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复位手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揭开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整脊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颈腰疾病,其疗效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治疗机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由于得不到科学的解释,所以在外行看来,中医整脊术就很“神秘”。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医骨科高级研修班——整脊专题研修班上,北京光明骨伤医院院长韦以宗主任医师提出的“一说二论”,即“脊柱圆筒枢纽学说”、“椎曲论”和“椎体板块移动论”,科学地诠释了中医传统的六大整脊疗法,即旋转法、牵引法、悬吊法、垫枕法、枕缸法和整盆法的治疗机理,自此揭开了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为中医整脊技术进一步数据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开辟了道路。
韦以宗在深入研究中医整脊术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800多例颈腰痛病例进行临床治疗的体会,认为中医传统整脊技术是依据中医整体观的脊柱认识论作指导的,而中医的脊柱认识论与现代机能解剖学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
机能解剖学是现代新兴的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机能的角度认识人体解剖,认为人体的机能与形态结构是统一的。
韦以宗的“一说二论”,就是从脊柱机能解剖学的整体观、系统论着手,在将脊柱系统分为静态骨结构系统、静态关节结构系统、动力肌肉韧带系统和神经调控系统四大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传统的“体相观”,对中医整脊术的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一、圆筒枢纽学说中医自《内经》的“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之说,到明代名医汪机的“有诸中,必形诸外”,都是认为人体内部结构会反映在体表,所以可从体相来认识人体内在结构,这就是中医的“体相观”。
《医宗金鉴》指出,正骨需“素知体相,识其部位”,韦以宗据此将中医整脊术与中医的“体相观”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圆筒四枢纽”说,即将躯体比拟为由脊柱作为轴心支柱的三个圆筒,这三个圆筒分别为头颅、胸廓和骨盆,连接这三个圆筒的脊柱上有四个“枢纽关节”,它们是头颅与颈椎连接的“颅椎枢纽关节”、颈椎与胸椎相邻的“颈胸枢纽关节”,胸椎与腰椎相邻的“胸腰枢纽关节”,腰椎与骶椎相邻的“腰骶枢纽关节”。
整复脊柱的步骤与操作技巧
整复脊柱的步骤与操作技巧
整复脊柱的步骤与操作技巧如下:
1. 触按检查:用拇指触按患者脊椎棘突,观察其是否偏歪。
在正常情况下,棘突侧缘连线应与脊柱中心线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连线应与脊拄中心线重叠。
棘突偏歪时,患椎棘突上下角连线偏离脊柱中心线,患椎棘突上下角尖与其上下棘突的角尖连线同中心线呈相交斜线,棘突侧缘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显的压痛。
在触按过程中,可一手触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躯体,使患者身体前屈后仰,左右旋转,以反复比较。
2. 整复手法: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对侧推按,以拨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躯体,使脊柱逐渐屈曲,并在向棘突偏歪一侧侧弯的情况下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两手协同动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顶住患椎棘突,在旋转的最后几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复位时指可下扪及弹跳感。
此外,在施行复位手法前后,还应根据患椎筋肉伤损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以上步骤完成后,即可完成整复脊柱的操作。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师。
冯氏定点旋转复位法
一、首先了解冯氏“脊柱(定点) 旋转复位法”的理论依据和病理机制,如以下内容:(1)“脊柱内外平衡学说”,(2)“单(多) 个椎体位移理论”;(3)“椎体棘突四条线”触诊法”;(4)“四大体征”;(5)“腰型”变化四步规律。
二、适应证环枢椎半脱位、颈椎病、胸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峡部裂等一系列损伤性脊柱疾病和脊源性疾病。
三、禁忌症○1骨质破坏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2椎体间骨赘增生已形成骨桥○3椎间孔明显增生性狭窄者○4有严重脊髓压迫症状者。
四、具体手法操作1.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1.1操作步骤①患者端坐在复位椅上(也可以反坐在靠背椅上),医生正坐病人之后,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棘突。
医生左手拇指扣住偏向右侧的棘突。
②令患者右手扶着自己的头后部,另一只手抱在自己的胸前;助手在前面用双腿固定患者与躯干旋转方向相反的大腿,同时用两只手分别从后面扶助患者近端的肩和远端的腋下区,准备助旋。
③术者右手从患者上举的上肢腋下绕到患者胸前,抱住患者对侧肩或右手自病人右腋下伸向前,手掌部压于颈后部;同时定位手拇指始终顶在受累关节的棘突一侧。
④术者引导患者的躯干前倾并旋转,旋转过程中躯干前倾的角度要保持基本一致,以定位拇指始终能够感觉到手下棘突处在旋转扭力的中心位置,当旋转力抵达极限位时,再继续靠旋转惯性施加力量(尽量不用爆发力),即可达到手法目的。
此时一般(并非必然)可以听到或感觉到关节的弹响声。
⑤术者进入收势,保持手法实施的姿态,缓慢旋回患者躯干。
⑥术者在手法实施的棘突局部按照肌纤维及韧带的走向做简单的理顺手法,手法完毕。
