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蒯通,说韩信曰”阅读答案附译文原文及翻译
《史记·老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老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65a24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8.png)
《史记·老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老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老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老子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b47c8a37be23482fb5da4c14.png)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下面是分享的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蒯通说韩信的内容介绍在韩国攻破齐国之后,想要养精蓄锐的时候,刘邦一直催促他出兵,但是韩信依旧驻扎齐国。
这时候,蒯通出面劝告,想要让他拥兵自立。
蒯通跟韩信说:“我听说只要是勇猛和谋略过人的臣子都会让君主感到威胁,而且只要是功劳高过君主的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赐。
如今你已经有了让汉王感到威胁的威信,这种功劳得不到赏赐,那么你想去投靠楚霸王?霸王这人不会信用;假如你还想回归汉王的话,汉王对你感到畏惧。
所以说,那么大的功劳,又有何安身之处。
”韩信听完之后,并没有做出决定,只是说:“先生你暂且回去,容我再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之后,蒯通看没有动静,就再次去劝说韩信,说道:“能够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才是成功的开始;能够有所谋划的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要果断的处理事务,行动缓慢就会影响到整个大业。
把心思都放在枝节上,就会把天下大事给遗漏掉;明知该怎么做,却不敢果敢行动,这往往就是做事失败的原因。
常言道:徘徊不定的狮子,还不如一只身怀剧毒的蝎子;停滞不前的千里马,还不如缓慢前进的老马。
这些话都表明做事情说做就得做,决不能犹豫,不能错失良机,毕竟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希望能够好好想想。
”虽然韩信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背叛汉王,毕竟是汉王一手提拔了自己,自己不能做出背信义的事情,因此韩信拒绝了他的劝告。
历史上的蒯通是废柴吗观看韩信,我们会发现他光辉笼罩,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却忽视他背后的谋士,其中就有蒯通这么一个人物。
蒯通本人其实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奈何他遇到了韩信,韩信本人的政治天赋并不高,由于韩信的优柔寡断,错失称王良机。
因此,很多人蒯通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废材”一个,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蒯通,真的是“废材”吗?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
韩信文言文逐句翻译
![韩信文言文逐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50f50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1.png)
原文:淮阴侯韩信者,齐人也。
始为布衣,贫无立锥之地。
然信常有大志,欲求辅佐明主,以安天下。
信虽贫,然志不可夺,乃访求天下奇才,欲与之共谋大业。
韩信虽为布衣,然其才智过人,人莫能知。
信尝从人寄食,屡遭轻视,然信不屈。
人或劝信归乡,信笑曰:“吾所以去乡者,非吾志不遂,盖时运未至也。
”及项梁举义,信从之,遂为项羽部将。
项梁败,信归项羽。
项羽虽知信之才,然不重用。
信知项羽不能成大业,遂亡去。
信亡至楚,楚怀王闻其名,召见,拜为郎中。
信虽为郎中,而楚怀王不甚礼遇。
信曰:“王虽拜我为郎中,然吾之志未遂,岂肯久居人下?”遂辞去。
信至齐,齐王田荣闻其名,召见,以为齐国之师。
信为齐师,齐地大定。
齐王田荣见信之才,欲以为相,信辞不受。
信遂至赵,赵王张耳闻其名,召见,拜为赵国之将。
信为赵将,赵地大定。
赵王张耳欲以为相,信又不肯受。
信之才,天下莫能及。
然信非但才高,其心亦坚。
信虽屡遭轻视,然其志未改,终成大业。
信既为赵将,遂东伐燕。
燕王哙闻之,乃降。
信遂西攻代,代王赵武灵王闻之,亦降。
信乃还赵,赵王张耳封信为齐王。
信为王,齐地大治。
信善用兵,多奇计,出奇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信既得齐,乃西向攻楚,与楚霸王项羽决战于垓下。
楚霸王项羽,天下雄杰,勇猛无比。
然项羽虽勇,而智不及信。
信与项羽决战,项羽大败。
信遂乘胜追击,项羽遂败走乌江,自刎而死。
信既灭楚,遂北定燕、代之地。
信之威名,震于海内。
汉王刘邦闻信之才,遂封信为楚王,封地楚地。
信为王,尽忠汉室,辅佐刘邦,平定天下。
汉王刘邦封信为淮阴侯,赐以万户之封。
信虽贵为侯,然其心仍如故,不忘天下百姓。
信居楚地,常有忧天下之心。
信知天下虽定,然百姓未安。
信曰:“吾虽为侯,然天下未定,吾心不安。
”遂上书汉王,请以千金之赏,招募勇士,平定天下。
汉王刘邦闻信之请,大喜,遂许之。
信乃募得勇士,分兵三路,北击匈奴,南定巴蜀,西伐秦地。
信之军,所向披靡,天下大定。
信之才,非但用兵如神,其谋略亦过人。
《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77f00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7.png)
《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晁错者,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e78e6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2.png)
《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
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
”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
”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
”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
今市令来言曰市乱。
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
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
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
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子产者,郑之大夫也。
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二年,市不豫贾。
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四年,田器不归。
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庳:bì,矮小。
梱:kǔn,门槛。
韩信受辱文言文翻译全文
![韩信受辱文言文翻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09ea3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3.png)
淮阴侯韩信者,齐人也。
其少时,家贫,不得为士。
然其心有志,欲立功名,乃从其兄信,游于齐,欲求见齐王。
齐王不礼,乃囚之。
信乃为奴于市,受辱于众。
信之受辱,非一日之故也。
自其兄信游于齐,信即欲见齐王,而齐王不礼。
信知齐王之无信,非能用其才,乃辞去,而西归楚。
及至楚,楚王项羽亦不礼,囚信于营。
信知项羽之无信,非能用其才,乃又辞去,而北归汉。
汉王刘邦闻信之才,欲以为将。
信乃说汉王曰:“臣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臣虽不才,愿大王以臣为马,试之。
”汉王笑曰:“善。
”乃拜信为将。
信受拜,欲试其才。
乃选精兵,令出奇兵,以袭赵。
信知赵王耳不贤,赵将陈余亦非良将,乃以轻兵袭赵,大破赵军。
信之才,始得显于天下。
信破赵之后,遂北击燕。
燕王臧荼闻之,乃举兵迎信。
信至,与臧荼战,大破之。
信之才,益显于天下。
信破燕之后,复东击齐。
齐王田荣闻之,乃举兵迎信。
信至,与田荣战,大破之。
信之才,益显于天下。
信之才,既显于天下,汉王刘邦乃益信之。
乃封信为齐王,以镇齐地。
信虽为王,而心未尝忘其受辱之事。
信之受辱,乃因齐王与楚王之无信也。
信虽受辱,然其志不屈,终成大业。
信之才,非一日之功,乃积年累月,忍辱负重,方显于天下。
信之受辱,实为千古之奇闻。
然其忍辱负重,奋发向前,终成一代名将。
此乃韩信之所以为韩信也。
今译:淮阴侯韩信,是齐国人。
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不能成为士人。
但他内心有抱负,想要建立功名,于是跟随他的哥哥信,在齐国游历,想要见一见齐王。
齐王对他不礼遇,于是将他囚禁。
韩信就在市场上做奴仆,受到了众人的羞辱。
韩信遭受羞辱,并非一日之故。
自从他的哥哥信在齐国游历,韩信就想见齐王,但齐王对他不礼。
韩信知道齐王无信,不能任用他的才能,于是辞去,返回了楚国。
到了楚国,楚王项羽也对他不礼,将他囚禁在军营中。
韩信知道项羽无信,不能任用他的才能,于是再次辞去,返回了汉国。
汉王刘邦听说韩信的才能,想要任用他为将领。
韩信就对汉王说:“我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原文白话文翻译)之蒯通
