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重要经济指标(必须了解的经济学术语-吐血推荐)
一、总体经济指标总体经济指标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经济状况。
(一)国民生产总值(二)价格指数1、概况价格指数包括生产和消费价格指数。
生产价格统计主要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消费价格统计主要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
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的变化要先于消费价格变动,换句话说,生产者价格变动往往会引起消费价格的变动。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指标。
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目前,我国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替代生产者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是从生产角度反映当月国内市场的工业品价格与上年同月的价格相比的价格变动。
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只反映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动情况,没有包括服务价格的变动;它的变动也要比居民消费价格剧烈一些。
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是从居民购买角度看物价变动,而商品零售价格是从零售角度看物价变动,为体现历史的延续性和可比性。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不包括服务价格的变动。
(三)收入指标1、收入指标的分类根据中国城乡二元的现实,主要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两大类指标。
反映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指标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
3、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为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界于0--1之间变动,越大就表明不均等程度越大,越小就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分配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0.4被作为一般的警戒线。
(四)景气指标:预测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1、景气指标的分类第一类指标通过对现有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挑选出最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的指标,按照各自的权重,统一加总为一个总指数,判断并预测经济形势。
经济指标详细解读
经济指标详细解读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一些常见的经济指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数据。
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该国家或地区内所有常住单位(居民和企业)生产活动的总价值。
GDP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两种。
名义GDP是按当年的价格计算,而实际GDP则是经过通胀调整的考虑实际购买力的数值。
GDP的增长率可以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的重要主导指标之一。
二、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篮子常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情况的指标。
它反映了消费品价格总水平的高低以及通货膨胀水平。
CPI的变化对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和个人的消费决策都有重要影响。
CPI的上涨意味着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而CPI的下降则意味着货币升值、购买力上升。
三、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生产领域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反映了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总水平的高低。
PPI的上涨意味着生产成本上升,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而PPI的下降则意味着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的盈利和消费者的购买力。
四、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
它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正在寻找就业机会但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上升通常意味着经济活动放缓,而失业率的下降则意味着经济活动增强。
五、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财政赤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的指标。
它表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的增加可能导致国家债务的增加,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释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释以下是50个详细的经济学名词及其解释,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广泛领域:1. 供给与需求(Supply and Demand)供给是指卖方在一定时间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而需求是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
两者共同决定市场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2. 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市场价值,用于反映经济规模和健康状况。
3.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持续的高通胀会削弱居民的生活水平。
4. 通货紧缩(Deflation)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普遍下降,这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因为消费者可能会延迟购买,期待价格进一步下降。
5.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为选择某个选项所放弃的其他选项的最大收益。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A的机会成本是你为选择B所放弃的价值。
6.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获得的额外效用。
通常,随着消费的增加,边际效用会递减。
7.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边际收益是指企业销售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等于价格。
8.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企业生产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成本。
边际成本通常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9. 需求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需求弹性较大;如果变化不大,则需求弹性较小。
10. 供给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较大意味着生产者能够迅速调整产量。
11.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效率都不如其他国家,它也应该专注于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这样能实现全球资源的更优配置。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经济指标:a、国内生产总值(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C+I+C+X 式中:C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
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
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因此,总产量即使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
然而,有实质性影响的却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
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
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的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2)国内生产总值的解读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1. GDP(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核心指标。
它代表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用于计算的数据包括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最终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GD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评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标。
CPI是监测通胀水平和价格稳定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CPI的计算方法包括选择代表性商品和服务、收集价格数据和计算价格指数。
