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03课解题锦囊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03课解题锦囊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03课解题锦囊

第03课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读懂文本内容,在全面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解题技巧:

一、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

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第三,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比如,《名著需要重读》:“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这段不长的文字引述了中外许多作家的作品,既说明了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而后者便是作者主要表述的意思,也是这些材料包含的主要信息。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二、掌握整合信息的方法。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第一,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的准确提炼。若采取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那将是既费时,又无法保证正确的不当做法。因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的。因此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通了全文,掌握了主要内容,做题才会有一定的准确性。第二,抓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第三,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环节。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试题中要点设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试验,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等。

三、知道正确的解题步骤。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的过程。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

筛选信息与概括要点的几点区别:(1)从阅读的出发点看,筛选信息都事先有个明确的要求,总要印证什么观点,为观点找寻点什么材料;概括要点则没有这样的要求,或者说要求就在于“概括”活动本身。(2)从阅读的方式看,筛选信息属于跳读,看到无关紧要的信息,即使是篇章或段落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信息,也要舍弃;概括要点则按部就班,要对每句话、每段话理解、领悟,从中总结出中心意思。(3)从结论的性质看,筛选信息往往提取文章的局部信息;概括要点则涉及全文或全段的整体信息。(4)从结论的形态看,筛选信息往往引文中的原话,只是偶有改造、加工而已;概括要点则较少用文中的原话,更多的是经过浓缩、加工的。

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如下: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④根据题型选择方法,如果是专题式,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如果是开放式,要根据试题转换信息的方式,透过迷惑项,采取“排除法”,抓正确项。

一般来讲,筛选和整合信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

间。要点: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从而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⑤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或陈述。

掌握科学快捷的操作流程:①去粗取精。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容方面的“公因式”;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怎样切“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②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③瞄准目标。目标语句是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警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真题演示】

一、(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答案】A

读懂文章的内容是答题的基础。首先,要依据试题读文章,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要认真推敲重点细节内容。然后进行答题。还有,不要用从前的套路来解答今年的试题。今年在命题方式上不同于往年:从前往往是第1题的考查范围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第2题的考查范围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第3题的考查范围遍布文章全篇,而今年3道试题的考查范围均遍布文章全篇;从前重点考查文章的内容,对文体特点考查较少,今年则同时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文体特点。解题步骤:①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②审读题干,确定信息范围。

③文题对比,辨析转述信息。④归纳整合,完成信息重组。尤其要注意设题陷阱:①偷换概念。②无中生有。③强加因果。④夸大事实。⑤以偏概全。⑥断章取义。需要注意几种特殊信息:①表述同一内容时变换不同说法的同一信息。②分散在不同段落的说明同一问题或支持同一观点的分散信息。③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有隐含意思的潜在信息。

二、(2014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

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答案】C

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原文第四段又说:审美主体可以“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由此可知,只有当悲剧主体和悲剧客体双方力量悬殊,才能表现出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而且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当然越加艰难,受众所感受到的“震撼和刺激”就越加强烈。既然这样,那么B项的理解和分析也就应该是正确的。再看C项,原文第三段说:“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在C项中既然出现了观众殴打演员的事,说明这些观众是把歌剧《白毛女》中的悲剧当作现实的悲剧了,他们并没有把歌剧《白毛女》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因而采取了实际的道德评价,并把这种评价付诸实践行动。由此可见,C项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正确的。有人说,既然如此,我们怎么看待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鬼子以屠杀中国人为乐?这是否说明人的实际道德评价也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其实原文第三段早已指出:“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对于日本鬼子的暴行,采用一般的说法就是他们是“没有人性的人”。诚然,从理论上说,日本鬼子的暴行也是一种“人性”,但人性是有阶级性的,他们的“人性”绝不是进