1.2注意事项①整个旋转过程中,助手通过感觉术者放在患者肩部的手来感觉术者的旋转力度和意图,始终随着术者的力度辅佐助旋。
切忌助手自行突然加力。
②手法实施过程中,术者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任何过度的紧张反应或强烈的刺激性抵抗,应立即停止手法的继续实施,这是保证手法实施安全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脊柱旋转复位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
手拇 指顶住患 病 部位 的棘 突 向健侧 推 , 时可 听 此 ④ 牵压法 。患者俯 卧位 , 一助手 立于头 部 , 双手
运 用脊 柱旋转 复位手 法治疗腰 椎 间盘突 出症 7 8例 ,
疗 效满 意 , 结 报道如 下 。 总 1 临 床 资 料
到咔 嗒的响声 。
由患者 腋下环抱 固定 , 另两 助手分别 立于 足侧 , 双手
握 踝部 , 做纵 向对抗牵 引 的同时 , 者手掌按 压病变 术
收治 的 7 8例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患 者均 符合 19 94 年 国家 中医药 管理 局制 定 的《 医病证 诊 断疗 效 标 中 准》 的诊 断 。主要 表 现 为反 复 发 作 性腰 痛 , 有 … 伴 明显 的下肢放 射痛 , 腿 抬 高试 验 阳性 , 经 C 直 均 T或 MR 证 实 。本 组 7 I 8例 中 , 4 男 4例 , 3 女 4例 ; 龄 年 1 6 6~ 7岁 ; 像 学 提 示 : 影 左侧 突者 3 4例 , 侧 突 者 右 3 例, 1 中央 型 突 出者 1 3例 ; 椎 间 盘 突 出 3 L一 4例 , L一 ; 间盘 突 出 2 s 椎 6例 , ~ 。 问盘突 出 1 L s椎 8例 ; 有 明显 外伤史 者 4 2例 , 无外 伤史者 3 6例 ; 力劳 动 体 者4 5例 , 非体力 劳动 者 3 3例 ; 程最 短者 7d 最 长 病 ,
・
脊 柱 旋 转 复位 手 法 为 主 治疗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7 8例
黄俊 卿
( 南 中医学院 第二 附属 医院骨一科 , 河 河南 郑 州 4 0 0 ) 5 0 2
关 键 词 :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治 疗 脊 柱 旋 转 复 住 法 腰
手法复位的技巧
手法复位的技巧
手法复位是一种诊疗技术,用于调整骨关节的位置,以恢复其正常功能和姿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法复位技巧:
1. 按压牵引法:医生用手指或手掌按压骨关节,然后通过逐渐施加牵引力来复位。
2. 旋转法:医生通过旋转骨关节来调整其位置。
这个技巧通常用于复位关节的旋转部分,如手腕、脚踝等。
3. 移位法:医生通过适当的移动和调整骨关节来复位。
这种技巧通常用于复位肩关节、髋关节等。
4. 反应法:这种技巧利用关节自身的反应力来复位。
医生会施加适当的力量或压力,以激发关节本身的反应,从而调整其位置。
5. 牵引法:医生通过施加牵引力来复位。
这种技巧常用于复位颈椎、脊椎等骨关节。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复位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或理疗师来执行,因为不正确的技术可能会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此外,在复位之前,医生需要
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保复位是适当和安全的。
脊柱固定的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包括多种,下面列举其中的一些:
1.手提法:一种古代的正骨手法,适用于脊椎错位的整复。
患者立于桌前,助手
立于桌上从高处握患者两手臂将患者提起,使患者悬空双脚离地,医者在患处按压整复,给予固定。
这种方法与脊椎悬吊复位法近似。
2.双踝悬吊法:这是一种整复脊柱的方法,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描述
过此方法。
患者俯卧床上,两踝部衬上棉垫后用绳缚扎,两足由床上徐徐悬吊,使躯干
前倾于0°~30°位约15分钟,利用患者体重将压缩椎体拉开。
复位后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使脊柱过伸,维持整复效果。
此外,对于整复后的脊柱,应予以适当固定。
一般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须仰卧于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卧床时间3周~4周。
对于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应采用脊椎骨折夹板或石膏背心、金屬支架固定,固定时间4周~6个月,必要时亦可手术治疗。
对于颈椎骨折脱位者,经整复与持续牵引后,可给予颈托或石膏围领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还有外固定,如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
如果通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请注意,上述手法和固定方法都需要在专业的医疗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建议非专业人士自行操作,以免对脊柱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脊柱整复手法
整复胸椎的应用
➢伤科病:胸肋屏伤,胸痛,落枕,等 ➢内科病:咳嗽,心悸,胁痛,等
整复腰椎的作用
➢调整腰椎椎间关节紊乱 ➢加大后伸角度 ➢加大旋转角度 ➢放松腰部肌肉松筋
整复腰椎的应用
➢伤科病:间盘病变,椎间关节紊乱,椎旁软 组织病
➢内科病:脾胃病,月经病,性功能障碍,等
整复骶髂关节的作用
➢调整腰骶关节、骶髂关节 ➢加大腰部旋转功能 ➢放松腰骶部肌肉
颈部仰卧位拔伸法
颈部端提法
背部按法
交叉分压法
胸部提抖法
扩胸牵引扳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
胸椎后伸扳肩法
仰卧位胸椎整复法
正确交叉 错误交叉
手压操作 腹压操作
腰部侧扳法
腰部侧扳法
腰部后伸扳腿法
腰部后伸扳肩法
腰椎定位旋转扳法
手的动作 前面观 扳肩操作
颈 椎 端 提 法
法
颈 椎 仰 卧 不 定 位 扳 法
颈 椎 仰 卧 定 位 扳 法
颈 椎 侧 扳 法
颈 椎 不 定 位 旋 转 扳 法
