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合集下载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绘画心理学(一)通过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内心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

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

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

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

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

(二)线条与心理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

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三)色彩与心理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

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

偏爱暖色: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

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

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四)人物与心理(1)画谁: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

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

(2)手臂和手:孩子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时期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

逐渐长大之后,开始画手。

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

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

严虎博士的儿童绘画心理学

严虎博士的儿童绘画心理学

严虎博士的儿童绘画心理学
严虎博士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和艺术治疗专家,他的研究重点是儿童绘画和绘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的途径,通过画画,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状态。

严虎博士的研究发现,儿童绘画的过程和作品中所体现的内容,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儿童在绘画中所选择的颜色、形状、构图等,都反映了他们当前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而儿童绘画的技能水平和表现力,也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严虎博士提出了一套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儿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这些方法包括:儿童绘画作品的形式分析、内容解读、心理特征的评估等,以及通过绘画治疗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严虎博士的研究成果为儿童心理学和艺术治疗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入了解和关注儿童内心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 1 -。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儿童绘画心理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我总觉得孩子们的画就是胡乱涂鸦,没什么特别的,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原来每一笔每一划都藏着孩子们内心的小秘密。

书中提到,儿童的绘画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想法和经历的一种方式。

就比如说,色彩的选择能反映出孩子当时的心情。

喜欢用明亮色彩的孩子,通常性格比较开朗活泼;而老是用暗色调的孩子,可能心里藏着一些小烦恼。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正碰上她五岁的女儿在画画。

小家伙拿着水彩笔,专注得很,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凑过去一看,画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房子,房子是粉色的,屋顶是蓝色的,还有一个黄色的烟囱。

房子周围呢,画了好多五颜六色的花朵。

朋友笑着说:“这孩子,就爱画房子和花。

”可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画可不简单。

那房子画得特别大,几乎占了半张纸,而且线条很粗很有力。

我就想到书里说的,画中物体的大小和线条的力度能体现孩子对这个事物的重视程度或者自身的力量感。

这房子画得这么大这么有力,说不定在孩子心里,家是特别重要、特别有安全感的地方。

再看那些花朵,每一朵都画得很仔细,花瓣的形状、颜色都不一样。

这说明孩子的观察力挺强,而且很有耐心。

她在用心描绘她眼中美好的世界。

还有啊,这孩子用的颜色都是特别鲜艳、活泼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她现在的心情特别好,生活充满了快乐呢?我就试探着问她:“宝贝,你画得真漂亮,能跟阿姨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小女孩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这是我家的房子,有好多好多花,我和爸爸妈妈每天都很开心。

”听她这么一说,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从那以后,我对孩子们的画就多了一份留意。

有一回在幼儿园,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画画。

其中一个小男孩画了一个超人在天上飞,超人的身体画得特别大,手脚都很粗壮。

我就想,这孩子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像超人一样强大勇敢呢?还有个小女孩,画了一个小公主,穿着漂亮的裙子,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皇冠。

但是小公主的脸上没有笑容,我就有点好奇,问她:“小公主为什么不开心呀?”小女孩小声说:“因为她没有朋友一起玩。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作业:儿童绘画心理学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作业: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画解析一、儿童画呈现二、儿童画情况介绍(年龄,性别,家庭成员,有无画画学习经验,画画实施背景等)年龄:6周岁性别:女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弟弟有无绘画学习经验:没有绘画实施背景:马嘉懿是我侄女,2017年10月2日下午,她和妈妈、弟弟从老家湖北来深圳看望我们全家。

然后,说要送给大伯大妈礼物,于是就画了两幅画给我们,其中一幅,我拍了照,这次刚好分析一下。

画画的过程,侄女显得非常专注,能用不同颜色的笔,几乎没有什么修改,算是一气呵成。

其中,戴围巾的是我,穿裙子和戴皇冠的是我老婆。

其中,我指着一大一小的动物说“这两只绵羊真可爱”,她连忙摆手“大伯,这不是绵羊,这是两只狗。

”即使我这么说,我也发现她并没有表现不开心。

三、绘画心理分析1、从线条来看线条的强度:马嘉懿的画线条还是非常清晰,力度适中,说明正常,情绪稳定。

特别是苹果树,粗而有力的线条,说明她是快乐而自信的。

平时生活中,的确也看得出来,她非常喜欢笑。

线条的形状:观察发现,她喜欢画有趣的线条、圆圈和其他图形,说明这孩子富有创造力,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并打算进行尝试,每一种新想法都会令他们兴奋。