CPI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它可以用于评估经济中的通胀水平,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货币政策、调整物价和工资水平。
3.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是衡量生产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生产成品的价格变动的指标。
PPI反映了生产领域的价格变化情况,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格。
PPI的计算方法和CPI类似,但它关注的是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
PPI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它可以用于评估经济中的生产成本和利润变化情况,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和预测通胀也具有重要意义。
4. 效率指标效率指标是衡量资源利用程度和经济绩效的指标。
常见的效率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比、全要素生产率等。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产生的产出量,资本产出比是指单位资本投入产生的产出量,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单位综合要素投入产生的产出量。
效率指标可以帮助评估经济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对于提升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和经济术语简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和经济术语简释1、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提供的劳务(服务)价值总和。
从生产角度来说,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也即全社会各行业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分配)角度来说它反映生产要素和政府的初次所得也即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它是最终使用于消费、固定资产形成、增加库存和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绿色GDP: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
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3、人口总数:是在一定时点、一定地域范围内,一定人口范围的全部人口数。
一定时点是指在一个时间点上。
4、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包括民办教师、宗教职业者、现役军人等)。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是研究我国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5、单位从业人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经济术语解释
经济术语解释经济术语是用来描述经济活动、现象和理论的专业术语。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经济术语及其解释:1. 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它是衡量经济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
2.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高通胀率可能导致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
3. 供需关系: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可能下降;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可能上涨。
4. 利率:指借贷资金的成本或回报率。
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水平。
5.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在找工作但尚未找到的人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6. 供应链:指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分销过程。
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商、生产、物流和销售等环节。
7. 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控制着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
垄断可能导致价格上涨、低质量和缺乏创新。
8.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超过出口的情况。
贸易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和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
9. 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跨国公司通常通过在不同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合资企业来扩大市场份额和降低成本。
10. 供应侧改革:指通过改革供给侧结构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政策措施。
供应侧改革通常包括减税、放宽市场准入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改革。
这只是一小部分经济术语的解释,经济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涵盖了各种理论和概念。
在学习经济学时,了解这些术语是理解经济原理和政策的重要基础。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
这些术语和指标对于理解经济形势、制定政策以及进行投资决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们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
下面,我将为大家汇总并解释一些常见的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简单来说,GDP 计算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这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生产了大量的汽车、粮食、提供了各种服务,并且出口大于进口,那么这个国家的 GDP 就会增长。
反之,如果生产减少、消费下降、出口小于进口,GDP 可能会下降。
GDP 的增长通常被视为经济繁荣的标志,而 GDP 的下降则可能意味着经济衰退。
但需要注意的是,GDP 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质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如环境质量、社会公平等方面。
二、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普遍上涨水平的指标。
它表示一段时间内物价上涨的速度。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意味着同样的货币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变少了,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这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比如使得储蓄的价值减少,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等。
通常,通货膨胀率是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等指标来计算的。
如果 CPI 从去年的 100 上升到今年的 105,那么通货膨胀率就是 5%。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高的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带来不稳定和风险。
三、失业率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失业人口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经济学指标名词解释
经济学指标名词解释1. GDP(国内生产总值):哎呀,GDP 呢就像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总成绩单!比如说,咱中国每年的 GDP 增长,那可真是厉害啦!就像一个学生成绩越来越好一样让人兴奋!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咱平常说的国家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看这个 GDP 啦!2.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嘿,CPI 就像是衡量物价这个小怪兽涨得快不快的尺子!比如说,这个月 CPI 涨了,那可能我们买东西就要多掏钱啦!它反映的是居民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要是CPI 一直涨得厉害,那咱老百姓可得头疼咯!3.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哇塞,PPI 可以看作是工厂生产东西成本变化的晴雨表呢!好比说,PPI 上升了,那工厂的成本可能就高啦,那最后到我们消费者手里的东西可能也会贵哦!它衡量的是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这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呀!4. 失业率:哎呀呀,失业率就像是经济健康的警报器呀!要是失业率高了,那好多人找不到工作,多着急呀!比如说一个城市失业率上升了,那人们的生活压力可就大了。
它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政府可得好好关注这个指标呢!5. 利率:嘿哟,利率就像是资金的价格标签!比如说银行利率提高了,那我们存钱可能就更划算,但借钱可能就更难咯!它决定着借款的成本和储蓄的收益。
这对我们的理财规划可重要啦!6. 汇率:哇哦,汇率就像是不同货币之间的跷跷板!当汇率变动时,我们换外币的钱数也会变哦!比如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了,那我们出国旅游或者买进口商品的花费就不一样啦。
它表示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对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影响很大呢!7. 通货膨胀率:哎呀,通货膨胀率就像是物价上涨的小火箭呀!要是它太高了,那我们的钱可就不值钱啦!比如说以前一块钱能买好多东西,现在就不行咯。
