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画成的数学

一笔画成的数学
一笔画成的数学

一、什么是一笔画问题?

下面这些图形能不能一笔画完,而且每一条线只描绘一次,不得重复?

这类题目就叫做一笔画问题,在这些图形中有偶数点和奇

数点。

二、柯尼斯堡的七座桥

18世纪,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是一座景色迷人的城市,普莱格尔河横贯城区,使这座城市锦上添花,显得更加风光旖旋。这条河有两条支流,在城中心汇成大河,在河的中央有一座美丽的小岛。河上有七座各具特色的桥把岛和河岸连接起来。

每到傍晚,许多人都来此散步。人们漫步于这七座桥之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一次相继走遍这七座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每一个到此游玩或散心的人都想试一试,可是,对于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符合要求地从七座桥上走一遍。这个问题后来竟变得神乎其神,说是有一支队伍,奉命要炸毁这七座桥,并且命令要他们按照七桥问题的要求去炸。七桥问题也困扰着哥尼斯堡大学的学生们,在屡遭失败之后,他们给当时著名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欧拉看完信后,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既然岛和半岛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两岸陆地也是桥梁的连接地点,那就不妨把这四处地方缩小成四个点,并且把这七座桥表示成七条线。这样,原来的七桥问题就抽象概括成了如

下的关系图:这显然并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特征。于是,七桥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一笔画的问题,即:能否笔不离纸,不重复地一笔画完整个图形。这竟然与孩子们的一笔画游戏联系起来了。接着,欧拉就对“一笔画”问题进行了数学分析。一笔画有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图形称为封闭图形,否则便称为开放图形。除起点和终点外,一笔画中间可能出现一些曲线的交点。欧拉注意到,只有当笔沿着一条弧线到达交点后,又能沿着另一条弧线离开,也就是交汇于这些点的弧线成双成对时,一笔画才能完成,这样的交点就称为“偶点”。如果交汇于这些点的弧线不是成双成对,也就是有奇数条,则一笔画就不能实现,这样的点又叫做“奇点”。欧拉通过分析,得到了下面的结论:若是一个一笔画图形,要么只有两个奇点,也就是仅有起点和终点,这样一笔画成的图形是开放的;要么没有奇点,也就是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这样一笔画成的图形是封闭的。由于七桥问题有四个奇点,所以要找到一条经过七座桥,但每座桥只走一次的路线是不可能的。

数学家欧拉:

1707年4月15日,欧拉诞生于瑞士的巴塞尔。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1720年,13岁的欧拉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尔大学。这在当时是个奇迹,曾轰动了数学界。小欧拉是这所大学,也是整个瑞士大学校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欧拉大学毕业后到了俄国的首都彼得堡。在他26岁时,担任了彼得堡科学院的数学教授。1735年,年仅28岁的欧拉,由于要计算一个彗星的轨道,奋战了三天三夜,最后用他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过度的工作,使欧拉得了眼病,就在那一年他右眼失明了。疾病没有吓倒他,他更加勤奋地工作,写出了几百篇论文,大量出色的研究成果,使他在欧洲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在他59岁时,仅剩的一只左眼视力衰退,只能模糊地看到物体,最后双目失明。但是工作就是他的生命,他决心用加倍的努力,来回答命运对他的挑战。眼睛看不见,他就口述,由他的儿子记录,继续写作。欧拉凭着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在黑暗中整整工作了17年。

欧拉的一生,是为数学发展而奋斗的一生,他那杰出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欧拉还创设了许多数学符号,例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

△x(1755年),Σ(1755年),f(x)(1734年)等.欧拉是18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1783年9月18日,在不久前才刚计算完气球上升定律的欧拉,在兴奋中突然停止了呼吸,享年76岁。欧拉生活、工作过的三个国家:瑞士、俄国、德国,都把欧拉作为自己的数学家,为有他而感到骄傲。

三、认识奇数点和偶数点

有偶数条线通过的点,叫做偶数点。

有奇数条线通过的点,叫做奇数点。

四、能一笔画成的图形的特点

◆1.每一个图形的奇数点个数必定是偶数。

◆2.若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成,它必为一个连通的图

形。

(连通图形:任何两点间都有路径可到)

◆3.至多有两个奇数点的图形,必可一笔画成。

◆4.若某图形只有两個奇数点,那么其中一个奇数点

必定是起点,另一个则是終点。

◆5.若某图形上的点都是偶数点,无论从哪一点开始

都可一笔画完。

◆6.若某图形可用一笔画成,那么只要掌握了起点,

而且未走完的图形仍是连通图形,这个图就一定可以一笔画成。

五、小试身手

下列哪些图形可以一笔画成?

