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纵观明代后期的戏剧作品,不难看出汤显祖以其华丽的文辞、卓越的才情、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以及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格律独树一帜,并创下了“临川”一派。
翻开汤显祖的传奇作品,其中“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
在“临川四梦”中,作者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牡丹亭》)。
作者自己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王思任《牡丹亭叙》引)沈德符《顾曲杂言》描绘《牡丹亭》问世的轰动效应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为杰出的最受读者欢迎的爱情戏剧。
此剧的问世,赢得了当时和后世许多青年女子的同情之泪,留下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357页)可自我认为《牡丹亭》之所以在戏剧史上千古流芳,独居魅力,主要归功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在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科举制度森严的明清社会,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为爱情而战的叛逆的反封建的女性形象。
其中最令世人称道的女性,不外是,相国千金崔莺莺(王实甫的《西厢记》),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孔尚任的《桃花扇》),世外仙姝林黛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而我则认为,杜丽娘是集这些女子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几乎挑不出瑕疵的、最为完美、最为理想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我对杜丽娘性格特征的四点分析:一、知书达理,本性善良1、尊敬老师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千金小姐,属于名门贵族之家,但她并没有看不起穷酸潦倒的陈最良老师,而是表现出了一个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尊重,每次见到老师,她都能向老师行礼问好。
其实,陈最良是个迂腐守旧的老秀才,他自幼习儒,头脑冬烘。
他“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牡丹亭·肃苑》),向学生解说《毛诗·关关睢鸠》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牡丹亭·闺塾》)时含糊其词。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摘要】《牡丹亭》作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冲击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杜丽娘还魂归来的传奇爱情,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至情”理论,以其叛逆性成为反抗礼教、解放人性的典型,以动人的魅力感染着世人。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反叛性;人物形象《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绘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坚贞爱情,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反叛者形象。
这一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本文通过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前后蜕变分析,透视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着重阐释这一形象的反叛性并探视这一形象的价值所在。
一、从遵从到反抗——内心的蜕变杜丽娘是传统封建礼教孕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是南安太守杜宝与夫人甄氏的独生女。
对待父母她乖巧听话,她聪慧无比,擅长女工,精通琴棋书画。
尽管如此,他的父母却仍旧时常自叹,“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
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①。
因为丽娘不是男儿,所以她的父母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她能贤德淑慧,只求找一个贤德的女婿来光耀门楣。
面对这种守旧的传统思想,此时的杜丽娘似乎并无怨言。
她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没有什么反抗,而是选择默默地接受。
第七出《闺孰》详细描述了杜丽娘读书求学的场景,腐儒陈最良要她早起读书,丽娘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抗拒,只说了一句“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①;而当天真调皮的丫头春香对先生“之乎者也”的说教表示不满时,丽娘甚至出声制止。
举手投足间表现现出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这时候的杜丽娘很端庄乖巧。
可是在她封建闺秀的外表下,有着天性使然的热切情感。
《闺塾》一出中,看似温婉的丽娘,其活泼自然的少女天性便借着春香的顽皮表现了出来。
春香为她打开了释放了内心世界的大门。
青春年华的丽娘迫切的想看看在春香口中“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①的花园是个怎样所在。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
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
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
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
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
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
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
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
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
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
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
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
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
