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强调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有所不同,学术型人才培养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将重点放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社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案例、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
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研机构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和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企业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地方高校产科教融合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地方高校产科教融合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其中产教融合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
本文将以地方高校产科教融合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为例,探讨其具体实现和优势。
二、产科教融合的概念和意义1. 产科教融合的概念产科教融合是指将产业、科研、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产科教融合的意义(1)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掌握更多实际技能,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
(3)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产科教融合模式可以让高校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从而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三、地方高校产科教融合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地方高校需要建立与当地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平台搭建,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在平台上还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推进课程改革在产科教融合模式下,地方高校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
首先,需要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实际工作中所需掌握的技能;其次,需要增加与企业相关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
3. 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产科教融合模式下,地方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 建立实习基地地方高校需要与当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
四、产科教融合的优势1.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科教融合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实际工作中所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重点工作计划
产教融合重点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工作,促进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任务
1. 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师生队伍,围绕企业疑难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实效性解决方案。
2. 实行学术实践交流机制。
鼓励企业指导员和学术导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交融的平台。
3. 开展产学联合培养。
与企业共同设计应用型专业,探索“学院+企业”培养模式,打通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链。
4. 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与优秀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提升实训能力建设。
5. 推行双师讲堂。
组织企业专家和学术专家开展联合授课,增进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整合。
6. 建设教学案例库。
制作企业典型项目的案例教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路。
三、保障措施
1. 建立健全相关支持政策。
2. 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人员培训。
3. 改善校企合作育才工作环境。
4. 增加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保障。
5. 加强产学研合作项目评估机制建设。
以上为初步思路,欢迎跟进修改完善。
产教融合是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举措,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成效显著。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模式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引言民办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首先是要根据产业行业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次,要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与岗位需求,校企联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统筹,促进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完善。
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采用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需要从企业、学校、科研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
民办高校主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向相关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储备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方案构建,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应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特点,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知识体系。
首先,应以产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其次,要完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从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两方面入手,保证课程预期学习效果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达成。
同时,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增设特色鲜明的核心课,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毕业后尽快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思路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这需要结合行业需求和学校特色,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增加实践课程和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5.推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行业发展。
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1. 引言1.1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现代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通过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行业需求,使他们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更加具备竞争力。
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最重要的是,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共享。
校企合作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产教融合的意义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将产业需求融入到教学计划中。
产教融合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贴近实际工作环境,更了解行业需求,更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适应市场的就业技能和岗位需求。
产教融合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
产教融合的实施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2. 正文2.1 产业需求带动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和推动,而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
产业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因此校企合作成为了应对产业需求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产业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需求。
产学研结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创新促发展札记
