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自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可以更切贴、更明了的显示地球的自转中心及其方向,同时也引导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兴趣。
教师:从动画中可以看出,地球在转动时始终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的,我们将这个中心称之为地轴,她是地球的自转中心,地轴指示的是北极星方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播放动画:地球自转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动画,根据动画来总结一下地球是沿着什么方向进行自转运动的?【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也使地理课声形并茂,便于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索,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自西向东)教师:相信同学们也做出了正确的答案,地球的自转运动一直是沿着自西向东而进行的。
这个答案啊,是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从地球侧面去观察地球自转运动而得出的结论,那么从其他角度去观看地球时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跟着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一起来探讨下吧!【设计意图】通过英雄引出下部分内容,既为教学内容的转折做了衔接,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很多同学都有着同样一个梦想,像杨利伟一样能够遨游太空为国争光,在太空中俯看我们的地球。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在太空中的不同角度观察地球,比如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去俯看地球,地球又是怎样转动的呢?播放动画:从南北极上空俯视地球时地球的自转运动(观察总结,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和总结能力。
教师: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旋转。
我们可以将其简称为“北逆南顺”。
好,下面我们来对不同视角下地球的自转方向做一个小小的归纳吧!教师:【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条理化的内容,帮助学生识记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一道练习题来继续巩固下本节课内容。
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自转】1.教材图1.18是对于昼与夜的说明。
课文部分围绕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昼夜交替展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
太阳光照在不透明的地球表面,被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为黑夜。
图中所示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称晨昏圈。
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图中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有的正迎来黎明,有的正值中午,有的则正值子夜,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2.教材通过一段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
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能拓展学生的天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按现在的观点看,哥白尼的宇宙体系是有局限的,但他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
地球的自转,最早是由哥白尼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在很长时间里只是停留在让人们在主观上接受的水平,没有得到科学证明。
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即“傅科摆”所证实。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太阳系八大行星图导入课题。
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投影仪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做简单的描述等。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南北两极观察会是怎样?学生:北逆南顺(老师在和学生一起示范,得出本质还是自西向东)(2)极地判断经度练习(3)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利用地球仪能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3.利用手电当太阳,能观察并体会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现象,并能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4.通过模拟演示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通过演示地球自转动画,观察自转形成的地理现象。
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起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1.在极地俯视图上画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的差异,利用它会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启发式、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一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泽东曾经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出现“日行八万里”的现象呢?[板书]地球的运动二、探究过程活动一:观看演示:用手电筒照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观察地区公转示意图,注意观察,填写下表:地球的自转方向围绕的中心周期地理意义勇敢大方地把你们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吧!同学们的发言中,哪些是你不赞同的,哪些是你想补充的,你要有勇气站起来说哟!活动二:展示多媒体课件完成: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呈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呈时针方向旋转。
并请同学们在上面两幅图上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俯视:顺时针南极俯视:逆时针活动三:展示地球自转光照示意图和不同城市钟点图,回答:地球的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1.观察与思考指导学生观察动态图,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地球的白天和黑夜有什么变化规律?小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
提问: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更替一次即为一个周期,那么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时间呢?2.继续演示①当中国北京刚刚迎来日出时,日本、英国、美国纽约处于什么状态?②你发现自转还能产生什么现象?小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间的差异。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的自转方向
(2)生活在极地地区的人们看太阳的运动却是另外是为什么呢?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教材版本
中国地图出版社
课题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方向
难点名称
运动的相对性以及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方向与观察角度有关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地球的自转是一种圆周运动,而运动具有相对性,八年级学生刚刚学物理,对于运动的有关特点还不认识;描述圆周运动的方向相比于描述直线运动的方向更复杂,而且圆周运动的方向与观察角度有关。
4、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太阳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B、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太阳自东向西自行运动
5、下列四幅图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小结
描述地球的自转方向与观察角度有关,在赤道附近上空看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时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俯视时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球的自转方向,其默认的观察角度是赤道附近上空,方向是自西向东。
这是因为我们观察的地方变了,也即观察的角度变了。我们说地球自转自西向东时,我们的观察角度是在赤道附近上空俯视。当我们来到北极上空观看时,我们会发现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我们来到南极上空俯视时,我们会发现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便于记忆,我们把它简称为“北逆南顺”。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自主探究】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自主探究】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3.教师总结:(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章 第三节 一 地球的自转-教案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地球的自转基础主干落实1.基本特征: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天 (约24小时) 2.产生的现象:【填图绘图】·填图:在图中白框处,注明白天和黑夜;·圈画:在北极处线段上画上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出现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2)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图解知识漫画思考如果地球停止自转,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答:会。
