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10分)
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
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4、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
5、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8、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9、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10、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11、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12、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
13、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14、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
15、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
16、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
17、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
18、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
19、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20、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
21、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
22、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
23、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
24、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
25、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
26、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
27、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28、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
29、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30、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
31、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
32、法国启蒙狄德罗
33、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
34、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
35、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
36、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37、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 4个/5分)
1、“美学之父”
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他的《感性学》。

“感性学”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美学”。

这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氏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
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鲍氏《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第18页。


鲍氏被后人公认为是“美学之父”。

2、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关系又可分为三个层次: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3、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4、审美惊异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

审美惊异的产生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5、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的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澄明之境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是能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主动和谐的状态。

进入澄明之境,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7、游戏说游戏说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所产生的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谓而为的进行观赏和玩味。

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标志。

8、审美形态(1)性质: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
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多种审美因素的感性凝聚、显现
及其逻辑分类。

(2)特点:生成性:一是指历史生成,一是指个人相对性生成。

贯通性: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根植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
美形态的统摄性。

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由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感性凝聚。

二重性: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9、崇高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崇高既包含着形式上的粗犷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同时还隐含着情感浪潮的汹涌澎湃,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10、优美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必然与自由、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优美可以唤起人的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所达成的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

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11、“回忆”说
“回忆”说:柏拉图用“回忆”说描述主体在追求美的理念的过程中,由可感的个体的有形的美逐步上升,最后凝神观照美的理念时的那种体验。

“回忆”说认为美感源于纯洁智慧的灵魂使主体隐约回忆起了它在轮回前进入理念世界时的情景。

12、先天共通感
康德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的、感性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能够得到人们共同的赞同。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先天共通感”。

13、反思判断力
康德将审美判断称为“反思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不像理性判断力那样从普遍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

14、意向性
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思想家胡塞尔创立的一个哲学派别。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想是认为意识活动的本质特点是意向性的。

所谓“意向性”是指任何意识行为总是关于某个事物的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总是指向某种外在对象的。

意向对象不同于实在对象,它是由意识通过意向作用所构成的,因此意识活动就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接受行为,而是一种积极性的构成活动。

15、符号说
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16、艺术技巧指将意象最终固定并使之物态化的能力。

它需要艺术家日常习练,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

而这种获得就是深深地烙刻在艺术家的生命里,直接构成艺术家关于艺术创造的生命结构。

17、超验意境层
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意向世界仍是一种人类经验范围中的东西的话,那么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

18、游移视点
游移视点指读者在脱离了现实世界之后,进入文本世界,在欣赏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分离,按照阅读的时间进程进入文本中的各个对象,并以对象的视角去感受作品中的审美情境。

19、净化说
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美育理论。

他认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情感功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在狂迷之后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认为这种“无害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20、审美教育
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三、简答(共30分 5个/6分)
1、人与世界的精神关系
关系主体心理功能客体(世界)属性
←认识知性真
←伦理(实践)意志善
←审美情感美
2、人文科学的特质:
←①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开放性。

←②研究过程中需要主体的参与。

←③是在主客体之间对人文意义的诠释、建构,是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不同
个性的对人文价值的无限求索。

3、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它把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4、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
建立美学的哲学基础,要从人生在世这一存在论维度切入
所谓人生在世,即人在世界中生存;展开说,即人与世界在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关系中双向建构、生成发展。

人生在世由三要素构成:世界、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地存在,世界也不能离开人而单独地存在。

与人无关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与世界无关的人也不再是人。

其次,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体圆融、双向建构的生存关系。

在这种生存关系中,一方面人自我创造,开启自身的存在意义,使自己不断地向人生成;另一方面,又开启世界的存在意义,使世界不断地生成为属人的世界。

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

最后,人生在世还揭示出,无论是人、世界,还是生存,都处在一种永远的生成状态,一种永远向着可能生存的、未完成的、不定型的状态。

总之,深入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深入到生存实践中,深入到生成境域中反思人类的审美现象,这就是从人生在世展示出来的美学研究的哲学视野。

