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疗效分析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疗效分析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5月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 AS)和功能指数评分(MacNab)以及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ODI)标准进行评定。

结果:59例患者术后当时、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评分和V 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改良疗效评定MacNab标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6.44%和93.22%。

结论:TESSYS技术具有微创、安全和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签:椎间孔;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窥镜;微创手术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都趋向于微创化。

2005年开始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行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2]。

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5月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5月本院采用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29~68岁,平均46.28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部分患者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不同程度肌力、感觉、腱反射减弱等神经根受损害的表现,术前V AS评分为(6.54±0.66)分。

所有患者均常规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腰椎问盘CT和MRI检查。

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3~L4者18例,L4~L5者27例,L5~S1者14例。

所有患者为经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缓解不佳或者有明显神经根功能障碍者,且排除术前有明显腰椎退变性畸形、不稳、椎间盘钙化、腰椎管和椎间孔骨性狭窄的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一、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原理及技术特点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简称 PELD)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极小切口在患者的腰部进行操作,使患者的腰椎间盘得到有效治疗。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麻醉和 X 射线引导下,在患者的腰部皮肤上钻取极小孔道,然后将椎间孔镜插入椎间盘突出症的部位,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切除,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微创、创伤小、恢复快等。

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的术后恢复较快,术后疤痕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疗效1. 临床疗效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项关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效果稳定,且术后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

2. 术后并发症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并发症率较低。

一项研究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并发症率仅为 3.8%,术后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非常少见,且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另一项针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率,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

3. 术后生活质量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一项关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显示,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包括身体功能、疼痛程度、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另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和社交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椎间盘髓核组织向后、侧后方向突出,压迫腰背神经根或腰脊髓,引起不同程度的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或运动障碍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保守治疗疗效慢、反复发作等,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缓慢等。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逐渐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患者麻醉后,在腰部皮肤上作出小切口,经过椎弓根内侧到达腰椎间盘,然后通过镜头引导下,移除椎间盘突出部分,并在突出部位填充物质,从而减轻神经根或脊髓压迫。

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在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在国内,近年来也有关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报告。

一项临床研究观察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

研究发现,手术后患者的腰背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神经根功能明显改善。

手术过程中无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

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症状未出现复发。

还有一项研究观察了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研究以10年为观察周期,对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显示,在手术后的10年时间里,有93例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仅有7例患者出现了轻度的腰痛。

长期随访结果也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美观,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这种微创手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可以减轻神经根或脊髓压迫,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但需要指出的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适应症和操作技术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评估。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的手术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FLDH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以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法进行治疗。

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在术中的手术技巧。

结果:术前患者的V AS评分为(8.3±2.0)分、术后6个月患者的V AS评分为(2.9±1.8)分;术前患者的ODI评分为(63.8±20.9)分、术后6个月患者的ODI评分为(13.8±7.4)分;术后患者的Nakai分级情况为优18例、良7例、中3例、差2例,本次治疗优良率为83.3%。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预后较好。

标签:经皮椎间孔镜;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放射性疼痛,部分患者还伴有一定的神经功能损伤[1]。

目前,临床主要以手术法治疗FLDH。

在本次调查中,我院将重点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法对于FLDH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FIDH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患者年龄为28~68岁,平均年龄为45.0岁。

患者病程为1个月~6个月,平均3.0个月。

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述纳入标准:(1)下肢神经根性发生性疼痛,行骨神经或坐骨神经牵拉试验呈阳性;(2)行CT或MRI 等影像学诊断可见明显的患侧椎间孔内或椎问孔外椎间盘突出;(3)保守治疗3周后无明显效果。

1.2方法30例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2.1术前准备(1)术前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本次手术的麻醉方式、基本流程、大致手术时间,让患者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术中仪器与器械准备。