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最新整理)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内容摘要汤显祖的作品给人沉思与启迪,他不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并用写作品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牡丹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本文旨在对《牡丹亭》文本的深入分析,重新审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内涵,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性格特征序言《牡丹亭》的故事题材取自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汤显祖把一个几千字的话本小说敷衍成长达55出的传奇作品。
倾注了他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蕴含了深沉的感怀身世的自况内容。
《牡丹亭》完整地演绎了杜丽娘的情感历程:游园、惊梦、寻梦、写真、闹殇、魂游、幽媾、回生--在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奇幻历程中,汤显祖洞幽烛微地展现了这位怀春少女的内心世界,从而宣告了人类真情至性的不可抗拒和不可抑制性。
一、《牡丹亭》的创作背景《牡丹亭》写于明历二十六年,当时明代社会已出现了衰落的现象,为挽救这种即将灭亡的局面,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极端的封建专制主义,把“三纲五常”定为“天理”把人民的生存欲求,男女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理想视为“十恶不赦”的人欲,把“情”看作不可理喻的东西,束缚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正常感情和欲望,教人们牺牲自己的现实幸福,以封建纲常为准则,维护封建道德纲领,这种情况下,汤显祖提出了“情至”的观念,肯定歌颂“情”和“人欲”背叛理学揭露“理”的罪恶,提示“情”与“理”之间不可调合的矛盾,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牡丹亭》的创作。
讲述的是:南宋时南安府太守杜宝和夫人甄氏,膝下无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杜丽娘,杜丽娘的面貌端妍,精巧过人,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她在“娇莺如语,眼见春如许”的大好时光里,终日独居绣房,内心蕴藏着隐隐的苦闷,与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玩,怀春伤感,做梦与书生柳梦梅欢会于杜丹亭畔,后因极度思念梦中情人,竟缠绵忧郁而亡,死前自绘小像一幅,藏置墓侧三年后,柳梦梅赶考路过南安,拾得杜丽娘小像,为其美貌感动,朝夕呼叫与杜丽娘鬼魂欢聚,杜丽娘鬼魂诉说为相思而死的生前之事,梦梅开棺使得丽娘复生,结为人间夫妻,携其赴京应试,柳中状元,却被杜宝当做盗暮贼予以惩办,后在皇帝干预下,翁婿相认,一家团圆。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情”之形象的独特性03124731 柳青文学院摘要:我国16世纪明代戏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传奇中着力塑造了一个迫求个人幸福、婚姻自由和顽强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杜丽娘的形象。
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经历曲折感人,经舍生忘死不懈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一形象,是中国古代的妇女反封建礼教的光辉典范。
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执着于热烈的感情,甚至牵动着生死。
正是这一人物角色的独特性价值所在。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爱情追求意识觉醒婚姻自由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画廊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个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爱情的主动出击者,她有如牡丹亭中的爱情鸟,亭亭玉立,使得一座“牡丹亭”神采飞扬,气韵生动。
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的存在及其合理性,感情牵系着生死,热烈而震撼。
这正是杜丽娘形象的独特性及价值之所在。
一、为情“生可以死”,是个性与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和《红楼梦》中的黛玉有些相似,丽娘亦出身“书香之族”、“清贵之家”。
杜宝夫妇没有子嗣,于是杜丽娘便成了他们的唯一寄托和安慰。
在“知书达礼,光辉父母”的观念中,严父、慈母、塾师和深寂的闺阁形成封建礼教的铁笼,无形地但却严酷地禁锢着她的身心。
但是人性不可磨灭,真情也不可遏制,她的内心滚动着青春的热浪,陈最良为她讲解属于“后妃之德”的《诗经·关唯》,她却凭自觉感知那是首热烈的恋歌,以至“讲动情肠”,内心涌起无限情思:“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古老的恋歌,反而萌动了潜伏在她内心深处的爱情欲望,使她更加感到深闺寂寞和青春虚度。
刚被《关雌》触动情肠的杜丽娘抵挡不住杜府后花园的诱惑,也经不住觉醒了的自我意识的怂恿,来到后花园玩赏。
那芬芳吐艳的百花、双双比翼的莺燕,打开了少女的心扉,使她感到生命和青春的美妙无比,自然而然联想到春花秋月中幽期密会的才子佳人:“前以密约偷期,后得皆成秦晋。
”丽娘的情感意识己经完全觉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己觉醒的青春热情却无处宣泄,于是只好在迷蒙梦境中寻找爱情。
汉语言文学论文 杜丽娘形象之浅析
摘要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寄托着作者的至情理想。
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她冲破封建伦理束缚大胆追求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
情与礼的矛盾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这种对人性和生命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对现代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牡丹亭》诞生于明末浪漫主义思潮盛行时期,采用传统的“私定终身后花园,进京赶考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圆”的模式,寄托着汤显祖对真情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其浪漫主义文艺观。
