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
大班综合教学活动我从哪里来(附教学过程和反思)

大班综合教学活动:我从哪里来大班综合教学活动:我从哪里来一、教学价值通过本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生命力、家庭亲情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学习人类的身体构造和生命力。
2.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了解家庭亲情。
3.培养好奇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4.培养尊重他人的态度。
三、教学区域教室内或户外均可,最好能提供一些具有人类身体构造的模型或图示,如人体解剖模型、宣传画等。
四、教学准备1.人体解剖模型、宣传画或图片等。
2.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3.家庭相册或家谱等。
五、教学介绍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等工具,向学生介绍人类身体构造和生命力等方面的知识,然后介绍家庭亲情,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最后展示一些家庭相册或家谱等,让学生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六、教学重点在学生心中建立正确的人体观念和家庭观念,培养好奇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七、教学方法1.投影仪、幻灯片等工具介绍知识点。
2.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展示家庭相册或家谱等,让学生了解家族历史和传承。
八、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简要介绍教学活动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知识介绍通过投影仪、幻灯片等工具介绍人类身体构造和生命力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命力来自哪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家庭亲情介绍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家庭背景,介绍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4.家族历史介绍展示一些家庭相册或家谱等,让学生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承,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家族文化和传承。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家族文化。
6.活动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收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九、教学反思本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背景的差异可能会引发一些敏感问题,需要老师保持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十、教学案例一位老师通过展示人体解剖模型和宣传画等,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身体构造和生命力等方面的知识,然后介绍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家族文化。
《我从哪里来》教案(4篇)

《我从哪里来》教案(4篇)《我从哪里来》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以及出生过程。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用动作表现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进一步体会伟大,培养幼儿爱情感。
活动准备:1.关于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图片、碟片。
2.磁带两盘、鲜花一束。
3.皮球二十个,角色游戏用的火车一列。
活动过程:一、听录音《开火车》进入场景,设疑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班来了一列火车。
看,火车开进来啦。
”——开进场“刘老师,你怎么这么高兴啊?”。
刘:“小朋友,你们猜猜看!”小朋友猜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是让刘老师自己来回答吧。
”刘说:“你们看我的肚子,因为再过几天,我就要做妈妈了。
”“噢,原来刘老师要做妈妈了,所以才特别高兴。
那你们想知道你们在妈妈肚子里怎样长大的吗?看看小火车上的这些图片,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二、利用图片,通过看、听、摸、玩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生长及出生的过程。
1.出示图一,了解精子和卵子以及结合成胚胎的知识。
“小朋友看,这个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呀?”“其实它叫卵子,它长在身体里。
”“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它像什么呢?” “对了,这个像蝌蚪一样的东西叫精子,它长在爸爸的身体里。
当你们的爸爸妈妈结婚后,爸爸就将精子作为礼物送给了妈妈,让它成为妈妈肚子里圆圆卵子的好朋友,两个好朋友合在了一起,猜猜看,他们会变成什么?”2.了解孕早期胎儿的大小、形状以及子宫是宝宝生长的第一个家。
(1)边出示图二边说,“对了,当精子和卵子结合以后,他们就变成一个像蚕豆一样小的胚胎。
”——(学小胚胎)“这时的胚胎和大多数动物的胚胎一样,都有一条小尾巴。
小小的胚胎在肚子里找呀找,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她生长的地方,哎呀!这个地方真舒服,软绵绵、暖和和的,猜猜看这是个什么地方呢?”——引出“子宫”“这个地方在肚子里,它像宝宝的宫殿一样,我们叫它子宫。
大班健康活动《我从哪里来》反思

