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 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3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3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围合空间所具有的特 点均更适合居住生活的需 求,它符合居住空间需要 安全性、安定感、归属感 和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 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 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 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 件。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空间的封闭性与墙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1)30cm 、60cm、 90cm 高:几乎没有封闭性,视 觉上连续 2)120cm高:身体大部分 逐渐看不到,产生出一种 安心感,但是,视觉上仍 有充分的连续性 3)150cm高:产生了相当 的封闭性 4)180cm高:人完全看不 到了,产生封闭性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1)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 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2)人的视点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人与人之间距离与高度的比值D/H: • D/H=1,成45°仰角 ,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形象位置 • D/H=2,成27°仰角,既能观察对象的优视整体,又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 果 ,具有反应良好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因此27°作为最佳垂直视角 • D/H=3,成18°仰角,能够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视角 • 界于18°到45°之间是理想的观感区域 • D/H>4失去相互间的影响力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当竖向要素的高度H、水平距离D
1)D/H﹤1 ,人们更多关注 竖向要素本身 2)D/H=1的街道空间比例一 般属于街区中生活性街道 3)D/H﹥4 ,不会产生围合 感 • 水平距离D/竖向要素的高 度H=2或3时,其空间要素 所限定的外部空间最舒适
1.5 空间的围合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2.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 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 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 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 “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第第十十一一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北 宋 东 京 开 封 城 平 面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 置方式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 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 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 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第二第十二十三三页页,,共共11141页4。页。
我国50年代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规划平面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 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 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第二十八页,共114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 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 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 居室的作用。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 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第第四四十十三三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产生背景: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安全性和私 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 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 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理1. 人性化原理人性化原理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居住区,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性原理社区性原理是指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设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社区之间通过道路、交通线路和绿地相连,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性原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增加居民的互动和参与感。

3. 可持续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是指在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并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居住区规划还应该考虑到社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供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是指居住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人口普查,了解居民的人口密度和需求。

然后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规划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区等。

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交通路径和便利设施,以确保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2. 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将居住区划分为多个相互配套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教育区、医疗保健区等相连,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公共设施区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核心地带,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布置,以增加居住区的宜居性。

3. 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是指为居住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可编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可编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1资源1 概论1.城市详细规划概念: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的具体规划。

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

2.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根据不同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建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

4.控制体系指标有:地块划分、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土地使用强度、道路及其设施、城市环境景观5.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

它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即将建设的各类设施作出具体安排,对建筑空间和艺术处理加以明确,并核算技术经济指标,为各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六)竖向规划设计;(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绿地率。

7.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一、规划说明书现状条件分析;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3、用地布局;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7、竖向规划;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图纸规划地段位置图规划地段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4、道路交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8.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9.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容积率与建筑面积的关系