关键词:杜丽娘;人性化;自我意识;情理矛盾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 playwright Tang xianzu Du is created in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image of women, she hopes the author's to affection ideal. Strong sense of self that she breaks feudal ethics bound bold pursuit love and happiness, she became the ancient Chinese women's struggle with the typical "destiny". At the same time, she is a bundle of contradictions, human stretch and neo-confucianism repression was woven in her body. Feeling the conflicts and ritual of neo-confucianism, directly to the repressive and human nature to trample upon, the human nature and life independent thinking, has the universal social significance, the creation of modern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he peony pavilion was born in late Ming romantic thought popular period, the traditional "lifelong garden, white-collar in Iraq in draft, besides the decree that happy," married to, entrusts Tang xianzu mode true persistent pursuit, reflected the Romantic Literature and Art.Keywords:Du Liniang; Humanity; Self-awareness; Reasonable contradictions目录摘要............................................................................................................................ I Abstract ......................................................................................................................... II一、自然真淳人性化的价值观 (1)二、大胆真诚的爱情观 (3)三、强烈的自我意识 (5)四、“情”对“理”的反叛与屈从 (6)参考文献 (9)谢辞 (10)咸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动机很明确,即歌颂人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真情、至情。
《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杜丽娘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杜丽娘的基本情况。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聪明美丽,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
然而,她在青春年华中被爱情唤醒,陷入对牡丹亭中梦境的痴迷,最终为情而死。
在故事中,杜丽娘的性格特点表现得非常丰富。
她温婉贤淑,但又柔情似水,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梦境中,她展现出了多情、浪漫的一面,敢于冲破礼教的束缚,与梦中的书生幽会。
而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她却显得柔弱无助,最终香消玉殒。
从造型上来看,杜丽娘的形象极尽艳丽之能事,她穿着华丽的服饰,戴着精美的发饰,充分展现了古代女子的柔美和婉约。
而从心理和行为上来看,杜丽娘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她既受到严格的家教束缚,又被内心深处的爱情所驱使,这使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断挣扎和纠结。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女性形象。
她的故事传达了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以及个体命运与社会制度的对抗。
杜丽娘的勇敢追求爱情的形象,也成为了人们对勇敢追求真爱和不畏艰难的象征。
她的悲剧命运也警示着人们在面对传统礼教和爱情的抉择时,应当更加理性和勇敢。
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牡丹亭》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再认识《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来探讨女性意识觉醒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杜丽娘是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有着温柔贤淑的性格和美丽的外表。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杜丽娘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
相反,她在梦中遇见的爱情激励着她追求自由和幸福,反映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女性意识觉醒是指女性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权利,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过程。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
她不仅仅是一个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代表。
杜丽娘在剧中的表现,可以从历史上的其他女性形象进行对比。
杜丽娘人物分析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杜丽娘人物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一)杜丽娘。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
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
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
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
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
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
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
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
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
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
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
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
后者负责她的教育。
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