本次所使用的手术床与手术架均应能透X线,术后还需使用C形臂X线机;(3)试剂准备。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预后评价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预后评价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预后评价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预后评价。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考察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口小,康复更快,安全有效。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及预后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国发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不断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健康,临床症状主要为慢性腰腿部疼痛,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但创伤大,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应用微创理念降低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为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预后评价,本文总结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研究作如下报告[1]: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3例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为(45.80±15.07)岁;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3.62±1.21)年;对照组13例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为(45.16±15.14)岁;病程0.5-11年,平均病程(3.57±1.19)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诊断标准者;2.经CT、MRI影像学检查症状符合者;3.患者无认知障碍,可积极配合治疗;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知情者;排除标准:1.身体虚弱,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凝血功能异常者;4.突出物钙化、存在肿瘤或伴有骨折者[2]。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使椎间盘的核液向外突出,并对神经根或脊髓进行压迫,导致腰背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而经皮椎间孔镜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微创手术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通过微创的方式引入镜子和手术器械到患者的腰椎间盘区域,既减轻了手术创伤,又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期。

手术中,医生可以通过放大的影像,清晰地看到椎间盘突出部位,然后使用激光或其他手术器械进行切割或吸取突出的椎间盘。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并且可以保留椎间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本文观察了一组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进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本组患者共有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30岁到60岁。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腰背疼痛、下肢痛、麻木等。

手术前,患者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后,跟踪观察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过手术治疗,本组患者腰背疼痛、下肢痛的症状明显缓解。

其中,有40例患者完全缓解了腰背疼痛症状,7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例患者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

至于下肢症状,有45例患者完全缓解了疼痛和麻木症状,4例患者明显缓解,1例患者缓解不明显。

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患者在手术后的1周可以正常行走,术后4周可以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感染的并发症,经过治疗后得到了缓解。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并且能够明确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腰背疼痛和下肢疼痛的症状。

尽管该技术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才能掌握,但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下,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总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临床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严重影
响患者生活质量。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问题,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能够在不开放硬脊膜的情况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在近
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25-60岁。

通过医学记录和影
像学检查确认病变部位,并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的微创手术治疗。

术后对患者进行固定床
位休息2-3天,离院后继续安排康复训练。

结果:本组患者中31个椎间盘病变,其中L4/5椎间盘病变11个,L5/S1椎间盘病变20个。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手术时间约为1-2小时,手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无低腰痛和坐骨神经痛。

患者起立行走时间平均为1天,出院时间平均为4-5天,随访6个月内无复发或并发症。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可用于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但需要注意
的是,手术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术前检查和评估,避免手术失败和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术
后康复训练的开展也十分重要,患者需要配合进行康复锻炼和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力和
反复劳累,以保证手术效果的长久稳定。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椎内镜技术(PL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短期效果。

方法随访观察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PLED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治疗36例患者,采用视觉模拟(V AS)评分法和改良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其手术效果。

结果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的V AS 评分分别为(2.53±0.56)、(1.33±0.59)分,显著低于术前的(8.62±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22例,良11例,可1例,差2例。

结论PLED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内效果确切。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hort-term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D)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Methods 36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diagnosed were follow-up observation during from 2014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surgery were followed up and observed.The surgical method was evaluated by V AS scoring system and modified MacNab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standard.Results 1 day and 3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V AS scores were (2.53±0.56)and (1.33±0.59)scores,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reoperative (8.62±0.68)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According to modified MacNab efficacy evaluation results:excellent in 22 cases,good in 11 cases,medium in 1 cases,poor in 2 cases.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intervertebral foramen microscopically with excision of nucleus pulposus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injury,less bleeding an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the short-term effect is exact.[Key words]Lumbar disc herniation;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Nucleus Pulposus discectomy腰椎間盘突出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中一种常见疾病,相关手术治疗方法众多[1]。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ELD手术,观察患者髓核摘除重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对患者随访12个月,在末次随访采用Macnab 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本组患者髓核摘除的平均重量为(3.0±0.5)g,术中出血量为(6.0±1.0)ml,平均手术时间为(62.0±11.5)min,所有的患者均未出现硬膜撕裂、血肿形成及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经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治疗结果为:优20例,良4例,可1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2.3%。