颈 椎 定 位 旋 转 扳 法
几个问题的思考
➢为什么众多医生关注整复脊柱类手法? ➢真的有那么多患者需要接受整复吗? ➢整复脊柱类手法只有整复作用吗? ➢整复脊柱类手法的实质是什么? ➢如何安全使用整复脊柱类手法? ➢整复脊柱类手法须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
整复骶髂关节的应用
➢伤科病:间盘病变,椎间关节紊乱,椎旁软 组织病
➢内科病:月经病,性功能障碍,等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
手的动作 后面观 手托操作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
颈部侧扳法
后面观 握手操作 后侧操作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完整版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完整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的由来1. 脊柱长杠杆手法的方法学缺陷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手法,可把正骨手法操作时将手法力从力点传递到目标关节的骨、韧带连接视作最简单的机械—杠杆。
早在古希腊时,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就以《以杠杆力整复关节》为书名,介绍了脊柱手法。
因而在手法分类方面,可根据正骨手法施力点与目标作用关节的距离远近而划分为长杠杆手法和短杠杆手法两大类。
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脊柱手法如颈椎旋转扳法、腰椎斜扳法为长杠杆手法,而脊柱按压复位法则归属于短杠杆手法。
脊柱长杠杆手法由于施力位置与手法目标作用节段之间有着较长的力距,可通过杠杆的机械力放大作用,在较省力的条件下完成手法的操作。
然而,有一利则有一弊,长杠杆手法操作时,手法力要通过多个链节的应力传递才能作用于目标节段,从而完成复位移动。
如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来整复颈椎错位时,来自颅骨的旋转扭力,首先使寰枕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转动,引起寰枕韧带紧张;紧张的寰枕韧带进一步带动寰枢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而旋转,使得寰枢关节的关节囊、韧带依次紧张;带动颈2、3节段发生旋转……这样,扭力通过骨关节—韧带链节的逐次传递,到达下颈椎的目标作用节段。
由于长杠杆脊柱手法需要多应力传递链节实现关节整复,这些应力传递链节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对于传递链节的调整和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临床上常有难以准确定位于目标作用节段的事例发生。
特别是在患者肌肉痉挛难以解除,错位节段处于保护性交锁状态下,更是如此。
其次,由于胶元组织的粘弹体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关节被动运动存在,每一链节在应力传递过程中均有能量损耗,这样就形成了手法应力在各链节的不均匀分布。
来自颅骨的旋转扭力要不断消耗于每一节段运动,在不需要出现超生理运动的上颈椎各节段出现了很高的扭转应力,而在需要产生超生理运动的下位颈椎只有很小的扭转应力,不足以满足关节复位的需要。
(完整版)脊柱侧弯的手法矫正治疗
• 纠正脊柱侧弯的关键因素 , 给一个空间或出路让侧弯 的脊柱伸展
• 1。调整下移侧弯的主弯,由胸椎向下移动到腰椎, 可以解决剃刀背的难堪;
•
2。纠正脊柱的旋转,帮助突出的肋骨平复;
•
3。将侧弯转化成正常的胸腰椎生理弯曲的一部分。
直接矫正法和间接矫正法
• 直接矫正法:就是直接施力在需要矫正的 椎体上,不需要锁定关节。胸椎和骶椎常 用。
•
观察:Cobb角 <25°
•
支具: Cobb角 >25°缺点是依从性差、有效性存
在争议、副作用不容忽视.(支具治疗的种种弊端及患儿大
多数年龄较小难以配合导致支具治疗常难以奏效。)
•
矫形手术:仅适合Cobb角 >50°以上的严重患者。
属于大手术并有可能发生重大并发症。
• 手法治疗的特点:准确,针对性强,见效快,安全, 易于操作,患者易于接受,实用。
• 3.3俯卧位胸部垫枕医者一手掌根压住胸椎脊柱侧弯的顶 椎或侧弯的下交界椎体,向上或向下用力,另一手掌根顶住凸 侧的弧形顶点椎体用力向凹侧推顶,两手发力的同时,在纵轴 方向上给予相反方向的牵张力。
•
3.4腰段:站在患者一侧两手交叉,一手掌压住腰骶部向后
用力,另一手掌用力向右推顶左侧腰椎的弧形顶点的椎体棘突,
者右腿向后用力牵抖数分钟,可使右侧腰背肌紧张,同时可矫
正骨盆。
•
手法治疗脊柱侧弯症应注意的问题
• 1、非结构性脊柱侧弯有效,结构性脊柱侧弯无效; • 2、脊柱侧弯的年龄界限:0-12岁较易 12-20岁较
难,恢复小 20岁以上最难,恢复难以估计。与体 质有关。 • 3、角度的界限:20度以内较易;20-40度难;40 度以上不可逆。 • 4、侧弯角度恢复较慢,外形是可以改变的; • 5、治疗密集有利于恢复,最好是每周五次以上。 • 6、脊柱侧弯的矫正要点:A先检查有无长短脚 B 再检查有无骨盆错位 C再检查骶椎有无倾斜
资料:脊柱的复位手法
脊柱的复位手法王遵来《特色脊诊整脊》脊柱的复位手法有很多种,临床上因专家的经验不同而方法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在摇正法、推正法、旋转法、扳按法和冲压法等的基础上进行演变,或综合运用,以稳妥、安全,且能达到复位为准则。
如果一次复位成功,就不必要再行重复。
如因各种原因复位不完全或复位后易再错位,则需隔日或每日进行1次,3~5次为一疗程。
脊柱复位手法一般应采用卧位式(无体重垂直压力且肌肉易于放松),少数手法也可取坐位式。
现将各段脊柱的一些基本复位手法分述如下。
第一节颈椎复位手法因颈椎的结构较复杂,其活动度亦较其它部分为大,所以,对直接作用于颈椎的整复手法来说,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危害。
这就要求在应用时一定谨慎从事,初学者最好能在有经验的上级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下面简要地介绍颈椎部的一些基本复位手法。
一、摇正法1、仰头摇正法:此法多用于枕环、环枢关节错动者。
有时在颈椎3~5的关节微小移位中也采用本法。
患者多取卧位(有经验者也可以让患者取坐位,但一般坐位不如卧位安全和稳妥)。
(1)卧位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稍加有限度的顿挫力,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咯登)声。
