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凤阳花鼓的调研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案:剖析《凤阳花鼓》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案:剖析《凤阳花鼓》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不断推陈出新,除了注重学生对于国家历史和政治制度的了解外,也在逐渐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承教育。

其中一部分经典的地方戏曲《凤阳花鼓》更是在课堂教育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角度剖析《凤阳花鼓》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凤阳花鼓的历史沉淀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源于安徽省的凤阳县,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在唐代文化繁荣、戏曲兴盛的时期,凤阳花鼓就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在随后的宋、元、明、清时期,凤阳花鼓逐渐演变成一种春节期间的民间艺术表演,成为了当地居民欢度节日的重要形式之一。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凤阳花鼓也不断与其他地方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艺术体系。

二、凤阳花鼓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保存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凤阳花鼓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珍贵品种之一,其文化价值在于代表了当地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和历史记忆。

通过学习和传承凤阳花鼓舞曲,可以更好地理解凤阳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刻内涵,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和欣赏凤阳花鼓舞曲,中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培养出独立而批判性的审美品味。

3.增加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了解凤阳花鼓舞曲在不断的历史和社会变迁中不断发展和演变,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其历史变迁的学习和分析,更好地了解先民们曾经的生产生活状态、精神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学生们对历史和社会的了解将使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中国,同时也将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同感。

4.促进教育改革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升温,许多学校将凤阳花鼓纳入课程内容,并逐渐尝试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

这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今天我有幸观看了李老师的优秀课例展示,自我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评价谈不上,我就尝试着自己制作一个教案吧,也算是自我锻炼一下,不当之处,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一、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唱好歌曲。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二声部合唱,并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力求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

为五声宫调、4/4拍、一部曲式结构。

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

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

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合唱、乐器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3、通过对歌曲的学唱,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五、教学重点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合唱、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六、教学难点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词部分,尤其是能够唱好一字多音处;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的衬词部分。

对凤阳花鼓的调研

对凤阳花鼓的调研

安庆师范学院2012年度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报告安徽省民间艺术凤阳花鼓的调研所属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专业年级:团队成员:完成日期:对安徽省民间艺术凤阳花鼓的调研【摘要】: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

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唱词内容,它一度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一、调研时间2011年7月8至15号二、调研地点安徽省凤阳三、调研目的通过这几天对凤阳花鼓的走访调研、查找资料、服务与参观,分析了解凤阳花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这些民间艺术存在的危机,呼吁人们关注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

四、调研内容安徽省凤阳花鼓的调研(一)调研过程1.前言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就的形态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于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

随着历史的发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都在不断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时根据击鼓用的鼓条特征,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2.凤阳花鼓的起源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虽然现在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

从凤阳花鼓看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特点

从凤阳花鼓看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特点

凤阳花鼓的传承 和发展面临的问 题与挑战
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与价值
凤阳花鼓是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通过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成为国际文 化交流中的重要载体。
凤阳花鼓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 流和相互了解。
形式
凤阳花鼓的表 演形式多样, 包括歌唱、舞 蹈、器乐演奏

凤阳花鼓的曲 调丰富,具有 浓郁的地方特 色和民族风格
凤阳花鼓在传 承和发展过程 中,不断吸收 其他民间艺术 的元素,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
魅力
02
凤阳花鼓的音乐特点
章节副标题
曲调与节奏
曲调:采用凤阳地方特色的音调,旋律优美,易于传唱。 节奏:以锣鼓伴奏,节奏明快,具有民间舞蹈的韵律感。 变化多样:曲调与节奏在表演中常有即兴变化,灵活多变。 地域特色鲜明:曲调与节奏充分体现了凤阳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魅力。
03
凤阳花鼓的舞蹈特点
章节副标题
舞蹈动作与风格
动作特点:轻盈、柔美、流畅 步伐特点:节奏明快、步伐矫健 风格特点:民间气息浓厚,具有地方特色 表现形式:以歌舞结合的方式呈现,注重情感表达
舞蹈服饰与道具
服饰:凤阳花 鼓的舞者通常 穿着色彩鲜艳 的服饰,以展 示节日喜庆的
气氛。
道具:舞者会
多元化发展:凤阳 花鼓通过与其他民 间艺术形式的交流 与合作,不断拓展 表现形式和内容, 呈现出更加丰富多
彩的艺术风貌。
创新传承方式: 借助现代科技手 段,如数字化、 网络化等,对凤 阳花鼓进行记录、 传播和传承,让 更多人了解和欣 赏这一民间艺术
瑰宝。

