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的形成与发展
大都 市圈 的形成 和发 展是 现代 城市 化进程 的一 个 逐步形成 。 重要 特 征 , 是 2 世纪 世 界城 市 化 发 展 的主 导趋 势 。 12 高速公 路干线和 高速公 路网的建 设 也 1 . 8 年 代 以来 , 0 随着我 国城市化 进程 的加 快 , 高新 技术 的
哈 尔 滨 大 都 市 圈 的形 成 与发 展
’
臧淑 英 吕弼顺 李 继红 , ,
108 ; . 500 2 延边大学 地理 系 , 中国吉林 延 吉 13o ) 3o2
(. 1 哈尔滨师范 大学 地理 系 , 中国黑龙 江 哈尔滨
摘
要: 大都 市圈 的形成 与发 展是现代城 市化进程 的一个 重 要特 征。近几 年来 , 关我 国沿 海发 达地 区大 都市 圈 有
1 1 工 业 化 进 入 成 熟 阶段 .
2 哈 尔滨 发 展 大 都 市 圈 的条 件 和 机 遇
哈尔滨是 中国北方 一座 独具 特色 的名城 。全 市总 造业 中心 , 城市 的中 心 区发 展 成 为商 务 中心 。工业 大 向大城市 周边扩散 , 中心 区的商 务 活动 、 服务业 向周边 面 积 5 ,7k 2人 口 95. , 政 区 下 辖 7区 1 6 59 m , 3 3万 行 2县 强烈辐 射 。随着整个 区域 的发 展 , 二级 、 三级 服务 中心 ( ) 市 。哈尔滨 是 以重 化 工业 起步 的工 业城 市 , 同时 松
的实证研究成 果较多 。本文从哈尔 滨大都市 圈发展 的实 际 出发 , 揭示其发展所 具备 的条件 、 背景 和机 遇 , 出建 设 提 大都 市圈的 预期 模式及 主要战略措施 。
关键 词 : 大都市圈 ; 城市 化 ; 尔滨 哈 中图分类号 :2 1 1 F9 . 文献标识码 : A
【转】《哈尔滨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转】《哈尔滨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8年⾄2035年。
规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18-2021年,远期2022-2035年,远景展望⾄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
哈尔滨新区规划范围为493平⽅公⾥,包括江北⼀体发展区和江南政策协同区两部分。
江北⼀体发展区包括呼兰区利业镇、松北区松北镇和松浦镇,以及松北区对青⼭镇、乐业镇和万宝镇的部分区域,⾯积为398平⽅公⾥。
江南政策协同区为平房区全域,⾯积为95平⽅公⾥。
三、功能定位
按照“⾼能级开放、⾼质量发展、⾼品质⽣活”的发展思路,新区形成“四中⼼⼀⾼地”的核⼼功能定位:在哈尔滨新区形成以对俄全⾯合作为基⽯的科创中⼼、⾦融中⼼,⾯向东北亚的商贸会展中⼼,特⾊国际⽂旅中⼼和新兴产业集聚⾼地。
哈尔滨都市圈规划
3.1都市圈理论系统构建通过分析综合国内外都市圈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我们总结出了较系统的都市圈的发展研究基本理论观点。
3.1.1我国都市圈概念与界定的基本标准界定我国都市圈标准的基本原则:①都市圈更强调中心城市发达的城镇密集区域;都市圈圈层结构基本形成,副都心圈发育, 快速交通系统形成,社会经济联系密切;②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较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口不宜太小;③对于我国国情和新时代发展的特征予以充分考虑,如西部开发更需要以中心城市区域来支撑区域发展。
都市圈界定标准的要素:①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等级:我国100万人口的城市或人口不到100万的省会城市均形成了明显的都市圈,故为核心条件;②都市圈外围地区的标准:目的在于确定“日常都市圈”的边界,国外主要以通勤率为主要条件,主要建立在发达的私人交通基础上;我国私人交通不发达,通勤率本身不高,也没有统计数据基础,研究表明:在我国目前交通水平上“一小时左右时距”范围基本为“日常都市圈”范围;但考虑我国多山,不少河谷或山地大城市受地形影响,“日常都市圈”时距略大于“一小时时距”,而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地区的交通条件发展迅速,通行速度在不断提高,“日常都市圈”的时距范围也在扩大,故建议以周边城镇到中心城市“1.5小时左右时距”作为都市圈外围地区进入都市圈的条件;③外围地区划入以县为基本单元,有利于利用统计单位进行研究和管理,都市圈的划定目的主要在于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管理。
在综合参考国内外都市圈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中国都市圈的概念为:拥有一个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且临近150 km 左右半径的范围内至少1个中等城市规模以上的城市和多个小城市的城市区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地区,称为都市圈。
至少以2个相连的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密集区为大都市圈。
大都市圈密集发展的地区可以形成“特大都市圈”,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都市圈为特大都市圈。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3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65km2;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58km2。
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格局特点为“12918”,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富有活力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十八个聚集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一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
城市区位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市域城镇现状分布图人口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人口规模为347万人。
用地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93平方公里。
平均每人建设用地:84.4平方米/人。
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图人口规模:到2020年哈尔滨市人口规模达到495万人。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人。
城市总体规划图21世纪之初,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为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市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省现代化”的构想,因此,城市必须更新、扩展,从而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竞争的需要。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适应上述背景需要,对其周围关系密切的县(市)进行从新定位,从根本上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功能,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提高哈尔滨市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力。
市区行政区界范围示意图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城区产业空间发展:构建“一主五副”城市公共中心;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八大工业区。
