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专题二 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要求
一、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 与、则、者、之)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根据上下文猜测
平伐其功—— 非吾莫能为也 (某县)瘠而冲—— 地当冲要
2.借助字形推测词义
觐粜籴
3.借助读音推测词义
颁白者 中矢落马,滨死
语境猜测法
4.借助成语解释词义
听淮北取粜—— 听之任之 因遗策—— 因循守旧 治平至百余年—— 长治久安
语境猜测法
总结方法规律
从造字法推断非常词词义 由已掌握的知识联想判断 借助成语俗语中意义推断 组成现代双音节词来选择 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确定 语法分析而推断词性词义 结合语言环境来揣摩词义
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方法指津
一、第一步:通文意,分层次,易到难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帝要 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①寻名词、代词断句 ②寻对话词断句 ③寻虚词断句 ④寻句式断句 ⑤寻对称和修辞断句
提示: 断句选择题的快捷解题技法——先缩后排法 1、先缩小范围 选择题的4个选项并不是断句全不一致,这4个选项中也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 别点,进行比较,根据语感先缩小范围。 2、再重点排除 依据前面讲到的5大断句着眼点,寻找标志词,结合语境就可以确定最终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综合解例——定语后置的用法
文言文综合解例——定语后置的用法【高频考点】熟悉定语后置的结构模式,利用定语后置的规律判别句式。
【知识要点】定语后置的特点。
1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
2标志词:中心词后有“之”,定语后有“者”。
标志词可能省略。
【方法例析】材论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以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注释:①形:外貌。
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②画策:出谋划策。
③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④皋、夔、稷、契:皋,皋陶,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
夔,舜时期的乐宫。
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
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⑤“犹锥之在囊”二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囊,口袋。
末,尖端。
⑥顿:整顿,这里指拉。
⑦绝勒:断了马笼头。
绝,断。
勒,带嚼口的马笼头。
⑧骐骥与驽骀:好马和劣马。
⑨“试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一个人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1. 研读短文,翻译下列句子,关注句式特点。
1且人之有材能者。
2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例题精讲】1. 结构分析:“人之有材能者”的结构:人+之+有材能+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导语】⾼⼀新⽣要根据⾃⼰的条件,以及⾼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的特点,找寻⼀套⾏之有效的学习⽅法。
今天为各位同学整理了《⾼⼀语⽂⽂⾔⽂重要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1.⾼⼀语⽂⽂⾔⽂重要知识点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并咽之旃:通“毡”,⽑织品。
③掘野⿏去草实⽽⾷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苦亡⼈之地亡:通“⽆”,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没有。
⑦⼤⾂亡罪夷灭者数⼗家亡:通“⽆”,没有。
⑧武⽗⼦亡功德亡:通“⽆”,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蹈其背以出⾎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也。
丈⼈:古义:⽼⼈,长辈。
今义:岳⽗。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弟⼆⼈。
⼥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实。
8.稍迁⾄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 12.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 ①意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壮。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 理解翻译阅读分析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语文高考必看
10/23
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语气、句末助词。如:的、地、得、所 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如呢、吗、吧、啊、罢
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唉、嘻 呜呼、嗟乎、 噫、吁、嚱
11/23
“以”字常作介词用,把、用、拿、靠、凭全通,若作连词来使 用,作用跟“因为”同 “于”字只能作介词,但其用法多的是,在、对、到、给、向、 同、自,诸君译时应三思
“也”是语气词,表示判断、疑问、感叹,用在句中表停顿,强化语气多“也”字
“亦”字常用语助词,了、吧、啊、啦相近似;亦然、必然句末表 感叹、命令加祈使
(欤、耶)语气助词在句尾,相当吗、啊、吧和呢;若作介词在句中, 与“于”用法不相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23
13/23
14/23
15/23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思维导图
考点 知识点 重点 难点 清晰梳理 快速记忆
超实用 一看就明白 极易记忆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法和用 法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五节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 合 第六节 文言文整体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0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 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例如】
“秋”。 《说文》:“禾谷熟也。”本指
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 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 不见,如隔三秋”。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1
2、词义缩小
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 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 的现象。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
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
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
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4
(3)词义义项的减少 【例如】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18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 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
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
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
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谢Fra bibliotek你的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1
【考点阐析】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 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 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 我们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郑州中考文言文知识点
郑州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在郑州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掌握好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常见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在郑州中考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1、古今异义词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无论”在古代指不用说,更不必说,现代则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一词多义以“安”为例,有“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怎么”之意,也有“衣食所安”里“养”的意思。
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原意为“腰部”,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腰佩”;动词作名词,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本为动词“奔跑”,这里指“飞奔的马”。
二、常见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需要重点掌握。
1、“之”可作代词,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也可作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还可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里是“到、往”的意思。
2、“而”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3、“以”用作介词,“以衾拥覆”中表示“用”;作连词,“无从致书以观”表示“来”。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等,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状语后置,“战于长勺”;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省略了主语。
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准确,忠实原文意思;“达”是通顺,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要求译文优美,富有文采。
翻译时要注意留、删、补、换、调。
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补充省略的成分;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知识清单]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一、文言文常见虚词位置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如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值得注意的是,“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二、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都可以帮助断句。