2、从绘画过程来看6周岁的小孩子懂得先画框架,再填色,有明显的先后顺序,说明孩子的思维是有条理的。

3、从画的大小和位置来看身心平衡的孩子会把画画在纸张的正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喜欢画满纸,心理有障碍的孩子,通常会画得太高或者太低。

总体来看,侄女的画的位置和大小,还算不错,说明心智成长属于正常水平。

4、从选色来看红黄暖色调较多,说明孩子得到的爱护很多,心里充满了阳光和爱。

苹果树的树叶和苹果的颜色接近大自然原色,说明孩子善于观察,感情细腻,做事比较细心。

而狗和兔子的颜色,用了蓝色和黄色,这是孩子为画里的东西赋予他们的“心灵色彩”。

并且两只狗中间还有一个心形图案。

这是孩子身心平衡健康的提示。

5、从人和物的比例来看与事物事实大小比例相当,说明孩子的心态是比较平和的,正常的。

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心得

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心得

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心得
学习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儿童的绘画作品不仅是简单的画面,更是他们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可以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儿童绘画的原理和技巧,例如如何从绘画作品中分析儿童的情感状态、如何通过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还学习了如何与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绘画作品。

这个过程中,我还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例如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阶段,这对于我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儿童绘画作品非常有帮助。

总之,通过学习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也更加重视和欣赏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有帮助。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孩子用画来表达自己构想的世界,同时也透露出他们的心情和心智。

孩子的画,对爱他们的人来说,是神奇的礼物----在孩子的画里,暗藏着他们的心灵秘密。

想知道孩子有多爱你吗?想知道他们是不是健康快乐舒展吗?好好体会一下孩子的画吧。

下面是心理学家给出的解读儿童画的一些原则,供好奇的家长们参考:1,画中人---孩子爱你的独特方式。

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她)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等)越多,表明他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

2,通过画画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孩子如果要求什么东西遭到拒绝,他们会把那个东西画在画里,自己给自己一个礼物。

3,为什么孩子爱画小人?孩子用稚嫩的线条画小人,为小人画上辫子,四肢,甚至肚脐,这说明孩子的身心发育不错,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并努力想表现这种感受。

4,线条的强度。

不自信和过于谨慎的孩子,线条比较细,甚至细到看不清楚。

相反,快乐的孩子画画的笔触、线条往往是粗而有力的。

5,画的大小和位置。

身心平衡的孩子会把画画在纸张的正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喜欢画满纸,心理有障碍的孩子,通常会画得太高或者太低。

6,颜色。

如果一个一岁半的孩子,自发地用不同的颜色在纸上画出活跃的线条,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表征之一,当然晚一点也没关系。

小孩运用颜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仿大自然,比如天空是蓝的,云是白的。

另一种方式是自己为画里的东西赋予他们的“心灵色彩”。

通常意义上,明快温暖的暖色调是孩子身心平衡健康的提示。

如果孩子6岁以后,画画只选择棕灰黑等颜色的话,家长要引起警觉,这通常提示孩子有心理障碍,或者是色盲症患者。

7,在儿童画的世界里,花朵是敏感和温柔的指示物。

一个孩子喜欢画五颜六色的花,通常说明孩子比较敏感,和妈妈有着温柔的感情关系。

8,张开的双臂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孩子乐观开朗。

如果画里的人物总是垂着双臂,那么孩子很可能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注意。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去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的形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 U型曲线发展模式。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 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 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 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 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 L型的发展。

这两种学说都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主张的儿童绘画能力单一发展路线理论相一致。

二、儿童画反映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儿童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如对空间的表现与智力、知觉、人格的发展有关,而图画的色彩则与情感情绪成长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线条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相关。

每个儿童的不同绘画阶段,无论是在造型、用色或空间表现上均有特定的概念,综合各种见解,我们可以归纳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理解第一、儿童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第二、儿童偏向于夸张或省略作品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第三、学龄前后几年的儿童绘画强调样式化表现,后来逐渐发展到写实具象表现;第四、儿童绘画反映出他们的生理发展,比如画中细节的详细程度与他们知觉上的成熟度相关,涂鸦期的线条也与他们的骨胳肌肉、手眼协调等发展相关;第五、不同的内容与绘画方法可以让儿童有不同的目的驱使,比如描绘便于表达想法,而彩色绘制则便于情感抒发;第六、儿童所用颜色、构图、样式等与他们的人格和社交相关;第七、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儿童,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近;第八、在绘画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别;第九、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

