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03课解题锦囊

合集下载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审题)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审题)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审题攻略:作文题目里的作文材料,本质上也是独立的文本。

很多学生在立意时,面对材料总是“一扫而过”,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构思与写作上。

实际上,花些时间对材料进行透彻解读,相当于“磨刀时间”,是不会耽误“砍柴功夫”的。

原因很简单,写作的话题与方向、写作的限制与文体,都隐藏在材料及其要求之中,对材料解读功夫不到,势必会影响整个构思与写作的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用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原理与方法,对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进行全面深入解读。

一、材料解读不论是叙述类材料还是议论类材料,其本质是意义完整的文本。

材料本身包含着写作的话题、观点、立意、思路、细节等等,阅读并解读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既要把握篇章的整体含义,又要对文本的细节进行分析,对新材料作文的解读也应如此。

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是解读材料的两大思路。

二、文体解读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从文体上讲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最常见最典型的就是叙事类材料,而“叙事”中的“事”,可以是寓言故事,可以是普通事件,可以是虚构故事,也可以是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时事。

除此以外,还有议论型材料、说明型材料、诗歌型材料、漫画型材料等等。

静止的、平面的文字或图画材料,都可以成为新材料作文的“材料”。

面对不同的材料,需要对材料的文体特征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审题立意。

三、要求解读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更是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一般来说,像“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普遍性、共性的要求自然可以忽略不计,尽管每年高考题目的写作要求都会有差异。

但对于材料与共性要求之外的文字,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上首次出现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类作文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

考生最容易忽视的,往往是第二段的“提示语”。

例如: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论述类文本的解题原则1.加强审题意识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审读,注意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注意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

2.强化题型意识了解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基本手法(删、调、改、漏、凑):或是过于绝对,或是以偏概全,或是混淆时间,或是模糊范围,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偷换概念。

3.强调题文对应意识论述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

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学会筛选答案做选择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会抓题干与原文的比较,题干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原文的比较,最后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错误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读——阅读题干找——准确查找比——仔细对照除——排除干扰做题: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社科文阅读的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文章,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这一段。

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

如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

句子方面,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或段落)主旨的语句。

2.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简要解读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

“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

“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还可以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

“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

“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含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这个考点要求考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概念的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概念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题要领:1.要明了命题者的命题原则。

第一,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本作为答题的依据;第二,“重要概念”不是来自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加理解;第三,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分析辨别。

2.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

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从词语所在位置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整个句子意思完整要求等各方面去确定词语的基本意思。

对有些词语的理解应从语段内容的角度去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层次性、内容的连贯性及内涵的完整性。

个别词语的含义必须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倾向,来确定其含义,特别是对词语语境义的提炼与概括。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 图文转写)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 图文转写)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图表文字转写题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分析下图,得出结论。

并合理推断其原因。

要求: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结论和原因均不超过25字。

(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结论:铁路开通后,客运量超过公路、民航,成为出行首选。

(2)原因:铁路出行比公路速度快,比民航费用低。

【解答技巧】1.注重整体阅读。

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

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2.重视数据变化。

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3.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如图表下的“注”等。

4.把握考题要求。

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5.简要归纳概括。

解答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归纳概括。

解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图表转写题解题的基本流程:图表(源信息)——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6.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

如字数的限制,句式的限制等。

二、图画文字转写题如:(2011年高考江西卷)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他穿着牙黄羽纱的长衫,他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走了出来,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他瘦得教人担心;他就是鲁迅先生,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他就是鲁迅先生,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他就是鲁迅先生,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伟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常设误区及解题技巧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解题技巧: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解题技巧: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则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指作者的观点和作品所涉及的主要人物的观点或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

阅读时要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指出其中支持他们观点的相应的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对于“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这个考点来说,对文本“主要观点”“基本倾向”的评价,都必须做到:一要尊重文本事实;二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作品的解读要有一定深度。

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要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新闻材料中报道者所表达出来的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思想倾向。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准确把握。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所运用的材料、所做的分析中。

因而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角度、筛选出作者的分析议论(特别是观点句、结论句),是分析评价的前提。

2.具体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新闻事实,避免离开事实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3.客观评价。

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意图,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例一:(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3课解题锦囊情节分析类题目故事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情节类题目几乎是高考试题的必考点,考查频率较高,考查热点通常有:(1)概述情节;(2)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3)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考查形式多为简答题,难度适中。

考查情节,重在分析其作用。

分析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综合分析的。

无论是哪个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

对于这一类题目,应把握以下步骤:第一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归纳概括.一般按情节发生发展的阶段分点概括,每一阶段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第二步,细读所给文字,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

这一步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对待。

第三步,分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四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1。

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2。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

【例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

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

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

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

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答案】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

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例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断句)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断句)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通篇领会文章的内容。

所以,断句前首先要通读文章,揣摩一下要断的句子,本着“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来断句。

首先,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对要断的句子的语境能正确理解,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句子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切忌一边看一边断,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

一、读文段,通文意。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方可动手把句断。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要断的语句。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一段话的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二、标词性,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天的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有时在外交用语中还用。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六)结构)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六)结构)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提纲练习法作文的结构可以通过写作文的提纲来加以训练。