音乐教研活动凤阳花鼓(3篇)

音乐教研活动凤阳花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我校特举办“音乐教研活动: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舞蹈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活动目的1. 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音乐素养。

4. 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活动内容1. 介绍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

2. 观看凤阳花鼓表演,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学生分组学习凤阳花鼓基本动作,进行排练。

4. 举办凤阳花鼓表演比赛,评选优秀表演团队。

5. 举行颁奖仪式,表彰优秀表演团队和个人。

四、活动安排1. 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上午8:30-12:002. 地点:学校体育馆3. 参与人员:全校师生4. 活动流程:(1)8:30-9:00 开幕式(2)9:00-9:30 介绍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3)9:30-10:30 观看凤阳花鼓表演(4)10:30-11:30 学生分组学习凤阳花鼓基本动作,进行排练(5)11:30-12:00 举办凤阳花鼓表演比赛五、活动准备1. 活动策划: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工作。

2. 场地布置:布置学校体育馆,搭建舞台、音响设备等。

3. 邀请专家:邀请凤阳花鼓传承人、专家前来指导。

4. 活动宣传:通过校园广播、海报、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宣传。

5. 物资准备:购买凤阳花鼓道具、服装等。

六、活动总结1. 总结活动成果,分析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

2. 表彰优秀表演团队和个人。

3. 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为今后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4. 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通过本次音乐教研活动,我们相信同学们在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艺术特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音乐的热爱。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

凤阳花鼓观课报告
一、课程背景
本次观课是在凤阳县花鼓传承中心进行的,观看的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的凤阳花鼓。

此次观课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鉴赏能力。

二、学习内容
在此次观课中,我学习到了凤阳花鼓的起源、演出形式和表演技法等内容。

凤阳花鼓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北方戏曲的杰出代表”。

在演出形式方面,凤阳花鼓表现形式丰富,舞者身着多彩华丽、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服装,手持花鼓表演,既有轻盈之舞,又有雄浑之鼓,气势磅礴,极富观赏性。

在表演技法方面,凤阳花鼓注重形体动作的表现,舞者们不断地在台上变换着姿势和手法,展示着花鼓传承的深厚底蕴和优美表现效果。

同时,在音乐方面,花鼓音乐旋律优美,具有明显的旋律、节奏和韵律,不同的音色交汇形成了多彩的音乐世界。

三、收获感悟
通过观看凤阳花鼓表演,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厚重历史底蕴。

凤阳花鼓作为中国北方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既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又具有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兼具艺术与文化价值。

同样,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将其融入现代文化,让其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听到舞台上悠扬的花鼓声,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更坚定了我热爱民族文化的决心。

四、结语
凤阳花鼓的表演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凤阳县推广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决心和努力。

在今天,我们更要保持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将其传承下去,以便后代能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凤阳花鼓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流传与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综合艺术的体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多维视角出发,对凤阳花鼓艺术进行探究。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鬼神文化。

据传,当时凤阳地区有一种祭祀用的鼓乐,人们用鼓乐来祈祷丰收和健康。

后来,这种鬼神文化渐渐发展成为应季祭祀和婚丧嫁娶等群众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方式。

凤阳花鼓艺术不仅在传统的节日庆典中广泛应用,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以舞蹈、音乐、唱腔、表情等综合艺术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

其舞蹈动作灵活多变、优美动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其音乐韵律优美、节奏明快、节制精确,是一种独特、别致的节奏美;而唱腔则以平仄变化、声调升降为主要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

在表情表演方面,凤阳花鼓艺术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刻画,细腻动人,能够很好地传递情感和思想。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它传承了鬼神信仰、祈福祭祀、宗教礼仪、农耕生产等方面的民族文化传统,代表了当地人民人情世故、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当地人民创造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具有较大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一方面,凤阳花鼓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另一方面,凤阳花鼓艺术是当地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维护地方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凤阳花鼓艺术还能够吸引游客,成为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和支撑。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凤阳花鼓,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民俗艺术形式之一,流传于安徽省凤阳县以及周边地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凤阳花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但是仍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推广。

本文从多维视角出发,探究凤阳花鼓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凤阳花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俗艺术,充满神秘的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凤阳花鼓已经开始流传。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中,凤阳花鼓吸收了包括汉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