六、我是智慧小达人

下列图形能一笔画成吗?

六、我是小小画家达人

这些图画我都能画。

七、欧拉图形的应用

可一笔画成、且起点与终点相同的图形,称之为欧拉图形。

这是数学家们为紀念欧拉在1736年所提出关于一笔画问题

的论文所命名的。

欧拉图形概念应用在:

1.英国数学家古德用欧拉图形设计计算机的储存器。

2.我国学者管梅谷教授应用在作业研究方面,而提出了

中国邮差问题。

3.塔克和包定应用在都市的清扫问题。

4.裴夫兹捺应用于決定DNA序列。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篇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认识图形教学设 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 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 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 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和体之间的 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和一段 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 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 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 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 课件,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精灵狗将带我们来到一座漂亮的城堡,这 就是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在这个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你们看这些积木,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学生自己看图,发现、回答图中的图形。 生:图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再来看看,这种图形又叫做什么呢?(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各个面是怎样的吗? 生:想。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物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摸摸其中的一个面。 学生摸模型。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摸了之后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变成纸上的一个图形呢?

一笔画问题(欧拉图)

2010-10-18 17:32 by EricZhang(T2噬菌体), 3556 visits, 网摘, 收藏, 编辑 关于一笔画问题的数学分析(对一道面试题的总结与扩展思考) 摘要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公司的面试,其中被问到了一个题。面试官在纸上画了一个图形(具体图形见下文),问我能不能一笔画出这个图形,要求每条边必须只走一次,并且画的过程中笔不能离开纸。当时我没有试着去画,而是凭着自己图论方面的知识在几秒钟之内告诉面试官不可能做到,然后简单说了一下理由。面试结束后我翻阅了图论相关的资料,发现当时自己虽然给出了正确答案,但理由并不完全正确。昨天我花了几个小时仔细研究了一下相关的理论,总结了一下这类问题的类型和解法,写成此文,分享给大家。 问题的提出 当时面试官给我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对于下面这个图形,让我一笔画出,要求每条边必须只走一次,并且画的过程中笔不能离开纸。 面试时我给出的回答是不可能做到,面试结束后我也从数学上证明了这个这个回答。当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画画看。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会玩到的一笔画游戏。这类问题看似简单直观,但是仔细研究下来却蕴含了很多东西,而且涉及了图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欧拉迹。而且这类问题可以扩展出很多东西,例如任意给一个图可不可以完成一笔画且最后回到起始点?再如到底什么样的图可以一笔画出来?什么样的图一笔画不出来?如果一个图可以一笔画出来,那么应该如何画?有没有对一切可一笔画图形的通用解法? 下面我们将这个问题抽象成一般问题,然后从图论角度寻找上述疑问的答案。 图论中的一些概念 因为在下文论述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图论的基本概念,为了照顾在这方面不熟悉的朋友,我先将要用到的定义和概念列出来,如果您对图论的基本内容已经了然于胸,可以跳过这一节。另外如不做特殊说明,下文所有的“图”都默认指“无向图”,本文的讨论不涉及“有向图”。 简单图——一个简单图可表示为G=(V, E),其中V是顶点集合,其中每个元素是图的一个顶点;E是边集合,其中每一个的元素是一个顶点对(a, b),其中a和b均属于V,这个顶点对表示顶点a和b 间有一条边相连。 多重图——简单图不允许同一组顶点对在E中出现两次,即一对顶点间最多只有一条边。如果在简单图的基础上允许任一组顶点对间有任意条边,则简单图变为多重图。 一般图——如果在多重图的基础上允许自关联边,即允许(a, a)这样的顶点对出现在E中,则这种图叫一般图。(我们后续所有讨论的对象都是一般图,如不做特殊说明,下文所有的“图”均指一般图)顶点的度——一个顶点的度是这个顶点所连接的边的条数。 连通图——如果一个图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由边组成的通路,则这种图叫连通图。(我们后续所有讨论的对象都是连通图,如不做特殊说明,下文所有的“图”均指无向一般连通图)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 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理解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个单元 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理解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理解平 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 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理解并辨认长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水平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 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表 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点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 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理解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理解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理解 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理解。)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 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小学数学竞赛:奇妙的一笔画.教师版解题技巧 培优 易错 难

