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全国高考安徽卷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何更生
【期刊名称】《学语文》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古诗鉴赏题(第17小题)是2002年秋招高考语文试卷中新出现的一种题型。

该题主要用于测量考生对我国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评赏能力,进而探测考生的人文知识积淀和文学素养状况。

与其它题型相比,该题主观性强,对考生能力要求明确,赋分不高(6分,占总分的4%)。

本题所选的文体为我国古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辞通俗,语句平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语言障碍制约考生鉴赏能力充分发挥的现象的发生。

那么,考生对这种新型试题的答题情况如何呢?笔者对安徽省考生的语文试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1即反映了考生对该题的答题情况: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何更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主观(基础)题抽样评析 [J], 胡寅初
2.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写作部分抽样评析 [J], 肖家芸
3.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阅读题测评的思考与实践--以高考语文全国卷(2018)、上海卷(2017)中古诗阅读题为例 [J], 沈国全;
4."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步履维艰——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评述 [J], 张悦群
5.语文学科素养视域下现代文阅读命题特征及备考策略——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J], 边洪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2002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涉及朋友的品位认知,对语文的学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着眼于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进行抽样评析,分析解读古今文学试题,并就文学素养、文学理论和文学技巧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由《桃夭》、《山坡羊》、《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渐》、《春江花月夜》五篇古诗组成。

前三者属于宋词,后两者属于元曲。

在桃夭诗中,李白的豪放情怀流露无疑;山坡羊诗中,苏轼赞赏祖国丰饶的自然资源,充分展现出社会责任感;凉州词中,白居易将失意对对比生命和自然的各种变迁,这也把读者带入他的创作世界;芙蓉楼送辛渐诗中,辛弃疾抒发出失落的心情;春江花月夜诗中,杜甫细腻的文字和锐利的观点,让我们深深被感动。

总之,这五首古诗巧妙地联系起古今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示了古人对事物的洞察和对社会状态的关注。

2002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抽取了《不再犹豫》、《像小鸟一样》、《与父亲同行》、《遵循梦想》、《走出困境》等五篇现代文章。

在《不再犹豫》中,作者以前放弃梦想的经历引出了“不要犹豫,马上行动”的精神;《像小鸟一样》传达出勇于追求梦想的信念;《与父亲同行》则将感恩父母与追求自身梦想的结合起来;《遵循梦想》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是谱写成功之道;《走出困境》则表明,只有勇敢面对问题,才能战胜困境。

综上所述,这五篇现代文章围绕“追求梦想”的主题,用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向往,给读者奉献经典的启示。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无疑令古典文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技巧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让读者有了更精深的体会,这说明高考试题对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首先,古诗对于学生掌握古人对社会状况与自然变迁的洞察力有很大的作用;其次,现代文阅读题提醒读者追求自己梦想的重要性,增强读者意志和勇气。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2002年高考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X”模式的第一年。

今年,语文试题综合型、能力型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这具体表现在主观题目增加,客观题目减少,题目的思辨性、实用性提高等方面。

从总体看,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思想,全面考查语文的各项能力,题目设置排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两大任务的要求。

2002年又是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一年,北京卷与全国卷所依据的纲领,都是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

两份试卷在一个总体纲领的指导下,又展示出各自独立、独到的思想。

下面仅就这两份试题的几个侧面进行评析,取名“断析”。

㈠全国卷断析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2002年全国卷新增加了三道主观题:16.文言文句翻译(5分)、17.古代诗歌鉴赏(6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

这三道题考前曾引得众说纷纭,现在终于尘埃落定。

我们认为这15分的题命制平实而稳健。

文言文句翻译准确地体现了所用的文句须取自第一卷的文本之要求,没有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

两个文言文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难度适中,要点涵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清晰的导向。

古代诗歌鉴赏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鉴赏材料。

这是一首包含着浓厚传统文化和思乡感情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

题目包含了三问:第一问问“折柳”的寓意,是一道理解型的题目,答案明确;第二三问就“折柳”在诗中的关键性提问,答案就比较发散了。

两相结合,兼顾了试题的导向功能和高考的选拔功能,可谓匠心独运。

默写名句名篇全部选自课内,涉及到先秦论文《劝学》、唐诗《琵琶行》和宋词《永遇乐》,题目平实浅易,体现了高考试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用意。

