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

合集下载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退1、退却;后退。

(进退无颜仪)2、退回;返回。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3、离去。

(贤人进而奸人退)4、减退。

5、引退。

(是进亦忧,退亦忧)图1、地图;图画。

2、谋划;想办法。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3、图谋;谋取。

4、预料;料想。

(不图子自归)5、绘画。

6、摹拟;模仿。

徒1、同伙,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徒然,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只,仅仅。

(徒以吾两人在也)4、步行。

(班白者多徒行)5、徒属:所属的人。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6、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7、指服劳役的犯人。

(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通1、到达。

2、交往;往来。

3、畅通;来往无阻。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4、流通;交换。

5、通晓;懂得。

6、通婚。

7、共同的;普通的。

8、量词。

涕1、眼泪。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2、哭泣。

士皆垂泪涕泣(哭泣)3、涕零:流泪。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4、鼻涕。

(目泪下,鼻涕长一尺)汤1、热水,开水。

(臣请就汤镬)2、汤药。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素1、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白色的。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向来,一向。

(素善留侯张良)5、真情、本心。

(披心腹,见情素)6、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私1、私下。

(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2、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3、与公相对。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说(1)陈述,告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杂说(一种文体)。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学说,主张。

(著书立说)(4)shuì,劝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文言文词语特殊用法

文言文词语特殊用法

、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形容词作状语,在.... 之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倍(1)动词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右背山陵。

(《淮阴侯列传》)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3)副词。

越发,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被(1)名词。

文言文常用词语

文言文常用词语

文言文常用词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用词语,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文言文常用词语进行介绍和解析。

一、指示代词1. 此:表示指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此”。

例如:“此人”、“此物”。

2. 是:表示指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是”、“这个”。

例如:“不敢不尽力,是念君子也”、“汝之所以好,是以为我与舅氏!”二、动词1. 为:表示“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例如:“盖吾其被发左衽矣,为僮仆乎?”2. 有:表示“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

“有之”表示“有吗?”。

“无有”表示“没有”。

例如:“有之,将奚为?”、“无有其事,则王不见矣。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

例如:“为虚誉也,而亦庄也。

”2. 于:表示位置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多用于时间、空间、范围的表达。

例如:“于是乎”、“于此”。

四、形容词1. 善:表示好、优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好”。

例如:“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也,善之也”。

2. 美:表示美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美”。

例如:“美人之美”、“美不止于形”。

五、名词1. 人:表示人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

例如:“天之生物,贵人也”、“身为负责之人”。

2. 物:表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东西”、“物品”。

例如:“常存者多人之物也”、“君子以居易知,故不为物难”。

六、副词1. 甚:表示非常、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很”。

例如:“甚远”、“甚尔,焉得知尔之不足?”。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例如:“不敢”、“不可”。

七、古代职业名词1.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

例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之道”。

八、地名1. 天:表示天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天”。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用法汇总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用法汇总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用法汇总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用法汇总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用法汇总国1、国家,国家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3、国都。

(京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4、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5、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过1、走过,经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目不忘)2、超过,胜过。

(过犹不及矫枉过正)3、过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甚其词)4、过失,过错。

(是谁之过与闭门思过)5、责备。

(无乃尔是过与)6、过访,访问,探望。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何1、代词,哪里。

(却看妻子愁何在)2、什么,代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怎么,为什么,状语。

(又何间焉)4、何如:怎样,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5、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6、如--何:把---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7、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hè背、扛。

(何蓑何笠)恨1、遗憾。

(不满意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怨恨。

(此恨绵绵无决期)3、感到遗憾。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4、恨恨:惆怅、悲伤。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区别:恨,憾,怨。

恨和憾都表示遗憾。

怨表示仇视、怀恨后1、君主;君主的.正妻。

2、后代。

3、后面。

4、以后。

5、落后。

6、以为后。

(后天下之乐而乐)胡1、什么。

(国胡以相恤)2、为什么,怎么。

(胡取禾三百廛兮)3、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患1、忧虑,担心。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六国论》)2、祸患,祸害,灾祸。

(为操后患《赤壁之战》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4、疾病。

(愈膏肓之患难茜有眼患)5、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6、厌恨。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7、生病。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书:请:对:幸:许:立:交: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引:恐:毕:卒:将:抚:走:事:礼:计:计策、谋划:莫知计所出(指)难:(nán)困难(nàn)愿:案:方:语:(yǔ)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yù)告诉:不可不语。