所谓图的一笔画,指的就是:从图的一点出发,笔不离纸,遍历每条边恰好一次,即每条边都只画一次,不准重复.从图中容易看出:能一笔画出的图首先必须是连通图.但是否所有的连通图都可以一笔画出呢?下面,我们就来探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什么样的图形能一笔画成呢?这就是一笔画问题,它是一种有名的数学游戏. 我们把一个图形中与偶数条线相连接的点叫做偶点.相应的把与奇数条线相连接的点叫做奇点. 一笔画问题: (1)能一笔画出的图形必须是连通的图形; (2)凡是只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形.一定可以一笔画出.画时可以由任一偶点作为起点.最后仍回到这点; (3)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连通图形一定可以一笔画出.画时必须以一个奇点作为起点,以另一个奇点为终点; (4)奇点个数超过两个的图形,一定不能一笔画. 多笔画问题: 我们把不能一笔画成的图,归纳为多笔画.多笔画图形的笔画数恰等于奇点个数的一半.事实上,对于任意的连通图来说,如果有2n 个奇点(n 为自然数),那么这个图一定可以用n 笔画成. 模块一、判断奇偶点 【例 1】 我们把一个图形上与偶数条线相连的点叫做偶点,与奇数条线相连的点叫做奇点.下图中,哪些 点是偶点?哪些点是奇点? J O I H G F E D C B A 【考点】一笔画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 【解析】 奇点: D H J O 偶点:A B C E F G I 【答案】奇点: D H J O 偶点:A B C E F G I 【例 2】 同学们野营时建了9个营地,连接营地之间的道路如图所示,贝贝要给每个营地插上一面旗帜, 要求相邻营地的旗帜色彩不同,则贝贝最少需要 种颜色的旗子,如果贝贝从某营地出发,不走重复路线就 (填“能”或“不能”)完成任务. 【考点】一笔画问题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关键词】华杯赛,六年级,初赛,第10题 【解析】 最少需要3种颜色的旗子。因为中间的三点连成一个三角形,要使这三点所代表营地两粮相邻,要 使相邻营地没有相同颜色的旗子,必须各插一种与其它两点不同颜色的旗子。不走重复路线不能完成插旗的任务,因为本题共有6各奇点。 【答案】3种颜色,不能 例题精讲 知识点拨 4-1-5.奇妙的一笔画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今天我主要来讲一讲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的几个趣味问题: 缪勒--莱耶错觉 看看上面的带箭头的两条直线,猜猜看哪条更长? 是上面那条吗? 错了!其实它们一样长. 这就是有名的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它是指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则前者会显得比后者长得多。现在明白了吗? 大金字塔之谜 墨西哥、希腊、苏丹等国都有金字塔,但名声最为显赫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金字塔,阿拉伯文意为"方锥体",它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是古代埃及埋葬国王、王后或王室其他成员的陵墓。它既不是金子做的,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宝塔形。是由于它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故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埃及迄今发现的金字塔共约八十座,其中最大的是以高耸巍峨而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前的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据一位名叫彼得的英国考古学者估计,胡夫大金字塔大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000块,平均每块重2.5吨,像一辆小汽车那样大,而大的甚至超过15吨。假如把这些石块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把它们沿赤道排成一行,其长度相当于赤道周长的三分之二。1789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于当年7月21日在金字塔地区与土耳其和埃及军队发生了一次激战,战后他观察了胡夫金字塔。据说他对塔的规模之大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估算,如果把胡夫金字塔和与它相距不远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和孙子孟卡乌拉的金字塔的石块加在一起,可以砌一条三米高、一米厚的石墙沿着国界把整个法国围成一圈。在四千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是怎样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仍是十分难解的谜。 胡夫大金字塔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的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塔原高146.5米,经风化腐蚀,现降至137米。塔的底角为51°51′。整个金字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00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它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英国《伦敦观察家报》有一位编辑名叫约翰·泰勒,是天文学和数学的业余爱好者。他曾根据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数据对大金字塔进行了研究。经过计算,他发现胡夫大金字塔令人难以置信地包含着许多数学上的原理。他首先注意到胡夫大金字塔底角不是60°而是51°51′,从而发现每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高度的平方。另外,塔高与塔基周长的比就是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因而,用塔高来除底边的2倍,即可求得圆周率。泰勒认为这个比例绝不是偶然的,它证明了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还知道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泰勒还借助文献资料中的数据研究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时使用何种长度单位。当他把塔基的周长以英寸为单位时,由此他想到:英制长度单位与古埃及人使用的长度单位是否有一定关系?泰勒的观念受到了英国数学家查尔斯·皮奇·史密斯教授的支持。1864年史密斯实地考查胡夫大金字塔后声称他发现了大金字塔更多的数学上的奥秘。例如,塔高乘以109就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大金字塔不仅包含着长度的单位,还包含着计算时间的单位:塔

