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探讨
如何认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如何认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来自左望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00:00 14:28建立背景:17世纪初欧洲巨大变化的政治局面:罗马帝国的衰落;天主教和新教派之间的斗争;哈布斯堡王室下的纷争;欧洲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建立标志:1648年结束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正式签订1618-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一次“重新塑造欧洲形象的战争”。
几个世纪以来的教皇权力和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几十年间,德意志、丹麦、瑞典、法国等几十个国家相继卷入了战争。
欧洲三十年战争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战争结束后,各个国家无论是信奉新教还是旧教,都不再听从教皇旨意,要求以平等地位和主权国家的身份坐到谈判桌前参与国际事务。
区别于中世纪的教会大一统局面的是,在战争结束后,各国用国际条约的形式,将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调整。
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这些和约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利益的再分配,但其中的条款也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欧洲兴起的民族国家都在努力壮大自身的实力,其结果就是五强崛起,分别是英国、法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1. 英国在宗教上,伊丽莎白(统治时期1558-1603)没有发动一场宗教战争就奠定了英国国教基础。
在对外关系上,英国拒绝与哈布斯堡王室联姻,并且在17世纪以后实行对外扩张政策。
在战争上,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将西班牙作为首要敌人,支持荷兰。
在国内政治上,1603年,苏格兰和英格兰正式联合,政治统一。
但是,在17世纪上半叶,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时期,国王与国会因财政问题之间产生的冲突,国内政治危机出现,从而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由于国内政治上的问题,17世纪上半期英国并没有闲暇去顾及欧洲大陆上的事务。
在军事上,17世纪以后,英国大力发展海洋力量。
到17世纪中期,英国军舰数量已经得到了剧增。
英国强大的海洋力量伴随着它扩张的对外证词,同时孕育着在海上与西班牙和荷兰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
使主权理论彻底摆脱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影 响的,是荷兰法学家古果·格老秀斯。 1625年,他在《战争与和平法》著作中, 论述了自然法、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理论, 认为按自然法原则构成的国家主权,是一 种独立于任何其他更高权力的权力。 在法律方面,格老秀斯把罗马的万民法发 展成为近代的国际法,故被称为“国际法 之父”。
B.国际矛盾还表现在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争夺 波罗的海的斗争。 丹麦原与瑞典、挪威结盟并处于统治地位。 1523年瑞典获得独立。17世纪初,丹麦企图 再次制服瑞典,控制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 口,导致了1611—1613年的对瑞典战争。此 外,丹麦还企图夺取北德意志的一些主教区 而卷入三十年战争。而瑞典因与德意志北部 各诸侯国的领土之争,及与丹麦在波罗的海 沿岸地区的争霸而参与三十年战争。
2.德意志内部矛盾(内部因素) 新教联盟与天主教同盟的矛盾 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 浪潮。宗教改革运动后,神圣罗马帝国内新教与 天主教、诸侯与皇帝、各邦之间扩展领土、争夺 教产的斗争十分激烈。
1608年德意志新教诸侯结成了新教联盟。1609年 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及小封建主组成天主教同盟, 并得到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支持。这样,德 意志分裂为两个教派对峙的阵营,而宗教问题总 是和政治、经济问题紧密相连。
哈布斯堡王室分成奥地利—德意志支系和西 班牙—尼德兰支系。 其中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袭领地在德意 各邦中版图最大。但从新航路开辟后,德意 志因远离西欧新兴经济中心,经济逐渐落后。 哈布斯堡家族的旁支西班牙,原是欧陆大国 和海上强国,在海外占有广大的殖民地,长 期以来在欧陆与荷兰、法国,在海上及海外 殖民地同英国竞争激烈。
据史料记载,第一个常驻公使团是1455年米 兰派驻热那亚的使团。以后,西班牙、英国、 法国也曾向外国派遣常驻使节,但在实践上 只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才确 立了常驻外交机关的制度,并在欧洲开始普 遍实行起来。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docx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的一种国际秩序,也被称为威斯特法伦体系。
它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时欧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于1648年,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南特和约两个和约组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南特和约结束了法国宗教战争,将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定格在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体系的核心原则是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尊重,通过平等和谈判解决争端,以维护和平与稳定。
首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这一体系,各国彼此承认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
这种国际秩序的建立对于当时疲惫不堪的欧洲各国而言,重塑了和平的前景,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第二个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际法的地位。
根据这一体系,国家之间的关系应遵循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定。
这标志着国际法成为国际关系的基础,国家间的纠纷不再通过战争解决,而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包括仲裁和外交协商来解决。
国际法的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和法治框架,促进了国家间的和谐与合作。
此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政治重组。
在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众多小国家纷纷整合,形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
由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国家主权的原则,各国不再通过帝国或宗教联盟进行外交斗争,而是通过与其他主权国家的关系来求得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上重构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也为之后欧洲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于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第一个以国际和平为目标的国际体系,它成为了其他地区各国进行国际秩序建设的重要参考。
它强调了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重要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发展和平共处的范例。