校外 “ 以用人 岗位需 求为导 向促教学 改 革, 需改互动 ” 良好局面 。 的
校企互动 ,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培养适应生产 , 管
理、 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 、 应用型人才 。 这一培养 目标的实现 , 必须有 相应 的人才 培养模式来保证 。 结合 自己实际和地方经 济发展的需要 , 安徽 电气工程职业技 术学 院经过几年的努力 , 探索 出了一套适合 自
学方法和学 习方法的改革 , 着力培养学生
性地建设了校内实训室 4 余个。目前, O 以
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 , 以专业实训室为支
撑的实训体系建设 已逐步完善 , 这一体 系 覆 盖了学院发 配电、 用电技术 、 供 热能 动 力、 计电算化 、 会 计算机 网络技术等 5个
另外, 该学院把企业需 求 目标 与学校 培养 目标高 度统一 , 重理 论与实践 一体 注 化教学 , 使得 学校培养 出来 的学生 “ 适销 对路”, 学生能 学以致用 , 被社会 、 用人单 位广泛接受 , 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好地发
生、 培养 与就业三者 有机 结合起来 , 实现 教学与就业的有效联动 。据 了解, 目前学 院 20 0 6届毕 业 生 ,特色 专业 就 业率 达 9% , 3 总体 就业率 已超 过 8 %, 5 同时 今年 计划招生 1 2个专业 ,共 10 10名学 生, 到 年底 , 在校 生将达到 3 0 0 0多人 的规模。 该院还探索 自主办学 和联合办 学相
录用。
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 学院内有两个省级 示范专业 , 从而形成国家级 、 省级 、 院级三
级模式。
3年来 ,学院领导和系部领导做了大 量的调查研 究,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 、 岗
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探究
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对不足。
为了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当前,各高校纷纷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
这种模式的出现,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目前对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高校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探究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加强产学研创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2. 正文2.1 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概述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该模式旨在将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在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中,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参与企业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从而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1. 引言1.1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种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培养出大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他们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符合当前人才需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只有充分发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践环节。
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育层面,缺乏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的实践教育。
二是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与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导致学生毕业后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
三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系统、深入的实践机会,导致毕业后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四是产业和教育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机会有限,无法充分利用行业资源。
五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
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
制定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方案
制定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方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方案。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一套可操作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方案。
二、分析现状和需求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教育普遍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供给相对不足。
此外,由于国家、教育机构体制等原因,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和需求,制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三、制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方案1. 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增加实习机会,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项目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2. 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定期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实际参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应用能力。
学院可以与企业共同设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和资源。
3. 开设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包括实验课、实训课、项目课等。
通过实践课程,将学生从理论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培养专业技能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
例如,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编程技能培训,为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
5. 加强实习实训增加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并设立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6.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探索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而产学研融合和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则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破解人才培养难题的关键探索方向。
产学研融合,即产业、学术、科研三方合作共赢的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与企业、行业、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实现产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
在合作中,学校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到企业实习、企业派遣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依托产业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多元协同育人,即多方参与、多层次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鼓励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合作,推动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校层面,可以建立跨学科学院,设立跨学科专业,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知识的整合和创新;在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型项目实践等,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评价机制上,可以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学分互认、社会评价、职业资格认证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
为了实现产学研融合和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略探索:首先,在机制上加强支持。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机制,激发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
政府可以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产学研融合和多元协同育人。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实践导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可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装置,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场环境 中, 过反复训 练才能培养 出来 。 经 由此可见 , 业在培 企 养学 生职业 素质 和职业 能力 方面具 有不可 替代 的作用 。 所 以, 行产学研 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 实