儿童画画心理学

儿童画画心理学

儿童画画心理学内容1、线条与心理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2、色彩与心理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偏爱暖色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3、人物与心理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4、环境与心理太阳太阳在孩子心目中是快乐、明朗的象征。

有光芒的太阳说明孩子心情灿烂。

把太阳拟人化,画出眼睛眉毛嘴巴,表示孩子智力很高,具有同情心。

不过受到童话故事书的影响,也会画出这种拟人化太阳。

黑色的太阳,则表示孩子对目前的生活非常不满房子房子是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

房子巨大无比,可能渴望亲情或是有难以抑制的冲动。

像城堡一样的房子,代表了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房子外观丑陋、面目可憎,孩子可能把家看做束缚自由的牢笼。

如果房子没有门窗或用栅栏与外界隔开,则是孩子受挫的表现。

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么就是人才,或者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

房子特别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

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

把楼梯画的特别长特别大,孩子不想回家,亲子关系有待改善。

在房子屋顶上画烟囱,希望获得关心,向上的直烟暗示需要出气筒树树: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

树木画很大,表示个性活泼开朗、蹦蹦跳跳。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明确的空间秩序。
用图式来表现对象,此图式会重复出现 图式会因特别的经验而改变 发现人与环境的明确概念 使用几何线条来表现形象
人物 有明确的人物概念及表现,重复出现人物形象。 会以省略或夸张改变符号,来表现某种经验。 无一定比例,视情绪而定。 空间 会用基地线表现空间。 画面形象无重叠关系,但有明确的空间次序。 主观经验表现:展开式、平面与垂直混合表现、X光
人物 开始时会画头足形人 逐渐增加人体其他部分及细部,表现方式经常改变 空间 形象散乱 没有空间次序,无空间关系 会转动画面绘画
色彩 与实物固有色无关,凭感情用色 设计 无装饰意图
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 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变,画面有
身心能获得释放。葛拉玛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辅 助的工具,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个体发泄其潜意识的 问题,消除其队环境防卫性,个体在安全的环境气 氛下,其行为将会有所改变。
Naumburg持不同的论点,Naumburg主张:艺术的形 式可以作为个体在被观察中对情境的相关事件产生 知觉重组的历程,也是个体对整个情境中的关系一 种的领悟基础。
荣格认为曼陀罗是成形,变形,永恒心灵的永 恒创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点, 通向自体完整化的道路。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运用绘画评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浅谈儿童绘画中的色彩心理学

浅谈儿童绘画中的色彩心理学

浅谈儿童绘画中的色彩心理学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心中五彩斑斓的世界。

而儿童绘画作品中那些看似随意泼洒的色彩,其实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密码。

了解儿童绘画中的色彩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他们的情绪和想法。

1. 色彩的温度与情绪在色彩心理学中,不同的颜色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温度感和情绪倾向。

例如,红色、橙色、黄色等暖色调,通常象征着温暖、热情、活力和兴奋;而蓝色、绿色、紫色等冷色调,则更多地传递出冷静、沉静、安宁和忧郁的情绪。

儿童在绘画时,对于色彩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他们会本能地选择那些能够表达自己当下情绪的颜色。

比如,一个正在经历搬家或转学的孩子,可能会在画作中大量使用灰色、蓝色等冷色调,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而一个刚刚参加完生日派对的孩子,则更有可能用鲜艳的红色、黄色来描绘快乐的心情。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颜色与情绪进行一一对应,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

但通过观察孩子在不同时期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变化,我们可以捕捉到他们情绪的波动,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

2. 色彩的象征意义除了温度和情绪之外,不同的颜色还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很多文化中,红色都代表着热情、喜庆和吉祥,而白色则象征着纯洁、神圣和哀悼。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比如,一个孩子可能会用红色来画太阳,用蓝色来画大海,用绿色来画树木,这说明他已经开始理解这些颜色在自然界中的象征意义。

还有一些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赋予颜色不同的意义。

比如,一个孩子可能会认为紫色代表着神秘和魔法,于是他会在画作中用紫色来描绘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事物。

对于这类充满想象力的色彩运用,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因为这体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创造力。

3.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色彩了解了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运用色彩,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我,释放情绪。