趣味数学中七桥问题与一笔画

七桥问题与一笔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其中抽象出点、线的过程,使学生对点、线有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运用“一笔画”的规律,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 难点:探究“一笔画”的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展示问题引入新课 18世纪时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中有一条河,河的中间有两个小岛,河的两岸与两岛之间共建有七座桥(如图),当时小城的居民中流传着一道难题:一个人怎样才能不重复地走过所有七座桥,再回到出发点?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你愿意试一试吗? 二、分析:数学家欧拉知道了七桥问题他用四个点A、B、C、D 分别表示小岛和岸,用七条线段表示七座桥(如图)于是问题就成为如何“一笔画”出图中的图形?

问题的答案如何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三个新概念。 ①有奇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奇点。如: ● ● ● ②有偶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偶点。如: ● ● ③一笔画指:1、下笔后笔尖不能离开纸。2、每条线都只能画一次而不能重复。 三、活动探究 下列图形中。请找出每个图的奇点个数,偶点个数。试一试哪些 可以一笔画出,请填表,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 点A 、B 表示岛 点C 。D 表示岸 ▎线表示桥 A B C ⑵ (3) (1)

规律:①可以一笔画成的图形,与偶点个数无关,与奇点个数有关.其个数是0或2.②其中若奇点个数为0,可选任一个点做起点,且一笔画后可以回到出发点。若奇点个数为2,可选其中一个奇点做起点,而终点一定是另一个奇点,即一笔画后不可以回到出发点。 用你发现的规律,说一说七桥问题的答案? 四、知识的拓宽与深化 在七桥问题中,如果允许再架一座桥,能否不重复地一次走遍这八座桥?这座桥应架在哪里?请你试一试! 五、课堂练习 1、一辆洒水车要给某城市的街道洒水,街道地图如下:你能否设计一条洒水车洒水的路线,使洒水车不重复地走过所有的街道,再回到出发点? 2、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能不能 使游人走遍每一条路不重复?入口和出口 又应设在哪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 教案

探索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 二、新课讲授 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的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1)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9个小正方体) (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 (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5cm、6cm的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大正方体的问题。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小学数学——一笔画

课程名称(或专题): 有趣的一笔画 课程目的: 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锻炼分析能力 并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可以一笔画出,什么样的图不可以。 课程安排: 一 解释什么是一笔画 (笔尖不能离开纸,不能走重复路线) 给出三个图形,让学生试着一笔画出。 二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画可以一笔画出并给出答案。 答案:早在18世纪,瑞士的数学家欧拉就给出了一笔画的规律。 1 能一笔画的图形必须是连通图,即:这个图形中各部分总有部分和其它的相连。 2 但也不是所有的联通图形都可以一笔画出,能否画出还和图形的奇,偶点的数 目有关系。 奇点:与单数条边相连的点。 偶点:与偶数条边相连的点。 图1中 1 4为奇点 2 3为偶点 规律:1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把任一偶点 为起点,最后一定能以这个点为终点画完此图。如图 2 全是偶点 步骤:1 3 5 7 2 4 6 7 1 2 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连通图(其余都为偶点),一定可以一笔画成。 画时必须把一个奇点为起点,另一个奇点终点。如图1 1 2 3 4