而且,它还承载着许多民俗习惯和信仰,如压岁钱、祭祀神灵等。

凤阳花鼓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解读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条有趣的视角。

从艺术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的音乐、舞蹈、表演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在音乐方面,花鼓团通常采用中阮、笛子和扬琴等多种乐器演奏,音乐风格既优美又激情澎湃。

在舞蹈方面,舞者在音乐的节奏下,跳出各种精彩动作,例如站定、转身、跳跃等。

而在表演方面,花鼓艺术家们通常精彩呈现出许多精彩的场景,如结婚、上街、过年等等。

这些场景表现出的舞蹈、音乐和表演完美融合,娓娓道来,让观众大饱眼福。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凤阳花鼓艺术也亦步亦趋,进一步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例如,艺术家运用现代技术增强了凤阳花鼓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创造了更加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一些青年艺术家将凤阳花鼓与其他舞蹈和音乐形式相结合,开创出新的艺术风格。

这些都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凤阳花鼓艺术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凤阳花鼓艺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上均拥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其多维视角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凤阳花鼓艺术的内涵和意义。

对于推广凤阳花鼓艺术、传承中国民俗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凤阳花鼓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凤阳花鼓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凤阳花鼓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凤阳花鼓是中国安徽省凤阳县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为主导乐器,辅以锣、钹等打击乐器,通过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演生动的特点,展现了凤阳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

它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接触和学习凤阳花鼓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人表演,也有群体表演,它能够根据表演场合和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调整表演方式。

这种灵活性使得凤阳花鼓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首先,凤阳花鼓的表演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鼓点的敲击声与舞者的动作紧密配合,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听觉上的震撼。

这种节奏感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热情,也能够让表演者在表演中更加投入,从而提升整个表演的艺术效果。

通过学习凤阳花鼓,我更加理解了音乐与舞蹈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观众的情感。

其次,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表演者通过花鼓的表演,向观众传达了凤阳地区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这种表演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传播和保存,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者,凤阳花鼓的表演风格独特,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如舞蹈、歌唱、戏剧等,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综合性使得凤阳花鼓的表演更加立体和多元,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这种综合性也要求表演者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表现力,这对于提升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技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凤阳花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通过参与凤阳花鼓的学习和表演,我深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也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凤阳花鼓不仅是凤阳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凤阳花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作为它的主要表演形式,凤阳花鼓艺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个热点话题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维视角的方式来探究凤阳花鼓艺术。

一、历史与文化视角凤阳花鼓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隋唐时期的民间乐舞中就有花鼓的表演形式。

至宋代,花鼓的表演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并被各地民间艺人所广泛传播。

在明清时期,花鼓更是成为了民间婚丧嫁娶、喜庆节日等各种仪式和活动的必备节目。

在文化方面,凤阳花鼓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不仅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反映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二、音乐与舞蹈视角凤阳花鼓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中包含了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多种元素。

在音乐方面,凤阳花鼓的音乐使用了多种乐器,如锣、鼓、板、钹等,并在演奏中加入了音乐和声音效果的多种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舞蹈方面,花鼓的舞蹈动作精美细腻,既有大气磅礴的队列式舞蹈,也有小巧灵动的独舞和双人舞。

三、视觉与造型视角凤阳花鼓艺术的造型和视觉效果十分独特。

在造型方面,花鼓表演中的演员身穿鲜艳的服装,面戴彩装,头戴花冠,十分美丽。

在视觉效果方面,花鼓的表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常常使观众动容,流连忘返。

四、传承与发展视角以多维视角考察凤阳花鼓文化,也不得不提到它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花鼓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经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保护。

在传承方面,许多花鼓名家通过培训弟子等方式,不断将传统花鼓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

在发展方面,一些新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等被逐渐引入到花鼓艺术中,以拓展花鼓艺术的魅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凤阳花鼓艺术是一种卓越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历史与文化、音乐与舞蹈、视觉与造型、传承与发展等多维视角来考察凤阳花鼓艺术,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花鼓艺术,也为花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凤阳花鼓,又称“凤阳花鼓戏”,是源自安徽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

凤阳花鼓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以花鼓戏为主,兼有唱、念、做、弹、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和技艺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综合性文艺体裁。

凤阳花鼓戏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纯唱、念白、做、弹、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和技巧,且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多以小生、花旦、老生为主要表演角色。