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
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
浅析《牡丹亭》之梦幻心理
浅析《牡丹亭》之梦幻心理明代中后期,当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时,新的文化风气开始萌动。
“心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超脱理学的桎酷与压抑,转向对人性中本能欲望,自我情感的肯定并追求个性自由,追求自然本色的人生。
这种追求个性自由的审美趣味影响着人们的深层意识,使得不少文人学者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出现了一批所谓“狂人”,而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一个,《牡丹亭》中显现的淋漓尽致。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而,青春的冲动,情欲的萌发,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盎然是我开阔的自然春色使得杜丽娘触景生情,伤感韶华将逝,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孤独一人。
回到书房,不一会儿便伏案昏昏而睡,得一梦,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情意绵绵,爱得十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
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真的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丽娘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
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
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并要求柳梦梅让她复活。
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
不久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梦幻情节,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叫绝。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作者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性格的开放与保守因素
浅论《牡丹亭》的至情及杜丽娘性格中的开放与保守因素前言:《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吭浪漫主义的杰作,共55出。
作品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思想,感人至深。
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据汤显祖自己说,《牡丹亭》一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
在创作《牡丹亭》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应经成熟。
明代《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齣的宾白中还保留这话本的若干原句。
谈到《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杜丽娘是崇尚个性解放、坚持爱情自由、突破禁欲主义的代表。
她勇于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于迈过贞洁关、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她的“至情“无限给很多正在情关前止步不前甚至退缩的女性们深刻的启示和巨大的鼓舞。
笔者认为,杜丽娘的性格中,“至情”特色最为突出,勇敢开放的成份不容忽视,但也仍然存在着保守的因素。
一、《牡丹亭》的“至情”思想及其影响《牡丹亭》问世后,百姓争相传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文室案头无不置一册”。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成功首先源于作品中传达出来的“至情”思想。
汤显祖在《牡丹亭》里浓笔重墨地描写了情色,又不拘泥于情色,而是在情色里融入了形而上的思考,这就是凝聚成为他极力提倡的“至情”思想。
汤显祖在给《牡丹亭》的题词当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段话形象地写出了汤显祖思想中以及其作品《牡丹亭》中贯穿于虚实之间的“至情”的思想。
钱宜在《<还魂记>或问》中说:“洵有情兮,是千古言情之祖。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杜丽娘_天然人_形象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借此提出杜丽娘的“天然人”形象观点,从而探讨作者汤显祖的创作动机与局限。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天然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汤显祖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也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很多学者认为杜丽娘是一个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先驱形象,这一观点建构在杜丽娘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她的反抗是自发和积极的。
而笔者认为杜丽娘形象是一个“天然人”的形象,她的身上确实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进步特质,但这种进步性并不是她自觉的。
杜丽娘只是客观地表现自己作为“天然人”的特性。
杜丽娘是一个“天然人”不仅表现在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更在于她真实地反映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需要。
“需要”是指“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需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将“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杜丽娘作为南安太守之女,生活无忧,穿的是“翠生生的衫儿”,戴的是“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她的生理需要是满足的。
同时杜丽娘住在太守府十六年却不知道府里有座大花园,可见她仍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的千金小姐,无需为安全操心。
在生理和安全需要都满足的情况下,杜丽娘身上对于归属与爱的需要开始发挥作用。
她的爱情始于同柳梦梅在梦中缱绻幽会。
有人认为杜柳二人是“由性生爱”,她的春梦完全可以理解为性缺乏引起的生理需要。
而笔者认为这春梦正是她内心爱情的表现。
就杜丽娘自身而言,她在做梦前就感叹“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达对爱情的渴求和对才子佳人“皆得成秦晋”的羡慕。