以上三题,相信会有较好的得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试卷的难度。

二、第一大题中的新题型第一大题总体平易,但在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方面有些新方法出现。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抽样评析,是学习语文的必备知识,也是深究语文的重要话题。

经过本次抽样评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首先,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都集中考察了对文本语义的准确理解。

本次抽样评析发现,试题将明确指出一段文字,要求考生对其进行阅读并对其语义进行猜测。

这既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语义分析准确理解文本,同时也要求考生能够从文本中捕捉出暗含的信息。

其次,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都要求考生进行文献研究。

古诗鉴赏的试题要求考生熟悉古诗文的文本结构、语言技巧、历史背景等内容,并对其有深刻理解;而现代文阅读的试题则要求考生能够快速搜集文献资料,进行文本的探究和分析。

此外,本次抽样评析还发现,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试题都强调了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熟悉作品关键内容,对文章的核心观点进行准确把握。

最后,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试题都强调了文章的内在价值,即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文章,还要体会文章的内在价值,将文章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综上所述,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抽样评析可以得出:对文本语义的准确理解,文献研究能力,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以及文章内在价值的体会,都是我们深究语文的重要内容,
也是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理论联系实践,多讲多练的积累中,我们才能对语文拥有更深刻的理解,把各种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诗眼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诗眼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200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 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 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 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 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 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 象(意境)。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
如何辨析“诗眼”
如何辨析“诗眼”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 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 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 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怨”字明显用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 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 “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
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 全篇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能准确找出并 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什 么是诗眼?2003试卷上说,“所谓‘诗眼’往往 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当然,这 个定义是根据出题需要而下的。为了便于同学们 全面理解,笔者这样阐释其涵义: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 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 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03年高考全国卷对“诗眼” 辨析的考查,以其新颖和符合鉴赏规律获语文界 一致好评。虽然命题者在题干中给出了诗眼的概 念,但仍有部分考生不能准确找出,更谈不上结 合全诗赏析

安徽省高考近五年诗歌鉴赏原体及答案

安徽省高考近五年诗歌鉴赏原体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全国卷)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全国卷)一、(18分,每题3分)1、D2、B3、B4、A5、C6、D二、(12分,每题3分)7、A 8、B 9、A 10、C三、(15分,每题3分)11、B 12、A 13、C 14、D 15、D四、(15分)16、(1)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17、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8、(只选两题,共4分)(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不在舍。

19、答:因为余伯牙的琴声变化无穷,神秘莫测;种子期却能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0、答:(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21、答:(1)知音越多越好,余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

(2)千心万苦学得的记忆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坚持下去。

22、(4分) A E六、(12分)23、答:在“校园宽带网”前加“新增了”、“还有”一类动词词语,或在“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后加”也应有尽有“、”也一应俱全“一类充当谓语的词语。

24、(4分)修改为:(1)成年累月的战事(2)动荡不安的政局(3)不断衰退的经济(4)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5)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或答成“战事的成年累月,政局的动荡不安,经济的不断衰退,社会治安的每况愈下,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给3分。

25、(6分)26、作文(60分)。

安徽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安徽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 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 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 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008年
8.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 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 够力挽狂谰、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9.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试题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 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 《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 也可。)
2008年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
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
2012年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
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中的一 首。
2012年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 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 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透析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透析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透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内容一、文言文1. 分类文言文占据整个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的30%,主要涉及“古代文学诗词”,“哲学思想文化”、“礼乐法令史传”三大类,下属内容有:(1)古代文学诗词:以屈原《离骚》、陶渊明《桃花源记》、李白《将进酒》、宋玉《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古典文学经典诗词;(2)哲学思想文化:以孔子《诗经》中“汤问”“尧问”,孟子《滕文公2》、《公孙丑》中“道德经”,孟子《子路七章》,荀子《劝学篇》等中国哲学经典;(3)礼乐法令史传:以“周易·系辞下《易·系辞》”中“象伏羲”,商纣王传中“商汤灭纣”,苏颐《老子》,老子《庄子》中“庄子”,屈原《九歌》,《三国志》中"典范"等史书中的内容。

2. 注意事项针对文言文试题,高考考生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通篇钻研:需要运用赏析、比较、对比、概括、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入分析、研究文言文的内容,对照文言文的格律,重点理解文言文的文意。

