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中医护理常规
呕吐(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火、胰腺炎等)。
护理评估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护理一般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者,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
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限、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呕吐呈喷色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物大便及失气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的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逐进热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1.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2.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3.虚寒性呕吐宜热性食物,忌生冷不洁或肥甘厚味之品,忌甜食。
五、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范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六、临证施护1.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引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3.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4.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5.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按摩胃脘部。
健康指导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
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
3.饮食一般宜软、宜消化、切忌过饱。
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护理评估1.皮肤、巩膜、二便颜色、有无传染性。
2.腹痛、出血。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热毒炊盛证等。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粥品养护
推荐患者食用易于消化的粥品,如薏米粥、山药粥等。粥品具有补益脾胃、缓解胃肠不适的作用。
食疗方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一些食疗方进行调理,如生姜煮水、山楂炖鸡等,具有止呕、消食的效果。
穴位按压
通过按摩或针灸一些特定的穴位,如中脘穴、内关穴等,可以缓解胃肠道痉挛,减轻呕吐症状。
04
CHAPTER
不同类型呕吐的中医护理方案Leabharlann 病室应温暖,避免风寒侵袭。
呕吐时可给予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艾灸或拔罐疗法可用于温经散寒,缓解症状。
可选用温性食品,如生姜、红枣、山药等,以温胃散寒。
护理重点: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中医按摩、针灸等疗法可用于疏肝解郁,调和气血。
可选用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食品,如玫瑰花、佛手柑、陈皮等。
胃与呕吐:胃主受纳、降浊。若胃气不和,受纳无权,降浊失职,则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对呕吐的理解涉及病因、分类及与脏腑关系等多个方面。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辨证施治,以恢复脏腑功能平衡,缓解呕吐症状。
02
CHAPTER
中医护理呕吐的总原则
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畅通,改善身体内部的微环境,有助于缓解呕吐症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根据病因,呕吐可分为外感呕吐和内伤呕吐两大类。外感呕吐多因感受外邪所致,内伤呕吐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
分类一
根据病程,呕吐可分为急性呕吐和慢性呕吐。急性呕吐多突然发病,病程短;慢性呕吐则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分类二
肝与呕吐: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可导致胃气上逆而引发呕吐。
脾与呕吐:脾主运化,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而成为痰饮、食滞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堆积于胃中,易引起呕吐。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精品PPT课件
• 为什么呕吐治疗时常取中脘穴,而不是上 脘或下脘穴呢?
足三里
•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
• 足三里是人体重要穴位,按摩足三里穴位 的作用有 : 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 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 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梁丘等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 7.遵医嘱药熨。 •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 症状。
•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 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梁丘
•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 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 的上方也是该穴。
脾、胃、交感、神门、贲门耳穴
天枢穴
• 位于肚脐眼旁开两寸的地方。 • 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
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呕吐 •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
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 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 胃俞等穴。 •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最新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教学讲义PPT
• 8.药熨法(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 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 自调节温度。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 耐受,将封包稍放冷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 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 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 受等。
•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梁丘等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 7.遵医嘱药熨。 •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
•
•
• 呕吐
•
•
•
呕吐定义 常见症候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健康指导
一、呕吐定义
•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胃 内容物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病证。临床上 称“声物皆出为呕”,“物出而无声谓之 吐”,“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
• 呕吐病位在胃,但还与肝脾密切相关。 • 为什么肝脾密切相关? • 肝主? • 脾主?