凤阳花鼓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表演形式,而是包含了音乐、舞蹈、唱念做打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而要深入探究凤阳花鼓艺术,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和探讨。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色以及创新发展等多个角度来探究凤阳花鼓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一、历史渊源凤阳花鼓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相传,在宋朝时期,凤阳国的民间艺人们为了纪念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的日子,以及向当地百姓演唱悦耳的曲调为乐,他们将一些旧的乐器进行改进而成了花鼓,再配以快节奏、生动活泼的舞蹈,形成了今天的凤阳花鼓。

经过千年的演变发展,凤阳花鼓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而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也为今天的凤阳花鼓艺术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底蕴,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历史依据。

二、表演形式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唱、念、做、弹、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和技巧。

在凤阳花鼓的表演中,舞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舞蹈动作优美、优越风格各异,多以腰肢的韵律性动作为主,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唱腔也是凤阳花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有唱、念白、做等多种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元素。

在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中,音乐表现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表演中搭配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弹打乐器,如花炮、祭鼓、排鼓、大镲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营造出一种热烈、喜庆、欢快的氛围。

凤阳花鼓也注重舞蹈动作的协调和舞者的形象塑造,每一个舞者都要具备扎实的歌舞功底和对于角色的深入理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研究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研究姓名:苏兆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朱万曙2010-05摘要凤阳花鼓自明初诞生以来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

目前关于凤阳花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凤阳花鼓的起源和凤阳歌传播流变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凤阳花鼓名列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启发下关于凤阳花鼓的具体研究。

传统观点认为凤阳花鼓又称“凤阳歌”“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

本文首先辨析了这一组与凤阳花鼓相关的概念,厘清了这些概念与凤阳花鼓的关系,并以此作为论文的研究起点。

凤阳花鼓的源起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明初的移民运动、明清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与凤阳花鼓的产生、演变、流传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基本特点和价值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重要表现。

凤阳歌是凤阳花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凤阳歌的文本之中。

凤阳歌曲目丰富多彩,传唱至今的有近百首之多。

既有凤阳人民对旧时代悲苦生活的无情控诉,也有对新时期幸福生活的纵情歌唱。

既形象地反映了明初的移民历史,也讴歌了他们对爱情的坚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道具和击鼓技法的独特性、艺术表现形态和功能的综合性、传播过程的流变性和传播活动的季节性四个方面。

凤阳花鼓使用的道具小花鼓和击鼓技法均十分罕见,它是凤阳花鼓艺人在流浪卖艺生活中的独特创造。

凤阳花鼓又是一种集说唱、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其艺术形态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

凤阳花鼓的功能也体现了娱乐、教化相结合的综合性特点。

在传播的过程中,凤阳花鼓与流播地的艺术相互交融,产生了许多变体,呈现出明显的流变性特点。

凤阳花鼓的传播活动则呈现冬出春回的季节性特点。

凤阳花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主要体现为对历史研究、民族精神的塑造以及文学研究三个方面。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xx年xx月xx日•引言•凤阳花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凤阳花鼓的音乐特征•凤阳花鼓的表演特征•凤阳花鼓与其他民间艺术的比较研究•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结论目录01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23凤阳花鼓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凤阳花鼓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环境,面临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凤阳花鼓的艺术特征,为保护、传承与发展这一民间艺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深入挖掘凤阳花鼓的艺术价值,探究其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特征,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研究目的通过文献资料搜集、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舞台观摩等多种方法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综合运用音乐学、舞蹈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音乐特征、舞蹈及表演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结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及结构;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从历史渊源、音乐特征、舞蹈及表演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内容与结构02凤阳花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起源起源于明朝中后期,由凤阳府属地的戏曲、曲艺、歌舞等民间艺术形式演变而来。

流传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尤其是凤阳地区,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凤阳花鼓的起源与流传03民间艺术的融合凤阳花鼓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凤阳歌、花鼓戏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01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02地域文化的体现凤阳花鼓是淮河流域特别是凤阳地区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表演形式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独特,以锣鼓伴奏配以人声和唱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多样的舞蹈动作凤阳花鼓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具有优美的肢体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表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凤阳花鼓艺术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代表性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成于明清时期。