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图规划目标:以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分阶段实施,整体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目标。
哈尔滨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及其圈层结构
哈尔滨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及其圈层结构作者:刘向阳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16期摘要:本文在剖析影响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了其空间地域范围,同时对哈尔滨都市圈的圈层结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都市圈;地域范围;圈层结构;哈尔滨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都市区、圈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地域发展的主要形态。
随着地区发展的宏观背景及自身条件的改变,哈尔滨都市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与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相比,城市化速度明显缓慢,城市化动力严重不足,需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和调控。
在此背景下,研究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地域范围、圈层结构及其地位,对于提高哈尔滨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解决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哈尔滨都市圈基本概况哈尔滨都市圈土地面积34882 平方公里,2006年底总人口868.1万人(表2-1),占全省总人口的22.7%,其中,非农业人口 575.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66.2(高于全省 52.6%和全国 40.5%的城镇化水平)。
总人口中哈尔滨城区总人口472.8万人,外围县市总人口395.3万人。
哈尔滨都市圈人口密度为 249人/平方公里,呈东低西高态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和交通干道沿线地区。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卫星城为重点,一般建制镇和集镇为支撑的三级城镇体系格局。
2006 年底哈尔滨都市圈生产总值为2672.8亿元,其中哈尔滨中心城区占78.34%。
实现工业增加值40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118.3亿元。
哈尔滨都市圈是黑龙江省的经济核心区,2006年底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0%,占全国的1.3%。
都市圈人均 GDP为 30789元,高于全省16268元和全国15973元的平均水平。
哈尔滨都市圈以占全省 7.7%的用地,容纳了 22.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3.0%的GDP。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黑政办综[2015]14号【发布部门】黑龙江省政府【发布日期】2015.06.16【实施日期】2015.06.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黑政办综[2015]14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6月16日《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
省公安厅2020年3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9%以上。
省教育厅2020年4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省人社厅、省教育厅2020年5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省人社厅省地税局2020年6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
省人社厅省卫生计生委2020年7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30%以上。
省住建厅2020年8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
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2020年9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7%,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7%,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2%。
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环保厅2020年10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兆以上。
省通信管理局2020年11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省民政厅2020年1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
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2020年13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达到62%。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20大都市圈
宾阳、武宣、金秀、上思、横县、灵山、浦北
20、成渝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重庆、成都
500万人口城市南充、绵阳
300万人口城市达州、宜宾、乐山
100万人口城市德阳、内江、自贡、泸州、遂宁
资阳、广安、广元、巴中、眉山
�
500万人口城市安达、
300万人口城市名水、林甸、富裕、龙江、泰来
100万人口城市讷河、德都、莫力、北安、
克东、依安、甘南、拜泉、林句、五大连池、
3、长春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长春、吉林
500万人口城市四平
300万人口城市松源、辽源、公主岭、梅河口、
磐石
800万人口城市天津
500万人口城市唐山
300万人口城市保定、沧州、秦皇岛、廊坊
100万人口城市涿州、三河、泊头、定州、
迁安、河间、任丘、安国、霸县、文安、唐县
6、石邯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石家庄、邯郸
500万人口城市德州、邢台
海阳、蓬莱、牟平、荣成、龙口
8、济维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济南、潍坊
500万人口城市淄博、泰安
300万人口城市滨州、东营、莱芜
100万人口城市肥城、诸城、寿光、青州、高密
章丘、安丘、沾化、惠民、沂水、曲阜
9、郑州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500万)郑州
500万人口城市洛阳、菏泽
100万人口城市舒兰、蛟河、双辽、榆树、德惠
扶余、乾安、农安、长岭、东丰
4、沈大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沈阳、大连
500万人口城市鞍山、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为实现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一体化、合理调配区域产业布局、使哈尔滨及其周围地区互动联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开展了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工作。
