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之启动效应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模式识别:模式是刺激的组合,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31)2,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的现象。
(200)3,AVL单元: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98)4,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算子。
(183)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214)6,知觉的刺激物说:人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过去经验基础并进行考验。
(24)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
(43)8,自动化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65)9,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96)10,鸡尾酒会效应: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对周围的人们交谈不能识别,但对偶然传来的自己的名字是能够觉察和识别的现象。
(55)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43)12,精致性复述: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将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他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
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复述模式。
(87)13,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214)14,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65)15,知觉的假设考验: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
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
心理学知识之启动效应
心理知识之启动效应【导读】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在生活中,为了记住某件事情,可以用一个特殊的词语或者动作与之联系起来,应用很多。
(来源心融网)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总是忘记有没有锁门。
同事就告诉他一个秘诀,每次锁门时,做一个醉拳的动作,就可以记住了。
后来,这哥们在锁门前必须要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才能安心离开。
笑话归笑话,这个方法确实管用。
记住降龙十八掌显然比记住锁门这件小事更加容易。
而降龙十八掌则使锁门的记忆更容易被提取。
这种效应心理学上叫做“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什么是启动效应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举个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
比如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其中包含一个“河”字(之前的刺激),虽然并不需要被试记住都有哪些字,但是在下面的任务中,如果要求被试写出一个含有三点水旁的字时,被试更倾向于写出“河”而不是其他字(对同一刺激的提取)。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颇爱听周杰伦的歌,但是周董的歌词实在是太难听懂了,没办法我对着歌词听了一两遍。
这之后那些之前听起来模棱两可的歌词,就非常容易被识别,至少笔者再没有把《完美主义》歌词里的“周杰伦周杰伦”听成“小贱人小贱人”。
启动效应和记忆启动效应和记忆关系非常紧密,甚至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的发现就是基于对失忆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
1968年,Warrington和Weiskrantz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再认出以前学习的单词,但是在补笔任务中,却同正常被试表现出一样的成绩,而且这一现象甚至在间隔7天后依旧存在。
所谓补笔任务就是要求被试用头脑中第一个出现的词补全词干,比如uni__,被试可能补全为“unit”或“unicorn”,如果之前被试看到的词为“”,受到启动效应影响被试可能补全为“unicorn”而非更常见的“unit”。
认知心理学术语解释(很全)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活动的功能、表现、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心理学分支。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学习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
它也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智能结构与成人有着质的差别。
智力发展是心理结构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
而且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试验和发现进行的主动的、建构性的适应过程。
该理论从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为认知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人因工程学: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目的是根据人类认知和操作等方面的特点来设计仪器设备中的合理、高效的人际界面。
信息加工学说: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新思潮,认为人类认知是处于不同状态的认知单元联结组成的网络的功能。
神经生理学方法:CT技术、MRI(磁共振成像)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技术、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技术CT:计算机个X线相结合的闹成像技术。
根据不同的身体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这一特征,以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的方式显示身体不同的组织。
第二章注意:注意选择和放大刺激特征,从而完成认知活动的导向和认知资源的分派功能。
注意是以刺激的一部分特征得到加强而进入意识,另一部分特征被漠视而完成它的使命。
选择性注意: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选择,选择性注意就是这一基本功能的体现。
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提出来的注意理论。
他认为,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闸门,在信息负荷超过认知加工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放行另一部分信息进入加工系统。
分听任务:在分听任务中被试通过耳机接收声音刺激,左右耳朵传来的声音信息内容是不同的,并且要求被试仅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声音,对于非追随耳听到的声音不要注意。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由知觉对象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先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假设,而这种假设或期望没制约着加工的所有形式与水平,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2.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3.合成性双语者:那些在相同的环境中,同时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的符号表达同一个意义,有着严格的语义等价。