花鼓艺术传承了凤阳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凤阳地区的文化瑰宝。

凤阳花鼓艺术有着独特的音乐、歌曲、舞蹈和表演形式,其特征不仅在于节奏的快速和舞蹈的热情,还在于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音乐特征凤阳花鼓艺术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手鼓自成体系、音调传承独有的凤阳曲调和传统民间乐器的运用。

凤阳花鼓主要使用手鼓、堂鼓、大鼓、唢呐、笛子等乐器。

手鼓是花鼓艺术中最基本的乐器,手鼓手法独特,姿态生动,演奏起来比较灵活,其音乐语言被大量运用在花鼓的演唱和表演中。

同时,凤阳花鼓艺术在节奏上强调韵律感,让演出更具动感和张力,所以音乐节奏节奏快,并且常常以多种节奏形式穿插进行,以展现出强烈的视听效果。

在音乐曲调上,花鼓艺术传承了凤阳的民间曲调,与其它曲调区别明显。

这种曲调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调式传承了凤阳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在演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展现。

二、舞蹈特征凤阳花鼓舞蹈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特的舞姿和动作、热情的表情及穿着道具的丰富多彩。

凤阳花鼓的舞蹈动作和姿势十分精美独特,其中的变幻丰富多彩,为观众呈现出大气磅礴的画面效果,同时,做出来的舞蹈动作十分协调舒展,有很高的舞蹈观赏性。

在花鼓的舞蹈动作中,常常出现跳跃和旋转的动作,更能表现出热情和欢快的节日气氛。

此外,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们的表情和态度也是内容之一,凤阳花鼓艺术的演员们在表演中总能呈现出果敢勇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舞者们常常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再加上配合各种舞台道具的巧妙运用,更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气息。

三、表演特征凤阳花鼓的表演特征主要是:重视艺术表现、从细节中体现出独特的表演魅力。

凤阳花鼓艺术的表演展现出了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不同的演员在表演中展现出不同的演技技巧,并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凤阳花鼓社会实践活动(3篇)

凤阳花鼓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凤阳花鼓,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凤阳花鼓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大学生对凤阳花鼓的了解,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实践,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4. 促进大学生与当地群众的交流,增进对农村社会的了解。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3年5月20日至5月25日活动地点:安徽省凤阳县四、活动内容1. 参观凤阳花鼓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凤阳花鼓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图片,详细介绍了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发展等内容。

通过参观,我们对凤阳花鼓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学习凤阳花鼓技艺在当地民间艺术家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凤阳花鼓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虽然过程艰苦,但大家克服困难,逐渐掌握了凤阳花鼓的表演要领。

3.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凤阳花鼓的发源地,参观了当地的凤阳花鼓表演队,了解了凤阳花鼓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通过与当地群众的交流,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凤阳花鼓在民间的重要地位。

4. 创作表演在活动后期,我们分组创作了以凤阳花鼓为主题的表演节目。

节目融合了舞蹈、歌曲、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凤阳花鼓的多样性和魅力。

5. 文化交流我们邀请当地群众观看了我们的表演,并与他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五、活动成果1. 成员们对凤阳花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实践,大家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为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凤阳花鼓暑期社会实践

凤阳花鼓暑期社会实践

一、前言凤阳花鼓,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源于安徽省凤阳县,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选择了凤阳花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目的与意义1. 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

2. 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凤阳花鼓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3. 学习凤阳花鼓的表演技巧,提升自身艺术素养。

4. 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凤阳花鼓,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践过程(一)前期准备1. 查阅资料:我们团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了关于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表演等方面的资料,为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联系专家:我们邀请了凤阳花鼓的传承人、专家进行座谈,了解凤阳花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 制定计划:根据前期准备情况,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包括行程安排、活动内容、预期成果等。

(二)实践实施1. 实地考察:我们团队赴凤阳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凤阳花鼓博物馆、花鼓戏院等地,了解了凤阳花鼓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座谈交流:我们与凤阳花鼓传承人、专家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凤阳花鼓的表演技巧、传承困境和发展前景。

3. 学习表演: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凤阳花鼓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亲身体验了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调研访谈: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凤阳花鼓的认知度和传承意愿,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四、实践成果1. 撰写实践报告:我们团队根据实践过程,撰写了详细的实践报告,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2. 拍摄视频资料:我们记录了凤阳花鼓的表演过程,制作了视频资料,为传承和发展凤阳花鼓提供了影像资料。