它衡量的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程度。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1.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
GDP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计算,例如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GDP的增长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状况。
2.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它用于衡量通货膨胀和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
CPI的计算是根据一定时期内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的加权平均数进行的。
CPI可以作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调控经济的参考依据,也可用于衡量生活成本的变化。
3. PPI(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衡量生产过程中各种产品价格变动趋势的指标。
它用于衡量生产领域的通货膨胀压力。
PPI的计算方法类似于CPI,但是CPI衡量的是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而PPI衡量的是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能源和制成品的价格变动。
4. 环比增长率和同比增长率环比增长率是指与上一个时间段相比,某经济指标的增长率。
例如,某季度的GDP与上一个季度的GDP相比较,可以计算出季度GDP的环比增长率。
同比增长率是指与同一时期的去年相比,某经济指标的增长率。
例如,某季度的GDP与去年同期的GDP相比较,可以计算出季度GDP的同比增长率。
环比增长率和同比增长率可以帮助分析人员了解经济指标的增长趋势。
5. 就业率和失业率就业率是指在就业人口中就业者的比例。
就业率可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就业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可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失业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闲置程度。
就业率和失业率是评估一个经济体的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6. 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是指经济体中所有流通货币的总量。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
宏观经济指标宏观经济指标是用一种或几种指标反映经济运行情况。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1.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roducer Price Indexes)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3.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
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
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5.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 Goods)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
其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1.什么是GDP?如何全面看待GDP?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省及省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或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规模,在诸多经济指标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情况的晴雨表。
GDP核算的对象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经济单位。
如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中国的GDP,而中国公司在美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美国的GDP。
GDP核算的范围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如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娱乐服务企业提供的娱乐服务;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如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GDP是世界组织和各国官方普遍认可、广泛采用的重要经济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感叹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GDP自身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决定的: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计算简便,可操作性较强。
它采用“增加值”的概念,剔除了传统总量指标——社会总产值的重复计算,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分别统计的新增投入及附加价值,理论上说不重复、不遗漏,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量,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经济实力比较的重要指标。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经济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领域常常会涉及到各种专业术语和统计指标。
对于经济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的含义和用途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常见的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进行解释和汇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领域的知识。
一、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指标,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它是衡量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比较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二、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数,用于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CPI常用于通货膨胀程度的衡量,也可以用来进行国际物价比较。
三、PPI(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是衡量一篮子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数。
PPI 用于反映生产环节的物价变化,通过对比PPI和CPI的变化,可以了解生产环节的物价压力。
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普遍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六、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形成的外汇收入超过外汇支出的现象。
贸易逆差则是指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形成的外汇支出超过外汇收入的现象。
贸易顺差有利于国家的外汇储备的积累,而贸易逆差则会加剧国家的外汇压力。
七、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没有工作但有就业意愿并正在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
八、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流通的货币总额。
60个经济指标解读
60个经济指标解读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经济指标可以了解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业情况、通货膨胀水平等。
下面是60个经济指标及其解读。
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全部经济活动价值,是评估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GDP除以总人口,反映平均经济水平。
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变化,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
4.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生产部门销售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反映物价上涨对生产企业的压力。
5.财政收入: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获得的收入,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水平。
6.贸易收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盈余或赤字,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
7.外汇储备:记录一个国家持有的外国货币和黄金的储备量,反映国际收支状况。
8.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未就业人口的比例,是评价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9.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反映劳动力利用率。
