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掌握药物小结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结1

中药学总结1

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善治阴暑证,有“夏月麻黄”之称。

又能利水消肿。

香薷温肺止咳解半夏、南星毒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生姜理气安胎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略兼化痰止咳之功,风寒感冒兼气滞胸闷或咳喘痰多者尤宜发汗解表解鱼蟹毒紫苏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发汗力较麻黄为缓,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证均宜桂枝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适于表实无汗证发汗解表麻黄其他功效作用特点个性共性发散风寒药解表药小结其他功效作用特点个性共性发散风寒药尤为治鼻渊要药辛夷祛风湿,止痛有毒发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鼻渊苍耳子善治外感风寒、巅顶头痛甚者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作用较强。

尤宜于上半身风寒湿痹胜湿羌活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善治阳明经头面诸痛白芷散寒力较强,又能温肺化饮,表寒、里寒证均可使用通鼻窍辛温香燥,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细辛胜湿止痛止痉质松而润,祛风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通用之品”防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质轻透散,发汗力强于防风微温而不燥热,长于祛风解表。

风寒、风热感冒均可用。

荆芥解表除烦,宣发郁热淡豆豉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

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的项背强痛葛根清热解毒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升阳举陷强于柴胡升麻退热疏肝解郁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升阳举陷发表升阳柴胡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主治风热上攻头面所致的病证蔓荆子清热解毒平肝、清肝明目力强于桑叶菊花清肺润燥凉血止血疏散风热力强于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桑叶甘寒质轻,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疗哑。

透疹止痒,又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蝉蜕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宣肺祛痰,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畅者尤为适宜牛蒡子清利头目疏肝行气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力较其他发散风热药强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薄荷其他功效作用特点个性共性发散风热药润肠通便善明目决明子散结消肿清肝火之力较强清肝明目,降血压夏枯草利湿,止血清热泻火、解毒之力较强,善于清泻三焦之火而除烦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栀子清心热淡竹叶除烦,利尿清热泻火,清肺润燥消肿排脓生津力优天花粉清肺祛痰排脓清胃止呕,清热利尿清热力强于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芦根长于滋肾降火苦甘性寒质润,善滋阴润燥,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并能滋阴润燥。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学习中医药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的深刻认识和总结,这些都是中医药学发展至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中医药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传承。希望未来中医药学能够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找到更好的定位,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中医药学能够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受益于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
七、总结
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我不仅对我国传统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健康和疾病有了新的理解。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和临床应用让我深受启发,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中医药学,将其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可以为解决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因此,学习中医药学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医学视野,也可以为未来的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在学习中医药学的过程中,我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通过学习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我逐渐理解了中医药学治病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这些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三、中医药学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学融合了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许多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在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医药学在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病症上取得的显著疗效,这些深深地打动了我。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我深信中医药学在如今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还可以为很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药学总结[范文模版]

中药学总结[范文模版]

中药学总结[范文模版]第一篇:中药学总结[范文模版]中药学总结1.圣药“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黄芪2.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3.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丹参“祛瘀生新”:桃仁“引血、引火下行”:牛膝“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回乳:芒硝(外用)、麦芽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蚕沙膏淋:萆薢血淋:蒲黄虚寒呃逆:丁香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肺胃出血:白及手足皲裂:白及脱发:侧柏叶(外用)阴疽流注:白芥子痨嗽及百日咳:百部噤口痢:石菖蒲休息痢:鸦胆子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口中甜腻:佩兰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喉痹:络石藤、灯心草口疮:吴茱萸龋齿疼痛:筚拨手足皲裂:白芨脱发:侧柏叶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胸痹:薤白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梅毒:土茯苓脾胃虚寒吐泻:砂仁血淋涩痛:石韦、蒲黄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扩瞳:青葙子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虚火咽痛:玄参阴虚外感:玉竹安蛔止痛:乌梅5.配伍用药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6.中药之最清热解毒之最———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利水渗湿之最———茯苓芳香开窍之最———麝香重镇安神之最———朱砂清热之最———石膏泻火之最———黄连降气之最———沉香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补阳之最———鹿茸麝香——开窍要药,本品辛温气极香,主入心经,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之效,最宜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要药。

中药学重点药总结

中药学重点药总结

中药学重点药总结第一篇:中药学重点药总结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寒痹症。

茵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功效:清利脾胃肝胆湿热,治黄疸要药,治湿热内蕴之风瘙瘾疹,湿疮瘙痒。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湿痰,寒痰症,心下痞,结胸,梅核气,外用治痰核,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用于治疗血虚症出血症,阴虚证及阴虚燥咳等证。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治积滞便秘,血热,目赤肿痛,热度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及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轻坚散结,主治心神不安,经济失眠,阳虚阳亢之头晕目眩,痰火郁结之痰核,瘿瘤。

