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
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2009)
![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2009)](https://img.taocdn.com/s3/m/128e380d4a7302768e99397c.png)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3邢红兵提要 本研究以联结主义作为理论背景,结合语料库研究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词汇知识的含义及相关属性的变化过程。
我们认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静态词义的转换学习、动态词汇知识的纠正学习、第二语言词汇知识自主表征。
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是以词汇用法为主的动态知识的习得。
关键词 联结主义;第二语言;词汇知识;词汇习得一 引言随着语料库技术的发展,语料资源逐渐丰富,统计手段逐步完善,真实语言材料属性统计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联结主义理论(connecti on2 is m)。
联结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真实语言材料获取语言知识并储存于心理词典中,联结主义主张的浮现特征(e mergent p r operties)揭示了语言知识的获得和语言材料之间的本质联系,浮现特征的核心原则是语言规则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语言获得过程中表现出自然浮现特征,这种浮现过程可以基于对大量输入语料的统计学习而获得(Ru melhart&McClelland1986,Bates et al.1998,Mac W hinney1999)。
近年来,联结主义理论指导了大量的语言习得研究,例如基于统计的婴儿学习、大规模基于语料库的知识提取以及计算机模拟语言习得研究等。
也有研究者(Stefan et al.2009)将联结主义模型应用到句子理解模拟研究,证明了联结主义理论可以应用到语言习得的各个领域。
与联结主义紧密相连的是语料库技术所提供的语言统计属性基础。
由于不同类型的大规模语料库资源的建立,我们可以对语言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使得我们对语言属性的认识更加深入。
近20年来,汉语语料库建设及其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建立的语料库从内容来看,包括汉语语料库、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语料库、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介语语料库、双语言对应的平衡语料库等。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661f62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d.png)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朱雅莉(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0-0082-02摘要联结主义理论通过模拟大脑神经结构的运作来研究认知行为。
该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分布式表征和浮现特征。
通过联结主义理论对语言习得进行研究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深化我们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
关键词分布特征浮现表证第二语言习得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onnectionist Theory in Research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Zhu YaliAbstract The connectionist theory researches cognitive behavior through simulat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neural architecture of the brain.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the theory i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mergence characteristics.To research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 the connectionis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and it can deepen out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Key word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emergence characteris-tic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联结主义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是在人脑的神经网络如何处理语言信息,并通过怎样的刺激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二语习得研究中联结主义、竞争模式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中联结主义、竞争模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02207158fb770bf78a55a7.png)
二语习得研究中联结主义、竞争模式研究综述作者:颜志敏曾贤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摘要:本文综述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两大认知理论模式:联结主义模型、竞争模式,先从其概念及观点入手,再综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予以评价,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做了借鉴。
关键词:二语习得;联结主义模型;竞争模式作者简介:颜志敏(1993-),女,贵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本文第一作者;曾贤模(1962-),男,贵州人,副教授,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义学研究,本文第二作者。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31.前言二语习得(以下简称SLA)研究已形成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和社会派,在过去近20年里,虽社会文化取向的SLA研究发展很快,但认知取向的SLA研究一直主导着该领域的刊物(Larsen-Freeman,2007;Zuengler & Miller,2006)。
Gass等人(2007)认为,尽管认知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收到社会派的挑战,SLA作为认知科学的总体方向并未由此改变。
基于认知的SLA研究专著与文集也层出不穷(见文秋芳,2013)。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在SLA研究中占据主流优势。
SLA领域引入了重要的认知理论或模式,拥有全新视角和强大解释力的同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探讨有待深入。
因此本文将对SLA研究中四大重要认知理论进行评述,归纳分析其主要特征与研究中存在不足,以期望有助于他们在SLA 研究中的应用。
2.联结主义模型在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中述评联结主义模型(Connectionsim,以下简称CM)是一种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及其功能并简化大脑结构特征的信息处理系统。