10.实际工资增长率:衡量劳动者薪酬水平的增长速度,影响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11.零售销售额:衡量零售商销售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反映消费者支出状况。
12.工业产值:衡量工业部门生产的商品的总量和价值,体现制造业的活动水平。
13.投资总额: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活动的总额,反映经济发展的动力。
1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反映投资活动的强度。
15.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反映个人储蓄习惯和消费能力。
16.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衡量制造业经理人对生产活动潜在影响的调查指数,反映经济增长情况。
17.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NMI):衡量非制造业经理人对生产活动潜在影响的调查指数,反映服务业增长情况。
18.进口数量和出口数量:衡量国际贸易活动的规模和趋势,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19.债务水平:衡量个人、企业或政府的债务负担,影响资金利用和偿债能力。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发展和经济状况的定量指标。
它们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了解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表现,并作为决策的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最常用的经济指标及其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
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国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增长率可以显示经济增长速度,是评估经济状况和预测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
2.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反映物价水平总体上升的程度。
它通常以年度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高通货膨胀率会减少人民购买力,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和央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3. 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它可以反映经济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
较高的失业率可能表示经济不景气,而较低的失业率则显示经济充分就业。
4. 出口和进口总额出口和进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指标。
出口总额是一国向其他国家销售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而进口总额是一国从其他国家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这个指标可以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平衡和国际竞争力。
5.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全体居民在一定时间内总收入的平均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经济水平的指标。
较高的人均收入通常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好。
6. 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是一种反映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衡量消费者对就业、收入和经济发展的预期。
较高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通常会促进消费支出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7.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一种反映制造业经营活动情况的指标。
它通过调查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新订单、就业和供应商交货等情况来进行计算。
较高的PMI值通常表示制造业活动扩张,反之表示收缩。
8. 商业库存商业库存是指商家手中存储的商品或原材料的数量。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经济指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在经济领域,有许多常用的指标被广泛应用,以帮助分析家和决策者了解经济的运行情况。
本文将介绍最全常用的经济指标,并对其含义和解释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我们对经济指标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经济指标及其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
一般分为实际GDP和名义GDP,前者考虑了物价因素,后者未经物价调整。
2.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篇短文的水平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篇短文一篇短文的购买力变化,并用以评估通货膨胀的程度。
CPI的计算方法通常涉及各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加权平均价格。
3.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篇短文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指标。
PPI的变动可以预测价格潮流,对企业决策和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
4. 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空闲程度的指标。
它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没有找到工作但主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对经济有重要的影响,高失业率意味着经济不景气,低失业率则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
5.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总量。
它通常被分为不同的货币供应量,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6. 对外贸易顺差/逆差对外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贸易上出口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超过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逆差则相反,表示进口超过出口。
对外贸易顺差/逆差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 投资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度增长百分比。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直接用于生产的固定活动资产,如房屋、设备、土地等。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1.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简称GNp〕。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酬劳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酬劳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国民生产总值的运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
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确实是国民生产总值;〔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干政府消费支出十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十出口与进口的差额;〔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制造的增加值,总额。
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状,即价值形状、收入形状和产品形状。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状表现为三种运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判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纳这一指标。
3.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也称社会总产品,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4.总投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流淌资产投资之和。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全部投资。
流淌资产投资是指各部所占用的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商品库存,以及战略物资储备等的增加额。
总投资,反映投资的总规模,关于研究投资规模、投资效益、投资结构、投资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围,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7.当年价格指报告期的实际价格,如工厂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业的零售价格等。
使用当年价格计算的数字,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当年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和流通、生产和分配、生产和消费进行经济核算和综合平衡。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有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