有2个奇点 步骤:1 2 3 1 4 3 其他情况的图一定不能一笔画出来。 三 让学生分析图3能不能一笔画出来,并分析原因。 四 再给出一张有难度的图让学生画 比如 奥运五环 (中间可以穿插每种颜色的环所代表的大洲的介绍,也可提问学生 答案: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蓝色代表欧洲,红色代表美洲,绿色代表大洋洲) 五环一笔画答案: 顺序:7 -9 -8 -11 -7 -8 -6 -10 -5 -6 -4 -12 -3 -4 -2- 13 -1 -2 -14 -1 -3 -15 -5 -7 所需道具: 黑板 粉笔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 课件,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精灵狗将带我们来到一座漂亮的城堡,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在这个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你们看这些积木,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学生自己看图,发现、回答图中的图形。 生:图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再来看看,这种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各个面是怎样的吗? 生:想。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物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摸摸其中的一个面。 学生摸模型。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摸了之后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变成纸上的一个图形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折等方法),对于印、折可以教师演示。 2、搬一搬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试试吗? 生:想。 师:那好,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现在,同学们动手试试吧。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汇报:(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认识图形教案

四、认识图形(一)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了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分的情况。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能分出以下几组,一组是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位置、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如教材第34页)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集体交流。 通过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长方体是长长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方方的,也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乎乎的。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1)实物画出图形。 (2)记忆想象。 ①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老师说一个学生想一个) 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出老师说的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④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给他的一种实物,让学生摸并判断它的形状。 ⑤出示位置、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⑥区别、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男生闭眼,老师同时移动长方体和正方体,让男生说说哪个动了,哪个没动。男生可能回答;长方体在动,正方体没动。这时女生证明,长方体、正方体都在动。从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不一样,有时大,有时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相同,都一样大。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三、练一练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能前后滚动,球可以随意滚动,而长方体不能滚动,只能平移。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组一人说物体的形状,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还可以老师说物体的形状,学生摸。 3、练习八的第1题。 让学生首先说出实物图的形状,再与下面的图形相连,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 四、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数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数图形》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学会数图形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把一些图形放在一起,如何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地数出来,还有一些复杂的图形由若干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 教学过程 一、快速抢答:(课件出示) 1、把一只鸡和一只鹅同时放进冰箱里,为什么鸡死了鹅没有死?答案:企鹅嘛。 2、什么人生病从来不看医生?答案:盲人。 3、哪一年哪月有二十八天?答案:每个月都有二十八号。 4、用铁锤锤鸡蛋为什么锤不破?答案:铁锤当然不会破了。 5、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答案:傻瓜。 二、复习旧知.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数图形。

正方形( )个长方形()个三角形()个 圆形()个平行四边形()个 2、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上图中图形摆放的比较凌乱,数这样的凌乱放置的图形,不同的图形用不同的标记做记号,如图: 3、学生自主探究。 4、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解:正方形(2)个;长方形(4)个;三角形(3)个; 圆形(4)个;平行四边形(1 )个。 (二)巩固练习:看一看,下图中共有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

正方形()个;长方形()个;三角形()个;圆形()个。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2、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一段一条的有4条;

两段一条的有3条;三段一条的有2条;四段为一条的有1条。

解:一共有4+3+2+1=10(条) 3、学生自主探究。 4、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四)巩固练习:数一数,下图中有()个角。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下图中共有()个。 2、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这道题可以按照的大小来分类。图中有4个小的,还有一个由4个组成的大。如图: 3、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1-认识平面图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 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 1.画一画,揭示概念。 (1)出示长方体积木。 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 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 (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 (4)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 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 (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 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 (3)重点区分圆和球。 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 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 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 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记忆想象。 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 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 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 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 (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 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 1. 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 的成就感。 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 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 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 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5.练习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1)老师说要求。 (2)学生动手圈。 (3)集体交流。 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 1.连一连。

一笔画成的数学

一、什么是一笔画问题? 下面这些图形能不能一笔画完,而且每一条线只描绘一次,不得重复? 这类题目就叫做一笔画问题,在这些图形中有偶数点和奇 数点。 二、柯尼斯堡的七座桥