绘画心理分析初级

绘画心理分析初级

• 2、动态HTP测验 • 指导语:请在这张纸上画一间房子,一棵
树和一个正在做某个动作的人。尝试去画 一个完整的人,不要画漫画或火柴人。 • 考察内容: • A:智力 B:人格整合度 C对待家庭、亲情 的态度、看法 D:对待自我成长的看法
现在是6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五
• 四:自由绘画 • 指导语:你可以随意画,你可以画任何
怀旧、恋旧风格; 发展过程中停滞在某一阶段;
对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有内疚心理。
7.横向生长的树枝
愿意滋养、养护他人正在成长; 积极向上的成长;
正在寻找向上发展的机会。
现在是13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五
9.明确如路径的树 有明确的计划性; 做事有毅力,有始有终。
没有活力;
有衰竭感;
生命的失落感、空虚感。
7.树叶掉落 象征着倾向于养育来源,如对父母、家庭等的依恋; 依赖性; 如果是在收集树叶,则表明想从父母或家庭中得到爱和温暖; 如果是在烧树叶,表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转而变得愤怒。
现在是23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五
树根
树根是树深埋在土里的部分,它又是吸收养料的重
人在树上荡秋千,可能表示牺牲别人来面对生活某方面的压力。
树上的房屋
表示想在险恶的环境中寻找一个安全的庇护所。
现在是32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五
在应用图画技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图画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测评工具,有常
规模式和测评标准。但即使是这样,绘画测试也很少作为单独的
测试来评价作画者,因为绘画的本质诗作画者自由发挥,具有任
13.被风吹得歪斜的树 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强大压力。
14.上下大、中间小的花瓶型 擅长具体思维; 讲求实际;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PPT课件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PPT课件
投射原理。人们对图画的防御心理较低, 通过绘画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 层面的信息。
大脑偏侧化。图画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 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
8
二、怎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幅图画?
至少从三个层次:
一是总体印象与整体分析:判断测验的 态度,测验结果的有效等。从整体上去 分析,包括画面大小、画面位置、用笔 力度等;
18
上肢:个体自我与环境、事物的关系,控 制的还是被动的,力量的表达。 躯干:身体自我形象的表达,原始和成熟 心理的区别。 下肢:与人格的安定性和性的态度有关。 附加物品:从象征意义上去分析、理解。
19
蕾是一位有个12岁儿子的妈妈,她的儿 子由于早产,脑部受伤,出生后就与别的孩 子不一样。蕾很早就对儿子进行教育干预, 儿子的智力发育、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 能力都比同类孩子好很多。但是,随着儿子 进入青春早期,蕾不知如何面对长大的儿子, 她有些担心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20
蕾的自画像身穿蕾丝裙、 手拿鲜花;在色彩选择上 她选用了红色与黑色;蕾 画出来的自己不像现在的 自己;强调头发。
21
画的左边是一栋房子,房子 上有一扇门、三扇窗户,门前有 一条通向远方的路;房子里面有 一盏蓝色的大灯。坐在庭院的是 蕾和她丈夫,他们正担心的看着 玩耍的孩子。
蕾在画自己时用了鲜艳的红 色,画孩子时用了紫色,画丈夫 时用了蓝色。画的右边是一棵柳 树。
12
画面空间位置
13
整幅笔迹如果在纸面的下部, 这说明书写者在寻找一种稳 定感,当然,这表明了其内 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一种逃 避现状的心理
14
(三)用笔力度
1、有力的笔触:表示思维敏捷,自信,果断 2、特别用力:可能代表自信、有能量、有信 心;可能代表神经紧张;可能代表攻击性或脾 气暴躁;可能代表器质性病变、如脑炎、癫痫 等。 3、轻微力度:可能代表犹豫不决、畏缩、害 怕、没有安全感;可能代表不能适应环境;可 能代表低能量水平。 4、断续、弯曲的笔触:表示犹豫不决; 表示 依赖和情语

儿童绘画心理学学习内容记录

儿童绘画心理学学习内容记录

儿童绘画心理学学习内容记录在心理学课程中,专门有一门儿童绘画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下面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儿童画的一般发展规律第一阶段涂鸦儿童从学步期开始就会涂鸦,但这种涂鸦行为缺乏视觉指弓成人的写字、作画都是以视觉为指引的,很大程度上是由胳膊、手腕和手的机械结构所决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涂鸦无关紧要,实际上涂鸦令孩子感到骄傲,他们为自己能够留下行动痕迹而高兴,所以学步儿都热衷于在各处留下涂鸦。