![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原文白话文翻译)之蒯通](https://img.taocdn.com/s3/m/3136c50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2.png)
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原文白话文翻译)之蒯通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原文之蒯通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
楚汉初起,武臣略定赵地,号武信君。
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
”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为令十余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甚众。
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
今天下大乱,秦政不施,然则慈父孝子将争接刃于公之腹,以复其怨而成其名。
此通之所以吊者也。
”曰:“何以贺得子而生也?”曰:“赵武信君不知通不肖,使人候问其死生,通且见武信君而说之,曰:‘必将战胜而后略地,攻得而后下城,臣窃以为殆矣。
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可乎?’彼将曰:‘何谓也?’臣因对曰:‘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好富贵,故欲以其城先下君。
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则边地之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降而身死’,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此臣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
”徐公再拜,具车马遣通。
通遂以此说武臣。
武臣以车百乘、骑二百、侯印迎徐公。
燕、赵闻之,降者三十余城。
如通策焉。
后汉将韩信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定三国,引兵将东击齐。
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
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
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度河。
齐已听郦生,即留之纵酒,罢备汉守御。
信因袭历下军,遂至临菑。
齐王以郦生为欺己而亨之,因败走。
信遂定齐地,自立为齐假王。
汉方困于荥阳,遣张良即立信为齐王,以安固之。
项王亦遣武涉说信,欲与连和。
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
第七十九节韩信的心很坚挺
![第七十九节韩信的心很坚挺](https://img.taocdn.com/s3/m/087587e77c1cfad6195fa7ab.png)
第七十九节韩信的心很坚挺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
于是,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
”韩信问:“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失败在于决断。
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
”韩信说:“好,那就有劳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蒯通看了看韩信的随从,那意思就是现在人太多,不方便说。
韩信也明白蒯通的意思,便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先都回屋休息会,我和蒯通先生聊会天。
还有,不要让别人来打扰。
”就这样,所有的侍者都下去了,而且门外的警卫也堵在门口,不许其他人去屋里打扰。
现在屋里只有韩信和蒯通两人了。
于是,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那是贵不可言啊!”韩信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是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聚起。
正当这时,天下人关心的只是灭亡秦朝罢了。
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野郊外,数不胜数。
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
然后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
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
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
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
以我估计,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
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
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能赢。
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
蒯通劝韩信语
![蒯通劝韩信语](https://img.taocdn.com/s3/m/4519101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a.png)
蒯通劝韩信语蒯通劝韩信语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韩信曰:“善。
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闲。
”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①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篮嗠,熛至风起。
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
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于京、索之闲,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
汉王将数十万之觽,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②败荥阳,伤成皋,③遂走宛、叶之闲,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觽,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④为百姓请命,⑤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愿足下孰虑之。
”注①集解张晏曰:“背畔则大贵。
”注②集解张晏曰:“折,耱败也。
北,奔北。
”注③集解张晏曰:“于成皋伤匤也。
”臣瓒曰:“谓军折伤。
”注④正义乡音向。
齐国在东,故曰西向也。
注⑤正义止楚汉之战斗,士卒不死亡,故云“请命”。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
《汉书·蒯通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汉书·蒯通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8f57b43b3567ec112d8aab.pn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
汉将韩信引兵将东击齐。
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
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
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
齐王以郦生为欺己而亨之,因败走。
信遂定齐地,自立为齐假王。
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
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
’且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信遂协通。
后信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乃诏齐召蒯通。
通至,上欲亨之,曰:“若教韩信反,何也?”通曰:“狗各吠非其主。
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
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上乃赦之。
至齐悼惠王①时,曹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
先生知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
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
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
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
’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
’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
臣请乞火于曹相国。
”乃见相国。