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后,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都使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数字。
8.可比价格指在不同时期的价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以确切反映物量的变化。
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按产品产量乘其不变价格计算;一种是用物价指数换算。
9.不变价格用某一时期的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四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49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0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
10.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者。
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含自负盈亏的合作社)、其他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职工,以及城镇个体私营劳动者、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扣除外出临时工、合同工的农村劳动者,这部分劳动者已统计在全民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人数中)和其他劳动者。
不包括待业人员、在学人员和家务劳动者。
11.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围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 4时的人口数。
它通常是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登记的常住户口进行统计的。
1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年平均人数或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3.发展速度用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对比而得。
由于比较的标准时期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两种。
14.增长速度发展速度减1(或100%)就是增长速度。
即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15.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我国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习惯上经常使用的“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是以间隔最后一年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的速度;另一种是“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或方程法,是以间隔年各年水平的总和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的速度。
具体计算方法,可参照中国财经出版的《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
农业总产值16.我国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1)农业(种植业),包括粮、棉、油料、糖料、麻类、烟叶、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和茶园、果园等的经营。
(2)林业,包括林木的栽培(不包括茶园、果园等)、林产品的采集和村及村以下的集体和个人竹木采伐。
(3)牧业,包括除渔业养殖以外的一切动物饲养和放牧。
(4)副业,包括采集野生植物、捕猪野兽、野禽及农民家庭经营的手工业等。
(5)渔业,包括水生动物和海藻类植物的养殖和捕捞。
农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的全部产品(包括副产品)的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农业生产的总成果。
计算方法通常是以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副产品乘以该项产品的单位价格而得该项产品的产值。
各项产品产值之和即为农业总产值。
17.农业增加值指在一定时期农业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提供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表现。
它反映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
它等于农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18.农业商品产值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可供商品交换的那一部分产品总量指标。
19.农村经济总收入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一年之中经营生产性和服务性活动所得到的可以用于抵偿本年开支,并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全部收入。
包括农林牧渔业、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劳务等各项经营收入和利息、租金等收入。
但不包括那些不能用来分配,属于借贷性质或暂收性质的收入,如贷款收入、预购定金、国家投资、农民投资等。
20.总收入和农业总产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两者包括的围不同。
总收入除了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收入外,还包括其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事业活动所得到的可以直接支配的全部收入,而总产值则不包括后面这些。
第二,就农林牧副渔五业而言,总产值要计算当年的全部成果,而总收入只计算当年可用于开支和分配的部分。
例如总产值计算人造林木的生产量、大小家禽的繁殖、增长和增重的产值,总收入则不包括。
第三,计算的价格不同,计算总产值,全部产品都按统一的不变价格或当年价格计算,而计算收入一般只按当年价格计算,产品中的出售部分按实际出售价格计算,自用部分按当地收购的价格计算。
21乡镇企业原来仅指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两级集体经济举办的社队企业。
在农村政社组织管理体制分设之后,除了包括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外,还包括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
1984年3月确定将这类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单位一般应拥有固定的组织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和人员;有核算制度,承担经济责任和纳税义务;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实体。
22.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的总成果和总规模。
工业总产值目前采用“工厂法”计算,包括各工业企业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入库产品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的差额价值。
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方案中,国家对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原则和方法作了修改,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与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原规定)的区别在于:一是计算价格不同,新规定是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原规定按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
二是全价与加工费的计算原则不同。
新规定凡自备原材料,不论其生产繁简程度如何,一律按全价计算总产值,凡来料加工,一律按加工费计算总产值;原规定对此则有一些特殊规定。
三是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的计算原则不同,新规定要求会计在产品成本核算时计算了这部分价值,工业总产值则应包括,否则,可不包括;原规定则按生产周期计算。
23.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
工业统计制度中工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
24.工业销售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
包括已销售的成品、半成品价值,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和对本单位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的价值。
25.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职工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部职工平均人数26.轻工业指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
按其使用的原料不同分为:①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②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27.重工业指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工业。
按其生产和产品用途,可分为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制造工业。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修理作业中修理作业对象是重工业,否则划为轻工业。
轻重工业总产值的划分也按“工厂法”计算的,即一个工业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性质属于轻工业,则该企业的全部总产值作为轻工业总产值;一个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性质属于重工业,则该企业的全部总产值作为重工业总产值。
28.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资本金通俗地讲就是办企业的本钱。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