容积率与建筑面积的关系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4、容积率与层数关系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密度不变的前提下,容积 率提高,层数增加,居住品质下降,售价也就会随之 降低。 容积率的增加,主要引起房屋层数的增加,在开 始时,单方造价降低,当层数达到一定值时,就需要 加固基础、增加电梯、加强抗震等、单方造价由下降 转为上升,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利润最大化的理 论值。
容积率(R)=建筑密度(C)*层数(H)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建筑密度应保持适当 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是指规划 的密度,这一点是十分重 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 要的,它能确保城市的每 面积占该快用地面积 一个部分都能在一定条件 下得到最多的日照和防火 的比值。与容积率不 安全,以及最佳的土地利 同的是,它强调建筑 用强度。建筑密度过密照 基底面积。 成街廓消失、空间紧缺, 有的甚至损害历史保护建 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5、建筑密度与层数关系 一般情况下,在容积率不变的前提下,层数 增加,表现为建筑密度的降低,绿地面积增大, 进而提高小区公共环境品质和开发价值。
利用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的换算关系,把低容积率高密度的 多层产品做出低容积率低密度的高层产品,创造出新的物业组 合方式。此方法主要运用于江景、湖景、海景等景观项目,由 于层数的增加,使建筑密度得到有效降低,既增加了小区绿地 面积和公共面积,同时有利于景观价值的挖掘,从而提高物业 开发价值。
谢谢观赏 THANKS!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项目名称:南都逸天广场 项目类型:高层小高层 容积率:1.73 建筑密度:13.8%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小组总结
1、对于一个项目来说,仅仅通过容积率的一个简单数字远不能概括 社区的建筑类型,尤其当社区的建筑类型有明显差异的时候。 2、在同一块土地上,容积率确定不能改变的条件下,开发商通过设 计、建筑策划,市场研究等工作,有很大的空间打造自己的产品, 提高产品的舒适度,使其适应市场,并使土地价值最大化。 3、容积率确定了产品类型之间的配比,决定了不同的产品形态和 3 不同的客户层面,更重要的是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利益对比 4、不同的地块,综合考虑地形、市场、对象等因素,容积率和 建筑密度的关系并非是确定的函数关系。但对于开发商而言,如 果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能考虑社会效益与消费者效益, 可能会实现更大的利润和经济效益。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节相关概念与定义城市中国历史上认为:“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现代城市的定义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的区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区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现代城市远非古代城市的“城”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区域广大、人口密集、功能复杂的综合体。

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特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因此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一定地域范围中心地;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

包托入口、经济、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高度聚集地;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体现在大规模、高效率、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高密度、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高度组织性、包容性和快捷性的发展方式。

城市居住区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居民居住性和日常活动的区域。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区域(即城市中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的居住区域)。

居住小区是居住区规模等级划分只能够的第二个结构层次,即不被城市道路所分割、界限明确、地段完整,且具有道路交通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域。

城市居住规划城市居住规划:指专门针对城市居住用地所进行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居民、经济合理创造一个社会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舒适、卫生、安全、安静和优美的环境。

环境环境原意是生物学范畴用语,可理解为“被围绕、包围的境域”,亦可以理解为“围绕着生物体以外的条件”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环境是指一切影响人类、城市和建筑的时空系统,这个时空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而这个时空系统中的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和精神之间都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第二、三节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基本形式和布局形态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第二、三节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基本形式和布局形态
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 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 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 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 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集约式”布局由于节约用地,可以同时组 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适用 于旧区改造和用地紧张地区
香港置富花园规划方案
香港太古城规划方案
“集约式”布局由于节约用地,可以同时组 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适用 于旧区改造和用地紧张地区。
总结
实际运用中常会组合、兼容以上规划布局形 态的多种形式,且布局形态的组合会随着社 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得更丰 富多彩。
“围合式”布局可形成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 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可 以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 活动内容。但由于“围合式”布局建筑面积 密度(容积率)较大。宜注意控制适当的建 筑层数和建筑间距,同时次要空间尺度应适 中。避免喧宾夺主。

3、 “轴线式”布局形态
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 不仅适用于城市中心、广场等公共空间,而 且也适用于居住区。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 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 向性。通过空间轴线的引导,轴线两侧的空 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的几个主、 次节点控制节奏和尺度,整个居住区呈现出 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的均衡特色。
“隐喻式”布局注重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 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要紧密联系相 关理论,做到形、神、意融合。
5、“片块式”布局形态
这是传统居住区规划最为常用的布局形态。 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 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它们 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 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态。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是基于人们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的综合考虑,旨在提供舒适、安全、环保和高效的生活空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 结构合理性原理:住宅区应该有合理的地块划分、道路网格、绿化空间等基础设施布局,以实现良好的交通流动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2. 综合性原理:住宅区应该提供丰富的社区设施,如学校、医疗机构、商业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促进社区的交流和互动。

3. 环保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垃圾分类处理等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4. 层次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根据不同居民的需求和社会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住房,以促进社会多元化和共融。