结论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符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早期疗效以及安全性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疗效;安全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约10%~20%需要行手术治疗[1],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创伤比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2,3]。

因此,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逐渐向微创的方向发展[4]。

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4.3±11.3)岁;突出节段:L4~5节段14例,L5~S1节段8例,L4~5节段3例,L5~S1节段1例。

入选的病例均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保守治疗>6周临床症状没有好转,排除患有其他重大器官疾病患者。

1. 2 方法对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PELD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使腹部悬空、双上肢远离躯干两侧。

C形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定位于腰4/5椎间,于右侧距棘突中线旁开10 cm处作穿刺点,体表标记。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一、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原理和技术特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是一种利用微创手术技术直接作用于椎间盘突出部位,通过椎间孔进行治疗的方法。

其主要特点包括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因此备受患者青睐。

该技术利用X射线透视下的导向针将椎间盘内药物注射到病变部位,同时通过椎间孔镜观察病变情况,并结合激光、电凝等技术对椎间盘进行治疗。

1. 疗效显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疗效显著,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即可明显感到疼痛减轻,部分甚至疼痛完全消失。

据统计,手术后90%以上的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2. 创伤小、恢复快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

手术切口小,一般无需住院治疗,术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

3. 并发症少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并发症极少,主要包括感染、神经损伤等。

经验丰富的医生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局限性1. 适应症选择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于病情严重、神经根受压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

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从而选择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技术要求高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操作技巧,否则容易造成手术失败、并发症等问题。

医生的专业水平对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3.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风险虽然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疗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症状复发的风险。

这可能与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措施不当、术后复查不及时等因素有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丰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一微创手术技术将会更加完善,为更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效果。

方法: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SA)和Macnab标准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

结果:本组患者无术中硬脊膜撕裂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 AS评分分别为(8.85±1.25)分、(3.15±0.48)分和(1.79±0.2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参照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64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2.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标签: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微创性;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妨碍人类的正常生活。

传统的保守治疗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突出物对脊髓和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而开放手术存在创伤大、出血多、破坏脊柱的后部结构,恢复缓慢等不足[1]。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断问世[2]。

由于该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基本上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具有代表性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之一,其优势在于经皮内镜直视下摘除脱出、游离、巨大突出的髓核组织,对受压神经直接进行减压,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疗效确切,正逐渐被国内同行所接受[3-4]。

自2012年2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PELD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术后经1~15个月(平均7.3个月)短期随访,优良率92.5%,现报告如下。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吴春生【摘要】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取63例LDH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3例中治愈37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24%;术后随访3个月,复发率为1.59%,未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大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硬脊膜囊撕裂、脊柱不稳等严重并发症病例,仅出现3例口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发生率为4.76%,经处理后逐渐恢复.给予LDH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改善,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一定安全性.【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08【总页数】2页(P1512-1513)【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安全性【作者】吴春生【作者单位】平舆县中医院疼痛科,河南平舆 46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骨科常见退行性疾病类型,也是导致腰腿酸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LDH轻则引起患者不同程度腰痛,病情严重或伴马尾神经损害可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瘫痪,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影响,并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近年来,LDH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已成为威胁国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并得到临床足够重视[1]。

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无效LDH的最主要有效手段,加之近年来微创外科理念的普及、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LDH中逐渐得到广泛关注[2]。

本研究选取我院63例LDH患者,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6年7月我院63例LDH患者,均符合《外科学》中LDH相关诊断标准[3],男31例,女32例,年龄26~69(42.59±11.85)岁;病程3~24(16.85±6.65)个月。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目的本文针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通过视觉模拟疼痛对其进行了评分,并且对术前、术后一个月及随访后患者的疼痛情况使用Macnab标准进行了疗效的评价。