总而言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它为欧洲国际关系的重塑提供了基础,加强和发展了国际法,推动了各国政治的重组和现代化,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秩序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指德国的一种政治经济模式,主要集中在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由于该地区拥有大量的重工业和煤炭资源,因此在20世纪初期形成了这种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
这种经济模式具有严格的组织管理体系,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产业链。
同时也具有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带动了整个德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重工业经济模式逐渐失去优势,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总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种以重工业为主导、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经济模式,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定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 什么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源自于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这个体系被认为是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起点,它奠定了国家主权和平等的基础,也为西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原则。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国家间的交往和争端解决开始以平等和法律为基础。
2.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背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与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战争导致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之间长期的冲突和争端,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代价和无谓性。
在这个背景下,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视为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和八十年战争的里程碑。
这个和约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确立了欧洲各国的国家主权,还规定了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
3.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原则3.1. 国家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是国家主权。
根据这个原则,每个国家都拥有独立的权力和控制自己内部事务的能力。
其他国家不应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每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国家主权的确立对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和平至关重要。
它为各国提供了平等的地位,避免了强权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和干涉。
3.2. 国际法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国际法。
根据国际法,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基于合法的规则和准则。
国际法规定了国家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解决争端的方式和程序。
国际法的确立为国际关系提供了有序的框架,避免了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混乱。
通过国际法,各国可以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解决争端,维护自身的权益。
3.3. 平等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每个国家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无论其大小、财富或者实力。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主宰其他国家,每个国家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增强了欧洲政治的分散性一、研究现状当前专门研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欧洲国际关系影响的著作,就我掌握的资料来看不是很多。
杨国顺副教授在2004年发表的题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和特征——兼论欧洲统一性的内涵的现代化》的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研究。
杨国顺副教授是一位研究国际史方面的学者,所以他的研究多采用的是历史的研究方法,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阶段的历史来说明,欧洲的统一是有着近代内涵的。
在他看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表现出了欧洲统一性的近代特征。
第一,几乎整个欧洲都统一在了一个由主权国家作为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之中,这是真正近代化的政治体系。
第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以维护主权国家利益原则而确立的体系。
第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了多国并存的国际均势格局。
第四,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认同和运用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新的国家间共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处理国际事务。
他认为,这四个方面的特征是欧洲统一的驱动因素。
与杨国顺副教授的观点不一样,我的观点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增强了欧洲政治的分散性。
针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征或成果的研究在学界还是比较多的,而我的观点也是建立着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所以在这里我将会分几个方面分别说明当前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征或成果的研究状况。
1、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有关主权规定的研究北京大学唐士其教授在200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从政治和法理的角度回顾了近代主权原则在欧洲的产生过程,并重点分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有关主权的条款。
他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两个方面确立了主权原则:一方面是否认了在国家之上不存在具有法律权威的控制者;另一方面主权之外不存在干涉其权力的合法来源。
姚娜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也推崇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进了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与上述所证明的依据不同,姚娜从较具体的事实来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近代民族国家制度。