步的、人民的。于我们是悲剧,于日寇却是喜剧,属于“悲剧”与否是以人的阶级性为转移的。最后来看D项。原文第一段中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可以引起观众和读者的“怜悯和恐惧”,这就是说,悲剧确实可以“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这话没错,问题在于:美学上的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是否“全在于此”?应该看到,“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种“抗争与拼搏”会振奋人心,激发观众和读者奋发向上、顽强战斗的精神和意志,并进而追求“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原文在论述过程中,对于这一点是十分强调的。由此可见,悲剧除了能令人“悲伤、畏惧、怜悯”以外,还能引起人们的激情,并且这同样能使人获得快感,同样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D项对于“以悲为美”的概括是有严重缺陷的,D应该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三、(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

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答案】B

(完整版)2018年中职春季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题

2018年中职春季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答题的套路 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注意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插叙的作用 1、注意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描写手法的作用 1、注意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完整版)《2018年高考真题解析版—英语(天津卷)解析版》

2018年天津市高考英语试卷真题权威解读 总体评价:2018年天津高考英语试卷相比2017年高考英语题目总体难度稳中有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试卷整体词汇难度适当。相比2009。2017年的试卷,2018年英语试卷词汇方面的考察范围更为“亲民”,避免了一些偏词怪词和生僻词汇的出现,与难词直接关联的题目也较前两年大为减少。 试卷整体安排基本符合高考主流,考生易于把握考试节奏。只要是反复做过以前天津高考英语试卷的同学不难感觉到今年的题目中规中矩,特别是在主观题目的考察上非常符合天津卷以往的风格和考察习惯。 因此,2018年的准考生还是应该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词汇的把握,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考试时候立于不败之地。 一、单项填空 (1*10=15分> 2017年的考试中出了7道语法题,2道情景交际,6道词汇。 2018年的考试中出了8道语法题,1道情景交际,6道词汇。 语法和词汇考察的都是传统考点。非谓语动词,时态,从句,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近几年来一直占据着天津高考语法考察的前列,请2018年参加天津高考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平时加强对真题的经常考点反复练习,一定可以在考试时候有的放矢。也希望2018年的考生能够主次分明,对常考点加以练习。对于一些常出现的短语加以区分。 1、IT充当形式宾语。 2、语境中短语的应用。快点 3、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考察 4、将来完成时的考察,从NEXT---FOR 确定语法。 5、让步状语的考察,从NEVER推断逻辑语义。 6、金融英语“开账户”的短语为OPEN AN ACCOUNT. 7、非谓语动词的被动语态。BE PERMITTED/ALLOWED TO DO STH被允许干某事。 8、语境中的短语考察。“遇到”英语表达为COME ACROSS=HAPPEN TO MEET 9、取而代之,转折连词。 10、时间状语从句的考察 11、语境中的介词搭配。ABOVE AVERAGE对应“好学生”。 12、过去分词表示被动。 13、名词性从句的考察,本题是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 14、语境中的逻辑与短语选用,何必费事劳神呢?从玛丽很感兴趣可以推断没必要登广告 找合租。 15、虚拟语气。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 二、完型填空:“致母亲一个爱的音符” (1.5*20=30分> 2018年出题人在完形填空上没有在词汇上难为考生,主要考察的是大家对上下文线索的把握和对文章整体理解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一方面对文章整体有个大体把握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前后文上下文关联词的关系,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及时发现并且改正自己做题目时候不正确的地方~同时对于完形填空的选项词,根据历年经验来看,重复性还是蛮强的。所以希望今后参加高考的学生能够把这些反复出现的单词和这些单词的意思要加以理解加以记忆~一定对考试有很大帮助! 解题技巧:理解全文主体、中心思想与语义逻辑、瞻前顾后选词达意、短语搭配、起承转合、全文整体逻辑大意匹配。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及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及2017 年复习建议 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 纵览2019 到2016 五年全国卷试题 均没有多大变化; 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 看, 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 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 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2016 年到2019 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 分,共9分。 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 字左右。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社 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 2017 年,全国I 卷是文艺论文,全国II 卷是史学论文; 2015 年和2016 年,全国I 卷是史学论文,全国II 卷是文艺论文; 2016 年全国III 卷兼顾文学与史学。 2017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7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 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 在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