(2)防止容易错误:例如:孔子语录“汤、尧问”和“礼记》”“春秋”“原始传说”以及“诗经”等;(3)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启示性思想:要注意文言文中的思想内涵,以及文言文中人们对客观事件所表达出的苍凉诗情、豪迈思想,力图把握文言文语言的表述方式,深入体会语言的隐喻意义等内容;(4)掌握“古今外国文学”的基本内容:如:古希腊的《奥基拉》、古罗马的《司提反与克萝比》和中国文学经典《十五言》、《叠词》等;(5)对比现实:要注意文言语言的寓意和实际应用,从而建立2020年现实生活中的新视野。

二、语法1. 内容语法占据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的30%,主要涉及句法、构词、书写规范以及语言文化知识四大类内容,具体而言,可以主要指出以下几个方面:(1)句法:包括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独立结构的使用、虚拟语气等;(2)构词:以古代文学诗词中“褒贬形容、连锁比兴”等术语;(3)书写规范:要求选手们正确书写古代文学经典中古文字母、汉字,要注意字形、字义等方面;(4)语言文化知识:包括古代文献和诗句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常见文字、诗句、谚语,以及现代汉语中特殊语法用法、特殊词汇用法和中国艺术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境界等。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近年来,学科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术报考文学科的抽样能力以及考生文学知识掌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也同样受到了考生们的关注。

因此,本文以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为研究主题,从语文考试特点、古诗鉴赏建议、现代文阅读技巧及答题策略等方面进行抽样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语文考试应试技巧的重要性。

首先,古典语文考试的特点是“艺术性”、“复合性”和“多元性”。

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古诗鉴赏技巧,并能够全面掌握古诗的特点,包括情节安排、人物性格塑造、前因后果的串联以及抒发情怀等。

针对不同类型古诗,可以掌握古代文学思想审美观,理解诗词背后的哲理,把握其中暗藏的心理处理思路,进而从审美角度来理解古代文化。

此外,现代文阅读也是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评分环节。

考生们要掌握现代文阅读题抽样的方法,首先要注意分析语句的机构,以及文章的主旨。

接下来,应当分析段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熟悉比喻、排比、关联词等表达手段,从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还要注意细节,把握文本虚实结合、抽象具体交替等行文特征,把握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句式,理解文本中的细微处理。

最后,考生应分析抽样答题策略,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正确确定问题的类型,把握文体特点。

应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理解答题形式,有效鉴别关键词,有针对性地分析文本的情感、思想、观点等,以及把握开头和结尾的重要作用,避免误把关键词给忽略掉,有效地完成试题。

从上述抽样分析,可以看到,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确实提供了考生们一个良好的测试机会。

只有全面掌握古诗特点,有效建立古诗鉴赏技巧,并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及答题策略,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可以说,学习语文无论是从古诗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都应以全面深入、技巧熟练为出发点,及时掌握新知识,为自己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一套熏陶人教育人的高品位试卷湖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肖晓一、不超纲、品位高整体来讲,今年高考语文基本上遵循了《考试说明》来命题,没有“超纲”现象。

选材新颖、立意较高是今年语文的一大创新。

选材上古今、天文地理都有,特别是体现了现代意识和现实中最迫切的问题。

与往年考题不同的是,整个试卷的文章品位高,能感召人、熏陶人,学生做题时也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试卷的文学性也加强了,文言文、两篇语体文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二、难度不大、高分难得原认为今年语文会较难,但实际看来整体难度并不比去年大;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3种新题型,估计学生得分会比去年略低。

语体文阅读的两篇文章,一篇“沙尘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字好读,题目不难,比去年考证性的“铜奔马”相比要容易些;另一篇语体文“话说知音”从传统题材中写出了现代意识,立意很好,比去年的散文“门”思想含蕴要厚实得多。

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和语言转换能力。

文言文的选题“飞将军李广”出自《史记》,文革前高中的语文课本曾有这篇文章,李广将军严以律己的精神在今天也极有启示作用。

三、新题型“如约”出现《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新题型都“如约”出现在试卷中,因是初次见面,大多平易,但也有少量“沟沟坎坎”要学生解决。

整套试题仅有个别题材以前未曾出现,显得有些突然。

如第一大题的第3小题,直接在卷子上解释词意,该题型已“消失”多年,反映了出题者的求新意识。

我认为最难的是“诗歌鉴赏题”,难就难在“折柳”之意,学生要明了其意,并能自圆其说。

四、作文题并不陌生作文题对武汉考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武汉出的第39期《学语文》报上有一道高考作文训练题和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大同小异。