产学研合 作教育也是 实现应用 型创 新人才培 养 目标 的 有效途径 。 实践证 明 , 应用 型创新人 才单纯依靠学 校是培养 不出来 的。 只有在产学研结合 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 培养 出企业 和社会所需 要的人才 。 生的职业道德 、 学 职业意 识、 职业行 为 , 只有在生产经营实践 中, 在与企业 职工结合过
术型 、 应用 型等人才 的需 求量将越来 越大 , 这就带来 了人才 需求结构 的变化 , 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正是现代化建设
的需 要 。
验、 实践 能力为 主的生产 、 科研实践 有机地结合 于学生培养
过程 之 中 的教 育 形 式 。 “ 现代 产学研 合作教育 ” 由美国辛辛那提 大学工程 学 是
程 中才 能 形 成 。 生 的职 业 技 能 也 只 有 在 真 实 的 、 杂 的 现 学 复
院教 务长赫尔曼 ・ 施奈德开创的。 为了解决 学校教育 与社会 需求脱节 的问题 , 他于 10 9 6年在辛 辛那提大学 推行 了第 一 个合作教育 计划 。 如今 , 这种教 育模式 已经 成为世界性 的教
育 改 革 潮 流 , 许 多 发 达 国 家 所 采 用 , 国 家 培 养 了 大批 的 被 为
“ 应用型创新人 才” 大大提高了这 些 国家的竞争实力和原生 , 性创 造力。9 7年 1 19 O月我 国教育部发 出《 于开展产学研合 关 作教育 “ ・ 试 点工作 的通 知》 确定 “ ・ 期 间在全 九 五” , 九 五” 国2 8所高校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 由此 , 国合 我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增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培养高素质的产学研人才,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
一、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定义和意义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是通过产、学、研三方面密切合作,协同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具备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这种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和创新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当前,我国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互动较少,人才培养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同时,高校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理论研究,企业更加追求实践能力和业务技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认知转变跟不上的问题。
三、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不足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优势,首先在于培养质量有保障,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和更加优质的学术资源。
其次是能够方便毕业生就业,满足市场需求。
但是,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不足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到的大多数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尚未建立相关机制和有效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内容也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于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建立的。
正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机制不断地适应性地发展和完善。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转变观念,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多位人才扩大产学研的合作范围,加速人才培训的步伐。
人才培养和引进策略
人才培养和引进策略
人才培养和引进策略是组织或国家为了满足发展和创新需求,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策略:
1. 教育培训: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2. 产学研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学术界和企业间的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 创新创业支持: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鼓励人才自主创业,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4. 引进高端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如优化引进政策、提供优厚待遇等。
5. 人才留存政策:制定一系列吸引和留存人才的政策,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和薪酬福利等。
6. 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激励和奖励优秀人才,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 建立人才库:建立完善的人才库,对各类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和储备,以满足不同岗位和层次的需求。
8.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吸引优秀的国际人才和技术。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和引进策略是通过教育培训、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支持、引进高端人才、人才留存政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人才库、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组织或国家的发展需求。
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通过开展实践项目、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活动,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
这种模式将产业需求、学术知识和科研成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践性的培养机会,使其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产业界的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与企业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加深对行业的了解,拓展自己的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促进产学研三方的合作交流。
产业界和学术界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需求,通过合作共育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产学研三方的协同发展。
产业界可以借助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学术界可以通过产业界的实践需求和资源支持,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最后,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产学研协同共育的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实践性的人才,他们具有跨学科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产学研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的新模式。
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这种新模式的实施,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作 伙 伴关 系来 提 高创 新绩 效 。如今 ,产学研 合 作教 育 已经走 过 了百 年历 程 。产学 研结 合 在经 济发 展过 程 中的 战略: 意义 ,已经成 为世 界 主要 发达 国家 的广 泛 共识 ,美 国 、 日本 、英 国 、德 国等 国家都 根 据本 国的 实际 形成 了各 自的产 学研 发展 模式 。 日本把 产
我 国也 十 分 重 视 产 学 研 结 合 。 1 9 9 2年 ,由 国 家经 贸 委 、原 国家教 委 和 中国科 学 院联合 组织 实施 了 “ 产学 研联 合 开 发 工 程 ” 9 9年 , 《 ;1 9 中共 中 央
产学研 结 合 教 育 历 史 悠 久 ,源 远 流 长 。早 在
定 》中 明确提 出 ,要 努力 改变 教育 与 经济科 技 相脱
节 的 状 况 ,促 进 教 育 和 经 济 科 技 的 紧 密 结 合 , 高 等 教 育 要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要 加 强 产 学 研 结 合 ; 《 家 国 中 长 期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0 6— 2 2 20 00 年 ) 提 出 ,要 建 设 以 企 业 为 主 体 、 市 场 为 导 向 、 》
学 研 合 作 当 作 一 项 基 本 国 策 , 加 拿 大 更 加 强 调 学 生
和 内容 比一 般 意义 上 的科研 活 动 明确 ,即为产 而研 究 ,为 产 服 务 。对 于 应 用 型 专 业 本 科 教 育 来 说 , “ ”是 手段 ,“ ” 是 出 发 点 和根 本 , “ ”是 桥 产 学 研
NS F模 式 一 一 政 府 引 技 园 与 创 新 中心 模 式 、社 区 学 院模