大班健康活动《我从哪里来》反思《大班健康活动《我从哪里来》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健康活动《我从哪里来》反思活动目标1、通过看看讲讲,让幼儿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2、在玩耍中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3、挂念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肯定的挂念。
4、引导幼儿乐于沟通,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育幼儿的平安意识。
活动预备1、ppt课件:胎儿的发育过程2、音乐《我的好妈妈》活动过程一、叙述,我从哪里来。
1、以谈话形式引出话题。
老师:“小伴侣,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让幼儿相互说说自己的猜想)老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吧,爸爸、妈妈怎样才能有一个孩子。
2、播放课件,进行演示。
(1)让幼儿观看图片,初步知道精子和卵子。
(2)哦!原来我们就是那个小圆球渐渐长成的小宝宝呀!小宝宝躺在什么地方?(解释“子宫” )(3)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名字叫什么?(胎儿)(4)胎儿在肚子里呆了多长时间才出来呀?师:在这十个月里,小胎儿又是怎样渐渐长大的呢?二、观看图片,相互争辩图片内容。
1、引导幼儿自由提问。
(老师依据幼儿的问题随机做好直接回答或把问题抛给幼儿进行争辩)。
2、老师也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
(1)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吃东西吗?脐带是母体孕育婴儿时母体和婴儿沟通物资的通道,婴儿在诞生之前所需要的全部养分都是通过脐带来运送的。
(2)“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会怎么动呢?”(3)小宝宝马上就要和妈妈见面了。
咦!宝宝怎么出来呢?(幼儿猜想)小结:其实,每个妈妈的“子宫”都有一扇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当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在医生的挂念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啦!哇!哇!哭着叫妈妈啦!三、玩耍:体验母恩。
老师:小伴侣,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妈妈大肚子时候的生活?请小伴侣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上一个皮球,跟着老师表演老师依据渐渐起床当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扶着肚子闲逛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生下宝宝)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从哪里来》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从哪里来》含反思活动名称:我从哪里来适用年龄:幼儿园大班教学目标:1.认识人体结构、探索与生命有关的问题。
2.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
3.引导幼儿理性思考生命的来历,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教师:生命起源的图片、生育过程的图片、人体构造的图片等。
幼儿:白纸和彩笔(和家长事先准备)活动流程:一、引入(10分钟)1.围坐在一起,教师出示生命起源的图片,让幼儿围观并发表看法。
2.通过幼儿讨论的方式引出生命的来历,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生育过程的探究(20分钟)1.出示生育过程的图片,让幼儿了解人类生殖的过程,引出幼儿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
2.通过让幼儿比较不同生殖方式的差异,从而激发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探究人体构造(20分钟)1.出示人体构造的图片,告诉幼儿不同部位的重要性和作用。
2.教师引导幼儿关注生命的精彩之处,从而引出关于自己和家人身体构造的讨论,并鼓励幼儿自主提出问题。
四、绘制人体构造(20分钟)1.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和家人身体的构造,相互交流和分享。
2.教师引导幼儿厘清自身的身体结构,让幼儿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五、小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让幼儿总结并讨论今天学到了什么?2.鼓励幼儿在家中和父母分享今天的学习和收获,让幼儿在今后的生活及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关注人体结构和生命相关的问题。
教学反思: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对生命的来历一直充满疑问。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引导幼儿逐步了解人类生殖和构造的基本知识,让幼儿沉浸在美好的活动当中,喜欢生活并且了解生命的珍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情境,为幼儿打开生命的大门。
大班综合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从哪里来》

大班综合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从哪里来》教学背景这是一节大班综合课,针对3-4岁幼儿的教学内容是《我从哪里来》。
这是一节新的课程,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去理解属于自己的生命起源,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这节课的教案和教材。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生命起源的基本概念;2.探索个人生命起源,了解自我观念的形成;3.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我用一个简单的动画视频“小星星的旅行”作为本节课的导入,视频中小星星穿越时空来到地球上,探索宇宙的奥秘。
通过简单而有趣的方式激发孩子对宇宙和生命的好奇心。
第二步:启发思考教师引导孩子猜测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思考,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小道具,例如:出生证明、新生儿衣服、婴儿照片等等,孩子可以用这些东西来推断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第三步:学习知识通过PPT,我向孩子们讲解了生命的起源,让孩子们了解: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如何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帮助孩子对人类起源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第四步:探究实践在这一步,我准备了一些材料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探究,例如:芽变实验、植物成长观察、小麦发芽等等,帮助孩子通过实践来探究生命的奥秘,同时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好奇心。
第五步:评价总结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和点拨,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来了解孩子们的个人想法和理解程度,最后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园的孩子们想象力极富想象,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示范、启发和引导。
同时,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很强,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足,我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及时给予反馈并鼓励孩子们不断尝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
幼儿园大班我从哪里来教案3篇

幼儿园大班我从哪里来教案3篇含反思《幼儿园大班我从哪里来教案3篇含反思》这是幼儿园幼儿园大班我从哪里来教案3篇含反思教案文章,小朋友们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我从哪里来教案3篇含反思!(1)大班社会教案《我从哪里来》含反思活动设计背景我常听到小朋友悄悄议论“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有的幼儿悄悄把枕头塞在衣服里,见了老师就会慌乱地躲藏……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孩子和家长。
为了正面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设计了大班活动《我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孕育生长过程。
2.通过亲子游戏,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在活动中幼儿了解、探索自己的孕育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1.关于小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课件。
2. 请家长到场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一、开始环节1、师生做“毛毛虫变蝴蝶”的手指游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活动课题。
二、基本环节(一)师:小朋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会是什么神奇的事儿呢?你们呀先摸摸自己的肚子,上面有什么东西?(肚脐)为什么有肚脐呢?它是用来干什么呢?(教师小结;幼儿想象自由交谈)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吧。
(二)播放课件,幼儿以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的孕育生长过程。
(三)通过提问谈话,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孕育生长过程。
1、教师提问:小朋友说出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回答的小朋友可以使用求助热线(不能回答的小朋友就去问问妈妈再回答)2、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如何孕育生长的呢?小精子在做什么?游到什么地方去?最后怎么样?(有很多很多的小精子在一起拼命的游呀游,有一颗游得最快的小精子最先游到卵子旁边,他一下子就穿到卵子的身体里面去了。
)3、他们在一起,往妈妈肚子里舒适的子宫游过去。
大班综合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从哪里来》

