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上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方滋
自然山水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 长的历史过程。
1.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言 诗和玄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的玄 学将儒家提倡的 “名教”和老庄的 “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这士大夫 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因 此在玄学的发展过程之中,山水审美 的意识也在增强。
山水方滋
2.玄言诗常常寓山水与玄理之中,或借 山水抒情,可以说玄言诗本身也就孕育 着山水诗。 3.晋宋之际,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 不断提高,山水绘画和理论也应运而生。 4.早期文学作品中的山水描写以及五言 诗的成熟,凡此种种都为山水诗的产生 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文人对人生有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追求功业, 愤懑社会,书写爱情、亲情、友情、思乡等人生 体验。
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此时文坛上鲍 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齐名,有“元嘉三大家” 之称。就诗歌创作而言,他们的共同点是描写山 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但诗风差异明显,谢诗富 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在赋与 文的创作中,谢灵运以《岭表赋》、《山居赋》 等作品为代表,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 新,与其山水诗的成就互为呼应。颜延之的骈文 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 有《赭白马赋》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 代表作是《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三、艺术形式的发展
总的风格: 密丽新巧、古拙生涩。
具体来说: 诗歌中的用事、排偶、声律,开始成为
作家有意识追求的技巧。
谢灵运和山水诗
一、谢灵运的生平 二、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 三、谢灵运的山水诗《登池上楼》
一、谢灵运的生平
(385-433)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 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名“客儿” 又称“谢客” 。祖父谢玄、父辈谢琰。 二十岁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 乐。三十六岁时,入宋降为康乐侯。 贬为永嘉太守(今浙江温州)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走向山水、知音不遇、精神孤单
谢灵运的思想之儒玄佛合流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公元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 在永嘉郡治永宁县(今浙江温州西北)积谷 山下开凿了一个水池,后人为纪念谢灵运而 称其为谢公池,池畔楼曰池上楼。现存池上 楼为清道光初所建。园内建筑有飞霞山馆、 春草轩、十二梅花书屋、怀谢楼以及船式建 筑鹤舫等,占地九亩,是晚清永嘉名胜之一。
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初春,首先 道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以及对谪迁海滨的 不满情绪;次写久病登楼,见窗外春意盎然; 再次触景生情,怀乡思亲,最后以保持节操、 避世隐居来安慰自己。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晋宋之间诗文风气的转变
一、玄言和山水 二、题材的多样化 三、艺术形式的发展
一、玄言和山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 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 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 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文心雕龙•明诗》
如何理解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据此,山水诗形成于 晋宋之际基本成为后者之共识。
庄老告退
所谓“庄老”既指以庄老为主的玄 学思想,也指阐发玄学的玄言诗,而 “告退”是与“方滋”相对应的,是 一个渐进过程,是玄学的内化过程, 是玄言诗的渐次消退过程,并且, “告退”只是在诗歌领域表面上的淡 化,而非在士人生活或者整个社会思 潮中的消亡。况且,庄老思想经历了 漫长的发展,已与儒、释等思想相融 合,深入士人精神,不可能完全退出 士人精神的载体——文学的圈子。
《宋书·谢灵运传》
祖玄,晋车骑将军。 灵运少好学,博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 共宗之。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门生 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 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 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宋书·谢灵运传》
“谢公屐”,一种前后齿可装 卸的木屐。谢灵运游山时 所穿,故称。事见《宋 书·谢灵运传》:“尋山陟 嶺,必造幽峻,巖嶂十重, 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 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 其後齒。” 此为浙江温州
的瓯北镇“中国鞋博物馆” 的相关展览。
二、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
渴望重振家族风流的现实政治追求 乌衣之游与重振家风之希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精心选择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象,再加上 “生”“变”两个动词,描绘出了生机 勃勃的春天的景象。
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平仄相调。
➢ 宋·吴可《学诗》:“学诗浑似学参禅, 自古圆成有几联?池塘春草一句子,惊 天动地至今传。”
➢ 元好问:“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 五字新。”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 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 运乃安。
在郡(临ຫໍສະໝຸດ Baidu)游牧,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 灵运执录望生,兴兵叛逸,遂有逆志。有司又 奏依法收治,太祖诏于广州行弃市刑。时元嘉 十年,年四十九。
谢灵运游山劈路图
谢灵运在归田之后,尝 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 直至临海,从者数百 人。临海太守王琇惊 骇,疑为“山贼”, 徐知是灵运乃安。这 是浙江台州陆路交通 的首次开发。
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至于宋,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 也。”
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 时期。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 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二、题材的多样化
晋宋之际文风开始转变,到宋文帝元嘉时代, 所谓“体有因革”,最明显的现象是文学摆脱了 形而上的思维而重新注目于日常生活,再度恢复 了缘情言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