其核心内容为人类认识能力构成部分(事件、概念和语言)松散地呈现在认知系统内,具有高度互动性(Ellis,2003)。
国外研究主要有二语发展中词汇项与主题作用的匹配、动词形态和数的特征等。
联结主义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探究
![联结主义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546e2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e.png)
联结主义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探究摘要: 桑代克开创了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定律,逐步形成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解释人类大脑的认知活动并可以动态整体地解释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
其包括练习律、效果律等在内的一系列联结主义学习观已广泛用于解释二语习得理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普遍语法可及说提供理论依据,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在不同领域与不同学科的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 联结主义二语习得母语一、引言桑代克(Edwar d Lee Thorndike,1874―1949)是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亦称“联结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是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
二、联结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
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于是假设其它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
桑代克虽然也同样将行为看作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但其超越早期行为主义学家之处在于他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笔者将阐述此联结主义学习观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桑代克的“学习主律”。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是指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予活动则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或无准备时强制给予活动则感到焦虑。
桑代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展,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
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
二语习得:“信息处理论”和“联结主义”怎么看?-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97
![二语习得:“信息处理论”和“联结主义”怎么看?-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97](https://img.taocdn.com/s3/m/dae2cd3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a.png)
二语习得:“信息处理论”和“联结主义”怎么看?-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97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总目录(截至2016年)原创不易,公益翻译,请随手转发。
感谢!在上一篇,《二语习得:“输入假说”怎么看?- 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96》中,我向大家承诺后面一定录音解说选文的语法要点。
抱歉的是本周我嗓子不舒服,说不了话,又一次食言了!实在是对不起大家!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前面有朋友批评我说,你水平这么low,还怎么好意思出来讲,讲了不如不讲!说实话,这对我的积极性无疑是不小的打击。
我水平不高,这我是知道的;但我水平很LOW,我真没想到。
对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慢慢想明白了,这位朋友估计是觉得我的语音不太好,“就像初中英语教师”。
说得没错,在我的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我担任时间最长的正是初中英语教师,前后干了八年。
当然,仔细回想一下,我的讲解方式也是有问题的,过多注重语言形式,对于教学法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阐发。
我想,有人批评,往往并不是坏事,这促使我们审视自己,找到缺点,力求改正,从而使我们所做的事情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感谢这位批评的朋友!本着这种想法,也碰到嗓子不好,就暂停一下,好好思考一下怎样把这个系列做得更好。
当然,在思考期间我也不能闲着,比如对于译文,我就进行了反复的校阅,确保无误,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希望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以下英文原文取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授权转载的“外语教学法丛书”之九《语言学习机制》第二章“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EXPLAI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二语学习的几种理论解释)”:原文(作者:Lightbown & Spada)译文(翻译:Liz,审校:武太白)Head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EXPLAI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二语学习的几种理论解释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Cognitive psychologists working in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huma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end to se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the building up of knowledge systems that can eventually be called on automatically for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 At first, learners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any aspect of the language which they are trying to understand or produce. It is assumed that there is a limit to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 human can pay attention to at one time. Thus, for example, a learner at the earliest stag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ill