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坐位仰头摇正法:患者坐位,身体放松,头略后仰。
医生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掌托其下颌,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置其枕后两侧,以整个掌指面托扶住枕后方,此时亦可稍加一个向上牵引头颈的作用力。
接着保持这一状态,轻柔而缓慢地左右旋转头颈数次,待感到患者颈肩放松后,突然进行一下快速、有限的地旋转摇动,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
应当注意,此手法直接作用于上段颈椎,甚至达到颈椎6个节段,如若旋转摇动时的幅度超过其生理活动的范围,将会发生危险,因此应当认真体会颈椎旋转的范围。
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个快速、有限度的旋转运动。
脊柱整脊方法
18
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
19
2.2 颈椎手法整复--整复错位
颈椎病的手法整复治疗,可纠正错缝移 位的颈椎骨关节,恢复颈椎的内平衡,从根 本上缓解或消除骨关节病损对周围神经、血 管的激压,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一般有斜扳法、旋转定位扳法、侧扳法、 寰枢关节扳法、仰卧位扳法。
20
2.2 颈椎手法整复--整复错位
第一节、颈椎整脊手法
导致颈椎损伤的各种不良 生活习惯
13
1. 颈椎病损节段的确定 ①与病损椎相对应的临床症状、体征; ②影像学检查。 颈1-2——头痛、失眠、高血压、眼耳鼻病证 颈椎3——眩晕、颈肩综合征、面部粉刺、痘疹、 牙痛、张口不能 颈椎4——恶心、双手麻木、肩周炎、牙痛 颈椎5——胸痛、心跳过缓、呃逆、手掌胀痛、 口臭、火气大 颈椎6——血压波动、肩膀、上肢外侧麻痛、拇 食二指麻、扁桃体肿大、 颈椎7——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 14 肩胛痛、咽喉痛、上肢后侧内侧麻痛
颈颈1122头痛头痛失眠失眠高血压眼耳鼻病证高血压眼耳鼻病证颈椎颈椎33眩晕颈眩晕颈肩肩综合征面部粉刺综合征面部粉刺痘疹牙痛牙痛张口不能张口不能颈椎颈椎44恶心双手恶心双手麻木肩周炎麻木肩周炎牙痛牙痛颈椎颈椎55胸胸痛心跳过缓痛心跳过缓呃逆手掌呃逆手掌胀痛胀痛口臭口臭火气大火气大颈椎颈椎66血压血压波动波动肩膀肩膀上肢外侧麻上肢外侧麻痛拇食食二指麻扁桃体肿大二指麻扁桃体肿大颈椎颈椎77气短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肩胛肩胛痛咽喉痛痛咽喉痛上肢上肢后侧内侧麻后侧内侧麻痛痛15颈椎解剖特点
32
6、卧位颈椎拔伸法二
• 【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坐在其头前方, 一手托扶其枕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颏部, 两手协同用力,缓缓拔伸颈椎。 • 【要领及注意事项】和卧位颈椎拔伸法一 相同。 • 【作用】和坐位颈椎拔伸法一基本相同。
美式整脊概况及手法演示-美式整脊颈椎手法
定位半脱位椎体
对椎体进行复位
美式整脊对于复位有严格的要求以及标准 化的流程,以C2、C3、C4椎体脱位向右, 棘突向左的复位为例
例——标准化流程
接触点:半脱位椎体的椎弓板 上肢位置:治疗者的右手和前臂在一条直 线,45度穿过患者的胸部 发力路线:侧向从右向左,从上到下 流程:将头部卷离桌子,用左手做稳定手, 右手拇指接触点在椎弓板上,用一点力量 和速度,沿发力路线用力
美式整脊治疗流程简介
一般的治疗顺序是:对椎体进行动态触 诊——对半脱位的椎体进行定位——对椎 体进行复位 首先动态触诊将帮助治疗师在短时间内找 出患者半脱位的椎体,并去矫正它。
美式整脊的循证医学证据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认 为,整脊医学有确切疗效(未给出推荐等 级) 英国牛津循证医学中心通过研究指出,脊 柱矫正可显著增加关节活动度、减少疼痛, 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未给出证据等级)
适应症
2、侧弯症
一般儿童的疗效最佳。在减少一定的侧弯度的水平上, 保健性的维持,则有相当好的结果,可以停止进一步的侧 弯和进一步的驼背。
3、腰痛
一般以第五腰椎、骶、髂关节等部位最为频繁。进一 步的恶化就会造成椎间盘的突出。前者伴随压迫神经的情 况较后者为少。故前者治疗产生效果较快,恢复也比较完 全。后者以椎间盘的非开放性突出较为好治,这也取决于 突出的程度。而开放性突出则较难治疗,严重的应以手术 为佳。
美式整脊概况及手法 演示
初腾
美式整脊的诞生
1895年,美国的 D.D.Palmer医生创建了美 式整脊医学
在美国,只有三种医生具有独立诊断权、行医权。 一种是Medical Doctor(M.D.);第二种是脊椎矫 正师Doctor of Chiropractic(D.C.);第三种是骨 科医生Doctor of Osteopath(D.O.)。 美国各大 主要医疗保险机构及其保险险种,均认可脊椎矫 正治疗。
美式整脊技术原理与操作
美式整脊技术原理与操作美式整脊技术是一种通过手工调整脊椎和关节位置,以恢复脊椎正常生理曲度和功能的治疗方法。
它源于传统的整脊疗法,但在操作技术和理论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美式整脊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技术。
首先,美式整脊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脊椎和关节的生理学特点。
脊椎是人体重要的支撑结构,它不仅支持着身体的重量,还保护着脊髓和神经。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运动损伤、年龄等因素,脊椎和关节可能出现错位、僵硬、炎症等问题,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美式整脊技术通过手法调整脊椎和关节的位置,矫正姿势,缓解疼痛,恢复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脊椎疾病的目的。
其次,美式整脊技术的操作方法包括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是评估,医师会对患者的脊椎和姿势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史。
其次是调整,医师会利用手法技术,对脊椎和关节进行精准的调整,恢复其正常位置和功能。