(鸿)名:曰:文:奇:(qí)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jī)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好:(hǎo)美好(hào)喜好: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出: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观:(guān)求:险:云:鼓:是:遗:(yí)得:谓:至:到,到达察:师:传:(zhuàn)传:(chuán)道:受:惑:贱:圣:愚:足:攻:经:劝:中:zhōng疾:假:兴:功:用:军:击:内:(nèi)如:倍:谢:意:坐:举:胜:(shèng)胜利(shēng)声:发:(fā):易:遇:记:明:草:良:有:归:实:虚:长:(cháng)定:类:理:正:成:持:宜:病:动:反:见:(jiàn)先:列:止:固:后:寡:欲:舍:(shè)甚:患:身:游:国:拜:数:(shù)目:分:(fēn)忍:间:(jiān)贼:曲:无:以:就:过:待:急:度(dù)辞:存:独:厚:通:制:兵:余:亡:北:金:信:利:势:破:力:思:起:弱:终:与:(yǔ)速:败:使:爱:适:穷:乱:遣:作:相:取:结:岁:令:报:靡:(mǐ)纳(内):转:伏:复:气:木:冠:(guān):帽子(guàn):历:役:寿:载:(zǎi)年,刊登(zài)善:开:乘(chèng)轻:谋:脱:及:具:奉:子:右:孤:辱:治:视:试:高:世:居:敌:辟(bì): 府:约:拔:左:色:言:命:重:(zhòng)封:老:从:(cóng)亲:深:解:资:振:室:被:(bèi)属:(shǔ)一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zhǔ)伐:疏:离:本:志:指:闻:留:迁:父:弹:。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表示连词的作用,连接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2.不:表示否定。

例如:不去非要。

3.有:表示存在。

例如:爱而不得,虽富而无。

4.为:作为。

例如:人为万物。

5.以:用于表示手段、方式、目的。

例如:以人为鉴。

6.于:表示在。

例如:公然于众。

7.是:表示肯定。

例如:是岁暮之时。

8.也:表示肯定。

例如:义弘而不犹也。

9.以为:认为。

例如:以为无事。

10.之一:表明所提及的事物属于一些范围中的一个。

例如:人之一11.时:表示时间。

例如:花开时。

12.天:表示自然界。

例如:天寒地冻。

13.然:表示转折性的词语。

例如:明哲保身,必然酬对。

14.如:比喻,表示相似。

例如:饥者易怒如蜂。

15.自:表示从一些地方开始。

例如:自山中来。

16.不可:不能。

例如:事情不可违背。

17.不得:不能。

例如:不得而知。

18.必:表示肯定。

例如:必有灵谷。

19.当:表示应该。

例如:不当言。

20.非:表示不是。

例如:非汉不可。

21.无:没有。

例如:于无声处听惊雷。

22.人:表示人类的含义。

例如:人寿年丰。

23.之间:表示范围。

例如:天地之间。

24.自己:表示自身。

例如:以身作则。

25.然后:表示一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例如:其言未然,然后。

</p>26.一种:表示一种类型或性质。

例如:此言一种者</p>27.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或令人吃惊的情况。

</p>28.基本上:表示基础或根本。

</p>29.首先:表示首要。

</p>30.反而:表示与预期情况相反。

</p>31.据说:表示根据传闻或他人说法。

</p>32.命中:表示预测或预计。

</p>33.涉及:表示涉及到一些范围或领域。

</p>34.决不:表示坚决拒绝或不允许。

</p>35.瞬间: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它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其他词类的特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衣锦还乡。

(衣:穿衣)2. 风正一帆悬。

(风:顺风)二、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蚕食鲸吞。

(蚕、鲸:蚕一样地吞食)2. 燕雀处堂。

(燕雀:比喻敌人)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根深蒂固。

(根:扎根)2. 厚积薄发。

(厚、薄:积累丰富和积累少)四、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大雅:高尚的人)2. 聪明正直。

(聪明:聪明智慧的人)五、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状语的语法功能。

例如:1. 风餐露宿。

(风、露:在风里吃,在露天睡)2. 车载斗量。

(车、斗:用车子装,用斗量)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在后面接宾语时,不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而是表示动作行为对其他事物产生了影响或结果。