夏枯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主治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瘿瘤。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证,湿痰,寒痰咳嗽。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主治血瘀气滞诸证。

食积脘腹胀痛。

羌活与独活: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治风湿寒痹,风寒扶湿表证,头痛。

但羌活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感冒,治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治疗头痛因于风寒者。

独活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治少阴头痛。

白术与苍术:均有健脾燥湿功能,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固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

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名目作用。

白芍与赤芍:均能止痛,但赤芍性寒,善凉血活血而止痛,长于消散淤血。

白芍善敛阴柔肝而止痛,能平肝抑阳,敛阴养血。

生地黄与玄参:同归肾经,皆有清热凉血,滋养阴液功效,但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较强,故血,津伤口渴者多用,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且滋阴润肺,治肺肾阴虚之劳。

石膏与知母: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于治温病气分热剩及肺热咳嗽等症,但石膏重在倾泻肺胃之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引言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学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作为一位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学生,我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博大精深、独具特色。

本文将就中医药学概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一些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的基本概念中医药学概论是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要求我们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还需要我们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常见药物的性味归经等。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药学与西医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学科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矛盾的因素构成。

在中医中,阴阳的变化以及阴阳的平衡与失衡都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另外一个重要理论,它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代表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和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传递气血等重要物质。

这些经络与人体各个部位、脏器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经络的畅通与否则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在临床上,中医师会根据经络学说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脏腑学说中医药学的脏腑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包括心、肺、脾、肝、肾等。