调整过程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和力度,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最后是辅助治疗,医师可能会结合针灸、理疗等辅助手段,加速康复和巩固疗效。
在进行美式整脊技术时,需要注意一些操作要点。
首先是专业技术,整脊医师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临床实践,熟练掌握整脊技术和操作规范,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其次是个性化治疗,每位患者的情况各异,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史,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最后是长期管理,整脊治疗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患者需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姿势和运动习惯,定期进行整脊保健,预防疾病的复发。
总之,美式整脊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脊椎疾病的方法,它基于脊椎和关节的生理学特点,通过手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位置,恢复其正常生理曲度和功能。
在实际操作中,医师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精准调整,结合辅助治疗,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患者则需要重视长期管理,保持良好的姿势和运动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美式整脊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整复手法(整脊的基本手法)
整复手法(整脊的基本手法)一、环椎错位整复手法环椎(第1颈椎)错位一般是落枕造成的。
以棘突右偏为例:1、患者取端坐位;医生站于患者身后,左扶持患者下颌部,前胸贴在患者的后头部,右手拇指触及偏歪的棘突。
2、复位时,医生前胸和左手轻轻用力稍向上提,并使患者头部缓缓向左转动,转到某一恰当位置,约10°~15°时,右手拇指会感棘突稍有活动,此时右手拇指轻轻向左推动,有时即能听到复位声,医生指下也可察觉到有椎体移动,表示复位成功,手法结束。
3 复位后患者恢复端坐,全身放松15分钟,在这15分钟内,保持端坐位,不要转动头部。
二、颈2至颈7错位整复手法均以棘突偏右为例:1、患者取端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身后。
医生左手扶持患者下颌部,右手拇指触及偏右的棘突。
患者后枕部紧靠医生前胸。
2、复位时,医生左手引导患者头部缓缓向左转动,当转到某一恰当位置,约35°左右时,医生指下棘突可有松弛感,再稍用力向左推动。
此时,多可听到一声清脆的复位声,提示复位。
3、用右手拇指沿棘突,自上而下,分右左轻轻按揉,以把项韧带贴敷在棘突上,手法结束。
4、然后让患者静坐15分钟,嘱咐患者尽量不要转动头部。
三、胸椎椎体错位整复手法胸椎整复可以采取坐位整复和卧位整复:(1)、坐位整复以第7胸椎棘突偏右,即胸椎椎体向右错位为例:1、患者取端坐位,双腿自然分开,膝关节保持90°;助手立于患者左前方,用双腿夹住患者小腿和脚,双手压住患者左大腿根部。
这是整复工作中的一个杠杆的支点,所以,一定不要活动,如果这个地方移动,整复肯定失败。
助手只是保持患者左腿不动,不必用很大力气。
2、医生左手拇指触及第7胸椎偏右的棘突右臂从患者右腋下伸向左肩,此时用右手引导患者向右转身,带左手拇指下有活动感时,左手拇指将棘突向左轻推。
此时可听到一清脆的的复位声。
但是胸椎椎体复位后,小关节还有微小错动,特别注意在胸7棘突周围有没有隆起,如示椎体有后凸,再借转身之力将其平复。
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又称整脊疗法,是一种源于中医正骨疗法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脊柱相关疾病。
该方法通过特定的手法操作,对脊椎进行旋转、牵拉等动作,以达到治疗目的。
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的基本原理如下:
1. 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
2. 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解除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
3. 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在应用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时,术者需要先对患者进行触按检查,了解椎旁筋肉、棘突位置等病变情况。
然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治疗。
总之,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
疾病的方法,但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护理和康复锻炼,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儿童脊柱弯曲矫正法
儿童脊柱弯曲矫正法正常脊柱在水平面上是正直的,不向左或右偏弯,如果出现了偏弯,就叫脊柱侧弯。
轻的脊柱侧弯可致体态变形,严重的胸椎侧弯可引起内脏受压和心肺功能障碍。
引起脊柱侧弯的原因主要是:①特变性脊柱侧弯,多为遗传性,约占脊柱侧弯的70%,可分为婴儿型、儿童型和青年型。
②姿势性侧弯,程度较轻,卧位时消失,于学龄儿童时期发现。
③代偿性侧弯,常因下肢不等长所致。
④先天性脊柱侧弯,由椎体原因及椎体外原因引起。
⑤暂时脊柱侧弯,由坐骨神经痛或炎症等疾患引起。
以上几种侧弯,大多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发现及形成。
脊柱侧弯发现后,视侧弯的程度,适宜手术的应及早手术治疗;有的则可做矫正运动予以矫正。
具体方法如下:(1)单杠上悬垂牵伸脊柱侧弯即可消失,双手握高杠,胸腹挺起,双下肢后伸,一起一落。
(2)背向肋木站立,两足跟提起,用力挺身,同时两臂用力高举。
(3)右侧向肋木立位,或站在肋木上,右手在下方扶肋木,上体向右侧弯曲,左侧同时从侧方扶肋木。
左侧脊柱弯者,左侧向肋木立位。
(4)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做腰背部和臀部肌肉紧张的练习。
将臀部抬起,并逐渐抬到最大程度,坚持一段时间而后放下。