产学研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周子业(1990-),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研究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㊁艺术学㊁音乐鉴赏㊁歌剧理论等;廖志成(199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通讯作者)㊂产学研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周子业㊀廖志成(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201620)摘㊀要:随着我国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各类从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㊂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开始积极与社会联系,以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㊂毋庸置疑,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育人,是最为优秀的路径㊂因此,必须对校企合作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探索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法㊂关键词:产学研背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4.007㊀㊀在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下,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要对当前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学生当前的需求,进行教学核心内容的培养,全面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㊂1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迫切需要能够将专业知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并在该过程中,培养出管理㊁生产和服务的各种人才㊂因此,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既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可以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高校和企业共同受益的重要途径㊂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与产的有机结合,促进校企双方相互支持㊁资源互用㊁优势互补㊁利益共享,是促进高校教育和促进生产力发展㊁企业管理现代化㊁加快企业自身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全国各企业间的竞争越演越烈,校企合作以及降低成本都成为现代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之一㊂人力资源是根本在企业发展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许多企业都希望降低自身公司对培训的成本与预估,即希望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就能达到岗位的要求,而不需要再次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㊂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滞后性,而对于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偏差㊂现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往往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和要求,需要企业在他们上岗前对他们进行再次培训,这样加大了以及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预期,同时现在人才的流动性较大以及持续增大,许多企业在付出了沉重的培训成本之后往往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发展㊂2㊀校企合作目标高等教育机构的作用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企业的目的是赚取利润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㊂而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不断扩大利润,让学生有机会检验和应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㊂因此,大学需要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㊂校企合作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场所,这就出现很多不定性因素,如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以及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后,企业往往会邀请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到自己企业学习㊁参观或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这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让教师明确地了解到企业运营机制,让学生对寻求就业岗位要求有一定了解,让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㊂高校对于教师㊁学生发展提供好的机会,往往与校企合作联系在一起,产学研基地的发展,为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以及实践经验开拓了道路,老师们除了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外,另一个主要的工作就是科研水平,科研水平是影响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㊂每年政府科研经费都是有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㊂而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研发科研项目,从企业那里获取科研经费的支持,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在高校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到企业中接受岗位培训,并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㊂㊃91㊃3㊀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3.1㊀该企业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业的个体性差异,企业方普遍认为学校在学生培养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㊂因此,在进行相关专业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㊂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只需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而真正需要的技能则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升㊂因此,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㊂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所提供的职位通常属于技术水平较低㊁涉及到非安全的实际操作领域㊂这些岗位对毕业生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但无法满足其需求,这也就导致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量㊂3.2㊀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指导性意见,但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这使得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㊂目前我国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比较少,并且主要是针对企业进行研究,而很少关注到政府这个重要角色㊂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双方关系并不融洽㊂3.3㊀学校和企业的目标存在差异合作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共赢㊁协助,唯有这样的合作才能经久不衰㊁深入人心㊂校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共同性,都需要通过教学来完成㊂然而,学校与企业的目标存在差异,以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终极目标㊂因此,两者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冲突,这种矛盾关系直接影响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发展㊂3.4㊀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一直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缺乏深度的企业参与育人㊂校企双方都是以各自为主体进行博弈的,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合力,难以发挥最大效能㊂另外,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原因,很多人对 双师型 