4.并列性双语者:那些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的符号没有严格的语义等价。
5.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6.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7.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一个图形中的部分。
8.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整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
9.材料限制加工:(data-limited processing)当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心理加工,如感觉辨别等时,由于受任务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则是否增加给它的注意分配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10.资源限制加工:(resourse-limited processing)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需要语义分析时,则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顺利或更好的加工,否则材料的加工就要受到影响。
11.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2.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手机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阿里的记忆。
13.麦考勒效应:(MaCollough效应)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颜色互补效应,即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表明大脑对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具有特异性。
心理学考研之北大心理学辅导班完全资料第十二周课程(2)
(二)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3)
�
�
他们让4位遗忘症病人( 3位Korsakoff综合症病人与1位颞叶切除术病 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无脑损伤)学习字单,然后进行 4种记忆测 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 word fragment identification ) 与词干补笔。 结果表明,遗忘症病人也能保持词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 测验中才能表现出来。
领航人邀您免费领取全套应用心理硕士视频讲义 MAP347 MAP347领航人邀您免费领取全套应用心理硕士视频讲义 领取网址: 领取网址:
(一)启动效应的概念与测量方法(1)
� �
�
�
�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 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启动效应的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所以它又被称为无意 识的记忆。 它与正迁移类似,但正迁移是在总体效果上进行测量,而 启动效应的测量单位却十分具体。 启动效应又分直接启动(direct priming)与间接启动 (indirect priming)。在直接启动中,测验项目与学习项 目是相同的;直接启动又称为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因为,同一项目在学习和测验中都出现过; 而在间接启动中,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有关,但并不相同。 目前记忆研究中未作说明的启动效应就是指直接启动。
�
领航人邀您免费领取全套应用心理硕士视频讲义 MAP347 MAP347领航人邀您免费领取全套应用心理硕士视频讲义 领取网址: 领取网址:
(二)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2)
注意实验3
启动范式
启动测量范式简称启动范式,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实验范 式之一,它基于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能够考察长时记忆 中稳定的知识表征,能够通过特定的实验操作同时考察自 动性加工和控制性加工,除了在传统心理学 感觉、知觉、 记忆等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之外,近年来又被广泛应用 于有关情绪的的研究中。 这个范式通过考察启动效应的变化来揭示有关认知加工过 程、情绪变化的规律。
向被试呈现一串字母,要求被试判定字母串是否是英语单 词。字母串是成对地呈现的。被试对第一个字母串作反应 后,立即呈现第二个字母串。 所采用的字母串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有英语单词,也有无 意义字母的组合; 成对呈现的两个单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也不同,其中有语义 联系的如"nurse—doctor”,也有无语义联系的如 “bread—doctor”。 结果发现,在“护士—医生”这一字母串判定“医生”是 单词的反应时间要比在“面包—医生”这一对字母串中判 定“医生”为单词的反应时短。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 (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的。 Tipper最早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 认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 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被忽略的信息可能很快地衰 退。 另一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 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 和分心物抑制)。
负启动实验思想
Tipper认为,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 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 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 像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Tipper的这一论述就是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 这一方法就是,当在启动显示中作为不理会的分 心物,其内部表征与抑制相联系,而在随后的探 测显示中此分心物作为目标时,被试对此目标的 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要延长。如果在目标选 择期间同时对分心物抑制,则说明选择性注意具 有双重机制,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它是指教育实践中,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26个教育心理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1. 归纳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对事物进行归纳,将其归类。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分类法来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2. 冲突效应: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遇到矛盾和不一致信息,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心理冲突的效应。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信息,解决心理冲突,促进知识的深化。