•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 1.内服中药 • 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
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 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服药期间禁食辛 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
• 2.注射给药:补液、解痉、止吐。
(二)特色技术
梁丘
•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 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 的上方也是该穴。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呕吐,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及呕吐次数、伴随症状。
(2)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3)观察患者有无纳差、上腹饱胀、暧气、反酸、恶心、发热和大便不调等。
(4)了解患者既往饮食、生活习惯,有无饮酒史;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饮食伤胃证。
证候:呕吐酸腐,胃脱疼痛,脱腹胀满,恶心,厌食,暧气,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脉滑。
②风寒袭胃证。
证候:突然呕吐,胃脱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
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或白腻,脉弦。
③暑湿伤胃证。
证候:胸院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黏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潘。
④浊毒犯胃证。
证候:呕吐频繁,胃脱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脉数。
⑤湿浊中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脱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黏腻不爽。
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脉滑。
⑥脾胃虚弱证。
证候:呕吐清水,胃脱隐痛,或脱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澹。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4)急性大出血或呕吐频繁时应暂禁食,一般进少渣、温凉、半流质饮食。
(5)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时间、节律,以及与进食寒热的关系。
②观察患者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及量,及时清理呕吐物。
③观察患者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6)给药护理: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阿司匹林、呻喋美辛等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要时应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本病的发生。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呕吐
壹 外邪犯胃 贰 饮食停滞 叁 痰饮内停 肆 肝气犯胃 伍 脾胃虚寒来自辨证 施膳饮食停滞
症状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拒按,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 苔厚腻,脉滑实。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饮食调护原则
饮食停滞·饮食调护方举例
烤炉烘干或蒸熟。 【用法】可当点心食用。
壹 外邪犯胃 贰 饮食停滞 叁 痰饮内停 肆 肝气犯胃 伍 脾胃虚寒
辨证 施膳
肝气犯胃
症状
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疏肝理气,和胃止吐。
饮食调护原则
肝气犯胃·饮食调护方举例
糖渍柠檬
《本草纲目拾遗》
【组成】鲜柠檬500g,白砂糖500g,水适量。 【制法】将鲜柠檬去皮、核,切块,放在砂锅中加白砂糖,浸1日,再以小火煨熬至汁液耗
常见病证中医饮食调护 呕吐
呕吐
定义
呕吐是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 弱,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急、慢性胃炎及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肠梗阻、肠 炎、胰腺炎、胆囊炎和一些急性传染性疾病表现以呕吐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 饮食调护。
饮食宜忌
宜清淡稀软食物,注意节制饮食,多次少量,切勿一次进食过多;忌刺激性食物,如辣 椒、酒等,忌滋腻厚味难以消化的食物。
焦三仙消食汤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焦山楂6g,焦麦芽6g,焦神曲6g,炒鸡内金6g。 【制法】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炒鸡内金洗净,加入300ml水浸泡20分钟,连水一起倒
入砂锅中,武火煮沸,改文火煮20分钟,离火晾凉即可饮用。 【用法】每日1~2次,每次50ml。
恶心呕吐的中医护理个案
恶心呕吐的中医护理个案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恶心呕吐的故事,还有中医是怎么护理的呢。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明,有一天他突然感觉特别不舒服。
他说自己老是觉得恶心,然后就开始呕吐。
他的脸变得煞白煞白的,看起来可难受了。
他吐出来的东西,那味道可难闻了,一股酸臭味,他自己都被那味道弄得更不舒服了。
这时候呀,小明的奶奶就想到了中医的办法。
奶奶说,中医护理可讲究啦。
奶奶先让小明躺下来,找了个特别安静、舒服的地方。
就像我们在树林里找了个柔软的草地躺着一样,周围安安静静的,没有吵闹声。
因为这样能让小明的心静下来,不那么烦躁。
然后呢,奶奶给小明煮了一些生姜水。
生姜的味道有点辣辣的,但是喝下去之后呀,小明感觉自己的肚子里暖暖的。
就好像冬天里喝了一碗热汤一样,那股暖流在肚子里散开。
生姜水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魔法药水,喝了之后,小明的恶心感觉好像减轻了一点呢。
奶奶还在小明的肚子上轻轻地揉。
那动作就像我们在玩泥巴的时候,轻轻把泥巴搓圆搓扁一样。
奶奶的手在小明的肚子上转着圈,从左边揉到右边,又从上面揉到下面。
小明说,被奶奶揉着肚子,就感觉肚子里那些不舒服的东西在慢慢地被赶跑。
除了这些,奶奶还让小明闻一些香香的东西。
她找来了一片干的橘子皮,放在小明的鼻子下面。
橘子皮的香味很清新,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满是橘子树的果园。
小明闻着橘子皮的香味,那股恶心的感觉又少了一些。
在饮食上,奶奶也特别注意。
她不给小明吃那些油腻的、冷冰冰的东西。
像炸鸡呀,冰淇淋呀,这些平时小明最爱吃的东西都不让吃了。
而是给他煮了米粥,那米粥熬得糯糯的,白白的,像雪一样。
小明吃着米粥,觉得胃里很舒服,不会再有那种翻江倒海的感觉了。
过了几天呀,在奶奶的中医护理下,小明就慢慢地好起来了。
他的脸又有了血色,也不再恶心呕吐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医护理恶心呕吐有好多简单又有用的办法呢。
当我们或者身边的小伙伴遇到这种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像小明的奶奶那样,用这些小方法让身体舒服起来哦。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敷于特定的穴位或部位,缓解恶心、呕 吐等症状。常用的中药有吴茱萸、丁香等。
04
呕吐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
饮食护理
急性呕吐期
应暂时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避免食物刺激胃肠道,加重呕 吐症状。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
中医对呕吐的认识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理因素
湿、痰、热、寒、瘀血等。
呕吐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急性胃炎、胃溃疡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等。
病机
肝气犯胃、饮食不节、外邪犯胃等。
病理因素
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
02
呕吐的中医辨证施护