教师的要求不高,而他们又是最容易被企业接纳的,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㊂因此,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大多数企业倾向于挖掘现有的人才资源或招聘具备经验和能力的人才,而放弃那些风险高㊁回报缓慢的投资方式㊂4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4.1㊀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方面尚有提升空间政府机构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的纽带,主导作用不可或缺㊂在校企合作的质量检查中,扮演着协调利益冲突㊁解决经费不足的重要角色㊂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占据了现行政策的主导地位,其他部门的协同作用则相对不足㊂由于缺少相关部门的支持,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㊂校企合作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若缺乏相应的专业机构主导,教育㊁财政㊁司法和劳动部门的协同配合,将难以实现广泛而高品质的校企合作㊂因此,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㊁社会组织为主体㊁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体系㊂教育㊁财政㊁税务以及劳动等部门应当积极融入其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社会进步㊂此外,还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如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或建立校企双方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对校企关系的监督与管理,以确保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㊂当前形势表明,唯有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促进校企合作,而企业职能部门的参与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持续性造成阻碍㊂4.2㊀校企之间的利益分配存在差异作为育人的机构,学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㊁服务社会的主要责任㊂企业的首要职责在于扩大生产规模,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为目标㊂因此,两者的目标一致,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从而导致了企业和高校之间矛盾不断加剧㊂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合作往往会变得脆弱易碎;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双方的联系还不够密切㊂当高校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企业地理位置偏远㊁规模较小㊁岗位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时,其合作意愿可能会受到影响,表现出缺乏积极性和合作意愿的现象㊂4.3㊀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着法律法规方面的缺陷尽管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中的若干条款已有相应规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其实施却面临相当的困难㊂究其原因是教育立法层次不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法制体系㊂在这一法律体系中,存在一些权利和义务的缺失,同时也缺乏明确的分界线;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有些人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这使得他们的决策和行动更加自由和灵活㊂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法律保障的有效性受到了削弱㊂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存在很多法律问题㊂所以造成校企合作的成果不明显或者合作双方对利益关系不够重视,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校企合作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目标㊂5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策略5.1㊀确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大学生教育提供高效的实施模式,从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㊂目前,国家对校企合作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着校企合作向更高阶段发展㊂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让双方都能够㊃02㊃明确职责分工,从而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并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监督㊂唯有如此,高等院校和企业方能更好地贯彻校企合作政策,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㊂5.2㊀搭建一座联结校企的网络平台当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是校企合作面临的一大挑战㊂由于校企双方在利益上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学校不愿参与校企合作㊂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主要依赖于校友资源或熟人关系,通过校友或熟人的推动来促进合作,然而,有些企业并不打算与开展校企合作,却因为压力而出现了人才浪费的情况㊂说明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缺乏热情,也表明高校没有为其提供良好的平台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㊂有些企业渴望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以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但却无法寻觅到可供合作的高校㊂造成校企双方都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合作伙伴,导致校企双方在利益分配上难以达成一致㊂尽管高校渴望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却屡屡受挫,特别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这种情况更加严峻㊂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高校参与校企合作进行指导㊂因此,为了促进校企之间的多方合作,政府构建了一个网络平台㊂通过建立这样的交流网络平台,实现多元化㊁多层次的沟通渠道,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需求㊂5.3㊀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通过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合作,满足不同企业和高校之间的需求,实现互利共赢㊁优势互补㊁共同进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满足各种需求㊂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工厂㊂为了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必须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并提供教学场地和满足企业其他需求的资源,同时在共建专业和提供资料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㊂将企业引入学校后,即在校园内兴建部分生产基地,实现了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模式㊂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培训计划㊂企业将员工的培训机构嵌入学校则提供免费的教学场地和实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在校大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㊂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的深入发展㊂在高职院校中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既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又可以促进学校自身发展㊂通过解决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节问题,有效缩小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实力㊂5.4㊀加强教师队伍的构建与提升教育乃百年大计之根基,重要性不可低估;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㊁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谁就能赢得未来㊂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核心㊂因此,校企合作已成为现代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技能与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㊂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一支具备高尚素质㊁精湛技术和仁爱之心的教师团队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机会,同时也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基础㊂教师在校企合作中需要具备更高层次的素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保障㊂提升教师 双师 素质的途径繁多,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的实践环境是不可或缺的㊂从目前看,企业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㊂目前,我国对高校在职教师进行 双证书 教育已有了一定基础㊂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企业培训㊁担任企业顶岗工作或进行企业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与政府㊁学校和企业在政策保障方面享有同等待遇㊂6㊀结语总的来说,为了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创新措施,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同时高校应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最大的支持,政府应加强相关配套机制㊂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共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㊂参考文献[1]周小琢,肖化柱.产学研背景下中日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9):96-97. [2]张平弟.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以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 2021,(10):83-85.[3]蒋蕊,蒋莹莹,姜大光,等.产学研合作背景下技能型数字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㊃管理),2021,(08):1-3.[4]单宇鑫,万小磊.校企合作背景下 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东科技学院翻译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21,(02):29-30.[5]张秋玲,刘永悦,高艳,等.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 42-43.[6]邱丽娟.基于校企合作高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分析[J].智库时代,2020,(06):186-187.[7]张树锋.浅谈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9,(07):167-168.[8]王勇,陈小妮.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职汽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时代汽车,2018,(12):61-62. [9]余丽婷,陆克斌.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校企共建课程方案设计研究 以运输管理课程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04):178-180.㊃12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科教兴国战略是指通过加强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力量,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战略选择。