probably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wordsin a message and not be able to also notice the grammatical morphemes which are attached to some of those words. Gradually, through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learners become able to use certain parts of their knowledge so quickly and automatically that they are not even aware that they are doing it. This frees them to focus on other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which, in turn, gradually become automatic (McLaughlin 1987). The performance which will eventually become automatic may originate from intentional learning, for example in formal study, bu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Anything which uses up our mental processing space, even if we are not aware of it or attending to it 'on purpose', is a possible source for information or skills which can eventually be available automatically, if there has been enough practice. Note that, in this context, practice is not seen as something mechanical, but as something which involves effort on the part of the learner.利用人类学习和表现的信息处理模型工作的认知心理学家,倾向于将第二语言的习得视为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该系统最终可以被自动地访问,以帮助人说话和理解。
联结主义视角下二语语音习得中的母语迁移
![联结主义视角下二语语音习得中的母语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a9505415b7360b4c2e3f64b5.png)
学习有干扰 作用 的迁 移) 顺 向迁移 ”( ,“ 先行学习对后继学 习 的影 响 )和 “ 向迁 移 ”( 继 学 习对 先 行 学 习 的 影 响 ) 逆 后 , 以及 “ 内迁移 ”( 语 关于同一语言的 已有知识对新 知识学 习 的影 响)和 “ 语际迁移 ”( 跨语言的相互影响) 。研究发现 , 母语迁移会 出现在音位、词汇 、词法 、 句法和语篇等各个语 言子系统 中,其中 以音位层面上的影响最为 明显 。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 e n oE rpa m l) t d .uo enf i ,汉语属 hI a y 于汉藏语系 ( ioTb t mi ) Sn .ie nf l ,两种语言在语音层面存 中的很多辅音清浊 成对 出现 ,汉语 的声母 除 m,1 ,l ,其余全为清音 , 1 ,r 外 此 外,汉语 中无复辅音 ;元音与韵母存在异 同:英语元音划 分 更细 ,汉语 韵母 中缺 失某些与英语相似的音素;汉语与英 语 声韵拼合存在 异 同:汉字 的发音模式为元音 或辅音~ 元
第3 O卷 第 1 期 1 21 00年 1 月 1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掌掌 报
J ur lo o na fHuBe i TV n v r i U i e st y
V 1 0 No 1 o. , .1 3 No e e . 0 0 1 5 1 6 v mb r 2 1 . 0 ~ 0
[ 键 词 ] 联 结 主义 ;二 语 习得 ;母 语 迁 移 ;语 音 教 学 关
[ 中图分类号] H0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0 10 0 .2 0 87 2 2 1 )1—150 不一 的概率型式 。 人类 大脑 能够利用从多个渠道获取的概率 信 息 ( 括语 用 等知 识 )迅速 综 合并 推理 出正 确 的解释 包 ( edn eg M.. 9 7 。由于学 习的过程始于数据 的驱 Siebr , S,1 9 ) 动, 所形成 的概率型式是学 习过程的 自然结果, 是先前确 不
联结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联结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794948b0b4c2e3f5627634d.png)
联结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联结主义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 L 桑代克提出,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网络为取向的联结主义研究范式和理论。
联结主义理论对于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联结主义理论;大学英语教学;应用联结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而重新复兴的一门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
20多年来,联结主义的认知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该理论在语言的习得、语言的产生和语言的理解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联结主义理论概述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E L 桑代克在对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联结主义理论。
此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一种网络取向的联结主义研究范式。
联结主义,或称平行分布处理(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简称PDP),又称神经网络模型,源于人们尝试根据人脑的结构设计计算机模型。
联结主义模型与心理语言学实验结果的结合导致了联结主义心理语言学(Connectionist psych01inguistics)的诞生。
联结主义是神经网络实现平行分布式知识表征和计算的理论框架的总和,其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处理模型”。
联结主义认为,可以模拟大脑的结构建立起联结主义的认知模型,这样的模型是大脑可能功能的简化和理想化。
联结主义系统,也叫神经网络系统,由类似于神经元的基本单位(units)或节点(nodes)构成,每个单元从别的单元接受多个输入,但只产出单个输出。
网络是个动态系统,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激活度,既可以兴奋和抑制其他单元,又可以受到其他单元的兴奋和抑制。
当网络有一个初始的输入,其兴奋和抑制便在单元之间扩散,直到形成一个稳定的状态。
单元之间联结的强度被称为权重,权重值的大小可以通过学习来调节。
联结主义认为,网络虽然包含很多单元,但单元中并不包含任何信息,信息就是参与交互活动的单元之间的激活模式,知识信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联结中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这就是“联结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1]。
学习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
![学习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81697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8.png)