每个脏腑都有着自己的功能和调节作用,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脏腑学说,可以对人体的生理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药学的病因病机学说是通过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同时认为疾病是一种相对平衡失调或功能障碍的状态。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要药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要药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要药总结第一篇: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要药总结中药学横向总结之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第二篇:执业药师中药学要药与总结【精简打印版】各论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3.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4.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8.羌活:发散风寒,胜湿止痛9.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10.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11.细辛: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13.辛夷:散风寒,通鼻窍14.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15.牛蒡子: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6.蝉蜕: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7.桑叶: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18.菊花:分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19.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 20.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21.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22.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23.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24.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25.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26.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27.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28.夏枯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29.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30.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31.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32.青葙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33.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3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5.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36.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37.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38.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39.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40.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41.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42.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43.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44.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45.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46.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47.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48.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定惊49.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50.穿心莲:清热解毒,除湿51.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52.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53.土茯苓:解毒,利湿,通利关节54.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55.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56.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57.熊胆:清热解毒,明目,止痉58.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59.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60.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61.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62.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63.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 64.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65.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6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67.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68.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69.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70.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71.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72.青蒿:清虚热,凉血,解暑,截疟73.地骨皮: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74.白薇: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7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76.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77.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逐瘀通经78.芒硝:泻下,软坚,清热79.芦荟:泻下,清肝,杀虫80.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 81.火麻仁:润肠通便8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83.甘遂、京大戟、商陆:泻水逐饮,消肿散结84.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85.巴豆:泻下冷积,逐水祛痰,外用蚀疮去腐86.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87.千金子:泻水逐饮,破血消癥 88.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89.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90.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91.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92.秦艽: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93.马钱子:通络止痛,散结消肿94.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95.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96.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97.络石藤:驱风通络,凉血消肿98.桑枝:祛风通络,利水99.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 100.川乌:祛风除湿,止痛散寒 101.丝瓜络:祛风通络,化痰解毒102.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103.香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104.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水 105.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106.狗脊:祛风湿,强筋骨,止血 107.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108.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109.广藿香:化湿,解暑,止呕 110.佩兰:化湿,解暑111.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112.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113.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114.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115.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116.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17.泽泻:利水渗湿,泄热118.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119.猪苓:利水渗湿120.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121.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122.关木通:清热利水通淋,通经下乳 123.通草:利水清热,通气下乳 124.萆薢:利湿浊,祛风湿125.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126.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127.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128.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129.地肤子:利尿通淋,祛风止痒 130.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131.冬葵子:利尿通淋,下乳,润肠通便 132.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133.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134.虎杖: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135.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136.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137.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138.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139.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140.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141.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142.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143.荜茇:散寒止痛144.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145.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146.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147.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148.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149.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杀虫疗癣 150.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151.化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152.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153.佛手: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154.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55.荔枝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156.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157.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158.柿蒂:降气止呃159.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160.神曲:消食和胃161.麦芽:消食和中,回乳消胀,疏肝162.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163.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164.鸡内金:消食健胃,固精止遗,化坚消石165.使君子:驱虫消积(蛔、蛲虫)166.苦楝皮:杀虫,疗癣167.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168.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169.大蓟、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170.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171.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172.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 173.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74.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175.茜草:活血祛瘀,通经,止血(炒炭)176.蒲黄:活血祛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 177.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178.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截疟 179.藕节:收敛止血180.鸡冠花:收敛止血,凉血,止带,止痢181.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182.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183.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84.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185.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186.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187.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蛇虫毒 188.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189.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190.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191.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19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利尿通淋193.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经活络194.骨碎补:活血续伤,补肝肾,强筋骨 195.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196.西红花: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197.血竭:内服活血化瘀止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198.莪术、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199.水蛭:破血逐瘀,通经200.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201.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202.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外)203.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 204.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205.旋复花:化痰行水,降逆止呕 206.白前:降气祛痰止咳207.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208.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209.瓜蒌: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210.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 211.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212.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213.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214.胖大海:清化热痰,利咽开音,润肠215.海藻、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216.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 217.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 218.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219.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220.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221.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222.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223.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224.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225.枇杷叶:清肺止咳,和胃降逆226.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疗痔227.白果:敛肺平喘,止带缩尿228.洋金花:平喘止咳,解痉,定痛(剧毒)229.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230.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231.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232.琥珀:安神定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233.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234.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补阴 235.首乌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236.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237.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238.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239.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240.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241.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湿敛疮 242.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 243.罗布麻叶:平肝清热,降血压,利水244.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245.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246.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247.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248.全蝎、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249.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250.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 25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252.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253.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254.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 255.安息香:开窍辟秽,行气活血 256.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257.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258.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259.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260.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261.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262.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263.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264.太子参:补气生津265.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解毒266.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267.蜂蜜: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肠通便,解毒 268.红景天:益气,平喘,活血通脉269.绞股蓝: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270.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271.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272.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273.益智: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274.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275.蛤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276.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生津277.巴戟天: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278.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279.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280.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281.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定喘,止血化痰 282.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 283.紫河车:温肾补精,养血益气 284.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285.仙茅:温肾壮阳,强筋健骨,驱寒除湿286.海马: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287.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288.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289.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290.何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制),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生)291.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292.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293.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294.南沙参:养阴清肺,祛痰,益气295.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296.石斛: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明目,强腰297.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298.枸杞子:补肾肝,明目,润肺299.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300.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301.墨旱莲: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302.女贞子:补肝肾阴,乌发明目303.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精止血,养血补心304.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305.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306.蛤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 307.楮实子:滋阴益肾,清肝明目,利尿308.麻黄根:敛肺止汗 309.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310.糯稻根:止汗退热,益胃生津311.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312.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止血313.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314.莲子: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315.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316.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317.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318.海螵蛸: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319.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 320.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321.芡实:益肾固精,补脾袪湿322.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明目323.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324.罂粟壳: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痛 325.石榴皮:涩肠止泻,止血,杀虫 326.常山:涌吐痰饮,截疟327.瓜蒂:内服涌吐热痰,外用引去湿热328.藜芦:涌吐风痰,杀虫疗疮 329.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330.硫黄:解毒杀虫止痒(外用),补火壮阳通便(内服)331.白矾: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化痰止血止泻332.蛇床子:外用燥湿杀虫止痒,内服温肾壮阳 333.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334.土荆皮:杀虫,疗癣,止痒335.斑蝥:攻毒蚀疮,破血逐瘀,散结消癥 336.升药:拔毒化腐337.炉甘石:明目去翳,收湿生肌338.儿茶: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清肺化痰,生津止泻339.大蒜: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340.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341.砒石:外用蚀疮去腐,内服劫寒痰平喘342.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饮中药学横向总结之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肠燥便秘之要药:火麻仁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之要药:千年健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治痹痛拘挛及伤损瘀肿之要药:伸筋草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所致脘腹胀满之要药:厚朴治水湿内停之要药:猪苓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绦虫病之要药:鹤草芽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治血热出血之要药:槐花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呕吐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脾肾阳虚及下元不固之要药:补骨脂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治血虚、阴虚诸症之要药:阿胶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第三篇:中药学总结及要药总论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小结1

中药学小结1
一、解表药
麻黄、 桂枝 异 麻黄、 同 香薷 异

辛 紫苏、 生姜、 温 荆芥、 解 防风 表 羌活、 药 藁本
同 异 同 异 同
细辛、 白芷、 辛夷、 异 苍耳子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异