5、如何理解自由在人生与审美当中的中介作用?自由作为哲学范畴,根本含义是指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全面的人生实践而获得的超越和解放,即从他者他律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以自己为根,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如此地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世界的存在意义。

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生在世、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人在生存实践中,在内不受功利欲望的支使,在外不受他者他律的限制,而全身心沉浸于天地万物一体的关系,自己如此地生成、显现,便是人生在世的自由状态。

人生在世一旦达到自由状态,审美情境就会应运而生。

6、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指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质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而这种精神建构又是当下直接生成的,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活动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完全与人类的功利目的绝缘。

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7、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他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价值,内在地包含着“真”、“善”和“终极关怀”,但它并不中止于事实,不着眼于现实功利,也不否弃现世。

审美活动以对主体存在的充分肯定为前提,以对人的价值的高扬为旨趣,它所创造的是一个个性丰满、生命充盈的人的世界。

(如何理解审美的超越性。


8、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对希腊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

“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的行为的模仿,它借助于富有增华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并把这些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的各个部分,它是以行动而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模仿对象,通过引发恐惧和怜悯,以达到让这类情感得以净化的目的。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95年版,第649页。


亚里士多德在对希腊悲剧中的优秀作品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悲剧的本质:“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他们因自己的过失或弱点而遭到毁灭,由此“引起怜悯和恐惧” ,从而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

9、黑格尔的悲剧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悲剧理论。

他把辩证的矛盾冲突学说引进悲剧理论研究,提出悲剧的本质源于理念的分裂,这种分裂会导致理念的内在矛盾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描写这种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

由于冲突的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代表的普遍力量,又都有片面性,于是在冲突中同归于尽,造成悲剧的结局。

在这个结局中,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矛盾得到调和,显示了“永恒正义”的胜利。

(黑格尔用来阐述自己悲剧理论的选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
10、丑产生的思想动因。

如何理解丑产生的思想动因?
19世纪后期兴起的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中,弥漫着一种反理性、反形而上学的倾向。

无论是现代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都动摇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转向现实的人生和个人的生存状态,以求对新时代作出新的解释。

肯定人的非理性特征,否定世界的统一性、普遍性和有序性,这实际上是在哲学、美学中抽去了传统所谓美的永恒性的内核,从而拉开了诗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并使现实世界的狰狞面目在哲学和美学的层面上凸显出来。

丑即由此产生。

11、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与喜剧的内涵。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
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深刻的说明。

作为类存在物,人类个体总是追求通过实践行为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获得全面完整的实现,达到真、善、美的同一。

然而,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和有限性又决定了个体的实践往往是有限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并不能够始终和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有时反而会以异己的面貌出现,呈现出异化的特征。

这种异化又分两个向度:它一方面可能具有超前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具有滞后性。

在前一种情况下,历史、社会与时代尚不具备使个体所进行的实践得以成功的条件,“美”、“善”与现实之“真”发生了严重冲突并终致失败。

这种失败不仅构成了个人的悲剧,从本质上说也是社会悲剧。

在后一种情况下,特定的实践在现实中失去了它的存在依据,失去了合理性与严肃性,而实践主体还以严肃执著的姿态去行动,从而使这种实践行为演变成充满荒诞的喜剧。

12、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

如何理解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
①在一般的人生实践层面,荒诞并不能被指称为审美形态,而只能是一种人生的异化形态。

只有当荒诞成为被解剖和反思的对象,也就是在荒诞之中包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时,荒诞才可能从原初的人的异化蜕变为审美形态。

②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形态,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乃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在显示其存在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创造与重现不仅是一种批判的武器,更是一种武器的批判。

③荒诞既然与人通过审美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相关,那么,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与人生的距离拉近了。

当审美与人生在很大程度上相重叠时,审美的地位就会呈现出取代宗教的趋势。

此时,个体通过重现和再创荒诞,以消解世界秩序的方式达到了对自身的个体存在加以确认的目的。

既然世界的本质是虚无,个体就必须在正视虚无、承担绝望之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证明勇气、自由、激情的存在。