结果本次研究的患者在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撕裂、神经损伤等方面的并发症。

对术前、术后、随访进行了V AS评分,其分数为(8.85±1.25)分、(3.15±0.48)分、(1.79±0.23)分。

根据Macnab疗效对其进行了评分,其中有六十四例患者为优,有十例患者为良,有四例患者为科,有二例患者为差,其优良率占比为92.5%。

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通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疗效显著,更加安全、可靠。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疾病侵袭着人们的健康,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上多见的多发病,该疾病影响非常的大,更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限制。

对于这类疾病,如果使用传统的保守方法进行治疗,无法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如果通过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会造成极大的创伤性,而且出血比较多,对患者的脊柱的后部结构会造成一定的损坏性,患者身体恢复比较缓慢。

随着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医疗技术行业的进步,微创技术的诞生,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这种方法治疗疾病创伤比较小,而且出血量不大,基本无并发症,不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该方法非常的受欢迎,在微创手术当中,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在内镜的直视下,将髓核组织摘除、脱离,很大程度的帮助受压神经进行减压,更对脊柱不会造成破坏,有着明显的疗效,在医疗临床上被广泛的运用。

本次选取了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进行了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优良率达到92.5%,具体详情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常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传统手术疗效不佳,手术创伤大。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近年来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微创、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本文旨在总结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5年间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共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23-65岁。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MRI等)。

根据突出椎间盘的不同节段,分为单节段突出48例,双节段突出42例和多节段突出10例。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操作时,患者采取全麻下仰卧位。

根据突出椎间盘的节段,在相应体位进行穿刺定位。

术中操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切开皮肤和筋膜层,插入气囊扩张椎间孔;2)切除椎间盘突出的部分,释放压迫神经根的病变组织;3)取出突出的椎间盘材料,清理手术区域;4)通过气囊压迫止血,关闭创口。

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术后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功能锻炼、物理疗法等。

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对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分为显著缓解、缓解和无缓解。

结果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有效率为94%。

单节段突出症治愈率为87%,双节段突出症治愈率为92%,多节段突出症治愈率为80%。

术后1个月,疼痛缓解显著,无痛中位数为3.6天;术后3个月,疼痛进一步缓解,无痛中位数为17.8天;术后6个月,疼痛完全缓解,无痛中位数为63.2天。

在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等。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术后疼痛缓解迅速,并且病情恢复稳定。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回顾性研究设计、样本量较小等。

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并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65例,通过回顾分析治疗过程,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和Nakano改良标准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30 d和术后180 d的V AS评分分别为(7.27±1.34)分、(2.95±1.16)分、(1.52±1.04)分、(1.49±0.76)分,术后7、30、180 d与术前V AS 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7.2±7.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8 d。

经治疗,优、良、可和差例数分别为209、45、11和0例,治疗优良率为95.85%。

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过性下肢痛觉过敏,经对症治疗7~14 d 后得以恢复。

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良好,未出现术后复发再手术、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未出现术中大出血。

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有效避免创伤,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窥镜;模拟视觉评分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现代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1-3],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4-5]。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克服了传统微创手术只能适用于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的限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6]。

本院近年来通过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并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65例。

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这50例患者均给予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对这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均未出现神经根和硬膜囊损伤、重要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

其中72.00%的患者疼痛得以缓解,可进行直腿抬高;12.00%的患者症状改善较好,12.00%的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4.00%的患者(L4-L5)经治疗后,其症状缓解不彻底,经二次手术治疗,其疼痛得以缓解。

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较好,患者经治疗的创伤较小,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有益。

关键词: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为开放手术治疗以及微创手术治疗[1]。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微创脊椎外科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

本文主要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的效果作分析,详情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14年5月-2015年5月),这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且无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放手术治疗史,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单一段突出。

患者年龄在18岁-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6±6.58)岁,其中男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62.00%(31例),女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38.00%(19例),患者的病程在2个月-1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9.25±3.69)个月。

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分析其效果。

方法:2021年6月--2022年5月为观察时间跨度,将64例患者分为传统开放组和经皮内镜组,传统开放组采用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经皮内镜组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