因为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昼夜现象也会存在。
重点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探究情境演示地球自转探究式问题链1.(入门探究—方向)轻轻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2.(能力探究—昼夜变化与时间差异)结合下图,观察昼夜半球的分布。
(1)是不是甲地永远处于黑夜,乙地永远处于白天?答:不是。
(2)甲、乙两地经过晨昏线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答:甲会由黑夜变为白天,乙会由白天变为黑夜。
(3)甲、丙位于同一纬度,先看到日出的是甲。
原因是什么?答: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随着地球的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
越往东,越先看到日出。
素养分层评价1.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航天技术水平,为人类探索太空、开拓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神舟十七号”飞船与地球自转方向同向绕地球飞行。
下图示意正确飞行方向的是(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天地的生存法则。
读昼与夜示意图及劳作景观图,完成2~4题。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规律(C)A.物影变化B.四季更替C.昼夜更替D.纬度差异3.图中四地正迎来日出的是 (A)A.①B.②C.③D.④4.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C)A.地球围绕太阳旋转B.地球本身不发光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D.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灯泡和地球仪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实验。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 1 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环节七
教师通过演示地球仪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时差产生的原因,进而讲解时差的特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规律
难点
解释时差现象
四、教学方法分析
提问导学法、 归纳总结法 、动图导析法、讲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与任务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解决
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环节一
教师采用妙语导入和问题导入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所学内容。诗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问题把学生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使学生思而不解,在探索的心理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环节五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环节六
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让学生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使学生推导出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说明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愉快的享受学习。
环节三
先播放课件:直观形象的幻灯片,唤起其注意,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地球自转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师:通过学生有关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自转方向
2.自转周期
3.旋转轴
4.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实物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
1.师:请2-3位学生到台上演示,大家判断演示是否正确。
2.有地球仪的学生与老师一起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做好记录。
3.观察思考: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画出:地轴,运动方向。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掌握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思维能力。
5.通过尝试画图,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
并在画图和纠错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知识。
6.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强调3个演示角度观察地球自转:赤道,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7.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地球顺时针旋转。
演示活动: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借助实物直观进行演示。
利用手机模拟太阳光。
1.在地球仪上用红色标志北京和伦敦,拨动地球仪使北京朝向手机的关系,看看伦敦此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伦敦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老师:强调几个点日出。
4.学生观察思考:(1)北京和伦敦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假设地球不自转,还会产生昼夜更替吗?(3)假设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还会有昼夜更替吗?。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知识点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方向的解释。
2.地球自转周期的理解。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自转的模型或图片。
3.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同时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球自转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自转》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再加上刚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且对于地球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对与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该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家的难度。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地球的自转”现象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是本册教材紧接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的又一重要基础性知识,对后面天气与气候,地球的公转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特征。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案: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例如,当我们从东方观察地球仪时,可以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同时,不同地区由于经度不同,地方时差会导致时间差异。
4.地球自转对气候、气流运动等的影响是什么?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自转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自转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它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运动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地理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明确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2)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说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4)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等。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价值;(2)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3)拓展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
其中包含了两个教学因子:○1地球自转的特点;○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的现象。
在知识点的联系上,地球自转的特点是基础的知识,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产生了地球昼夜更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
