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一、基本信息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课型:诗词赏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2. 理解本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个大致了解。

2. 课文解读首先,让学生朗读全篇诗词,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接下来,教师讲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和形象。

着重讲解以下几点:(1)诗词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登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王之涣当时的写作动机。

(2)诗词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景象感受到登高远望、感叹天地之大、游历之难等情感。

(3)诗词的用典。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北固山”的寓意,以及对“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历史名句的运用。

3. 课文赏析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就以下几点展开思考:(1)诗词的艺术价值。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从词语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展开。

(2)诗词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一句子的内涵。

4.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和古文习惯表达方式,并从中品味诗词的文学魅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诗中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把握词人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背景介绍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宋词璀璨了历史的天空。

在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与苏轼并举,被列为豪放派的代表,他就是——辛弃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的登临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词人简介、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主战派;与苏轼合称“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

2、创作背景:词人时任镇江知府,登临地势最高的北固山上有感而发。

北固山是当时抗金的第二道防线。

三、初步感受1、生齐读全词(正音、节奏)五言2/2 ,七言2/2/32、请一生疏通全词四、品词析情1、词人为何登楼?(“望神州”——记挂失地)2、词人登楼望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满眼风光”——词人登临高处,可北望中原。

中原大地锦绣河山,但沦陷敌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名篇之一,反映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通过进修这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进一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2. 理解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认知。

三、教学内容1. 词曲赏析:进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词曲结构和表达方式,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作者生平: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思想特点;3. 词曲朗诵:学生分组进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词曲朗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4. 创作讨论:引导学生就词曲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导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2. 听说法:通过词曲朗诵、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认识;3. 体验法:通过创作讨论和个人表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教室氛围;2. 词曲赏析:讲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词曲结构和表达方式,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作者生平: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思想特点;4. 词曲朗诵:学生分组进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词曲朗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5. 创作讨论:引导学生就词曲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6. 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感悟和体会。

2023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2023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动情朗读,直至成诵。

2.积累辛弃疾诗歌,感受辛弃疾诗歌创作的风格,理解他从一而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3.辨读诗歌,理解诗人一生壮志未酬的痛苦。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辛弃疾从一而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辨读诗歌,理解诗人一生壮志未酬的痛苦。

一、导入新课提到辛弃疾,我想用一个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他:行走的荷尔蒙。

此言不虚,有诗文为证:【屏显】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辛弃疾《念奴娇》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娓银胡螺,汉箭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鹏鹃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公所作大声鞋整,小声铿a⅛,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刘克庄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时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友人陈亮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一代英雄,今天让我们走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了解这位英雄的真性情。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语言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带着热情和期待读诗,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便是十分。

朗读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利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首词。

1.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活动]正音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2.朗读这两首词,并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学?预设:写诗的地点相同都是借古讽今之作都引用了孙权当年的故事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都表达了一种怀念英雄和收复失地的理想。

都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字音,明节奏,析诗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比读,领悟情感1小组合作讨论:你从两首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3.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下列诗句:(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描绘了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远眺江南美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能够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诗歌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的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和简介的方式,引入诗文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解读:学生自读,理解诗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欣赏:学生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教师引导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北固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北固亭的了解和感受。

理解诗意:1. 分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给学生,并阅读诗歌的内容。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宋代文学特点:1. 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写实和细腻描写等。

2. 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中体现的宋代文学特点,并与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背景音效,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北固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宋代文学研究,让他们选择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增加他们对北固亭和宋代文化的了解。

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异同。

我们刚刚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二)识人知境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2.诵读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

指导诵读,齐读检查。

【再读解义】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

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朝代。

失去三分之一国土的南宋统治者更是苟且偷安,无意收复中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重温词人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1、背诵全词,理解内容。

2、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即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背景链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读音停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整体把握】简要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即景抒情(触景生情),抒发“千古兴亡”的感慨。

下片怀古,表达对孙权的怀念与倾慕。

【合作探究】1、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明确:运用设问和倒装,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有了!触景生情,悲愤不已,于是站在北固楼上,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最新整理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新教案.docx

最新整理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新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新教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设计一、释题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简洁。

二、整体感知: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存词六百多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学习生字:万兜鍪(dōumóu)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

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四、合作探究: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愁》教学设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愁》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愁》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本诗,使学生了解南乡子这位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与解读的基本方法;* 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南乡子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手法;* 感悟诗歌的情感寄托与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南乡子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主要题材,引起学生对该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指导学生通读诗歌,帮助他们初步理解并把握诗歌的基本意境。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情感表达以及象征意义,并与南乡子的生平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解读。

4. 品味与学生共同品味诗歌中所表达的忧愁情感,引发学生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5. 归纳梳理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内容,让学生对南乡子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6.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互相研究与启迪。

7. 总结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南乡子诗歌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启迪与熏陶,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与欣赏优秀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愁的理解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升情况。

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南乡子的其他诗歌作品,加深对他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尝试以南乡子的创作风格写作自己的诗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优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优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的不作为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愤慨和不满。