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实现国家强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促进科技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只有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才能够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地位,打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激发科学家的创新热情和潜力。
二、加强高等教育,提高人才素质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而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平台。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我们应该着力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办学创新。
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丰富实验实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三、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基础研究人才,还需要应用型人才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
通过合作研发项目、创新实践基地等模式,让应用型人才能够接触到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水平和素质。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保证教育质量,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和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同时,要推动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学校就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工作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策略也应该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1.适应社会需求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理念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意味着教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产业界密切合作,从他们需求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便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注重实践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注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的方法,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注重创新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应该注重创新的理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创新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与产业界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让学校了解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与此学校也可以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吸纳他们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实用的教育资源。
2.优化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以共同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为目标,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是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
三、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1. 产学研合作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
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产学研合作提供实践平台。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同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企业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3. 产学研合作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虽然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双方利益分配不均、合作效果不明显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合作机制。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产学研合作行为,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沟通与协调。
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
同时,要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合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2期2004年4月理 工 高 教 研 究Journa 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 tionV o l.23 N o.2 A p ril2004产学研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宋书中 姚惠林 葛运旺摘要: 本文根据工厂计算机集中控制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提出了以厂校共建为基础、科技开发为动力、基地建设为桥梁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新途径。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
高等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高校和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工厂计算机集中控制专业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实践和探索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切入点,逐步构建了“厂校共建为基础、科技开发为动力、基地建设为桥梁”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新途径。
学生的种种交流障碍,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自主交流。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善于发现他们思维中合理的因素,对学生提出的“怪”问题,甚至错误的东西,也不能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沙里淘金,捕捉他们思想的闪光点。
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性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3.培养学生取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
科学发明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所以,在教学网络过程中,都是应当把质疑、解疑看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一是要求学生大胆质疑,凡能从教材中发现“疑”,提出问题者,都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二是要设计出一些疑难问题,尤其对教材中一些含蓄或潜在的内容,要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在探索中做到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要求设疑、解疑科学合理,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
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批判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有效地锻炼和提高。
4.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想象能把大脑中处于沉寂、涣散状态的信息、经验以及各种相关的记忆材料都调动起来、组织起来,同当前的事物加以比较、印证和复合,从而揭示其内在联系和本质。
所以,任何创造活动都必须以想象为基础。
在网络教育中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设置了多维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各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情感教学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