学习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语言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对于掌握一门新语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学习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语言习得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与回应来建立联系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模仿和反复训练,逐渐获得语言能力。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为斯金纳,他提出的语言行为理论被用于教学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2. 语言交际理论语言交际理论强调交际和意义的重要性。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情境分析来学习语言。
一个著名的语言交际理论家是Halliday,他提出了语言功能和语篇结构的概念,强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交流。
3. 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知語言學理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和思考来建立语言能力。
著名的認知語言學家皮亞杰提出了"术语语言建构",认为学习者在认知结构的帮助下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
二、语言学习方法1. 重视听力与口语听力和口语是语言学习中最基础的能力,学习者应该重视培养好这两个方面的能力。
可以通过听录音、看电影、与母语者对话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写作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习者可以选择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者学术文章进行阅读,并进行写作练习。
3. 多媒体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在线教学视频、使用语言学习App和参加语言学习网课等方式,结合图像、声音和录像等资源进行学习。
4. 沉浸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是指学习者置身于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中,通过与母语者交流和实际应用来提高语言能力。
学习者可以选择到目标语言国家留学、参加语言交流项目或者加入语言学习社群等方式来进行沉浸式学习。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65057aa7cd184254b3535ee.png)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世纪末的饿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早在19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
➢所谓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斯金纳通过白鼠在“斯金纳箱”里的主动操作获得食物而建立了操作学习理论。
认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多,从而养成习惯,反之则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学习是一种反映概率的变化,强化可以增强反映概率。
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得到奖赏)和负强化(逃避或回避不愉快情景的出现)很多行为只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
经典条件作用强调用来控制反映前的刺激,公式为“刺激——反应”,那么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公式为“反应——刺激”。
➢该派只研究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的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研究。
B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
⑴完形说(珂勒)(P148)➢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于20世纪初的“黑猩猩够香蕉”实验,认为顿悟是成功的关键。
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决绝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整个问题的情境进行知觉,了解构成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
二语习得研究中联结主义、竞争模式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二语习得研究中联结主义、竞争模式研究综述[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3f8e7c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0.png)
二语习得研究中联结主义、竞争模式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两大认知理论模式:联结主义模型、竞争模式,先从其概念及观点入手,再综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予以评价,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做了借鉴。
关键词:二语习得;联结主义模型;竞争模式作者简介:颜志敏(1993-),女,贵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本文第一作者;曾贤模(1962-),男,贵州人,副教授,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义学研究,本文第二作者。
[]:H09 []:A[]:1002-2139(2016)-24--031.前言二语习得(以下简称SLA)研究已形成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和社会派,在过去近20年里,虽社会文化取向的SLA 研究发展很快,但认知取向的SLA研究一直主导着该领域的刊物(Larsen-Freeman,2007;ZuenglerMiller,2006)。
Gass等人(2007)认为,尽管认知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收到社会派的挑战,SLA作为认知科学的总体方向并未由此改变。
基于认知的SLA研究专著与文集也层出不穷(见文秋芳,2013)。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在SLA研究中占据主流优势。
SLA领域引入了重要的认知理论或模式,拥有全新视角和强大解释力的同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探讨有待深入。
因此本文将对SLA研究中四大重要认知理论进行评述,归纳分析其主要特征与研究中存在不足,以期望有助于他们在SLA研究中的应用。
2.联结主义模型在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中述评联结主义模型(Connectionsim,以下简称CM)是一种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及其功能并简化大脑结构特征的信息处理系统。
其核心内容为人类认识能力构成部分(事件、概念和语言)松散地呈现在认知系统内,具有高度互动性(Ellis,2003)。
国外研究主要有二语发展中词汇项与主题作用的匹配、动词形态和数的特征等。
此类研究表明CM能够在语言的各个领域析取出一些规则,也可以类型规则方式进行运作。
联结抑或动态_二语习得中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动态系统理论_李梦莉
![联结抑或动态_二语习得中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动态系统理论_李梦莉](https://img.taocdn.com/s3/m/792362270912a21614792965.png)