实证呕吐的辨证施护
寒邪犯胃证
01
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护理方案
采取祛痰化湿、温中健 脾的中医护理方法,调 整饮食结构,避免寒凉 、生冷食物,注意保暖 ,适当进行锻炼。
推荐中药方剂
二陈汤加减、平胃散加 减等。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护理方案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对患者整体情 况的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能够达到预防和减轻呕吐症状的目 的。
内空气流通,避免异味刺激。
缓解期
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促进胃肠道蠕 动,缓解呕吐症状。但应避免剧烈 运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 于长期反复呕吐的患者,应给予心 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建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05
呕吐中医护理案例分享
实证呕吐护理案例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服用方法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服用,一般每日2-3次,饭后服用。
注意事项
中成药应妥善保存,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生 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中药灌肠的护理
灌肠前的准备
灌肠液的制备
灌肠前应排空大便,选择合适的灌肠体位 。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止呕、健脾、和 胃等作用的中药材,按照传统工艺制备灌 肠液。
常用穴位
02
中脘、神阙、足三里等。
注意事项
03
艾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操作。
06
案例分享与效果评估
案例一:胃热呕吐的护理效果
总结词
胃热呕吐患者经过中医护理后,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详细描述
患者因胃热引起呕吐,伴有口渴、口臭、尿黄等症状。中医护理方案包括清热泻 火、和胃止呕的中药调理,以及饮食调理,如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经过护理,患者呕吐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三:情志失调呕吐的护理效果
总结词
情志失调呕吐患者经过中医护理后,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呕吐症状缓解。
详细描述
患者因情志失调引起呕吐,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中医护理方案包括疏肝解郁、安神止呕的 中药调理,以及心理疏导,如倾听患者心声、指导放松技巧。经过护理,患者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呕 吐症状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灌肠方法
注意事项
将灌肠液加热至适宜温度,用灌肠器缓慢 注入肠道内,一般每次注入50-100毫升, 每日1-2次。
灌肠时应轻柔操作,避免损伤肠道;灌肠 液应妥善保存,避免污染;灌肠后应注意 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中医关于“呕吐”的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中医关于“呕吐”的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中医认为呕吐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或素体脾胃虚弱,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其日常防控保健措施如下:
一、本病以日常预防为主,重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饥饱无度,脾胃虚寒者应忌食生冷之物,胃中积热或胃阴不足者应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二、日常要注意精神调摄,心情要舒畅,避免精神刺激,防止因情志因素引起的呕吐。
三、发生呕吐时,要注意适当休息,注意寒温适宜。
食物要易于消化,宜清淡,少量多餐,忌食生冷油腻之物。
四、若呕吐剧烈,粥汤入胃即吐出之危重者,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并根据情况就诊。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 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误吸风险防范
保持呼吸道通畅
01
呕吐时,患者应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入呼
吸道。
及时清理呕吐物
02
护理人员应及时清理患者口鼻腔内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
加强观察与评估
03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评估是否有误吸风险,必要时采取
相应措施。
其他并发症应对措施
01
消化道出血预防与处理
对于呕吐伴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并密切
观察出血情况。同时,保持患者安静、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02 03
感染预防与处理
呕吐可能导致口腔、咽喉等部位的感染,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做好口腔 清洁工作,保持口腔卫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等感染指标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呼吸调节
深呼吸有助于调节气机,缓解呕吐带来的不适。
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有助于减轻呕 吐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辨脏腑
呕吐病位在胃,但与肝、胆、脾等脏腑密切相关。如肝气 犯胃型呕吐,多伴有胁痛、口苦等症状;脾胃虚弱型呕吐 ,多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常见证候类型及治法
外邪犯胃证
治法为疏邪解表,和胃 降逆。常用方剂如藿香
正气散加减。
饮食停滞证
治法为消食化滞,பைடு நூலகம்胃 降逆。常用方剂如保和
丸加减。
肝气犯胃证
治法为疏肝理气,和胃 降逆。常用方剂如四逆 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发病原因及机制
01
02
03
中医关于“呕吐”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中医关于“呕吐”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呕吐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或素体脾胃虚弱,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一、病因1.外邪犯胃风、寒、暑、湿及秽浊之邪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而上,即发生呕吐。
《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门》云:“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因寒邪最易损耗中阳,使邪气凝聚胸膈,动扰胃腑,故又以寒邪致病最多。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之品,嗜饮酒浆,或误食不洁之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致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或脾胃受伤,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饮,停积胃中,饮邪上逆,发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愤郁,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或气郁化火,胃气上逆而为呕吐。
《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素体虚弱,或劳倦太过,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亦有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引起取叶《古今医统大全·呕吐门请:人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