辛 桑叶、 凉 菊花 解 表 柴胡、 升麻、 药 葛根
同 异 同 异
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麻黄 发汗力强,唯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 善于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 桂枝 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 善于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 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 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香薷 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 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 紫苏 性温,发汗力强,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脾胃气滞者多 理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治脾胃气滞、胸闷不 生姜 性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者多用。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 荆芥 微温平和,生用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又治风热感 生用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 防风 微温而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品,发汗力弱而长于胜湿,凡 胜湿止痛,治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 为辛温发散之品,均善发散风寒、胜湿止痛,治风寒感冒、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及头风头痛。 羌活 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项强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 藁本 主散太阳经风寒湿,但又兼归肝经而直上颠顶,善治颠顶头痛,兼治寒滞肝脉之脘腹痛。 辛温发散,宣通鼻窍之品。均善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为治疗风寒感冒或鼻渊之鼻塞疼痛的要药。 细辛 入肺肾经,芳香气烈,散寒止痛力强,鼻塞头痛重证每用;又兼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痛,头风头痛,牙痛;还 白芷 主入阳明胃经,芳香味浓,药力较强,又兼治眉棱骨痛、牙痛。还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治风寒湿痹痛 辛夷 入肺经,芳香力稍弱,专治风寒头痛鼻塞。 苍耳子 有小毒,主入肺经,又能除湿止痒,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风湿疹痒及疥癣瘙痒。 均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风热感冒、瘟病初起、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 薄荷 辛凉,芳香轻清,主散上焦风热, 发汗力较强,上述诸证无 又善清利头目,利咽,治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牛蒡子 辛苦性寒,宣透清降,发汗力较薄荷弱,但善于清泄热邪, 又能宣肺利咽,治风热咳嗽咳痰不畅及咽喉肿痛; 蝉蜕 甘寒质轻,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子,但长于祛风解 能宣肺疗哑,治音哑咽痛;明目退翳,治风热上攻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瘟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桑叶 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吐衄咯血。 菊花 性微寒,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为 解表升阳之品,但性能有别。 解 表 升阳 柴胡 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 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 ————— 善疏肝解郁,治肝 、人参等相配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

中医药学小结

中医药学小结

中医药学小结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治疗疾病,注重调理整体健康与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下面是对中医药学的一些小结。

中医药学强调以人为中心,综合评估疾病和个体差异。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疾病原因进行辨证论治,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本身。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基础。

阴阳学说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传输气血,调节机体的功能。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气血津液的运行和供给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中药则可以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学还注重预防和养生,强调平衡饮食、适量运动、调节情绪等方面的重要性。

中医学认为,疾病不仅与外界因素有关,也与人体自身的因素有关。

平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调节情绪可以减轻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中药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它是由自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的。

中药疗效温和、副作用较小,在长期使用和治疗慢性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功能。

推拿则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来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理养生。

中医药学的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文献众多且复杂,许多中医药学的经验和知识尚未被科学验证。

其次,中药的药理机制和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此外,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药学概论心得篇一:中医药学概论总结中医药学概论总结------河南中医学院辛味:具“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甘味:具“补”、“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

涩(酸)味:具“敛”、“涩”特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的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

酸味还有生津作用。

苦味:具“泄”、“燥”特性。

(1)“泄”:指降泄、通泄、清泄作用。

(2)“燥”: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作用。

咸味:具“软坚”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

淡味:具“渗”、“利”特性,有利水渗湿作用。

不良作用:过食辛味药物能耗气、伤阴。

过用酸涩味药,易收敛邪气。

过用甘味药物,易逆膈碍胃,令人中满。

苦味药物大多易伤津、败胃,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味药物过量,容易引起血液瘀滞。

第一节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归肺经(1)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苏紫、生姜。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者麻黄和桂枝发汗作用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症;利尿消肿,用于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于麻黄,有汗无汗者均可用,当配伍白芍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有汗者;温通经络;温助阳气苏紫生姜能止呕,尤其适用于胃肠型感冒,能解鱼蟹之毒;发汗力弱,用于外感风寒轻证。

苏紫能行气止呕,治脾胃气滞,腹胀呕吐;生姜能温胃止呕,温肺止咳。

(2)祛风散寒止痛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四味药均主治外感风寒之头身疼痛。

防风:祛风解表;去风湿,止痛;止痉。

(与荆芥相须为用)羌活:祛风散寒;去风湿,止痛。

白芷: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燥湿止带。

细辛: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为肺止咳。

(3)祛风解表药:防风、荆芥二者长于祛风。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此外,生姜、细辛能温肺止咳2、发散风热药辛寒凉,归肺经(1)疏风热、利咽、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者散风热而长于利咽,还能透疹。