首先该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谈判方式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百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结束的一系列和约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公国、萨克森选侯国、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从条约里可以看到,曾经一统天下的神权世界已经无可避免趋于瓦解,民族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这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
中文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外文名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活动时间1648年地点欧洲性质国际和约体系由来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合约内容和约主要内容如下: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陆位平等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对欧洲各国影响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当代外交的影响摘要:结束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一系列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惯例等,对当代外交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代外交三十年战争是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背景下,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时代,即从中世纪向近代史时期过渡过程中爆发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
①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当代外交的某些规则、惯例、原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为了形象地说明国内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当代外交的影响的研究状况,作者依照所能获取的资料制作了如下的一个简要表格,以扼要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类型中文期刊1中文书籍2中文网络3以威斯特伐利亚0 0 195,000和会为关键词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为篇名以威斯特伐利亚52 0 996,000和约为关键词以威斯特伐利亚9和约为篇名以威斯特伐利亚12 0 409,000体系为关键词威斯特伐利亚体7系为篇名注:1、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为准,截止日期为2014年3月29日2、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准,截止日期为2014年3月29日3、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为准,截止日期为2014年3月29日从以上数据,以及对搜索结果的研究,可以看出:第一,国内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为例,相对于动辄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搜索结果,本课题的搜索结果的数量显然是极其有限,少之又少。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在搜索时仅仅是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关键词、主题进行的模糊搜索,如果进行更为精确的搜索,则数量将更加少之又少。
而以本课题为研究领域的专著则为零。
第二,研究领域狭窄,与本课题涉及的方向存在差距。
在笔者所搜索到的文章中,其研究的领域大多为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国际关系发展、对人权保障、对主权原则等的影响,稍微与本课题相关的领域就是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指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乌得勒支签订的一系列国际协定和条约。
这一体系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历史作用:
1. 结束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此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具规模和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导致德意志地区几乎全部被摧毁。
通过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各方达成了和平协议,结束了战争,恢复了欧洲的稳定。
2. 确定国家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各个国家的主权提供了法律和制度基础。
以前,封建君主的权力往往是无限的,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崇各个国家的平等和主权,鼓励各个国家之间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这为现代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3. 形成国际法和外交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各个国家通过签订条约和协定,确立了国际法的权威和适用范围。
此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倡导了外交关系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干涉内政等。
4. 鼓励封建君主制国家的平衡: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通过积极干预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外交事务,促进了封建君主制国家之间的平衡。
各国之间倡导外交而非战争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调整领土权益,阻止了单个国家的霸权崛起,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总而言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作用在于结束三十年战争、
确立各国主权、建立国际法和外交原则,以及促进欧洲封建君主国家间的平衡。
这一体系为后来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点
浅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点11历史1102070122 李汶渝【摘要】:翻开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册,历史依序向我们展现出以欧洲为中心的四个国际格局或国际关系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雅尔塔体系,它们基本上反映出三个半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结构概貌,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演变史,还反映了科学技术革命与产业化进程对国际关系体系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重点剖析其特点。
【关键词】:《威斯特伐利亚合约》30年战争均势特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及其背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格局)形成于17世纪中叶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结束之后。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的一些国家较世界其他地区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昔日控制着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已经从鼎盛走向衰落,传统天主教派与宗教改革后产生的新派之间的斗争激烈。