(5)俯卧床上,胸部离开床面,两手向上伸直,胸部昂起,昂的越高越好。
(6)俯卧位,上半身昂起,两下肢伸直后抬起,抬起时肌肉尽量收缩用劲,放下时肌肉放松。
脊柱侧弯使肌肉、韧带、骨和软骨均不同程度受累,运动的目的是伸展脊柱和强健背肌,对脊柱凸出侧已被拉长和变弱的肌肉给予增强,对凹入侧已缩短的肌肉给予牵伸,效果一般较好。
练习过程中,意念要集中,呼吸自然,每个动作每天不少于做3~5组,每组不少于做15次。
青少年脊柱侧弯是常见的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患,发病率在1-2%左右。
由于造成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主要原因目前还不清楚,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没有,所有的关于青少年脊柱侧弯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都是针对疾病结果(侧弯)的治疗。
对于轻度的非进展性脊柱侧弯(指胸椎弯曲小于40度,腰椎弯曲小于30度,1年之内加重不超过5度者),量身定做的矫形支具是唯一经过国内外研究证实的有效方法,其他的方法包括:牵引、按摩、推拿和矫正体操等,都是起到辅助矫正的作用。
正骨调脊手法
正骨调脊手法一、概述正骨调脊手法以中医理论和脊骨神经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正骨技术,结合美式整脊疗法、现代解剖学、病理病生、肌肉链和筋膜链、生物力学平衡理论、骶髂关节开合理论、脊柱医学新观点等相关理论及临床脊柱矫正手法治疗经验等总结出来的以“稳、准、轻、巧”为特点的矫正脊柱椎体错位、骨盆错位及调整脊柱失衡的生理曲度的一组脊柱矫正手法,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骨盆等部位的手法。
正骨调脊手法属于中医正骨范畴,是脊柱矫正的方法,主要用于脊柱矫正。
(一)正骨调脊颈椎手法1、正骨调脊颈椎理筋手法:①取俯卧位,双手十指交叉,掌面向上放在治疗床上,前额放双手掌面上;医者站立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医者双手拇指指背相靠,指端放在枕骨粗隆下,其余各手指自然放松扶持颈部两侧,两拇指顶端沿颈后正中线(即棘突顶线)向第7颈椎棘突依次按压,每处逐渐加力按压1~4次,共3遍。
同法按压棘突两侧颈椎后小关节突连线、颈椎横突后结节连线各3遍。
②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左手托枕部,右手托下颌部,双手合力向上缓慢牵引颈部1min;然后双手抱住枕、颞侧,被动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前屈颈部各1次;继而双手掌向上从颈部两侧插入颈后部,双手掌重叠,右手掌在上,用右手食指桡侧向上托起颈部,靠患者头部自身的重量牵引颈部后伸1~3次。
2、正骨调脊颈椎正骨手法:(1)仰头颈椎定点快速牵引复位法[1]:以寰椎向右旋转错位为例,取仰卧位,低枕,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患者头部伸出治疗床半个头位,放在医者右膝上,摸清寰椎右侧横突隆起及压痛处,左手中指吸定该处,左手掌托住枕部,右手握持左下颌部,双手合力将头部慢慢向右侧转至弹性限制位,嘱头稍后仰,当力传到左手中指时,双手同时用“巧劲”向右向上快速牵引颈椎一次,多可听到“喀喀”一声或多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或左手中指有关节复位的跳动感,右侧寰椎横突隆起及压痛消失,寰椎向右旋转错位复位成功。
同法复位寰椎向左旋转错位。
脊柱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几点体会
精品文档
39
需注意的单词
• hernia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腰椎间盘突出 症
• osphyalgia 腰痛 • radiating pain 放射痛
精品文档
40
椎间盘构成?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症?
精品文档
41
• 直腿抬高试验、拉塞格征(Laseque)、直腿抬高加
强试验、健肢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屈颈试验
精品文档
14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
• 突出部位 腰34之间 腰45之间 腰5骶1之间
• 受累神经 腰4神经根 • 麻木部位 小腿前内侧
腰5神经根
骶1神经根
小腿前外或足背内侧 外踝足外侧
• 肌力改变 伸膝无力 拇趾背伸无力
7
病因病理
• (一)病因
• 1、椎间盘退变(主因):
成人椎间盘无血液供应(纤维环表层有少量血供) 营养靠淋巴渗透 髓核、纤维环含水量( 90%、80%随年龄逐渐递减)
退变
髓核蛋白多糖↓ 髓核 胶原纤维 ↑
H2O↓
弹性(张力) ↓
摩擦
纤维环 玻璃样变 纤维环与软骨板、椎体缘附着处松弛、
精囊品样文档变
精品文档
37
• 手术禁忌症①椎间盘突出症影响工作和生 活不明显者②椎间盘突出症首次发作或多
次发作,未经保守治疗③椎间盘突出兼有
较广泛的纤维组织炎、风湿等症状④疑为 椎间盘突出症,但X线特殊检查未见有特 殊征象。
精品文档
38
预后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病变的程度、病人的 选择、治疗方法及病人心理因素有关。
趾及足跖屈无力
• 反射改变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上, 给病人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本病病史长 , 复发率 21 放松 手 法 患者 俯 卧位 ,术 者用 轻 柔 和缓 的 . 高, 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 自2 0 揉、 05 推等法 , 施术于腰臀及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
年至 20 年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 07 盘突出症 6 例 , 0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 资料
2 脊柱定点旋转手法具体操作 . 2
病人端坐方凳
上( 无靠背 )两腿分开与肩等宽。 , 医者正坐在患者后 面, 以患椎棘 突 向右歪 为例 , 首先用 双拇 指触诊法 查
《 按摩与导引》 20 年 1 月第 2 卷 08 2 4
第 1 期 ( 18 ) 2 总 6期
3
C iee Maiua o & Q og teayD e 2 0 , o.4, o 1 hns nplt n i iG n h r . e 0 8 V 1 p 2 N .2