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要将各选 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 (二)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修正版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 (全国II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一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的强调空间公共性或片面的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人,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主体)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 考纲解读 作文的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发展等级中的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议论文中的主体部分 立片言而居要——居于主体。 议论文常常要议论说理,如能在议论文的主体论述部分巧引名言警句,往往能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记叙文或散文的主体部分巧引名言警句,能使形象丰满,语言熠熠生辉。 充当观点 以名言警句为“分论点”,既能做到观点鲜明,又能使文章结构清晰。 如《梦想的力量》之主体部分片段: 作家王蒙说:“面包只能给肚皮充饥,而梦想却能给灵魂增高。”(以名言警句为分论点)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冯仑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一下子没有了单位,没有了房子,没有了档案,没有了职称,没有了户口,与潘石屹等人成立了“海南万通”。经过数年打拼,让万通地产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正当功成名就之时,2012年,他突然辞去万通总裁之职,专心司职于被誉为“乌托邦”的“立体城市”的建设。在这条追逐梦想的荆棘路上,俞敏洪也同样抛弃了在北大任教这块世人羡慕的“面包”,进入民办教育领域,让新东方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可见,梦想比面包更重要,它让人在拥有面包的时刻更看到了灵魂的高贵。 充当论据 以名言警句为“论据”,既能和事实论据遥相呼应,又能增加文采,增强艺术感染力。如2016年课标全国Ⅱ卷满分作文《语文素养之花在阅读之美中绽放》片段: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七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十七传统文化经典(A)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甲 材料一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 乙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司马迁《史记》) 2.司马迁这段话中的画线句子与孔子德政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引用《论语》中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 :通“斋”,祭祀时的斋戒。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第1~2题。

《2018年高考真题解析版—政治(江苏卷)解析版》

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卷参考答案及解读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8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今后五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b5E2RGbCAP A.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B.科技进步和创新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D.保障和改善民生 2.2017年5月,胡锦涛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到2018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消除 Bp1EanqFDPw A.青壮年文盲 B.绝对贫困 C.城乡差距 D.地区差距 3.2017年6月18日,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该新区位于ADXDiTa9E3d A.重庆 B.武汉 C.成都 D.南昌 4.2017年11月16日,我国申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是《京剧》和CRTCrpUDGiT A.《中国书法》 B.《中华武术》 C.《中医针灸》 D.《中国剪纸》 5.2017年11月28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决定,和某国际组织一道向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债务危机并遏制危机蔓延。该国际组织是A5PCzVD7HxA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银行 6.2018年3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影响此次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供给因素是AjLBHrnAILg A.一些粮食主产国遭受自然灾害 B.世界经济开始逐步复苏 C.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D.发达国际宽松的货币政策 7.某公司向计算机个人用户提供免费的安全和杀毒服务,占据了国内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免费提供,是因为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xHAQX74J0X A.属于公共物品 B.价值通过其他形式实现 C.使用价值不大 D.未用于交换而没有价值 解读:公司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所以,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免费,是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可以通过其他形式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版)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

第六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一部分小说阅读 命题分析 近三年全国卷小说阅读考查统计 高考试卷选文出处涉及考点2018年 全国卷Ⅰ阿成 《赵一曼 女士》①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②鉴赏文学作品 的形象;③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018年 全国卷Ⅱ老舍《有声 电影》①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②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 作品思想内容;③分析小说语言特色 2018年 全国卷Ⅲ刘慈欣《微纪元》 节选①理解作品内容、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②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7年 全国卷Ⅰ赵长天 《天嚣》①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的内涵;②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 创意的解读 2016年 全国卷Ⅰ李锐 《锄》①分析鉴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③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④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 含意,分析作品的形象和主题 2016年 全国卷Ⅱ迈尔尼 《战争》①分析鉴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②欣赏作品人物形象;③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 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6年

全国卷Ⅲ贾平凹 《玻璃》①分析鉴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②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③欣赏作品人物形象;④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 近年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大都是小说,有中国小说,也有外国小说,主要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求鉴赏形象、语言、艺术手法,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 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夯实基础【p208】 小说阅读指要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 征,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 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 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了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二)小说的阅读角度 小说阅读设题的特点与小说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小说阅读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理情节,析人物,看环境,谈构思,讲方法,明主题。 1.叙述 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作者像上帝一样,什么都知道;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和有限视角(作者完全依赖人物的眼晴来看小说中的世界;一般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2.场景 场景即“场面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场 景可以:①给全篇定调;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 铺垫);④揭示人物性格;⑤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3.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忌“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隐喻象征暗