虽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仍然称雄欧洲,但摆脱哈布斯堡王室统治的离心倾向已经出现。
当然,这一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各种矛盾的冲突经常导致战争。
而战争又促使欧洲政治向多元的状态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的主要政治特点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它们的主要政策标志是强调国家主权。
这一对国家主权的强调是向中世纪神权唯上的强有力的挑战.曾经在欧洲地域政治中享有至高无上权威的教皇地位削弱了。
1618--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导致近代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的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点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点应该从《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内容说起,因为一个合约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一个体系的特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有上百个条款,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欧洲领土的变更问题。
法国和瑞典从中获得了一部分领土及军事赔偿,德意志几大诸侯邦扩大了领地,而荷兰和瑞士获得了独立。
二是帝国的宗教关系问题,和约规定路德教与加尔文教同天主教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三是德意志的国家体制问题。
和约“确认了德意志诸侯邦的主权,并加强厂帝国议会的权力,而皇帝的权力有所削弱,从而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君主专制统治同诸侯的联邦体制愿望之间持续达一十世纪的斗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我的理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多极均势的状态,但这种均势并不是绝对稳固的,和约签订后,欧洲民族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仍然面临着频频的战乱。
均势中的各级诸如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的实力虽有差异,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欧洲各国的实力对比呈现动态的消长变化。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
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
到18世纪未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
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欧洲战乱仍频。
但如和约所签订的那样,这些战争都是在民族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不再有中世纪般为了某一所谓神圣原则而发生的战争。
而且在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直至20世纪的约大多数战争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四大国际体系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历史学家划分的历史体系,包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和旧金山体系。
这四个国际体系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形势,也反映了各国间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
然而,在这些体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转型。
本文将探究四大国际体系转型的成因和特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国际体系,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代表。
这个体系主要由欧洲国家组成,其特征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政治独立性。
这一国际体系的主要成因是宗教改革的冲击和欧洲长期战争的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19世纪末,由于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欧洲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出现了巨大的差距,欧洲已经不再是文明世界的中心。
其次,随着新殖民主义的兴起,欧洲国家将目光投向了海洋以外的领土,导致了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这些转型最终导致了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1815年至1870年的国际体系,以1815年维也纳会议为代表。
这个国际体系特征是由欧洲五大强国(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法国)共同主导,通过均势政策控制了欧洲的政治秩序。
维也纳体系非常稳定但也存在缺陷,在19世纪中叶,由于产业革命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导致了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是1919年至1939年的国际体系,以1919年凡尔赛条约为代表。
这个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其主要特征是由盟国对德国的削弱和惩罚。
凡尔赛体系的成因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败和战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危机。
凡尔赛体系的转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严峻,造成了社会动荡和极端主义的兴起,这导致了二战爆发。
其次,二战爆发后,由于苏联在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和强大实力,其与欧洲大国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了旧金山体系的诞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增强了欧洲政治的分散性一、研究现状当前专门研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欧洲国际关系影响的著作,就我掌握的资料来看不是很多。
杨国顺副教授在2004年发表的题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和特征——兼论欧洲统一性的内涵的现代化》的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研究。
杨国顺副教授是一位研究国际史方面的学者,所以他的研究多采用的是历史的研究方法,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阶段的历史来说明,欧洲的统一是有着近代内涵的。
在他看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表现出了欧洲统一性的近代特征。
第一,几乎整个欧洲都统一在了一个由主权国家作为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之中,这是真正近代化的政治体系。
第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以维护主权国家利益原则而确立的体系。
第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了多国并存的国际均势格局。
第四,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认同和运用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新的国家间共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处理国际事务。
