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发展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 共享社区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 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
社区发展原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情感和归属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社区发展原则
适居性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 运及处理;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 噪声与空气污染。 安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 灾减灾和抗灾;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方便—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交往、户 内户外公共活动、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 和布局。 舒适—广义的舒适包含卫生、安全、和方便在内的与物质因素 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包含居住密度、住房标准、绿地指标、设施 标准、设计水平、施工质量以及人性化空间和私密性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 民行为、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 济技术、历史文化、邻里关系。
住宅区的组织构成
二、居住区的基本构成——用地、设施、空间、景观 1、用地配置:
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 地,公共绿地和其它用地五部分的数量及比例,反映了一个住 宅区的某些重要特征,如区位、环境、标准甚至住宅的层数等。
住宅区的组织构成
2、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布局
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多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 项设施的分级及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 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应。我国现状居住区级的服务半径为 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为400-500,居住组团级为150-250米。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中应根据设置规模、服务对象、服务 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空间组合。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 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娱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中心 处,为老人和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 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教育设施安排在居住区内部,宜布置在中心 位置,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但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 噪声影响、服务范围及出入口位置等,同时避免对居民生活、通行 造成影响。
(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 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 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 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 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 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住宅区的组wk.baidu.com构成
(4)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 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 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5)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 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 地及不可建设用地。
居住区规划原理
2011年9月
上节回顾
➢住宅区规划的演进
•第一节:住宅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第二节:我国50多年来住宅区规划建设回顾
➢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相关设施 •第二节:社区 •第三节:系统
第二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思考题
住宅区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场所的意义 居住环境的文化 自然环境在居住环境营造中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公众参与及其对住宅区规划的作用
第三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第一节 住宅区的组织构成 ➢第二节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
住宅区的组织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基本组成要素
1、物质要素
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等。
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 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 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通过有形的设施、无形的机制建立起居民对 社区的认同、参与和肯定,它包含了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精神 文明和居住氛围等内容。
生态优化原则
社区发展原则
识别与归属
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 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 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 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
社区发展原则
文化与活力
经济效益—资金的投入产出关系 社会效益—居民生活质量 环境效益—居住区的环境质量
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
不同规模、丰富多样的居住区形式,不仅对居住区本身, 而且对城市的特征和城市多样性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在 规划设计中,应该将居住区放到城市的层面去考虑它的组 织结构、布局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并从营造生活环 境的角度去考虑满足居民需求的多样性。
住宅区的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发世界委 员会报告“人类共同的未来”中阐述为:所谓可持续发展,是 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 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 和营造居住区的生态与自然环境,以保护与营造生态为原则, 综合规划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供热照明和取暖 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改善居住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
共享社区原则
共享:
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 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注意设施布局的均衡性和选 择性,服务方式和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和直接面对居 民。
公众参与:
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择,社区后续建设 和社区信息交流等社区事务,反映居民享有公平的权益。
综合效益原则
合理地利用土地、资金、能源、劳力及材料,用最小 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环境、社会收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区 规划与建设的综合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