2018年高考真题江苏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 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 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 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 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答案】C .....................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

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本语段谈的是分享经济,语段第一句谈的是理性经济,追求的是个人经济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利己主义的假设,它要向分享经济转变必须有条件,即③⑥排在前面,所以排除C、D项。根据“不再……”语境推,②紧承④,而横线后面的内容“更……”又紧承①,所以排除A 项,选B项。 3.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 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 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 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 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境的感悟能力。“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出自曹植的《空竹赋》,所以对应的应该是“抖空竹”,排除A、C项。“雾毂云销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出自清代诗人杨仲愈《美人风筝》,从“妙剪裁”“好风相送”中也可以推断出是“放风筝”,所以排除C项,选D项。当然“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也符合“下围棋”意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恒娥到月边”符合古代女子荡秋千意境,且前两句是“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懵.(m ěng )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 (b ìng )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 ǐ),淬.(cu 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 C.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 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 (li áo )原之势。 D.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 (ch ěng )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 (h āo )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此一来,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丙】“绘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绘本的发展还需加快步伐。”书展上多家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持类似观点。当然,关.于.绘本创作者,需要观.照. 的,不仅有儿童心灵成长的需求,还有成年读者的精神世界。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络绎不绝 B.跃然纸上 C.关于 D.观照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 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①,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②,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③,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4分) □□□□□□□□□□□□□□□□□□□□□□□□□□□□□□□□□□□□ □□□□□□□□□□□□□□□□□□□□□□□□□□□□□□□□□□□□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0分) ------------- 在--------------------此 -------------------- 卷--------------------上 -------------------- 答-------------------- 题--------------------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理科数学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2 卷 理科数学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分, 、选择题:本题共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2i 1.1-2i =( ) 4 A .- 5 - 解析:选 2.已知集合 A .9 解析:选 A 3 5i 43 B .- 5 + 5i 3 C . - 5 4 5i D . 34 5 + 5i A={(x,y)|x 2+y 2≤3,x ∈Z,y ∈Z } ,则 A 中元素的 个数为 ( B .8 C . 5 问题为确定圆面内整点个数 x -x e -e 2 的图像大致为 ( ) x ) D .4 3.函数 f(x)= 解析:选 B f(x) 为奇函数,排除 A,x>0,f(x)>0, 排除 D, 取 x=2,f(2)= 2 -2 e -e 4 >1, 故选 B 4.已知向量 A .4 解析:选 B a ,b 满足 |a|=1 , a· b=-1 ,则 B . 2 a · (2a-b)=2a -a 22 5.双曲线 a x 2-y b 2=1(a >0, b> 0)的离心率为 3 b=2+1=3 a · (2a-b)= ( ) C .2 3,则其渐近线方程为 ( D . A . y=± 2x 解析:选 A e= 3 B . y=± 3x c 2=3a 2 b= 2a C5 cos = , BC=1, AC=5,则 25 B . 30 2C 6.在Δ ABC 中, A . 4 2 解析:选 A cosC=2cos 22 -1= - C . y=± AB= ( ) C . 29 D . D . 25 y=± 3 x y=± x 2 3 5 AB 2=AC 2+BC 2 -2AB · BC ·cosC=32 AB=4 2

2018年高三语文名句默写专题复习(附答案)

1.【2017年高考江苏卷】名句名篇默写(8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诗经?卫风?氓》) (2)小知不及大知,。(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4),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论语?宪问》) (8)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答案】(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8)在地愿为连理枝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今年的八句依然沿袭往年的习惯,即高中四句,主要源自《诗经?氓》《逍遥游》《锦瑟》《赤壁赋》;初中两句,源自《相见欢》《天净沙?秋思》;课外两句,源自《论语》和《长恨歌》。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诗歌和古文兼顾,而去年以诗歌为主。应注意“浩 浩”“冯”“御”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017年高考课标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16.(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17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7年高考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2018年最新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网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网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之处。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网络小说是有高下之分的。好的网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但不依赖套路,而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读阅视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适当沉潜、提高修养、勤奋创作,超越商业化的局限,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12月《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与纸媒文学相对的文学样式,它也属 于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学。 B.网络小说承载了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但又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价值理念。