中药各论章节药物小结

中药各论章节药物小结

通利二便
水肿、 水肿、鼓胀
痰饮喘咳; 痰饮喘咳 ; 虫积 腹痛 疮痈肿毒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小结 袪风湿药的特点
药物 用于痹证的特点 其他作用 独活 善袪伏风,止痛效佳 善治下 风寒表证挟湿; 风寒表证挟湿; 少阴头痛 半身痹证 威灵 善走窜通行经络 善治行痹 仙 川乌 散寒止痛力强 治痛痹及诸寒 疼痛
汗 疳积发热
凉血; 凉血;清肺降火
银柴胡 除疳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 骨蒸劳热; 胡黄连 除疳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 清湿热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 骨蒸劳热;
疳积发热 白薇 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邪热入营, 邪热入营, 邪热入营 利尿通淋 ; 解毒 疗疮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产后血虚发热
蝉 蜕 宣肺开音风热表证见咽痛音哑 透疹止痒,明目 透疹止痒, 退翳, 退翳,止痉 桑 叶 善清肺经风热 风热客于肺络 菊花 善祛上焦风热之邪风热表证 或温病初起 清肺润燥, 清肺润燥,清肝 明目, 明目,凉血 清肝、 养肝、 清肝 、 养肝 、 平 肝;清热解毒
药物
用于外感表证的特点
其他作用
葛根 药性平和解表生津外感风
清心除烦力强,又生津热病烦
渴;心火上炎口疮
淡竹叶 长于利尿通淋热淋、小便短赤 热淋、
小结 清热燥湿药的特点
药物 黄芩 黄连 用于湿热证的特点 其他作用
清肺火; 清肺火;清热安 清少阳热; 胎;清少阳热; 凉血止血 清心、胃之火; 清心、胃之火; 泻火解毒力强
善清上焦湿热湿温痞闷 善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
温肺化饮
脘腹冷痛; 脘腹冷痛;寒疝 腹痛;寒痹; 腹痛;寒痹;闭 经、痛经
吴茱萸 既温胃又暖肝肾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疏肝下气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丁香 善于温中降逆又温肾 胃寒脘腹冷痛、 胃寒脘腹冷痛、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药物,方剂小结.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药物,方剂小结.

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麻黄】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麻黄汤》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证。

温通经脉:用于胸痹痛,心悸,结代脉,脘腹冷痛,经闭腹痛,风湿麻痹等寒邪阻滞病症。

温助阳气:用于脾肾阳虚水肿。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蝉蜕,柴胡,葛根,升麻【薄荷】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无汗等。

《银翘散》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等。

透疹毒: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袭疹发不畅。

《加减葛根汤》【桑叶】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

清肺润肺:用于肺热或燥热咳嗽。

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视物昏花等。

【菊花】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

《桑菊饮》平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或风热、肝火目疾。

《杞菊地黄丸》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肿。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石膏】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白虎汤》除烦止渴: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煽动等。

《麻杏石甘汤》收敛生肌: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栀子】清热泻火,清心除烦:用于温病气分热证以心热内忧之心烦失眠。

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黄芩】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湿温、黄疸、热淋等。

《黄芩汤》泻上焦肺火:用于肺热咳嗽或温热病高热烦躁。

《清肺汤》解毒:用于热毒疮肿及咽喉肿痛。

《黄连解毒汤》止血: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

安胎:用于胎热不安。

中药学归纳总结(精选五篇)

中药学归纳总结(精选五篇)

中药学归纳总结(精选五篇)第一篇:中药学归纳总结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2.下乳——关木通、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3.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4.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5.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续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既能理气又能安胎的药物是车前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清热解毒之最———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重镇安神之最———朱砂利水渗湿之最———茯苓芳香开窍之最———麝香清热之最———石膏泻火之最———黄连降气之最———沉香生津之最———石斛温痰之最———半夏平肝之最———羚羊角辛凉之最———薄荷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补阳之最———鹿茸补阴之最———女贞子攻下之最———大黄凉血之最———犀角理气之最———枳实舒肝之最———郁金活血之最———丹参补气之最———人参补血之最———当归补脾之最———山药消食之最———神曲清痰之最———贝母退黄之最———茵陈祛风之最———独活安神之最———枣仁温里之最———附子第二篇:中药学总结秦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秦汉时候上中下品味 365现存最早药学专著首次总结汉前成就奠定中药理论基础体例样式后世范模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时代:南朝刘宋时代作者:雷敩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晋参鲁胶兼浙贝(3)包煎: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5篇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5篇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5篇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下面是整理了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5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1一、与中医的渊源对中医、中药我自小是有接触的,小时候住的巷子对面就是县城的中医院,印象中生病了妈妈就会带去中医院找相熟的医生看病,有时妈妈晚上才得空,就去医生的家里看,医生都是相熟的乡邻,吃上几剂中药病就好了。