提纲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文章的中心、重点(主要材料)、材料的组织安排等。

不同的文体其构思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各有差异。

议论文编列提纲可用五步法:第一步,立论;第二步,入据;第三步,结承;第四步,选据;第五步,归纳。

记叙文可以按时间、空间顺序或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安排,先列出中心思想,然后列出各段落的内容要点,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要明确。

编列提纲宜简略,只要能体现出文章的思路、所运用的材料及布局、层次的设置、首尾的呼应、详略的安排等内容即可,提纲的语言过于详细则失去了列提纲的价值;而没有提纲则可能会使文章思路不清、中心不明、主次难分、杂乱无章。

一句话,编列提纲就是为了定中心、理思路、明主次、提方法。

议论文常用结构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连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

高考常见议论文结构方式一般有起承转合式和总分总式两种。

起承转合式首先,“起”,即文章的开头。

就议论文而言,“起”的任务是点明中心论点。

我们可以用“曲笔”含蓄地引出观点,可以直接亮明观点,也可以引述现象,在批评或否定中提出观点。

其次,“承”,是对“起”中观点的论述。

可以直接对观点进行阐释;可以引入作文题材料(或典型事例)对观点进行证明;也可以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小论点,分别进行论述。

目的是论述观点的正确性,让读者相信自己的观点或实践自己的主张。

再者,“转”,即换一个角度或方面论述。

如“承”是从正面论述的,“转”可从反面论述;“承”是表层的理解,“转”可以进行深层剖析。

“转”的价值在于辩证、全面、深入,令人信服。

最后,“合”,即文章的结尾,议论文的“合”,可以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也可以是对“起”中观点的强化或深化等。

在透彻运用此模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追求思维的变化,灵活运用,突破创新。

“起承转合”式结构常用方式例一:(2015·广东卷)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理解)第03课解题锦囊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理解)第03课解题锦囊

第03课解题锦囊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特别是小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并提升答题要点(1)回答问题,要平实具体,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2)综合分析,要有概括、具体的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

(3)对应题旨,要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一般是“按点给分”。

(4)看赋分,配答案。

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有一点。

一般情况下,每个要点2分。

2.掌握答题的基本顺序(1)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哪些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写作核心(作者的创作意图)——审准题干要求,提取关键信息。

(2)弄清文章是怎样写的。

文章各段的内容是什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主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

(3)把握解题的一个核心原则——以文为本。

无论是哪类题型,解题都要依本探源,内引外联。

3.能有效地组织语言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

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紧扣题干要求,抓住问题陈述的对象,对准文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符合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答案。

请看下面的例题: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欢乐颂陈毓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

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

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

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词语意义的把握,而对虚词的考查则主要是对表达作用及语法意义的把握。

虚词考查的题型无外乎三种:选词填空、判断正误、修改。

一、考查考生关联词的搭配能力,看考生是否理解了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语言的形式,①能是美的,②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②③④⑤⑥【答案】①之所以②因为③所以④也⑤尽管⑥但是二、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全句的角度看前后句是否顺畅。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答案】更加【解析】本句的横线处应填“更加”,还是“越发”?这两个副词都表示程度加深,但“越发”多用于同一对象之间的比较,用于两个或更多的分句前后呼应的场合,往往与时间因素有关;而“更加”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用于相同或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因此,本句应填“更加”。

三、有时考查学生对副词、介词使用习惯的感悟能力。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病。

”【答案】该正确使用虚词,除了要留心易用错的虚词特别是易用错的近义副词(如如“对、对于、关于”,“往往”与“常常”等)之外,重点是要正确运用六种虚词的其中四种:一、正确使用副词(一)副词的意义和种类(1)意义: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2)种类:a.表示程度:很、非常、极、十分、最、顶、太、更、挺、极其、格外、分外……b.表示范围:也、都、全、总、总共、共、统统、又、仅仅、只、光、净、一概……c.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早已、刚刚、正、正在、就、就要、将、将要、曾、刚、才、在……d.表示肯定、否定:不、非、没、没有、不用(甭)、必、必须、必定、准、的确、未、别……e.表示情态、方式:忽然、猛然、公然、特意、亲自、大肆、肆意……F. 表示语气:难道、决、岂、反正、也许、大约、大概、果然、居然、竟然、究竟……(二)副词的语法特征(1)副词都能作状语。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

具体如下:(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上面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它就应解释为“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再如,上面提到的“干瘪”“残缺”,依据所在句子“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就会发现“干瘪”“残缺”在这里不仅不含贬义,而且贮满歉疚、感激之情。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理解词语的依据。

例如: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

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

(唐弢《琐忆》)“议论”本是“谈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议论”的内容和其中引用的那个成语。

不难知道它是“造谣毁谤”。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比如,《湿湿的想念》中的“书”,内涵是什么?文章开头有:爷爷(沈从文)沿着一条河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

文末还写到: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可见,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如果不将分散的这些相关内容作一番清理,理解就很难到位。

