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5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
第一章:化学是什么
教学目标
•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掌握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教学重点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定义的深入理解
•测量物质体积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热身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化学的概念和认识。
导入
通过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讲解
1.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来进行观测、描述和预测。
2.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化妆品、药品、食品添
加剂等都是化学制品。
化学还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和新材料研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进行精确测量。
一般情况下,我
们使用称重器和容积器分别进行测量。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器材的准确性、使用方法以及数据的记录。
练习
在课后,布置一道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了解到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测量物质质量、体积的方法。
这些知识点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酒精、水、食盐、蔗糖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饮料、空气、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引出物质的概念。
2. 新课内容:(1)物质的组成:讲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2)物质的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3)实验演示:分别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食盐与蔗糖的混合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2)列举生活中的单质和化合物,并说明其特点。
2. 答案:(2)生活中的单质如金属(铁、铜等),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涉及第四章《物质的构成》中的第2节“分子和原子”。
具体内容包括:分子的概念与性质,原子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区别。
难点: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酒精、水、玻璃片等)。
2. 学具:电子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酒精挥发、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讲解分子的概念,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讲解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2. 原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2)简述原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3)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运动速度快等特点。
分子在物质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如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破裂与重组。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稳定,不发生变化。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于大小、构成及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九年级上化学教案5篇
九年级上化学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上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上化学教案1乙酸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
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苏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的变化》的第1节“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断。
重点:物质的变化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烧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电子书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燃烧、融化、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变化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反应类型。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电子书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利用电子书发布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1)教师演示化学变化实验,如铁丝燃烧。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变化定义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3. 化学变化的特征4. 反应类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例。
①水变成水蒸气。
②铁生锈。
③酒精燃烧。
2. 答案:(1)化学变化:如食物腐败、燃烧等;物理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2)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化学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苏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苏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1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摸索、亲躯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动身,培养同学们学习化学的爱好,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差不多概念,结合具体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差不多操作,为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材一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归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同学们对概念的明白得和经历。
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差不多实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实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猎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觉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欢乐,从而产生靠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期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使同学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中和熄灭后三个时期的观看和对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看、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的图示方法。
通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差不多操作练习,学会化学实验差不多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2.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差不多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了解实验室规则,初步学会实验的差不多操作。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题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看记录分析等活动,关心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产生的现象来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使同学们初步明白得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物理为化学的研究和进展提供了基础,也提供了必要的仪器、手段和方法,在那个基础上来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操纵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等,这些要求学生具备一些物理学基础知识。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二节“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变化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3. 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学会分析化学反应的实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化学反应类型。
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化学反应类型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酚酞试液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通过PPT展示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现象,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变化的特征。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讨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定义2. 化学变化特征3. 化学反应类型4.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答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变化。
(2)分别为:合成反应、化合反应。
(3)铁生锈:铁与氧气、水反应铁锈;燃烧: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盐和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收集化学变化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5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选篇1)《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工具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
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
(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
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二、探究活动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
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6篇)
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6篇)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精选6篇)教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依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关于苏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6篇
关于苏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6篇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煤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播放录像:煤的用途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1、混合物2、焦碳、煤焦油、煤气3、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与实施5篇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与实施5篇写工作计划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
一般包括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工作的项目和指标,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等,也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接下来是关于苏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与实施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与实施1一、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教学的出发点。
二、指导思想1.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
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
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
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
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
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
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立足双基。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
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做题能力。
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教学和指导。
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
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1.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
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
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基本变化》第2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
2. 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解释其意义。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化学反应演示器材、实验器材。
2. 学具:化学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a. 演示木炭燃烧、铁生锈等反应。
b. 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
2. 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化学变化的特征。
a. 解释化学反应的概念。
b. 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
3. 化学方程式: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解释其意义。
a.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b.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4. 能量变化: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区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 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b. 举例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a. 书写给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判断反应类型(放热或吸热)。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的定义及特征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及意义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a. 放热反应b. 吸热反应七、作业设计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掌握程度,以及对能量变化的理解。
苏教版初三化学教案5篇
苏教版初三化学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初三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初中化学苏教版教案全册
初中化学苏教版教案全册第一课: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内容:1.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思考一下什么是化学,为什么我们要学化学
2.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3.讲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4.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预习下节课
第二课: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
2.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3.讲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4.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状态的物质的性质
5.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布置作业
......