外公、舅舅是开中药铺的,小时候去外公家对那一整面墙的各种中药也是充满好奇的,没事就在柜台看表姐给客人捡药,当时很佩服能她能记得那么多种药分别放在哪个抽屉里。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还看过思考中医、人体使用手册等畅销书,当时感觉中医博大精通、好玄妙,好难懂。

但是在大城市生活,中医反而渐渐淡出身边,生病了还是习惯去看西医,各种检查、各种西药和输液。

去药店买药,药店也是经常给你推荐各种头孢啥的消炎药、激素、抗过敏药。

等自己有了小孩,也是一生病就去带去医院看医生,看多了发现医院都是标准处方的,诊断是什么病后在系统里选药,基本所有的小孩都是开一样的药。

我儿子咳嗽,在医院喷雾吃头孢就减轻,但是停药后没多久又加重,反反复复,我对西医产生了质疑。

身边有朋友建议看中医调理一下,我开始留心别人介绍的好中医,自己也有意识多看中医有关的书和课程,买了一堆黄帝内经之类的讲阴阳辨虚实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书。

总而言之,个人是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的,但是苦于没老师带入门,那一张张药方每个字都认得,但是却不知道功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药不同。

二、初识经方第一次听说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是在孟倩老师的中医课程上,她推荐了中医初学者的几本书之一,书是屁颠屁颠都买回来了,可惜自己还是看不懂吃不透,最后束之高阁。

机缘巧合,2016年初看到古求知老师有开“大众经方”班,知道古老师是黄煌教授的高徒,赶紧报名学习。

那期课程,古老师是按常见病分类,给介绍各个常用经方。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多篇)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多篇)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多篇)篇: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总结------河南中医学院辛味:具“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甘味:具“补”、“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

涩(酸)味:具“敛”、“涩”特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的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

酸味还有生津作用。

苦味:具“泄”、“燥”特性。

(1)“泄”:指降泄、通泄、清泄作用。

(2)“燥”: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作用。

咸味:具“软坚”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

淡味:具“渗”、“利”特性,有利水渗湿作用。

不良作用:过食辛味药物能耗气、伤阴。

过用酸涩味药,易收敛邪气。

过用甘味药物,易逆膈碍胃,令人中满。

苦味药物大多易伤津、败胃,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味药物过量,容易引起血液瘀滞。

第一节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归肺经(1)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苏紫、生姜。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者麻黄和桂枝发汗作用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症;利尿消肿,用于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于麻黄,有汗无汗者均可用,当配伍白芍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有汗者;温通经络;温助阳气苏紫生姜能止呕,尤其适用于胃肠型感冒,能解鱼蟹之毒;发汗力弱,用于外感风寒轻证。

苏紫能行气止呕,治脾胃气滞,腹胀呕吐;生姜能温胃止呕,温肺止咳。

(2)祛风散寒止痛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四味药均主治外感风寒之头身疼痛。

防风:祛风解表;去风湿,止痛;止痉。

(与荆芥相须为用)羌活:祛风散寒;去风湿,止痛。

白芷: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燥湿止带。

细辛: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为肺止咳。

(3)祛风解表药:防风、荆芥二者长于祛风。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此外,生姜、细辛能温肺止咳2、发散风热药辛寒凉,归肺经(1)疏风热、利咽、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者散风热而长于利咽,还能透疹。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在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我对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和文化内涵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对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有了更高的认识。

在这里,我要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中医药学概论使我认识到中医药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

中医药学概论介绍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医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中医、中药以及中医养生等内容,并且与西方医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密切相连的。

这种独特的观念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学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其次,中医药学概论让我感受到中医药的实践性和疗效。

中医药学概论除了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之外,还介绍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疗传统的中医辨证病症,还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

中医药学概论中的典型病例和临床实践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的疗效,这让我对中医药的实践价值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另外,中医药学概论让我认识到中医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医药学概论介绍了中医药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和国家政策等内容,让我对中医药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医药学概论中的名家传记、文化背景和经典名著等让我认识到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学科。

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概论,我不仅对中医药学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后,中医药学概论让我认识到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是当代中医药学的重要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中介绍了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着重强调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中医药学是一门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推广中医药,需要更加系统地研究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同时也需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麻黄】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麻黄汤》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紫苏】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

《杏苏散》《香苏散》行气和胃: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中毒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

【防风】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

《荆防败毒散》胜湿: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痛。

《羌活胜湿汤》止痉: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挛抽搐等。

《玉真散》。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蝉蜕,柴胡,葛根,升麻【薄荷】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无汗等。

