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3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3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3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3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学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多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学生仍显得拘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程度不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性地解答他们的疑问。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对难点内容掌握不够牢固。为了巩固教学成果,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文章中的描绘手法表达对自然和友谊的热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_5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_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流畅朗读课文,体会骈文的形式之韵;2.积累、品味写景文字,走进审美之境;3.透过字表,感受魏晋名士的风骨之美。

【教学重点】品味写景文字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品析“未复”二字的复杂内涵。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

解题:“中书”是官职名,古代常以官职来作为一个人的代称,比如我们熟悉的杜甫,因为曾任工部校检郎一职而称为杜工部。

“书”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诫子书”中“书”的意思,书信,答是回复意思。

带着这些理解齐读课题。

PPT: 谢中书,即谢征(公元500~536年),字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

二、读文,感受形式之韵我们知道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句读,是后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上去的,现在请同学们读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标点已标出,中间部分40字,努力读出正确的句读。

请一名同学读文章。

PPT: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这些句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都是四字句,两两对称,非常整齐,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句式长短不一的《狼》《陈太丘与友期行》等不同)这种特殊形式的文章,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骈文。

穿插微课《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属于早期的骈文。

什么是骈文呢?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

骈,指两马并驾,俪,指夫妻成双,“骈俪”的名称正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色:句式两两相对,讲究对仗、排比、用典和一定声律要求。

因为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体。

骈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骈文的发展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那个时期的文献典籍、诸子百家、民间谣谚中的骈辞俪语纯出于自然,不是作者的有意追求,到了汉代,文人创作中对形式美的追求,特别是对对偶、辞采、声韵等有了刻意讲求,发展到建安曹魏之时,骈文真正形成并渐趋成熟,于南北朝后期盛行一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

2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10《答谢中书书》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极为简短、凝练的散文,高度的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为后世读者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高雅又清新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它按照仰视、俯视、平视以及从早到晚的顺序将山水的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幻之美以及动静相称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表达出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这本是一片八年级的文言文,但是由于我们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国学基础,无论是一首诗还是一首词,他们都学得津津有味,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他们的文言知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除了一些个别的虚词的用法不是非常的清楚,大部分的文言常识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在上这篇八年级的文言文的时候,孩子们只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就能够对其中的大意掌握准确,而作为老师,我则更加需要去培养他们对大好河山的欣赏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能够将这篇文章上升到一个高度了。

三、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欣赏我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亲近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一看)从一代诗仙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到一代文豪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到一代边塞诗人曾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一不表露出对我泱泱中华那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大屏幕来一睹她的风采!(播放山水画卷)二、板书课题,解释题目(认一认)1.题解:陶弘景回复给谢徵的一封书信。

2.作者介绍以及作品背景的展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文体知识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3、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文中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o)陵人||,世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作品背景: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本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题目解说: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朗读:教师带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

但梁武帝早年与他交游甚好,即位后,逢“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2)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朗读文章过程中,注意课文下面的字、词注释。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_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古人云:"仁者看山,智者看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展示学习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本文。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这样的文言文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书法艺术和文学背景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完全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此外,如何将文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出有深度的 questions 也是一大挑战。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这两篇短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文本内容和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的教材。此外,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份教学指导用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查阅和参考。
2. 辅助材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书法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此外,还可以准备一些关于王羲之和萧统的介绍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兰亭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兰亭序》来深入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创作背景。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并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也学习过书法知识,对书法艺术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对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引出本课主题。

2.简要介绍作者陶弘景及其作品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

2.体会课文中的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篇赞美自然美景的短文。

2.教师辅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2.强调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在写作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自然美景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分析课文中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课外拓展1.让学生收集其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文,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2.强调审美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在写作中的作用是什么?1.让学生谈谈对本课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收获。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的课是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十课《短文二篇》中的其中一篇——《答谢中书书》,下面我着重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

一、【说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四课,在此之前,安排了《三峡》,在此之后,还安排了《与朱元思书》和唐诗五首,它们都是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

学好本课,对理解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七年级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没有新鲜感,所以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并依据新课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3、品味语言,学习写景方法。

(难点)二、【说教法】: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的方法:1、多媒体辅助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词语积累: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如“翰”、“藻”、“赡”、“矜”等,并能正确运用。
-句式分析:学会分析古文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作者陈寿及其时代背景,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
举例:
-在文本解读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等句子,强调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答谢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表达感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仿写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来写一封感谢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主要内容包括:文本解读、词语积累、句式分析、主旨概括、文化背景了解。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文本解读: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理解作者陈寿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而有的学生则在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上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古文的学习,仅仅依靠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古文的魅力。因此,我设计了仿写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预习提示】自主阅读,了解作家作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陶弘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评价任务】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熟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欣赏自然山水图片,谈谈感想。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里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重点文言字词。

2.作家作品。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2.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第一层(第1句):总引。

第二层(第2~5句):描写四时之景与一日之景。

第三层(第6~7句):抒发赞美之情。

四、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全文。

4.学生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

)五、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 ,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 ,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好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 ,上面有个“书〞字 ,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 ,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 ,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刚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 ,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 ,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 ,猜测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测两个书的意思 ,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 ,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 ,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 ,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 ,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 ,读了文章以后 ,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书①:中书 ,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摘要:学习多角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多媒体配音示朗(教师提示学生朗节奏语调感情等),教师提示默课边边思考以下问题()、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多角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能力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朗课培养学生朗能力;、引导学生品味画面精美语言精练优美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学作品能力[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感情二、教学重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境品味作者思想感情;学习多角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三、教学难理优美境四、教学方法诵法、主、合作、探究学习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程()、教学导入集体背诵《三峡》教师导入学们学习了《三峡》这课我们领略到了三峡奔放美、清幽美以及凄婉美今天我们起学习山水美《答谢》再次感受华地如诗如画般美景(二)、明确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节课学习目标学生齐(三)、朗训练、多媒体配音示朗(教师提示学生朗节奏语调感情等);、课提示学生模仿朗节奏、语调、感情等;、分两组进行朗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四)、、主学习整体感知课容(幻灯片出示问题)教师提示用己喜欢方式课,边边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容请用词概括?()、可以分几层?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各层层?(3)、是按照怎样结构布局?、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美)、感受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教师提示默课边边思考以下问题()、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容,给每幅风景图画取名(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根据课容想像画面用己语言描述这些画面)、感受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课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境细细品味写景部分分析境美主要体现哪些地方?()、作者是从哪些角写山川美? 3)、感受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语言清新凝练言简赅极富特色细课出课你认写得词语并说说哪里?(例如我认“高峰入云”这句“入云”词用得很因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特而且“入”把静止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替代)、跃、实是”等词语)、感受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 3、质疑问难你学习程还存哪些你不理问题请胆提出?起讨论(鼓励学生胆质疑师生共讨论释疑)七、知识迁移、教师提示这课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学们回顾下这课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练笔教师播放段有关长城视频影象要学生运用多角写景、寓情景方法写段3、朗学生作品八、结学们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写尽了山川草木秀色让我们品味让我们感怀其实然无无刻不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然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眼睛用宽广胸怀发现感悟然感受生活我们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九、作业、背诵课;、完成题组训练;十、板设计结构严谨总分总俯仰结合多角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借景抒情热爱然情归隐山林趣。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 “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 …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文学家,思想家,医学家。

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今天我们将伴着陶弘景,一同走进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

(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
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竞”字(“竞赛”、“修辞”、“好像在比赛”)用了拟人,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具有修辞之美。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设计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