3. 举办成果展示:我们将实践成果进行整理,举办了成果展示活动,向更多人介绍凤阳花鼓,提高公众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认知度。

五、实践感悟1.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下乡凤阳花鼓实践报告

三下乡凤阳花鼓实践报告

三下乡凤阳花鼓实践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然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现今急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让下一代人继续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凤阳花鼓是滁州市凤阳县当地最具典型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对非遗文化遗产凤阳花鼓进行保护、宣传,2021年7月22日~7月23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赴凤阳县探寻凤阳花鼓、传承非遗文化实践小分队前往滁州市凤阳县,围绕“弘扬文化青年探索行动”的主题开展了一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准备工作展开调查前,“探寻凤阳花鼓,传承非遗文化”实践队队长通过线上会议向队友们传达实践工作信息,实践中队员们分工不同,其中包括:搜集实践地的信息、联系名人预约采访、撰写采访稿等工作。

在前往途中,队员们在花鼓起源地凤阳临淮,针对不同人群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卷调查。

(2)凤阳博物馆之行7月22日,小队成员前往凤阳花鼓的发源地滁州市凤阳县,探究凤阳花鼓的起源、发展、传承。

小队成员为进一步了解凤阳花鼓,从而前往凤阳博物馆进行实践活动。

从博物馆展示的一张张精美的记录图片中队员们了解到了花鼓文化起源,凤阳花鼓是起源于明代的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2006年5月20日,凤阳花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6。

花鼓的灿烂文化让队员们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了解到花鼓包含了凤阳人共同的人生体验,又与同地域的生活事象、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描摹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劳动人民丰富且细腻的情感世界。

小队成员真正体会到凤阳县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追求。

《凤阳花鼓》学情分析方案

《凤阳花鼓》学情分析方案

《凤阳花鼓》学情分析方案学情分析方案:《凤阳花鼓》一、学情概述《凤阳花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戏曲可能了解较少,而对于《凤阳花鼓》这一剧种的了解更是有限。

因此,在学习《凤阳花鼓》时,需要全面了解剧种的特点、剧情的发展和传统表演形式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剧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对于戏曲剧种的了解较少,对于《凤阳花鼓》的了解可能更是有限。

在戏曲艺术方面,学生对于唱腔、表演形式、戏曲角色等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2.认知能力:学生对于解读复杂剧情、分析角色关系和情感变化的能力可能需要提升。

《凤阳花鼓》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剧种,剧情发展较为复杂,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审美水平:对于戏曲表演形式的欣赏和认识需要培养。

学生对于戏曲表演形式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凤阳花鼓》的剧种特点、剧情发展和角色关系等;能够理解《凤阳花鼓》的表现形式并进行表演;掌握基本的唱腔技巧。

2.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戏曲剧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了解《凤阳花鼓》的剧种特点:介绍《凤阳花鼓》的起源、发展历史和表演特点等,引导学生对于戏曲这一剧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剧情分析:通过分析剧情,培养学生对于复杂剧情和人物关系的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分析能力。

(3)表演实践:结合教材中的片段,进行表演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凤阳花鼓》的唱腔和表演形式。

2.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凤阳花鼓》的起源、发展等相关知识,以及剧情分析的方法。

(2)实践演练:老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唱腔和表演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3)讨论交流: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提高学生对于《凤阳花鼓》的理解。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凤阳花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凤阳花鼓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究凤阳花鼓艺术,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凤阳花鼓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

在当时,凤阳花鼓被广泛用于庆祝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成为人们增添喜庆气氛的重要元素。

凤阳花鼓艺术不仅在地方上受到热爱,也在京剧等戏曲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从表演形式的视角来看,凤阳花鼓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而著名。

凤阳花鼓艺术主要通过舞蹈、歌唱、击鼓等形式来表现,舞蹈形式以活泼欢快为主,展现了农民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歌唱则是凤阳花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抒发情感、讲述故事、传达道德观念等方式传递观众。

击鼓是凤阳花鼓艺术的灵魂和核心,不仅节奏鲜明,还能通过不同的鼓点表达不同的情感。

从音乐和舞蹈的视角来看,凤阳花鼓艺术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特色。

音乐上,凤阳花鼓的伴奏主要有锣、钹、铜钹、小鼓、大鼓等,不仅节奏明快,还富有节奏感和变化性。

舞蹈上,凤阳花鼓以轻松欢快的舞蹈形式为主,动作优美,表情生动。

艺术家通过歌唱、舞蹈和击鼓的有机结合,展示了凤阳花鼓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文化内涵的视角来看,凤阳花鼓艺术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凤阳花鼓艺术中,除了娱乐功能外,还传递了一些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