第29卷 第2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9 No.2 2016年3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r. 2016——————————————收稿日期:2015 - 10 - 17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201326935);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W1502) 第一作者简介:李梦莉(1974-),女,四川隆昌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测试。
E-mail: limengli@联结抑或动态:二语习得中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动态系统理论李梦莉1,范 琳2(1.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089) 摘要:联结主义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指出二语习得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及初始状态敏感性,认为语言习得具有浮现特征,强调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此外,联结主义和动态系统理论还可以解释二语习得中的不同现象。
联结主义理论用于解释语法学习中的U-型学习效应、母语迁移;动态系统理论提出动态语法的概念并用于解释多语动态系统。
关键词:联结主义理论;动态系统理论;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6)02 - 0038 - 05Larsen-Freeman 指出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动态系统理论(DST)与二语习得具有惊人相似性。
首先两者都以动态过程为特征,学习者内部的L2语法总是在变化;其次,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因素交叉作用影响中介语发展轨迹,还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习得过程成功的程度;最后,语言项目学习不是线性的过程,而是非线性过程。
[1]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是联结主义理论。
联结主义模型也叫“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一组相互联结的神经元, 由大量联结在一起的加工单元组成。
联结主义理论下的儿童语言结构习得-语言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联结主义理论下的儿童语言结构习得-语言文化论文-文体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92790e998fcc22bdd10d91.png)
联结主义理论下的儿童语言结构习得-语言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以神经生物机制为基础提出的联结主义理论自问世以来,极大推动了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联结主义模型的基本结构及其特性。
其次结合联结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儿童语言结构习得的认知机制及发展模式进行了考察,旨在为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联结主义新视角与新思路。
关键词:联结主义理论;儿童语言习得;认知机制;发展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诞生以来,语言研究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学科内容从分析语言结构逐渐转向探讨语言机制。
Chomsky认为人类语言具有普遍性,先天性及自治性三大基本属性。
语言普遍性即为各族语言虽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本质上却拥有共通的语法机制。
语言先天性则指,共通的语法操作系统深植于我们的基因当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脑正是通过这样一套内置的语法操作系统,对来自外界环境的语言刺激进行形式化加工,从而组织并获得语言。
语言能力的自治性即认为,语言能力是于感知觉,记忆等认知功能之外,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高级认知模块。
这种语言自治观是当时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模块理论的具体表现。
此外,乔氏语言观与同时代,在认知科学领域兴起的“符号主义观”不谋而合。
二者都将人脑视为依照固有形式规则进行操作的符号加工系统。
也就是说,只需找出人脑这部“图灵机”的形式规则,就可以运用计算机对其认知模式进行模拟,这也是早期人工智能的基本理念。
但随着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学界对人脑结构与认知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开始意识到任何心智功能均源于生物神经活动这一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符号主义观与模块化理论对人脑信息加工与心智解读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二者最大弊端在于,其根本观点与生理学上的神经活动规律相悖。
大脑是由百上千亿个神经元构建而成的神经网络系统。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060518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d.png)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f9918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5.png)
- 222 -校园英语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王玲【摘要】二语习得主要研究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关于该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论,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相互作用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即语言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应当同时并重。
【关键词】二语习得 环境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涉及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复杂过程,它研究的是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到目前为止,关于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Environmentalist Theories),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Nativist Theories),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list Theories)。
这些理论为人们加深对二语习得的认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下面是本文对这些理论的简要探讨。
一、二语习得三大主要理论1.环境论。
环境论认为环境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文化适应模式等理论在讨论二语习得时都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练习、反馈和习惯形成的结果。
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同样的过程进行的。