同时涂鸦也为后续的表征化打下基础。

以前我们也说过,涂鸦还对后期的学习写字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涂鸦并非没有意义,我们可以在儿童涂鸦的时候询问他们的想法,像我家的番茄妹妹以前涂鸦的时候,通常都会给自己的画安上自己的意义。

例如这个是番茄妹妹3岁时候喜欢画的圈圈线条,她说这幅图是南瓜。

往往他们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画什么,画完了以后再进行审视,根据结构和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解释自己所画的东西。

心理学家马休斯将儿童这种动作一语言行为解释为“象征性的”行为。

儿童在图画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是他们的一个探索过程,这也是我们常说在儿童幼年时期不要教授他们绘画技巧的缘故,一方面手眼协调能力并未达成,另一方面儿童的早期涂鸦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是有益的。

这是学前教育专家凯洛格分析总结的儿童20个基本涂鸦模式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这20个基本单元作为要素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组合成为更高级的单元。

第二阶段象征阶段从涂鸦到能画出相对清晰的轮廓图形之间,儿童现实意识到可以画出封闭的图形,视觉开始能够控制动作,一般孩子最先画出的图形是圆形,而最早出现的典型象征阶段的图形则是蝌蚪人。

象征阶段的特点是以简单图形来表征某类具体的事物,图形与具体事物之间形态上相似或者被感觉相似。

儿童绘画心理学解析

儿童绘画心理学解析

儿童绘画心理学解析儿童绘画就像是一扇通往他们内心小世界的魔法门,轻轻一推,就能看到许多奇妙又有趣的东西呢。

咱们都知道,孩子画画可不像大人,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他们拿起画笔,就像是小魔法师挥舞魔法棒一样,随心所欲地在纸上涂抹着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我邻居家的小娃,有一次画了一幅画,画面上全是歪歪扭扭的线条,还有几个大大的圆圈。

初看就像是一团乱麻,可你要是仔细瞧呀,就会发现那些线条就像是他心里的小路,那圆圈也许就是他心中的小星球呢。

从绘画的色彩上就能看出不少门道。

要是孩子特别喜欢用明亮的颜色,像大红色、鲜黄色、翠绿色,那这个小宝贝的内心世界可能就像充满阳光的花园一样。

这些明亮的色彩就像是花园里盛开的花朵,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每次画画都把整张纸涂得五彩斑斓的,那孩子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就像一个小太阳一样,走到哪儿就把欢乐带到哪儿。

可要是孩子老是用一些深色,像黑色、深蓝色之类的,这可不一定就代表孩子不开心哦。

也许他正在探索一种神秘的感觉呢,就像在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寻找宝藏,他觉得那些深色很有力量,能表达他内心的某种深沉的想法。

再看看画面里的人物形象吧。

如果孩子画的人物都有着大大的笑脸,那说明他的生活里充满了快乐的元素。

这就好比是在他的小世界里,每天都在上演喜剧片,大家都欢欢喜喜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画的全家福,每个人都咧着嘴笑,眼睛眯成一条缝,那就是我当时觉得家庭很幸福的一种表现。

要是画里的人物看起来很渺小或者在角落里,可能孩子在生活中有些缺乏安全感。

这就像是一只小蜗牛,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壳里,对外界有些害怕。

画面的布局也很重要呢。

如果孩子把所有东西都画得满满当当的,那他的小脑袋里肯定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小宝箱,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示出来。

我见过一个孩子画的画,纸上面全是各种小动物、小房子、花草树木,没有一点空隙。

这孩子平时就是个点子特别多的机灵鬼。

儿童绘画与心理状态

儿童绘画与心理状态

儿童绘画与心理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于辅导儿童绘画。

小学阶段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图式期6、7岁儿童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却仍保留着幼儿期的状态,想象力十分发达。

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一过7岁,幼儿的这种特征就逐渐减少或削弱,渐渐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想象的同时,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样去画。

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绘画创作的黄金时代。

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故称之为图式期。

这个时期,特别要求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把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给扼杀了。

图式期儿童画的特点主要有:1、X光线式的透明画法:常把看不到的内部和外部一块画出来,如同用X光线透视过一样。

2、感觉的强调与夸张: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3、非凡的想象力:把可能发生的与目前不可能发生的事随意组合,使他们的绘画具有非凡的想象力.4、随心所欲的色彩表现:儿童画色彩是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的,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发情感。

二、写实倾向期由于儿童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观察能力的提高,判断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他们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进行探索,对幼儿时期深信不疑的童话、梦幻开始发生怀疑。