他认为,这四个方面的特征是欧洲统一的驱动因素。
与杨国顺副教授的观点不一样,我的观点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增强了欧洲政治的分散性。
针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征或成果的研究在学界还是比较多的,而我的观点也是建立着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所以在这里我将会分几个方面分别说明当前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征或成果的研究状况。
1、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有关主权规定的研究北京大学唐士其教授在200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从政治和法理的角度回顾了近代主权原则在欧洲的产生过程,并重点分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有关主权的条款。
他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两个方面确立了主权原则:一方面是否认了在国家之上不存在具有法律权威的控制者;另一方面主权之外不存在干涉其权力的合法来源。
姚娜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也推崇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进了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与上述所证明的依据不同,姚娜从较具体的事实来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近代民族国家制度。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四大国际体系指的是西方历史上的四个重要国际体系,分别是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维也纳国际体系、柏林-华沙国际体系和联合国国际体系。
这四个国际体系的转型过程和特征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开始的,它标志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向现代国际体系过渡。
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欧洲国家力量的重新分配。
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国家主权和平等成为基本原则,大国之间的平衡关系得到维护。
由于欧洲列强的扩张和封建制度的僵化,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的特征逐渐转向了列强争霸和战争频发。
维也纳国际体系是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开始的,它是为了恢复纷争之后的欧洲和平而建立的。
维也纳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拿破仑战争后的力量重新分配和国家安全需求的变化。
维也纳国际体系的特征是由于主要大国之间的平衡关系、国际秩序建立和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维也纳国际体系的和平维持时间较长,大国之间的战争相对减少。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是从1871年普法战争后开始的,它是欧洲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国际体系。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和统一,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殖民地争夺引发的国际博弈。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的特征是大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加剧,以及军备竞赛和殖民地争夺的加剧。
这个国际体系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联合国国际体系是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开始的,它是二战结束后建立的一个国际体系。
联合国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二战过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安全的要求日益增加。
联合国国际体系的特征是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家主权的平等。
联合国的成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国际法和国际合作来维护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大国际体系的转型均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家力量的变化所导致的。
这些转型的特征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安全的追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内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介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种组织和管理创意工作的方法论,适用于各种创作领域。
它的名字来源于故事书《西弗吉尼亚的总和》,描述了一个拥有超凡能力的创作者集体。
核心原则1.创作者自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鼓励创作者拥有自治权,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创作内容。
2.平等合作:所有创作者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平等对待,没有主导地位或权威性。
3.开放性创作:创作者可以分享自己的创意和经验,互相借鉴并进行跨领域合作。
4.灵活的结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可以根据具体项目和需求灵活调整。
创作流程1.技术研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注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以提升作品质量和创作效率。
2.开智平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了一个开放的智慧平台,汇集各种创作资源和知识共享,方便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创作讨论:创作者可以在论坛或社交网络上对创作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进度和想法,并得到其他创作者的反馈和建议。
4.创作成果展示:创作者可以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创作者交流和启发。
成功案例1.电影《威斯特伐利亚之歌》:这部电影是由一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创作者共同创作的,通过大量的跨领域合作和开放性创作,将故事书中的奇幻世界完美地呈现在银幕上。
2.游戏《威斯特伐利亚传奇》:这款游戏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和创作者参与其中,他们共同打造了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游戏世界,给玩家们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
结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通过平等合作、开放性创作和灵活的结构,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创作和学习的自由环境。
它促进了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和创作效率。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成功案例证明了这个体系的可行性和强大的潜力。
持续发展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创作者加入。
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创作者们可以共同思考和解决各种创作难题,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创意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