大班综合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从哪里来》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班综合课程——《我从哪里来》。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故事、互动游戏和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旨在引导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起源,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通过课程的开展,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自己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起源,明白自己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
2. 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3. 引导孩子们理解自己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起源,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自己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手工材料、互动游戏道具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起源,引发他们的兴趣。
2.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到家庭的重要性,理解自己与家庭的关系。
3. 手工制作:让孩子们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家庭树,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起源,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自己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观察到孩子们对课程内容充满兴趣,他们在互动游戏和手工制作环节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度。
通过课程,孩子们对家庭、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孩子在理解自己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这一概念。
我还计划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如邀请家长参与的家庭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更多场景中感受家庭的爱,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家庭、社会的认知。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我从哪里来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我从哪里来教案活动背景大班儿童一般都已经有了对生命和生存的初步认知,对自己的身体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来自哪里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
因此,通过这次“我从哪里来”的社会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到底是如何来的。
活动目标•培养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观察能力;•让儿童认识到生命来自母亲,并了解受孕、胎儿发育与分娩的一般过程;•培养儿童自尊心、自信心、自立心和团体合作意识。
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素材,比如胎儿发育过程的图示以及一些孕妇和新生婴儿的照片等。
此外,还需要一些较大的海报纸或A3纸及彩笔等。
活动流程第一步:观察身体器官及名称首先,老师可以用身体模型向孩子们简单介绍人的身体器官,并告诉他们各个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在介绍完之后,通过图示放映和动画视频等方式,向儿童展现身体器官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第二步:取得儿童的兴趣,引出主题在儿童已经对各个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情景剧或者故事的形式来引出主题: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第三步:向儿童展示胎儿发育图示老师需要展示一些简单易懂的胎儿发育图示。
通过展示可以让儿童们了解到人的生命是从受孕开始的。
第四步:模拟胎儿发育过程老师可以把许多彩纸上的样子,让孩子们自行选择从中选择喜欢的,再把颜色盖住,再选,盖;如此往复,最后剩下一张独特的彩纸,变成胎儿。
这样可以让儿童们感受到胎儿在母体中的分娩过程。
第五步:结束活动的最后,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比如“匹配名词”等,来将课堂氛围调动到一个放松的娱乐状态。
同时可以针对本次活动进行一些总结,询问儿童们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教育主题有怎样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切入儿童们的实际思考,检查活动的效果以及儿童的接受情况。
教学反思此次活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身体模型与图示辅助讲解,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化、具象化的方式提供给儿童,因此教学过程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范本
2020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0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
(一)活动设计说明:“我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孩子和家长。
敏感的话题常常让年轻的父母因为尴尬而回避,甚至拿“街上捡来的”“河里捞上来的”等答案来搪塞幼儿。
而幼儿好奇的天性并不因为家长的回避而消失。
因此,为了正面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设计了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
(二)活动教育依据:
在活动中,我牢记儿童性教育的主旨:允许孩子发问,鼓励孩子发问,保证沟通沟通渠道的畅通。
在“讲讲看看”的环节里,首先让幼儿直观的通过孕妇来感受小宝宝的诞生,然后以多媒体形式展示胎儿如何形成的过程。
故事中涉及到的所有名词均使用学名,以保证其科学性。
并为幼儿提供了婴儿在1—10个月中,不同发育时期的图片和录象带。
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自由讨论。
打破了以往“老师提问,幼儿回答”的课堂模式。
让幼儿自主提问,教师解答。
对于一些较浅显的问题,还鼓励幼儿帮助回答。
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意识。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通过统计创编动作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动作表现出在妈妈肚子里的快乐生活,并慢慢过渡到长大。
通过请准妈妈来现场讲述怀孕的感受,以及游戏&;lt lt;我来作妈妈〉〉,让幼儿充分体会作妈妈的辛苦。
进而激发幼儿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
将情感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活动中,幼儿注意力十分集中,在讨论和表演的环节中,也都积极发言。
游戏的环节更是一个个活泼大胆。
整个活动孩子们动静有序,课堂气氛温馨和谐!
(三)活动内容
活动名称:我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