同时,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能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的局限,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努力把学生的想象力发挥起来,通过一系列想象活动,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教育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实现认识的飞跃和突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注重扩大知识面。
因为想象必须在已有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一个人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
而且,想象要合理,不能随心所欲,它就要以事物本身的科学性为依据。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5.引导学生善于决断。
在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在网上共同进行问题的研究探讨,形成一种协作化的学习模式。
另外,网络教育环境下教材的权威性已受到了冲击,对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接受百家之言,不拘谨于一个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但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
网络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一个广阔的空间。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教学的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地去挖掘,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去发展和完善网络的建设,让其能够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同时,网络教学本身也需要用创造性思维去不断创新,它需要我们在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真正挖掘出其对创新教育起促进作用的本质上的东西。
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去促进网络教学自身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六期2 邓志伟《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7.(5)3 张旺,《科学创造与科学素质培养》,《教育研究》,1999年第十期4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年第十期一、厂校共建联合培养为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我们准确把握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着眼于培养适应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以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坚持实际、实用和实践的原则,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试点。
在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工厂计算机集中控制专业的技术岗位定位和该岗位技术人员应具有的主要技术能力,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与专业任课教师一起组成教改顾问小组,以共同讨论的方式制订本专业职责任务表,在分析每一项任务的基础上,专业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工厂计算机集中控制专业建设初期,就与一些大型水泥集团公司签订了“厂校共建联合培养”协议。
这些水泥企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均采用了全厂集散控制,代表着当今国内建材企业的发展方向,对掌握控制系统设计、集散控制系统编程及了解一定的水泥生产工艺的中央控制室技术人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
经厂校领导多次协商,在厂方提供该专业顶岗实习、派出兼职教师、培养学校青年教师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这些水泥生产企业的中央控制室是该专业的主要实习场所,从岗位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都能给予优先保证,该岗位(群)上的技术人员均为该专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科技开发有力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工厂计算机集中控制专业教师利用学生实习或节假日深入建材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发现河南省中小型建材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并不高,该专业教师又广泛了解兄弟院校同类科研成果及科技开发新技术成果,最后商定向建材企业,特别是河南省建材企业推广微机核子秤配料和计量系统。
随着科技成果推广的范围扩大和技术服务的日趋频繁,在我校首先成立了产学研结合教育机构——自动化研究所,研究所的全体人员由专业教师兼职,开始真正走上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以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技术含量,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结合教育机构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推动产学研结合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近几年来,相继成功开发出“微机核子秤变频调速配料系统”、“磨荷及配料微机控制系统”、“水泥生产预加水成球微机控制系统”、“井群供水集散控制系统”等项目,为水泥生产配料系统专门设计了基于滑差电机控制的调速皮带机和基于变频调速控制的调速皮带机。
这些项目的开发成功有力的支持了教学改革,工厂计算机集中控制专业的实习内容,一部分就取自于这些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相继推广应用于多家建材企业,盈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科技开发工作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稳定发展的轨道,有力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向更深入方向发展。
同时,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服务等,为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第一线接触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由本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已有17项通过鉴定,其中有8项获得地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有20项教研项目通过鉴定,其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不少教师经历了由现场考察、信息分析、产品设计、安装调试等环节组成的产品开发全过程,其工程实践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产学结合的桥梁随着工厂计算机集中控制专业教改的深化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我们建设了校内产学研结合的集工程实验、生产、教学、培训为一体的水泥生产集中控制模拟实习基地、变电所模拟实习基地和集散控制实习基地,这些模拟实际生产的实习基地建立,不仅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而且也是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教师与技术人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产学的结合和共同发展。
水泥生产集中控制模拟实习基地按照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预分解窑系统的集中控制室(集控室)全仿真设计,从操作台形状、仪表柜设计、状态指示到室内装修等,与工程实际完全一样,身临其境有身处生产现场之感。
该实习基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完成了水泥生产的基本仿真系统,系统可模拟水泥生产中央控制技术人员进行的生产控制、生产工艺故障排除训练等。
系统能够从矿山到水泥成品包装动态指示水泥生产的料流、气流和气料混合流,以及能够动态指示主要的生产设备工作状态;系统能够模拟水泥生产中常见的电气设备故障和生产的不正常状态,即可以通过操作台上计算机键盘进行模拟操作排除,又可以通过仪表柜上仪表操作盘模拟操作排除,并能及时指示操作效果及操作的正确与否。
该实习基地主要培养学生对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预分解窑系统的日常操作、故障判断、分析处理等能力,了解水泥生产工艺流程,掌握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窑系统各设备启停方式和操作;认识水泥生产控制中各仪表型号及使用范围,掌握常见自动化仪表校验、使用、维修方法;熟悉计算机局域网结构、构成原理,认识工控机常用模板型号及使用方法,掌握简单工控组态编程方法。
以该基地为依托,我校已被列为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水泥中央控制室操作工”、“建材化学分析工”等九个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基地之一,“水泥中央控制室操作”已为企业培训了多期技术人员。
水泥生产集中控制模拟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也是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的过程。
该实习基地的建设已通过省教委的教学成果鉴定,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实习基地作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已推广应用到多所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建材企业应用性技术人才做出了贡献。
变电所模拟实习基地是根据实际变电所设置,由进线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直流电源屏、中央信号屏、中央控制屏、模拟操作屏,故障模拟操作屏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