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 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415c194b35eefdc8d333c8.png)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言志。
通过杜甫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小天地,更多的关心社会、
关注民生。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受古诗音韵的和谐。
2、品读,鉴赏古诗语言的精美。
3、探究,领会古诗深邃的意境和巧妙的手法。
三、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走近杜甫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诗史”、“诗圣”的称谓。
2、熟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关注诗歌鉴赏要点——意象、意境和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和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方法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教学时间三课时
1。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21b7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6.png)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课文悟读客至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由于“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头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每天飞来的欢快气氛。
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
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
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应酬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热。
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
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
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吵闹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写于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殊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的孤独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示意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照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呈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宽敞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的孤独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呈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概,还让人联想到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好像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的咏怀。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
阁夜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
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苦痛,以及自己的贫病飘落,于是写下了此诗。
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乱。
在这动乱担忧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
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哀痛与忧愤。
杜甫诗五首1
![杜甫诗五首1](https://img.taocdn.com/s3/m/22ac1453be23482fb4da4c7b.png)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思想,体会词作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反映的政治态度。
2、理解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所包含作者的理想人格及生平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长安时期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最新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最新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85b15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4.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最新教案五篇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1《饮酒》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
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
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
《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
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教案(1)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cc15b1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3.png)
讲授新课
总结词:系统讲解
详细描述:逐首讲解《春望》、《登高》、《蜀相》、《阁夜》、《旅夜抒怀》五首律诗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和语言特 色,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律诗的魅力。
巩固练习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默写、翻译、鉴赏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 能力。
4. 撰写《登高》的赏析文章
总结词:提升素养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撰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赏析文章, 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 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07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深度
总结词
内容深度适中
详细描述
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五首杜甫的律诗,这些诗篇既有其深沉的情感,也有其独特的 艺术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他们能够感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难点二:掌握律诗的韵律和节奏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杜甫的律诗在韵律和节奏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需要熟 悉平仄和韵脚,并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难点三:深入分析杜甫律诗的艺术手法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杜甫律诗的艺术手法多样,包括象征、对比、拟人等,学 生需要对这些手法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和参与度。
教学效果评估
要点一
总结词
教学效果良好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于杜甫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和认识。在课程结束后的测试中,学生们也表现出了良好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于杜 甫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杜甫诗五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诗五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ccf17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e.png)
杜甫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熟悉并理解《杜甫诗选》中的五首杜甫诗作;3.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进行解读;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杜甫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的创作特点和风格;2.分析并理解杜甫诗作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3.解读杜甫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杜甫诗选》中的五首杜甫诗作,如《登高》、《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梦李白二首·其一》、《梦李白二首·其二》;2.准备课件和教辅材料;3.提前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背景和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杜甫诗歌作品(15分钟)教师展示《杜甫诗选》中的五首杜甫诗作,并简要介绍每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学生可以跟读或朗读其中的一首诗,体验杜甫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诗人的创作手法。
小组展示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4.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进行赏析,解读其中的意义和情感,同时介绍相关的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理解。
5.写作训练(20分钟)学生可选择一首诗进行改编或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提供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适当的词语,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6.总结归纳(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并熟悉杜甫的其他诗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诗进行解读和赏析,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杜甫的五首诗作,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杜甫诗歌的魅力。
通过讨论和赏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杜甫诗歌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a2936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0.png)
杜甫诗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杜甫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分析和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3.学会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鉴赏杜甫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杜甫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杜甫的代表作品分析与理解;3.诗歌欣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3.培养学生诗歌欣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及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图片或展示杜甫的诗歌手抄本,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引入课题(1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杜甫?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杜甫的代表作品,并简要说明杜甫诗歌的特点。
步骤三:诗歌欣赏(15分钟)1.选择杜甫的一首诗歌进行欣赏,如《登高》。
2.教师先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等。
3.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诗意、表达方式等。
步骤四: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如《月夜忆舍弟》。
2.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结构、词句运用等方面,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展示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与其他诗人的关系,如杜甫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对比。
2.通过多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的诗歌魅力。
步骤六: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杜甫诗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学生进行小结,并针对杜甫诗歌欣赏的方法进行讨论。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精选一首杜甫的诗歌,在课后进行朗读,并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欣赏的感受和体会的文章。
2.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杜甫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诗歌欣赏和分析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杜甫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c2cf46bb4cf7ec4bfed071.png)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一课时)《月夜》《登岳阳楼》【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2、把握《月夜》和《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衬托、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杜甫诗歌的特点。
参考:①诗歌:《望岳》、《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登高》等等。
②特点:诗风沉郁顿挫,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知识梳理1. 作者简介,见金版学案P112. 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P1123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炼字型)(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注: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
倘若考试时叫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
倘若是叫我们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2)诗眼的位置:①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
②在诗句中:《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②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答题步骤(①释字义。
②解释诗句。
③明手法。
④表情达意)①解释这个字的含义。
②解释诗句。
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③答手法。
如果有运用表达技巧,必须答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④答思想感情。
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简要分析。
杜甫诗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27490349649b6649d74773.png)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一、作者介绍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二、课文简析(一)月夜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
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
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
“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
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66f1e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1.png)
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学生能够熟悉“清明”、“丽人行”、“登高”、“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狂夫”5首杜甫律诗。
2.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2)能够理解和感悟杜甫律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杜甫这位文化伟人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和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杜甫律诗五首(清明、丽人行、登高、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狂夫)三、教学过程1. 对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包括:律诗格律、律诗的押韵、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布局和结构特点等。
2. 对5首杜甫律诗进行逐一分析教学。
(1)清明:这首诗是杜甫在京城流亡期间的产物,诗中以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故国逝去的盛景和遭遇的刻骨铭心之痛,具有浓烈的爱国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感悟。
(2)丽人行:这首诗是杜甫为朝廷提拔才具出色的周南妇人作的律诗,诗中描绘了周南妇人的美貌和才华,展现了杜甫生动细腻的感官和爱情理想。
(3)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远离京城,独自登高远望,发出的代表性作品,诗中借“望而却步”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对祖国的关切,所表现的杜甫心境深沉而又广大。
(4)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这首诗是杜甫在听到宰相郭子仪对曲江进行点评时所作,诗中用两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结构独揽全篇的主旨,表现诗人之客观深邃之感性。
(5)狂夫:这首诗最有代表性,诗中将自己比作孟嘉树、秦桧,并借孟嘉树“拨云见日”、秦桧“手植雪梅”来表达自己的立冬问题思考,具有深刻诗意意象。
3. 提供范文,让学生仿写杜甫律诗。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板书讲解、课件讲解、分析讲解和范文点评等教学方法。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https://img.taocdn.com/s3/m/27aee7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c.png)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第一篇: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教法学法朗读法、讲解法进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登岳阳楼》《月夜》关键词老病、孤舟、涕泗流独看、月、怜、忆、寒、泪痕意境开阔雄浑清冷孤寂情感倾向孤苦、忧愁思亲、悲凉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明确:“泪”的丰富内涵三、品杜甫诗之妙字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明确:1.不能。
“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
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杜甫诗教学设计(通用5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42b63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f.png)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明确:(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
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
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
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
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
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
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
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
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
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
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
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
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
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
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
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
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
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
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
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
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
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
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
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
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
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
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
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
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4.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世纪40年代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关系国事民生,虽,在极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感,杜老尤甚。
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 对这个评价你如何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样的评价虽然新颖,但有失偏颇。
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5.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
本诗颔联就犯此病。
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
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
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
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
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
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
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和他们两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
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
杜诗沉郁,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