作文不大会出现无话可说或跑题现象,因为学生理解没多大困难,关键在于要求学生从健康、积极向上的角度来把握作文。

主观题份量加重武汉二中特级教师刘哲夫武汉二中高级教师余天泽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和往年相比,作了较大的调整与变动,客观题由60分改为45分,主观题则相应增加到105分。

2002-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00b1

2002-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00b1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诗歌部分)一、(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5分)分)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6分)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二、(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2、、13题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分)分)B BA.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拟 声 词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 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潺潺 浪淘沙》李煜)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 滚滚 登高》杜甫) (《登高》杜甫)
示例一:2002全国高考试题 示例一:2002全国高考试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诗眼”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 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 参考答案 : “ 诗眼 ” 分 别是“ 别是 “ 咽 ” 、 “ 冷 ” 。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 阻拦, 发出低吟, 阻拦 , 发出低吟 , 仿佛 呜咽之声。 呜咽之声 。 照在青松上 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 的日色 , 由于山林幽暗 , 似乎显得阴冷。 似乎显得阴冷 。 “ 咽 ” 、 “ 冷 ” 两字绘声绘色地 表现了山中幽静的景象, 表现了山中幽静的景象 , 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 幽静孤寂的意境。 幽静孤寂的意境。
“扶”字,更显得风之温柔, “失”字,才有天地 扶 更显得风之温柔, 溶为一色,扑朔迷离诗画意。 溶为一色,扑朔迷离诗画意。
何为炼字? 何为炼字? 炼字
所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 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 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 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 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 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 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 方法,就叫做炼字。 方法,就叫做炼字。

2002-全国高考安徽卷诗歌鉴赏

2002-全国高考安徽卷诗歌鉴赏

2002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这首曲子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是从听到的“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2003年全国高考安徽卷过看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2004年全国高考安徽卷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005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这道试题是就所供绝句的三、四句要求考生指出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006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2007年高考试题12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006年高考试题诗歌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

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

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2002年安徽乙卷答案

2002年安徽乙卷答案

2002年安徽乙卷答案1、1“欢迎你到我家来拜访!”这句话表达得体。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2、3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单选题]*A.争忪思慕怅惘人情世故B.萌发海棠悬殊消声匿迹C.骨骼流逝劫难目空一切(正确答案)D.追朔喧嚷枯燥叹为观止3、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非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句与原文一致。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对(正确答案)错5、“租赁”的读音是“zū lìng”。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妻子对酒驾的丈夫说:“你想死,别带上我。

”妻子的表达是得体的。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7、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凤姐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待贾琏外出办事,把尤二姐骗到家中,百般羞辱二姐,后又利用贾琏新妾秋桐羞辱折磨尤二姐,最后逼得尤二姐吞金自杀。

(《红楼梦》)B.黛玉夜访怡红院,敲门时,正好晴雯正在气头上,得知是黛玉后,借故说都睡下了,不给黛玉开门。

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见了宝玉也不理睬。

(《红楼梦》)(正确答案)C.史湘云规劝宝玉要留心“仕途经济”,宝玉听了后,说了些“若黛玉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之类的话,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

(《红楼梦》)D.经常有两个贵妇来伏盖公寓找高老头,大家以为他有艳遇,高老头告诉大家,那是他的女儿:大女儿雷斯多伯爵夫人和二女儿纽沁根太太。

(《高老头》)8、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慰藉(jiè)硕士(shuò)B、攀援(ài)痴情(zhī)(正确答案)C、脑髓(suǐ)城隅(yú)D、跬步(kuǐ)告诫(jiè)9、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格言出自于荀子的《劝学》。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10、根据《红楼梦》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红楼梦》中有许多重要章节,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002-2019年高考诗歌

2002-2019年高考诗歌

02年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03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04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05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06(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07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4分)08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09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10年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1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一首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13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14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年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16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7同样是描绘山峡,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8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这首曲子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是从听到的“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2003年全国高考安徽卷过看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2004年全国高考安徽卷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005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这道试题是就所供绝句的三、四句要求考生指出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006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007年全国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08年全国高考安徽卷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2009年全国高考安徽卷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2010年全国高考安徽卷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参考答案】8.(4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9.(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12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