教材将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一节之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地球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延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地球到动态的地球),也为后一节课学习地球的公转打好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的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得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根据学生的这一个特点,我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结合本校“润课堂”的模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示、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来体会地球的自转特点,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进行演示、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地球自转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1.2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联系生活实际说明地球自转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解释地球自转的基本运动规律,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播放24小时的延时摄像视频。
学生活动回答观察到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感受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美,引发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思考。
教师活动提问地球运动有几种形式,分别是地球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是先进行自转,再进行公转,还是先进行公转,再进行自转,还是什么?学生活动两种,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
教师活动为方便大家理解,本节课主要介绍自转的内容。
教师活动是谁首先质疑了“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活动请阅读课本书P12阅读材料第2小节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并介绍哥白尼的主要观点。
教师活动提问,哥白尼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吗(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学生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观点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位同学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同学观察纠错。
继续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自我实践,互相纠错,得到真实体验。
教师活动旋转轴:地轴。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教师活动区分“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假设,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会不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活动有的。
原因:地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作为光源,提供光线。
教师活动假设,只有公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活动有的/没有,小组讨论1分钟。
教师活动有的。
昼夜周期为1年。
教师活动假设,既有公转,又有自转,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活动有的,周期为1天。
教师活动昼夜交替现象(24h)的原因昼夜现象原因+地球自转(24h)。
设计意图假设层层递推锻炼想象力与逻辑思维。
教师活动晨昏线,ABC三点各位于什么时间?补充:一般认为东北三省为我国雄鸡版图的鸡头部分,在自转背景下,雄鸡向前走。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在学习了前面“地球的形状”和“地球有多大”和“地球仪”内容之后编排的。
其内容会将带学生近一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知道地球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及地球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和地球自转有关。
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先大致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后,再一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为后面学习地球公转及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地理,对地理的认识是不够的。
本节课的内容既多有抽象,若是单单以讲解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并会感到枯燥。
七年级学生比较好动,结合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演示为主,以讲解为辅,并请学生参与演示,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养成良好的绘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六、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观察法、探究式教学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时钟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引出地球的自转。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①地球的两种重要的基本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
②自转概念的引入:演示多媒体动画"自转",开门见山地引进“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并在学生观察时,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并介绍地轴的特点。
③演示,辅以讲授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自转方向。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名称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Hale Waihona Puke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但精密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自转存在着3种不同的变化。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之地球自转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自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际,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地理现象难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三、教学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2、能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活动【新课导入】是天转还是地转?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核心;哥白尼否认这一观点,并提出了,认为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是围绕太阳旋转。
地心说的提出让我们进一步正确的认识了宇宙是怎样的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其实地球在宇宙中是在不断运动的。
观察视频,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任务一】认识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概念: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那么地球自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视频说出答案。
【小结】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周期是一天或24小时。
【合作演示】但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只有自西向东转吗?让我们再次认真观察。
【小结】侧视图:自西向东;北极俯视图:逆时针;南极俯视图:顺时针。
【任务二】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过渡】地球在自转也会对地球产生一些影响,带来一些地理现象,例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以及“时间差异”等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地球自转导致的“太阳的东升西落”活动一:太阳的东升西落【小结】地球自西向东转决定了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拓展应用】活动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自转的过程中,面对太阳的一个半球总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个半球总是黑夜,因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通常把完全是白天的这半个地球称为昼半球;完全是黑夜的这半个地球称为夜半球;昼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当地球静止时出现了昼夜现象,但是地球只在不停自转的,那我们看到的是昼不断变成夜,夜不断变成昼,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
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
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
(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
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2008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一)将图甲和图乙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将图甲按图的范围剪出圆盘(将时钟剪去)。
两图中心用大头针穿孔,用子母扣别好,使图甲可以自由转动;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