成果已通过省专家技术委员会及国内高层专家论证会的鉴定。
点击图纸放大一、发展定位1、国际定位:在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交往与合作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富有重大影响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2.国内定位:我国与东北亚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国际大通道和协调枢纽,东北地区城市群体中的主要核心群体。
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3.省内定位:黑龙江省省域经济、城镇发展的核心,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行"Y"形和"T"形的点轴开发模式的中枢灵魂,在促进全省的"南联北开"的发展战略中起关键作用的城镇群体。
二、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成为等级优化、类型完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化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这一区域性国际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三、规划范围哈尔滨大都市圈是指《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肇东市、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青冈、庆安、明水、绥棱、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0平方公里。
四、发展规模1999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20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27万,绥化部分493万2005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85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65万,绥化部分520万2020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620万,哈尔滨部分总入口1050万,绥化部分570万五、城镇体系发展目标促进城市规模结构合理化,城市类型完备,实现城市规模等级优化;完善城市职能结构,实现有序分工,功能互补;调整城市群体的空间结构,实现合理布局,促进大都市圈城市群体向网络比方向发展;协调规划和合理建设,完善大都市圈内的大型基础设施,提高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印经济效益。
哈尔滨五环规划方案
哈尔滨五环规划方案背景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中国东北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交通问题愈发显著。
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拥堵的情况下,急需出台一项有效的治理措施。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哈尔滨市提出了五环规划方案,旨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路网功能配套,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综述五环规划方案是指在哈尔滨市境内新建或改扩建5条环线高速公路,一条东北环、一条南环、一条西北环、一条中环和一条北环。
这五条高速公路将分布于哈尔滨市桥区、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和呼兰区等多个区域,形成一张密集、便捷、多样的“五环交通网络”。
五环规划方案细节东北环东北环起点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终点为哈尔滨市桥区。
全长约47公里,主要连接呼兰苏家屯开发区与哈尔滨市区域中心,以及哈尔滨市北部工业园区和哈尔滨国际机场。
计划通过丽华路、江南大道等多条城市干道,与哈尔滨市三环公路贯通连接。
南环南环起点为哈尔滨市南岗区,终点为哈尔滨市道里区。
全长约36公里,是哈尔滨市首条环线高速公路工程,主要连接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呼兰区等多个区域,贯通原哈尔滨市城市快速路和南岗区快速路。
西北环西北环起点为哈尔滨市道里区,终点为哈尔滨市香坊区。
全长约45公里,穿越哈尔滨市中心区域,主要连接哈尔滨市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等多个区域,同时通过与哈尔滨市二环公路贯通连接实现全市交通往来更加便捷高效。
中环中环起点为哈尔滨市道外区,终点为哈尔滨市南岗区。
全长约35公里,是五环规划方案中长度最短的一条高速公路,主要连接哈尔滨市道外区、南岗区、太平国际机场、哈尔滨市中心区等区域。
同时,中环高速公路作为哈尔滨市三环路的快速路段,连接哈尔滨市全市交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北环北环起点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终点为哈尔滨市香坊区。
全长约65公里,是五环规划方案中长度最长的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哈尔滨市北部的呼兰开发区、哈尔滨市农业大学(原东北农业大学)和哈尔滨市香坊区等区域。
改革开放30年哈尔滨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及规划方法的转变_李晓娜
哈尔滨市全市土地面积仅为 1637 平方公里,到 立与规划方法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工 化名城,我国东北北部经济、政治、贸易、科技、信
2007 年土地面积增至 5.3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作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规划多元、规划方法由被 息、文化、旅游事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本轮城
32.4 倍;全市总人口数由 1978 年的 782.95 万 动转向主动。
1.1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管理好”。同年 9 月,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成 迁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 立,城市规划进入了恢复阶段,并进行了改革开
2.1 总体规划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改革开放的 放后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年)(即建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市总体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区用地 252 平方公
人,增加到 2007 年的 987.37 万人,年平均增长
1994 年国务院确定哈尔滨市为第三批国家 里,城区人口 326 万人,进入了高密度城市的形
6.81 万人。此外,哈尔滨的社会事业在这 30 年中 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市于 1997 年开始实施《哈 成期;确定了城市向着南及西南方向发展“,形成
日伪殖民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受制于日本的侵华 思想解放、内容不断充实。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 2003 年哈尔滨又率先在全国编制了 《哈尔滨市
政策,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均带上了强烈的军 始,城市规划主动来适应规划大背景的变化,城 域城镇体系规划》。