由爱生梦,这就是所谓的“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性也。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意义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意义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之一。
其中,杜丽娘的形象被刻画得深刻而立体,具有多重的形象意义。
首先,杜丽娘是一个大胆追求真爱的女性形象。
在剧中,她对梦中书生柳梦梅的倾心相爱,以及为爱而死的决心,都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勇敢。
这种对真爱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罕见的,因此杜丽娘的形象具有一种突破传统的意义。
其次,杜丽娘的形象也体现了女性自我觉醒的意识。
她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在梦中寻找自己的幸福,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对自我命运的主动把握,是杜丽娘形象最为深刻的内涵之一。
此外,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杜丽娘的生死之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同时,汤显祖在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时,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杜丽娘的形象在《牡丹亭》中具有多重意义,既是对真爱的追求,也是女性自我觉醒和人性理解的体现。
这个形象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心理学视域下的杜丽娘人格类型探析
分析心理学视域下的杜丽娘人格类型探析作者:周一凡来源:《艺苑》2018年第05期【摘要】《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意义,其性格特征属于分析心理学家所说的内倾情感型性格:内倾主要体现在她的克己复礼表现,情感主要体现在她难以琢磨的性格。
【关键词】《牡丹亭》;分析心理学;杜丽娘;人格类型[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无论在文学世界还是舞台世界,《牡丹亭》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形象当属杜丽娘。
杜丽娘这一人物的塑造成功,也是《牡丹亭》的成功。
主人公杜丽娘的所传达的情感,不光是戏剧层面的亮点所在,同样具备丰富的心理学意义;因此,笔者将以心理学为理论切口,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对《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的人物性格加以文化学和人类学的分析。
荣格在心理学上最大的理论建树,是他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之上,荣格又提出了人格类型说。
他在综合了大量研究数据以及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的无意识态度将人格类型分为内倾、外倾两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石,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与直觉。
他又将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排列组合,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如外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等。
荣格和乃师弗洛伊德都是文艺现象心理分析的行家里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对现代文艺研究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采用荣格而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因为弗氏关于梦的精神分析过分强调梦这一个体无意识成分中的性欲要素,而中国古典文艺作品对人之自然性欲基本持回避乃至否定态度,如果硬性嵌套弗氏之说,难免方枘圆凿。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注重文化因素对人性情和心理的影响,尤为注重人的心理和性格成长中的社会因素,这对久受伦理教化传统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其理论亲和力不言而喻,用其理论分析杜丽娘的梦境含义,不仅不会有郢书燕说之弊,还会收“形与意合,意与神合”的解读功效。
一、杜丽娘性格的内倾特征杜丽娘在昆曲表演行当中属于闺门旦,闺门旦区别于旦行中的青衣,多是未出阁的少女、大家闺秀。
牡丹亭中描写杜丽娘乐观豁达的语段
一、杜丽娘的乐观豁达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作为主要女性角色,展现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性格,她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时,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乐观豁达的性格在她的语言和行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对爱情的坚定执着尽管杜丽娘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在她与柳子翁相遇时,尽管知道两人的身份背景不同,但她依然抱着一颗勇敢的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坚定地相信,爱情可以跨越一切障碍,她的乐观豁达使她在爱情道路上始终坚定执着。
三、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杜丽娘在《牡丹亭》中展现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尽管她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她从未沉溺于自怜自艾之中,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寻求自己的幸福。
她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不断努力,坚定地走向自己期盼的幸福。
四、成熟的人生观杜丽娘的乐观豁达正是她成熟的人生观的体现。
她深谙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从而学会了用宽容和理解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她在与柳子翁的爱情中,展现了平和包容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干涉而动摇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信念。
这种成熟的人生观使她在命运的起伏中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五、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杜丽娘的乐观豁达并不仅仅停留在当下,她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许。