《银翘散》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等。

透疹毒: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袭疹发不畅。

《加减葛根汤》【柴胡】和解退热: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协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

《小柴胡汤》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协胀痛、月经不调、痛经。

《逍遥散》《加味逍遥散》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补中益气汤》【菊花】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

《桑菊饮》平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或风热、肝火目疾。

《杞菊地黄丸》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肿。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石膏】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白虎汤》除烦止渴: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煽动等。

《麻杏石甘汤》收敛生肌: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知母】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白虎汤》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及消渴证。

《知柏地黄丸》《二冬汤》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黄芩】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湿温、黄疸、热淋等。

《黄芩汤》泻上焦肺火:用于肺热咳嗽或温热病高热烦躁。

《清肺汤》解毒:用于热毒疮肿及咽喉肿痛。

《黄连解毒汤》止血: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

安胎:用于胎热不安。

《当归散》【黄连】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多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呕吐。

《香连丸》泻中焦心火:用于心、胃、肝、胆等脏腑的实火证,尤心火见长。

《朱砂安神丸》《黄连解毒汤》解毒:用于痈肿疔毒、湿疮痒疹、耳脓、口舌生疮等。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双花】清热解毒:①用于外感风热火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脉浮数等。

②用于热毒疮痈疔疖有红、肿、热、痛等症;③用于热毒泻痢,便脓血。

【连翘】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

《银翘散》《清营汤》消痈散结:用于热毒所致的各种疮疡肿毒、乳痈或瘰疬结核等。

“疮家圣药”4、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生地】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斑疹隐隐等。

《清营汤》《青蒿鳖甲汤》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

《犀角地黄汤》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多饮或消渴证。

《益胃汤》《玉泉散》5、清退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青蒿】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温病后期,热入阴分,夜热早凉等。

《秦艽鳖甲汤》《青蒿鳖甲汤》截疟:用于疟疾寒热兼感暑邪,发热心烦,胸闷苔腻。

《蒿芩清胆汤》解暑:用于外感暑热,发热,头痛,脉数等。

三、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大黄】攻下积滞: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燥结,热结便秘尤为适宜。

《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凉血解毒: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及火热上炎所致咽喉肿痛、目赤口疮等。

《泻心汤》逐瘀通经:用于瘀血阻滞的多种症候:产后腹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

《下淤血汤》利胆退黄:用于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黄疸。

《茵陈蒿汤》【芒硝】软坚泻下: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腹满疼痛。

《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清热泻火:用于咽痛、口疮、目赤及疮疡。

《冰硼散》2、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苏子,瓜蒌仁3、峻下药:甘遂,大戟,芫花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木瓜【独活】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重疼痛。

《蠲痹汤》《独活寄生汤》通痹止痛:用于外感风寒挟湿,肢体沉重,关节酸痛。

【威灵仙】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关节不利。

通络止痛、治鱼鲠:用于鱼骨鲠喉。

3、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骨痿弱。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安胎:用于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漏、胎动不安。

2、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防己】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者。

《宣痹汤》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防己黄芪汤》五、芳香化湿药:广藿香,厚朴,苍术,砂仁,【藿香】芳香化湿:用于湿阻中焦,运化失常所致胸脘痞闷,食欲不振,体倦。

《藿香正气散》开胃止呕:用于湿阻中焦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

发表解暑: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见头痛、腹痛吐泻者。

【苍术】燥湿健脾:用于湿阻中焦所致脾胃不和、脘腹胀满、腹痛泻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祛风胜湿:用于风湿痹痛,尤湿邪较重、身体沉重、麻木疼痛者宜。

清肝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目昏涩。

【厚朴】行气燥湿:用于湿阻、食积、气滞所致脾胃不和,脘腹胀满或呕逆。

《小承气汤》降逆平喘:用于咳喘上气,胸闷气喘咳嗽。

《半夏厚朴汤》六、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茵陈,金钱草【茯苓】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停滞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五苓散》《五淋散》健脾: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减少、泻泄。

《四君子汤》宁心:用于心悸、失眠等证。

【车前子】利水通淋:用于热结膀胱而致的小便不利,淋漓涩痛者。

《八正散》清热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眼目昏花、迎风流泪。

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多者。

【茵陈蒿】清湿热:用于湿热发黄,脾阳不振,小便不利。

《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退黄疸:为退黄疸要药。

目前还用于湿疮搔痒,流黄水。

七、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附子】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虚脱证。

《四逆汤》《参附汤》温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畏寒肢冷,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宫冷不孕等。

