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答谢中书书》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一篇山水美文,是浅易文言文。

内容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

语言美。

文字精炼,毫不雕琢。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构美。

结构清晰,首尾呼应。

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

意境美。

意境某某,秀美如画,流动着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忘情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善于多角度、灵活有序写景。

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情感美。

作品融情于景,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兼有形象性与情感性强的特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后,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价值等方面都符合践行综合性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语文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与模仿力,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

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有粗浅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

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分析作品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教学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主要学习资源为《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借助多媒体以画面导入,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教学。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一、教材分析统编八上第三单元是一个古代诗文教学单元,所选作品皆为古人歌咏山水之作,读之可以令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内容大意;接着,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古人笔下山川风物之美,体会古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最后,还要一边学习课文,一边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是第10课《短文二篇》中的第一篇短文(另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陶弘景在写给谢中书的书信中,借由对“山川之美”的吟诵赞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甘愿隐居山林的志向。

本文课后习题共五道,其中,前三道为“思考探究”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在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从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感知两篇短文不同的美感,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读懂《答谢中书书》中所写景物特点的同时,聚焦结尾的关键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陶弘景的言外之意,第三题让学生在细读体会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心境的同时,知人论世,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与苏轼生平、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余下两道习题为“积累拓展”题,第四题引导学生关注《答谢中书书》中部分词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用词之妙,第五题让学生从课文两篇短文中二选其一,将之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用白话语言的形式,表现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自然之趣。

二、听课笔记开课伊始,教师以“中学生有三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之后,点明”本文虽然是下学期要学的课文,但全文仅68个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信心。

揭题之后,教师一边指名读题,一边带着学生解读课题。

第一名学生起立读题之后,教师依据该生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既肯定学生朗读直觉的准确,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一一《诫子书》一一读懂题中之“书”的含义,随后,教师依据第二名学生的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在学生猜测“谢中书”乃为人名之后,教师联系“杜甫曾任工部检校员外郎,因而世称杜工部”的文学常识,进一步了解古人以官职代人名的传统。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1. 《答谢中书书》里那优美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呀!比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哇,这不是把那高山和流水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吗?这描写简直绝了!
2.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描写多生动啊!就好像那石壁就在我们眼前闪耀着五彩光芒,难道不是吗?这景色得多美呀!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哎呀,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清晨的山林中,听到了猿猴和鸟儿欢快的叫声,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吧!
4. 文中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不就跟我们看到夕阳西下时鱼儿欢快跳跃的场景一样嘛,真是太神奇了!
5.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真的是太贴切了呀!这景色不就是像仙境一样吗?真让人陶醉其中啊!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难道在谢灵运之后真的就没人能领略到这样的奇景了吗?那也太可惜了吧!
7. 整篇文章读下来,那美妙的意境就像一阵春风吹拂着心灵,不是吗?比如“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多让人向往啊!
8. 每次读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就忍不住想,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喜爱这山川之美,那它得有多迷人呀!
9. “林寒涧肃”这样的描写,真的是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清冷和寂静,就好像自己也处在那个安静的山林里,多有意思啊!
10. 《答谢中书书》真的是一篇让人百读不厌的佳作呀!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这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啊!总之,这篇文章就是超级棒!。

《答谢中书书》文体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文体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文体及赏析《答谢中书书》文体及赏析导语:《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赏析一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

”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你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弘景走进一个美丽的世界,欣赏他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欣赏完之后,你定会觉得这江南的山水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师;请大家看题目并齐读课题并解释两个“书”的含义生:再齐读,注意节奏师:请大家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PPT)师:投放作者简介师:接下来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结果(导学案预习检测部分)生:答题,师点评二:吟美文1、初读师:既然这是陶弘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又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现在就请大家大声的朗读去品味一番古人书信的滋味吧(PPT提示朗读要求)生:自由读-----个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并重新试读)------个读---齐读师:读的字准了,但似乎缺点起伏感和陶醉感,大家看这文章多以四言为主(解释四言多以两两停、骈散结合)体现了语言美(板书)展示(PPT)重点介绍最后一句,师试读,生跟读。

师:根据刚才的练习大家再把这首流动的山水诗配合大屏幕上的画面再齐读一遍。

(注意节奏、情感)2、译文师:读的有了节奏,让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68字的文章自主合作的方式试着翻译一遍。

生;自主、合作翻译课文,组员质疑、解惑、提问师:检查句子翻译(竞赛抢答的方式)继而翻译全文。

3、诵文师:我们说这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画中都有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写景?生;全文分三层(首尾呼应)师:结构美(板书)理清结构易于当堂成诵生:展示背诵三、赏美点师:全文虽短,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无一词之虚,无一字之冗。

美得短小精炼,但也绝非只美在语言、结构上,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

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PPT)“这里有之美,你看。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态。
语言风格
01
用词简练
文章用词简练,语言明快,给人 以清新自然之感。
描写细腻
02
03
意境深远
文章对山水的描绘十分细腻,从 不同角度展现出江南山水的神韵 和魅力。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简练的用 词,营造出一种深远意境,使读 者感受到江南山水的独特魅力。
04
文章价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富有情感
文章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尊重和珍视 。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文章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被选入中学语 文教材,成为学生必读的课文之一,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生态意识
文章宣传了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 态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 代环保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06
总结与评价
总结文章要点
01
文章以山水之美为主题,描述 了自然风光的美妙绝伦。
02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 川、流水、云雾、动物等自然 元素。
03
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 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对文章的总体评价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章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02
文章主题
自然之美
四季景色
文章细腻地描绘了四季不同的景色,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蝉鸣 、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雪景,展现了自然之美。
山水景观
作者对山水的描绘十分生动,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的高耸入云和水的清澈见底,展示了山水景观的魅力。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 赏析