她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终将会换来幸福和美满,她展现了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美好展望,这种正能量也感染着身边的人,给大家带来了力量和信心。
六、结语《牡丹亭》中对杜丽娘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乐观豁达、坚定执着、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
她以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影响着身边的人,展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她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勇气,也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期许。
七、乐观豁达的心态杜丽娘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仅在感情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面对其他挑战时也展现出明显的特点。
无论是经历家庭的变故还是社会的压力,杜丽娘总是能以镇定和坚定的态度应对,从不被困难所吓倒。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试论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
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中是最前列的。
1.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僚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
父母的爱有着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
2.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
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3.作为一个要表现传统封建环境中奋力只身抵抗封建教诲的孱弱女子形象,需要表现作者汤显祖希望获得的女性个性解放的主旨,主人公杜丽娘一方面,她必须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她必须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
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才能实现。
我们从杜丽娘身上,可以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生命被窒息的状态,听到女性生命在呐喊的呼声。
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个性解放世界的呼唤。
4.汤显祖生活再以个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统治阶级竭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心”制“人心”,以“理”灭“欲”,压制人民的思想感情,巩固自己的统治。
作为以介书生,作者本身就有抵抗这种封建专制的反抗情绪,他的剧作必然也会带有这种情绪,这也必然决定了杜丽娘这个形象带有汤显祖当时的影子。
5.十六岁的少女情窦初开,这是天然的感情。
然而她是贵族小姐,她没有机会遇见男子,但是,这天然之性情并不因缺少对象而消灭,反而像决堤的流水一样,势不可挡地冲向没有阻力的地方——梦境。
浅析杜丽娘形象(二稿)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像内容摘要:杜丽娘是汤显祖的巨著《牡丹亭》的主人翁,作品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敢于追求自由爱情、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由最初的大家闺秀到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再到生死相恋的至情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自己的幸福与追求,她的各种行为都体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叛逆和反抗。
文章以此为线索,展开了对人物形象复杂而又清晰的描写.关键词:杜丽娘形象叛逆抗争《牡丹亭》正文《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首先,让我们来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个总体的介绍和概括,《牡丹亭》主要描写了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成情,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梦梅在人间结成夫妇的爱情故事。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
《牡丹亭》表现出来的进步的光辉思想,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上。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淑静温顺但又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
其次,对杜丽娘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作品以其浪漫婉转的笔调,绚烂多姿的色彩,绵绵无绝的情愫与跌宕起伏的情节将柳梦梅与杜丽娘穿越生死、冲破世俗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杜丽娘人物分析
杜丽娘人物分析《牡丹亭》中刚刚出场的杜丽娘是一个正当二八妙龄的女子,她天真活泼,有着和丫鬟闹学堂的调皮。
杜丽娘虽出身官宦之家,也难逃此窠臼。
杜丽娘的大胆表达情欲,主动争取婚姻,见证了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觉醒。
但我们从杜丽娘在文本中的身份来看,她由人成鬼,又由鬼成人的历程,不过是汤显祖为女人设计的一个梦,是女性争取独立地位与自由身份之艰辛的见证,她一直都没有逃出男权社会的“牢笼”。
父亲是朝廷官员,传统的封建思想在杜太守的头脑中被奉为圭臬,父亲对女儿来说就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对女儿的教育更是要以封建伦常为标准,连女儿白日睡眠都要遭到斥责。
母亲身为女性,同样受封建思想压迫,不仅无丝毫反抗意识,反而还被封建思想同化,是父亲杜太守思想的代言人。
杜夫人禁止女儿去自家的后花园,劝告女儿要以女红为主要功课。
在这样的环境中,杜丽娘也就理所当然地尊奉着“女孩儿只合香闺坐”的规范。
情窦初开的杜丽娘被“囚禁”在闺阁中,失去了自由之身。
杜丽娘除父母、贴身丫鬟之外唯一接触的男性是父亲给她请的老师陈最良。
陈最良是位多年科举的失利者,在科举应试中已深深地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这位迂腐的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因中毒太深,在无形中也充当着封建思想卫道士的角色。
杜丽娘对美的触摸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她得用计策避开礼教的看守,偷偷地去欣赏自然之美。
于是,杜丽娘第一次见到家里后花园的景致时不禁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如此的美景“却都赋予断景墙垣”。