《右归丸》《附子理中丸》祛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

《甘草附子汤》八、理气药(行气药):陈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沉香【陈皮】理气健脾: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异功散》《橘皮汤》燥湿化痰:用于痰湿壅滞所致的胸膈满闷,喘咳痰多,或痰饮呕吐等。

《二陈汤》【木香】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等。

《木香调气散》《木香槟榔丸》健脾消食:用于脾运失常,导致肝失疏泻,湿热郁蒸。

《香砂六君子汤》【香附】疏肝理气:用于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心腹疼痛、胸膈满闷、乳房胀痛等。

《柴胡疏肝散》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等。

《四制香附丸》《香附川芎汤》《艾煎丸》九、消食药: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鸡内金十、驱虫药:槟榔,使君子,苦楝皮十一、止血药:白及,仙鹤草,小蓟,槐花,白茅根,三七,蒲黄,艾叶,地榆【白芨】收敛止血:用于肺、胃出血。

《白及枇杷丸》消肿生肌:用于疮痈肿痛及手足皴裂。

【小蓟】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各种出血证。

解热消痈:用于疮疡肿毒,鲜品应用为佳。

【三七】散瘀止血:用于人体内外各种出血,对有淤滞肿痛者尤为适宜。

《化血丹》消肿定痛:用于跌打损伤,淤滞肿痛者。

【艾叶】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证。

《胶艾汤》《四生丸》散寒止痛: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等。

十二、活血祛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莪术,三枝,乳香,没药,穿山甲,水蛭【川芎】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痛经、经闭及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等,为血中之气药。

祛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头身疼痛、风湿痹痛及风热上冲、头目眩晕者。

【丹参】祛瘀止痛:用于多种瘀血证,对血瘀有热或妇女经脉不调较为适宜。

《丹参散》《丹参饮》活血消肿:用于疮疡肿痛、乳痈肿痛等。

清心除烦: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心烦不寐或心悸怔忡、失眠等。

《清营汤》十三、化痰药1、燥湿化痰药:半夏,天南星,旋覆花【半夏】燥湿化痰:用于湿痰或寒痰壅滞所致咳嗽气逆及痰湿眩晕等证。

《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降逆止呕:用于痰湿停饮犯胃或胃虚呕吐等多种呕吐证。

《小半夏汤》《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消痞散结:用于胸脘痞闷、梅核气、痰核瘰疬等证。

《小陷胸汤》《半夏厚朴汤》2、清化热痰药:桔梗,浙贝母,川贝母,瓜蒌,竹茹,竹沥,昆布,海藻【桔梗】宣肺利咽:用于外感咳嗽、咳痰不爽或咽痛失音,尤以外感风热为适宜。

《加味柑橘汤》祛痰排脓:用于肺痈胸痛,咯吐黄痰,腥臭脓稠或咯吐脓血。

《肺痈排脓汤》【川贝】清热润肺:用于燥痰咳嗽或热痰咳嗽,痰稠不易咯出。

《贝母散》《二母散》化痰止咳:用于肺虚久咳或阴虚不足,干咳无痰,或痰少咽燥,咯痰带血等。

十四、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枇杷叶,百部,紫菀,款冬花,葶苈子,桑白皮,白果【杏仁】止咳平喘:用于多种咳嗽、痰多、喘息等证。

《三拗汤》《桑菊饮》《麻杏石甘汤》润肠通便:用于肠燥津枯便秘或产后血亏所致的便秘。

《益血润肠丸》【百部】润肠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尤以久咳、虚劳咳嗽及顿咳为佳。

《月华丸》《止嗽散》杀虫:用于蛲虫及头虱、体虱、阴虱等。

【桑白皮】泻肺平喘:用于肺热喘咳痰多者。

《泻白散》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实证之小便不利,面目肌肤浮肿等证。

《五皮饮》十五、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远志,合欢皮,朱砂,龙骨十六、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蒺藜,罗布麻,紫贝齿【石决明】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烦扰不寐等。

清肝明目:用于目赤翳障,视物模糊,胬肉遮睛等。

《石决明丸》【牡蛎】平肝潜阳: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等。

《镇肝熄风汤》软坚散结: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痰核等。

《消瘰丸》收敛固涩:用于虚汗、遗精、带下等。

《牡蛎散》《金锁固精丸》十七、熄风止痉药: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羚羊角】平肝熄风:用于温热病、惊风、中风、癫痫等所致的痉挛抽搐。

《羚角钩藤汤》清肝明目:用于肝火炽盛所致的头痛、头昏、目赤羞明。

《羚羊角散》【天麻】平肝熄风:用于肝风内动惊风、癫痫等痉挛抽搐证,为治内风之圣药!《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麻木不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