通过凤阳花鼓艺术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增进对凤阳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师范学院2012年度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报告安徽省民间艺术凤阳花鼓的调研所属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专业年级:团队成员:完成日期:对安徽省民间艺术凤阳花鼓的调研【摘要】: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

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唱词内容,它一度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一、调研时间2011年7月8至15号二、调研地点安徽省凤阳三、调研目的通过这几天对凤阳花鼓的走访调研、查找资料、服务与参观,分析了解凤阳花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这些民间艺术存在的危机,呼吁人们关注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

四、调研内容安徽省凤阳花鼓的调研(一)调研过程1.前言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就的形态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于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

随着历史的发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都在不断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时根据击鼓用的鼓条特征,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2.凤阳花鼓的起源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虽然现在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

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可是,在当时凤阳年岁丰收时,仍然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谋生,清代顾见龙绘“花鼓演唱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其实,当时的凤阳也并不是每年都闹灾荒,出走他乡据说还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

那些人家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

随后相沿成俗,不论丰收灾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

凤阳花鼓又以这种卖艺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清盛世滋生图《打花鼓》3.曲艺简介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

随着历史的发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都在不断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时根据击鼓用的鼓条特征,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

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

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

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

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

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

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

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

4.曲目介绍演唱形式:童声、民间、娱乐、流行、伴奏《凤阳花鼓》的前十小节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部分幽默风趣。

通过学习和欣赏,可以对安徽的民歌音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趣。

要注意的重点是:切分音节奏。

民间歌舞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什么特点呢?5.凤阳花鼓歌词: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只会唱个凤阳歌凤阳歌来咿哟嘿得儿铃咚飘一飘得儿铃咚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只会唱个凤阳歌( MUSIC )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得儿铃咚飘一飘得儿铃咚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得儿铃咚飘一飘得儿铃咚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6.凤阳花鼓歌舞形式例如:民间舞蹈《花鼓新声》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

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棍。

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还发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声越来越大。

凤阳花鼓已在多部影视片中出现,并在全国表演和比赛中获奖,走出国门也获得赞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2]7.艺术融合英籍亚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以《凤阳花鼓》音乐为背景的小提琴曲,这首中西音乐要素合成的乐曲,又再次由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舞《千红》。

由此可见:凤阳花鼓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8.艺术比较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的比较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地养育了56个兄弟民族,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地的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也各具鲜明的特色。

在湖北、四川一带,也有一种类似凤阳花鼓的小曲表演,但使用的节奏乐器不是花鼓和镗锣,而是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碟子。

让我们一面学习这种民间节奏乐器的演奏技巧,一面以这种清脆的碟声分别为凤阳花鼓和湖北小曲伴奏。

通过我们的对比伴奏,感受我国南北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体验表演民间艺术的乐趣。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发展现状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在2006年9月12日--9月19日在花鼓之乡安徽凤阳举行,之后,第二届于2007年10月22日至31日举行,第三届于10月24日至31日举行。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安徽凤阳是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也是著名的花鼓之乡。

凤阳花鼓产生于明初,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世纪以后,凤阳县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并于去年9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的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

本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是“新凤阳,新发展”,节会为期10天,内容包括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及凤阳民俗风情文化周等。

目前,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中蕴涵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需要保护。

10.地方戏种面临巨大危机凤阳花鼓戏成了许多地方戏种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

“阜阳的嗨子戏、芜湖的梨簧戏、巢湖的含弓戏……”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长安扳着指头数,这些地方戏种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如果要严格地按照戏种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专业的组织、正常的演出活动、一定的观众群体来要求的话,曾经在安徽省各地活跃的30多个戏种,如今可能只有10来个了。

11.与凤阳花鼓有关的花鼓灯嘉年华是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位于蚌埠市陶山西麓,由嘉恒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总投资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

作为目前国内最具探索性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花鼓灯嘉年华注重吸纳传统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及系统开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文化精髓,保护、传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创造了现代旅游休闲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以非遗文化的保护为宗旨,以旅游为载体,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达到文化与经济互为促进花鼓灯嘉年华是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区,位于蚌埠市陶山西麓,由嘉恒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