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形成文字和物体或事件之间的“关联”,通过重复强化这些关联经验。
学习者模仿正确就会获得鼓励,或收到反馈以纠正他们的错误。
行为主义者把二语学习者视为“语言生产机器”,而语言环境则被看作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s)也把二语习得大部分归因于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学习者本身固有的内在能力,并主张人与生俱来就是很简单的学习力,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结构。
连接主义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连接主义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b41d3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3.png)
连接主义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语言学习一直是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连接主义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习研究中。
本文旨在探讨连接主义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于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连接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连接主义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强调学习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递来实现的。
连接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建立在大量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上,学习者通过经验不断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技能。
二、连接主义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1. 语言输入与输出连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大量的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而实现的。
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知识。
同时,通过输出,如说话和写作,学习者能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2. 强化学习连接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不断试错和反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尝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人的反馈和纠正,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习环境设计连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环境对于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语言学习中,创造积极、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育实践中的连接主义理论应用1. 个性化学习连接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学习的方式和节奏也会有所不同。
在语言学习教育中,应用连接主义理论可以倡导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果。
2. 创新教学连接主义理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和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语言学习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入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技术支持连接主义理论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信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可以大大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联结主义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联结主义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679263a45177232f60a252.png)
第11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模式
![第11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9f5da9bbceb19e8b8f6ba44.png)
陈述性记忆
储存 配对
程序性记忆
提取
执行
工作记忆
编 码 执行
外部世界
三、 语言学习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 陈述性阶段是指学习者学习新的产出规则时,由 于不具备程序性知识,只能依赖陈述性知识。 在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虽然能意识到V+ed这一规 则,但是却不能正确地产出过去时。 这说明只具备陈述性知识,不具备程序性知识, 就无法正确地产出。
二、ACT模型对三种记忆形式的 区分
1. 陈述性记忆。用于储存信息,信息以命题或概 念的形式存储在陈述性记忆里。 2. 程序性记忆。由用于检查陈述性记忆使用规则 是否正确的处理过程组成。存储在程序性记忆里。 3. 工作记忆。用于执行产出规则,并利用陈述性 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交互作用。
ACT模型结构图
三、信息加工模型和第二语言教学
信息加工模型认为,针对儿童的第二语言教 学,应该给儿童提供可接受的输入,不能太 简单,也不能太难。 这就需要让儿童在有意义的交际中学习,从 而获得具体易懂的语言输入,儿童主要直接 受刺激输入的影响,即用自下而上的加工 (bottom-up processing)来处理这种输入。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
(1)注意与信息加工的局限性 “注意”,在心理学中指信息加工的选择性。 注意可以分成“集中注意” 和“分散注意” “集中注意”是指向学习者同时呈现两个或更多 刺激输入,学习者只对其中一个做出反应的情况。 对集中注意的研究可以弄清楚学习者怎样有效地 选择某些刺激输入,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
“自动化加工”: “自动化加工”,加工速度快,无需集中注意, 而受分散注意影响。 自动化加工主要采取并行加工方式。 自动化加工是通过练习建立起来的,受信道容量 的限制较少。 但自动化加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联结理论与加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习得研究
![联结理论与加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习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c841f8d15abe23482f4d6d.png)
联结理论与加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习得研究作者:魏亚丽周广艺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探讨了心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主要介绍了联结主义模型和加工论两种典型的语言加工机制模式。