例如:1. 栗斯惴惴,生之者甚少。

(生之者甚少:使人活下来的很少)2. 损己利人。

(损己利人:使自己受损失而使别人得到好处)3.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使璧完整地归还赵国)4.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使羊丢失后再修补羊圈)5.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6. 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使汗毛竖起,使骨头发冷)7. 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安静下来)。

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涉1、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楚人有涉江者2、进入,到。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3、经历,经过。

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少1、数量小,不多。

少私寡欲2、不足,缺少。

少条失敬:缺少教养,没有规矩。

3、轻视。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史记·苏秦列传》4、表示时间很短,不多时。

少时,一狼径去5、稍微,略微。

太后之色少解少安毋躁6、shào,年轻,年轻人。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稍1、官府发给的粮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2、逐渐;慢慢地。

稍出近之3、稍微。

善1、好事,好的`行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友好,亲善。

素善留侯张良3、擅长:善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通缮,修治。

引申为揩拭。

善刀而藏之5、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先主曰善6、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7、优点、长处。

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8、做好、处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9、喜欢、羡慕。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若1、似乎,好像。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假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及,比得上。

曾不若孀妻弱子5、至于,至如。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如1、依照,遵从,顺。

万事如意如愿以偿如法炮制2、好像,如同。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如出一辙如此而已如饥似渴如丧考妣3、及,比得上。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4、到去。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5、若,假如。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却1、退,退回。

相如因持壁却立2、使退,击退。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拒绝,推却。

却之为不恭4、还,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回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6、去掉、消除。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7、但是、可是。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劝1、勉励,奖励。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2、劝说。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3、受到鼓励。

18个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言文词语特殊用法

文言文词语特殊用法

文言文词语特殊用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

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通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用法:
1. 名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名词常常被用作动词,以表达特定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衣”可以表示“穿衣服”,“食”可以表示“吃饭”。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文言文中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对某种状态的描述或变化。

例如,“贵”可以表示“使……尊贵”,“难”可以表示“使……困难”。

3. 代词的用法: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例如,“之”常常用于代指人、事、物,“其”常常用于表示假设或推测。

4. 语气词的用法:文言文中的语气词可以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也”可以表示肯定或强调,“乎”可以表示疑问或反问。

5.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词性可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表达。

例如,“亡”可以表示“逃亡”,这里用作动词;“绿”可以表示“使……变绿”,这里用作使动词。

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

如果您有具体的文言文句子需要解释,可以提供给我,我将为您详细解答。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学习文言文需要熟悉其中常见字词的用法,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古文。

本文将对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古代词汇的用法1. 令:表示使令、使命的意思,常用于表示命令、要求等。

例如:“令孩儿当行”,即要求孩子要做到。

2. 朕:古代君王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如:“朕亦蒙汝等殷勤”。

3. 臣:指朝廷官员对君王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如:“臣弟”即指称自己是君王的弟弟。

4. 邦:指国家、国土的意思。

例如:“中原之邦”,即指中原地区的国家。

5. 国:指国家、国土的意思,与邦类似。

例如:“中央之国”即指中央地区的国家。

6. 世:指时代、年代的意思。

例如:“世人”即指当时的人们。

7. 政:指治理国家、管理政务的意思。

例如:“政教有常”。

二、古代词语的用法1. 故:表示原因、缘由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例如:“故天子之所历数也”。

2. 然则: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

例如:“然则以今之法无益于治也”。

3. 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哪个”。

例如:“何者更为奇哉”。

4. 此乃:表示强调或是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正是”。

例如:“此乃道德之根本”。

5. 盖:表示推测和论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也可表示原因、目的。

例如:“盖闻明主之知臣也”。

6. 若:常用于条件句,表示假设或条件。

常与“则”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例如:“若主上得智者”。

三、古代文言文的标点符号用法1. 句号:“。

”常用于表示句子的结束。

2. 问号:“?”常用于表示疑问句。

3. 叹号:“!”常用于表示惊叹、赞叹等强烈的情感。

4. 逗号:“,”常用于表示句子的分隔。

5. 顿号:“、”常用于列举事物或并列词语之间的分隔。

古文词语用法解读

古文词语用法解读

古文词语用法解读古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了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这些古文词语在古代被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意境和美感。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古文词语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一、词语解读1. 翩翩:形容轻盈飘逸的样子,多用来形容柳树风摇曳的景象或美丽的仙子。