结果:(1)传统开放组和经皮内镜组治疗情况对照中,传统开放组切口长度为2.63±0.55(cm)、经皮内镜组为0.81±0.17(cm),传统开放组术中出血量为35.19± 6.17(ml)、经皮内镜组为14.88±2.49(ml),(t=7.597,p=0.015),两组结果有差异。

(2)传统开放组和经皮内镜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疼痛对照中,传统开放组手术时间为54.18±3.36(分钟)、经皮内镜组为67.15±3.94(分钟),传统开放组术后疼痛度为5.71±1.44(分)、经皮内镜组为3.62±1.18(分),(t=9.466,p=0.013),两组结果有差异。

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脊柱内镜;效果在骨科治疗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该种病症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影响患者自理能力,只能卧床生活。

针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开展手术治疗,以往对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中经常采用开放手术的治疗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患者的切口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要找到更加优化的治疗方式。

基于此,在本组研究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分析其效果,现将结果呈现如下[1]: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在研究中首先保证所有研究对象属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然后将64例患者进行分组和对比,其中传统开放组共纳入组员人数为32例,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65岁,均数为48.13±2.37岁;在32例患者中,男性占据人数为20例,女性占据人数为12例。

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评价

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评价

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评价摘要:目的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进行研究及判定。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并对比患者经治疗前后的ODI(Oswestry)评分、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后的ODI评分为(2.56±1.27)分,VAS评分为(3.11±0.67)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总优良率为96.67%,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临床疗效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髓核摘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其后路组织损伤且瘢痕组织产生粘连,解剖平面不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对于后续的返修手术造成较大的困难,本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实施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复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为(48.05±6.13)岁,平均发病至手术时间为(9.50±4.13)年。

本组患者均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均为接受保守治疗后效果较差或上述临床症状持续性加重,临床检查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下肢皮肤触觉异常及足背伸缩力降低为主要判定依据。

1.2 方法实施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术野皮肤予以消毒,铺无菌巾,采取利多卡因(c:1.0%)于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于患者上关节突尖部外侧向椎间盘内予以穿刺,将针芯退出后,经穿刺针将尤维显、美蓝(5ml:2ml)的混合液注入行髓核造影及染色,观察患者髓核造影的状态及纤维环的破损情况。

经皮椎间孔镜下行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经皮椎间孔镜下行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经皮椎间孔镜下行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8-01-11T14:34:38.17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作者:颜素林[导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能够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缓解疼痛,值得推广使用。

茶陵县中医医院骨二科湖南株洲 412400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将其按照电脑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60例。

研究组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脊柱系统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显微镜下后路腰椎键盘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3%,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能够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缓解疼痛,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系统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键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腰椎疾病,目前尚无明确能够治愈的药物,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直是脊柱外科关注的热点问题[1]。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对患者的脊神经有很大损伤,容易造成后遗症。

随着近些年来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应用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对其使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排除椎间盘钙化、脊柱畸形、椎体不稳或椎体滑脱的患者。

将其按照电脑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60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评价
作者:李俊
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16期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抽取65例作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评估其术后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并对比其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程度。

结果本组患者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是93.85%,治疗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是(3.15±0.48)分,高于治疗前的(6.92±1.55)分(P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疼痛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080-02
本研究为确定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现报道本组患者的术后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以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2015年2月~2016年3月到医院就诊,排除合并椎间盘间隙狭窄明显者、合并腰椎结核和其他脊柱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心肺腹疾病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在L3/L4段以上以及精神病患者。

本组患者均经体征、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检查等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患者存在椎间孔镜手术适应症,腰椎退变不甚严重者,自愿承担手术风险,并在参与本组研究前签订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年龄为(34.16±4.27)岁;随访时间是5~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是(11.78±1.06)个月。

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实施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其CT、核磁共振等检查确定其腰椎间盘突出位置,完成术前定位后,确定穿刺部位。