18世纪,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是一座景色迷人的城市,普莱格尔河横贯城区,使这座城市锦上添花,显得更加风光旖旋。这条河有两条支流,在城中心汇成大河,在河的中央有一座美丽的小岛。河上有七座各具特色的桥把岛和河岸连接起来。 每到傍晚,许多人都来此散步。人们漫步于这七座桥之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一次相继走遍这七座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每一个到此游玩或散心的人都想试一试,可是,对于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符合要求地从七座桥上走一遍。这个问题后来竟变得神乎其神,说是有一支队伍,奉命要炸毁这七座桥,并且命令要他们按照七桥问题的要求去炸。七桥问题也困扰着哥尼斯堡大学的学生们,在屡遭失败之后,他们给当时著名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欧拉看完信后,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既然岛和半岛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两岸陆地也是桥梁的连接地点,那就不妨把这四处地方缩小成四个点,并且把这七座桥表示成七条线。这样,原来的七桥问题就抽象概括成了如

下的关系图:这显然并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特征。于是,七桥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一笔画的问题,即:能否笔不离纸,不重复地一笔画完整个图形。这竟然与孩子们的一笔画游戏联系起来了。接着,欧拉就对“一笔画”问题进行了数学分析。一笔画有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图形称为封闭图形,否则便称为开放图形。除起点和终点外,一笔画中间可能出现一些曲线的交点。欧拉注意到,只有当笔沿着一条弧线到达交点后,又能沿着另一条弧线离开,也就是交汇于这些点的弧线成双成对时,一笔画才能完成,这样的交点就称为“偶点”。如果交汇于这些点的弧线不是成双成对,也就是有奇数条,则一笔画就不能实现,这样的点又叫做“奇点”。欧拉通过分析,得到了下面的结论:若是一个一笔画图形,要么只有两个奇点,也就是仅有起点和终点,这样一笔画成的图形是开放的;要么没有奇点,也就是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这样一笔画成的图形是封闭的。由于七桥问题有四个奇点,所以要找到一条经过七座桥,但每座桥只走一次的路线是不可能的。 数学家欧拉:

小学数学平面图形 教案

2 平面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能力目标:通过“看、议、摸、画、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创造情境,认识物体图形,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渗透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映课件,活跃气氛。 (1)看一看:师:“这节课有一位最受欢迎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知识,猜猜它是谁?”(师做唐老鸭的手势)生:“唐老鸭。”课件画面展示(小朋友做小鸭子模型。配儿童乐曲《天天好心情》。)(2)说一说:让学生说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组成的,同时课件显示分解模型。 (3)摸一摸:让学生在已准备的学具袋中找到相应的图形,摸摸手中物体其中的表面,说说有什么感觉?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生:有的面平平的,摸起来挺硬。滑滑的…… 2.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师出示学生们喜欢的动物模型并配有歌曲。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动机。 二、合作探究,操作交流 1.小组合作交流,感知图形 (1)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把各个面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长方形。) (2)用长方体描画长方形,课件显示描画方法,得出“长方形”。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长方形基本特征。师生共同小结要点(长长的、方方的,有四条边)。 (4)将红色长方形纸卡贴在黑板上,板书“长方形”。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 (1)议一议:学生选择一个正方体,描画一个图形。师:你们仔细观察,描画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小组合作探讨) 生1:四四方方的。 生2:有四条边。 生3:四条边一样长。 师肯定学生的看法并表扬,贴上绿色正方形卡,板书“正方形”。 (2)画一画:师:你们还能选择哪些物体来描画出其它不同的图形吗?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三角形、圆形基本特征。师生共同小结要点。将蓝色三角形纸卡,黄色圆形纸卡贴在黑板上,分别板书“三角形”、“圆形”。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篇一: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要从一位喜欢的老朋友说起。 师:请看过来!他是谁? 生:黑猫警长。 师:是的,一向断案入神的黑猫警长来到我们的教室,却是要来找好人。找什么样的好人呢? 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qq农场的张爷爷生病了,可他一直惦记着果园里的小草没有除掉。哎,怎么办呢?几天之后,张爷爷的