3. 形成性评价效应:学生注意到学习成果被认真看待和认可,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成果。
4. 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对于学生最终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5. 观察学习效应: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学习。
这个效应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效应,可以通过模仿和领悟他人经验来更好地学习。
6. 反应阴影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情感强烈、极端的信息,而忽略中间的、一般的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鼓励学生在表达时用情感烘托,让学生更好地记住重要的信息。
7. 策略效应:人类学习需要使用特殊的策略,以便更容易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8. 近似效应:人类更容易记忆和复制与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和信息相似的新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9. 重读效应:重读同一内容可增加信息在记忆中的印象深度。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复学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以便巩固他们的记忆。
10. 注意力效应:人类的注意力很有限,只能关注少数信息。
启动效应名词解释
启动效应名词解释启动效应( kick-off effect)是指当一种新事物开始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时,人们对于这种新事物的评价和认知也会随之逐渐提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领域。
启动效应的基本解释是,当人们开始接触和使用一个新事物时,他们的大脑会立即产生对这个新事物的“好感”,并试图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想和整合。
这种联想和整合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人们真正开始使用这个新事物并深入了解它的优点和缺点时,才会逐渐减少。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评价和认知也会逐渐提高。
启动效应的一个例子是社交媒体的兴起。
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体时,他们往往会被社交媒体的“新鲜感”所吸引,认为它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等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逐渐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的各种缺点和局限性,比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社交成瘾等等,这些了解会逐渐降低他们对社交媒体的好感度,并影响他们对社交媒体的评价和认知。
除了对新事物的评价和认知外,启动效应还可以影响人们对于其他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例如,在教育领域,启动效应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学生第一次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那么他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评价和认知会相对较低,后续学习时的难度和效果也会相应降低。
相反,如果学生第一次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他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评价和认知会相对较高,后续学习时的难度和效果也会相应提高。
启动效应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影响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评价和认知,也可以影响人们对于其他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因此,在研究和设计新事物时,需要考虑到启动效应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启动效应的影响。
启动效应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概述实验名称:启动效应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启动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2. 通过实验验证启动效应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 探讨启动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者:[姓名]指导教师:[教师姓名]二、实验原理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刺激对后续刺激的反应或认知过程产生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广泛存在,如视觉启动效应、听觉启动效应等。
启动效应的存在提示我们,先前的刺激可能会无意识地影响我们的后续反应。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刺激:包含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图片、文字或声音。
2. 实验仪器:电脑、投影仪、键盘、鼠标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人。
2. 实验流程:a. 第一组:仅接受启动刺激。
b. 第二组:接受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
c. 第三组:仅接受目标刺激。
3. 实验操作:a. 在实验开始前,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
b. 按照分组情况,依次进行实验。
c.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对象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第一组(仅接受启动刺激)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较低。
b. 第二组(接受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较高。
c. 第三组(仅接受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与第二组相似。
2. 分析:a. 启动效应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产生了显著影响,验证了启动效应的存在。
b. 启动效应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存在关联时,启动效应更为明显。
这提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先前的刺激对后续反应的影响。
c. 启动效应的应用:启动效应在心理学、市场营销、教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启动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实验结论1. 启动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先前的刺激对后续刺激的反应或认知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启动效应
