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居住区道路规划》

(c)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 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 等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 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d)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 设施。 (e)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 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 离不小于3米。
整理ppt
汽车坡道最小净高《汽设规》规定不小于2.2m。因地 下汽车库经常与地下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等设备 用房毗邻,汽车坡道同时会兼做设备用房设备安装进出 口,所以此时设计净高应大于2.5m为宜。汽车坡道应有 良好的排水措施,通过实践,汽车坡道如设三道截水沟效 果非常好
在坡道开始站设一道截水沟,在设计0.1m~0.15m高反 坡段,有效防止室外水漫流进车道内。中间坡道开口部 位以内设计一道截水沟,把开口部位的雨水排出,坡道末 端设一道截水沟,把其它溅进或汽车带进的雨水排出。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金沙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分流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混行: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理论,居住区内各级
道路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交通特征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局部分流
整理ppt
居住区静态交通的组织
一、居住区自行车停放组织 1、集中式自行车库 2、单间式自行车库 3.简易开敞式自行车棚 4.住宅底层自行车库
民的活动特征相符。
整理ppt
汽车停车设计
整理ppt
地下停车库设计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人行道严
居住区规范【精选文档】

居住区道路及消防规范一、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合适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应进行阻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4.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5.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二、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三、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
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
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六、车道1.道路纵坡1。
1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九、场地排水坡度1。
各种场地的使用坡度(%)树木与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水平距离(m)十一、其他心理安全距离: L=3.0m谈话距离: L〉0.70m座椅:高0。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居住区设计规范2024
首先,居住区的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合理
布局各类设施和建筑物,确保居住区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合理。
其次,居住区内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应当满足交通运输需求,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交通出行环境。
道路宽度、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等设
施应当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和设置。
再次,居住区内的绿地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休
闲和健身的需求,满足居民的生活和社交需求。
公园、花坛、散步道等设
施应当根据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区域特点进行合理设置。
另外,居住区内的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应当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和防灾
防护要求。
建筑物的高度、户型设计、绿化面积等要素应当按照规范进行
设计,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居民的安全。
此外,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应当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如供水、供电、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应当满足居民的需求,确保正
常运行和便利使用。
最后,居住区的管理和服务要求应当明确和规范化,确保居民的权益
和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居住区的物业管理、公共设施维护、安全防护等服
务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总体而言,居住区设计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创造
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2024年的居住区设计规范主要从总
体规划、交通设施、绿地和公共空间规划、建筑物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配
套和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标准

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标准包括以下方面: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道路宽度:小区住宅道路的宽度应根据预计的交通量进行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单向行车道宽度应在3-4米之间,双向行车道宽度应在6-8米之间。
如果道路是主干道,宽度应增加至8-10米以上。
车道数量:根据小区住宅道路的交通量和通行需求,设计合适的车道数量。
一般情况下,住宅区车道数量不宜少于2个。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居住需求,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规划范围1.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确定规划范围,明确区域边界。
2.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居住区的面积和户数。
3. 参考周边设施和交通条件,确定居住区的位置和主要道路布局。
二、规划原则1. 人性化原则: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2.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居住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合理的居住区布局和功能配套。
3.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居住区布局1. 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布置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道路交通布局: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方便居民出行,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3. 公共空间布局:合理布置公园、广场、游憩设施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居住的舒适性。
4. 社区设施布局:合理设置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社区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四、建筑设计1. 统一风格:居住区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形成整体的城市形象。
2. 绿化设计:注重居住区的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设置宜人的休闲空间,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3. 阳光照明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立面、采光窗,保证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足够的自然光照。
4. 建筑红线控制: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密度,确保建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环境保护1. 噪音控制:合理设置隔音设施,控制居住区内噪音的传播和污染。
2. 污水处理: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对居民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3. 生活垃圾处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

• 一、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四级
•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第二级:小区主路
第三级:小区次级
第四级:小区小路
•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作用:联系居住区内的各个小区,并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 道路网络.
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 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3、人车局部分流
金沙
第三节 居住区道路绿化
1.居住区道路 2.小区主路 3.小区次路 4.宅间小路
a.种行道树,满足交通; b.遮荫、滞尘、隔音栽植。 a.种行道树、开花树种; b.满足运输、滞尘需要。 a.开花灌木 b.满足消防、救护、人行。 a.遮荫栽植、装饰性栽植; b.创造优美宁静的居家环境。
3、住宅区停车场的设置
(1)底层车库
(2)半地下车库
(3)全地下车库
(4)路面停车
4、停车场绿化设计
• 地面停车场包括露天停车场和车库两种 • 露天停车场有三种:
第一种是周边式绿化 第二种是树林式停车场 第三种是建筑前绿化
• 车库一般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 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主次分明、结构清楚
4)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
5)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 险等特殊需要
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 1、 人车混行
• (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
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
• (4)集中式自行车库的位置宜选择在住宅组团的主要出 入口处,或住宅组群的院落入口处,那里是居民上下班的 必经之处,与居民的活动特征相符。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强制性条文)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
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示。
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
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他用地不参与平衡;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3规定。
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人)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
5.0.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2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5.0.5.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
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5.0.6-1的规定;表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控制指标(%)注: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8d784c730508763230121289.png)
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道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编辑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普智的多样化4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阻隔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7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8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雨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 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路要求控制7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人性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4在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6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停车位居住区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民区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居住区竖向与道路