事色彩,成为了发动战争的军事据点。新中国成 市建设的模式强调工业发展与居住项目并行,到
都市的蜕变,成为了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重 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改变分散建 轮总体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区用地 250 平方公
《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
《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在哪⼉?哈尔滨临空经济区位于哈尔滨主城区西南约30公⾥处,依托哈尔滨机场枢纽规划建设,规划范围包括道⾥区太平镇、新农镇、新发镇、榆树镇及双城区五家镇、公正乡的部分区域,规划⾯积170平⽅公⾥。
近⽇,《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2019-2035年)》经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
昨天,市发改委对《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进⾏解读。
哈尔滨发展临空经济优势明显区位优势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位置,是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国家对俄合作中⼼城市。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哈尔滨机场)是国家“⼗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建设的国际航空枢纽。
哈尔滨机场是国内⾄北美最近的经停点,也是东北地区连通欧洲最近的国际机场。
2018年,哈尔滨机场连续3年在东北地区排名第⼀,哈尔滨机场对北美地区航线的枢纽地位和作⽤⽇益凸显,具有发展成为连接国内和东南亚、辐射东北亚、连通美欧的国际航空枢纽的巨⼤潜⼒。
依托哈尔滨机场枢纽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对促进哈尔滨市乃⾄⿊龙江省沿边开发开放具有重⼤意义。
产业基础哈尔滨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扎实做好“三篇⼤⽂章”,正在加快构建以绿⾊农产品深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医药、特⾊⽂化和旅游等4个主导产业为核⼼,以信息、新材料、⾦融、物流等4个优势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哈尔滨结合⾃⾝产业发展基础,依托航空运输发展临空产业提供了重要⽀撑。
交通体系随着“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规划实施,哈尔滨机场T2航站楼竣⼯投⽤,已有47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哈尔滨机场运营,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53条,通航城市109个,初步形成以哈尔滨为中⼼,辐射国内重要城市,连接俄罗斯、⽇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空中交通⽹络。
哈⼤、哈齐、哈牡、哈佳⾼速铁路通车运营,初步构建了以哈尔滨为中⼼的全省⾼速铁路⽹,“⼀环五射”⾼速公路⽹已经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络化。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29•【字号】哈政办发〔2016〕44号•【施行日期】2016.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哈政办发〔2016〕4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2月29日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根据省、市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着力先行先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注重落实措施与《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建立协作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加快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动哈长城群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开放合作共赢、公共服务共享,切实发挥哈尔滨市在哈长城市群中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实现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宜居宜业绿色城市群的建设目标。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强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打造城市群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9-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2021年整理)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20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的全部内容。
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 、“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传统产业集聚区.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国务院关于《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1.09•【文号】国函〔2024〕7号•【施行日期】2024.01.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7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黑龙江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新高地。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黑龙江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4993.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327.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13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63.3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哈尔滨政府关于大哈东地区的规划
3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
3.6发展目标-生态建设
结合大哈东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建立“城市组团+绿色廊道+特色小 镇+生态控制区+农民新居”圈层式的生态空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城乡生态复合区。
3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
3.7目标指标体系分解
指标 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
二级指标
R&D占GDP比重 科技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率 现代服务业比重
北国水城
?