自己常年被囚禁在闺阁中,没有欣赏自然之美的权利,不但如此,这种行为还有可能被冠以“有伤风化”的罪名。
触景生情,“情不知所起”的怀春少女,不禁发出了“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的悲哀之声。
杜丽娘是带着无奈和痛苦与阳间诀别的,她在生命殆尽之际,还在憧憬着“梦中情人”的出现。
她将自画像藏于梅花庵的柳树下,此时的杜丽娘已无法证实世间是否确有柳梦梅其人,她等待的也许是王梦梅,也许是张梦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摘要: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真爱。
作为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挑战父权,追求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女性形象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干追求真爱,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学界对杜丽娘形象的分析有很多,有的从杜丽娘的生死为情的角度展开,有的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展开,有的从杜丽娘与其他女性形象的对比来展开,却没有对杜丽娘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也没有涉及青春期女性心理和行为的角度。
笔者认为,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少女,有其特殊性,应该被重视。
本文拟从性别视角,青春期少女心理、青春期少女行为等方面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独特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一、从性别视角看杜丽娘的女性形象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对象,然而把性别和文学相结合,从女性主义角度剖析女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之后的事①。
在美国埃托奥和布里奇斯写的《女性心理学》中说“性指基于构成解剖和繁殖功能,个性作为女性或男性的分类,是男女基于生物学的区分;性别指女性或男性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内涵,指对男女角色和行为的社会期待”②。
性别的文化表征之一是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定型,即对女性或男性存在的刻板印象,认为某些特征、行为和角色更多的代表女性,其他的则代表男性③。
从这一理论来看,杜丽娘所处的社会时代认为“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
日出之后,各供其事”、“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④,很明显这些要求对女子的社会约束很深,也正因为有这些对女子的刻板定型,所以《牡丹亭》中的①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P2.②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8.③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22.杜丽娘虽和春香一样的年纪,但自幼接触封建礼仪;虽然没有像春香那般勇敢单纯,但秉风貌,擅丹青、女红刺绣,知书识礼,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是封建礼教下的标准淑女。
在那些所谓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杜丽娘的一举一动都充分地代表了当时的女子。
这样的杜丽娘在当时颇具典型意义,她的前程也一目了然,即“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①。
然而汤显祖却给予杜丽娘另外一种机遇:《诗经》中的《关雎》和色彩斑斓的后花园唤起了杜丽娘的觉醒,她十分憧憬和渴望爱情,以至于做起了“白日梦”。
如剧中描写丽娘情欲觉醒的《惊梦》一出中, 【山坡羊】一曲丽娘自叙思春慕色之情:【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掸娟, 拣名门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 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那处言? 淹煎, 泼残生, 除问天!②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把人格划分为“三重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它既不遵循逻辑的原则,也不能分辨善恶是非,“表达了个体有机体生命的真实目的,那就是满足它的先天需要”③。
因而从这一理论来看年轻男女对情欲生活的思慕, 是一种生理需要,发端于生命本能。
年轻男女思春慕色正如春暖花开一样的天经地义, 是任何人都禁杀不了的。
作为读者,我们一方面要体会理解杜丽娘的慕色心理, 将杜丽娘) 看做一般女性 , 强调所有年轻女子思春慕色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则正视情色经验于女性人生的重要性, 敢于与礼教父权相抗争,正视女性存在的价值。
《女性心理学》中还提到一个术语——性别的社会建构,指与两性相关的特质、行为和角色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许多人际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力量所形成的。
简而言之性别是社会建构的,它由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所形成④。
我们生活在强调性别的社会,我们对女性和男性的理解都会明显地受到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这一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杜丽娘的惆怅无奈、委屈和痛苦与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相联系。
如剧中【皂罗袍】曲词所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⑤各种色彩艳丽的花开得如此美丽,却只有“断井颓垣”来欣赏,美丽的春光如果无人欣赏,就白白浪费了。
杜丽娘借此自比,感叹自己如花的容颜却没人爱恋,渐渐地意识到青春的美丽①汤显祖著,翁敏华,尤华点评.牡丹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8.②汤显祖著,翁敏华,尤华点评.牡丹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34.③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P183.④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8.和可贵。
但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庭下,杜丽娘意识到了幸福也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发出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③的长叹。
她叹的不是满园的春色,而是自己即将逝去却又无力自主的青春年华以及如花般绽放的容颜。