病好了,他到果园一看,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小草不知被哪些好心 人除掉了,欣喜之余,张爷爷请来了黑猫警长帮助他找这些好人。 经过仔细观察黑猫警长在地上发现这样四个脚印。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看到这四个脚印,你们是不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生:是。)师:那能帮助你们想起了什么?看到这四个脚印,你 们有没有想起我们以前认识的好朋友呢? 生1:球。 生2:圆柱。 生3: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那黑猫警长师怎么想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师:黑猫警长经过仔细的观察,他终于确定了四个一向爱做好事的 朋友。师:今天,老师也把他们请到了课堂。 师:(出示三棱柱)这个朋友有点陌生,他叫做三棱柱。(出示正 方体)他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跟着这个思路猜一猜还有谁?看!(出示圆柱,长方体) 师:看来你们已经具备了做小侦探的潜质。那小侦探们,现在请你 们大胆的猜一猜这些脚印分别是谁留下的? 指名生回答。 师:告诉你们,黑猫警长的想法和你们完全一样。但是这些脚印究 竟是不是他们留下来的,我们得证明一下。 师:现在黑猫警长想请你们做他的小助手。愿意吗?(生:愿意。) 师:他想请你们把这些物体的脚印取下来。证明取呢?你们有什么 好办法吗?(生回答。)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3 七桥问题和一笔画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3 七桥问题和一笔画 18世纪时,欧洲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那里有七座桥。如下图所示:河中的小岛A与河的左岸B、右岸C各有两座桥相连结,河中两支流间的陆地D与A、B、C各有一座桥相连结。当时哥尼斯堡的居民中流传着一道难题:一个人怎样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大家都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但是没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又有人说,不要求最后回到出发点了,只要能一次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就行。但是还是没有人能做到。你想试一试吗? 先看看简单的。 1、中、日、田三个字你能一笔写出来吗?

这些图形你能一笔画出来吗? 这些图形你能一笔画出来吗? 把和一条、三条、五条等奇数条线相连的点叫做奇点;把和两条、四条、六条等偶数条线相连的点叫偶点,这样图中的要么是奇点,要么是偶点.

①不连通的图形必定不能一笔画;能够一笔画成的图形必定是连通图形. ②有0个奇点(即全部是偶点)的连通图能够一笔画成.(画时可以任一点为起点,最后又将回到该点). ③只有两个奇点的连通图也能一笔画成(画时必须以一个奇点为起点,而另一个奇点为终点); ④奇点个数超过两个的连通图形不能一笔画成.最后,综合成一条判定法则: 有0个或2个奇点的连通图能够一笔画成,否则不能一笔画成. 能够一笔画成的图形,叫做“一笔画”. 1.下面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成?如果能,应怎样画? (1)(2) 2.下面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成?如果能,应该怎样画? 3.下面是居民小区的路线图,邮递员想骑摩托车从一点出发,走遍每一条路,又不走重复路线,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后来这个小区加了一条道路。这下子邮递员可以走遍每一条路,而不走重复路线。你知道后来这个小区加的一条路在哪里吗?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标本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分一分、搭一搭、围一围、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师准备:各种图形,课件 学生准备:钉子板、彩纸、小棒、一套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小熊贝贝家去作客,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们家藏着好多的图形宝宝呢,谁来说说你都找到哪些图形呀?(长方形、正方形、圆……)这些图

形宝宝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可爱,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愿意吗? 2、师:好,轻轻的打开你们桌面上的信封袋来看看,他们呀,早就跑到你们的信封袋里了,认识它们吗?1号图形是什么?2号呢?3号?还有呢? (教师把准备好的6个图形贴在黑板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一)分类引入,初步认识四边形 1、自由分类 这些图形各种各样,你能不能按一个标准,给它们分一分? 先想好自己准备按什么来分,然后再动手。 2、交流,得到可以按“边”的条数来分 刚才有个小朋友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两类,他是按什么分的,你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板书:3条边。4条边。) 3、相机引入“边”的概念 大家分完了吗?老师有个问题:在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 (1)引导学生说说边。

(2)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感觉边是怎么样的?(直直的,平平的) (3)师范指:1条、2条、3条、4条,长方形一共有四条边。 (4)那么正方形呢?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 4、初步认识四边形 像长方形、正方形这样都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我们可以称它们为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5、巩固: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四边形(课件出示) (二)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1、认识五边形 这两个图形怎样变成两个完整的图形? 2、引出五边形 3,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 计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

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 “教师”为“教员”。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4、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5、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二.教法学法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