画某人没画眼睛 心理学

画某人没画眼睛 心理学

画某人没画眼睛心理学
儿童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不同,来显示孩子不同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和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

从人物与心理来看:1、画谁: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

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

2、眼睛: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

画睫毛的人,对美比较关注。

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回避倾向。

从布局与心理来看:居中:自我意识比较强,偏左:留恋过去,偏右:憧憬未来,偏上:喜欢幻想,偏下: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画在角落:可能有心理压抑。

所以如果孩子画画不画眼睛,可能孩子因为性格或者其他原因不愿和别人来往。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培训资料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培训资料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去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的形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 U型曲线发展模式。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 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 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 U 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 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 L型的发展。

这两种学说都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主张的儿童绘画能力单一发展路线理论相一致。

二、儿童画反映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儿童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如对空间的表现与智力、知觉、人格的发展有关,而图画的色彩则与情感情绪成长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线条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相关。

每个儿童的不同绘画阶段,无论是在造型、用色或空间表现上均有特定的概念,综合各种见解,我们可以归纳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理解第一、儿童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第二、儿童偏向于夸张或省略作品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第三、学龄前后几年的儿童绘画强调样式化表现,后来逐渐发展到写实具象表现;第四、儿童绘画反映出他们的生理发展,比如画中细节的详细程度与他们知觉上的成熟度相关,涂鸦期的线条也与他们的骨胳肌肉、手眼协调等发展相关;第五、不同的内容与绘画方法可以让儿童有不同的目的驱使,比如描绘便于表达想法,而彩色绘制则便于情感抒发;第六、儿童所用颜色、构图、样式等与他们的人格和社交相关;第七、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儿童,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近;第八、在绘画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别;第九、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空窗户:个体在社交中没有任 何的技巧,十分爽朗,没有任 何老练的痕迹,往往容易莽撞。
窗户的线条加粗:个体常常在 口头表达上有一定的困难,同 时出现在“肛欲期”过渡不良 的个体中。
窗户在不同的墙上:反映个体 在进行建构或组织时有困难, 在早期的精神分裂症中常见。
(五)烟囱 象征着与家庭有关的情感的发泄,另外由于烟囱的形状,也常与性的 表现有关。
C.只画一个小小的头部
过于压抑自己的欲望,过于考虑别人的感受,易受别人的影响,精神 匮乏。 喜欢学习,喜欢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喜欢幻想,自以为是。
2、人物部分信息
眼睛
大眼睛 用感性的方式了解世界;外向,积极的性格,容易相 信别人,易受外界影响。
小眼睛 原则性很强,理性,专注,意志坚强;自我反省,关 注自我,内向,沉默的性格。
鼻孔小
没有主见,缺乏精力。 有主见;有攻击性倾向;有性方面的障碍。 有领导能力,独善其身。 协调性不强。 注重理论,缺乏执行力。 直觉强,易冲动。 性格明朗开放,心胸宽广,粗枝大叶,精力充沛。
气量小,懦弱多疑,比较吝啬、节俭,说话唠叨, 处事狡猾。
嘴巴 强调嘴巴
没有嘴巴 露出牙齿的嘴巴 大嘴巴 小嘴巴
防御心态,想要隐藏自己,不想表露真实自我。 拒绝和对抗的态度,或者智商不高。
只画头部 A.只画一个大大的头部,没画身体
对自己的智力极其自信,精力充沛,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强烈的控制欲,不太关心别人的感受,富于想象力,喜欢发号施令。 拥有较高学历或从事需要以智力为主的工作。
B.只画一个适中的头部
能够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考虑问题周全、实际。 从事管理工作,善于管理团队。
再作任何抵抗和挣扎,采取的是消极的防御方式。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去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的形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这两种学说都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主张的儿童绘画能力单一发展路线理论相一致。

二、儿童画反映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儿童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如对空间的表现与智力、知觉、人格的发展有关,而图画的色彩则与情感情绪成长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线条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相关。

每个儿童的不同绘画阶段,无论是在造型、用色或空间表现上均有特定的概念,综合各种见解,我们可以归纳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理解第一、儿童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第二、儿童偏向于夸张或省略作品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第三、学龄前后几年的儿童绘画强调样式化表现,后来逐渐发展到写实具象表现;第四、儿童绘画反映出他们的生理发展,比如画中细节的详细程度与他们知觉上的成熟度相关,涂鸦期的线条也与他们的骨胳肌肉、手眼协调等发展相关;第五、不同的内容与绘画方法可以让儿童有不同的目的驱使,比如描绘便于表达想法,而彩色绘制则便于情感抒发;第六、儿童所用颜色、构图、样式等与他们的人格和社交相关;第七、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儿童,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近;第八、在绘画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别;第九、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引言一些学者研究儿童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验证已经建构好了的观点。