.3 4 的活动幅度 。 后即可进行腰背肌锻炼 , 3日 如果症状 3 . 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疗效比较 明显减轻 , 周后即可逐渐开始恢复 E常活动。 2 t 表2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 定积分 比较( ± ) : 又 s
《 按摩与导引》 20 年 1 月第 2 卷 08 2 4
2
第 1 期 ( 18 ) 2 总 6期
C iee Ma iuao & Q og teayD c 2 0 , o.4, o 1 hns np l i tn iG n h rp . e 0 8 V 12 N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胸腰椎骶髂关节手法复位总览颈椎复位手法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
(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 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目的:(1) 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
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
(2) 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调节:成角:上段(C1-2):略低头(0-15度)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度)(3)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度)3.复位手法: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
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
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
(四)机理: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
(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
2.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
(五)体会: 1.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
2.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痛苦。
3.屈颈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该椎体各关节处于失稳状态,因而只需轻轻旋转/提拉,即可复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
4.其他体位下(如坐位),某些节段(如中段)复位较易成功,而某些节段(如枕一C1-2,C6-7 —T1)则复位往往较难。
若欲达完全复位,则常常需用较大力量,并需辅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顶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适,术者也易因用力过猛而失手,若旋转过度,则可造成损伤,安全系数相对较小。
5.某些坐位复位手法,有时需使头颈部处于后仰状态,但若遇有颈椎间盘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压的患者,此种体位下再旋转颈椎,因椎体后缘剪力过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险性较大。
故应视为禁忌体位、禁忌手法。
6.本法自始至终均使颈椎处于牵引状态下,有利于减轻神经根之压迫,操作中不会加重症状,比较安全。
7.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可根据需要自上而下,对任何--个(或--组)患椎进行准确定位,复位成功率高,患者-般无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伤害。
8.一般情况下,患侧在下,先行复位,然后健侧同法调整,以求两侧平衡。
9.在进行手法复位时,应把颈椎当作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两个椎体单纯进行复位。
另外,整个脊柱也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于颈椎、胸椎或腰椎某一局部节段来看待。
(附:顺便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供参考)二.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 (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并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倾斜移动。
(二)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突部位。
其余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后头部,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低头45‘,再将头向左侧倾斜45‘,此时右手顺势将患者下颌部转向右侧,待头部转动至最大限度时,医者两手协调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轻巧之力顿挫旋转提拉,左手拇指同时稍用力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声响,术毕。
三.肘抱下颌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 (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倾斜。
(二)手法:医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后令患者低头30’,医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方托住其下颌,手掌伸向左耳后部抱住患者枕后部,并徐徐将患者下颌转向右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再以一轻巧之力继续向右上方顿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时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复位声响,术毕。