需要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三、文言文断句标志(一)文言实词1.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
名(代)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后往往要断句。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字词释义语文综合知识
2021年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字词释义|语文综合知识-2021年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字词释义ﻭ文言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是属于比较难的部分。
同学们在平时的文言复习方面,只要多读多看多记,知识提升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本文对文言文字词进行了分类,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文言文字词的含义.1、表职的ﻭ(1)宰相:总揽务的大。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行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长。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ﻭ(10)侍郎侍中:庚侍卫。
ﻭ(11)校尉:汉代军事长。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
ﻭ(14)国子监:**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长。
(17)巡抚:总揽一省行军事长。
(18)知州:州一级行长。
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长ﻭ(20)主簿:秘书。
2、表职变化的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ﻭ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ﻭ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ﻭ⑥表恢复的:复、还ﻭ⑦表辞去的:辞、致、告退、退、归故里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ﻭ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靡)、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ﻭ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9、表状态的:治、乱、兴、盛、衰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绅、豪ﻭ12、表主管的:知、典、主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ﻭ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ﻭ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ﻭ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ﻭ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ﻭ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ﻭ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4、表揭发的:劾、讦、揭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ﻭ27、表暗中的:阴、间、密ﻭ28、表诬陷的:中、谮、诬ﻭ29、表朝见的:朝、觐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ﻭ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ﻭ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ﻭ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ﻭ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ﻭ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ﻭ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ﻭ39、表监狱的:囹圄、狱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ﻭ41、表告别的:辞、别、谢ﻭ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ﻭ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ﻭ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ﻭ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ﻭ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ﻭ。
解释初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及实词总结一览表
解释初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及实词总结一览表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
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
(《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
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
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 项)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
(《晏子治东阿》)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
“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
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危乎高哉!(《蜀道难》)亡去不义。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使”的用法语文综合知识
2021-2021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使”的用法|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文言实词的掌握,以下是2021—2021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使的用法,请考生认真学习。
使ﻭ
①派遣,命令ﻭ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ﻭ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ﻭ
使人遗赵王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ﻭ
②使,让
诏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ﻭ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ﻭ
③出使ﻭ
使于晋,顾反(《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ﻭ
④使唤ﻭ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南飞》)
⑤使者,受命出使的人ﻭ
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训俭示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不在使者之目(《指南录后序》)ﻭ
⑥使命,命令ﻭ
初,奉使而来(《指南录后序》)ﻭ
下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ﻭ
⑦主使,指使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ﻭ
⑧假使
使六国**爱其人(《阿房宫赋》)
向使三国**爱其地(《六国论》)ﻭ
⑨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ﻭ
2021—2021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使的用法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语文知识点栏目.ﻭ。
高考语文必背考点文言文“所以”句式用法语文综合知识
2021高考语文必背考点:文言文“所以"句式用法|语文综合知识-2021高考语文必背考点:文言文“所以”句式用法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ﻭ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ﻭ3。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ﻭ。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亡”的用法语文综合知识
15-16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亡”的用法|语文综合知识-
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是对文言文的学习,为此整理了15—16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亡的用法,请考生及时学习。
ﻭ
亡
①逃跑,逃亡,特指逃亡到国外
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ﻭ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走的败兵】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②失去,丢失ﻭ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ﻭ
③死亡,死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训俭示康》)
忧劳可以**,逸豫可以亡身(《伶传序》)ﻭ
④灭亡,使灭亡ﻭ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ﻭ
●引一个国家或朝代的灭亡ﻭ
此亡秦之续耳(《》)ﻭ
⑤通无,没有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论语颜渊》)
15—16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亡的用法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语文知识点栏目。
高语虚词用法讲解则语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讲解:则|语文综合知识-考生复习文言文时掌握文言虚词必不可少,为此整理了文言虚词用法讲解,请考生学习.ﻭ(一)连词1。
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苏轼《石钟山记》)ﻭ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苏洵《六国论》)ﻭ4。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ﻭ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韩愈《师说》)ﻭ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蒲松龄《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勾践灭吴》)ﻭ(二)副词ﻭ1.用在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ﻭ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ﻭ(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ﻭ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ﻭ①以身作则.(成语)(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所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且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与
①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