答谢中书书 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摘要:
一、全文概述
二、文本解析
三、艺术特点
四、思想意义
五、总结
正文:
【全文概述】
《答谢中书书》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篇书信体散文。

文章通过对友人的回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赞赏自己诗文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身文学才华和人生境界。

在全文中,作者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抒发了对友人知遇之恩的感慨,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文本解析】
文章开篇,杨慎便表达了对友人赞赏的感激:“辱蒙示问,辱蒙嘉答,喜慰何如!”这里,他以谦逊的语言表示对友人的敬意。

紧接着,杨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其中,以展示自身的文化修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他以高山流水为背景,寓意自己与友人之间的高尚情谊。

【艺术特点】
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和人生境界。

通过对景色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同时,文章还采用了书信体的形式,使文章更具亲切感,便于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

【思想意义】
《答谢中书书》不仅表达了杨慎对友人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还彰显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全文中,杨慎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意,同时也借景抒怀,展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这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人传颂。

【总结】
《答谢中书书》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篇书信体散文,通过对友人回信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答谢中书书》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这一单元的课文描绘的山川之美,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

文章以作者的感慨为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六十八个字切实地道出了山川自然之美,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八年级的学生有如下特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干事山川风物之灵秀。

但是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仍需要提升,很难真正体会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在积累长江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也需要知人论世,教师的有效引导,提高其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河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都存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坠落时,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重点注释1. 答谢中书书,答:回复。

第一个书:中书,官名;第二个书:即书信。

2. 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季节,3. 晓雾将歇,歇:消散。

晓:早晨4. 猿鸟乱.鸣,乱:此起彼伏。

不是杂乱。

5. 夕日欲颓,颓,坠落。

6. 沉鳞.竞跃,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鳞:鱼,借代手法7.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 自康乐.以来,康乐:指诗人谢灵运。

9.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欣赏的意思。

复:再,奇:奇丽的景色。

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重点理解1.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鄙弃名利之情。

2.全文的主旨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山川,描写了:山川之美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美”字4.文中的论点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中的结论(议论句)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多用骈句,但也有对偶、散句(后两句)。

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

6. 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7.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8.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2 答谢中书书_课文分析

22 答谢中书书_课文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译文山和水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 都在谈论。

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两岸陡立的山岩,色彩斑斓。

青翠的树木竹林,四季齐全。

清晨的雾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傍晚太阳快要落山,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实在是尘世中的仙境。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它的奇异的人了。

二、内容和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以感慨起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流露出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自信。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远眺四周写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树木竹林尽入眼底,从时空两方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绚烂与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清晨薄雾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的欢叫此起彼伏;夕阳的余晖中,鱼儿浮出水面,竞相嬉戏。

这十句,作者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作者又以感慨收束全文,“实欲界之仙都”,赞叹山水之美,传达自己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流露于笔端。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无写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开篇即点明山水之美,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都是描写山川景色秀美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欣然自得的感情。

三、总结本文寥寥六十八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游鱼,使文章清幽隽雅,像一首优美动人的山水诗,像一幅怡神悦情的山水画,让人欣赏不够,回味无穷。

答谢中书书 赏析

答谢中书书 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摘要:
一、全文概述
二、文本解析
三、艺术特点
四、作品价值
五、总结
正文:
【全文概述】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友人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归隐山林的愿望。

全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穿插自己的人生感悟,展现出一片美丽的山水画卷。

【文本解析】
文章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紧接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山水美景,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在这美丽的自然景色中,作者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感叹“实是欲界之仙都”。

【艺术特点】
文章运用了对仗工整、骈词丽句的表现手法,使得文章极具韵律美。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山水景色栩栩如生。

此外,文章还融入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使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
值。

【作品价值】
《答谢中书书》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篇抒发作者人生感悟的作品。

文章通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总结】
《答谢中书书》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仗工整、骈词丽句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归隐山林的愿望。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意境清幽,是一篇极具审美价值的文言文佳作。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笔下的山水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美的事物有较强的感受力。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文中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的意境。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山水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中的美景。

《答谢中书书》重要字词翻译及课文理解

《答谢中书书》重要字词翻译及课文理解

《答谢中书书》重要字词翻译及课⽂理解《答谢中书书》重要字词翻译及课⽂理解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川之美,古来共谈。

⾼峰⼊云,清流见底。

两岸⽯壁,五⾊交辉。

青林翠⽵,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重要字词 1、青林翠⽵,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

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指欣赏 ⼆、重点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欲颓,沉鳞竞跃:⼣阳快要落⼭的时候,潜游在⽔中的鱼⼉争相跳出⽔⾯。

3、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实在是⼈间的仙境啊。

4、⾃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了。

三、课⽂理解 1、本⽂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抓住哪⼀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峰,河流,⽯壁,青林,翠⽵,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3、⽂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川之美的⼈很少,表现作者的⾃得之情。

4、“猿鸟乱鸣”⼀句中的“乱”字⽤得好,好在哪⾥?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氛 5、沉鳞竞跃”⼀句中的“竞”字⽤得也好,好在哪⾥?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氛。

6、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或⽔的优美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东流⾄此回。

――李⽩ ⼭随平野尽,江⼊⼤荒流。

――李⽩ 7、“⾃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外之意是⾃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答谢中书书》课文分析
一、原文句子回答
1.总领全文的句子:
2.以清峻的笔触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描写高山流水的景象的句子:
3.写出了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
4.流露出作者对这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5. 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表达出作者清高的品质的句子:
二、自己语言概括。

1.本文所写景物有什么特征?
2.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