四.推头拉颈侧扳法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
手法:医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对侧颈椎,另一手掌压住患者近侧耳颞部,两手协调用力,反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注意:此法对老幼体弱及骨质疏松者不宜采用。
五.卧位摇正法:(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
(二)手法:医者坐于床头,两手协调进行侧方或前、后方向摆动头颈部,完成复位胸椎复位手法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粘连及体位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节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
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节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我们常常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
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些手法:一.俯卧叠掌推按法:(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150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
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
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
(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
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说明: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压。
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
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
理由是:我们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
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
2、掌根与皮肤成60°角时推按较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
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
(二)手法: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
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
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
(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
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
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三)说明:1。
此法主要借助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
而垫于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
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固定肩关节,不让其滑动,使自由上肢与上肢带形成一个杠杆整体,便于力之有效传导,以达到椎体;二是依靠患者双手用力自我保护,防止医者用力下压时损伤肩关节而引起疼痛。
3、此法医者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但复位效果确实可靠(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
无论对于何种类型、何种方向的移位均有效。
(以不变应万变也)四.坐位扳肩法体位:患者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骨盆。
(二)手法: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患者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说明:1.病变胸椎复位时的定点可由低头及弯腰度数来决定。
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高,弯腰/低头度数越小;位置越低,弯腰度数越大,并可以肉眼观察躯体旋转螺纹与正中线交叉处来定点,同时以拇指触摸棘上韧带张力变化来判断定点。
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3、若患者体胖,或医者力量较小,可将患者一肩顶于医者胸前作为支点,两手合抱于另一肩腋下作为力点,进行反向扳旋复位。
五.改良膝顶法体位:患者取坐位。
背向医者。
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患者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三)说明:“膝顶法”早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实践中尚存在某些不足,因此作者对其进行了一定改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行手法多采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于颈后,医者将患者双肘部垂直后拉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