7
8
9
5、人车分流
• 人车分流可为行人提供舒适环境 ,减少 步行距离。
• 主要步道可结合景观轴线及绿化廊道设 置。
• 小区入口人车可分流 、合流。
10
11
12
13
15
二、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的内容
• 1 、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利用地形, 满足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前期) 。
• 2 、 确定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 , 以及道路的 坡度、 曲线半径等;
• 3 、 确定建筑的定位、正负零标高及室外地坪的 规划控制标高、室外排水方向。
• 4 、 结合建筑物布置、道路交通、工程管线敷设 , 设计居住区内其他用地的标高与坡度;
• 5 、 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位 置。
• 组团级道路: 一般人车混行 ,路面宽度为3~5m , 为满足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 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小于8m , 采暖区则不小于10m 。
• 宅间小路: 考虑机动车辆低速缓行的最小通行宽度要求 , 以及行人步行的舒 适性,一般为2 . 5~3m。
4
3 、居住区 、小区入口及道路技术要求
•
车行入口一般宜放在次要道路及支路上。
• 离主要路口距离大于70米(弧线路沿切点以外)
• 人行人口与车行入口可分开设置或合并设置 , 各有利弊。
•
道路线形要考虑通车速度 ,转弯半径不宜过小
(大于20~50米) ,路口半径不小于6米
• 尽端道路长度不超过120米 ,在末端、中部结 合停车场地设回车场。
• 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如下。 • (l) 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 ,双车道宽6~6.5m。 • (2) 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 • (3) 人行道设于车行道的一侧或两侧 ,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合理规划设计的城市居住区应当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要评估地形地貌,是否存在山坡、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
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元素,既能增添居住区的美感,又有助于打造独特的生态环境。
比如,临近河流的区域可以规划休闲步道和亲水平台,靠山的地方可以设计成与山体融合的景观带。
交通便利性也是关键要素之一。
居住区周边应当有完善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以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出行。
同时,要考虑公共交通的覆盖,如公交线路、地铁站等,方便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停车场的规划也不能忽视,要根据居民的户数和车辆拥有量,合理确定停车位的数量和位置。
在功能布局方面,要做到合理分区。
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等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避免相互干扰。
例如,将商业区集中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段,方便居民购物;学校和幼儿园要靠近居住区,保障孩子上学的安全和便捷;医疗设施要分布均匀,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救治。
建筑设计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风格应当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同时也要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建筑的高度、密度和间距要合理,以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户型设计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此外,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化景观的打造对于提升居住区的品质至关重要。
要有足够的绿地面积,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形成四季有景的效果。
公共绿地可以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同时,要注重景观的细节设计,比如小径的铺设、花坛的布置等,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居住区正常运转的保障。
水、电、气、暖等供应系统要稳定可靠,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要高效环保。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篇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10 管线综合10.0.1 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在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还应设置供热管线,同时还应考虑燃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智能化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
10.0.2 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0.2.1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10.0.2.2 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
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宜符合表10.0.2—1和表10.0.2—2的规定;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表10.0.2-1注: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3.0m;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③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10.0.2.3 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
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10.0.2.4 应考虑不影响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震动及重压。
各种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10.0.2-3规定;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m)表10.0.2-3注:①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1.0m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1.5m;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2.5m,管径大于或等于300mm时为3.0m,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m。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8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9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除这些功能外,道路对设计的影响? 道路如何影响住宅、公建、设施的布局与景观的设计?
(1)各类、各级道路是交通的基本表现形式——满足各类车辆、行人交通需求 (2)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住宅、配套设施、绿化、附属设施的布局 (3)联系居住区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等级道路的衔接 (4)是保障各区正常运行的基础——各级各类构成要素 (5)是居民对住区环境最直观的感受—道路绿化、景观
11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不同类型交通的尺度、走向、线型、与建筑及景观的关系 兼具多项功能道路设计——? 单一功能道路设计——?
1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按交通方式分 (1)步行交通 (2)非机动车交通 (3)机动车交通
主要附属道路:居住街坊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 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2、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定位
(1)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15、10、5分钟生活圈,不含居住街坊。 (2)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15、10、5分钟生活圈+街坊
宏观层面——对外
(1)融入城市交通系统(窄街区、密路网),尤其是公共交通。 (2)营造城市公共空间(道路、广场、城市级步道、人工铺地等) (3)安全(标准)、便利(设施)、舒适(设计)、宜人(尺度)
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居住区道路设计规范、消防通道规范及园路设计规范