【例句】翩翩起舞,如同仙子下凡。

2. 如梦幻:形容景物或情境美丽而虚幻,犹如梦境所见。

【例句】山水如梦幻,让人流连忘返。

3. 郁郁葱葱:形容植物茂盛繁荣的样子。

【例句】小山坡郁郁葱葱,花草长得十分茂盛。

4. 浩如烟海:形容数量多得如同烟海一般浩大。

【例句】书店里的图书种类繁多,绵延不绝,简直浩如烟海。

5. 明月:古代常用来比喻心目中的理想、远大的目标。

【例句】年少时,他心怀明月,立志要做一名科学家。

二、词语应用场景1. 描写自然景观:古人对自然景色非常感性,他们用大量的词语来描绘自然之美。

其中,翩翩、郁郁葱葱等词语被广泛使用。

【例句】山水之间翩翩起舞的花朵,郁郁葱葱的枝叶,使人仿佛进入了仙境。

2. 描写人物特征:古文中经常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来形容人物的特征和气质。

如梦幻、明月等词语用来形容美丽、高尚的人物形象。

【例句】她的容颜如梦幻般美丽,宛如仙子下凡。

3. 描写文化内涵:古人非常注重修养和道德,文化内涵经常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一些意境深远的词语如梦幻、浩如烟海等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美好与追求。

【例句】古人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如同浩如烟海,深深感动着后人。

三、词语运用技巧1. 喻体代用:古文中经常使用许多比喻手法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如通过将景色比作美丽女子来形容自然之美。

【例句】湖泊宛如明月,倒映着天空与山峦。

2. 对仗工整: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平仄对仗,运用韵律、音调来增强诗意。

在句子中适当使用对仗也会让句子更加优美。

【例句】草地绿茵茵,山峦高耸耸。

3. 情景交融:在古文中,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表达往往会相互交织,共同形成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小学常考文言文词语用法_10.doc

小学常考文言文词语用法_10.doc

小学常考文言文词语用法小学常考文言文词语用法★以★1.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徐喷以烟。

——《童趣》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狼》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成,将以攻宋。

——《公输》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何以战?/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曹刿论战》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

——《曹刿论战》3.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夫不能以游堕之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古文词语用法

古文词语用法

古文词语用法古文是中国历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以古雅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著称。

在学习古文时,了解和掌握古文词语的正确用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文词语及其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文词汇。

一、古文词语的形容用法1. 纷纷扬扬:用于形容事物纷繁飞舞的样子,如“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地上”;2. 朦胧:用于形容模糊不清或轻纱蒙面等情况,如“山间散发着朦胧的雾气”;3. 明亮:用于形容光线明亮,不暗的情况,如“房间里的灯光明亮而温暖”;4. 清新:用于形容气味清香、空气清新的情况,如“花园里弥漫着清新的花香”;5. 呼啸:用于形容风声猛烈或高声喊叫的情况,如“寒风呼啸着吹过耳畔”;6. 寂静:用于形容安静没有声音的情况,如“白天的森林寂静无声”。

二、古文词语的比喻用法1. 眉目如画:形容人的眉眼之间如同画作一般美丽动人;2. 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物或观点非常相似;3. 言简意赅:形容言辞简洁明了,措辞精当;4. 名不副实:形容事物或人名声好,但实际并不如其所称;5. 翻云覆雨:比喻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很大,善变无常;6. 一衣带水:形容地理上非常近的两个地方,如隔着一道水。

以上只是古文词语运用的一部分例子,通过阅读更多古文作品,能够丰富词汇库存,提高古文运用能力。

三、古文词语的用法注意点1. 在古文中,有些词语具有特定含义或特殊用法,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上下文的语境。

例如,“出类拔萃”在古文中常用于形容人才出众,而非用来形容其他事物;2. 古文中往往使用较多的比喻、夸张和象征手法,要学会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修辞手法;3. 词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有所改变,因此在阅读古文时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文化特点进行理解。

在学习古文词语的使用中,需要不断积累、研读和运用。

掌握古文词语的正确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作品,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古文词语的用法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习和运用古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常用文言词语释义

常用文言词语释义

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之”的用法: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

(本义项指第一个“之”)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以之为戮。

之:指我们。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二、“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过去教材上有)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⑤溪深而鱼肥。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唐韩愈《马说》)4.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唐韩愈《马说》)②吾恂恂而起。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③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④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三、“以”字含义和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四)文言文“焉”的用法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

(《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

例如: ①、此之谓三有礼焉。

(《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