全麻后,取俯卧位,以无菌长针头进行穿刺,常规消毒、铺巾后,切开穿刺点,长度控制在1 cm左右,逐步置入扩张管道、工作管道,随后放入椎间孔镜,以特制的咬钳、双频电凝逐层切开黄韧带,顺势推入椎间孔镜和工作通道,探查其相应神经根,查找髓核组织,期间注意保护神经根和硬膜。

应用相应髓核钳取出
髓核,在此检查其神经根所在腋下、肩上部位,确保减压彻底。

术毕前确认其有无活动性出血情况,缝合皮肤后,以无菌敷料予以包扎。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本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腰椎活动功能等改变,分析其腰椎间盘功能康复效果;②参考视觉模拟量表(VAS)[1],评估本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疼痛程度,评分范围在0~10分,评分越高,代表其疼痛感越强烈,反之则越微弱。

1.4疗效判定标准[2]
①优秀:腰背和下肢疼痛感消失,腰椎间盘功能恢复正常;②良好:腰背和下肢疼痛感明显减轻,腰椎间盘功能轻微受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③尚可:腰背和下肢疼痛感有所减轻,腰椎间盘功能受限,影响日常工作;④较差:腰背和下肢疼痛感无改变,腰椎间盘功能障碍明显。

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优秀人数+良好人数)/总人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中数据资料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

以n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的组间率(%)对比使用?字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对比则实行t检验;P
2 结果
2.1本组患者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
本组患者共65例,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秀者51例,良好者10例,尚可者3例,无效者1例,其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是93.85%。

2.2对比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
治疗前,本组患者平均VAS疼痛评分是(6.92±1.55)分;治疗后3个月,本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是(3.15±0.48)分,其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18.782,P=0.0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退行性疾病,与受寒、过度劳累、腰椎间盘损伤等有关,其发病期以肢体麻木、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直接干扰患者日常生活,同时也是导致中老年人群产生腰腿疼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3]。

伴随人们生活、工作方式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呈年轻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通过手术
治疗,其中后路开放式手术作为经典术式,减压彻底[4],疗效肯定,但存在出血量大、创伤严重等弊端,不适宜退变相对不严重、年轻患者[5-7]。

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属于微创脊柱科代表性手术方式,因对脊柱稳定性几乎无破坏,因而手术效果、安全性突出[8-9]。

经分析,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是借助一组特殊器械、设备,经后外侧路径,经椎间孔摘除其椎间盘组织,从而完成硬膜囊、神经根减压、松解目标。

同时,术者可椎间孔镜直视下,在自内而外切除其突出组织同时,还可探查其硬膜外间隙和侧隐窝,并了解其椎间孔出口的神经根、椎管内行走神经根,清晰辨认已变性与突出的髓核组织、受压水肿神经根、破裂纤维环、随患者呼吸而颤动的硬膜囊,术野清晰,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手术创伤;此外,使用射频电极可消融脱垂、突出的髓核组织,还可将腰椎间盘中退变髓核组织热凝成型,修复破裂纤维环,保留腰椎间盘生理功能,从而减少术后复发现象。

本组患者腰椎间盘功能康复优良率高达93.85%,而治疗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远低于治疗前,充分证明了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肯定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印,孔清泉,徐练,等.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点位置选择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5):360-366.
[2]吕宏,孔金海,钟南哲,等.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J].脊柱外科杂志,2015,13(6):373-376.
[3]吴信波,范国鑫,管晓菲,等.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J].脊柱外科杂志,2016,14(5):257-261.
[4]聂鸿飞,曾建成,宋跃明,等.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3):225-232.
[5]彭毛加措,项海燕,祁晓芬.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2014,34(4):1085-1086.
[6]杨晋才,海涌,关立,等.自制环锯椎间孔一次成形技术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J].脊柱外科杂志,2015,13(6):351-355.
[7]沈雄杰,黄象望,刘向阳,等.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6):617-621.
[8]石磊,楚磊,陈亮,等.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5):412-416.
[9]唐开武,周文才,唐开礼.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重庆医学,2013(25):3038-3039.
编辑/成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