摘要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回顾负启动的研究:负启动与选择注意的关系;早期以抑制为主导的负启动研究成果,包括抑制的功能、负启动的时间历程、加工位置与个体差异以及实验情景和策略对负启动的影响;负启动的理论解释,包括干扰项抑制假说、情景提取解释和短暂辨别理论。
关键词 负启动,选择注意,抑制,情景提取
表1 典型负启动范式
控制条件 实验条件 启动 显示
B(目标) B M(干扰项) T
反应 B B 探测
显示 T T C
c 反应 T T
表注:黑体字为目标,空心字为干扰项,每次显示中,被试只对目标作出反应,而忽略干扰项。
2 负启动的研究现状
负启动的发现可以追溯到60年代,而对负启动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则开始于80年中期。从直觉看负启动现象似乎是注意的抑制在起作用,因此人们曾花了很大的功夫探寻负启动背后的抑制机中的功能
通常,人们假设注意的抑制是发生在选择期间,它用于减少当时无关项目的干扰[3-5]。因此,如果抑制有助于当前所作的选择,那么在选择之后的较短时间内负启动应当是存在的,并且一旦在给定的试验中完成选择后,负启动将逐渐消失。同样,如果抑制在注意选择期间起作用,那么负启动与干扰应当沿相反的方向变化,即有效的抑制越强,出现的干扰则越少。
在选择注意的条件下,被试要对一些当前出现的或潜在的刺激作出反应,同时避免对其它干扰绩效的刺激作出反应。研究选择注意的实验方法之一是启动程序。这种程序需要被试对探测刺激作出反应,探测刺激可能与先前(启动)刺激无关,也可能与之有关。启动效应是指对有关或无关的探测刺激的反应的延时或准确度发生变化。大量的实验表明启动效应有正负之分。负启动是指当一探测刺激与先前的启动刺激的一个忽略干扰项的维度相同或有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这个经典结论首先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演示的。他们发现当一个项目的字色相应于上一个先前字的字义时,需要命名这一有色字的字色的时间特别慢(如:前一项目为“红”,字色为绿;当前项目为“黄”,字色为红)。在典型的负启动任务中,给被试成对同时显示的一系列测试,如表1所示:对每一次显示被试都要对目标刺激(如:B)有选择地作出反应,同时忽略一个干扰项刺激(如:T)。在负启动任务的成对显示中,前一次显示称为启动显示,后一个显示称为探测显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就是启动显示的干扰项。在控制条件下,探测显示和启动显示的目标与干扰项均无关。负启动条件下比在控制条件下对测验显示的反应时变慢量(或准确度下降量),即为负启动效应测量的指标。尽管负启动是在Stroop任务中首先发现的,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负启动也可以在任何一个以项目接项目为基础的测量程序上产生[4]。Tipper和Cranston的研究[3]表明,当被命名的字母与启动显示中被忽略的字母相同时,两个重叠字母的辨认测验显示,对目标的反应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之后在任务为辨认两个重叠的自然物线条画面的研究中,对目标的反应也出现了相似的效应。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题1.“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2.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3.资源限制加工: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加工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否则材料加工就要受到影响4.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区分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5.表征:广义表征是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特征或者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的关系或过程;狭义的表征是指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及其组织方式也即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过程可分为表征的内容和表征的形式6.本意表征:提供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的信息,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并且是以坐标表贮存的,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容客体的精确表象:判断一个包含直接的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判断更高的上级概念的句子: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过程,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心理认知或过程9.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认知角度来看,表象是当前不存在的事物的一种只是表征,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10.情景记忆: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情景的记忆,接收和贮存有关于个人信息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那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11.自下而上加工:是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力加工或资料驱动力加工。
:知觉生成开始于整体的组织,然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即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加工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这也叫做整体优先效应13.自下而上加工:由有关对象的一般知识〔概念〕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称概念驱动力加工。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
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
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
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_4850字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_4850字突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而我们理解联想机制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对测量方式的改进。
几十年前,唯一研究联想的方法是向众人提问,比如“当你听到‘天’这个词时脑海中最先出现的词是什么”,研究者记录了不同回答出现的频率,比如“夜晚”、“晴天”,或者“日间长”等。
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发现,看到一个词时,人的思维就会立刻产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可测量的,同时,很多相关词汇会被激发出来。
如果你最近看到或者听到“喝__”这个词,你可能会填上偏旁为“氵”的“汤”字而不会填成“场”。
当然,如果你刚看到了“运动__”这个词,你可能就会填上“场”字了。
我们将此现象称为启动效应,也就是说“喝”这个概念在“汤”之前出现,“运动”先于“场”出现。
启动效应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果你的脑海中此时有“喝”这个概念(不论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点),恰好此时有人低声跟你说了“汤”字或者在你前面远远的地方放上一碗汤,你肯定会比平时更快地意识到“汤”这个词。