皮亚杰(Jean Piaget)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仅仅关注儿童画的某个方面,对结果的解释也是为了支持自己提出的儿童智力和逻辑发展理论。

绘画本身并没有吸引皮亚杰,皮亚杰也没有把视觉艺术作为成人艺术成就的一个领域来看待。

凯伦·玛考文(Karen Machover)对心理动机学有着深刻的洞察,她把儿童画作为一种“身体形象”或者“内部自我”的投射测验来分析。

在他们的研究中,绘画仅仅是支持他们提出的儿童心智理论的一个佐证而已。

表征性绘画(representational drawing)是儿童绘画的一种真正的创造性活动。

正是因为没有真实的“范例”让年幼儿童去模仿,创作性才成为儿童绘画的突出特征。

表征的目的不是使组成物体的各个元素与所描画的形象之间一一对应,也不是追求物体的摹写。

如果符号化是艺术的核心,那么,就不能以表征性的多少来比较儿童画和艺术家的作品。

从形式上说,绘画是作为非常具有稳健性的语言而出现的,智力迟滞儿童的绘画不是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的。

儿童绘画能力和绘画表现之间是存在差距的。

在我看来,儿童绘画,至少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一种自主导向的问题解决活动,这一活动中充满了情感,常常反映出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

当我们认为所有儿童绘画的特点是有序变化的时候,“阶段”和“时期”的概念就可以很好的描述发展中的变化。

儿童图画中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因素的驱动,是由儿童自己决定的。

在于发展的水平线上理解儿童。

事实上,儿童作为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绘画使他们应该享有的,令人起敬的活动。

从这个角度理解儿童的绘画语言使我们的最高目标。

第一章从动作到表征:早期图画形式的起源关注有关表征性绘画起源的两种不同假设:●动作运动以及涂鸦图形的精神化最终会使可辨图形的出现;●在涂鸦行为向产生有意义图形的象征性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特定的过渡阶段。

不论涂鸦图画的出现是否有意,一旦出现,孩子就会因此感到骄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去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的形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 U型曲线发展模式。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 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 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 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 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 L型的发展。

这两种学说都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主张的儿童绘画能力单一发展路线理论相一致。

二、儿童画反映其独特的心理状态
儿童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如对空间的表现与智力、知觉、人格的发展有关,而图画的色彩则与情感情绪成长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线条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相关。

每个儿童的不同绘画阶段,无论是在造型、用色或空间表现上均有特定的概念,综合各种见解,我们可以归纳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理解
第一、儿童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
第二、儿童偏向于夸张或省略作品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
第三、学龄前后几年的儿童绘画强调样式化表现,后来逐渐发展到写实具象表现;
第四、儿童绘画反映出他们的生理发展,比如画中细节的详细程度与他们知觉上的成熟度相关,涂鸦期的线条也与他们的骨胳肌肉、手眼协调等发展相关;
第五、不同的内容与绘画方法可以让儿童有不同的目的驱使,比如描绘便于表达想法,而彩色绘制则便于情感抒发;
第六、儿童所用颜色、构图、样式等与他们的人格和社交相关;
第七、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儿童,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近;
第八、在绘画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别;
第九、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

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看待儿童画,在解释儿童画之前,要先了解他们的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情况,综合判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绘画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画中的无意识心理状态在儿童画中,儿童有一种奇妙的能力,所进行的独特创作是不可小看的,以为它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能力就是先天存在的无意识。

通过绘画和原始艺术可以得到证明,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都有一种简略性,其共同心理是无意识。

儿童用眼睛看世界,以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只表现自己的无意识的心理感受(快乐),而忘记表达的技巧。

这份淳朴,这份自然,赋予了儿童创作的幻觉性以及自主的冲动创作、激情创作和美感创作。

而这一切都是无意识。

第一、隐藏的神秘性。

无意识现象,古人称灵感!,近代美术学称为直觉!,在研究中发现,曼荼罗是最典型的图案,它反复出现在人类所有的艺术造型之中,我们可以在
幼儿的涂鸦中看到类似曼荼罗造型的圈圈线! 封闭的类圆形!等。