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1、这个体系的基础是国家权力,核心是维护中央集权。
它以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但权力又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机构,只能对中央负责,不能对地方负责,所以称为“垂直型”的国家体制,各邦国保留相对独立性,在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特权,但它们只是地域上的概念,在国家整体利益面前,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这种体制表现出封建国家的性质。
2、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协议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体现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意志。
这种协议主要代表了容克贵族的利益。
协议规定德意志各邦王公拥有普遍而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大大削弱了德意志王国的政治影响,导致了德意志政局的不稳。
同时,也暴露了德意志皇帝在政治、经济上的无权和不得人心。
另外,协议使德意志陷入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加剧了德意志民族矛盾,并成为18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根源之一。
因此,在1871年的德意志革命中,国家权力被推翻,建立起共和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3、实行民族政策和保护人权,是该体系的重要原则。
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列举了意大利的办法作为借鉴。
在意大利各邦君主和教皇没有权利,凡属他们管辖的人们都应听从他们的指挥,随时随地都可以逮捕、监禁和放逐,任何违抗命令的人都应当判处死刑。
君主通过召开议会,掌握行政大权;通过“间接选举”的方式,由代表组成大臣会议,控制立法权;君主通过“多数表决”,支配全部国家机器。
在意大利的政治生活中,君主与其他官员的身份严格分开。
他们既是国家元首,又是立法机关成员,还是大臣会议成员,同时还参与议会工作,对议会和宪法具有最后的决定权。
而且,为了防止某些官员滥用权力,又规定在公职人员选举中实行两轮选举,让更多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
4、未来的趋势是世界主要国家逐步消除民族与国家的差别,国际关系将是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结合更加紧密的“大家庭”。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正好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这个体系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打破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
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凡尔赛和约》为主要内容,它是各帝国主义集团掠夺和瓜分世界的产物。
而体系则是欧洲各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实力重新分配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积极研究和评价了这个体系,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从自己所处时代的条件出发,对这一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科学的预见和论断。
《1815世界年表》说:“这一天,即1815年11月14日,签署了三项条约,即由法国总统拿破仑·波拿巴代表法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代表俄国,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代表德意志同土耳其苏丹的代表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签订的,据说那里钟声长鸣不已……”“有时候会一连几次响起来,好像有人敲门,又好像钟声穿过回廊。
”说明两位革命导师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
第二年,马克思恩格斯又以“俄国报纸”为题,撰写了《评三皇会议》的评论文章,更加鲜明地指出了拿破仑的无耻嘴脸,《评三皇会议》是:“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三位皇帝已经把他们的君主权力在任何问题上都应用到最充分的限度。
这些君主事实上已经完全掌握着一切。
”这是什么天才的预言?拿破仑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总代表,当他接过德意志国王的王冠时,他就已经不再是共和国的人了,而成了一个帝王。
他一面公然破坏欧洲的民主政治和民族平等,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的对手施展残酷的报复,不但要消灭法国的共和派,还要扼杀欧洲的民主势力。
这样的人绝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必须把他从政府的宝座上推下去。
”“一旦拿破仑‘三世’统治了法兰西和德意志,整个西欧就会发生一种自觉的混乱,它只有通过摧毁法兰西或德意志才能恢复起来。
如果德意志再没有强大的资产阶级政党来巩固其统治的话,那末,法兰西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就将同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进行殊死的斗争,他们必将获得胜利,并且很快地摧毁已经不复存在的反动制度,而代之以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法国资产阶级会胜利的,资产阶级民主制会战胜专制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
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中所写的政治学著作多达120余种,从来没有一个系统的、有条理的、完整的著作体系。
但是,他们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就指出:“我们可以把《魏玛宪法》所建立的所谓国家制度称之为'魏玛共和国' …尽管它采用了同《德意志宪法》大不相同的名称,而且它也具有自己的宪法,即普鲁士邦宪,可是它又有什么别的东西?因此,我们把这个由威斯特伐利亚公国组成的联邦称为威斯特伐利亚联邦。
”马克思指出:“国家的本质在它的阶级性上得到表现,同时也就在它的法律上得到表现。
”他接着进一步分析说,“这个名词实际上有许多含义,既指权力关系又指社会关系;既指政治制度又指社会制度。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两个方面,而看不到它的第三个方面即经济关系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这个词的全部意义。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三者密切结合,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决定着国家的类型、职能和发展方向。
任何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下去,只能在各个国家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普鲁士曾经征服过波兰,消灭了奥地利,并且在三十年战争期间,使丹麦、瑞典、挪威屈服,成为欧洲的霸主。
但是它在内政上已经变成了最专制的君主国家,在外交上则发展成为反动的和卖国贼。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最终都不可能脱离与其它国家的联系而独立发展,最终要受到这个体系的制约。
马克思还分析了这个体系产生的根源:“当我们追溯这个体系产生的原因时,我们首先应当探寻一下这个国家的起源。
这个体系是随着普鲁士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普鲁士位于莱茵河下游,其周围没有强大的国家,与英国隔海相望,被夹在法国和俄国之间,因而处境非常孤立。
为了摆脱困境,扩张势力,争取外援,普鲁士便寻求各种办法来加强同外界的联系。