当然,你脑海中首先出现的不仅有汤这个概念,还有与食物相关的很多概念,包括猪肉、饿、脂肪、饮食和饼干等。
如果最近用餐时几乎都是坐在摇晃的餐桌前吃饭,你的脑海中还会首先浮现摇晃这个概念。
此外,启动联想的概念也能引起其他概念,尽管这种能力不算强。
就像是池塘里的涟漪一样,概念的激活也是由联想概念这张大网上的一小部分向外逐渐扩展开来的。
这个涟漪效应现在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探索之一。
关于记忆理解的另一项重大突破,是研究者发现启动效应不只限于概念和词汇。
当然,单纯通过有意识的经验,你是无法了解到这一点的,但你一定要接受这个另类的想法,即你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
在一项实验中,心理学家约翰·巴奇(JohnBargh)和他的同事们让纽约大学的数位学生从一个包含5个单词的词组中(例如“发现、他、它、黄色的、马上”)挑出4个单词来重组句子。
心理学中的prime effect
一、Prime effect的定义Prime effect即“启动效应”,是指外部刺激或暗示能够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
这个概念最早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被提出,并逐渐被心理学家们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Prime effect通过潜移默化地激活个体的某种心理构念,从而影响其后续的认知加工和行为反应。
Prime effect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Prime effect的类型1. 行为Prime effect行为Prime effect是指外部刺激或暗示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个体受到某种特定的行为激活时,其会更有可能采取与该行为相关的行为。
一项实验中,被试在观看电影后被安排完成不同的任务,结果发现,被观看浪漫电影的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展现出更为浪漫的行为。
这种行为Prime effect进一步证实了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2. 情绪Prime effect情绪Prime effect是指外部刺激或暗示对个体情绪状态产生的影响。
研究显示,暗示以及身边的情绪氛围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和表达。
当个体在情感上接受到积极的Prime刺激后,其会更倾向于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表达。
在心理治疗中,临床心理学家常常利用情绪Prime effect来调整患者情绪状态,帮助其缓解焦虑和压抑情绪。
3. 认知Prime effect认知Prime effect是指外部刺激或暗示对个体认知加工过程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被试接收到某种与特定知识、概念或经验密切相关的Prime刺激后,其在后续认知任务中会表现出更快速、更准确的认知加工。
这一发现为Prime effect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认知加工机制的理解。
三、Prime effect的机制1. 神经生理机制神经科学研究发现,Prime effect的产生与大脑神经网络的活动密切相关。
启动效应:潜意识的刺激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拓展启动效应的应用领域
• 了解潜意识刺激如何影响认知和情感
• 探索启动效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
反应
性
• 揭示启动效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为心理学、广告营销、教育等领域提
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启动效应研究的技术创新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启动效应
• 使用脑成像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等
• 深入了解启动效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数据解读的注意事项
• 要客观地解读实验结果
• 避免过度解释实验数据
03
潜意识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及其
机制
潜意识刺激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潜意识刺激影响认知加工
• 提高警觉性、影响注意力分配等
• 这些影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也可能在长期内逐渐累积
潜意识刺激影响决策过程
• 改变风险评估、影响选择偏好等
• 这些影响可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更加明显
• 通过启动效应影响我们的认知和
• 也可能来自于内部生理反应
• 这些刺激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
行为
我们的行为
• 启动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先
前接收到的刺激对后续行为的影响
启动效应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接收到的刺激对后续行为的影响
•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行为的改变
• 也可能表现为认知的改变
启动效应的表现形式多样
• 激活大脑相关区域、影响神经递质释
• 改变心率、影响血压等
放等
• 这些影响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加明
• 这些影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也可
显
能在长期内逐渐累积
04
启动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
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启动效应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研究启动效应的实验一般都包括两个阶段: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如词、图形或面孔等;然后在测验阶段呈现残词、模糊词、速视词或图等残缺的知觉或语义线索,要求被试命名或辨认;⏹测量指标是被试的认知倾向、操作速度或准确性的改变,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等⏹若被试对先前呈现刺激的命名时间或辨认正确率大于未学习过的控制刺激,就认为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的刺激产生了启动。
⏹其与传统的记忆测量方法(又称直接测量),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有所不同,它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学习过的信息,而是对任务的操作结果进行测量(又称间接测量),通常所用的方法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和自由联想等。
双任务(dual-task)实验范式⏹如果完成两项任务需要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参与,那么,同时进行这两项任务时每一任务的成绩将比各自单独进行的情况下要差。
⏹如果某一认知任务(如推理、言语理解)依赖于短时记忆,那么当被试在完成认知任务时同时记一些数字(占用短时记忆)时,随着被试要记住的数字量的增加,被试的成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3个数字时,各种认知任务成绩基本上未受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6个数字(接近正常人的记忆广度)时,认知任务成绩均虽然明显降低,但没有预想的差。
