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山地与自然地理环境

美国西部山地与自然地理环境
美国西部山地与自然地理环境

1回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

表现:

2掌握美国地形地势特点,气候分布,重要河流分布

相信你一定行!

【课内探究】

【合作探究】1山地与气候

1(2013浙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1)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自主探究】2山地与植被、河流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雅图一一美国西北部的中心城市,位于普吉特湾。市区呈带状建在7个小山丘上,整个城市被茂密的云衫林包围覆盖。西雅图所在的华盛顿州及南部俄勒冈州植被覆盖率达65%,而西雅图植被覆盖率更高,有着“绿宝石城”的别称。

(1)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西雅图及其周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原因。

?

?

(2)哥伦比亚河是美国著名河流,中下游河段蜿蜒流过华盛顿州与俄勒冈州州界,试分析两州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

?

(3) 哥伦比亚河为美国西部大河,沿干、支流建有很多大小水坝,用于灌溉和发电,分析该河水能丰富的原因。

?

【合作探究】3山地与植被

3(2011福建)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R河大峡谷呈现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触类旁通

读图“世界某地区地形、降水和城市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1)描述该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2)判断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东西哪一侧的大洋?并说明判断理由。

(3)简析①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

课后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 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 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中学地理复习图册060-061.JPG 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有利的自然条件是:选择在云贵高原地势平坦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 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纳西族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原因: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及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2020·盐城模拟)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1.D 2.A第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读我国秦岭附近自然带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和乙的自然带分别代表() A.雨林带和针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和冰川带 4.影响该区域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有() A.海陆位置和纬度B.海陆位置和地形 C.纬度和地形D.地形与洋流

解析:3.B 4.C第3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位于秦岭以南的山麓地带,因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接近主峰,位于针阔混交林带与灌丛草甸带之间,因此为针叶林带。故B正确。第4题,该图自然带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水平方向上从南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逐渐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取代;垂直方向上,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上升,针叶林取代针阔叶林,然后灌丛草甸取代针叶林。因此影响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纬度和地形。故C正确。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5.C 6.A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燥度最小,说明水分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C正确。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燥度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A正确。 下图为美国西部某山谷示意图,两侧山坡植被密度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7~8题。 7.与乙坡相比,甲坡植被稀疏的原因是() A.位于山地北坡,水汽到达少,水分少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欧洲自然地理概述

第五章欧洲西部 第一节欧洲西部自然地理概述 一、欧洲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面积1 016×104km2,是世界第六大洲。 欧洲的经纬度位置。以欧洲大陆而言,大部分地区都位于36°~71°08′N, 66°10′E~9°34′W之间。 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位于寒带的面积也不大,这样的纬度位置成为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的基础。 欧洲的海陆位置和洲际位置。欧洲大陆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有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包围。欧洲地处大陆西岸,三面为海洋环抱,形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大半岛,使大西洋和西风环流对欧洲气候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 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 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 (三)气候特征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海洋性显著、温带海洋

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典型是其主要特征。 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区包括; (1)极地冰原气候区。 (2)极地长寒气候区。 (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 (4)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5)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6)亚热带夏干气候区。 (7)高山气候区。 (四)河流与湖泊 1、河流 欧洲河流众多、水量比较充分,多国际性大河。欧洲具有河流多、河网密、水量丰富、分水岭不高、通航里程长等特征。长度在1 000km 以上的河流有伏尔加河、多瑙河、乌拉尔河、第聂伯河、顿河、伯朝拉河、莱茵河、北德维纳河、易北河、卢瓦尔河、维斯瓦河等。其中,经济意义最大的是莱茵河、多瑙河和伏尔加河。 2、湖泊 欧洲大小湖泊广布,但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由于欧洲湖泊的形成主要与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湖泊比较集中分布在第四大陆冰川中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附近的北欧地区和山地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区。 二、区域性人地关系基本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归纳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图中可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太阳辐射决定了各地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土壤;反过来,植被与土壤又影响到气候(绿岛效应、反射率);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 气候(湖泊效应);地形影响气候(“山高一尺,水冷三分”,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和河流(气候一水文特征,地形一水系特征),反过来,气候和河流又作为外力雕塑地表形态(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蚀地貌),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还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虚线方框内),如自然带(自然带本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均不相同,必然引起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自 然带(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2.以图解与列表比较分析的方 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冰原气候冰原带 热带雨林气帳---------- 赤這热带雨林带 丸阳辐射 「韩痰检我海陆位耗 地球内能 ⑴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模 式图进行对照,掌握全球性地域分异 规律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 素,比较图可知,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 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状 苔原气候苔原带 ---ME ■■亚寒带针叶林带 带 风 候 遍 季 气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温 附 一 地 闫 热带沙模 气候 热带草原 带季 凤气 候 热带季瑰 气候 亚热芾 常绿阔 叶林带 £ 带 屈 叶 林 落 叶 亚 常 叶 —一北回归谨 热帯荒 热带草原带 I热带季雨林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 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 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 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学目标: 1、陆地自然带的涵义; 2、地域差异原因; 3、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三、重难点讲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知识点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 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a、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同学们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 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初中地理知识点: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一、选择题 发展乳畜业需要大量的多汁牧草(生长过程喜湿喜温)。经济高度发达的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部濒临北海、波罗的海。该国乳畜业十分发达,乳畜产品大量出口。读德国相关资料图和材料,完成1~3题。 1.德国农业分布图中的四个城市,最可能成为啤酒工业中心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国乳畜业主要分布区的海拔范围为 A.200米-1000米B.200米以下C.1000米以上D.无法确定3.德国北部地区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全年温和湿润②位于北部沿海,海运便利③地形平坦④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4.读德国地形图,回答下题. 德国的地势特征为 A.南低北高B.南高北低C.东高西低D.东低西高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是煤炭、钢铁、化学等部门的聚集地。21世纪以来,德国发起的工业4.0计划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结合表和图,完成5~8题。 5.有同学认为汉堡和柏林所在地区的地形是平原,你认为他的判断理由是 ①有运河流经②等高线稀疏,地表平坦③河流自南向北流④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低A.①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6.流经工业区的河流对区内生产部门的影响有 ①污染河流,水质下降②提供各部门所需水源③利于运输原料、产品④工业用水使流量减小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关于表2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缓慢增长B.第二产业缓慢增长 C.第三产业持续增长D.1980年以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8.德国未来工业发展定位是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发展轻工业 C.加大劳动力投入D.开拓国内市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欧洲自然地理分区