陆游是,李清照是,豪放派辛弃疾同样是投笔从戎,渴望能为国报效,却又同样报国无门,化满腔的热血于字里行间——《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新授1.作者及背景简介2.读一读:a自读b听读3.说一说:词中内容大意4.品诗中“三问”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问江山——悲)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四周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问兴亡——叹)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

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思绪万千。

(问英雄——赞)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唯曹操与刘备耳!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5.再读,想一想(一)作者在北固楼上看到了什么?(二)作者在北固楼上想到了什么?6.品一品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

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

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很多首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三、总结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

没错,是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爱国这份浓浓的情愫贯穿整个宋词,所以宋词才会在中国文学上熠熠生辉。

让我们记住宋词记住爱国,永远爱国!。

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

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
预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追问:为什么这样断句?
预设:“京口北固亭”是地名,“登”,是登上,登临,“有怀”是感想。
点拨:“京口”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京口有一座北固山,北固山上建有北固亭;“怀”是“怀古”,即凭吊古代的历史或是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题目的意思是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缅怀追思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明确:词人登上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逝,是虚写。
4.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1)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 “ 年少 ”而敢于与雄才大略、 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感慨历史的兴衰: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上片 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 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课后反思】
1. 叶嘉莹先生一直身体力行推广吟诵,并提倡吟诵从孩子抓起。本节课原设计有“吟诵”这一环节的,在课前练习时,学生一直提不起兴趣,或许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模式,好怪异;或许是“平长仄短入促韵长”的声音长短很难把握,课堂上没法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删去了。诚然,最大的原因是本人对吟诵诗词的方法不精通,因而,期待本次大赛组织领导能邀请这方面的专家来做讲座,给我们补补吟诵诗词这块短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优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优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 / 4坐断:占领,占据。

曹刘:曹操和刘备。

3.读准节奏领悟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翻译】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

1.词作思路是什么?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新知讲解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2.思考:一问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明确: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注意:“神州”指“中原”或“中原大地。

开头这两句是倒装句,即“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背景:当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江北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

自然引出后面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已不在,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往事悠悠,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正如这长流不息的江水!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无尽忧伤。

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重点句子翻译讨论交流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翻译重点句子引导思考,激发兴趣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板书归纳2 / 4小典故《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初中语文课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赏析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掌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文课文中的语言和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深层次意义。

教材准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PPT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辛弃疾的图片,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

第二步:了解作品(15分钟)介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介绍本节课要赏析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主要情节。

第三步:阅读和分析文本(30分钟)分段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解释古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包括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训。

第四步:课文赏析(20分钟)讨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历史背景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境。

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主题和文学价值,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文诗歌朗诵比赛,以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文学技巧,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理解其创作背景和意境;2.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赏析,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内容:1.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背景和创作情境;2.辛弃疾的文学风格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贡献;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4.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及相关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背景;2.讲解与解读(20分钟):详细讲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3.诗歌赏析(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4.情感体验与表达(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感受,用诗歌或散文形式表达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理解和体会;5.总结与展示(10分钟):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师准备:辛弃疾的相关资料、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课件讲解、学生分组资料;2.学生准备:诗歌赏析笔记、个人感悟及表达材料。

五、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讨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2.作业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赏析和个人感悟材料,进行书面评价;3.小组展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展示环节中的表现、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透彻程度。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写作特色】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 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 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Hale Waihona Puke (2)看内容结构:临古地一思古人一忆其事一抒己志 (3)看诗歌意象: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洛阳、汴京…… 历史事件地点:骊山、赤壁、新亭、华清宫、乌江亭…… 帝王或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秦始皇陵、湘妃祠……典型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唐代 、后蜀…… 其他:吴钩、《玉树后庭花》……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熔经铸史,借古讽今,毫无斧凿痕迹。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如何解读咏史怀古诗(词/曲) 1.怀古诗(词/曲)概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感怀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词/曲)特点: ①兴感地点常常是历史古迹; ②作品内容常涉及古人或史事,并以议论或用典的形式呈现; ③创作意图或借古讽今,或借古咏志,或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真谛。 .解读支架 (1)看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
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 逝,也是虚写。
.词人以“年少万兜鎏,坐断东南战未休”盛赞孙权有何作用?
(1)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或: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 国家的愿望)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小乐一、问题导入1.谈话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对辛弃疾的评价。

辛弃疾是北宋文坛少有的文武全才,“武能马上定钱坤,文能提笔安天下”是很多人对他的印象。

今天要学习的这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同样豪迈大气。

2. 学习目标①反复揣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②体会本词咏史怀古、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难点)③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情。

(重点)二、问题思考1.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2.写作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

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

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3.文学常识“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感怀。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4.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新
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设计
一、释题导入:
“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存词六百多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学习生字:
万兜鍪(dōumóu)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
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

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

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

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

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

二是层次极为分明。

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

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

(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
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三、读词,自主学习
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

借助注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

(生自由读)
四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