旨在为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联结主义;加工论一、引言近几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这令众多研究者开始注重对人脑的构造及功能的深入研究。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语言学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心理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逐渐成为了研究者的研究热点。
心理语言学属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对语言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语言活动的心理过程与语言活动的对应关系。
上世纪80年代,Rumeihart、Mc Clelland等研究者提出了“联结主义模型”。
该模型用来模拟人类认知,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定义了大脑的表征本质和计算本质式,被后来的研究者看做是模拟人类认知的最佳模式。
“联结主义模型”认为认知过程是平行进行的,是通过神经网络的方式通达的。
联结主义网络通过单元、抑制、激活、联结等特征有效的表达语言行为。
伴随联结主义模型同时产生的另外一个理论模型即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加工论模型”。
加工论不同于联结模型,认为认知过程不是一个平行过程,而是系列式(serially)和序列式(sequentially)的运行过程。
加工论对人脑认知机制的阐释也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加工论是人类更高级别的心理过程的呈现。
本文将从语言加工视角阐述“联结主义模式”和“加工模式”以及这两个模式所包含的其它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以此来阐明该理论模型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二、语言习得中的两种典型模式:联结主义模式和语言加工论联结主义模式(Connectionist Models)认为人脑像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是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的,这些神经元构成了大脑的处理器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神经元开始启动,多个神经元相互作用。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030f1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4e.png)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朱雅莉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3(000)020
【摘要】联结主义理论通过模拟大脑神经结构的运作来研究认知行为。
该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分布式表征和浮现特征。
通过联结主义理论对语言习得进行研究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深化我们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
【总页数】2页(P82-82,86)
【作者】朱雅莉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9
【相关文献】
1.联结主义理论在大学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J], 何琪峰
2.联结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赵春玲
3.联结主义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J], 滕延江
4.联结抑或动态:二语习得中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动态系统理论 [J], 李梦莉;范琳
5.建构主义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 [J], 卢秋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模型_王薇
![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模型_王薇](https://img.taocdn.com/s3/m/f7cb74719b6648d7c1c74635.png)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模型*王薇提要连通主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是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理论,它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个领域。
该理论不强调规则的习得,认为语言学习作为技能训练过程与其他技能无甚区别,网络在不断接收输入的过程中通过自适应、自组织性的学习实现发展与提升。
目前连通主义在语言学中一般被用来进行母语研究。
本文试图在深入介绍连通主义理论与网络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二语习得认知过程的连通主义网络模型,分析图中体现的二语学习特点与连通主义具体运作特征,验证若干二语习得理论的合理性。
关键词连通主义;认知主义;二语习得;神经网络一问题的提出认知和语言的问题是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等历来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一、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认知过程的产物。
它从认知的角度去观察与研究语言,分析语言反映的认知取向。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对认知科学本身的发展水平也提出了要求。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揭开认知之谜、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与运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工具,也为认知科学的成果更多地跟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提供了可能。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果逐步应用于语言学领域,使用计算机技术构造学习模型、将计算机隐喻转变为大脑隐喻的连通主义理论(connectionism)在语言学领域亦日益受到青睐(Lakoff1987, Langacker1990)。
连通主义理论被用来对语言诸多方面加以解释。
连通主义,又称新联结主义或分布表征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取代符号表征理论即认知主义(cognitionism)成为认知科学主导理论。
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Zalta1997),连通主义指用人工神经网络揭示人类智力能力(intellectual abilities)的一种认知科学活动。
M 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Wilson and Keil1999)则更具体地指出连通主义网络通过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扩散激活(spreading activation)构筑人类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结主义理论
生理可解性 (biological )
运用的基本概念和人脑的生物机制有一定程 度的对应关系
语言习得中的联结主义网络
联结主义
对语法规则的学习
过去时态的U-型学习效应(U-shaped learning) 隐形范畴 (Cryptotype) 先天还是后天 (Nature or Nurture)
心理模块 (Mental Modules)
清晰的边界?
与生俱来的模块?