④荒诞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的出现,仍然表征和推动着罗各斯的演化。

荒诞艺术在标榜个性、提倡自由、呼吁选择、揭露现实和赞美超越的时候,一方面在彰显、加剧着时代的断裂,另一方面又用自己所创塑的有意味的形式和富个性的形象在填平、弥合着这一断裂。

在世界发生断裂的荒诞时代,既然没有可依靠的现实力量使人超越,就必然产生一个悖论:人们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仍可期待上帝的存在。

因此,荒诞作为人的特殊的审美实践,是在否定中构建其审美价值的,也正是通过否定荒诞才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

13、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审美经验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实践性。

①首先,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审美欣赏,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②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审美经验的生成是主体的精神创造为社会生活所增添的新维度。

③最后,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事件发生密切联系。

14、审美经验的自由无限性。

①在审美经验中,人的主体能力被全面、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处于一种整体和谐共振、自由发挥的境地。

②审美经验是一种主客体契合、交融的体验。

③审美经验是充分展示主体自身与对象存在的高级体验。

15、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在功能方面,审美经验有着不同于人类一般经验的特殊性。

概括地说,审美经验是以人的情感为核心的特殊心理过程,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经验。

但是,审美经验中,情感又联系着人的理智与意志作用,其中人的理智是情感的理智,人的意志也是情感的意志。

因此,由情感统率理智与意志,就是审美经验功能的最主要体现。

16、想象力的先验层面。

想象力除有经验功能外,还有先验功能。

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事物的直观需要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直观能力,这体现了想象力的先验功能。

根据杜夫海纳的分析,先验想象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

所谓后退是指主体必须在意识中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

这种后退恰恰也是一种开拓:一方面意识从对象面前后退必然同时形成一个精神上的距离或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对象据以成形的空间性本源;另一方面主体在精神上置身于过去,使对象得以在将来显现在意识中,就能让主体摆脱迷失于对象之中的现在,从而能够形成对对象的反思。

17、艺术的存在方式。

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所蕴涵、所启发、所指称的以意象为核心的感性精神世界中。

②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存在于人的审美经验中。

③艺术整体上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18、创造的内涵;
“创造”一词本用于本体论域。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们对艺术认识的进展,艺术家的工作也具有了创造的意义,得到了神化。

它与制作的区别:创造以主客合一或促进主客合一为前提;制作则以主客分离或促进这种分离为前提。

24、审美教育的理想功能。

审美理想是一种特殊的理想。

因为审美理想本质上是一种追求从一般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提升的超越精神,它体现着人对生存意义不断探寻和追问的最高心灵旨趣;而人的这种朝向未来、寻求人生境界的不断超越的超验追求精神,正是审美活动的特殊意义。

19、想象力对世界的创生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想象力正是人性作为“此在”的基本能力,它是人敞开自己,从而让“存在”涌现于世界的可能性。

萨特认为“虚无”最集中体现为人的想象力。

在存在主义中,虚无有时指没有对象的忧虑的对象(即不涉及任何事物的忧虑所涉及的事物),有时指死亡,有时又指人类本性在通过各种自由选择得到实现以前的不确定性。

20、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

艺术生产的独特性就是技巧的应用要符合特定艺术门类的特殊规律,符合对象质料的特性,从而能够完满地传达出艺术家蕴涵、寄托在艺术意象和主旨之上的当下生命状态。

这就要求艺术家完全投入、融合到技巧中去,将技巧发挥到极致,使技巧不再成为技巧,使“有技”臻于“无技”。

此时,“技”就表现为“道”,表现为主体的生命状态通达到实体世界无遮无碍的“道”。

21、接受美学理论对研究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艺术理论把受众的鉴赏看作一种静态、被动的接受行为,认为作品在创作活动结束之际就已全部完成,鉴赏活动只是在被动的感受和欣赏中产生某些审美的愉悦或快感而已。

而事实上作品在创作活动结束之际并未完成,因为真正的鉴赏活动还必须调动起受众的全部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对作品中的各种空白和未定之处加以填补。

其次,受众在鉴赏活动中的创造作用还使他与作者之间不再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成了一种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关系,因此作者也必然会在交流中受到受众的影响,部分地改变自己原有的创作主张和审美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