依此类推,逐步完成整本册的教案设计。
在设计教案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
活调整,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2.1节“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过程,能量变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化学反应视频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报告、化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融化、水沸腾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过程,讨论能量变化。
4. 例题讲解: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 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列举三种化学反应类型,并分别给出实例。
2. 答案:(1)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化学变化:如铁生锈、木炭燃烧等。
(2)反应类型及实例:化合反应(如氢气与氧气水)、分解反应(如过氧化氢分解为水与氧气)、置换反应(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硫酸锌和氢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变化过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其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科学实验等活动,提高其化学素养。
初三上学期化学教案5篇(精选)
初三上学期化学教案5篇(精选)初三上学期化学教案5篇(精选)化学教案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资料等。
教案中可以明确指出需要使用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提供相关的图表、图像和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三上学期化学教案,欢迎阅读!初三上学期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准备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群体互动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
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
交流汇报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巩固提高①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②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
组间抢答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主要含糖类的有;主要含油脂的有;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探究辨析①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
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教学中,听讲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家长的高中学生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学生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化学初三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化学初三上册教案1一、燃烧反应(描述现象要点:光或火焰,放热,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1、碳充分燃烧:C+O2=点燃C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空气中:红热)(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2、碳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3、硫燃烧:S+O2=点燃S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氧气中: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气味的气体)4、磷燃烧:4P+5O2=点燃P2O5(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产生大量白烟,P2O5污染空气)5、铁燃烧:3Fe+2O2=点燃Fe3O4(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压印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6、镁燃烧:2Mg+O2=点燃2Mg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7、氢气燃烧:2H2+O2=点燃2H2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淡蓝色火焰,干冷烧杯壁有小水株)8、一氧化碳燃烧:2CO+O2=点燃2C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产生蓝色火焰,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9、甲烷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10、乙醇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二、常见气体制备公式(一)制取氧气1、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2H2O2=MnO22H2O+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四氯化钛氧气:2KClO3=MnO22KCl+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3、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住堵塞导管)(先撤导管后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回试管底部而冲击波试管)4、加热氧化汞:2HgO=加热2Hg+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5、电解水:2H2O=通电H2↑+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电极:正氧负氢;体积比:氢二氧一;质量比:氧八氢一;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二)制取二氧化碳1、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2、碳酸不稳定:H2CO3=H2O+C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3、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CO2工业制法,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三)制取氢气1、锌跟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实验室制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2、锌跟稀盐酸:Zn+2HCl=ZnCl2+H2↑(实验室制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3、镁跟稀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三、其他方程式1、二氧化碳并使澄清石灰水变氮气浑浊(CO2的检验):Ca(OH)2+CO2=CaCO3↓+H2O2、二氧化碳溶于水:CO2+H2O=H2CO3(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3、木炭粉跟氧化银高温共热:C+2CuO=高温2Cu+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黑色粉末日渐变红,这般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木炭粉还原铋:3C+2Fe2O3=高温4Fe+3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银:CO+CuO=加热Cu+CO2(要有一氧化碳处理装置)6、H2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或氨;反应结束底物后继续通一段时间气体,直至试卷冷却至常温下: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物成氧化铜)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赤铁矿炼铁):3CO+Fe2O3=高温2Fe+3CO28、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磁铁矿炼铁):4CO+Fe3O4=高温3Fe+4CO2四、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1.铁与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湿法冶铜,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氯化钠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1生活中常见的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
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
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
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
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
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
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环节一,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 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
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2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附1:课堂练习一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B.1∶4C.1∶5D.4∶5附2:课堂练习二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1.B2.A3.B4.B5.C6.C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附4:随堂检测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3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目标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活动一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学习竞赛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