哈南工业新城
如 何 规 划
如 何 组 织
如 何 实 施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3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
•指导思想
3.1指导思想及规划思路
以山水为脉、以田园为基、以产业发展及城市化推进为动力、以城乡现有产业基 础为框架,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优势,构筑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区,利用三次产业 优势突显,发展板块式的城市综合功能聚集区。
单位
% % %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3 55 35 5 65 40 6 75 45
新型工业增加值
单位GDP碳排放 单位GDP能耗 单位GDP用水 公共交通出行比重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乡人口迁移率比 城乡人均文化生活服务消费支出比
亿元
吨/万元 吨/万元 吨/万元 ----
1400
1.4 1.05 20 20 2.5 1.7 1.5
1、国家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 东北地区十二五规划 2、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带的核心城市 3、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发展的中心城市 4、大哈东地区是多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区的承载地
1 区位分析与规划背景 |
哈尔滨市层面
1、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 推进城市好发展、快发展的需要。 2、是实施新战略,补充深化新战略,更加关 注城乡统筹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 3、是实施新战略,推进“东优”,加快东部 发展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 4、是大规模治理松花江、阿什河等生态水系 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江河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的需要。 5、是整合推进道外新城和香东新城加速发展 的需要。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国务院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提出,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逐步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哈市要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08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4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8平方公里以内。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哈市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对太阳岛等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哈市要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重点保护好中央大街、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索菲亚教堂、石公祠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加强对松花江沿岸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控制和引导,保护好自然水体、生态岸线和景观风貌。
冰城新布局:一江两城九组团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布局示意图日前,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哈尔滨未来如何规划?成为冰城人关注的热点。
对此,近日,哈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做客本报与哈尔滨政府网站联办栏目“政府访谈在线”,与市民在线交流,详细解读哈市总体规划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有效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内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省市共建”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其它相关文件,特制订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宏观引导和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大都市圈内城镇发展与布局、区域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本规划同时指导大都市圈内各级城镇规划和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
第3条本规划的范围为《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肇东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万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近期为2005年。
远景考虑到2040年左右。