(4)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脱离语境,凭空猜想。

这里提醒三点:①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语言文字应用扩展语句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语言文字应用扩展语句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例4】以“网”为中心续写两段话,第一段描述情景,第二段表达观点。每段很多于40字。
有形的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形的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形的网)比如踟蛛网。在两墙之间的间隙,蜘蛛网细细的线,丝丝地扣着,疏疏的,柔柔的。
(无形的网)犹如人的思维,你仿佛思维很开放,但你永久在自己编织的网中,只有当你冲破这张网,接触新的思路,你才能明白自己的网,是如此窄小。
【解析】“描述情景”提示考生要实写,“表达观点”那么暗含虚写的要求。虚写要注意运用比喻手法,在生活中找相似点。这道典型的情景式扩展题要求考生依照题干要求,通过描述、议论的手腕,加以阐释、发挥、引申,使语段丰硕起来。
【解析】这是一道扩写题,扩写的两段话都用上“道路”、“身影”、“足迹”这3个词语并非困难,难的是“刻画一种情景”、“表达一种感悟”。刻画一种情景,道路、身影、足迹应是实的,组成一种“情景”,要用描述的手法;表达一种“感悟”,那么“身影”是实的,道路、足迹应是虚的,这种感悟能够是人一辈子方面的,也能够是社会方面的。利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写出感悟,比较适合用议论抒情来表达。
【例4】请以“窗”为中心,别离写两段话,第一段刻画一个场景,第二段表现某种哲理。(每段很多于40字)
【例4】请将“ 姑娘摘葡萄”扩展为很多于30字的句子。
【答案】漂亮的维吾尔姑娘从沉甸甸的葡萄架上轻轻地摘下一串玲珑剔透的葡萄。
【解析】那个句子主谓宾也都齐全,但偏重于表达,咱们可采取“(姿态)+(所属)+中心词+(情态)+中心词+(数量)+(形状)+中心词”的方式将其扩展。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解读举隅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B。

70岁C。

100岁D。

141岁1。

【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

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

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2.【答案】D3。

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 )A。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有用类文本阅读探讨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有用类文本阅读探讨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类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祸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给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可是不管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期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此有必要的区别之外,原先没有专门大的不同。可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咱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类别离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因此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这两种答题模式如下:
1.“多点探讨”答题模式,要紧针对“探讨传主人一辈子价值和时期精神”探讨点,要求至少有三个点,这些点确实是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能过小或太大,每一个“点”都是由“结论+依据”组成。其组织形式为:
①要点一:结论+依据(主若是文本依据)
②要点二:结论+依据(主若是文本依据)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能够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能够,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因此不管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关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熟悉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熟悉。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分析散文结构。

结构是散文的骨架,线索是散文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结构特点之一。

散文的结构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的多重语义。

散文的结构指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外部的组织形式,包括情节、线索、脉络、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

散文结构不仅指文章的客观组织方式,而且包括创作主体的意识、情感、思想,特别是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散文结构。

高考试题分析散文结构,可以从九个角度去进行:(1)人物角度;(2)事件角度;(3)景物角度;(4)情感角度;(5)意境角度;(6)空间角度;(7)时间角度;(8)主题角度;(9)全文角度。

至于采用什么分析散文结构,在考试中,要根据试题具体的要求,精准分析。

二、概括散文主题。

散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也是主题,是散文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概括散文主题的基本方法有: ①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

比如上面试题正是从理解中心句开始把握主题的。

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

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

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②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

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③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读懂文本内容,在全面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解题技巧:一、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

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

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

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

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

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三,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比如,《名著需要重读》:“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这段不长的文字引述了中外许多作家的作品,既说明了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而后者便是作者主要表述的意思,也是这些材料包含的主要信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二、掌握整合信息的方法。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的准确提炼。

若采取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那将是既费时,又无法保证正确的不当做法。

因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的。

因此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

读通了全文,掌握了主要内容,做题才会有一定的准确性。

第二,抓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

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第三,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环节。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

试题中要点设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试验,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等。

三、知道正确的解题步骤。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的过程。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

筛选信息与概括要点的几点区别:(1)从阅读的出发点看,筛选信息都事先有个明确的要求,总要印证什么观点,为观点找寻点什么材料;概括要点则没有这样的要求,或者说要求就在于“概括”活动本身。

(2)从阅读的方式看,筛选信息属于跳读,看到无关紧要的信息,即使是篇章或段落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信息,也要舍弃;概括要点则按部就班,要对每句话、每段话理解、领悟,从中总结出中心意思。

(3)从结论的性质看,筛选信息往往提取文章的局部信息;概括要点则涉及全文或全段的整体信息。

(4)从结论的形态看,筛选信息往往引文中的原话,只是偶有改造、加工而已;概括要点则较少用文中的原话,更多的是经过浓缩、加工的。

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如下: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

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④根据题型选择方法,如果是专题式,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

如果是开放式,要根据试题转换信息的方式,透过迷惑项,采取“排除法”,抓正确项。

一般来讲,筛选和整合信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要点: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

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

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

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从而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⑤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或陈述。

掌握科学快捷的操作流程:①去粗取精。

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容方面的“公因式”;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怎样切“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②点面结合。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③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是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警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