符号系统与模块理论的缺点
难以与生物及神经科学对应起来 (Neural implausibility) 串行运算的速度限制 可塑性,灵活性差
神经元不会发出莫尔斯电码,符号也不会沿着突 触传递
联结主义区别于 符号系统的基本特征
信息处理及学习方式方面
心理模块 (Mental Modules)
模糊的边界
浮现出的模块
联结主义系统
!" () ,./ $% &' () *+ !#
联结主义网络的主要特征
大脑中的神经元间相互联结构成网络
信息是分布式的存储在大量联结单元间 知识是通过神经元的激活模式表达的 学习是通过调整单元间的联结权重实现 的
输入
输出
大脑通过调节响应反馈的特定联结的权重来学习
联结主义网络/神经网络
!"# +, )* $% &'(
联结主义的发展
McCulloch 和 Pitts 1943 感知机 (Perceptron, Rosenblatt 1958) 异或 (XOR) 问题 PDP理论 (Rumelhart, McClelland, PDP Group 1986) 有导师学习:反传(Back-propagation, BP)学习 算法 (Rumelhart, Hinton, Williams 1986) 无导师学习:自组织图网络(Self-Organizing Map, SOM, Kohonen 1982)
对语义范畴的学习
对语言先天性的看法
英语过去时态的习得
三个阶段 (U-型) 学习效应
初始阶段 第二阶段 最终阶段
初始阶段
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
在初始学习阶段,儿童词汇量相对较少,因 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态是以机械记忆的方 式储存的
第二阶段
泛化 (Overgeneralization)
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
李平 美国 里士满大学
引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
符号系统 模块理论 联结主义 神经网络
(Symbol system) (Modular theory) (Connectionism) (Neural networks)
符号系统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人脑是通过一个内存的符号规则系统(形式 语法)来反映语言的。 人脑是处理符号系统(symbol system)的机 器(Newell 1980)
习得更多的词汇 由于把规则引申到不规则动词,因而会犯更 多的错误
最终阶段
对不规则词类的恢复机制
儿童开始明白怎样即掌握规则又掌握不规则 动词
对U-型学习效应的解释
Pinker (1991, 1999)
双重机制
一般规则 vs. 单个例外
Rumelhart & McClelland (1986); Seidenberg (1997)
类似的U-型效应(Bowerman 1982) 联结主义网络可以学习隐型范畴 (Li 1993, Li & MacWhinney 1996)
Li & MacWhinney 1996
重新审视先天性
乔姆斯基等人的观点:
规则的先天性(innateness)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并不否定先天性 (Rethinking Innateness, Elman, Bates 1996)
SOM与语言习得
自组织图神经网络 (Self-organizing Map
Neural network)
无指导学习 (unsupervised learning) 保拓扑特性 - 生物学证据
Kohonen 自组织图神经网络
SOM与语言习得
Dislex (Miikkulainen 1997) 解释语言障碍 (Language disorder) 词汇发展模型 Devlex (Li & Farkas 2003) 中文字符的表达及习得 (Xing, Su, Li 2002) 语言习得中的词汇突发效应(vocabulary spurt, Li, Zhao, & MacWhinney, 2007)
一个假设
符号处理过程 (Symbolic Processes)
特点:
串行处理 Serial operations 功能模块化 Modularized functions
#$Leabharlann !" ,. &' () *+
#%
认知的模块理论 (Fodor, 1983)
模块任务专一 (Domain-specific) 信息自给自足 (Informationally encapsulated) 串行线性次序
知识表征方面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分布表征”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 VS. “方位表征” (localized representation) 并行处理 (parallel) VS. 串行处理 (serial) 规则学习 (rule assimilation ) VS. 联结权重调节 (adaptation of connections)
神经网络可以通过一种单一机制产生 (浮现) 出U-型学习效应
浮现特征(Emergent Properties )
联结主义对语义范畴的学习
隐型范畴 (cryptotype, Whorf 1956)
“隐型范畴是微妙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不能以一个简单的标志加以命名。” 英语动词逆转前缀un, dis …
测试
字音字形分布图
解释语言障碍
c1 c1 c2 c2
SOM应用于语言习得的优点
无需指导的学习大量自然语料,解决语 义语法问题,更加自然的反映儿童语言 习得的本质
基本的问题
语言是大脑的重要功能 大脑到底是一个模块的符号处理系统 呢,还是一个多元的分布处理系统呢 (联结主义观点)? 语言习得是一个动态系统 神经网络可提供解释语言及语言习得的 心理及生理机制
联结主义的观点:
先天性的三个层次(Elman 1996)
表征上的层次(representational) 结构上的层次 (architectural) 发展速度上的层次 (timing of maturational events)
脑功能侧化 (hemispheric lateralization) 神经元再生 (neurogenesis)
Dislex 多网图联结
词汇发展模型 Devlex
词形(语音) 自组织学习
语音层
赫伯学习法
词义
自组织学习
语义层
Devlex语义层中语法范畴的涌现
50 150
250
500
基于500个词的 CDI toddler’s 词汇表
Devlex 词汇混淆的减少
中 文 字 符 的 表 达 与 习 得 训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