⏹要求被试在进行数字记忆广度任务(0-8位,出声复述)的同时完成一项推理测试,随着记忆负荷的加大,推理所需时间明显增加,但其时间仅延长约35%,且错误率始终维持在5%左右。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包含一个中央执行(central executive, CE)控制器,以及至少两个从属的子系统:语音环(phonological loop, PL)和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VSSP)。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主要区别⏹工作记忆强调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操作和保持的同时性,而短时记忆则只强调信息的(被动)储存。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摘要:文章从启动效应的分类、神经生理机制、理论解释、实验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启动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启动效应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最后,对当前研究启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评。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基线启动效应是目前认知心理学和记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E.K.Warrington和L.Weikrantz[1]在对健忘症病人进行记忆实验研究时发现:呈现一系列常用词让病人学习,给出所学词的词根或部分线索让病人把它填成一个单词,其成绩明显优于让其回忆或再认刚才所学词时的成绩。
这一现象说明健忘症病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尚保存对所学字词的记忆,但是他们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却表现出不自觉的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Cofer[2]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后来,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研究也发现了这种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的界定及分类目前关于启动效应虽没有严格而统一的定义,但已基本上达成一致,即认为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项目对随后刺激项目或与其相关的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所产生的易化现象,或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启动效应可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1.1根据启动效应所起作用的方向一般先前呈现的刺激效应对后来呈现的刺激效应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也称为促进性启动效应。
而起抑制性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早期,心理学家对启动效应的认识仅局限于正启动效应。
直到1977年Neil在试验中发现启动刺激中的干扰项作为探测刺激中的目标时产生抑制效应,并将其称为负启动,心理学家才开始关注负启动。
近年来,负启动成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
1.2根据前后呈现的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关系直接启动,也叫重复启动,指前后呈现的刺激项目完全相同,即后呈现的探测刺激完全相同于先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知识之启动效应
【导读】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在生活中,为了记住某件事情,可以用一个特殊的词语或者动作与之联系起来,应用很多。
(来源心融网)
打一套降龙十八掌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总是忘记有没有锁门。
同事就告诉他一个秘诀,每次锁门时,做一个醉拳的动作,就可以记住了。
后来,这哥们在锁门前必须要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才能安心离开。
笑话归笑话,这个方法确实管用。
记住降龙十八掌显然比记住锁门这件小事更加容易。
而降龙十八掌则使锁门的记忆更容易被提取。
这种效应心理学上叫做“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什么是启动效应
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举个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
比如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其中包含一个“河”字(之前的刺激),虽然并不需要被试记住都有哪些字,但是在下面的任务中,如果要求被试写出一个含有三点水旁的字时,被试更倾向于写出“河”而不是其他字(对同一刺激的提取)。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颇爱听周杰伦的歌,但是周董的歌词实在是太难听懂
了,没办法我对着歌词听了一两遍。
这之后那些之前听起来模棱两可的歌词,就非常容易被识别,至少笔者再没有把《完美主义》歌词里的“周杰伦周杰伦”听成“小贱人小贱人”。
启动效应和记忆
启动效应和记忆关系非常紧密,甚至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的发现就是基于对失忆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
1968年,Warrington和Weiskrantz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再认出以前学习的单词,但是在补笔任务中,却同正常被试表现出一样的成绩,而且这一现象甚至在间隔7天后依旧存在。
所谓补笔任务就是要求被试用头脑中第一个出现的词补全词干,比如uni__,被试可能补全为“unit”或“unicorn”,如果之前被试看到的词为“”,受到启动效应影响被试可能补全为“unicorn”而非更常见的“unit”。
一般认为,这一过程不需要被试具备记忆能力,只需要“下意识”就可以了。
由此研究人员认为存在一种不依赖意识的记忆,并称之为“内隐记忆”。
现在普遍认为,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
启动效应的用处
既然和记忆有关系,那么能够帮助改善记忆才是王道。
记忆是一个包括加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我们平时经常碰到“提笔忘字”的情况,并非由于这个字没有存储在大脑中,而是由于缺乏提取线索。
事实上启动效应以及内隐记忆确实有帮助改善记忆的一方面,确切地说,是帮助完善信息提取机制。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加工编码信息时的情景和试图提取信息时的情景很好匹配时,记忆能力最强。
一种叫做“地点法”的记忆方法似乎很有用,这是一种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序列相联系来记忆一系列名字或客体的方法。
比如当你需要记住一个杂货单的时候,你只需要在内心将其中每个项目沿着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线顺序排列。
以后需要提取这个信息单的时候,你只需要回想这条路线就好了。
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使用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更为存在争议的是行为启动(Behavioral Priming),因为如果它确实存在,某些词语暗示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的行为。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为争议较大,就暂时不提及了。
鉴于启动效应有这般功效,对于一些比较容易遗忘的事情确实可以考虑通过它来辅助记忆提取,至少在记住锁门这件小事上,这事情还是靠谱的。
不过,降龙十八掌确实过分了,下次我们可以试试倒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