东欧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范围: 东欧位于欧洲东部,西濒波罗的海,北濒巴伦支海,南濒黑海、里海为界。包括:东欧平原区、乌拉尔山区、克里木半岛 二、地形: 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广布。 乌拉尔山脉,东欧平原。 三、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为主,东欧平原中南部;东欧平原北部为苔原气候;东欧平原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黑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四、水文: 特征:河网稠密,数量多,流程长。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第聂伯河、伯朝拉河。 湖泊多为冰川湖,拉多加湖是欧洲第一大湖。 五、植被、土壤 大部为亚寒带针叶林一一漂灰土 六、资源: 矿产资源:铁矿资源:库尔斯克(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异常区) 石油资源:伏尔加一乌拉尔油田 煤炭资源:伯朝拉煤田、莫斯科煤田、顿涅茨克油田 有色金属:乌拉尔山区、

西欧的自然地理特征 范围: 位于欧洲西部,包括不列颠群岛,法兰西和荷比低地; 地形: 以平原为主。主要地形单元:西欧平原,巴黎盆地,奔宁山脉、中央高原、 洛林高原、阿登高原、伦敦盆地。 不列颠群岛(西北高东南低),法兰西(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特征: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全年有雨,冬雨较多;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在法国临近地中海的地区有一小部分地中海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植被: 植被类型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山毛榉、橡树等为代表性树种。地中海沿海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河流: 河网密布,运河航运发达。河流补给类型为降水。主要河流有卢瓦尔河、加龙河、塞纳河、罗纳河、泰晤士河、黑文河。 资源: 煤:奔宁山脉,里尔煤矿区,比利时阿登高原 油田:北海 铁矿:洛林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 ”和“活动2 “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 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岀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岀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 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岀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2·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检)下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2.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 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洋流分布,可以确定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与我国相比,该自然带在日本分布纬度更高,原因在于日本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2012·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教学质检)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图”,完成3~4题。 3.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B.地形 C.水分D.热量 答案:3.B 4.D 解析:垂直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都是以热量变化为主导因素引发的。相同自然带的气温、降水环境大致相当,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海拔高度越低,所以甲纬度最高,丙纬度最低。 读下图,完成5~6题。

5.“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反映了() A.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五原与西安有一定的纬度差,相对于西安而言,“五原春色归来迟”应是五原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致,故诗歌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6题,玉门关位于甘肃省,处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诗句反映了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7~8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冰原带 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B.地形 C.水分D.洋流 【答案】1.B 2.C 3.C 3.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

过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C 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定 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 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天定胜天”、“人定胜天”、“人天和谐”三种形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为出发点,用自然辩证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立方面与统一方面。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观、对立、统一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受到了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 (一)“天定胜人”: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界中的弱者。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其生活必需品直接地依赖于自然界,生存与生命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二)“人定胜天”: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在由“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过程中, 基督教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基督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 而非其成员, 其地位明显地高于其它生命形式; 所有的造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 也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因此,人类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沉思转变为实用,“控制自然”会使社会进步成为社会的普遍意识。在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与发展观的协同演进的过程中, 不是人们先掌握了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在揭示、利用自然规律上取得了胜利以后, 才产生了“人定胜天”的信念。 (三)“人天和谐”: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人的自然性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统一起来:人作用于自然界, 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界的发展, 自然界的发展又有赖于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荣、和谐一致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但并非是大自然的奴隶, 只能听从大自然的摆布; 相反,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客体,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但是,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控制我们自身的利益, 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人们已经认识到“控制自然”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尤其要“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1】。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善待自然,守护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向“自己而然”的复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过程之中,涌现出动物解放运动与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但它们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逻辑矛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上, 现代“天人和谐”的观点能够为各个学派所接受, 最根本的分歧存在于实现“天人和谐”的路径上, 即在“天人和谐”何以可能问题上。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2.理解不同地带性规律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说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地带性规律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比较法;图示法。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式导入:复习全球气候类型图,从而引出自然带。 自然带命名:热量带+植被带。 不同气候类型对应不同的自然带: 欣赏图片,说出所属的自然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创设情境:坐火车从我国海南岛一直到黑龙江,沿途自然带的变化,引出纬度

地带性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继续创设情境:坐火车从我国辽宁一直到新疆,沿途自然带的变化,引出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带的变化引出垂直地带性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介绍雪线知识:雪线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即0℃的气温。 影响雪线的因素:热量和降水。在其它情况等同之下: (1)纬度越低,雪线的高度越高; (2)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3)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则反。 针对练习: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 结论:山麓基带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与从低纬到高纬自然带的变化。 判断下列诗句分别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①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非地带性规律(地方性):由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引起自然景观的无规律性分布。 具体案例:①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②改变了自然带的分布。如:南美的巴塔哥尼亚荒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 ③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的分布。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如:荒漠带中斑块状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特征。分布,能描述其基本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