[高考真题]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理数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 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由题意先解出集合A,进而得到结果. 详解:由集合A得, 所以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交集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2.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由复数的乘法运算展开即可. 详解: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四则运算,属于基础题. 3. 中国古建筑借助榫卯将木构件连接起来,构件的凸出部分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眼,图中木构件右边的小长方体是榫头.若如图摆放的木构件与某一带卯眼的木构件咬合成长方体,则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的俯视图可以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分析:观察图形可得. 详解:观擦图形图可知,俯视图为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属于基础题. 4. 若,则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由公式可得. 详解: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倍角公式,属于基础题. 5. 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 A. 10 B. 20 C. 40 D. 80 【答案】C 【解析】分析:写出,然后可得结果 详解:由题可得 令,则

201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计划

2018届新高三复习计划之语文篇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既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领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复习计划一 高三语文复习一般分为三轮: 第一轮(2017.7—2018.1)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轮(2018.2—2018.4)重在专题复习,查漏补缺; 第三轮(2018.5)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为了使语文复习循序渐进,富有成效,现制订一个复习时间表: 一轮复习 7月7日—8月31日 ①梳理必修1—5,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②归纳复习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00个古今异义词语。

③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④文言文阅读训练。 相关链接: 9月1日—10月31日 ①分专题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 ②作文立意、拟题、开头、结尾训练相关链接: 11月1日—12月25日 ①论述类文本阅读 ②小说阅读 ③传记阅读 ④作文论证方法训练 12月26日—1月22日

①语言文字运用 ②古诗词背诵篇目 ③针对一月统考查漏补缺 相关链接 二轮复习 2月1日—2月28日 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在语基、表达等考点的弱势环节复习。 ②注意在生活中为阅读与作文积累材料。 ③本月内30%的时间用在做题上,注意总结命题规律与特点。 3月1日—3月31日 ①偏重阅读古诗文与现代文。 ②练习作文的写作。 ③多做模拟题。

④关注有关考纲的信息。 4月1日—4月30日 ①重点是作文。 ②整个二轮复习已近尾声,要检测一下二轮复习的总体效果。 三轮复习 5月1日—5月31日 ①研读考纲,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②大量做模拟题,要注意准备纠错本,记录自己的弱势环节,做好查漏补缺。 ③多看优秀范文。营造作文亮点。 ④回归真题,多做各校模拟题。 6月1日—6月6日调节,可适当看书,保持良好心态。 第一轮复习要覆盖面广,每个考点逐一训练,分项落实。 第二轮复习要抓重点,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解题规范。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真题及答案详解

2018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 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 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 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 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 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 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西 方的思想文化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 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 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 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

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要点

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要点 一、整体原则: 1、注意时间分配,基本上一分一分钟,力争留出5分钟余地; 2、选择题相信第一直觉,不要轻易做改动; 3、读懂题干(要有圈划提醒)再答题; 4、遇到难字,先想想字形词义再落笔; 5分条答题,勿超出答题框。 6、留出3---5分钟的复查时间。选择题的填涂,作文题目。 二、具体试题类型: 解题思路:①标上序号,通读全文②了解大意,抓关键(重点字词:一般、全都、大概、只要……就)(观点句、肯定、推测)③审读题干,筛选信息④细心对照,一锤定音注意设题角度:①张冠李戴②范围失当③无中生有④未然已然⑤曲解原意⑥强加因果排错原则:排错、排异、排无 认真审题,真正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思路。 掌握四循环的思维模式。牢记情节作用、次要人物作用、物象作用、环境作用、标题作用等。 答题要规范。分条作答;有概括,又有不脱离文本的分析。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从2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