(节选自《汉书·蒯通传》)【注】①齐悼惠王: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汉高祖六年受封齐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B. 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C. 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D. 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同讳,即同名。
淮阴侯列传文言文翻译
![淮阴侯列传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33efd0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78.png)
淮阴侯列传⽂⾔⽂翻译淮阴侯列传⽂⾔⽂翻译 《淮阴侯列传》出⾃《史记卷九⼗⼆·淮阴侯列传第三⼗⼆》,作者司马迁。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淮阴侯列传⽂⾔⽂的翻译,欢迎⼤家的阅读。
原⽂ 原⽂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也。
始为布⾐时,贫⽆⾏,不得推择为吏,⼜不能治⽣商贾(经商)。
常从⼈寄⾷饮,⼈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数⽉,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
⾷时,信往,不为具⾷。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
信喜,谓漂母⽈:“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丈夫不能⾃⾷,吾哀王孙⽽进⾷,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若虽长⼤,好带⼑剑,中情怯⽿。
”众辱之⽈:“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
⼀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
项梁败,⼜属项⽻,⽻以为郎中。
数以策⼲项⽻,⽻不⽤。
汉王之⼊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三⼈皆已斩,次⾄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滕公奇其⾔,壮其貌,释⽽不斩。
与语,⼤说之。
⾔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南郑,诸将⾏道亡者数⼗⼈,信度何等已数⾔上,上不我⽤,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追之。
⼈有⾔上⽈:“丞相何亡。
”上⼤怒,如失左右⼿。
居⼀⼆⽇,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若亡,何也?”何⽈:“⾂不敢亡也,⾂追亡者。
”上⽈:“若所追者谁?”⽈:“韩信也。
”上复骂⽈:“诸将亡者以⼗数,公⽆所追;追信,诈也。
”何⽈:“诸将易得⽿。
⾄如信者,国⼠⽆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所事信;必欲争天下,⾮信⽆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
”王⽈:“吾亦欲东⽿,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王计必欲东,能⽤信,信即留;不能⽤,信终亡⽿。
”王⽈:“吾为公以为将。
”何⽈:“虽为将,信必不留。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蒯通(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蒯通(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ae375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6.png)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蒯通(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武信君乃引兵东北击范阳。
范阳令乃使蒯通[注]见武信君曰:“足下必将战胜然后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窃以为过矣。
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
可乎?”武信君曰:“何谓也?”蒯通曰:“今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重富贵,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为秦所置吏,诛杀如.前十城也。
君何不赍臣侯印,拜范阳令,范阳令则以城下君。
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使驱驰燕、赵郊。
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
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
”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
赵地闻之,不战以城降者三十余城。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二:武涉已去,蒯彻知天下权在信,乃说信曰:“天下初发难也,忧在亡秦而已。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
楚人走彭城,转斗逐北,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
汉王将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百姓罢极怨望,无所归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赵、燕,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
足下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后数日,蒯彻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彻。
因去,佯狂为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ttps://img.taocdn.com/s3/m/ba37920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58.png)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原文淮阴侯列传司马迁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②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③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④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⑤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⑥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假设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假设所追者谁?”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⑦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⑧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愿为假王便。
”⑨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假设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史记·郑当时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郑当时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9d2cce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3.png)
《史记·郑当时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郑当时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郑当时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郑当时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
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
僦,运送。
译文:郑当时,字庄,陈县人。
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
《史记·汲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汲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6b1ff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2.png)
《史记·汲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汲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汲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汲黯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