“普鲁士的这种外交政策大致可以说是不幸地走上了战争之路。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生•第二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运行与变化•第三节17-18世纪的全球国际关系体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生•一、产生背景:三十年战争•二、体系的建立: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三十年战争:1618--1648•正处于欧洲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现代国际关系转换的阶段。
它是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参与者差不多包括了欧洲所有的国家,战争几乎全部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
•背景错综复杂:宗教纷争+王朝利益王朝利益•哈布斯堡家族一方((House of Habsburg)•反哈布斯堡家族一方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支系最为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
•由于它的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也被称为奥地利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时期从公元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除了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外,哈布斯堡家族还统治过西班牙、波西米亚、匈牙利、葡萄牙等国。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亦非“帝国”(伏尔泰语)•右图:1356年颁布的《金玺诏书》,从此皇帝就一直由七大选侯遴选,而且不许世袭马克西米利安在与诸侯国家权力的斗争中一无所成。
但是他通过王室通婚却大大增强了哈布斯堡家族势力。
•首先,他娶了勃艮第公爵的女儿,得到了尼德兰和勃艮第。
•后来他的儿子菲利普与西班牙国王的一个女儿结婚,继承了西班牙、撒丁、两西西里王国,同时也继承了西班牙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
•马克西米利安的孙子查理继位时,已经是欧洲自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以来最大的帝国的统治者。
他是西班牙国王、奥地利皇帝、尼德兰的所有者。
至此,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范围已经囊括德意志、西班牙等广大地区。
1519年查理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他在德意志被称为查理五世,在西班牙则被称为查理一世。
•1526年,土耳其人击败匈牙利人,匈牙利人不得不依靠于庞大的哈布斯堡家族。
刘建飞: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刘建飞: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考察现行国际体系,一定要追溯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现行国际体系的最基本要素——主权国家为基本行为主体——就缘起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虽然现行国际体系已经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很大区别,但是主权国家为基本行为主体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催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是欧洲30年战争。
161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大混战,持续了30年。
战争的起因是统治着德意志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基督教两大教派——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矛盾激化,各邦国结成了天主教联盟和新教联盟。
神圣罗马帝国之外的国家出于本国利益,或支持新教联盟,或支持天主教联盟。
宗教信仰之争与王朝现实利益纠缠在一起。
几乎欧洲所有重要国家和势力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新教联盟略占优势,最后是天主教联盟求和,在德意志北部的威斯特伐利亚举行了和谈会议。
和会于1644年开始,历经4年,于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和约》除了明确一些领土的归属、新教诸教派的地位等内容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规定:每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都享有主权,可以独立地从事对外交往,包括宣战和媾和。
此外,还明确了荷兰和瑞士是独立国家,不再属于西班牙或神圣罗马帝国。
这些内容后来被不断发扬光大,逐渐演变成了国家主权原则。
这一点在国际关系史上意义重大。
此前,所谓的“国家”,主权是不明确的。
那些帝国、王朝,可以无限地扩张管辖范围,“国家”之间的所谓“边界”可以随时改变。
各王朝为了争夺领土、财富,不断地发动战争。
征服与被征服是欧洲国际关系的常态。
此外,宗教在欧洲的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神权与皇权经常发生冲突。
而此后,在欧洲,世俗的权力得到加强,特别是国家的领土相对地固定下来了。
法理上,各国在领土主权及其他主权上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
如果发生一国侵犯别国领土之类的涉及主权的事情,就是违反了“国际法”。
据此,学者们将1648年定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而此前的国际关系则是“前现代国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探讨
发生于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三十年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开始了新的局面,对欧洲的国际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这一系列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法国,荷兰和瑞典作为三大欧洲新霸主崛起。
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正式开创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国家体系形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
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主权国家及平等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现在国际关系体系的雏形,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首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
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边界内
拥有绝对权力,废除了教会对国家具有的高于主权的政治权威,否定了天主教高于国家主权的“世界主权”。
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和荷兰与瑞士的独立主权地位,认可了国家主权、领土与独立等规范末来国家关系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标志着各国通过反霸权斗争成功地否定了哈布斯堡王朝想建立个超国家帝国的野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各领土主权国家完全有行动自由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各国的世界观也由高度宗教性转变为世俗化,宗教在各自的主权疆界内从事活动,主权国家也不干涉别国的宗教事务。
该体系的单元由主权国家所构成,因此其内部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对“主权”的绝对珍视。
无论是内部主权还是外部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内所有单元均能享有。
因而对主权的侵犯在该体系内原则上是不被容许的,无论被侵害方式多么弱小,也有权利与充分的合法性进行反抗、在国际社会进行控诉并获得同情。
由于主权没有高下之分,这自然引申出国家平等观念。
不过在这一体系下,平等原则时常会被权利政治缩破坏,在冠冕堂皇的主权平等背后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
但是该体系下的单元会始终以制造体系内均势为矢的,以“防止国际体系因为