5. 社区感原理:住宅区规划应鼓励建立紧密的社区网络和居民组织,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6. 可持续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考虑未来可持续发展,通过能源节约、资源利用和碳排放减少等措施,实现住宅区的长期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是以人为中心,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旨在创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这些原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一、引言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城市或者乡村中的居住区进行合理布局、设计和管理的过程。

它涉及到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配套、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旨在创造一个宜居、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相关要点。

二、居住区规划原则1. 人口分布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根据当地的人口情况,合理确定居民的分布密度和居住空间。

根据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决定居住区的规模和居住建造的高度、密度等。

2. 土地利用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绿地等。

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应合理划分界限,避免功能重叠和冲突。

3. 交通配套原则居住区规划应考虑交通配套设施,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停车场等。

交通系统应合理布局,方便居民通行,并且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相衔接,提高交通效率。

4. 公共设施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娱乐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并且方便可及。

5. 绿化环境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绿化环境的建设,包括公园、花园、绿化带等。

绿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提供休闲场所,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6. 环境保护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

规划应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7. 社区参预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鼓励社区居民参预规划过程。

通过开展民主决策和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居住区规划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三、居住区规划要点1. 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居住区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土地、交通、设施、环境等多个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合理布局空间居住区规划要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确保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和便利性。

3. 强调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和谐。

4. 重视社区参预居住区规划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参预,倾听他们的声音,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最新自考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复习必看 考前冲刺串讲

最新自考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复习必看 考前冲刺串讲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06225考试题型及题量1单项选择题1×1010分2多项选择题2×510分3填空题1×1010分4判断改错题3×515分5简答题5×630分6论述题25分不考章节一般考核章节其余重点考核章节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题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一、单项选择题1、 A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2、 B 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3、 B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4、 C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

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5、 C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6、 D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

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7、 A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

A、住宅群落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8、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主要是以一般的 D 为基础来确定的。

A、人口规模B、土地面积C、容积率D、多层住宅区9、 A 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

A、人口规模B、土地面积C、容积率D、多层住宅区10、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 A规模将分别相应地A、减小、增大B、增大、减小C、减小、减小D、增大、增大11、在城市居住区中规模一般均应进行 BA、二级B、三级C、四级D、五级12、城市居住区中 CA、二级B、三级C、四级D、五级13、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 A 为依据的。

城市规划原理2

城市规划原理2

城市规划原理21. 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设规模、建设方式、建设朝向以及城市发展方向等进行综合考虑和科学规划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们对于城市生活品质的期望。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原理,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交通规划原则、环境保护原则以及社会公平原则。

2. 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城市功能分区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区域的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城市功能分区原则是城市规划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提高城市的效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功能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居住空间。

在住宅区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生活配套设施、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此外,住宅区的规划还应注重社区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2.2 商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商业服务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在商业区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商业设施的布局、商业与住宅的合理组合等因素。

此外,商业区的规划还应注重商业环境的营造,提供多样化的商业选择,吸引人流、促进经济发展。

2.3 工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工业用地和工作机会。

在工业区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因素。

此外,工业区的规划还应注重环境友好,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

2.4 公共设施区公共设施区是城市中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

在公共设施区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公共设施的布局、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此外,公共设施区的规划还应注重服务质量,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以达到优化居住区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首先,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利益。

规划者需了解居民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居住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并确保居住区内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充足性和合理性,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互补性。

规划者在确定居住区的用地布局时,要合理确定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并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以确保各功能区相互衔接、便捷连通,提高居住区的整体效益和利用率。

第三,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营造。

规划者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绿地的分布,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

同时,要加强对居住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噪音防治,确保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第四,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规划者应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规划过程,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符合居民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交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居住区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原理包括考虑居民需求和利益、合理利用空间和功能的互补性、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营造、以及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确保居住区规划的科学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居住区域规划原理复习---1-5