”二、诊断1.以呕吐食物、痰涎、水液或黄绿色液体,或干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纳呆、泛酸、杂、胸脘痞闷等症状。
2.起病或急或缓,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遂以及闻及特殊气味等因素而诱发,或有服用药物、误食毒物史。
3.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胃镜检查、颅脑CT或MRI检查、呕吐物常规检查及血淀粉酶、肝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有助本病诊断。
三、治则治法呕吐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治法,但应根据虚实之不同分别给予治疗。
偏于实者,治宜祛邪为主,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邪去则呕吐自止。
偏于虚者,治宜扶正为主,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养阴和胃等法,正复则呕吐自愈。
虚实夹杂者,当标本兼顾,审其标本缓急之主次而治之。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PPT医学课件
9
(六)脾胃虚弱证
• 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 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 薄白
10
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这个知识点中涉及到很多穴位, 主要有中
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 梁丘。还有脾、胃、交感、神门、贲门这 几个耳穴。这些穴位的共性是都有调节脾 胃的功能。
19
(二)胃脘疼痛
•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 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 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 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 紧张。
•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 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梁丘等穴。
20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 7.遵医嘱药熨。 •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22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 1.内服中药 • 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
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 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服药期间禁食辛 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
• 2.注射给药:补液、解痉、止吐。
23
(二)特色技术
• 1.穴位贴敷 • 2.穴位注射 • 3.艾灸 • 4.耳穴贴压 • 5.穴位按摩 • 6.药熨法 • 7.拔火罐
孕期呕吐中医护理
孕期呕吐中医护理
孕期呕吐是很多孕妇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中医通过调整体内
的阴阳平衡,可以有效地缓解孕期呕吐症状,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的建议:
注意饮食
- 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消化系统;
- 建议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
- 适量摄入粗纤维食物,如全谷类、豆类等,有助于宣畅肠道。
合理调节作息
-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疲劳;
- 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中草药调理
- 桂枝茯苓丸是常用的中药方剂,可缓解孕期呕吐,但需在医
生指导下使用;
- 可以考虑使用姜汤或者姜茶,具有缓解恶心和呕吐的效果。
心理调节
- 孕妇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 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愉快的活动可以缓解孕期不适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需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建议在医生
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如果孕期呕吐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
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以上是关于孕期呕吐中医护理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电话:010—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丹毒中医护理方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胃癌中医护理方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方案附录1护理方案附录2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呕吐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
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药熨。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药熨法(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8.药熨法(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自调节温度。
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耐受,将封包稍放松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其他详见附录2)。
9.红外线照射: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
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证睡眠。
2.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导1.饮食伤胃证:宜食消食导滞的食品,如山楂、炒麦芽、陈皮、萝卜等。
忌油腻、炙煿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炸油条等。
2.风寒袭胃证:宜食温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茴香、苏叶、葱白等。
忌寒凉之品,如鸭肉、螃蟹、香蕉等。
3.暑湿伤胃证:宜食清暑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紫苏叶、荷叶、藿香、白扁豆等。
忌食助湿化热的食品,如羊肉、狗肉及煎熏烤炸之品。
4.浊毒犯胃证:宜食化浊解毒的食品,如苇根、荸荠、竹茹、绿豆、冬瓜、苦瓜等。
忌食火热之品,如桂圆、羊肉、狗肉、驴肉、辣椒、韭菜、油炸食物等。
5.脾胃虚弱证: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忌食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如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
6.湿浊中阻证:宜食利湿化浊的食品,如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
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等助火之品。
7.呕吐严重者4~6小时应禁食。
呕吐停止后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原则。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三)情志调理1.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
五、护理效果评价附: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饮食伤胃证□风寒袭胃证□暑湿伤胃证□浊毒犯胃证□湿浊中阻证□脾胃虚弱证□其他: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