第二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战略第5条哈尔滨大都市圈应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北部现代工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密集区,全国和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密集区之一;在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具有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能力的城市地区;黑龙江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战略的主要载体,实施“省市共建”策略的基本调控空间;哈尔滨中心城与外围地区构建合理经济社会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人为分隔的有效平台。
第6条作为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在东北、全国、东北亚和世界的定位是:东北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东北亚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要中心城市,寒冷地区国际性城市,世界冰雪文化名城。
第7条哈尔滨市的职能定位是:以装备工业、绿色食品产业、冰雪旅游、以北药为代表的寒冷地区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金融业、物流业和中高层次管理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为主要职能。
第8条继续强化哈尔滨市的“冰城”形象。
同时发展哈尔滨面向未来的新的城市形象,即“冬夏风光如画、多元文化荟萃、经济开放繁荣、人居环境优良的北方大都会”。
第9条哈尔滨市的远景目标是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创新能力的国内一流城市,有国际竞争力的东北亚大都会。
第10条对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期末总人口预测和规划如表1。
表1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期末总人口规划(单位:万人)第11条根据近年来各县市人口变化趋势和未来调控方向,确定规划期内人口聚集的方向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其卫星城(阿城、呼兰)、绥化市区、作为工业化和非农化重点的肇东、双城、尚志。
促进其他县市人口向重点地区的迁移。
对规划期末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和规划如表2。
表2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第12条大都市圈的远景城镇化目标是: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城镇体系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13条调控大都市圈城镇体系整体格局时采用“分散—集中”的空间发展模式。
继续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壮大中心城市实力;促进次级中心城市的形成,以发挥对大都市圈发展的带动作用。
同时对中心城市在空间形态上采用分散化的策略,避免过密化。
第14条以“网络化组合城市”为大都市圈的新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将现状中的都市区放大,使主城区与邻近二级聚集区及日益壮大的卫星城、小城镇通过有序的分工及快捷交通系统沟通,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网络状城市形态。
第15条大都市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采用非均衡发展的模式。
并以工业化推动外围重点城镇成长为次级城市。
第三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规划第16条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的职能等级包括大都市圈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镇、重点城镇和一般城镇五级。
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即大哈尔滨,是由主城、二级聚集区、卫星城(阿城、呼兰、双城、肇东)和小城镇组成的网络城市。
大哈尔滨也是我国东北北部最主要的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体系中作为控制、管理、研发中心,是区域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
将绥化、尚志培育为大都市圈的次级中心城市,以利于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带动作用的有序传递,及平衡整个大都市圈的区域发展。
规划期内两个次级中心城市应通过聚集较强的生产能力、促进服务业的壮大来发展对各自腹地的辐射力,并增强对哈尔滨大都市圈的支撑能力。
以各县的县城和县级市的市区作为地方性中心城镇,作为大型企业集团的生产基地和地方性社会经济服务中心。
选择基础好并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城镇,作为地方生产基地和跨乡镇的商服中心。
其他城镇作为大都市圈的一般城镇。
第17条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城镇职能类型设为综合型、加工型、旅游型、交通港口枢纽型、采掘型、特色产业型、贸工农型等七种。
综合性城市有大哈尔滨(其中二级聚集区和卫星城侧重加工业)、绥化市区、尚志市区。
其中大哈尔滨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而绥化、尚志以绿色产业、普通商贸服务业为代表。
加工型城镇有五常市区、宾州镇、巴彦镇、延寿镇、木兰镇、方正镇、通河镇、依兰镇,海伦市区、望奎镇、兰西镇、青冈镇、庆安镇、明水镇、绥棱镇,东风镇、拉林镇、小岭镇。