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一改往日的惆怅无奈,据理力争,如最后一出<圆驾>中:当父亲拒不认女还指她为“花妖狐媚”时,她勇敢地说出“眼前活立着个女孩儿,亲爹不认。
”①。
在金銮宝殿陈述情由时也毫无俱色。
可以说,此时的杜丽娘已由一个“嫩脸娇羞”的少女成长为为幸福抗争的觉醒女性,展现出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
这种争取幸福的胜利也是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宣泄。
所谓女性意识,一般指女性对自身作为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在杜丽娘所处的封建男权社会里,女性意识表现为打破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和刻板印象,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牡丹亭》中杜丽娘活着时不能做到的事情,在死后却做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讽刺的同事,主张女性情欲自主, 强调女性才智不输于男子,以及文本中对于历史、文学、婚姻、医疗与生命情境等诸多方面的关注, 显示出了丰富的女性意识,也为我们展示出一个饱满的女性形象。
汤显祖在刻画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认识到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的存在, 能认同女性作为人与男性有同等的价值, 关怀女性的特殊人生境遇与生活福祉,显示出清醒的女性意识。
所有这些, 无疑对深化《牡丹亭》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从青春期女性心理看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认为,青春期(puberty)是指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
这个时期不断增长的性激素水平促进了第一和第二性征的发展。
第一性征(Primary sex characteristics)是使女性进行繁衍成为可能的结构。
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 characters)是性成熟的标志,它们并不直接参与繁衍②。
《牡丹亭》中杜丽娘自叙道:“天呵, 春色恼人, 信有之乎! 常观诗词乐府, 古之女子,因春感情, 遇秋成恨, 诚不谬矣。
吾今年已二八, 未逢折桂之夫; 忽慕春情, 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 张生偶逢崔氏, 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
此佳人才子, 前以密约偷期, 后皆得成秦晋。
吾生于宦族, 长在名门。
年已及笄, 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 光阴如过隙耳。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 岂料命如一叶乎! ”③。
①汤显祖著,翁敏华,尤华点评.牡丹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34.②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90.从杜丽娘的自叙中,我们很明显地知道杜丽娘属于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有属于她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下面我将从认同的发展与形成、自尊、认知能力等方面来探讨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认同的发展,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是谁和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有学者认为青春期认同的形成是指对一种人生哲学的认同。
为了实现这种认同,青春期的孩子会慢慢显示出个性化①。
杜丽娘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在此基础上丽娘又转变为为情复生,据理力争捍卫幸福的觉醒女性,显示出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女性慢慢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女性的认同的发展过程。
自尊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感。
高自尊总是与健康的心理调节有关②。
当女孩进入青春期时,她们开始意识到她们生长在一个不重视女性且认为“好女人”的刻板定型是美丽、讨人喜欢且不过分自信的族长社会。
这就使女孩与她们把自己看做是过于自信的、独立的、率直的自我相矛盾。
许多女孩通过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压抑她们的思想、观点和感受(即“不发言”)来回应这种冲突③。
这也是为什么女孩在青春期自尊下降。
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调节,女孩在青春期会对自己表现出更多的不满,这种不满一般表现为对外表、体型、能力、重要性的不满,严重的话会导致抑郁、焦虑和社会退缩①。
然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虽处于封建时代,却表现出超时代的女性魅力。
剧中一开始杜丽娘像一般的封建淑女一样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终日在闺阁里做女工、读《女训》《女戒》,对自己人生毫无计划,用沉默来回应与社会的矛盾,最终抑郁而死。
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一改往日的沉默,努力追求自己的所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新的女性形象。
女性和男性在一般智力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在某些认知技能上却表现出一些差异④。
一般认为女孩在言语技能上有优势,而男孩在视觉空间技能上有优势。
对认知技能性别上的差异有生物学解释也有环境的解释。
生物学解释强调遗传,激素和脑结构与组织,环境的解释包括父母教师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社会化,女性或男性活动的性别形成,对不同认知技能的态度的性别差异⑤。
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环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①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14.②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15.③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16.④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23.在《牡丹亭》中讲父母老师对杜丽娘要求和态度的曲词集中在《训女》、《延师》、《闺塾》、《慈戒》几出,由于父母老师对杜丽娘的要求,限制了杜丽娘的社会活动,除了书法女红,杜丽娘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技能,这样的杜丽娘在古代是标准淑女,在当代估计就只能当家庭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