这样意象潜藏在儿童心理结构最深层,具有很强的神秘性,以致于我们对其认识和研究的相对缺乏。

由于一直以来无意识被忽视,导致美术教育变成工匠式的技能技巧式的训练,无法触及儿童心灵,无法深入儿童的情感世界。

(注:曼荼罗图形是一种印度教和佛教所用到的帮助禅定的象征宇宙的几何图形。

)
第二、浓缩的遗传性。

人脑的进化是筛选与淘汰相结合的过程,有些极为简化的形态被记忆储存,在不断的积淀和简化过程后,大脑随身带着它的全部历史。

儿童的无意识就有来自遗传,在原始人的壁画和儿童早期作品中都有着想象成份,看不到的记忆中的、想象的物体都错杂在一幅平面的画中,缺乏透视!而有着透明性!,每个儿童都并非是空白的,他们的大脑都蕴含着高度进化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潜藏儿童大脑的无意识,去开发其潜能,挖掘其遗传。

第三、积累的丰富性。

除了先天的无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儿童的后天无意识也通过沉淀转成意识贮藏起来,这样一来,儿童美术表现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就不断丰富起来了。

其美术创造能力也在这种丰富性表现中逐步形成。

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讲民主,尊重儿童的独特审美感受和表达,呵护童心和无拘无束的表达热情和积极性。

第四、奇异的创造性。

波克特洛夫说无意识代表真正的心灵!,儿童创作进入无意识状态,才真正涉及到儿童的心灵和情感,才是最美好的。

儿童的无意识审美创造从表情、形式、意味等都充满着奇特的创造性。

正如康定斯基说的儿童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构造的形式难道不比那样希腊式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么?!儿童美术活动应在民主、轻松的氛围里展开,不应指责儿童的稚柮和违背常理,让所有的儿童都能沉浸在无意识状态的美术创作中。

四、儿童画中的自主性心理研究儿童绘画的真谛是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儿童画中的
自主性心理表现为儿童积极主动的表达欲望和求新求异的能动表现的动态结合。

第一、儿童绘画中的自主性表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经验、情感和愿望。

儿童画是艺术,但儿童从来不为了艺术而艺术,他们在画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基本符号。

所以,在一幅自主性绘画中也浓缩了儿童的德、智、美等多维素质。

第二、自主性是创新的灵魂。

创新是对已知的知识的解构,重组,而需要思维模式的转换,自主性正是着眼于这几方面来启迪儿童的心思,帮助儿童提高绘画水平,并使作品有着新颖性和独创性。

第三、自主性绘画的发展,儿童绘画本来具有自组织发展规律,具有生成自发展的特性,教师实际上是协助儿童的主体行为,让其绘画能适时超越自我。

同时也要丰富儿童的知识和技能, 画内功夫画外学!,让儿童在自主性绘画中有更好更坚实的基础。

五、促进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几点教育建议根据儿童绘画的无意识,自主性等心理特点,在这里提出几点促进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几点教育建议:
第一、开拓资源,开展多样的艺术活动,培养陶冶儿童的审美心理意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现实并经过作者亲身体验的材料比间接的知觉要重要得多。

教师可以多组织开展多样的艺术活动,如走近大自然,参观画展,用语言交流情感,看书和影视作品,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等,以丰富其审美的心理意象。

为更好的自主性绘画提供基础。

第二、因材施教,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绘画、审美环境,重视其发展的个性差异。

给予儿童宽容自主的空间,让儿童的天赋和无意识心理更自由的发挥,让他们不受更多束缚,完全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每个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

第三、注意体验,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其想象,体验和再造的审美心理意象。

儿童
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如身体的摇摆来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通过对铁丝的弯折体验直线和折线的情感,通过对舞动丝带的体会领悟曲线的情感。

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第四、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供多种方式,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水粉与油画棒的区别,用不同的工具作画的笔触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多种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比如用三色水的互相调和变出新的色彩等。

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性绘画打好基础。

第五、体验成功,让儿童拥有个人的绘画成长资料袋。

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儿童的独特风格,并也为儿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供机会,教师定期评论,使他们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并通过展示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结束语:综上所述,儿童绘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综合的不稳定的持续向上的发展过程,它受到遗传、心理、环境等内在和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

无意识性和自主性是儿童画心理发展的主要特性,但这也只是儿童绘画心理的某一面,还很局限,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