征服行为而演变成一个世界帝国”,而国际社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非权力政治的手段来保障主权。
因此,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最弱小的国家也可能生存下来而不会轻易消失。
所以该体系所呈现的平等秩序表现为对主权平等原则的追求和事实上的均势现
状与趋势,在这一秩序下,行为体或单元之间的权力关系在原则上是平等的,在趋势上也表现出对这一原则的维持。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遇到的挑战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在三十年战争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国家主权原则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弱化国家主权的思潮在理论界颇为流行:社会连带主义法学创始人狄骥认为主权观念是战争的根源;英国工党理论家拉斯基认为主权会损害生产力的发展;奥地利纯粹法学创始人汉斯·凯尔逊认为国家主权与国际法不相容等。
冷战结束后,各种否定主权基础地位的理论又相继出炉,如“主权过时论”以及“人权高于主权论”。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以主权和平等为基本内容,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否定,就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挑战。
尤其是2000年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巴里·布赞教授和理查德·科尔特教授合著的《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一一国际问题的再重建》对《和约》所规定的国际关系准则提出挑战,认为这样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狭隘的。
由此产生了冷战结束后《和约》的原则是否过时,是否适用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的疑问。
我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规则至今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效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的国家主权原则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国家的存续,主权原则促进了国际和平与稳定,使某些大国不能任意地干涉他国内政,成为反对侵略和干涉,维护各国特别是中小国家主权以及防范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
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索。
那些否定主权或限制主权,强调人权的论调只是些国家企图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对国家主权原则的践踏就意味着对国际法的否定,将会使国家在国家本身所不愿意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破怀,甚或引起地区冲突和国际战争。
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又相继爆发了许多的战争,如法国的大陆争霸战争、西班牙土位继承战争、俄国的扩张战争、奥地利的土位继承战争、普法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的许多战争都与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独立有关,是民族国家在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平等。
各战胜国无论在战争中捞到了多少的好处,他们表而上都信誓旦旦地忠于主权与平等。
同时,条约之后的许多体系和国际组织都是以主权和平等为基础,主权平等原则仍是国际法的项重要原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规定的国际关系原则没有过时。
除此之外,《和约》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出的“条约必须遵守”原则,确立的现代战俘观念等在现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统一性
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一般认为是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开始。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把对圣神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统一”的否定付诸实践,重新整合了欧洲分散的行为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纽带,这是欧洲统一性内涵开始走向近代化演化的标志。
以基督教作为维系力量,以古代军事强权作为手段的圣神罗马帝国应该是中世纪欧洲统一性的表现和象征。
人们称近代开始前的欧洲为“基督教共同体”,这是自然状态下的不发育阶段的国际体系,还不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况且帝国在数千个混乱的性质不同的充满宗教和宗法观念分歧的行为体的复杂关系中只是一副空架子。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和维系力量确实对欧洲的统一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教皇与教会以社会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参与政治经济生活,控制包办一切,限制人性发展与新生事物,这是与文明发展的主流背道而驰的,不仅没能把欧洲有机的统一起来,反而巩固了就有的分散性,抑制了欧洲的发展。
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不断近代化,欧洲整体性由多样性内涵向统一性内涵演变。
三十年战争和韦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对上述变化带有标志性的总结。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也表现了欧洲统一性内涵的近代特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几乎整个欧洲都统一在了一个由主权国家作为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之中,是真正近代化的政治体系,他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谈判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改变了由教皇或其他所谓国际权威进行裁决的旧方式,多边会谈称为国际社会橱里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以维护主权国家利益原则而确立的体系,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承认荷兰、瑞士为独立国,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权利,意味着主权国家的冲突淡化了宗教冲突,宗教冲突融入懒人国家冲突;初步确立了多国并存的国际
均势格局,虽然动态性比较明显;是认同和运用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新的国家间共同价值观,格劳秀斯的以近代自然法观念为基础的国际法出现,“欧洲精神和文化的整体性异世仍然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欧洲“形成了一个由共同法律所约束的法治社会”,这应该说是欧洲统一性内涵近代化的又一表现。
四、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可作如下结论:第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认可了主权国家的权利及其在原则上的平等秩序;第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20世纪虽遭遇了挑战,但仍具有现实意义;第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及其统一性紧密相连。
显然,国际体系的复杂性决定对它的研究将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至少有许多其他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该体系的发展趋势、背后的动因、与其他体系之间的竞争方式和共存状态对主要大国对外政策选择的影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