享受了第二次冲凉,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殴。

在此之后,只要大家有冲凉的需要,就会有一只猴子X挺身而出,对HERO进行合理冲撞。

大家对HERO 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平时大家会对HERO异常温和,以弥补在冲凉时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进行的暴力举动。

一天,在大家冲凉时,饱受折磨的HERO闻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别的猴子心有旁鹜时将香蕉吃了。

此后没有了新的香蕉来填补空缺。

猴子们陷入了另一个尴尬境地:没有冲凉的水,也没有香蕉,只有HERO。

于是,另一个规则形成了。

猴子在烦躁的时候会痛打HERO出气,HERO不得反抗。

当笼子里的旧猴子被新猴子换掉时,新猴子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殴打HERO。

终于有一天,老天有眼,历尽沧桑的HERO被另一只猴子代替了。

猴子们失去了发泄的对象,只能任意选取一个目标进行攻击。

从此以后,笼子里的猴子们不吃不喝不冲凉,唯一的举动就是打架。

这就是道德的沦丧。

3. -道德的重建-
实验人员对猴子们的争斗不休感到不安。

为了重建道德秩序,他们决定继续供应香蕉。

一天,正在混战的猴子们发现头顶多了一串香蕉,它们其中的一个A不顾身上的剧痛,把香蕉摘了下来。

于是久违的甘露出现了,未曾尝过甜头的猴子们先是茫然失措,继而争先恐后的加入冲凉的行列。

香蕉反而被遗忘了。

当猴子B、C、D、E发现A在享受淋浴的同时还吃着美味的香蕉,嫉妒心使它们暂时团结起来,共同K了A一顿,将A吃剩的香蕉夺过来,但是,此刻的香蕉成了匹夫怀里的宝玉,得到它的猴子虽然可以享受美味,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实验人员不断放入香蕉,却发现战斗比以前更激烈了。

分析清楚原因后,他们用木头做了一个假香蕉扔进了笼子。

此时猴子们已经学聪明了,它们知道触摸香蕉可以享淋浴,而试图独占香蕉则会遭到痛扁。

于是,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了,当猴子们有冲凉的需要时,会有一只猴子将香蕉拿起来,而当它发现有遭到攻击的可能时,它会马上放下香蕉逃到一边去。

这样,猴子们都能冲凉,但是又不至于再象以前那样N败俱伤。

没有猴子发现那个香蕉是假的。

4. -阶级的起源-
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一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并且把木头香蕉改为真的香蕉。

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

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攻击C。

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

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

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A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
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

这下子阶级也随着道德起源了
5. -信仰的起源-
五只猴子A、B、C、D、E三个阶级快乐地生活了很久,他们精确的给出了三个阶级的定义,即吃香阶级、拿香阶级和干看着阶级。

可惜猴子A由于长期的水中作业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它肺部功能的衰竭,一天他在例行的拿香蕉作业中跌倒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

于是实验人员又送进了一只同样孔武有力的猴F,当然他还是对屋顶的香蕉很有兴趣,不幸的是他最终以微弱的劣势被以C为首的群猴再次海K。

第二天,又到了拿香蕉的时候
猴子C很无所谓,反正他还要吃香蕉,反正他不会被水淋到,真正恐慌的是B、D、E三猴,F是那么的健壮,他们这些媳妇是熬不成婆了:(,他们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谁该去步A的后尘?
猴子B、D、E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讨论谁最应该做下一个拿香阶级,猴子F很奇怪也很好奇,什么叫“拿香阶级”呢?
猴子B、D、E解释道:所谓“拿香阶级”就是猴子界勇敢者的阶级,需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方能得此殊荣。

猴子F闻听不禁有些神往,有些跃跃欲试,当然他最终达到了目的,作了唯一的拿香阶级。

再后来,B、D、E三猴陆续被换出局,换来的猴子个个健壮如C,他们继续大打出手,不过目标不是香蕉,而是那个唯一的拿香阶级
于是信仰也出现了
6. -迷信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C渐渐老了。

C觉得有必要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这时,一只最有希望升级为吃香蕉阶级(暨C的理所当然接班人)也是C谋臣的H向C进言。

于是君臣定计。

H开始依靠自己多懂几种猴语而在其他若干猴面前树立的权威形象向其他猴鼓吹:“每一只新来笼子的猴子都是有罪的,这种罪责来自血统。

……只有摘香蕉的猴子才能被(实验人员)送到天堂。


事实上,因为被水冲很容易得肺炎病倒而被实验人员淘汰掉,猴子们不知道反而以为被淘汰的猴子真的进了天堂。

渐渐,猴子都相信了这套理论,并且讲给每一只新猴子听。

然后就这么流传下去越传越神奇。

以至于后来摘香蕉阶级的猴子都为了能摘香蕉而大打出手。

…… 这些都是C没有想到,H没有看到的,那时他们都已经死了。

然而迷信就这么诞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