城市居住区域规划原理复习---1-5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一般应该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 ~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亩(合64.75hm²),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hm²);(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居住小区的发展有两个分支:扩大——居住综合体、居住区缩小——居住组群起因:现代交通的发展——加大城市干道的间距现代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发展的要求。

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住宅区按照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个单位。

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他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 户数10000万~16000 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规模:人口10000~15000 户数3000~5000 用地10~35公顷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人口1000~3000 户数300~1000 用地:4~6公顷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物质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住宅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个等级)社区系统社区的构成系统可分为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4社区运营系统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1住宅用地(R01)2公建用地(R02)3道路用地(R03)4公共绿地(R04)第二章什么原则判断住宅区做得好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型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1、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型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2、生态优化原则通过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

3、共享社区原则对居住区的财富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地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地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建筑总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用地总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影响公共建筑布局的因素:指标、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级,并和居住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相适应;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级: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组团级:150~250米大题:空间层次与组合住宅区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生活空间可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应,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

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是由于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

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考虑因素: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同时应特别注重半私密醒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

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

第五章:空间指标(大题)空间指标:构成要素: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基本构成要素: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辅助构成要素: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空间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

围合空间的特点(没要求)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减少破坏行为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围合空间的特点适合居住生活的需求,符合居住空间需要安全感、安定感、归属感、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外部空间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定感,并让人易于了解和把握,从而使人在其中能安心进行活动,同时,积极的外部空间需要良好的通达性,使人易于接近和到达,相对完整的、较多出入口的空间是其基本条件。

空间的类型(没要求)流动的带形空间静止的院落空间围合空间的形成(没要求)关键在平面,在平面上,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

同时在立体上,围合空间的比例关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过大的D/H会使人感觉不稳定甚至失去空间在平面上构筑的围合性,过小的D/H会使人感到压抑。

如何空间衔接、联系(过度/对比/转折等)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一般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并适宜生活的街道空间的D/H为1,大于4的空间会使人感觉是一个广场或庭院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m,在住宅区中街道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这个尺度,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是150~200m,所以,住宅区中低等级的街道或道路,其直线段一般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

住宅建筑标准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1.住宅朝向2、(住宅日照)日照间距a)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b)日照标准是用来控制住宅日照是否满足户内居住条件的技术标准c)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d)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e)日照间距的确定以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原理求取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3住宅间距f)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的距离,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有窗时不得小于8mg)对高度大于24m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前面的间距应按照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是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侧面间距一般不小于13mh)建筑间距的控制要求不仅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要,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保证问题i)在考虑建筑外形的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时,需要对住宅建筑群体或单体的日照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那些需要日照的户外场地处于终年阴影中j)由视线干扰引起的住户私密性保证问题,有住户与住户的窗户间和住户与住户外道路或场地两方面。

4自然通风k)自然通风是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l)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m)对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n)对建筑群体而言:有建助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建筑群体的迎风方向o)对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

p)住宅朝向q)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5噪声防治r)住宅区噪声源主要来自: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工业生产噪声s)可以从下面几个因素防治噪声:住宅区的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区内噪声源相对集中,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t)ISO规定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35~45分贝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1.行列式:条形住宅或联排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行成列的布置形式。

2.周边式: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围合或部分围合的住宅院落场地3.点群式:底层独立式、多层点式、高层塔式住宅自称独立的群体的布置形式,一般可围绕某一公共建筑、活动场地、绿地布置,以利于自然通风和获得更多的日照4.混合式:上述三种的组合,常结合基地条件用在一些特殊位置5自由式:指由不规则平面外形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的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置形式。

第六章居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通路通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

他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通行功能是住宅区各类通路的基本功能,居民出行与区内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通路的布局与连接形式交通方式选择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分析:按交通工具分有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交通三种,居民选择交通方式时考虑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

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是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

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住宅区交通呈现出明显的生活性特征。

从类型上分析,有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

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方式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的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的影响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组织原则:1:进入居住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深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