旅游型城镇有玉泉镇、亚布力镇、平山镇、太平山镇、帽儿山镇、山河屯镇。
交通枢纽港口型城镇有太平镇、大罗密镇、新甸镇。
采掘型城镇有达连河镇、苇河镇、沙河子镇、松江镇、清河镇。
特色产业型城镇有西集镇、五家镇、三道岗镇、对青镇、一面坡镇、周家镇、康金镇,四方台镇、秦家镇、宋站镇、昌五镇、中和镇、祯祥镇、海北镇、伦河镇、五站镇。
其他城镇为贸工农型城镇。
第18条根据目前大都市圈内各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城镇人口现状(公安局口径),结合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口发展控制目标,对各城镇非农业人口进行预测和规划,结果见下表3。
表3 哈尔滨大都市圈各城镇非农业人口规划(单位:万人)第19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如下:>200万人:哈尔滨;20—50万人:绥化、肇东、阿城、双城、呼兰、尚志;10—20万人:海伦、望奎、兰西、青冈、庆安、绥棱、宾州、依兰、五常;5—10万人:明水、方正、达连河、巴彦、兴隆、木兰、通河、延寿;1—5万人:四方台、秦家、宋站、昌五、中和、祯祥、海北、伦河、五站、玉泉、小岭、平山、康金、宾县、周家、一面坡、苇河、亚布力、帽儿山、山河、安家、拉林、东兴;<1万人:其他城镇;第20条将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城镇体系通过空间重组规划形成可持续而高效率的空间结构。
这一空间结构由以“网络化组合城市”为关键层次的3大圈层、十字形重点发展轴带、“一主两次”的3个中心、1个新区与4个二级聚集区、3个城市经济亚区组成。
第21条空间重组的基本安排是形成并优化环绕市中心的圈层构造。
第22条核心圈为哈尔滨市中心向外约10公里半径以内的区域。
其中内圈以现状建成区为主,“退二进三”是主要策略。
应控制人口规模,有计划地促进人口外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行政中心、大公司总部等)职能,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楔形绿地系统,消除环境污染。
保护历史建筑。
提升城市空间质量,修补并完善城市形象。
外圈为满足城市空间扩展需要,一方面应适时进行新区开发,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依托,积极促进工业的聚集,完善近郊工业区功能,使相邻小城镇和工业组团整合为二级聚集区。
建设对外联系出口道路、机场等对外交通和区际交通枢纽。
保护轴间开敞空间,控制轴间横向填充和连片发展。
将松花江谷地划为农业和休闲用地,严加保护,不准进行工业开发。
核心圈人口规模由目前的约300万人发展到规划期末的3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0万),远景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400万人以内。
并使新增人口主要集中于新区和二级聚集区。
第23条将现状中的都市区放大,成为“网络化组合城市”圈。
由哈尔滨市区及与其相邻的阿城、呼兰、双城和肇东等外围市县组成,为哈尔滨的一小时都市圈。
以减少对核心圈的压力并为都市圈的发展服务为目的,建设实力强大、就业机会充足的综合性卫星城。
将现有铁路设施改造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使之成为与市中心联系的主要捷运方式。
保护自然环境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建设防护林体系。
近期重点建设阿城、呼兰两座卫星城,远期建设双城、肇东。
与核心圈一起,最终形成由主城区、二级聚集区、卫星城和小城镇构成的“网络化组合城市”,并以此作为“大哈尔滨”的关键层次。
在此圈层内尽快建成环行高速公路,一方面以此推进组合城市的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强化哈尔滨作为全省交通和综合性中心的地位。
“网络化组合城市”圈居住人口规模由目前的600万人,发展到规划期末的700万人。
远景建议控制在800—1000万人之间,使人口数占哈尔滨大都市圈总量的50%左右,占直接腹地的20%左右。
第24条拓展圈是“网络化组合城市”圈以外的广大地区,发展目标是通过发展城镇经济带动县乡经济,避免相对衰落。
重点是建设次级中心,促进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以绥化、尚志作为区域工业化的基地和人口聚集的中心,以绿色产业为特色,并逐步完善服务业体系。
创造充足就业机会,吸引人口,以满足其作为分区中心城市的功能需要。
其他县(市)的城镇发展以建立现代农区中心地体系为基本目标,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一般应首先向县城(县级市市区)集中,然后考虑向每县(市)的1—2个重点城镇集中,城镇体系的面向农区的服务、行政管理、物资集散和初加工等功能建设要适应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的趋势。
提高县乡经济的非农化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
农村地区要营造绿色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交通与通讯网络建设,改善城乡联系的条件和农村发展环境,逐步扭转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
第25条各圈层的发展和调控要点落实在贯通各圈层的以线性基础设施束依托的发展轴带上。
以此作为城镇布局的基本形式。
重点发展轴是京哈–––哈绥、滨洲–––滨绥铁路沿线的十字形地带。
次要发展轴是拉滨(铁路)、同三、哈萝、哈黑、通榆(公路)沿线地带。
第26条整个大都市圈采用“一主两次”的多中心结构。
第27条以新区与二级聚集区作为主城区用地扩展的方式。
围绕主城区的5个二级聚集区分别是王岗—新发、平房—朝阳、幸福—成高子、哈东化工区—东风、松北—松浦。
应鼓励二级聚集区的发展,使之与外围的综合性卫星城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疏解过密化的中心区功能的手段之一。
各二级聚集区间设立永久非城建用地区,以防止相连使主城区蔓延为更大的饼状物。
建设各二级聚集区与城市四环路及环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