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馀,东海大治。
称之。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
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日:“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
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
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
及事益多,吏民巧弄。
上分别文法,张汤等数奏决谳以幸。
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
”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译文: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
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
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
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b8f68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1.png)
《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司马迁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淮阴侯列传 原文、注释、翻译
![淮阴侯列传 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6718250f01dc281e53af0af.png)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注:①布衣:平民百姓。
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
②无行:没有好的品行。
③推择:推举选用。
④治生商贾(gǔ):以做生意维持生计。
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
蓐:同“褥”,草席。
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注: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
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
②竟:到底、完毕。
③王孙:公子,少年。
对年轻人敬称。
译: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
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
”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②中情:内心。
③众辱:当众污辱。
④能死:不怕死。
⑤袴:通“胯”,两腿间。
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译: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
“齐人蒯通,说韩信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齐人蒯通,说韩信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71e58c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c.png)
“齐人蒯通,说韩信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齐人蒯通,说韩信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在各领域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齐人蒯通,说韩信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①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②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侯也,计者事之机也,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不如驽马之安步;’此言贵能行之。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洋察之。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③汉十一年,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④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22、下列成语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项为:()(2分)A、漂母之恩B、胯下之辱C、破釜沉舟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3、从文本第①段中可看出,导致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是□□□□(2分)24、文本①——④段中划线句理解错的一项是(2分)A、“先生:你暂且休息去吧,我会想念你的。
”B、能听取意见,是事情成功的征兆;能正确谋画,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C、我后悔没有运用蒯通的计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人蒯通,说韩信曰”阅读答案附译文
原文及翻译
①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②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侯也,计者事之机也,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不如驽马之安步;此言贵能行之。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洋察之。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③汉十一年,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④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22、下列成语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项为:()(2分)
A、漂母之恩
B、胯下之辱
C、破釜沉舟
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3、从文本第①段中可看出,导致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是□□□□(2分)
24、文本①④段中划线句理解错的一项是(2分)
A、先生:你暂且休息去吧,我会想念你的。
B、能听取意见,是事情成功的征兆;能正确谋画,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C、我后悔没有运用蒯通的计谋。
D、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
25、从文本的第①、②段中,简析韩信的性格特点。
(3分)
2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太史公曰这一段文字的三点内容。
(3分)
参考答案:
22、C(2分)
23、功高震主(2分)
24、A(2分)
25、①孤傲树敌多;②犹豫狐疑(患得患失);③知恩图报。
(3分)
26、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
逆。
(3分)
【译文】
齐国人蒯通劝说韩信道:臣下听说凡是武勇和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就很危险,功劳盖过天下的得不到应有的赏赐。
现在将军正拥有这种使君主感到震慑的威信,正挟持着这种不会受赏的大功。
您想投靠楚王吗,楚王不会信用;您想回归汉王吗,汉王感到畏惧。
那么将军您凭着这么大的声望和功绩,能到哪里去安身呢? 韩信听罢推托道:先生:你暂且回去吧,让我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劝说道:能听取意见,是事情成功的征兆;能正确谋画,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的智慧应表现在处事果断;行动迟疑往往危害事业。
专在枝节上用心思,漏掉天下大事;理智上明知该怎么办,却不敢毅然行动,这就是一切事情失败的祸根。
常言说:犹豫不决的猛虎,不如敢把毒刺螫向敌方的蝎子;徘徊不前的千里驹,不如稳步前进的劣马。
这些话都说明,可贵的在于说干就干。
要知道干一番事业,失败容易成功难;成功的时机很难得到,却又很容易丧失。
时机呀时机,错过了就不再来了。
希望将军仔细想想。
韩信听了还是犹豫,不忍心背叛汉王。
又自认为功劳大,汉王再怎么的总不会削夺他山东的封地。
便拒绝了蒯通的劝告。
汉朝建立后的第十一个年头,刘邦的夫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抓起来,在长乐宫悬钟的地方杀了。
临刑前,韩信感叹道:我后悔没有运用蒯通的计谋,落得被妇人小子诈骗暗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于
是韩信三族亲属都被刘氏王朝诛灭了。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
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
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