居住区道路设计规范、消防通道规范及园路设计规范目录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共7条)二.消防车道设计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3.消防车道设计要求4.消防登高面设计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四.山区道路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六.道路构造设计七.道路构造参考八.透水路面九.嵌草砖路面十.丙烯酸聚氨路面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1.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和管线敷设。
2.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连系畅通、安全、避免走回头路。
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车、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3.居住区内的道路应人车有序。
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规模较大的小区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
机动车道路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防行车交叉)。
4.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
并应设置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
5.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并符合一下规定:①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角度不宜小于75°;②距城市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70m;③与人行道、过街天桥、人行地道的边缘线不小于5m,若有条件的最好为30m;④距地铁出入口、公交站边缘不小于15m,若有条件最好30m;⑤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0m;⑥距立交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6.人员密集建筑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交通。
7.有货物装卸的公建应设置装卸车位。
尺寸为3.5*7.0(m),装卸车位不得占用道路及影响环道通行。
二.消防车道设计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①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②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500㎡的甲类库房;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①超过3000座位的体育馆;②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③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展览馆;④一座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甲、乙、丙类库房;⑤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500㎡的乙类库房;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
居住区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的类型居住区内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
车行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
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
在人车分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互不干扰,车行道与步行道在住区中各自独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此时的步行道往往具有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
在人车混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道几乎负担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所有交通功能,步行道则多作为各类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的内部道路和局部联系道路,更多地具有休闲功能。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道路设计规范

小区道路设计规范8.0.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8.0.1.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8.0.1.2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8.0.1.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8.0.1.4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8.0.1.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8.0.1.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8.0.1.7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0.1.8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8.0.1.9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8.0.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8.2.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8.0.2.2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8.0.2.3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8.0.2.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8.0.2.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3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引言居住区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合理的道路规划不仅关乎居民的出行便利和交通安全,还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旨在为规划者提供参考,以创建一个功能齐全且安全的居住区。
1. 人性化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以人为本,追求人性化的考虑,使居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
1.1 步行者优先在设计居住区道路时,应以步行者为主要考虑对象。
鼓励步行,提供便利的行人通道和人行道,缩短步行距离,减少人与车辆的冲突。
合理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确保行人过马路的安全。
1.2 人车分流尽量减少机动车与行人的交叉,通过人车分流的设计,提高交通安全。
例如,设置封闭小区,仅允许居民车辆进入,限制外部车辆流量。
同时,合理设置车辆通行道路,减少车辆拥堵,并提供配套的停车位,方便居民停放私家车辆。
1.3 设计人性化交通设施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应考虑到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增设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无障碍电梯,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
设置儿童安全通道,保障儿童的出行安全。
此外,还可以设置休息区、公共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休憩和社交的空间。
2. 环保可持续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符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 绿色规划在道路规划中,应保留现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绿地和树木,提高居住区环境的质量。
合理规划绿色带和景观区,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2 节能减排通过设计合理的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并加强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的建设。
2.3 水资源管理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管理。
合理规划雨水收集设施和景观水系,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应考虑水资源的再利用,如设置生态湿地用于水的净化和再生。
3. 安全优先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以保障居民的安全为首要目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1.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周围往往是城市级的生活性和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这些道路起着联系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与居住区的作用。
居住区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
当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口时,其出口间距应在150米以上。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应尽可能采用正交,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
当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角超出规定时,可在居住区道路的出口路段增设平曲线变道来满足要求。
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地区,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
此外,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以及利于治安保卫。
4.为了体现居住区规划设计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及考虑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及老年公寓等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以满足轮椅车和盲人的出行需要。
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用地有条件时最好按不同的回车方式安排相应规模的回车场,如图3-43所示。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7.在多雪地区,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区内道路可酌情放宽;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以道路本身技术设计要求而言,抗震设计设防基本烈度起点为八度;对于地基为软性土层、可液化土层或易发生滑坡的地区,道路抗震设计起点烈度为七度。
8.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的停放问题,以适应城市居住区内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的情况。
9.居住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区(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3-14。
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要求控制。
居住区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距离居住区内道路边缘建筑物、构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主要是考虑在建筑底层开窗开门和行人出入时不影响道路的通行及一旦楼上掉下物品也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安全,且有利于安排地下管线、地面绿化及减少对底层住户的视线干扰等。
对有出入口的一面要保持较宽的间距,为的是在人进出建筑物时可以有个缓冲的地方,并可在门口临时停放车辆以保障道路的正常交通,具体规定见表3-15。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